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可能会葬送掉你前途的“小”错误

人无完人,在工作中,每个人都会犯一些小错误。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小错误是会被上司和同事容忍的,即便是犯了,也无伤大雅,过去就算了,而且对我们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也不会有多大的阻碍和伤害。 但在工作中易犯的一些小错误中,有一些其实是掩藏在‌‌“小‌‌”错误中的大错误,其实是不能犯的,犯了,就可能会触犯职场上的一些禁忌或是踩到地雷,可能会对你的职场成长造成影响,有些甚至可能会导致你被判NG,删除出局。 下面我就这些很多人易犯的8种‌‌“小错误‌‌”做个小总结,供您参考。 1、说谎 一个组织有序运行,同事之间得以互相信任和默契合作,即便是有完善的机制和体制保障,也还是需要建立在‌‌“诚信‌‌”和‌‌“道德‌‌”这类的条件之上的。所以,不管是有意或者无意,‌‌“诚信‌‌”和可靠在工作中,是衡量一个人非常重要的指标。 虽然在生活中,我们也会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但其实这仅止于朋友和亲人之间。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感情和处理技巧,是一种大家之间互相可以理解的行为。 但在工作中,即便是善意的谎言,也不可以有。 如果你希望能在职场上走得长远,就一定要展现真实的自己,无论是你的形象,还是你的能力,都要靠你一点一滴真实而可靠的工作方式和具体的工作事例塑造出来。尤其是想获得上司的信任、客户的信任的时候,你就更加需要真实和真诚。这些东西是装不出来的,你总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真实的自己。 我有位同事很聪明,做事效率不错,能力也挺强,但是,遗憾的是,他的效率和所谓的能力,都是靠不诚实的方式做到的。为了在客户和上司面前显得他能干,他常常说谎。客户要一些测量数据,他能很快地给予回应,上司要一份报告,他也可以快速写出来。 可是,那些给客户的数据,并非是他在现场测量出来的,而是坐在电脑前编出来的,而那些给客户的报告,大多数时候,他也不是从现场调查来的,而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从同事那里零零星星搜罗来的,自己即不上现场,更不严谨追踪和验证,只是将搜罗来的各种琐碎信息,加上自己的想象,捏造加工出来一堆新的数据应付。 他自以为很聪明,认为自己的KPI考核数据很好看,可是,却不知道,几乎所有的客户都在投诉他,上司对他的印象也很恶劣,他给客户的是不是真实的数据,客户其实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那时候,我工作还没多久,上司在一次客户的投诉之后暴怒,开除了他,让我这个才来没多久还没有多少基础的人接替他的工作。上司给我鼓励的话是:‌‌“不懂可以学,能力差可以练,但绝对不能撒谎,在工作中撒谎,将使得很多数据无法追踪,无法验证,会误大事,是一种绝对不可以被饶恕的行为。‌‌” 这句话,我从参加工作起,一直牢牢记到现在。 2、八卦 我们一定都有这种经验,在开会、聚餐时,大家本来是东拉西扯,但聊着聊着,就可能会聊起某位同事的八卦。而八卦的内容,又与这位同事所做过的糗事和错事有关。 这种事看起来好像是些小事,大家也许并无恶意,但却绝非聪明的人应该干的事。因为,但凡八卦,必有演绎,但凡传说,必会臆测。也许话题起于某次无关痛痒的小事,但可能往往会结于一些对错与是非,乃至‌‌“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之类的感叹。 言多必失,话多定错。不是给别人造成不便,就是给自己带来不测。 所以,在工作中,远离爱八卦者,永远是上上之选。所谓我们在楼上八卦,楼下的人也在八卦楼上,因为喜欢八卦的人,永远无法知道别人会在背后如何说自己。爱聊同事是非的人,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单。 3、到处抱怨 很少有上司喜欢爱抱怨的下属,也很少会有同事喜欢爱抱怨的搭档。 在工作中,即便与自己无关的工作,也不要抱怨,抱怨工作,抱怨别人,其实就是在告诉上司,他有多不喜欢你的工作,告诉他的同事,他有多不喜欢互相配合和工作,因此,之后让别人对他留下的,只有糟糕的印象,他们只会越来越疏远他。 通常,一个爱抱怨的人,带来的往往是负面的情绪。如果是团队合作,他带来的,往往也是负能量,只会消耗团队的付出,而难以给团队带来正面的东西和收获。那也就意味着,当有机会选择的时候,无论是团队,还是某个同事个人,都会选择放弃他,而不是努力带上他。 想想看,一个团队和同事都不愿意在有机会的时候带上的人,能会有好的发展前途吗? 4、太情绪化

