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自己的影子

我们读书会的主题是孩子教养问题。郭老师拿月考中的一道选择题与我们分享,题目是: 以下哪一个答案是错误的? 自己收拾玩具。 帮妈妈洗碗。 爸爸叫我的时候不回答。 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写3,只有两位写了不同的答案,于是老师下课时找他们了解情况,其中一位因为看不懂题目,只好随便选择;另外一位则说出自己作答的理由:有一次她帮妈妈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碗,不仅被骂得很惨,还被狠狠的修理了一顿,让她知道家里的碗是不能帮忙洗的。 这样的结论是孩子亲身的经验,实在不忍心责备,只好算正确答案给了分数。郭老师好奇的问:「可是,为什么不选『爸爸叫你的时候』这个答案呢?」孩子表示:「常常我叫爸爸的时候他不回答,所以爸爸叫我的时候同样可以不回答。」傻眼的郭老师只好耐心的讲解和引导,心中却感叹──的确是「身教重于言教」!从孩子身上我们看见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小玲谈到邻居闲聊时所提的问题:「如果我现在一直帮我儿子剪指甲,将来我老了他是否会帮我剪指甲?」小玲肯定的回答:「不会。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学会剪指甲,将来剪自己指甲都有困难了,更别说帮父母剪指甲。」秀慧则说:「那得看你帮孩子剪指甲时他的心态,如果认为爸妈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话,将来回馈的机会就很渺茫;如果他怀着感恩的心,就会回报父母。」 从孩子的表现和观点,我们看见了父母教育方式和亲子间互动情形,从父母的心态中则看见溺爱的痕迹。不可否认,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身正不怕影子斜」,反过来说,如果自己身体不正的话又怎能指望影子不歪呢?大家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过度宠溺自己的孩子了!」 走过辛苦的岁月后,我们一心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在父母过度迁就、顺从与物质享受泛滥下,现在的孩子被百般呵护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学习感恩与惜福、尊重与分享、独立与自信,他们的未来确实令人担心! 刚读完幼保科进修课程的淑蓉深深感叹,准父母应该先上完教育课程后再生小孩,这样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我们往往是边做边学,主观因循父母的那一套,再加上自以为是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当年我们渴望获得充裕的物质、渴望学习各项才艺,一份自我补偿的心态藉由孩子来达成,虽然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与成就感,却害苦了孩子。教育是不能盲目的由著自己摸索和臆测,溺爱的害处比失爱更为严重,教育孩子还需要多一分智慧与用心。 让我们仔细聆听孩子的声音,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吃苦、受挫折与犯错的机会,在劳务的分担中学习承担与责任,才能珍惜物质的可贵,才能养成生活自理和做事的能力,进而尊重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个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知识的巨人、生活的侏儒,这样才是对孩子付出真正的爱。 文/湘宜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这才是吵架最正确的方式

