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我们家有钱吗” 这个爸爸的回答震惊无数父母!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美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中国小孩问他的富爸爸:〝我们家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美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3、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中国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1、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2、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3、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于是,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中国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很显然,美国爸爸的回答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实干家,而中国爸爸的回答只能让孩子成为软弱无能的〝啃老族〞。 不要对孩子太宠爱,那其实是变相的〝伤害〞。 父母无私无悔的付出只会导致孩子的无情与无能,溺爱与给予只会让孩子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中成长。与其想着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不如培养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 教孩子怎么成为一个有钱人,而不是只给他钱。 你应该告诉孩子:孩子啊,你将会是有钱人。用你的知识赚取更多财富,通过理财创造自己未来的生活,但我的钱跟你没关系。 所以,当孩子问你同样的问题时,我们也应该像那位美国爸爸一样,告诉他:〝我有钱,你没有。我并不欠你什么。所以,你得靠自己,为了你憧憬的生活努力。而不是无所事事,坐享其成。〞 那么孩子就会很独立,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那么你传给孩子的就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来源:名校家长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三个卖狗人,给你上一堂别样的营销课

三个卖狗人,给你上一堂别样的营销课。 一个父亲想给女儿买一条狗,在这个城市里,有三个卖狗人。 第一个卖狗人说 “你看这条狗很好,好像你女儿也挺喜欢的,1000块钱,你好好再看一看。如果你喜欢呢,付1000块钱就成交了。至于狗,你也看过了,你女儿现在挺喜欢的,至于说以后怎么样,跟我就没关系了。” 父亲摇了摇头,走了。 第二个卖狗人说 “你看这条狗非常好,是英国的纯种狗,这种颜色的结合非常好,好像你女儿也挺喜欢,1000块钱,这个价格也合适,我不敢确认你女儿明天是不是还会喜欢,所以你付我1000块钱,你回去一周后,如果你女儿不喜欢了,只要你把狗狗抱回来,1000块钱我就退给你。” 父亲有点心动,接着来到第三个卖狗人面前。 第三个卖狗人说 “你女儿看起来挺喜欢的,但是我不知道你养没养过狗?是不是会养狗?你女儿是不是真正喜欢狗?但她肯定喜欢这条狗,所以呢,我会跟你一块把狗带到你家,然后在你家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搭一个狗窝,我会放足够的食物给它,你可以喂一个星期,我还会教你怎么喂这条狗,然后一个星期以后我再来。如果你女儿仍然喜欢这条狗,这条狗也喜欢你女儿,那这时候我来收1000块钱,如果你说不喜欢,或者你女儿跟这条狗之间没有缘分,那我就把狗抱走,把你家打扫干净,顺便把味道全部清理干净。” 第三个卖狗人,简直让这位父亲两眼放光。这位父亲很痛快地买了第三个人的狗,甚至没有讨价还价的想法。 在营销新思维上看到这样3句话 1、必须100%站在对方的角度,走进对方的世界,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对话; 2、永远不卖承诺,只卖结果! 3、没有营销,只有人性! 当面对我们自己的客户时,我们也应该以100%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满足需求,这样生意会越做越大!正如李嘉诚先生的生意经:做生意合作时给别人50%利润是应当,给40%也可以,但是如果给对方60%,你的合作伙伴将会越来越多,你的财富将会源源不断! 来源:本文摘自《今朝资讯》/懂点情商智慧学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不想穷下去 就每天提醒自己这 11 点!

下面是成功者都有的 11 点特色: 1. 别看电视和玩网路游戏 记住,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三小时以上的, 一定都是那些月收入不超过 25K 的, 如果你想要月收入超过 25K, 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电视上。 同样的道理, 那些平均每天玩网络游戏 或聊天超过三个小时以上的, 也都是那些月收入不超过 25K 的。 2. 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群人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的人, 打开报纸,是他们的消息, 打开电视,是他们的消息, 街头巷尾,议论的事他们的消息, 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

Read more

男到中年,不睡三觉,不去三地,不喝三酒 , 指的是什么?