Read more

有这4招 学什么都不会半途而废

“达克效应”和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知识圆圈说”让我们意识到: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是从无知走向真知的唯一法门。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对新鲜事物也都有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也一直在探索不同的学习方法。 然而,我尝尝碰壁…… 1.不知所措,迷失方向 学得越多,发现不懂的地方也会越多。 初学者并不知道有多少东西需要学习,但是你一开始探索,就会发现新的巨大窟窿,而当你继续探索时,就会在窟窿里发现更大的窟窿。 这种让人不知所措的感觉,致使很多人最终放弃。 2.屡屡挫败,心情低落 学国际象棋的时候,一开始必然会输多胜少。 时间久了,你就会有所进步,但仍然没少输。实际上,你不管变得多擅长,也还是有可能输个几次。 不仅游戏是这样:学习语言、运动技能、学术性科目的时候,失败都在所难免。 虽然有些套路能让你更不容易失败,但是这样反而会使你学不到什么东西。 3.原地踌躇,停滞不前 在幻想的世界中,你能以惊人的速度学习,还能像《黑客帝国》那样将新的技能和知识上传至大脑。 不幸的是,现实并非如此。 你不停地读,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然而很多时候都没有什么进步。换作其他人,学习速度好像比你快一倍! 有时候,你不管再怎么学习,也好像还是一无所获,实在让人很气馁。 4.不确定感,心生沮丧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不确定的感觉。我们回避它,惧怕它,心生愤怒或沮丧。 但是,当你尝试学习新技能时,几乎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你不断遗忘,什么都理解不了,就算以为自己终于理解了,真正运用时却发现自己完全没懂。 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导致很多人放弃。 我们的求知欲非常强,所以都想学习一些新技能——比如新的语言、编程技巧、运动技能、历史、数学、写作、游戏等等。 但是,下列四个问题却挡在我们前面,我们要一一处理。 只要记得这四个关键,我们就拥有了克服问题的契机,继而掌握通往真知法门的四把金钥匙!

