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有六种人会更有钱

1)头脑灵活的人 读书学习好与坏与做生意赚钱完全是两码事,书读的好,生意不一定做得好,做生意需要头脑灵活多变,想到就要做到。 2)效率高地人 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很强的人,一旦有赚钱的生意马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要付诸于行动,敢做、敢干,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会。 3)不安于现状,不断努力的人 “一天三顿饱,老婆孩子热炕头”,一辈子捧着“铁饭碗”的人,永远没有赚钱的机会,“够用就行,要那么多钱干嘛“这句话是那些赚不到钱的人聊以自慰的“名言”。 4)真正受过穷的人 就像“貌不惊人“的男人一心一意的追求漂亮的女孩往往能成功一样,受穷的人因为感受到了贫穷的切肤之痛,而愈有赚钱的欲望和精神。 5)有人生财富目标的人 一个人单调的上下班,把固定的工资存在银行,年复一年,到头来也攒不了很多钱。想赚大钱就要立志经商,而且目标也要水涨船高,选定10万、20万、100万为奋斗目标,拥有一千万才算是富翁。 6)很有自信心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最棒的,这样您就能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信念”是通向经商致富路上的指明灯。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写得好现实,看得好难受

人要没钱不如鬼, 汤要无盐不如水。 人在江湖,你会慢慢发现, 一颗好心,不如一张好嘴。 嘴甜的人都快乐幸福! 人不狠,站不稳; 人不奸,业不巅。 这句话很现实! 心里有你, 凡事都记着你; 心里没你, 只有用的着你才会想到你。 会做的不如会说的, 会说的不如会混的, 这就是现实。 不要到处诉说别人的过错, 因为在你开口说人时, 已经贬低了自身; 责难他人时,自己也有不足, 因为在你不满时, 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过失。 不要把不是错的错,说成错, 不要把不是事的事,做成事。 嘴臭先臭己,伤人先伤德; 一念烦恼生,一静智慧起。

Read more

不要再打孩子了 (尤其2岁内的)

很多时候家长打了孩子,其后都会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 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 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 “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 “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 “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

Read more

孩子怎么忽然就成了“小气鬼”了,这么抠门怎么办?

家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孩子有一段时间变成了“小气鬼”,特别抠门,只要有别人在就紧紧护住自己的玩具及零食,甚至连爸妈都别想从他手里要过来任何东西。 孩子的抠门会不会让你在他人面前没面子、觉得尴尬?我想,呵呵,多多少少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 孩子成了“小气鬼”,苦恼的爸妈看过来: 孩子抠门背后的原因 孩子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有了“我”和“你”的概念。他会非常注重“什么是你的”和“什么是我的”,并以此来确认自我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分享”常让孩子感觉到“失去”或者“被侵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他们常常极力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如果这种愿望不被理解,他们会更加的不安,更加激烈的拒绝分享。 做“明白”的父母 ①“抠门”是阶段性的 小孩明白“你”、“我”的分别,所以觉得“我”特别重要。有时家长太急会适得其反。应鼓励他试着和别人玩。当然头一两次要注意选择对象,不要选个特霸道的小朋友,玩具一下被抢走了,这样也会伤了孩子,下次就不愿意分享了。 ② 尊重孩子的权利 我们常说小孩的心思不好猜,所以孩子不给别人他的玩具,也许是怕玩具再也拿不回来。玩具是他自己的,他有这权力,强迫他拿出自己的东西,会伤他的自尊心。长期如此,他会觉得自己的权力不重要,总是怕别人不高兴,遇事顾忌太多。 ③ 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和体会 孩子2~4岁时的小气与长大后的“自私”并无必然关系。家长可以这样做,一是不强求他将东西给别人玩,二是鼓励他和小朋友商量,三是给他出主意,让他去要求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好玩具来交换。 对孩子的事情,家长一方面给他讲道理,另一方面留出机会让他自己去实践和体会。 ④ 是家长自己觉得没面子吧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小气,因为孩子不懂得掩饰,只会将内心的真实想法真实地表现出来,不论是用语言还是行动。家长们敢不敢承认,孩子小气往往都是你们觉得没面子,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玩时谁也不会因此而互相不理。 ⑤ 别总和别人比 佳佳最近特别小气。妈妈和阿姨总喜欢拿小优和佳佳比。比如有时佳佳不想吃饭,妈妈会说:“给小优吃吧。”以至于后来,佳佳一看到小优,就觉得小优要抢她的东西。 现在小优家搬走了,妈妈和阿姨也比较注意不那么说了,再加上慢慢地开导,佳佳知道了自己的东西可以借给小朋友玩,自己也可以借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玩,这样大家可以玩好多的玩具。 ⑥ 交换的甜头

