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床边故事,应该由爸爸来说最好!

孩子的床边故事 由爸爸来说最好! 精华简文孩子的床边故事 由爸爸来说最好! 亲爱的妈妈们,可以把说故事的工作交给爸爸了!哈佛大学研究也发现,父亲说床边故事,更能激发孩子抽象的能力,同时提升孩子展现更强的语言力,而且从两岁就要开始这样实行。 英国研究发现,床边故事,以十分钟内效果最好,而且内容有龙、巫婆、仙女、公主更能激发兴趣。哈佛大学研究也发现,父亲说床边故事,更能激发孩子抽象的能力,同时提升孩子展现更强的语言力,而且从两岁就要开始这样实行。这么重要的资讯,怎么可以不分享呢? 现代的爸爸已经和以前不一样,有越来越多爸爸会积极参与教养孩子;也有多项的研究证实爸爸参与教养,会增加孩子的学习态度、学校表现、自尊、同理心、生活技巧和社会竞争力等。 但你一定没想到,传统上都认为女孩的语言发展比男孩好,研究却发现,爸爸更是孩子语言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推手! 即席发挥,更能激发想像力 我长年在推广亲子共读,因为觉得睡前床边故事对孩童的语言能力、认知发展、专注力提升,都有很大帮助。美国最新研究发现,连「是谁」讲故事都会有不同影响。研究指出,这是由于妈妈和爸爸说故事的方法有下列几点不一样:妈妈说故事,看了文字便开始说;爸爸说故事,经常是简单扫过文字、看了图片就开始说。 妈妈说故事会考量到孩子现在语言发展到什么程度,转成适合孩子的语言开始说;爸爸说故事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一定会贴切运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字汇(因为妈妈和孩子相处时间较长,比较了解孩子语言发展)。妈妈比较像老师,会问具体问题(这点跟我家的妈妈一样),也就是讨论内容是当场或书本可见之事物,我们称为「即时话语(immediate talk)」;而爸爸较常以抽象的说法询问,能开发孩子思考及想像力(跟我一样,我也都不照章节讲),也就是常讨论非书本或当场可见之事物,例如预测故事情节发展、说明解释与书本内容相关的知识等等,我们称之为「非即时话语(non-immediate talk)」。研究显示,说故事时运用较多的「非即时话语」,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越有帮助。 因此就上述这几点看来,爸爸说故事,对孩子的效果更好。 让女儿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 此外,说故事的「对象」也有不同的影响。除了父亲讲故事比母亲合适外,对「女儿」说床边故事也更具有正向的影响力,且应在孩子两岁前就开始讲故事给他们听。 研究发现,听父亲讲故事超过一年以上的女儿,在语言能力上有明显进步。这有可能是因为性别认同的效应,女孩看到男人说故事,在情感上的刺激效应会更大,所以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关于亲子共读,我最常被问的就是:「孩子老是跑来跑去」、「听个几页就没兴趣了!」,或「我是个不会说故事的妈妈,怎么办?」该怎么带孩子进入早期阅读的领域呢? 我认为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不会讲故事,既然是关起房门来说故事,就只有你跟孩子而已,场景轻松,应该卸下你平常管教的包袱,故事可以结合生活、游戏、音乐、图画及动作,模式很多,没有一套标准。加大你的声音、丰富你的手势及脸部表情,何必照着文字上的描述来教你的孩子? !  

Read more

是生活无趣,还是你无趣?

