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思维~为什么消极比积极更积极?

当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同时存在时,大部分人都会习惯性地倒向消极的一方,甚至不难发现,在不论文化和年龄的情况下,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中,表示消极情绪的词要比表示积极的情绪的词要多得多。难道人们对消极的接受态度更为宽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异常的惯性思维?

#1 人类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人类学家罗伯特·施劳夫曾经带领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在墨西哥城和芝加哥在两个分别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展开了实验,试图弄清楚不同的人在这方面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两个城市中,年龄分别为20多岁和60多岁的两组参与者被要求在两分钟内写下尽可能多的表示各种情绪的词。之后,研究人员会问他们写下的每个词语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

“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人们所写下的常用的词语当中,有半数的词语是表达消极的情感的。30%的是表示积极的情感的,20%是中性的。而且,这些不同文化和年龄的小组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轻人或是老年人,无论是墨西哥人或是美国人,都拥有同样的比例。”施劳夫指出。

施劳夫本以为,老年人会因为更丰富的成长经历而会相对消极一点,又或者老年人思想更为成熟,早已看透了事物的根本而相对积极一点,然而最终的结果却让施劳夫大吃一惊。

难道这意味着整个人类更倾向于消极?抑或是消极词语更能触动人心?

#2 消极情绪更能触动人心?

在现实的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更容易受到负面的情绪所影响,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共存的情况下,我们更偏向于接受消极的一方。难道人类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有一个词叫做“强迫性重复”,意思是说人倾向于不由自主的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比如曾经因为被羞辱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他会不断无意识中去创造曾经被羞辱的类似场景,然后会被再度羞辱;曾经因为妈妈抑郁而不能得到很好照顾的孩子,当他成年后会不断与受苦的女人交往,从而不断重复曾经需要不断照顾母亲时痛苦的那些体验等。

换句话来说,消极的情绪更容易触动人的心灵,甚至让人难以忘怀。比起快乐的情绪,当消极的情绪因为某种熟悉的场景而受到触发时,其会根据人的主观世界而产生对事件的恐惧、不安,甚至过分痛苦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快乐的情绪影响下,人们的情感状态大多坦然,舒适,但在消极的情绪影响下,大部分人会因此而感到不安甚至恐惧,因此所带来的情绪影响远远强于积极情绪,所以消极情绪更能触动人心,这并不是没道理的。

图来自:goog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