Read more

三点让你一说话就留住人的技巧!

摘要 有句话说得好:“智商决定你的下限,情商决定你的上限。” 而你的说话方式就体现了你的情商。 打工皇帝唐骏当年去新华都面试,和老板陈发树仅仅谈了五分钟,在这期间唐骏只说了三句话:“我服务过两任老板,第一个成为了全球首富,第二个成为了中国首富。”说完,唐骏就拿到了新华都CEO的Offer和价值十亿的期权。 说话是门艺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说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效果。今天教大家几点说话的技巧。 1、说话避开“我”字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人,她们常常三句不离一个“我”字,“昨天我买了件新衣服”“今天我要去换个发型”“明天我计划去旅行”……一开始你可能还会跟她聊几句,但时间长了就只想给她个大白眼了。 知道吗?聊天的时候,“我”字说得太多,会给人留下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也喜爱称赞自己。所以,跟人聊天的时候,为了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伤害,千万不要经常把“我”字挂在嘴上。 2、聊天的时候多说“你”,少说“我” 人们经常对自己的事情更感兴趣,而对于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往往很难提起兴趣。比如你同事向你诉苦说:“房东又要加租了,再加我就要住不起了!” 虽然你嘴上会说些安慰的话,但心里可能已经在想,看中很久的那件大衣双12会不会打折了。 同样的,别人对于你的事情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你在聊天的时候,积极去引导对方说他们的事情,就能给对方留下最好的印象,而且对方也会热情地回应你。 3、把“我”变为“我们”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通常记者采访的时候总会说:“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而演讲的人总是会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你有没有觉得很亲切呢? 说话时,把“我”变为“我们”,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样对方也能更容易地接受你和你的话。 比如看电影的时候,如果你把“我想去看这一部电影”换成“我们去看这部电影好不好?”那么你和男朋就能避免产生分歧而甜甜蜜蜜地看一场电影啦!当然,对于那些男朋友一不听话就动手的妹子,这个技巧就不用考虑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实用呢?当然啦,情商高肯定不仅仅是会说话,还有感知他人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等。想要提高情商,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经历,希望大家都能成长为情商达人。 文/懂点情商智慧学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想让头发越来越浓密!常吃这些就对了。