好多人跟我抱怨自己不开心。生活无趣,死气沉沉。 我不解,既然无趣,何不找些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然后他们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比如说到运动,他们会说天气太冷不适合运动。说到旅行,从来都是没有假期。说学习新东西,没时间,没兴趣。说看碟看书,麻烦,看不下去。说聚会,没有什么朋友。再说一些别的,他们叹一口气,说你不懂。 还有人说,当然了,你总能去那么多地方旅行,你当然开心。我呢,困死在一个地方,每天重复着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感情也日渐平淡。哪像你,好吃好喝,每天蹦蹦跳跳,你生活条件比我好,当然日子过得美。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笑了笑,开始认真回忆我人生中开心的时刻,是否真的都跟金钱有很大关系? 先想起的是小时候我爸带我放风筝,都说三月份是放风筝的好天气,但是北方寒冷,往往要等到四五月份风才不那么刺人。我爸用竹条或者木棍之类的东西做一个风筝骨架,然后用报纸糊在上面,就成了一个样子有点奇怪的纸风筝。最后穿上钓鱼线就大功告成了,在我记忆中大概就是这样的,然后我就欢呼着出门,跟在他屁股后面跑。 有的时候走运,风筝可以飞起来,不走运就总是跌跌撞撞,我和我爸都跑得气喘吁吁。当然更多的时候,风筝飞了一会儿便挂在了电线杆上宣告生命结束。 可是,好开心。有时候风太大,吹一嘴一脸黄沙,回家像只小花猫。还是好高兴。 长大以后,你有没有再去放过风筝?现在每当看到别人放风筝,想起小时候的经历,一样还是觉得很有趣。 一个夏天的午后,我们家属院的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研究要去远方“探险”。有人戴了凉帽,有人拿了水壶,还有人穿上了旅游鞋。总之我们几个人,意气风发地出发了。那天下午我们走了好远好远,走了好久好久,那是我们第一次脱离大人独自出门,看什么都是新奇有趣。 太阳热辣辣的,我们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是又兴奋莫名。后来看到一个火车道,我们就沿着铁轨一直走,越走越偏僻,一直走到前后左右一个人都没有,我们才觉得害怕了,开始往回走。 那次“探险”的结局就是我们在晚饭的时候安然无恙地原路返回了家中。可是心里的那种小小的满足感,那种“远行”的感觉,仿佛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外面的世界”。 现在的你,还有没有这样的冲动,哪怕只是选择在一个周末,去周边的山山水水看一看走一走? 读小学的时候,家长工作忙中午都不回家煮饭,一般都给孩子几块钱让我们自己买包子吃。有天中午好朋友人小鱼小姐(现在仍然是好朋友)带我去她家,说要煮鸡蛋汤给我吃。那时候还没有自动点火的炉灶,人小鱼很厉害,竟然会用煤气罐的炉子,我战战兢兢地看她划好火柴点着了火,在炉子上煮了一锅水,等水滚了就把搅过的蛋液倒了进去。 结果她不知道要放淀粉,鸡蛋煮出来都是一坨一坨的,还倒进去了好多酱油,蛋汤变成了黑黑的颜色。可是我们两个人竟然都吃光了,我还一直鼓励她说:很好吃,很好吃。她开心得不行。 现在的你,还有没有兴趣,照着菜谱给自己或者家人煮一顿大餐? 几个发小没出国之前,我们最喜欢凑在一起玩414(一种扑克牌的玩法),有一个暑假我们几乎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凑在一起玩414,中间还各种嘴贱地挑衅对方队员的心理底线。冬天的晚上,我们几个人走在马路上,前面的人走着走着,后面的人会突然间跳上对方的背。我还喜欢跟男生打赌,喜欢和朋友一起去郊游,拍照片。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杀时间的小把戏,却都是我快乐的来源。 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可是转念一想,我人生中最不快乐的时光,又是什么时候?是否跟金钱有关? 我人生中最暗淡的回忆,一个是我爸妈分手以后,我轮流寄宿在姨妈舅舅外婆家的那段日子。真正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还有就是我从大连自动退学回家的那段日子,觉得人生渺茫,郁郁寡欢。再有就是和大学男友分手,那一段时间恍恍惚惚,生不如死。 我一直很庆幸,这些快乐与不快乐,似乎都与金钱没有太大关联。于是对于金钱,也就没有那么怨念深重。我一直觉得,开心就是开心,有钱固然好,但是钱就一定能买来快乐吗?未必。没有经济的烦恼,还有其他的烦恼。而一个开心的人,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生活有意思一点,也总是会看到生活中开心的一面。 忽然想到我大学的室友有一天突然给我发来微信,说刚去一个艺校看了学生们的毕业表演。她有点沮丧地说:早知道大学的时候就努努力做一些正经事了,整个大学时光我们过的太颓废了,尽是在蹉跎。 我听了很诧异。为什么我并不觉得自己蹉跎了大学时光?后来仔细一想,方才明白。大学时候虽然我和她都常常翘课在寝室,但是她抱着电脑玩网游,或者看韩国综艺节目,看过哈哈笑过就算。 而我每天看北京电影学院老师推荐的电影,写拉片笔记用电邮发给老师,还用电驴下载纪录片,因为我们学院的课太闷,所以我会常常去其他学院听课听讲座,偶尔还和同学结伴出去旅行。我每天都在发现新的东西,总能找到新鲜的,有趣的,吸引我的,而她每天都是过了就算,并不入心。 我以前最不开心的时候,就读书,写日记。如果没有朋友陪在身边,需要一个人独处,我往往也选择读书,写日记。文字能让人充实,也能让自己放松。我还喜欢朗读,大家都知道语文教材里面有些课文后面会写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于是有时候我在家无聊,就自己抱着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傻对不对?可是后来去做了主持人,台里十个主持人去考普通话,我是那一批里唯一一个拿到一级甲等的人。在那之前,我根本还没有学过播音。