去老师家吃饭,做饭时,老师跟她老公吵了起来。 起因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老师拌黄瓜,需要放几瓣蒜,她把蒜放菜板上用菜刀摁扁了剥皮,她老公看到,说:你别摁,拍多痛快。 老师说:现在蒜嫩,会拍碎。然后俩人唇枪舌剑,就“蒜应该摁还是拍”展开了辩论。 最后的结论是:通常情况下,确实“拍”更便捷,但在蒜很嫩、菜板空间有限、做饭时间又充足的前提下,“摁”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这次摁,以后尽量拍。 意见达成一致,俩人都完全接受,很快又融洽地聊起别的事。 我目睹全程,刷新了对夫妻吵架这件事的认识——原来吵架也能吵得这么赏心悦目。 同样的架,我们平常夫妻是怎么吵的呢?多半是老婆说摁老公说拍,然后老婆就说“你什么都不做,还管这么宽”, 老公说“你这人就是固执,油盐不进,从来不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老婆回敬:“你就是自以为是,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老公气恼:“我强加你什么了?你哪次听我的了?上次我说别买那么多菠菜,吃不完,你偏买,现在不是全烂了?” 老婆就急了:“当时菠菜不是便宜吗?谁能想到我随后就出差,你三天都不做一顿饭,就没见过你这么懒的人!” 老公也急了:“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在家做饭?你从来就不知道体谅我!” 本来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就演变成了一场大战,你指责、我泄愤,你大力挞伐、我人身攻击,不但事情本身没解决,还牵扯出一大堆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俩人白白生了一场气,伤了一回感情。 吵架是件极有技术含量的事。会吵和不会吵,结果大不相同。不会吵架的夫妻,多半都有个共同点:做不到就事论事。 明明面对的是“怎么剥蒜皮更合理”的问题,却非要上升到人格层面,东扯葫芦西扯瓢,陈芝麻烂谷子拼命翻,使问题升级,使情绪失控,使关系僵坏。好好一场架,吵得面目全非。 而会吵架的夫妻,会明确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管大事小事,都能就事论事。是剥蒜皮的问题,就彼此阐明“我认为应该这样剥”的理由,谁说得更有道理,以后就按谁的办,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其他事情也一样,怎么带孩子、回谁家过年、去哪里旅行、买什么样的房子…… 会吵架的夫妻都知道,遇到什么事,就应该集中精力解决这件事,所有争论都要围绕这件事本身,不扩大,不升级,不乱扯。尽可能通过这次争吵,把这件事说透,得出个双方都能基本接纳的结果。 很多夫妻,年轻时情比金坚,到晚年却变成怨偶。想必就是因为一路走来,有太多问题没能及时合理解决,一桩桩一件件积压在心里,腐蚀了感情。 两个人过日子,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分歧。而分歧常常引起冲突,于是争吵在所难免。其实吵架并不可怕,如果能就事论事,吵一次解决一个问题,这争吵就有价值。怕的是一方或双方脑子里一团浆糊,胡说八道,胡搅蛮缠,不讲是非,毫无逻辑。 你说“你妈做的菜太咸”,他说“你不就是嫌我家穷吗?” 你说他“今天回家太晚”,他说“你这人心胸太狭隘。” 他说你“整天给孩子吃零食”,你说“那也比你整天跟狐朋狗友喝酒好。” 他说你“花钱大手大脚”,你说他“自己的衣服都从来不洗。” 回避根本问题,拼命文过饰非,驴唇不对马嘴地吵架,能吵出什么结果呢?肯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都憋一肚子气,事情不了了之。而积压下来的问题,就成了双方心里的疙瘩,越系越大。 而如果能换一种处理方式,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

Read more

网恋成功率有多高?

网恋人多而成功率低 网络群体以青年人主,而且青年群体认同感很强,跟风的结果导致了网恋在该群体中的流行。面对越来越多的网恋现象,年轻人持什么态度呢?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成。而对网恋明确表示赞成(12%)或反对(24%)的都是少数。据有关部门在学生中抽样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为网恋没有爱情,但35%的学生经历过网恋。91%的学生不看好网恋,但与之相矛盾的是63%的学生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尝试。其中,认为缘于空虚寂寞占56%,距离产生美占39%。14%的学生经历过1 次网恋,21%的学生经历过2~3次网恋。 但对于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访者的回答分化较大:8%的被访者认为“十分可能”,认为“有一点可能”和“不确定”的分别占到36%、28%,另外还有25%和4%的被访者选择了“不太可能”和“绝对不可能”。乐观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爱情应该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大。而悲观者则认为,网上聊天是网恋初期相对单一的了解方式,这种方式使双方缺乏实际的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很不容易成功。 网恋改变价值观念 网恋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变化,是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出现同样也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记者访问了一些年轻人,他们都说网恋的成功率很低,那为什么很多网友却依然乐此不疲呢?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变了,在过去:一件事情不是好就是坏,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而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好坏、对错是相互交叉没有绝对的界限。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希望尝试一些边缘行为。根据调查,现今的年轻人对网恋表现了相当大的宽容,多数受访者表示,这是个人的选择方式问题,不会干涉或评价。 网恋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另外,调查还发现,网恋大多数来自城市。可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年轻人上网时间更长,对新兴事物有较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 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专家通过分析,发现网恋包括游戏型、感情寄托型、追求浪漫型、表现自我型、追求时尚型、随波逐流型等多种心理类型。而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几乎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把网恋视为一种网络游戏及在网上进行网络情感交流,“不仅可以把现实社会的种种规则完全抛开,而且可以模糊性别和身份,把所有的事情都当作游戏。”专家认为,进入网络时代后,无形的网线开始取代月老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恋,不足为怪,但切忌把网上爱情视为生活的追求。调查表明,已有一些年轻人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在网上谈恋爱,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或工作,而且容易性格变得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网络只是交流方式 网络是一种隐蔽性很强的交往方式,人们和异性的交往,从最早的媒人介绍,到后来的书信、电话联系,到现今的网络交友,所不同的是,其他方式你或多或少可以看到、听到、接触到对方的人和事,在网络,你却无法对对方有感性的认识。 婚姻专家认为,对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网络是一种难以避免的交流方式。通过网络进行恋爱乃至走向婚姻,可以打破身边狭隘的人际交往圈子,有扩大选择面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脱离了物质基础,因而不具有稳定性,对于以稳定为追求目标的婚姻、家庭而言,这种方式的现实作用是不能够夸大的。 司法部门的专家认为:利用网络谈恋爱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回避其中的风险和危害。与其他恋爱方式相比,不见面的网恋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坏人利用网恋实施犯罪的新闻屡见不鲜,年轻人网恋一定要多留心眼。 网恋成功率有多高? 图片来源pixbay.com