健康的头发是个人健康或活力的标志之一。但是导致异常脱发的因素很多,包括:营养物质缺乏;内分泌失调;疾病因素;精神因素;物理性和化学性因素…… 那么,如何测试自己是否属于异常脱发呢? 拉发试验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头发根部轻轻捏住约40~60根头发,顺着头发方向捋,若只有1~2根头发脱落,代表大致正常;若每次超过5根,则应怀疑是异常脱发。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该检查之前至少24小时内不要洗头,以免影响结果。 对于不想使用药物,又要想从根本上拥有健康的头发的人,头发君建议可多吃以下食物。 这些食物要多吃 1、杏仁坚固头发 研究发现,掉发的人更易缺乏维生素B6、维E、铁和锌。 另外,高脂肪饮食会造成男性雄性激素的增加,导致脱发。而杏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锌,可以降低胆固醇,是根治掉发的超级食品。 2、贝类促进细胞再生 贝类中含有丰富的锌,可以帮助细胞再生,保持激素平衡,这些对头发的健康生长都至关重要。 3、牛排养发固发 牛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和锌,其中,锌可以让头皮腺体更牢固地连结在毛囊中,起到固发的作用。同时,头发的大部分营养来源于蛋白质,所以高蛋白的牛排也有助于头发健康。 4、豆类补充高蛋白 豆类尤其是黑豆是蛋白质和铁的良好来源,适合补给头发的养分。 5、鸡蛋补充多元营养 鸡蛋和奶制品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同时,鸡蛋中含有硒和镁,这些矿物质都可帮助头发散发健康的魅力。 6、柑橘促进胶原合成 柑橘类水果中的维C,有助身体更好地吸收铁,同时,其在胶原质的生长中非常重要,可起到促进头发生长的作用。 7、葡萄干促进头皮血液循环 葡萄干含铁丰富,有利于血色素的产生,可促进血液将养分送达身体的组织和器官,头发的生长也因此得到更大的动力 木棉#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人都会变得比较有自信。 图/google

Read more

孩子有这5种表现,可能智商极高!

家有“三好学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家有“熊孩子”也不见得是件坏事,也有可能是件好事儿呢。反而,现在是“熊孩子”,说不定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尤其是你家“熊孩子”有以下这五种表现的话,可能是因为智商特高或有特殊才能的原因哦! 01. 话唠 “话唠”是特别让老师头疼的“熊孩子”类型,不仅影响老师上课,还影响同学学习。相信此类孩子的家长也经常被老师“关注”吧! 其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语言丰富,表达能力很强,只是作为小孩子,较缺乏自制力,暂时不能控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也不知道什么场合适合讲话,所以才会像个小喜鹊一般,不停地喳喳喳! 但是,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强烈的谴责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的“说话”天赋,说不定以后就是出色的主持人、记者、主播之类的,而且能说会道的人在社会上也比较吃得开,要知道,小孩的自尊心是很强的,过度责骂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 不过,为了不影响其他人,家长也需适当引导,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或者让孩子放学后专门讲讲学校发生的故事等等。 02. 爱发号施令 这类孩子在某些人眼中是“领头羊”,可是在某些人眼中是就显得有点自私、爱出风头。不管怎样吧,不能否认的是,这类孩子普遍有着较强的主见性、领导和组织能力,说不准可能以后就会成为领导人。 03. 攒零用钱 其实我还蛮佩服这类孩子的,小时候自制力就能那么强!能有效控制自己欲望的人,相信做起事来也不会差。目标、雄心、自信等都是很厉害的。 04. 特别爱讲小故事 这类孩子跟“小话唠”不一样,他们就是特别喜欢故事,经常嚷嚷着让你讲故事、或者让你听他(她)的故事,有时候还特别爱扮演故事里的人物。 经常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比如他可能会说“这只小狗可能是哮天犬”之类的,不要打断他的思路、想法,让他自由的发挥,毕竟每个小说家都会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岂是尔等凡人能够理解的。 05. 多动症 对于“多动症”,很多人把它归结为一种病,但我更愿意说他们是“运动细胞”太发达,活动就是他们的生命,静下来就等于扼制了他们的命脉。 一般这类孩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不错,而且思维也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加以培养,以后会有很好的发展。 总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引导教育方法。 做教育这么多年,无论一开始家长认为这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是多么的“不可救药”,我都会用事实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其实很优秀,只是现在的方法可能不太适合他,暂时影响了他发光发热而已!”当然,最终事实也证明我是对的。 文/小学教育联盟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富婆坐飞机,只坐头等舱!她无意中透露的秘密…

