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父母,从不向孩子诉苦

01 什么样的父母是聪明的父母? 我陪你成长,却未必要求你伺我到老。我的努力不全是为了你,而是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你觉得高兴,我看着高兴,就已经足够。 我也是忽然想起这么一段话。 前些日子,遇到林冰以及她的母亲,突然觉得,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轨道,一路高兴的日子,才能一路歌。 林冰是我的邻居,少年时代,很瘦很瘦。那些年,她的教室在我们楼下,路过的时候,她总坐在第一排,隔着讲台,我一直觉得老师是不容易看到她的。 林冰的瘦除了天生,也因为她家实在过得辛苦。 他的父亲是个环卫工人,母亲在街道企业打工。收入其实大概可以预估的,90年代末,这样的家庭,每个月的收入可能并没有到1000元。三个人住在附近砖瓦砌成的小房子里,最值钱的是一台小电视机,一家三口常常窝在那张小餐桌上吃饭,吃完饭抹干净了,林冰就开始把书本摊开写作业。 其实,只要没有经济和利益往来,没有人会过于在意别人家的生活,孩子与孩子之间更不会。林冰经常会和我们去对面的小花园里一起玩,然后一起去吃街头的油炸食品。油炸食品或许并不那么卫生,然而却是我们童年的心头好。 她可能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懂事,从来没有诸如“我父母活得很辛苦,我要省吃俭用”这样的话语,因为我们去买小零食,她也会跟着买。后来,她的母亲和我的母亲说,出门的时候,总会让林冰带着2元钱,不能让她在别的孩子面前失去了原有的快乐和自由。 后来,林冰告诉我,她现在才发现自己的不懂事,或许那时的5毛钱,对于母亲来说,可以买一碗上好的菜。林冰说,她知道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回头看,发现简直是贫寒。 02 一个孩子能不能快乐,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是否活得高兴决定的。没有一个背着千金重压的孩子,可以不觉辛苦不觉累;没有一个在怨声载道中成长的孩子,可以觉得生活可以是美好的。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是孩子最直接、也最直观接触世界的方式,而这些,或许在许多年后,依旧植根在她的心里。 我一直觉得林冰的开朗来源于她的母亲的坚韧。我小时候有晨练的习惯,早上五六点,看到她的母亲沿街去一个个垃圾桶捡可乐瓶,等她醒来,她的母亲就已经捡完了一圈,放在她家的后院里,然后开始张罗着林冰的早餐。林冰的早餐并不差,和母亲说说笑笑的,母亲目送她出门后,开始骑着自行车去上班。 年少的时候,林冰成绩并不好,她是从上初中的时候,突飞猛进的。 但我从来没有看到她父母有任何情绪,考差了也没有很难过,考得优异乃至后来考上了市区最好的高中,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高兴,因为听他们一起吃饭传出的笑声,从七八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多岁。 03 这些年,我看过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总是喜欢把孩子作为自己一生的心血和一生的努力的归结点。他们总是认为,自己那么努力,就是为了孩子。他们的幸福和不幸福都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们总是重复着这样一些话: 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 我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让你过上好日子。 你看我好久没有买新衣服了,我过得那么苦,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 其实,孩子的内心很强大,但也很敏感。 我想起很多年前,在医院里看病,前面排着的小姑娘。她的母亲一直在斥责她,为什么把眼睛搞近视了?小姑娘很委屈,一直哭。她的母亲也哭:你怎么把眼睛搞近视了,我这么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你还让我给你配眼镜,你知不知道,都是钱呐。一边说,还一边推自己的女儿。 我不知道她们家是不是过得很辛苦,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斥责自己的女儿,诉说自己的辛苦,认为自己的不幸福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女儿,实在不是那么体面。