Read more

人生 ,是边走边学的幸福

学会理解,因为只有理解别人,才会被别人理解。 学会忍耐,因为事已成现实自己无法改变。 学会宽容,因为人生在世谁能无过呢,人无完人。 学会沉默,因为沉默是金。 学会说不,因为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求,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 学会观察,因为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眼观其变,才能明辩是非。 学会忘记,因为只有忘记已经失去的才能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学会放弃,因为有的东西只能远远的欣赏。不是你的,就不要去追求,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学会适应,因为任何条件下都要生存。 学会珍惜,因为现在得到的都是最美好的。 学会装傻,因为人生难得糊涂。 学会快乐,因为只有开心度过每一天,活得才精彩。 学会知足,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觉得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真所谓知足常乐。 学会承受,因为在人生当中总是发生一些突如其来、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别无选择,只是默默地承受,并勇敢地面对。 学会倾听,因为听取倾诉,是对她人的尊敬,也是对她人的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安慰。 学会知而不言,因为言多必失。 学会自我解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自我超越。 学会知难而进,因为这样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 学会一分为二看事情,因为凡事不是以自己的目的为转移。 学会从痛苦中坚强地爬出来,因为人是从坎坷中才茁壮成长。 学会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清醒、明白。 学会珍爱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要等快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才感到人生短暂呢?! 学会用心去看世界,因为这样才会看清人的本来面目。 学会拿得起来放得下,因为只有这样才会重新开始新的起点。 学会奋斗,因为它是我美好人生的伴侣。

Read more

今天我们替孩子抵挡残酷,明天谁为他们买单?