不睡三觉 1、不睡旧情人之觉 男到中年要深刻的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旧情人那早已是别人的老婆了,千万不要和旧情人再搭上男女之情的关系。 2、不睡分床之觉 男到中年,是婚姻的敏感期,千万不要随意和自己的妻子分床睡,更加不能每次一吵架就分床,否则误会和矛盾只会恶化。 3、不睡懒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男到中年身体都大不如从前,所以要更加注重锻炼,每天早点起床锻炼一下身体,劳逸结合,况且养成早起的习惯,有益无害! 不去三地 1、不去赌博场所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如果喜欢玩牌,可以在家或者是和家人朋友有空闲的时候玩玩,但是千万不要去赌博场所,棋牌室之类的地方也少去,这些地方乌烟瘴气,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 2、不去女人家 不要轻易去女人的家里,尤其是网上认识的陌生女人家里,陌生女人把你叫去她家里对你绝对是另有企图的。 3、不去按摩店 男到中年,不要经常去按摩店,因为现在的按摩店服务各色各类的太多了,有些不正规按摩店会诱导你步入歧途,要求你消费店内的一些不正规服务,甚至会有些吸毒人群混在里面影响你。 不喝三酒 1、不喝闷酒 伤心难过事情谁都会有,任何事情都应该好好想想怎么解决,心情实在烦躁就一个人走走路,听听歌冷静一下,而不是喝酒买醉。 2、不喝暧昧之酒 不要喝暧昧之酒,婚外无真情,也不要想着在婚外偷吃,偷吃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3、不喝陌生女人之酒 不要喝陌生女人的酒,现在很多酒吧或者是ktv里有很多的酒托,就是为了骗取你的钱财,让你去消费,或者是寂寞的少妇想偷吃了。不管怎样,这些女人不要去招惹,她们会把你榨干,甚至到最后让你一败涂地。

Read more

唔好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

「正人必先正己」,因为「己不正焉能正人」!所以,千万 “唔好有口话人,冇口话自己!” (粤语) 有云:「刮别人胡子之前,应先将自己的胡子刮干净」,自己事情都做不好了,就没有资格要求别人跟着做。 一日三省;严以律己,也叫「反躬自问」或「反躬自省」,意思就是自已检讨反省一下,自已的缺点和弊病。有些人就是一直不滿人家,却一直没有检讨自己。 五十步笑百步,有口話人,无口話自己,是不对的。更有些人,常常作出『神台猫屎』的行为,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或不堪做的事。殊不知这样是很不堪的,还以为自己这样是直性子。其实有时候别人不是不敢做,而是不耻这样做、或选择另一些比较有教养的方式表达。沾沾自喜做『神台猫屎』的人最终都会『神憎鬼厌』,迟早有一天,所有人都会离他而去! 现代有其很多做上司、老板的,都有此态度。刮胡子:亦作「刮脸」,责备、训斥。例句:1)今早一进办公室,就被老总叫进去狠 狠的刮胡子。2)今天开会时,几乎每位同仁都被刮脸了。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人要自律,正人先正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定好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尤为重要。只要既不自大自傲,好为人师,又不自卑自贱、甘为奴仆,才能保持自尊,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各位,切记 - 唔好有口话人,冇口话自己! 做人做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不懂做人之道,就不会受人欢迎;不懂做事之道,就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做人的价值是在做事中不断实现的,而做事是做人是否成功的重要体现。 做人的法则和技巧,做事的规律和窍门。做人是做事的开始,做事是做人的结果。做人与做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做人论境界也讲方法,做事讲方法也论境界。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施的,不会做人,很难把事做好。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也和做人的境界有关。 遵循此理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成就一份完美的事业,赢得一个意蕴厚重、丰富充实的人生。 文/潘映彤、成功秘诀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社交场合绝不能开的四种玩笑,一定谨记!