Read more

人生算术题,算算我们还能陪伴父母多久

两岁之前我们家住的是白墙红瓦的平房,每到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就很害怕,即使开了灯还是觉得阴森森的,妈妈在哪儿,我就要跟到哪儿。 厨房和客厅之间隔了一个小院子,妈妈在厨房做饭,我就在厨房门口等着,妈妈去卧室,我就在卧室门口等着,有时候嫌我跟着碍手碍脚,妈妈会让我去别处玩儿,不过我还是会站在院子里能看见她的地方。后来,妈妈买了只小兔子陪我玩儿,可我还是每次跟着她,这样,我跟着妈妈,兔子跟着我在后面笨拙地一跳一跳。 上大学以后,我去了隔壁的城市。离家也就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多同学周六周天都会回家,可我觉得上大学就是应该体验独立的生活,不该那么恋家,于是只有放寒暑假和节假日才会回去。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更远的城市,从南到北来了北京。在天天点外卖想念妈妈做的饭菜的时候、在被烦心事缠身想和父母倾诉的时候,我发现回家已经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有电视台做了一次统计,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算下来是900个月,他们把这900个月做成一张表格,人的一生也就在这张表格上面了。然后让受访者用蓝色的笔划掉自己已经度过的月份。 划完之后,有人惊觉,整张纸已经唰地过去一半了,他们说:“怎么这么快,什么都还没做时间就过去了。” 电视台又让他们说出母亲的年龄,看看距离平均年龄75岁还差多少个月,然后用红色的笔划掉母亲剩下的月份。 而看到这个结果的人无一例外哭了起来,记者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因为害怕。” “从来没想过时间会这么快,总想着他们还年轻,还能活很久。” 而成年之后,人们忙于工作,有的一周回去一次,有的一个月回去一次,有的一年才能回去一次,回去还有各种朋友聚会和事情,完完整整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记者让他们用绿色的线划出能完完整整陪伴父母的时间。 绿色的时间少得可怜。 画画你的人生九百格,多点时间回去陪伴父母吧。 文/阿毛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成功领导者8八大要素