前几天,去医院探望一位老师,姓刘,60出头,得了帕金森病,刚开始只是轻微症状,后来发展到走路不小心踩到一个小石头都会摔倒,生活进入不能自理阶段。这次入院,是有天晚上护工不在,她想上厕所,又不舍得叫醒27岁的女儿,结果摔倒在客厅。 去的时候是周六,那个病房有4个老人在住院,都是护工在照顾。我们正和刘老师聊天,她闺女来了,一脸的不高兴。中间刘老师想小便,她闺女极不耐心地来了一句:“你怎么那么多事啊!知道自己行动不方便,不会少喝点水啊!” 这话听起来挺混蛋,但当闺女离开,刘老师叹了一口气:“你们是不是觉得这孩子忒不懂事了?” 我们当然否认,但刘老师心里门儿清:“说起来怪我,三十几岁才生了一个闺女,我和老伴把她当眼珠子一样疼啊,十几岁了也不舍得让她洗碗扫地,读了民办大学不好找工作,我求一个学生帮她安排了一个稳定轻松的单位,想去旅游自己工资不够我们给她贴补。老伴去世,我们经常条件大不如前,但她还不上信用卡,我还是帮她垫上。谁知道我能得这个磨人的病啊,住院、康复治疗、请护工七七八八加起来,一个月没万儿八千根本过不去,家里存款用完了,我工资不够花,闺女的工资刚够她自己用的,她只好找人借钱帮我治病,可钱多难借啊!你们看她最近这状态,都快被我这病逼疯了。如果当初我和老伴没这么宠她,让她早点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明白生活从来不易,或许就不会崩溃了。” 临走,刘老师跟我说的话语重心长:“你家是男孩子,一定让他独立点,孩子得有担当,以后走上社会遇到沟沟坎坎的,才不至于觉得天都塌了。” 的确,父母呵护过度的孩子,既缺乏承受挫折的机会,也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遇到生活的不如意,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脾气暴躁。这种悲哀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家长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老家的一个叔叔,对独生子也是极尽宠溺。孩子结婚时,为了不丢脸面,彩礼给女方最高规格,新房咬咬牙买一百三十多平的,家具家电都按孩子的心意来,婚礼自然也是县城豪华版。 婚结完了,我那叔叔也欠下了将近二十万的外债。他心疼儿子,加上觉得自己才50岁出头有能力赚钱,所以早就和儿子说好,所有债务他一人承担。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叔叔在给人做装修时意外受伤,丧失了干重活的能力,也不能再过度劳累。婶婶原本就是普通的家庭妇女,靠帮人做钟点工接接孩子做做饭,一个月赚个千儿八百的吃饭钱。这种情况,当初结婚欠下的外债老两口自然无力偿还,当初借给他们家钱的亲戚朋友转而向叔叔的儿子讨债。 新娶的儿媳一听自己平白背上了小二十万的债务,自然心不甘情不愿,经常和老公吵架,连带着骂叔叔一家都是骗子。叔叔的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那种绝望无助,让这个从小被呵护起来的大男孩几近崩溃。为了麻痹自己,整日在外头喝小酒逃避见父母和媳妇。 来北京后,我认识一个女孩。标准的中产家庭出来的孩子,因为父母严加防范,大学毕业都没谈过恋爱。工作后认识一个大她8岁的男人,一头扎入爱河。不曾想对方已有未婚妻,上演了被当成小三暴打的狗血剧。 在超市收银处,我看过头发花白的妈妈,一把抢过比自己高一头的孩子手里的购物袋,无限关切:“快给妈妈拎,别把你累坏了。” 前二十多年,父母包办了一切,以后的几十年,父母又开始恨铁不成钢,觉得自己家孩子“什么都不会就知道啃老”“一点主见都没有”……这种悲哀的造成,难道不是家长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吗? 不可否认,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他们往往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长不到的宝贝。可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不承认,孩子长大了就是长大了。 1岁,他们独立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开启远离父母的模式。 3岁,他们背上小书包,离开爸爸妈妈,和小伙伴们快乐相处。 6岁,他们进入小学,进入十年寒窗的第一阶段。 12岁,他们开始读初中,有了喜欢的男孩或女孩,心里话宁愿和小伙伴分享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诉说。 15岁,他们进入高中,为了自己独立自主,开始激烈和爸爸妈妈的安排做斗争。 18岁,他们多半读了大学,可能有了自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就算我们追着问他们在哪里,听到的也可能只是搪塞或谎言。 二十几岁,他们要结婚,我们依然愿意倾囊相助,却发现越来越无能为力…… 他们上幼儿园,我们担心他们被个头更大的孩子欺负;他们读小学,我们担心老师的批评会让他们失去自信;他们上初中,我们担心他们因为早恋而受伤害;他们读高中,我们担心他们成绩不好读不了好的大学…… 很多时候,孩子饿一顿,我们都百爪挠心,觉得他们受了天大的委屈,哪想过将来他们工作了,饿着肚子通宵加班都极有可能。 我们用心全力,想把所有伤害扼杀于萌芽,却忘了只有疼痛以及孩子对疼痛的一次次反思,才让他们的心理层面真正长大、坚强,进而有勇气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在之前的单位上班时,有次出来地铁口,看到让人感动却感觉不舒服的一幕:一个不知道是奶奶姥姥接孙子放学。孙子十岁出头,手里空无一物,而老人左手拎着一大包菜,右手拎一大包被单之类的物件,背上背着孙子的大书包。因为行动迟缓,孙子还一直催促着:“哎呀您能不能快一点,不然回去看不了动画片啦!”