社交场合绝不能开的四种玩笑,一定谨记! 1.开玩笑要看对象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的性格不同。和宽容大度的人开点玩笑,或许可调节气氛,和女同学、女同事开玩笑,则要适可而止。 2.开玩笑要看时间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开玩笑,最好选择在对方心情舒畅时,或者当对方因小事生气时,通过开玩笑把对方的情绪扭转过来。 3.开玩笑要看场合、环境 在图书馆、想要拥有傲人身姿吗?!医院等要求保持肃静的场合,不要开玩笑,在治丧等悲哀的气氛中,不宜开玩笑。 4.开玩笑要注意内容 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内容健康,风趣幽默,情调高雅。在社交活动中,忌开庸俗的玩笑。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例如不能以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取笑。 所以,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注意时机,千万不可贸然行事。有些人,就是这么不识得体,把文章分享出去吧,或许会帮助了世界某角落的谁~ 文/教你说话小诀窍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15个同事偷偷讨厌你的迹象

别奢求办公室里的人都喜欢你,但如果挺多人讨厌你,那你上班的日子可不好受了。讨厌你的同事,大多不会直接表现出来,但还是有些迹象可以看出此事,让你有机会尽快解决这样的问题。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但你应该随时注意其他同事的需求,保持友善、勇于沟通,对于同事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要总往坏处想。 接下来就是Business Insider整理出来15个同事偷偷讨厌你的迹象,但别忘了,你可能只是误解了他们的肢体语言或语调。但如果这些行为单只针对你,那或许真的代表他们不喜欢你。 1. 你的直觉告诉你,他们并不喜欢你 你可能是对的,但也有可能只是想太多;如果他们对你的态度和别人不同,你或许不是他们最喜爱的人。 2. 你在的时候从不微笑 如果你在场的时候,同事会刻意不微笑,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3. 不想对上你的目光 不喜欢或不敬重某个人的时候,实在很难对上他的目光。如果你发现,同事在和你讲话时会刻意避免眼神交会,那或许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你。 4. 刻意避开你 如果你在等电梯时,发现同事改走楼梯,或是他们会等你离开休息室才进去,他们很可能就是在避开你。 5. 散播谣言 这非常幼稚又不专业,但在职场亦随处可见。有人不喜欢你,所以他们散播与你有关的谣言。 6. 当你不存在 如果你进办公室时同事不会道早安,或是他们在离开办公室时不会和你说再见,那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喜欢你。 7. 简短答案 如果你问「最近怎么样?」他们总是回答「不错」或「还好」,或是电子邮件永远只讲公事,不会先写个「哈啰」或「午安」,那或许表示他们不怎么喜欢你。

Read more

深度创业:有些坑必须踩,希望你能软着陆

摘要 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你身边有人在创业,大家都在谈论创业,来一场说干就干的创业,早就不是停留在朋友圈的鸡汤。 可在进入创业圈之前,你就该清楚,创业本身就是个坑,除了跳不跳,就是选择用臂力向后翻腾三周抱膝的姿势入坑了。 创业就像移民,时间会告诉你,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也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你敲钟那一秒的辉煌,而为了这一秒,多少人陨落深坑,无缘握锤。我们从滴滴的创业故事里挖掘了几个你还没创业就必踩的坑,希望你能来个软着陆。 坑之一:首先要迈过的,是你自己 每个创业理念刚开始都会遭到质疑,你要问自己,别人说不行就不行吗?就像别人说你行,你就真行吗? 你不需要从旁人嘴里建立自信,反而要对商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关键就在于,你怎么才能确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 没办法。唯一稍微保险的思路就是从自己关注的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沉淀灵感。 打车APP滴滴的CEO程伟,每次到北京出差都因为打不到车误机到崩溃,这是他的刚需,更是大众的痛点。 那个时候出租司机不用智能机,所有人都觉得滴滴不靠谱,程伟也不知道能不能行,他笃信直觉,跟着感觉走了。 市场不成熟的时候,才有机会,也就是说,当所有人都觉得可行的时候,市场已经饱和。创业的大前提,是你在有自信的商业判断上冲动一下,不能反过来。 坑之二: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无路可走的时候,上天会给你一扇窗。” 创业不是心灵鸡汤,你要真信,就别创业了。 创业很多时候就是踩中了运气的节点。程伟找不到合伙人,机缘巧合碰到了合适的CTO;好不容易有了司机没订单,2012年底下了场大雪,订单一夜破千;如果没有碰到合伙人,如果没有下雪,如果没有如果呢?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跑得动的最快速度不断试错,打磨产品,做到万事俱备等风来。如果没有滴滴下雪能成就谁? 坑之三:项目只要重度垂直,胜算就大 “初创要窄小深重”、“精益创业”、“瞄准细分领域快速构建市场壁垒”等创业圈里耳熟能详的纯干货一定让你蠢蠢欲动。一旦开始创业,你在垂直领域里积攒的一点点势能立即就吸引关注。 滴滴进入市场的时候有向线上转型的易道用车,形成一定气候的时候对手是拥有大量高粘性用户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定位的服务)平台,如:百度、高德、大众点评,后来选择与腾讯地图合作并打通微信支付(大城市当年就是靠滴滴打车券倒逼用户开通微信支付,微信红包都是后来的事情),然后还有不断用钱去砸的快的,做专车业务的时候还有来自国外的 Uber。没有政府的红头文件,滴滴差点因为司机开车看手机不安全,和涉嫌扰乱车辆管理秩序等多种理由被要求下架。一个在功能上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打车 APP,背后确是惨烈的混业化拼杀。 你设想的微创新背后,其实危机四伏,BAT、同行、政府也只是看得见的对手。你们共同的隐形敌人其实是时间,谁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谁才能赢得战役。而滴滴能用光速飞翔,不受时间的束缚,除根植垂直领域,靠的是其卓越的资源整合能力,团队超强的执行力,和切入市场的时机。若有丝毫怠慢,即刻就会被快的反超,江湖霸主不再。 坑之四:创业者必须是产业精英且经验丰富