Read more

稳定的婚姻是男人最好的名片

大宇和阿清十年的爱情长跑终于有了圆满的结局——他们于下个月正式举办婚礼。 结婚前夜,高中同学们聚在一起吃饭,气氛热烈。趁着这气氛,有女同学悄悄地凑到阿清耳边问她:“快给姐妹儿说说,怎么把大宇治的这么服帖?十年啊,搁别人早换人了。”也有男同学揽着大宇感慨:“还是你靠谱啊,谈十年恋爱,哥们服你!这杯酒必须敬你。” 坐着的男人们连连点头:“当年也想和初恋白头到老来着,也就是嘴上说说。但是大宇你是真行!”大宇笑的一脸骄傲且猖狂。 大宇和阿清都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我对他们两个都十分了解。 大宇每次和公司的人聚餐,每每别人问他恋爱多少年的问题时,他都会轻描淡写地说:“差不多十年吧。”继而换来一阵惊叹。大宇在公司的升迁之路很顺畅。他本身就很认真,加上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负责靠谱的人,所以他在公司的人缘和口碑都很好。今年大宇刚刚当上部门经理,我私下里问大宇:“走到今天最感谢谁?”大宇想都没想:“当然是我媳妇。” 我骂他撒狗粮,他则一脸认真地解释:“真的。我回头想想,多亏了阿清一直陪着我。十年恋爱对一个女人来说其实弊大于利,因为要把十年赌在一个男人身上很冒险。但是十年恋爱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很有利的,就工作来说,比任何的自我介绍都出彩。这真的是我最棒的名片。” 能坚持住恋爱,坚守住婚姻的人,在世人眼中都是非常负责任的人。 无论两个人多么契合,都有久长的时光需要对抗,所以那些能够战胜时间带来的种种磨难,相互扶持走到最后的人往往能带给我们最深的敬佩和感动。 当年陈赫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演员,我对他的印象仅仅止步于《爱情公寓》的搞笑演出。 但是当他在《快乐大本营》上说他已经和他女朋友恋爱十三年时,相信不只是我,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不只是“好男人”曾小贤,他更是“好男人”陈赫。 依靠“好男人”的称号,陈赫的事业得以风生水起。是啊,一个能和女朋友谈十三年恋爱的男人,不只在娱乐圈难得,在身边也很难见。“恋爱谈了十三年”成为了陈赫有担当、负责任的表现,这个标签也带他踏上了娱乐圈的康庄大道。 但是当大家越来越习惯他“好男人”的称号时,陈赫出轨的消息突然传出,一时间众人哗然,陈赫的形象几乎在一夜之间坍塌,他迅速成为了“不负责任”、“出轨男”的代名词。 “谈了十三年恋爱”不再是陈赫负责任、有担当、好男人的证明,“谈了十三年恋爱仍然出轨”反而是见证他背弃过去,抛弃携手多年之人的标志。他的事业与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当年房地产市场刚刚兴起,王石带领万科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商业奇才。 后来王石在众多场合进行演讲,传授成功学经验,所到之处风光无限。可以说他的形象已经成为了成功的典范。 然而就在他站上事业和人生的顶峰之时,他和发妻离婚,转而和一个年轻女演员谈起了轰轰烈烈的恋爱。 从那以后,王石在众人眼中沉稳、低调、有责任心的形象开始坍塌。试想,一个抛弃相互扶持多年、走过风风雨雨的发妻的人,他怎么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呢? 维系婚姻实现白头偕老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王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失去了稳定的婚姻。他多年维持的形象也随之崩塌,而王石最终也只落得被万科踢出局的下场。 人到中年,抛弃发妻,于情于理都是大错,更何况是曾经标榜为成功人士的王石。从他亲手打破自己曾经塑造的完美形象开始,他事业的祸端就已初露端倪。 男人负责征服天下,女人负责全力看家,相互扶持着走过风风雨雨,到最后能够儿孙环绕。