1、坐飞机现象 观察30到40这个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经济舱则看报纸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全都在玩手机。那么,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2、夺取先机 商人带两袋大蒜到某地,当地人没见过大蒜,极为喜爱,于是赠商人两袋金子。 另一商人听说,便带两袋大葱去,当地人觉得大葱更美味,金子不足表达感情,于是把两袋大蒜给了他。 虽是故事,但生活往往如此,得先机者得金子,步后尘者就可能得大蒜!善于走自己的路,才可能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3 送茶叶的小故事 张三一直喜欢喝20块钱的茶叶。新开茶店里每次张三去买茶叶,老板都送他半两好茶。 张三将好茶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泡壶好茶,竟喝上瘾。喝完免费的好茶,张三便不愿喝20块的了。 不管他买多贵的茶叶,老板总送他半两更好的。半年下来,张三花在茶叶上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4、不许偷酒 某人买了一坛好酒,放在小院,第二天,酒少了1/5,便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个字。 第三天酒又少了2/5,又贴了偷酒者重罚。 第四天,酒还是被偷,于是贴尿桶二字,看谁还喝。 第五天他哭了。桶满了。 ……故事还没完,第六天,他再次在酒桶上贴了不许偷酒四字。那一天很多人都哭了。 5、换位思考 一富豪到华尔街银行借5000元贷款,借期两周,银行贷款须有抵押,富豪用停在门口的劳斯莱斯做抵押。银行职员将他的劳斯莱斯停在地下车库里,然后借给富豪5000元,两周后富豪来还钱,利息仅15元。银行职员发现富豪帐上有几百万,问为啥还要借钱,富豪说:“15元两周的停车场,在华尔街是永远找不到的。” 6、成功只有两点 一是做事成功,二是做人成功。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要做事,先做人。 丘吉尔说,成功根本没有秘诀,如果有的话,就只有两个:一是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二是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请回过头来再照着第一个秘诀去做。万事只怕有心人。 7、保龄球效应 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你如果每次砸倒9个瓶子,最终得分90分;而你如果每次能砸倒10个瓶子,最终得分240分。 社会记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比别人稍微优秀一点,能再多坚持一会,就赢得更多机会。

Read more

十个常见的误导 大人们别再这样教小孩!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本身就是个过时的想法了,父母当然也会错,行为会犯错,想法也会犯错,但希望孩子好的心,却是不可否认的,只不过有些错误的观念,身为父母最好不要再传给自己的下一代,那些陈词滥调的养育规则,那些所谓金玉良言,有些是需要更新的。 一、以谎言来解释死亡 “他们只是睡觉了。”  因为不会解释死亡,或是认为孩子还不需要了解死亡,而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只会让孩子期待那个人会醒来,而最终死亡的人是不会醒来的,甚至有可能,让孩子会变得很害怕去睡觉。 二、忽略恶霸就可以了 对于孩子自己或是同伴遭受到恶霸欺负,告诉孩子只要不理会他们,他们就会离开了,其实这反而会教会他们欺善怕恶、误以为只要够凶,就可以为所欲为。要教会小孩和睦相处,如何解决纠纷,勇敢的表达,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给私处取昵称 有些女孩的父母,会称女孩的阴道和肛门为前门(前门)和后门(后门),这反而会让女孩很混淆,阴道和肛门都只是个名词,不需要扭曲它们。 四、他们对你不好是因为嫉妒你、他们不够教养 如果老是用这种观念教导孩子,他很可能会忽略了自己是真的犯错,而一味地认为是别人有问题而已,不会自我检讨。 五、“打你是为你好!” 很反对大人用这种口吻对小孩说话。所有小孩都希望被疼爱。大人动不动就打打骂骂,不但教不好小孩,反而误导他们对于使用暴力的目的。(明明你打他是因为你的情绪管理不好、不是为他好!)我们不该再灌输“打是疼、骂是爱”这种过时的想法了。试想想,待你老了、病了、行动不便,手脚不灵活了,吃饭吃得满地都是、还不小心尿裤子时,儿孙打骂你,骂说:“走路都走不好”。“打你是为了你好,赶快吃!”。你会怎么想呢? 六、适当的称赞 “眼睛长的真漂亮!” 睫毛又长又翘 真好看!”  之类对于外表的称赞,能免则免。当然孩子是必须被称赞的,但要让他们了解,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努力,而不只是因为天生的,这样才能鼓励他们学习更多。大人可以适当的给予称赞,例如说:”很喜欢你的笑容,很甜!“ ”喜欢你这样称呼我,好和蔼、好有礼貌喔!” 谢谢你帮我照顾弟弟,真是妈妈的好帮手” 。 七、“食物一定要吃完” 错! 当然浪费食物是不可取的,但若孩子真的吃不下,或是真的不好吃,不要强迫他把所有食物吃光,应该要教导他们关于健康的生活选择,锻炼孩子培养他们的味觉,和享受健康食品。强迫他们吃东西,只会让他们讨厌吃你给的食物、甚至是抗拒进食。 八、「去抱抱叔叔说再见」 礼貌固然重要,但不要强迫孩子拥抱和亲吻,

