一个真正的男人,要认真地耕耘好三块“责任田”。你不耕别人替你耕。 否则,这个男人的一生就是不完美的,不管你一时如何的风光,都会有一些遗憾和不安。 男人的第一块责任田:事业 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你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定位于自己性格特征和能力特征的事业。 这块“责任田”是男人的立世之本。,男人应该始终把握和紧抓不放。 男人没有事业,就等于鸟儿没有翅,树儿没有根,江河没有源。只有事业才能让男人焕发青春活力,否则,就会让男人陷入无聊之流,沉入没落之阵。没有事业,男人成不了真正的男子汉。 经营事业是有方略的。经营事业,男人就要有点霸气,带上点王气,成就点仁爱,也少不了一点诡道。 一要眼高。要能放开眼界,博大胸怀,坚韧不拔,瞄准事业发展的制高点,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识与魄力,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空间和前景。要崇尚奋斗,反对萎靡;要崇尚进取,反对畏缩;要崇尚高大,反对低沉。 二要手低。着眼长远,气度广大,只是其一,因为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男人在经营事业时,应该认真地在“做”方面下功夫,向“小”、 “细”、“精”要实效。 男人要学会把人生的那个大目标分化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统筹兼顾,分阶段有计划有实效实施到位;男人也要注意事业发展的细节,对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实践刘备老先生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名言,编织好人生目标的“细节网”,然后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去落实。 男人要把事业做“精”,克服泛而空的左右与控制。人生有诸多的诱惑,想做的事很多,但自己能做的事却是非常有限的。贪多就会略精,泛漫就会虚无,想满山的麻雀都抓到手,那肯定会落得个一只也不入笼的后果。 所以男人要学会取舍,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去选择一个,只能一个,能激发自己的人生激情的事业目标,孜孜不倦地去开拓。 如果说眼高和手低告诉男人怎么去抬头看向和低头走路的话,那么,顾盼就是告诉男人要如何来借势借力了。 直进直退,招式凌厉,可是匹夫之勇;左顾右盼,旋转柔和,那是智者之功。一个人的力量,再怎么说,都是有限的。 所以男人应该学会延伸自己的手脚,把别人的手脚连在自己的手脚之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那就力量无穷了。 左顾右盼,不是人们理解的犹豫和彷徨,而是一种纵横驰骋之术。 左顾就是要男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正确定位和团结好自己的依靠力量,并且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爱护好自己的依靠力量;这种力量包括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这是男人成事之本。 右盼就是男人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扩大自己的视野,定位好自己的争取力量。 依靠力量与争取力量相比,是本与末的关系,既要定位准确又要注意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仅只有事业的男人,是不幸福的男人。 男人的第二块责任田,那就是要携领自己的女人把家经营成一个温馨的港湾。 这个港湾里,要有轻风,要有绿水,要有红花,也要有星星;要多几分宁静,少几分浮躁;多几分关爱和温馨,少几分指责与冷漠;多几分奉献和付出,少几分索取与得到。 社会是纷繁复杂,浮躁不安的。男人没有一个温馨的港湾来稀释社会的诱惑、冲击和纠缠,就会心浮气躁,就会疲惫不堪;久而久之,要么就会迷失方向,消磨意志,失去斗志,在唉声叹气中放弃自己的人生奋斗;要么就会执着执狂,孤辟怪异,放纵骄横,失落沉稳,在众叛亲离中铩羽败坏自己的奋斗成果。 男人没有一个温馨的家是不行的,男人不要把家当儿戏。营造一个温馨的家,首先要选准一个女人,要选一个适合自己性格和适应自己人生发展需要的女人。 这是至关重要的。补缺的地方就是最容易漏水的地方,我在小时候看人家补锅时发现了这么一个道理,但到四十岁才真正明白。
Read more请不要忙到身体亮了红灯才停下来
今早得知一个不好消息… 一位不到40岁的朋友,被医生宣告是肝癌末期,可能只剩不到一年寿命。 他平常在工作方面完全是拼命三郎型,总是到十一、二点才肯下班,假日还主动去加班,有时半夜接到主管的电话,二话不说马上飞奔到公司,几乎所有时间都奉献给工作。 他老婆也非常不谅解这种行为,但他就反驳说:我也是为了妳们生活能过的更好,才如此努力工作,妳只要把家务及小孩顾好就好,其他的就少管。 我之前也劝过他好几次,但讲到最后气氛都不是很好,虽说他一直是为了家庭,但我个人还是觉得这是很自私的行为。 记得我去年才跟他说过一段话: 「别只把好的都奉献给公司,却把不好都留给了家人承担。当你生病住院时,公司主管、同事顶多来看你几次,但最后待在身旁照顾你的,还是家人。」 当你出事时,部门当下可能会手忙脚乱一阵子,不过找人顶替照样可以运转,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记得你曾经的贡献了。 其实,不管任何人在公司职位多大、做多少事,都只是公司的一颗螺丝而已。 《切记》 在公司,你是可被取代的, 在家里,你是独一无二的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男人的三大, 女人的三大
男人的三大责任和女人三大责任是什么? 父母的三大责任又是什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