任何一位领导者都不是天生的,这需要后天的不断锻炼与努力,才可以获得领导者的资质,作为领导者,个人魅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会轻易被下属看透,但同时还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下属沟通,成为领导者的8大要素,到底都是什么呢? 一、主动参与 我们也许无法事先准确估计一个项目的挑战性。有些人往往也不愿意尝试未曾得到验证的想法,尤其当方案需要跨越部门职能时。高层管理者期望有更多的员工主动积极的领导新的、有挑战的项目、特别是跨部门的项目。 当所服务的企业或部门不能如期完成任务时,或出现重要人事问题时,或存在冲突时,或爆发危机时,作为员工的你挺身而出、献计献策、甚至主动请缨,日后定将令人刮目相看。 二、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如同珍珠,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好的想法乍听起来往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改进的建议和跳出框框的创意。不管你是一个销售工程师、质量主管或采购经理,你都可以结合本职工作提出创意、实施改进。 三、乐于合作 尽管我们知道聚众集思广益会更加富有成效,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对合作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客户、渠道、经验。对此,可能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原因,比如,合作可能不会在短期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益。但是,管理层希望员工们能够相互信任,以一个团队与竞争对手竞争,以一个集体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当员工们彼此协作、共同行动时,短期内也许花费了不菲的成本,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合作给企业带来成倍的收益。 四、培养下属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在成为领导者前你的任务是培养自己,在成为领导者以后你的任务是培养更多的领导人”。高层管理者希望其下面的经理们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下属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的下属提供富有挑战的工作机会,给予及时的辅导和一定的资源;利用每年的绩效评估直接与员工进行具体有效的沟通与反馈,从而了解到他们的工作动态与职业发展的需求。 五、与时俱进 我常常鼓励我的员工要读书看报,这并不是因为读书看报可以给他们带来乐趣,而是要他们时刻关注我们的周围、市场或者竞争环境。我希望员工们及时了解客户的动态,了解竞争形势的变化、技术革新以及全球时事对我们战略的影响。 不管你毕业于哪个学校,不管你拿的是什么文凭,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我们肯定有大量需要了解但是还没掌握的知识。读书、看报、翻阅杂志、上网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后果就是遭遇了你本该事先预料到的困难,而且你会很久才从此挫折中舒缓过来,更或者你将从此万劫不复。 六、成长自己 富有挑战的工作环境、充满机会的组织、积极向上的团队、慧眼识人的伯乐都是你职场成功的充分条件,但是切记:你的职业你拥有,你的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你不断推动你自己的发展,在顺境和逆境中持续交出“漂亮的”成绩单。至少在就业期间追求“终身教育”,不断接触新事物、结识新朋友、接受新的挑战,比起不断重复轻松赚钱的项目来,这样你将学到更多,成长更快。 七、善于沟通 要在现代企业里成长发展,不仅需要在职场驰骋的你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而且需要你在不断交出满意成绩单的同时,善于沟通:以乐观积极的态度与同事沟通做到上情下达,与领导沟通做到下情上达,与客户沟通发掘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公正客观地与媒体(包括博客等的社交媒体)沟通分享企业的成功。 八、保持状态 高层管理者希望其员工不仅在业务风调雨顺时,积极参与、主动合作、表达想法、完成业绩,譬如每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两位数增长。高层管理者更希望在整个市场不增长甚至下降的时候,其下属永远保持战备状态通过实行创新、采用精益、控制成本实现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双增长。 同时,一个成功的领导必须要同时具备品德、才能、勤奋与执行力。 看一个领导是否成功,主要看他的部下是否成功。看一个领导是否优秀,主要看他的部下是否优秀,这是领导学的至理名言。在世界,在中国,当部下的远比当领导的要多得多。在任何国家里,除了该国的最高领导人以外,其他人都是“部下”。领导都希望自己的部下很优秀,并都能获得成功。领导一般会采取许多方法让部下优秀与成功。部下都希望自己是优秀的、成功的下属,自己也努力向优秀和成功的方向发展。除国家主席外,在我们的团队里都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我们都渴望成功、都在追求成功。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成功首先要创造条件先让下属成功。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择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里住着某个人,能够与所爱的人在一起,连光阴都是美的。即便粗茶淡饭,修篱种田,只要有你陪伴就好。 走过千山,曾经是一个人的浩浩荡荡,当生命的路口遇上了你的笑脸,岁月中有了两个人的地老天荒。 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想来这一生,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牵着你的手,将爱融入生命,倾一世温柔,与你一起待霜染白发,陪你看细水长流。 如果相守,便要一生一世。我说,你若不离,我便不弃,生生世世缠绵,分分秒秒相守。为了你,在繁华喧闹的人群中,为你固守一座城池;为了你,拒绝身边所有温暖,只为等你在红尘最深处。 你我两人,你好似身处天空高高在上;我只是深陷人间默默无闻。本应陌路不相逢。可我却偶然间乘了那月光的眼,将你远远瞧见。 你的黑眸深邃,我一生再不能忘。我的灵魂连着我的心,就那么一齐挂在了你身上。默默思量,浅浅向往。 世界上只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叫相濡以沫,另一种叫相忘于江湖;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择一人深爱,等一人终老。痴一人情深,留一世繁华。断一根琴弦,歌一曲离别。我背弃一切,共度朝夕。 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悔;爱是微笑向晚,携手共阑珊,最好的爱情,是给你一生。 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向前走的感觉。一生一世的牵手,多么温暖,从青春年少到步履蹒跚;从红颜到白发,在彼此默默注视中慢慢变老,还有什么比镌刻着岁月冷暖的这份情更珍贵呢?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婚姻过来人给女性的20条忠告