Read more

给自己90天,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有一个很热门的说法:一件事情,如果你坚持22天以上,就变成了习惯。 迄今为止,我连续做了超过22天的事有很多: 从零开始,每日一画坚持120天以上,现在虽不是每天画,还是依旧作为小爱好保持着; 生完孩子连续跳操3个月,没有节食,瘦了将近20斤; 现在只要有完整的时间至少隔天去健身一次; 隔晚做一次腹肌撕裂者加 Plank; 每天至少看半小时书,每周至少看一本; 每周至少看一个电影(比较奢侈,有时候一个电影大概要分成3-4天才能看完); …… 我不是要标榜自己的决心和毅力有多强。 从小到大,我都被我妈定义为是一个三分钟热度的人,这点,直到现在她仍未改变观点;但在我朋友们的眼里,我却是一个超级有毅力人,只要下定决心去坚持就一定会去做。 为了改变我的三分钟热度性格,我曾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以“22天习惯养成”为基础。只不过,我要求自己,如果真正开始一件事就至少要坚持90天以上,而一旦坚持了90天,接下来的继续也就十分容易了。 它对我的确受益匪浅,我想把它也分享给已在职场的你。 如果当年我在职场,也有人能告诉我这样一个方法,我想我会比现在更好。 你的职场就是你的微缩人生。 毫无疑问。如果你处理不好工作八小时的各种问题,八小时之外你依旧也是一个loser。 你要认真看好,下面这10条,每天你都要做到,要至少坚持90天。第一个90天之后,还会有第二个90天,如此往复。 如果你的确认真坚持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1.不赖床,比你往常订好闹钟的时间往前调至少20分钟 赖床是个坏毛病,要首先改掉。 调整闹钟时间,早起,可以冲个澡吹个头发,花点时间把自己收拾精神。很难想象,在出门时间半小时内起床的你,发疯一般的洗漱收拾,怎么能精神起来,且不论早上还可能空腹。 2.上班第一件事:先梳理工作 每天清早到公司后,先把一天需要做的事,按紧急和重要次序全部列出来,每完成一项下班前画个对号,充分利用上班的每一分钟; 这样可以基本保证当日事当日毕,这点很重要。只要你充实感有了就很自然忽略那些负面的东西了。

