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在牙牙学语时便能够感知复杂情绪与大千世界。 然而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父母,往往过早把自己的孩子归于天才一类,于是像培养天才一样去培养孩子。但很多时候,孩子没被培养成天才,却得了天才病。 什么叫天才病呢? 懒散傲慢,没有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漫不经心; 做什么事情都是随机的,没有计划性; 对别人的许诺,从来没有想着去实现; 动不动就狂怒,情绪波动无常。 我们经常会说,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与之相似的一个观点是,父母们经常会想,孩子只要学习好,所有其他的不足都无关紧要。 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天才”一样去培养,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上了;并且以对待一个天才的方式,容忍孩子的很多缺点——那些本应该引起注意的缺点。 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更容易产生某种错觉,把孩子的某一些长处当作特别大的天分。 为了让孩子这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不惜代价地投入金钱与精力,让孩子可以其他的都不管,只一门心思发展这一项,结果却往往是让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有一个弹钢琴的女生,小时候确实很有天分。但在她到了快30岁时,她的心智状态却还处于八九岁的水平,日常生活上的事都不知道,连钱都不知道;生活不能自理;在别人面前也不知道怎么交谈。 因为父母剥夺了她完成社会化必须要发展的能力——“你就是弹琴,你所有的事情就是弹琴,所有的心思就是这一项”。 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也存在这个弊端,让孩子把绝大部分的生命热情都花在学业上,而没有精力去发展其他必须的能力。 在这种观念下培养起来的孩子,他要面对的问题不止是没有生存能力。一旦孩子被看作天才的那方面发展不顺利。 他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天才时,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陷入崩溃——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天才,现在发现我不是,而且其他的什么也不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一个美国回来的博士要把父母给杀了。他对父母有这么大的深仇大恨吗?其实不是的。是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对他的所有教育,让他认为只要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会达到黄金彼岸。 结果他读完博士后,到一个计算机公司工作,年薪5万美金。 后来父母要他回国,他回来一看,那些过去读书比他笨、学业比他差的人,今天都比他好,而他家把所有的财力都投资在他身上了,家境十分贫寒。 他又想到自己在美国,五六万美金年薪,不过是个IT业的打工者。他崩溃了,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就想到了自杀,但又担心自己自杀后父母太痛苦,于是就决定先把父母杀掉。所幸后来母亲被救活了,他自杀也没成功。 所以,从家庭教育来说,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人来培养,要用正常人的方式来对待他,这样孩子就不会得所谓的天才病了。 这个世界上天才的数量少之又少,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或者是爱好。保护孩子的天赋、兴趣,远比逼着孩子成为“天才”更有意义。今天的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社会阶层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谁都无法定义,哪一种教育理念是最好的,这就需要父母们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去思考。 比如说,我的孩子他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家庭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他成为这样的人?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不同的家庭,可以培养不同的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