Read more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有这 8 个症状代表你真的累坏了!

结束了马不停蹄的一天,洗完澡,筋疲力尽地躺在床上,感觉身体和脑袋彻底被掏空⋯⋯仔细回想,即使已有意识地将生活与工作做好区隔,尽力维持平衡状态,但随着专案截止日期、回不完的信件和处理不完的代办事项排山倒海而来,仍难以避免地打破平衡,陷入了慢性疲劳的泥淖之中。 若你大多时间都觉得自己很累,身体能量仿佛被消耗殆尽,不仅严重影响工作表现,甚至会对健康、人际关系引发负面骨牌效应。看看以下倦怠征状是否有符合,无论是情绪上的、精神上的或生理上的,予以正面迎击,帮助自己更高效地生活和工作,才能离成功再近一点。 1. 思绪常常突然断线? 庞大的压力、慢性疲劳都会影响你的专注力,让我们不论是在谈话中、写电子邮件,甚至是在发想灵感时,都难以保持专注,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健忘。 2. 忙到没时间拥有嗜好? 不管你的休闲爱好是花时间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朋友一起吃吃喝喝、看电视、运动还是插花、捏陶,你都应该永远将其视为生活第一顺位。兴趣嗜好可以帮助你应对压力,并确保你的生活平衡且欢喜。 3. 与人交谈时,难以充分表达和参与? 如果你的脑袋里总是塞满了工作,与你亲近的另一半、朋友与家庭成员恐怕会抱怨,你所思所为全是工作,不知不觉中已然忽略了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性。 4. 总是睡眠不足? 即使已经过了下班时间,闭上双眼,心里还是在想着工作;即使睡着了,还是容易被惊醒,或是醒来仍然感觉疲惫不堪?这说明了你的工作已然干扰你从压力感知中恢复的能力,严重的睡眠不足,也降低了你处理日常问题与挑战的应有效率。 5. 经常忘记吃饭? 不仅时常过了用餐时间尚未吃饭,还总是不加思索地买了快速方便的速食料理来填胃。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严重影响身体的能量水平、情绪和工作生产力。 6. 经常肠胃打结、胸闷不适? 过量的压力,常伴随着胸闷、呼吸困难、胃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出现在身心俱疲的人身上,但如果你这些病征在休假时仍未见改善,应主动就诊咨询。 7. 感觉与生活脱节? 相较于过去的工作表现,因为忙到整个人「烧坏了」,导致你的状态每况愈下,即使是入门级的任务,甚至连简单的回覆电子邮件都觉得有点吃力;就连个人生活,也觉得有孤立无援的失落感。 8. 对待他人会「不自觉地」无理或粗鲁