Read more

处理好情绪,教养孩子变轻松

小霖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连续假期回家的作业多,他在安亲班上烦躁又埋怨,老师请他赶快写,他不但不写,还跟老师拗上了脾气。「你不想写吗?」老师问他。小霖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我就是不想写、不要写。」 老师三番两次的好言相劝,提醒他、分析给他听,他却一再表现出无所谓,反正老师你说什么,我就是不要写、不要写,一两个钟头下来连一样功课也没写完。老师不管说什么他总是在后面顶一句,最后老师终于耐不住性子大声吼了他、拍了他,结果小霖还是那种态度,低着头、斜着眼,嘴里不断的碎念:「不会痛、不会痛」、「我就是不要写、不要写」…… 这样的情况又僵持了半个小时左右,小霖态度依旧。 过了一会,我请他到身边,这时他依旧拗着脾气。我看了看小霖的回家联络本,数学作业的页数虽不少,但内容却不算多。 「你觉得功课多,那我们就先写一页。」我说。「还是很多。」「那就写这一页的第一大题,里面只有4小题选择题,4小题不多对不对。」小霖的态度似乎软化下来了,说:「我不会做。」「我教你。」我说。 就这样很快的写完了第一大题,接着写完了一页,不一会又写完了第二页,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小霖已完成了数学功课,甚至在妈妈接他回家前把所有的功课写完了。 其实并不是功课多,也不是不会写,就是被当下不想写、很多的情绪给带动,再加上拗脾气、固执,导致老师和他两人都有了情绪。 教导孩子时,如果在对方的情绪面前去硬碰硬,效果不但不好,反而还会弄得自己的脾气也会上来,场面也会变得失控。这时自己应先调整好心态,善意理解一下对方,给他一点时间冷却一下情绪,然而再柔性说理、劝导。 孩子有时会把一些该做的事看得太难、太麻烦,此时则须要引导他将事情简化,以他能做到、能接受的范围去循序渐进的加以指导完成,这样不但事情完成了,双方的气氛也能和谐。 教育小孩很多时候在于大人的心态,如果能多一点宽容、谅解,少一点跟孩子计较,你会发现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和处理自己的情绪上都有收获,教养小孩也会变得很轻松。 作者: 童龙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姑娘,谈恋爱并不能改变你的现状

昨天傍晚,小鱼突然在微信上跟我说“有时候会想,要不就找个男票吧,找个男票,就算没有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爱情,好歹也可以有静水长流的依靠与温柔。” 我问她为什么突然想要谈恋爱。 她说,“我现在一个人呆在宿舍,头痛,鼻塞,难以呼吸,浑身发热,吃不下饭。但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放在心上。他们只在意我会不会把他们明天的活动搞砸,他们只在意我能不能顺利地完成工作。没人在乎我有没有吃饭,也没人会想到问我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我是那么希望有人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我生病了,希望有人能在我难受不能去吃饭的时候不用我拜托就知道要给我带一点粥什么的……” 看完她的回复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这阵子感冒发烧无人照顾,想得到关怀却无人给予,她才萌发了想找个男朋友的想法。以她的视角来看,似乎谈了恋爱,自己现在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无独有偶,我的一个舍友也曾这么对我说过,被欺负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生病的时候被忽视的时候一个人无所依靠的时候,她都在想,那个人到底什么时候才出现,她不想一直活得,像个男人。 这听来令人唏嘘不已。 但是,亲爱的,找到男朋友后一切就会改变吗? 不,不会。 恋爱也只是一种交际方式而已,它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你的生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条人际交往法则于恋爱中一样适用。你必须首先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才能遇到一个同样优秀的独立的他。若你自己是不完整的没有安全感的生活无法自理的,你能遇到的同样只是喜欢抱怨的需要女友安慰的犹豫不决的他。 醒醒吧,姑娘。 这世上没有专属于你的super man,阳光暖男也只是电视剧用来吸粉的角色设定而已。更多的时候,我们依旧是,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勇敢面对生活所赐予的所有挑战,即使有了男朋友也是这样。独立和坚强应该内化成你的精神内质,这与是否单身无关。 而所谓的独立与坚强,是你出远门总会自己带伞,很少再把自己淋湿,是你能控制自己的眼泪,很少再把自己感动哭,是你学会善待自己,照顾好自己,是你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将生活侥幸地寄托于外在的切。要记住,没有人一定会在雨夜接你,没有人一定会读懂你的心。即便是你男朋友。 你的安全感不能依靠于别人的照顾和疼爱,更不能依靠一段看似热烈的爱情和一个热恋中无微不至的男友。因为这些,是靠不住的。总有一天会坍塌的危房,不如早点离开。 亲爱的女孩,你的安全感应该来源于手机满格的电量,过马路时路口亮起的绿灯,出门随身携带的身份证、手机、钥匙、还有足够的现金和银行卡,包包里常备的纸巾和卫生棉,按时做好的工作,下雨天提前收好的衣服被子,以及生病时还能撑着一个人去看病打针吃药的力气和理智。 毕竟一个人生活,才是生命最经常的状态。 爱情不能为你解决全部问题。 相反,谈恋爱是互相付出彼此扶持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索取。不要任性地要求对方为你做好所有的事情,像都教授一样你喊一喊就冻结时间飞到你身边,你要知道男朋友他,也只是个地球人,没有偶像剧里那样,无所不能。即使你是需要被照顾的一方,也不要想着放肆去赖,妄图霸占对方整个的心以寻得自己想要的关心与安全感。 缺少独立和自由的爱情,对彼此都是一种束缚,只会压得人喘不过气。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请你先想着,靠自己。做一个独立的优质的女生,不要一委屈就想着为什么没人照顾自己。 这世上没有人有义务帮你解决所有的难题,也没有人一定要承受你所有的任性和坏情绪。你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一个人也足以面对暴风雨的洗礼,才能成熟冷静地迎接属于你的爱情。而不是,出于寂寞,出于无助,奢望一段感情带给你翻天覆地的改变。要知道,你自己不努力,难题也不会因为爱情的出现而迎刃而解。 就如同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过的一段话一样,“谈恋爱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它首先需要一个人调动自己的资源和能量去展现自己,去增加自己的吸引力,让别人觉得你可爱,你值得被爱。 其次它还需要你在吸引他人之后,懂得经营关系,让彼此的感情不断深化与更新,保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爱情是属于勇敢者的冒险,也是强者的游戏。 它不是你依赖别人的理由也不是你推卸责任的借口,相反,一份成熟的爱情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心力去维持,去经营,去呵护,才有可能长久。 最后,愿所有单身的姑娘都能成长为自己的super