Read more

父亲是世界上最不堪的一个斗士

小时候我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砂器》。影片讲战后日本东北部一对失去土地的父子,他们到处流浪,在大雨滂沱中赶路,在大雪天里乞讨,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有一次,儿子被富家子弟殴打,瘦小的父亲拼命用身体挡住拳头和棍棒,滚落到水沟里。还有一次下大雪,父亲讨来一碗粥,用砂锅煮热了让儿子喝,儿子让他先喝,两人推来推去烫到了嘴,痛得原地大跳,却又相拥哈哈大笑… …这个温暖的镜头,让我哭了。 那个父亲后来得了麻风病,被强行带到医院,儿子则被一户好心人家收留。后来儿子逃到东京,机缘巧合学习钢琴并成为崭露头角的钢琴家,还认识了一名大金融家的女儿。正当谈婚论嫁时,早前的养父找到了他,让他去见他的亲生父亲,当时日本很重视门第,为了掩盖出身,他在车站把养父杀了。后来侦破的过程很复杂,我不太记得,之记得最后的情景是:警视厅探员把钢琴家的照片递到在麻风病院的生父面前,为保全儿子,生父拒绝承认这是他的儿子,只是默默地看着照片,默默地老泪纵横… … 这个镜头被评为日本人性系列电影里最经典的镜头之一,电影院里的人哭得稀里哗啦。我当时不明白那个父亲为何这样做,等我明白,已为人父。 父亲是世上最不堪的那个斗士。 如果你要问我当了父亲最主要的体会,这就是回答。 我们的父亲没有《至高无上》中男主角的那种不怒自威;连油画《父亲》所展现的那古铜脸色中透出的勤劳坚忍,也不大看得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为生活所困,面色无光,有些不大不小的疾病。其中一些连感情也并不如意,很年轻就显出一些猥琐来。可是他们爱着自己的孩子,像愚蠢而勇敢的工蚁,不落下任何一项工作。 我住的小区里有个捡垃圾的大爷,我到现在也不知他叫什么。他并非那种邋遢的捡垃圾大爷,而是衣着干净,见人很有礼貌地打招呼。他总是精心地把纸盒、废旧电器、报纸归类放好在板车上,不掉下来任何垃圾。他儿子也在这城里打工。曾经觉得他儿子很不孝,后来才知他儿子也极力反对他这么干,可他总偷偷跑出来捡垃圾,骗儿子说在公司找了差事。 他说,每回出来捡垃圾都要穿上好的衣服,这样保安就不会赶他,也不会给儿子丢脸。他偶尔会到我家来收一些纸盒,我妈会留他吃饭,每回他都虔诚地拜拜我家的观世音菩萨像。我跟他交谈过一次,他说:“儿子要在城里买房,再过半年,差不多首付就有了,我也可以回老家了。” 你问我我的父亲是怎样的。他是个三流的音乐家,形象和性格都有些像《虎口脱险》里的那个指挥,暴躁而神经质。我很小的时候他便逼我练琴,我若不从或弹错,便要挨打。我从小身形敏捷,闪躲灵活,有一次钻到床下面去(新疆兵团的那种床,下面可藏半个班的人),他跟着钻进来,我在里面用扫帚对抗,导致床板坍塌,他的鼻梁都被砸出血了… …还有一次学校发大肉(新疆管猪肉叫大肉),因为天冷肉冻得太硬,菜刀切不开,我俩就在院子里用斧头砍,我砍时大叫“砍死爸爸”。