Read more

孩子并不是负担,而是幸福的能量

一提到生小孩,你想到什么?家庭开销会变大、教养很具有挑战、生活负担更沉重?大多数人提到生小孩,大多直接联想到「负荷」,即便孩子很可爱、育儿过程很开心,也还是「甜蜜的负荷」,似乎,孩子对家庭来说,就只有负向的消耗,没有正向的「贡献」。 这样的观念,该是翻转的时候了。根据我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对家庭也可以是有「贡献」的,而且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方法来展现对家庭的正面力量,还能有效提升父母的幸福感,甚至增进婚姻满意度。 工作与生养子女两者是否难以兼得,已是老掉牙的题目,却很难有人给出肯定的答案。就学术领域来看,如果搜寻工作与家庭议题的文献,多将「子女」、特别是「年幼子女」视为重要的家庭要求(family demand)指标,抑或将子女视为父母工作的被影响者。 幼儿的童言童语,提升父母的幸福感 在这样的框架下,似乎大家都忽视了子女在家庭中可能扮演的主动、正向之角色。 子女年幼时,表面上能为家庭做的事情虽不多,但其自然展现的童言童语与贴心举动,其实有很强大的力量。我曾对父母焦点团体进行访谈,很多父母都提到孩子「嘴巴很甜」,常会说灌迷汤式的话,例如:「我最爱爸爸了!」、「我要永远跟妈妈在一起!」,总让人听了甜滋滋。 亲亲抱抱等撒娇的肢体动作,更是家有幼儿的父母之专属福利。在焦点团体访谈中,父母们若回忆起家中较大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也会亲亲抱抱,但长大后就很少如此了,这样的转变总会让父母更珍惜现在与家中幼儿的亲密肢体互动。 另外,幼儿也会展现出一些具体的行动来协助或关心父母,例如主动帮忙做简单家事、父母心情不好时拿出心爱玩偶来安慰等;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说,孩子这种贴心行为,因其纯真自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生活充满各式压力的情况下,幼儿的贴心行为还能增进父母的幸福感吗?在研究了209对、平均年龄介于35~38岁的父母之后,我们发现,不论父母工时长不长、赚的多或少、睡眠充足与否、休闲时间够不够,子女的贴心行为都能有效提高父母的幸福感,甚至还能让婚姻满意度更优。 请注意,子女的贴心能为父母带来的能量,不是某种社经阶级的专属福利,而是研究中大多数的父母都能感受到的。唯一有差别的是,母亲感受到的子女贴心程度,明显的比父亲高,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幼儿的主要照顾者仍是母亲,母亲投入较多时间、心力在孩子上。 也就是说,对育有幼儿的父母来说,虽然生活负荷不小,但不见得要以「撑过去就好」的心态来面对育儿时光,或者干脆不生;其实,小小孩也可以是父母可贵的心理能量,不妨enjoy(享受)这段日子。 达成父母的期望,让孩子充满成就感 上述研究提到的贴心行为主要是针对6岁以下的幼儿,当孩子渐渐长大,虽少了天真的童言童语,但对应其年龄阶段,孩子能为自己及家庭做的事情愈来愈多,在学术上称为「子女职责」。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子职期望」,会直接影响子职实践程度,而且实践子职任务,对于孩子的个人福祉有正向助益。 简单来说,父母的期望,对孩子其实很重要,父母期望能明确传达、让孩子知道、孩子才能够做到――当然,要是合情合理的期望。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喜欢适当的被要求,也喜欢达成父母要求所带来的成就感,「能帮上爸爸妈妈」、「能帮上家里」等感受,对孩子来说也是正向的。 我们在针对国小高年级学童的研究中,将子女职责分为「独立自制、主动沟通、体恤、联系安心、新知反哺」等五面向,这有生活层面的、学习层面、人际层面等。独立自制包含完成自己该做的事、照顾及注意自己的身体与安全;主动沟通包含与父母分享心情、讨论问题;体恤包含主动参与家务、表达对于父母的感谢与关心;联系安心意指让父母知道行踪与交友状况;新知反哺则指子女教父母自己学习到的新知,并协助父母解决问题(如网路或科技产品知识)。 研究指出,适龄、合宜的子女职责,父母是应该让子女知道且承担的。子女知觉到父母的期望后,透过具体实践,也能提升自己的生活满意度。 采访整理/黄启菱 图/pexel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