这是中国人最理想的婚姻观,也是最理想的人生追求,从古至今没有变过。 但是在当下如此浮躁的社会,离婚似乎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很多男人都抱着“合则过,不合则散”的心理。把婚姻当作一种临时契约,而非把它当作一种永久的关系去维系。 但其实稳定的婚姻关系能够给一个男人比想象中更多的东西。 稳定的婚姻是男人避风的港湾,无论工作中如何风云诡谲尔虞我诈,回到温暖的家中都会得到治愈。没有什么愁绪是一顿热乎的饭菜不能安抚的,如果有,那就来两顿。 不只能给心灵带来温暖和安定,稳定的婚姻更是男人外在形象最好的装饰品。

Read more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走了

把一个人放在不同的轨道上,这一生就会不同,你决定把自己放在哪个位置? 人在世的时候要对父母好点,别让父母总是为之操心,父母不需要你挣多少钱,但他们很需要子女的陪伴,因为子女是父母最深的牵挂。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就再没有任何人会毫无保留的真心真意地疼爱你了。 当你再去回忆和父母的一点一滴的时候……是不是会流泪满面?是不是在父母的坟前哭得肝肠寸断?没事的时候要常回家看看,他们只需要你回家而已,别把时间都花费在娱乐上面,那些娱乐场所的朋友不值得我们去深交。请记住,酒吧不是家,KTV也只是消遣而已。别让父母眼睛望穿了,却还看不到你。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就再没有谁会在你不吃饭的时候,明明知道你会发脾气,而却还是要喊你吃饭的人了。所以,不管外面有多大的事情,都要记得回家吃饭,别让父母打了无数次的电话,你却依然不接,别让遗憾留在心里。别到了以后,父母都走了,想和父母吃顿饭却没有了机会。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不会再有谁会每时每刻地管着你了,管你工作怎么样了;管你瘦了还是胖了;管你的身体怎么样了;管你吃得好不好;管你睡得好不好……管人是很累的,谁会愿意这样的去劳累呢,那还不是父母吗?所以,在父母生病的时候,你也要多去关爱他们。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这世间除开父母,没有谁会一生一世把你放在心上了;没有谁会暖暖地喊你的小名了,所以,别做不孝之人,多问问父母最近好不好,如果不在父母身边,那么至少每个星期打个电话给父母,告诉父母自己的状况,别让父母为你担心,别不接父母的电话。 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 假如父母真的走了,就再也没有谁会心无杂念对待你了,所以,别伤父母的心,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成功多给父母一些快乐,别说自己没时间,别说自己工作忙,教育别老是把时间都用在了其他人身上,要知道爸爸和妈妈都只有一个,失去了朋友可以再找,工作没有了可以再找,甚至连心脏没有了都可以重新换一个……但是父母没有了,到哪里去找呢? 别把不尊敬父母的人带回来,别跟不尊敬父母的人做朋友,别找不尊敬父母的男人或女人做老公或老婆,因为心里没有父母的人不值得去交往。 父母打过你,骂过你,你恨他们,甚至跟他们吵架,然后几天不回家。你可以恨任何人,但唯一不能恨的两个人就父母,别傻了,有什么好去恨的,他们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你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比父母更加疼爱你。 好好生活,善待父母,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遗憾了,因为在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已做了该做的……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沟通艺术:帮你增强说服力