Read more

一个死刑犯给父母的信

有爱的父母们,用心看看吧。 。 。 *两个都是爱,结局却完全不同* 一个死刑犯写给父母的信: 爸爸妈妈: 我明天就要行刑了,我也不知道我的人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但往事一幕幕闪过眼前… 3岁那年,我跑太快被石头绊倒,妳急着扶我起来安慰,还往石头踢了两脚,「不哭不哭,都是石头坏坏!」让本来忍住不哭的我抱着妳委屈哭了好久,是妳让我知道原来跌倒是石头的错,但我不知道妳只是为了哄我别哭。 4岁那年,我因为看电视不想吃饭,妳就把饭端来一口一口喂我吃。是妳让我知道原来生活可以这么享受,但我不知道妳只是怕我弄脏衣服,最后还要麻烦妳去洗。 6岁那年,妳带我到玩具店挑圣诞礼物,说好只能买一样。但买了变形金刚后我还想要模型飞机,妳不同意我就躺在地上哭,直到妳乖乖付了钱。是妳让我知道原来用这招妳就会妥协,但我不知道妳只是不想在别人面前丢脸。 8岁那年,我想学着洗袜子,妳怕我洗不干净,我想学习刷碗,妳怕我把碗打破,我想自己盛饭,妳怕我被烫到。是妳让我知道原来我不能面对的困难和危险这么多,但我不知道妳只是怕麻烦不想重作家事。 10岁那年,妳帮我报名3个升学班和2个才艺班,当我每天都被课业逼得晚回家,妳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学习是这么痛苦的事,但我不知道妳只是想让在亲友面前炫耀。 13岁那年,我踢球打破邻居窗户,妳赔钱后带我去跟邻居道歉。是妳让我知道原来闯祸后只要说「对不起」就没事了,但我不知道妳心里抱怨邻居敲诈。 15岁那年,我想学钢琴,妳向人借钱帮我买了一台,但1个月后我就再也没弹过。是妳让我知道原来没钱也可以耍任性,但我不知道妳用3年才还清债务。 19岁那年,我考大学,妳說当律师钱多地位高。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只要按照妳帮我规划的路就好了,但我不知道妳只是用我弥补妳当年考不上法律系的遗憾。 20岁那年,我想换新手机,于是跟妳說这样就能常常打给妳,妳立刻汇了3万块给我,但我一年也没打几次电话回家。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妳是我的行动提款机,但我不知道妳多期待我打电话祝妳生日快乐。 24岁那年,我毕业后妳托熟人帮我在大公司找了好工作。是妳让我知道原来大学不认真念也能抱铁饭碗,但我不知道这是妳拜托了多少人才求来的。 27岁那年,妳眼看我不停换女朋友,女孩们都说我不负责任,妳說是她们配不上我。是妳让我以为自己条件很好,但我不知道妳帮我求了多少次相亲。 32岁那年,我欠了千万赌债,妳气得病倒,但还是帮我还清债务。是妳让我知道原来不管我做什么都有妳帮我解决,但我不知道这是妳准备养老的棺材本。 35岁这一年,妳再也帮不了我了,因为我抢劫结伙杀人。听到死刑判决,妳骂老天不公,妳苦了一辈子却得到这种结果。 我终于知道,是妳以爱的名义一次次夺走我成长的机会,一次次扼杀我生存的能力,一次次剥夺我为人生负责的权利!原来临死前,我根本没有长大过!原来用错误方式爱孩子,代价是两代人的痛苦,原来教育没有重来的机会,原来是妳亲手把我送上断头台…! 爸妈,你们要保重!我明天就要走了,希望在另一个世界,我能学会为自己负责。 不知该恨妳还是爱妳的儿子上. 再看看一封CEO写给父母的信。看完这两封信,相信大家都很有感触!*两个都是爱,结局却完全不同* 有位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Read more

有福的女人有三气,你有吗?