Read more

智慧的妈妈,都会用心理学

说到心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心理问题”。但是,不是“问题”就是“问题”,而是像穿多了衣服要感冒,穿少了衣服也要感冒一样普及和难以控制,心理问题人人都有,只是自己是否知道。对于儿童来说,关注儿童心理的重点是关注心理形成和发展走向,心理问题只是小岔道。 无论好事件,还是不好的事件,孩子看、听、感受到的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影响其认知的形成或者改变,然后自然形成对类似事情、相关人的态度,随之用行为去表现。所有的认知和态度都主导着行为,类似的事发生多了,就成为习惯性思维和习惯行为,所有习惯表现的总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也就是人格。这就是心理对人的重要作用。心理作用的发挥就像凉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发生。 要点1 关注儿童行为的发展趋势是关注儿童心理成长的重点所在。 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被脑科学、神经医学所证实其科学性的今天,也让我们惊恐地发现很多传统观念、做法上认为“看起来很好”“大家都认为是好现象”“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其实却是有伤害性的养育方式。 比如老人或保姆与婴儿过度亲密代替母亲发展依恋关系,却又因不稳定而致使孩子遭受依恋创伤;比如分床睡、寄养、寄宿等等都会给孩子造成重大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心理发展和个性、行为模式形成,也会影响智能、人际等能力发展。是违背儿童利益、甚至是剥削孩子福祉的行为,这些基础关系的破坏当然会影响其人格的建立、人际关系模式、自我评价、未来成就、家庭关系等等一切选择和结果,也为心理健康留下祸根。 比如很多人喜欢、认为“孩子乖”是好事,常常以“孩子乖、听话”表扬孩子,也以此为骄傲向他人炫耀。其实“乖”孩子把“真实的自我”深深地压抑下去,他不敢表现自己的想法,不敢去探索,惟命是从,说大人话,做大人事,自己的思维完全被大人灌输的东西占据,期待因此获得家长的肯定和爱——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的表现。影响创造力,没有想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呈现的是个假我状态。像傀儡似的活着缺乏对自我评价的肯定,人生低自尊,更缺乏成就感,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更不会拒绝,逆来顺受,种下心理冲突的种子。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达到妈妈的要求,而过度紧张和消耗,引发焦虑、抑郁等问题。即使问题不在当下爆发,伴随着成长,感觉不到自我价值,情感麻木封闭,缺乏、丧失感觉感受的能力,成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一旦遇到应激事件,有非常高的比例发生抑郁或者其他精神类疾病。 要点2 跟风和传统不一定是对的。家长要自己掌握心理学知识科学育儿。 儿童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年龄成反比,年龄是倒三角型,而心理发展的作用却是正三角形。 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钻石期,家长在0-3岁是给孩子心理建设打基础的最关键的时期;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关系的本源。3-6岁是白银期,对孩子社交、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时期;小学是基础能力发展的时期。10岁前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力,到了青春期,家长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人格在14岁基本形成,18岁人格定型,青春期家长与孩子沟通虽然困难,但却是最后一个可以修复亲子关系、干预、调整的时期。 人生不可逆、不可逾越任何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回去改写,也就是说错过关键期、或者受到心理伤害或其他负面影响都会留下痕迹。 在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意外事件对性格影响的事有很多,难以避免,但长远影响一个人性格、心理建设的主要因素却是父母自身的性格、成长经历带来的行为方式,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家庭氛围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的心理基础建设得好,心理功能健全,不论是井绳,还是蛇,都会顺利度过的。 