帮你增强说服力有人当“说客”,磨破嘴皮子也不管用;有人则句句在理,让对方心服口服。 怎样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呢?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西奥迪尼推荐我们几个方法。 第一,让人对你产生好感。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欣赏自己的人。发现对方的优点,并主动赞美几句,会让对方更容易接纳你的意见。比如,在说“正事”之前,夸夸他的穿着打扮、人品态度等。 第二,借用社会影响力。人们都害怕与社会脱节,会不自觉地“随大流”,仿效多数人的做法。想让对方相信你的话,不如借助这种“群体力量”,比如暗示对方“现在流行这样”,或者“前两天刚跟人试过这种方法”等。 第三,发挥权威效应。多数人愿意听从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在说服别人时,不如利用一下“名人效应”,告诉对方“这是某某大师的建议”或“某位名人也喜欢这样做”,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把自己的专长充分展现出来,也能起到效果。 第四,把握互惠原则。当你对着别人微笑时,别人通常也会用微笑回报。同样的道理,别人说话时点头鼓励、用肯定的目光看着他,当轮到你发言时,他也更容易肯定和相信你所说的话。 第五,留下“证据”。只要承诺了,人们通常都会努力实现。因此,谈好事情后让对方给出承诺,比如记在备忘录上、找个见证人等。下次遇到类似事情,就可以提醒他“您上次不是拍着胸脯保证过了吗”,让对方心服口服。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用不求回报的心态去做!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赚很多很多的钱似乎已成为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可现实经常给我们几记响亮的耳光,起早贪黑、努力工作,最终还是没赚到钱。 自古以来,“有付出必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些励志名言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往往事与愿违,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勤恳不一定有收获,难道是社会的不公造成?正太叔先来跟你讲讲几个故事,或许看完后你有所醒悟。 1、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很多人都知道,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热爱的事才更容易成功,但结果还是事与愿违。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根本不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换言之,就是大家做着自认为是自己热爱其实并不热爱的事。这句话怎么读起来这么拗口呢? 其实翻译成白话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我们判断一件事,是不是真正喜欢,可以套用两个公式: 第一个参照标准:当你在做那件事的时候,已经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伟大的爱迪生,有一次请了位朋友来家里吃饭。朋友到家后,他突然有了灵感,又上楼回房间去做实验,后来朋友因为等了太久还不见爱迪生下楼,就一声不吭把所有饭菜吃光,招呼也不打就回去了。 不久之后爱迪生下楼准备吃饭,看见桌上吐的一堆鸡骨头,挠着脑袋、自言自语地说道:“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啊”。然后又继续回去做实验了。 第二个参照标准:明知道做这件事没有任何金钱回报,但还是乐此不疲地做。 拿我个人为例,今年下半年我突然决定开设公众号写文章。一开始就没打算靠它赚钱,所以写完文章也不进行任何主动宣传、推广、也没想过主动去投稿赚点稿费,直到今天,几乎还是如此。因为我只有一个想法,用所有精力先把每篇文章写好。 刚开始我把每天所有的业余时间用来学习与写字,一开始不管我写得多认真,都是没人看,我也不在乎,当然有人赞的话我肯定更开心。而这半年的艰辛过程就不多说了,总之非常非常累,但我感觉生活很充足,每次写文章过程总感觉有一股热流在身体中流淌。 有时候做一件事越没有目的反而得到越多: 在我只专注写字的这半年里,突然文章好评率越来越高,随后爆光率也跟着增长,后来竟然持续得到了众多机构的签约及邀请,比如有固定给我报酬的公司,有给我稿费的企业,有给我出书的,有邀请我去当金融主编的,有邀请我去面试当理财师的国企,还有邀请我去开讲座的机构……等等一些我当初完全意想不到的福利。 而且好几篇文章也被几十家大V转载过去,所以现在公众号上的那几千名粉丝基本都是从那边自主过来的。 其实吹了这么长的牛B,并不是想炫耀什么,只是想说:“初心越单纯,后期回报率更高”。 如果我从写字的第一天就想着把它当成变现的工具、写的文章故意去迎合读者的观点、或者去抓社会热点写吸引眼球的文章,或者只把精力花在如何做宣传,如何吸粉,而不是好好写原创内容的话,可能今天的我得不到任何机构的关注与青睐。 赚钱的本质取决于你能提供给别人多大的价值: 同样是写文章,他写的文章有一百个人主动转载,你写的文章只有一个人转载,那么他的文章就是比你的文章有价值;做同一份工作,遇到了难题,你的同事能解决,你不能解决,他就是比你有价值。 所以只有你的价值够大,你才能赚到更多的钱。所以请先不求回报地做好一件事,好运总会亲临的。 许多人天天想着赚大钱,却不愿意先放慢脚步、沉下心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试问如何赚到钱? 2、欲速则不达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要赚到更多钱要先提高自身能力,且勿操之过急,但如果我们做任何事都以能否快速赚到钱为目标的话,反而赚不到钱。 我有一个事业心极强的朋友,在我还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出社会开始赚钱。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通过他父亲的关系进的一家玻璃厂上班,后来他觉得赚钱少,就辞职出来创业了。创过业的人都知道,创业都非常艰辛,但他很能吃苦也很努力。可努力与吃苦就能赚到钱吗?