有福的女人有“三气”,即骨气、灵气和大气。 “骨气”就是不因压力而弯腰,不因诱惑而迷茫,不因清贫而颓废,不因困难而消极,不因挫折而回头,不因打击而萎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按自己的意愿,精神充沛地生活着,并尽力让自己快乐。 “灵气”就是遇事不钻牛角尖,不死心眼儿,不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跤、反复碰壁。不小题大做,能够积极化解矛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所有与己相关的事情办到最好。 “大气”就是大方之气。不琐碎,不唠叨,不斤斤计较;不抱怨,不牢骚,不怨天尤人;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剪不断,理还乱;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气馁。无论生命长短,都让生命如一首歌,婉转成独特的曲调,或气势磅礴,引人注目;或小桥流水,清幽雅致。 聪明女人,不会让家庭生活乌烟瘴气,不会让职场形象一塌糊涂。有了骨气就有了锐气,在不断进取中,在奋斗拼搏中,一路前进,永不停歇。有了灵气如同鸟儿有了翅膀,在蓝天白云上留下飞翔的轨迹。有了大气就不会受世俗的困扰,就不会有琐碎的烦恼,就不会在长吁短叹中,虚度时光。 生命是一支歌,聪明女人知道怎样让生命之歌悠扬、悦耳、动听。生命是一条长长的河,聪明女人懂得如何让河水在狂风来临时保持心底平静,在无风无浪时荡起小小涟漪。 具有骨气、灵气和大气的女人,生活再单调也不会觉得无聊,职场再平淡也会受人敬重,生命再卑微也有人仰慕。 文/育儿有方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凶狠的母爱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9岁以前,我的爸爸妈妈把我视若掌上明珠,我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了欢乐。 但自从母亲和父亲去了一躺武汉医院后,我的生活就大不如从前了,父母回来的时候是晚上。说实在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妈妈。 直到八九岁了,每次妈妈从外地回来,我还会张开双臂扑到她怀里撒娇。 然而这次妈妈不仅没像以前那样揽我到怀里,反而板着一张脸,像没看见我似的,用手将我拉到爸爸的腿跟前,她径直往房里去了,我顿时傻了眼…… 打这以后的几天里,无论我上学回来,还是在家吃饭,妈妈见到我总是阴沉着脸,即使在她和别人说笑的时候,我挤到她跟前,她脸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肥皂泡一样消失了。 妈妈第一次打我,是在她回来的十多天后… 我以为妈妈不在家,便大声地喊妈妈。这时妈妈披着零乱的头发从里屋走了出来,恶声恶气的骂我,并掐着我的胳膊把我拖进屋里,要我自己烧饭。我望着一脸凶像的妈妈,嘤嘤地啜泣起来。哪知妈妈竟然拿起锅铲打我的屁股,还恶狠狠地:「不会烧,我教你!」 她见我不动,又扬起锅铲把我打了一下,这时我发现她气喘吁吁,好像要倒下去的样子,我开始有点自责了,也许是我把她气成这样的,忙按照她的吩咐,淘米、洗菜、打开煤气罐……这样,在她的「命令」下,我第一次做熟了饭。 更使我不理解的是,她还挑唆爸爸少给我钱。以前我每天早餐是1元,中餐也是1元钱。从那一天起,她将我的早餐减成5角钱,中午一分钱也不给。 我说我早晨吃不饱,每天早晨我起码要吃两个馒头。她说她原来读书的时候,早餐只有两角钱。她还说饿了中午回家来吃,以后只给5角钱,叫我别在痴心妄想要1元钱。至于中午那1元钱,更不应该要,要去完全是吃零食,是浪费。这样,我每天只能远远地站在一边咽口水。 打这起,我恨起了妈妈,是她把我的经济来源掐断了,是她让我和小朋友们隔开了。 我的苦难远不止于此,由于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只能和妈妈在一起。好几次,我哭着要跟爸爸一起走,爸爸抚摸着我的头安慰我,他说他正在跑调动,还有一个月,他就能回来了。不能跟爸爸走,就只得受妈妈的摆布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竟连菜也不做了。我哭着说我做不好菜,她又拿起锅铲打我,还骂我︰「你生来干什么,这不会做,那不会做,还不如当个猪狗畜生。」 在她的「指导」下,我又学会了做菜。 爸爸调回来的当天就催促妈妈住进了医院,他也向单位请了长假。妈妈住院的第一个星期天我去探望她,妈妈正在输液,已经睡着了。爸爸轻轻走上前,附在她耳边说我来看她。 她马上睁开了眼睛,并要爸爸把她扶起来坐好。开始时她的脸上还有一丝笑意,继而脸变得乌黑并用手指着:「你给我滚,你给我滚!」 霎时,想起了她对我的种种苛刻,我头一扭,气冲冲地跑下楼,我发愿今生再不要这个妈妈了。 三个月后,妈妈死于肝癌。葬礼上,我没有流一滴泪。接灵的时候,要不是爸爸强按着我跪在地上,我是不会下跪的。 三年后,我有了继母。 尽管我的继母平时不大搭理我,但我总觉得她比我的生母好。 那天我偷听到继母和爸爸的谈话。我爸爸坚持每天给我一元钱的早餐费,可继母说孩子大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给他两元钱的早餐费吧。 第二天,我果然拿到了两元钱。 我开始喜欢继母了,除了她增加了我的早餐费,还有另一层,我每天放学回家,不用烧火煮菜了。有时我的继母工作忙,提前上班去了,她总是给我留下饭和菜。 有时尽管是剩菜,但我一点儿怨言也没有,比起我的生母在世时,那种冷锅冷灶的景象不知要强多少倍。 我跟继母的关系进一步融洽,是在她一次得了感冒时。那天她烧得不轻,我为她找了医生,输过液后,她精神略显好转。她强撑着下床煮菜,我拦住了她。