要点3 父母在孩子心理基础建设方面的好作为会帮助孩子度过各类应激事件。 心理发展所经历的所有有意识、无意识的事件都会对人的态度行为造成显性或潜在的影响。一个脾气急躁的妈妈,可能会因为孩子粘着自己,而认为自己的坏脾气并没有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他粘着你正是他缺乏安全感,对你没信心的表现;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自己少发火了,就认为自己提高了,其实不发火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孩子学会了小心翼翼的讨好你,他没有去触发你的爆点而已,但这个孩子却生活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大脑高度兴奋处于防御状态,久之消耗太多能量,并会影响其智能发展,丧失自我。由来自于家庭的不正确的教养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要大于、多余应激事件。 由于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很多完全可以不发生的事却被父母们当成“对的”去做,反而造成创伤,衍生出问题。这部分因无知造成的伤害在我接触的案例中占到一半以上。而依恋关系问题几乎是我们这一代所有父母自己面临的问题,打骂、分离、沉默、控制……等等都是家长自己就没有内化好体验的表现。一个没有安全依恋模式的家长,不在任何心理成长帮助的前提下想带出安全依恋类型的孩子,是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谓心理问题人人有,只是你懂不懂,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而已。 要点4 父母心理成长的高低决定孩子心理发展的空间局限性。 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当父母在苦恼如何让孩子勇敢、开朗、快乐的时候,试问父母能做到吗?我们足够勇敢担当吗?我们能够保持心情畅快吗?因此,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及情绪状况,对孩子的心理状况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一般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家庭,建议父母先做心理咨询。他终将拥有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为什么有些女人生孩子会后悔,有些女人却不?

01 老陈有一天暗落落和我说,你觉得女儿和我谁比较重要! 我说,你想听实话吗?你就是自取其辱。 “孩子是我自己生的,从血缘上说,我跟你是后天亲人,跟她是血脉相连。” 老陈灰溜溜地说,感觉要更努力,才有资格跟你做长长久久的后天亲人。 很多人生了孩子,就绝望得要死,天天跟老公吵架,跟婆婆要死要活,跟全家人都翻脸,可是,我想说,你有没有想过,当初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 我有点不太理解。 因为,一个女人一定要为了自己生孩子,精子是别人的,可卵子是你自己的啊,十月怀胎的子宫也是你自己的。 所以,你想生孩子的时候,生的孩子才是欢欢喜喜的。 在我看来,一个女人最大也最基本的独立权,不是有多少钱,嫁给了谁,获得了什么成就,而是你有资格选择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 02 我一个朋友的姐姐,最近听说要离婚了。 在她生了四个孩子的三年之后。 她姐姐刚毕业的时候,因为做销售四处跑,爱上了一个客户。请注意,这个男人绝对不算有钱人,可是,爱上就爱上了。 要知道,这之前,她姐姐可是信誓旦旦说不要孩子的。但为了让男方家里满意,第一年,咬咬牙生了一个女儿。 这倒没关系,但因为男方家里重男轻女,她姐姐特别努力生孩子,连生了三个女儿,第四胎终于生了个儿子。 可是,在最后一天生完之后,她姐姐发现完成了任务,也忽然清醒了。 我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孩子? 我不想生孩子,为什么还要为了这个男人去生? 他是真的爱我,还是希望我生个男孩做一个传统意义的“传宗接代”? 醒悟的那天,就是大规模爆发家庭矛盾的那天。 一个人一旦心态从“我愿意”到“我不愿意”,那么连看到剖腹的刀疤都是恶心的。 她记得前三胎自己是顺产的,第四胎的时候,因为难产,所以选择了剖腹。 我见过那个婚姻中的她的姐姐。 她大概是泄怨气,那时的我还没有生孩子,她说,你要记得,如果不是自己愿意生,千万不要随便生孩子。