Read more

男人的人品,只看一点

之前听过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位公司的总经理A在和他的一个客户B在开会,正好谈到一个项目的具体价格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气氛严肃。 B觉得A报的价格太低,没有诚意。这个时候A的太太C来电话了。然后,A对B说,不好意思请稍等一会,我需要接一个非常重要的“客户”电话,B以为是A故意弄出个竞争对手,于是就想走。 B没想到A一脸温柔,开口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吃中饭了吗,待会需要我过来接你吗…balabala,贵一点没事,你不是一直喜欢那件衣服么,你老公正在谈一个大项目,稍后跟你汇报怎么样,恩好的”。 B就在旁边全程听完了他俩的对话,A向B露出了一个无奈的表情,这个时候整个气氛都因为这个电话松弛下来。B笑了,因为在B旁听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要和A合作。因为他知道如此尊重和爱护太太的人,一定是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男人,公司的事情一定也会处理很好。就单凭这个,就足以尝试展开合作。 一个人如何对待孩子或太太的态度,代表着真实的品格,因为这是最真实的本相。 也许你不知道她打电话给你,可能有非常紧急的事情,因为你是她最亲密的人,所以打给你,需要马上回应。 之前我就说过男人的品性只看一点,平时或者逆境中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敢不敢承担责任,能不能放弃一些东西。 因为在中国,价值观相对比较单一,金钱和权力貌似成为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整个社会显得浮躁和物质,所以经常在一些饭局或公共场合看到一些人接到家人的电话,口气非常不耐烦:“不正忙着嘛,吃完就回。”未说两句,就匆匆挂掉。忙什么呢?忙着喝酒,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却没有耐心听家人多说两句。 每次我看到电视里面各种名人明星接受采访时说,我很愧疚,因为没时间陪孩子,太想他了,但是为了这个节目balabala……我就很无语,因为你看你一个人口口声声说什么,都是没用的,衡量一个人就看他把时间花在哪了,时间比金钱有限多了。 一个整天嚷着要减肥的人,一到晚上就去唱歌泡吧,因为在她潜意识里娱乐比减肥重要多了,你说你这么爱孩子,这么想他,连陪他说一个小时的电话时间都没有,你爱个屁。 之前有人问心理医生:“我女儿今年2岁,她爸爸经常出差,回来的时候想抱女儿,女儿会说不要爸爸。请问发生这种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儿?” 心理医生回答:“干嘛要教育孩子,这是父亲应该承受的。” 这位父亲把99%的时间给了工作,只留1%的时间给女儿,就必须要承担这种时间分配的结果。 与此同时,他也是在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他更愿意成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而不是一个父亲。 许多人都对家人和子女说过这样的话:“我辛辛苦苦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吗?”这句话就是个十足的谎言。 因为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人宁可把时间花在打牌、喝酒、聚会、玩游戏这些事上,也不会去陪伴家人。 我不是崇洋媚外的人,但是我在国外生活,体会最多的就是美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我的公司里有一个男同事,因为表现出色,公司决定外派他去美国工作两年。这件事如果发生在美国,只需要三分钟就能做出决定。要么妻子和孩子随丈夫去新的工作地点生活,要么丈夫拒绝公司的offer继续留在家人的身边奋斗。“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从美国的文化中学到的最深刻的道理。 我们都认为西方人轻率,美国离婚率高,其实细致地在两种文化中观察,才发现中国人在家庭中缺席了很多角色。 很多家庭其实并不幸福,父亲更愿意在外面应酬而不是带着孩子去长隆游乐园,母亲更习惯埋头家务事而不肯停下来看一看孩子刚刚画好的一张画。 而在家庭角色丰富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会懂得更多关于独立和责任的意识,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有的时候你真的不用跟孩子说什么,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自然会像你。所以一个有责任,品性佳的男人自然会把家人的幸福放在最前面。 我的丈夫是美国人,就算当他生意最失败的时候也会坚持每天陪孩子,他总是说作为父亲,他是成功的,有孩子,有快乐,才算成功,第三年的时候,他生意有了起色,他说全都归功于我和孩子。 当一个人的心如果趋向于金钱物质的时候,很多美好的东西都会被屏蔽,你的生活就会发生扭曲,我觉得这样的人是谈不好生意的,因为最终格局终会变小。 很多美好的事往往都是免费的,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一个人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和经营,就算前半生吃了点亏,所有的福报也会在后半生还回来,这也许是我丈夫失败后又“成功”的原因。 我所理解的“成功”就是,生活有你,才有欢乐,男人的品性就看他能不能“成功”,所有的情感都是需要陪伴的,周末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去了长隆游乐园,恰巧门口打出了他们十周年的主题:有你,才有欢乐。

Read more

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文 | 陈安之 图 | stocksnap.io

Read more

童年经常被忽视,长大后活得像个透明人

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我们或多或少都对自己有一些了解,同时也会对他人有一些了解。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对自己十分地缺乏了解。 一个对自己缺乏了解的人往往十分地没有存在感,他们可能经常会陷入空虚、空洞、迷茫的状态,类似于“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漂浮状态。 在生活中,这些朋友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感受: (1)无法参与别人的生活 有一些人,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可能表现为退缩,即躲在角落,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不知道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或者根本想不出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他们就像生活的旁观者一样,旁观着别人在生活,而无法参与其中,或者即便参与其中,也可能会游离在外。 (2)感觉淡漠,缺乏情感体验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外在很满足社会主流对人的要求,比如拥有高薪的工作,也有很好的物质条件。 但是抛却这些外在的部分,他的内在对一切的体验似乎很淡漠,这些东西没有真正赋予他独属的情感,他的内心也充满着难以明说的空洞,空虚和不快乐。但是,他说不出为啥。 (3)取悦别人,但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开心 当然还有一些人,人前非常的懂得体贴照顾别人,非常的擅长逗别人开心,但是脱离了众人的视线,他可能非常的落寞。 除了知道从小就要取悦别人,逗别人开心会得到夸奖外,他并不知道他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是不是要让自己开心,如何让自己开心。 (4)对他人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还有一些人,在亲密关系里互动时,你会感觉到有时捉不住他,他近在眼前,却似乎远在天边,你发出的很多情感信号,对方往往视而不见,这常常会让你觉得自己经常被对方忽视,因为他对你的需求视而不见。 以上这几类人的一个共同感受点就是:感知不到自己,缺乏存在的感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喜怒哀乐是什么。 当然也会因为不知道我是谁,而意识不到对方是谁,以及看不到对方的需要。 当一个人有以上这些情况时,他可能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忽视”问题。 这种问题表现为:对自己的感受、认识上存在大量盲点,所以经常会陷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等空虚、空洞的迷茫状态。 按理说,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人养成“自我忽视”的模式,对自己如此陌生呢? 01 从幼时的“情感忽视”到长大后的“自我忽视” 一个具有自我忽视模式的人,往往可能生活在一个从小对其情感进行忽视的家庭。 这样的情感忽视可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1)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Read more