Read more

别再浪费时间跟废人交往了!请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低品质的社交应该很多人都有过,比如社交对象的质量不到位,就不能收获一次高质量的谈话你谈天说地,他歌舞升平,你谈的是对生命的思考,他跟着讲哥哥,再喝一个。 人们之间的交往,你要学会在接触之后对他们进行质量的评估,很多人和你不过是点头之交,喝茶,打牌,唱歌,喝酒,然后彼此说一些不过脑袋的话,你以为你收获了快乐,其实你只是又糊糊糊涂的过了一天。 应该有很多的人认为认识的人越多越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得你来我往,长时间的交互才会形成坚固的友谊,这个时候才能称为朋友,其实你和很多你自以为的朋友不过是吃了几顿饭,喝了几顿酒,这样的朋友我相信是打引号的。 朋友圈之前有一个游戏:如果我无家可归了,有谁会收留我。你觉得这些酒肉朋友会毫不犹豫地接纳你吗?你和他们的关系永远是站在利益之上的。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价值之上,你的价值越高,当然身边围绕的“朋友”越多,那假假有一个你的价值消失,比如你公司破产,你官位不保等等,这些“朋友”还围着你转吗?那你为什么把那么多时间花在这些人身上? 真正的朋友是用心交的,当然还要加上时间,因为日久见人心。 你每天花大量的时候在各种微信群当中活跃着,翻看看一条条的聊天记录,你去参加某个聚会,最后发现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聚会结束,留下的是空虚寂寞冷。你无休止地想要讨好某人,而别人只在你送上“礼物”送上金币的时候才正眼瞧你。 这些低质量的社交,不去为好。 小时候我一直很羡慕那些穿梭于灯红酒绿的人。而后来我也穿梭于灯红酒绿的时候我发现每天我会认识很多人,都是陌生的面孔,我们称兄道弟,几杯酒下肚就学着刘关张桃园结义而第二天酒醒之后我甚至连那人的联系方式都没有,甚至已经记不清他是什么模样。 第二次见到这个人,我们彼此顿个几秒钟,感觉好像在哪见过,于是喊着兄弟,你是那个什么是吧?然后继续喝酒,然后喝醉,第二天继续不知道谁是谁 也许有些你留下了联系方式,那你有拨通过一次吗?当你真的遇到困难,需要借钱需要帮忙的时候,你会首先想到这些人吗? 与其每天东奔西走,进行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一个人静静的待着。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然在城市里,我们没有那么多诗和远方去感受,但你可以发呆,看书,听音乐。 你可以健身,看电影,骑行。 一个人那怎么高质量的独处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看你自己想做什么,做自己最喜欢的事,爱自己最爱的人。 你要相信,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是学会了独处的人,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够冷静的思考,你总是说身边的一切太浮腻了,那么你就试着远离那些不好的人或者地点 有一天你会明白,你会想去和更优秀的人聊天,他们不会带你去酒吧,也许只是陪你河边走走你能从他们那里学习和领悟一些东西,这才是高质量的。 社交并不光指认识很多人,而是充满选择性的,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优秀的人不会帮你,是因为这些比你优秀的人明白一个道理,跟你的社交对他们来说是低质量的,有素质一点的会敷衍你,绝情一点的会对你闭门不见。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Read more