Read more

帮助孩子克服害怕昆虫心理

很多孩子会害怕昆虫,这种恐惧会让他们无法尽情享受户外游戏和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在「自然猫咪」节目里,我们认为这些可爱的昆虫朋友们被贬到了一个糟糕的境地。我们希望孩子(还有成人)把这些小的生物当做这个星球上非常重要的一员,因为他们有些能为花园里的植物授粉,也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孩子们能对昆虫、蜘蛛、和其他小虫子有更多的了解,能够为孩子们缓解对它们的恐惧感增加很大的帮助。这里为您提供一些帮助您孩子减少昆虫恐惧的方法: 1、从安全知识开始 为孩子解释哪些虫子是无害的,而哪些是需要避免接触的。一般来说,黄蜂、蜜蜂、蚂蚁和蜘蛛这些虫子最好远远的看着就行,而如甲壳虫、蝴蝶、蟋蟀、长脚蜘蛛和蜻蜓则很安全,是非常适合观察的虫类。告诉你的孩子昆虫比你害怕它们更害怕你。如果有只虫子掉到你身上,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镇定和安静。如果太紧张害怕,就轻轻地把它拍下去就好。你需要解释一下如果他大叫和试着拍打虫子,可能会吓到虫子,然后可能会有被虫子叮咬的危险。 2、想想你自己在遇到昆虫时的反应 我们中大多数人因为屋里有只虫子被惊吓到退缩或跳起来。这些反应强化了虫子很可怕的思想。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你在遇到虫子时表现得镇定、沉着,那么他就会在适当的情况下模仿你的行为。比如说你看到厨房里有只蜘蛛,让孩子看着你是如何镇定地用一个小的透明罐头盖上去,然后拿一张硬一点的纸慢慢滑到罐子的下面。蜘蛛就那样站在纸上。你安全地把你的手托住那张纸并把罐子拿起来,带到外面,再把蜘蛛放生。如此这般地把蜘蛛运走可以让你的孩子看到你并不畏惧昆虫,而且你还有同情心。 3、在周围没有昆虫时和孩子讨论昆虫的话题 在安静的时候,让你的孩子描述为啥昆虫让他感到害怕。问他是否可以与你分享他与某个虫子的特别经历。问他关于对昆虫的一些了解。一旦你知道了他对昆虫的了解,你可以给他一些信息帮助他改善对昆虫的印象以及这些昆虫在自然界的作用,包括昆虫可以帮助我们生产出人类食用的食物(如蜂蜜、苹果、蓝莓和橙子,可以再多举几个例子)。告诉他们没有昆虫的世界不是快乐家园。还可以和他们一起阅读一些以昆虫为主角的儿童读物,例如「饥饿的毛毛虫」,「夏洛特的蜘蛛网」。有些书如「儿童版昆虫和蜘蛛知识指南」,或者「1,001种昆虫」。可以让孩子在户外接触昆虫之前,有机会在家中先探知一二。 4、放手让你的孩子尝试 当你的孩子准备好了时,可以带他去博物馆或自然中心参观,看看蝴蝶和其它不同种类的昆虫。这让孩子有机会和其他孩子一起认识真的昆虫。或者,可以在你家后院或家附近找找有些什么虫子。可以制作一个捕虫器和昆虫屋,来安置捉到的虫子。这个昆虫屋可以很简单,只需一个透明杯子用纸盖住即可。在纸上戳几个洞,用橡皮筋捆住纸盖。这样可以让你孩子担负起照顾昆虫的责任。可以在里面放些叶枯草、小树枝和浸湿的棉花球或者一小片水果当作其饮用水。你也可以重新翻用「自然猫咪」节目上教的「自制堆肥法」来做一个临时的昆虫宾馆。 5、要有耐心 让你的孩子决定进度。他们可能会被网络媒体或者其他成年人影响和误导认为虫子很恶心和恐惧。但是如果家长能直接并有步骤地让孩子接触昆虫,他们的恐惧会逐渐缓和下来。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