没有老板没有CEO,他们是怎么做到世界第一的?

“世界上最大的西红柿加工企业是哪一家?  当被问起这个问题,你可能一时半会答不上来。它是美国加州的一所公司——“晨星西红柿”公司(Morning Star Company)。 20年来,这家只有400人的公司负责加工了全美40%的西红柿。公司利润迅速增长,员工流失率非常低,并且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不过,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公司里没有一名管理层,更没有CEO。 不靠老板做到了世界第一,他们有什么秘诀?” 01  做到世界第一不靠老板 晨星公司没有管理层,没有老板,没有首席执行官,没有一个人有头衔,也没有晋升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它一直实行自我管理。 不论是负责西红柿选品的生物学家、负责采摘的农场工人、加工西红柿的工人、办公室里的会计,都同样负责。就连公司的成本预算也由员工进行磋商,花什么钱,花在哪全由直接受到结果影响的员工来决定。 公司里没有岗位描述或雇用合同,但会有一封员工自己撰写的“同事理解备忘录”,其中的员工责任划分、绩效指标、薪水等,也都由员工和同事商量达成一致。整个公司里,收入最高的员工仅为收入最低者的6倍,这在大公司里是少见的低比率。 此外,晨星西红柿公司最出名的地方是,没有与金钱及地位相关的政治斗争,员工更多的是对同事负责,而不是对老板负责。 02 这一切是怎么形成的? 故事是这样的。1990年,创始人克里斯·鲁弗(Chris Rufer)刚进入加工行业,就把员工召集起来,商讨: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公司? 答案建立在三条原则之上: 第一,人能自行控制自己的生活时最幸福; 第二,人能“思考,充满活力,发挥创意,表达关怀”; 第三,最佳的人类组织应该像志愿团体,没有外人管理,而由参与者相互协调管理。 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经过商讨确立的自我管理机制持续运作二十几年下来,晨星西红柿公司成长为一家拥有400名专职员工,另外有3000名兼职员工的企业。 自我管理非但没有导致混乱,反而运作得异常出色。除了几家商学院将它作为案例进行研究,晨星西红柿的持续成功基本上不受媒体和学界重视。 一部分原因在于公司运作得太顺,很少有负面被报道。另一部分原因在于食品加工行业技术含量低,公司又比较偏远;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晨星西红柿的创办精神是基于高度的自由意志。 创始人克里斯·鲁弗信奉机会自由,而不是最终结果的必然平等,在《自下而上》一书中,作者曾明确提出:那些尝试自我管理的企业,如晨星西红柿、在线零售商Zappos等,无非是明确而热情地做着其他企业渐渐被逼得不情不愿才肯做的事情,并热情地称他为“积极下放权力、当之无愧的伟大企业改革家”。可是,克里斯·鲁弗在媒体的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右翼”人士,也因此一直没能得到自己应有的地位。 晨星的成功吸引到数百家公司拜访参观来学习自我管理,却很少有人真正效仿。因为,当这些人们满怀热情回到总部,文山会海就淹没了最初的意志。毕竟,从头开始创办一家自我管理型企业是一回事,而要现有的企业领导放下手中的特权,又是另一回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