没有两个一样的人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同样,自己与别人的看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不强逼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三、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只强调做法正确或者有道理而不顾是否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效果是计划的基础,也是所有行动的指针。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因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需要加以检讨。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四、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需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人生便有所改变。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判断和反应。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五、 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自己说得多么「正确」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资讯才是沟通的意义。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接受什么才重要。话有很多种表述方法,使听者能够接受说话者想要传达的全部或大部分资讯的表述方法,便是正确的方法。在沟通过程中,以言语和身体语言进行沟通比文字更有效。在潜意识层面发出与接收的资讯比意识层面的资讯多得多。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资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说话的方法由讲者控制,但是效果由听者决定。改变说话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收听的效果。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听者的抗拒是对讲者说话方式不够灵活的指控。 六、 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做法不同,结果才会不同。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那么请你改变你的做法。任何具有创新思维的做法,都会比旧有的多一分成功机会。希望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世界上每样事物本来都在不停地改变,不肯改变的便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终于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因此,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与其他事物保持理想的关系。 「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效果,把焦点放在取得效果之上,就要灵活不断地修正做法。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有些时候,必须把全部旧的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过分专注于问题本身,便会看不到周边的众多机会。 七、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陷入困境的人,就是处理事情只用一种做法,并固执地认定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对事情有两个做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有了第三个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做法。有更多的做法,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有选择就是有能力。现在不成功,只是说明现在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没有办法,只是说明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 「没有办法」使事情画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没有办法」对你既然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应坚持这样想。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八、 每一个人都选择给自己最佳利益的行为

Read more

心 态 | 当你看透一切时

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只要健康的活着,真诚的爱着,也不失为一种富有。 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对生命而言,接纳才是最好的温柔,不论是接纳一个人的出现,还是接纳一个人的从此不见。 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直到有一天你除了坚强再无选择。 是你的,就是你的。我们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其他的,交给命运。 撑不住的时候,可以对自己说声:“我好累”,但永远不要在心里承认说:“我不行”。 人生在世,短暂不过百年。留得住就留,留不住就放手,何必为难了别人,勉强了自己。 看透是领悟,看淡是财富 当你看透一切时,活得就自在了。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不会嫉妒别人的幸福,不会反复无常,不会小题大做。能平静的看周围,能坦诚的对朋友。当你看透一切时,压力就小了,明白钱财不是最重要的,知道身体是最珍贵的,能好好的过生活,能认真的爱自己,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心里存着感恩和美好,删除愤怒和烦恼。 当你看透一切时,心胸就宽宏了。不再斤斤计较,不再自寻烦恼。看懂了人心难测,明白了敷衍伪装,受得起大起大落,放得下大悲大喜,再苦也能微笑,再难也会歌唱。 当你看透一切时,你也就看透了人生,你就明白,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这个世上再多的钱财富贵,再高的名利身份,都变得微不足道,所有的勾心斗角,都变得渺小可笑。 人活一世,做人做事,看透是一种领悟,看淡是一种财富。手抓得紧,累的就多 ;心放得宽,快乐就多。别总忧伤,别想太多。珍惜眼前,好好活着 文: 成功智慧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赞美别人的3大智慧