那天哈密大雪纷飞,他的鼻尖上全是雪花,他问我说什么,我又大声说“砍死爸爸”,他听了,就默默哭了。这是他唯一一次在我面前哭。直到现在我也没问过他为什么哭,不必问。 后来他跟我母亲离异,我随母亲回四川,从此父子聚少离多。后来知道他过得落魄,再婚也不幸福,女儿不想理他竟至离家出走… …几年前我俩有过一次很隆重的见面,我给他买了很多衣服,他很开心地试穿了所有衣服,郑重地在镜子前走来走去。他把西服的口子一口气扣到了最下摆,浑然不觉。 我爸是如此不堪的一个斗士,他想把我培养成一个音乐大师,我却成了码字师傅。他想把我儿子培养成一个音乐大师,可我儿子却成了网球运动员。那次他回河南时,在车站认真拿起珂仔(作者的儿子——编者注)的手看了又看,说:“手指这么长,韧带这么开,可惜了… …”头也不回,黯然离去。 你问我和我的父亲有什么不同。曾经觉得有很多不同,现在觉得其实一样,我们都努力让自己在儿子面前从容不迫,却内心恐慌。儿子出生那天,我正在谈一件重要的事,听说要生了,急急开车向几百里外那座小城赶去。 等我赶到,他已然出生。他神色安静,不着喜怒,正躺在襁褓里昏昏沉睡。他那样眼熟,却又无比陌生,像远方发来的一封不知来历的邮件,我不敢贸然打开,怕一打开,就接下一个高深莫测的任务。他间或醒来过,眼镜尚未完全睁开,只淡淡地瞄了我一眼,那么骄傲甚至暗藏某种不屑… …然后又睡去。我盯着他,深觉责任重大又无法逃避。 我不知道其他父亲是否跟我有同样的感受,见到孩子第一眼时,一个突如其来的生命让自己感到迷茫。我曾对他半夜哭闹深感烦躁,对他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感到怒火中烧。可渐渐地,不知何时,他已成为我最好的朋友。我无需承诺,就知此生必须保护他,帮助他,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我觉得拿一身洒满北美阳光的父亲的标准来要求中国父亲并不公平,北美父亲是公民,势必有公民的尊严。可你看春运期间的那些父亲,他们迅疾地从车窗翻进去,动作粗俗,表情难看。倘抢到一个位置必大声招呼,怕被别人再抢了去。刚坐定,就忙着找开水泡面,或用粗糙的手擦拭着苹果让孩子吃。他们爱孩子,还要在孩子面前装得若无其事。我们都知道,倘孩子们发现我们的不堪,才是我们最大的不堪。曾经的一些事情让珂仔哭了,说再也不练网球了,因为我为供他练球太辛苦。我大笑着骗他,告诉他:“你不知道,老爸我其实是有很多钱的,我暗地里其实是一个有钱人,你看,这是银行卡,这是存折… …”他很相信,深以我为骄傲。 我小心翼翼地隐藏住自己不堪的奋斗,给他创造不必考虑尴尬问题的条件。我得努力工作,每天把胡须刮得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的衣服,让他觉得父亲其实很潇洒很浪漫,不甘人后,不输于人,成竹在胸。 我不要珂仔看出我的不堪。 我已是父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