如何说出赞美的话,是一门学问。有些时候把对方捧得太高会显得虚假,有些时候你的赞美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而是藉由赞美来控制对方;这样的赞美反而是对关系的损害。把赞美当成有口无心的口头禅,有时还会让人产生「餍足感」,对于被称赞不再感到喜悦。 很早以前,动物行为学家史金纳(Skinner)就发现,要教会老鼠做某个行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它做了正确的行为后,马上给予食物。 人类的行为养成也是如此。在认知行为治疗法中有一项改变行为的技巧是「增强」(Reinforcement)。当我们希望对方「做出改变」的时候,也要先观察他喜欢的增强物是什么。如果在他表现好行为时给予增强物,可以达到让他渐渐养成好行为的效果。 在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的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把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爱与隶属、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当我们对所爱的人表达赞美、欣赏与感谢时,他会感受到爱与隶属、被尊重,且更有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尽管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甚相同,有人重名、有人贪利,有人喜欢权势、有人想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人重视家庭、有人热爱工作。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受到重视,赢得他人的称赞与尊重。 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自己具有重要性。」而美国总统林肯也说:「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人际关系高手卡内基则说:「要别人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他。」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别人,最重要的就是先了解他需要的是什么。 因此,在言语中养成感谢、欣赏与赞美的习惯,让周围的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可以让他们倾向表现良好的行为,彼此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此外也可以让他们因你的话语而感受到人生是幸福有意义的。 1.适当的赞美:具体肯定 如何说出赞美的话,是一门学问。有些时候把对方捧得太高会显得虚假,有些时候你的赞美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而是藉由赞美来控制对方;这样的赞美反而是对关系的损害。 适当的赞美,除了真诚无所求为第一要件外,内容也要具体,并且针对对方的努力行为及带来的好结果给予称赞与感谢,而不是只有含糊的评价。这样的方式,又称为「具体肯定技巧」。 例如,当你帮忙妈妈整理厨房后,你觉得下面哪一种回应是会让你感到最开心的? A:「你好厉害,以后就请你负责厨房的清理工作啰!」 B:「你做得真好,真是个勤奋的好孩子。以后你可能是位很好的厨师唷!」 C:「现在,厨房的物品都摆得井井有条了,而且地板和柜子都擦得好干净,坐在这里喝茶觉得好舒服。谢谢你!整理厨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你做到了! 」 A)的说法虽然含有对孩子的大力赞许,但似乎是为了要孩子负责厨房清理而说的,是一种操控式的赞美,并不是真诚无所求的赞美。这样的赞美,有时候反而会让对方不太喜欢。 B)的说法,虽然是发自真诚的赞美,但充满了对孩子的评价和标签。这种「评价式」的赞美,表示说话者站在较高的位置发言,有时也会让对方有不舒服的感觉,并不适用于同辈之间。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父母或师长等长辈的这种赞美,也可能并不领情。 C)的说法,是具体且充满感谢的赞美。先具体描述孩子实际所做的行为和努力成果,再表示对孩子的感谢,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为何被称赞,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贡献,而感到快乐、有意义。   2.别把赞美当成有口无心的口头禅 我记得在一次演讲的场合,一位年轻妈妈跑来跟我说:「阿丹老师,上次我有照妳說的,每天称赞我家小孩,但是好像没有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