1、不要以为爱情是想当然的事情 性吸引和深切的感情是很有魔力的东西,但它们通常又是微妙的事物。当一种关系撞击时,会以相应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当分歧产生时,我希望以我以前的正确方法处理它,但是最终没有得到解决。我终于意识到长久的婚姻关系同样需要彼此的尊敬和理解。 2、少说多做 我说的比较多,但也去做。对于女人来说,交谈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女人总是喜欢说,而男人就喜欢做。 回想起来,我经常正确的分析一些问题。我发现当我将一些计划附属行动时,我都会得到很大的成功。与其和丈夫高谈阔论,不如做出实际的成果给他看。 3、明智的争吵 在每次婚姻生活中,我和我的丈夫都会有不愿说出口的意见,当我们偶然提起时就会发生争吵。我们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反反复复很多次,最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后来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我的缘故。现在我不再故意的提起这些分歧,他也看到了我的改变。我们终于都知道,分歧的存在不代表我们之间不再有爱情。 4、释放自己 每当我感觉自己钻进了死胡同,我就会责怪我的丈夫使我感觉如此的压抑。但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问题是由我自己导致的。我希望我们能经常的改变生活方式,却不赞同孩子经常性的更换学校。我希望回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去,不希望被孩子牵绊太多的精力。现在每当我感到生活的压抑时,我就会总结自己的行为。一些时候这样做非常的有效,有些时候让我感到我要自己做一些选择。 5、认识到男人都不一样 没有哪个男人愿意被指责与别人犯了相同的错误。一个男人应该有怀疑的权利和为自己的贡献得到夸奖。 6、避免用手指指点点 我的一个丈夫是很喜欢对错误指指点点的,不要介意是什么样的错误、谁的错误。我从来不介意是谁犯的错误,我只想得到一个解决方案。 7、煽情 一个在校的女孩子对我的儿子说:“你是一个抢手货。”我的丈夫实话实说道:“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这样对我说!”男人都是喜欢被赞扬的,夸奖自己的男人更是意见有趣的事情。在晚宴上悄悄的挎住他的胳膊,在他的耳边低声的传达你的性要求,或只是简单的告诉他:你爱他。 8、仔细的对待他的自尊 每当我说出一些甜言蜜语,我的丈夫都会很快的感到自责。这些年来,我都不能理解一个简单的请求,如刷碗后用毛巾擦干——都会真正的伤害一个坚强的男人的自尊心。然而摆在我面前的事实证明我是对的——他从此再也不洗碗。男人总是希望自己很完美,喜欢自己的做事方式,因此任何其它要求的做事方式对他们而言都会是一种指责,尽管你本身并不是这个意思。 9、按他的要求去做(一些时候) 我过去常常女人对自己的丈夫夸奖一番是为了求助于他们是一种控制欲和女权主义的表现。我不想欺骗我的丈夫,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现在我知道和一个男人交流——特别是自己的丈夫——可以使他感到满意而又不失严肃性。当他和我这样做的时候,我也会同样的理解他并为此而感动。 10、表露你的内心世界 无论你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个新邻居、一个大房子,甚至是一个不同的婚姻,只有自己是不变的。一次或两次,我做了一些很大的改变:比如换一份新的工作或结束一段关系,这些只是说明生活中的紧张程度没有得到缓解。真正需要适应的是我:我的态度、我的思想、我的能力。一次改变可以扩展你的视线并使你重新享受生活。尽管一些时候,一些改变只是内在的。 11、不要让他改变,改变自己 如果只有他能帮助你洗衣服、只有他能对你调情。每当我想起这些时,我就已经失败了。为他表使自己变的彻底的没有实权。所以我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当我的丈夫准备洗衣服时,我就会简单的说一句:“用不用我来教你怎样用洗衣机?”我这样和他挑逗一番,他也必然会接受我的亲热表现。 12、坐在驾驶者的位置 记住你是自己生活的主宰。在我的第一次婚姻生活中,我没有感觉到温馨和灿烂。当最后走到离婚的那一刻时,我决定改变到自己喜欢的那种方式。但是离婚并没有因为我的转变而得到避免。这是由我的所作所为导致的。所以我就知道再结婚时需要做的是什么。

Read more

宁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绵如羊

因工作关系,每年都有那么几个月需要与土豪们交流,为了缓解工作的严肃气氛,大家偶尔会在茶歇时随意闲聊几句,如小孩的教育问题。 有次采访无锡一位做贸易的老板,他本人带个黑边眼镜,穿着色彩鲜艳的运动服,人白白胖胖的,看起来像个很nice的 “大白”,他与太太都笑容可掬,给人的感觉十分明朗。与大部分土豪都爱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不同,他的教育理念很独特:我想要我的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希望他有普通人的快乐,过平静的生活,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遵循这个理念,他把孩子送到了当地普通的学校,在学习上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注重培养孩子 “人好”,即与人为善,懂礼貌,尊老爱幼。一切看似完美! 孩子越来越大,渐渐地小学毕业,上初中,上高中了。渐渐地,“大白” 发现了一个很严重问题:这个孩子没有理想!他太 “淡泊” 了! 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不知道,问他对什么有兴趣,他说不清楚。孩子对钱没有感觉,对权力,对地位,对身份,对荣耀… …统统没有感觉!如考大学,他不认为考上清华北大有什么用;出门买东西,无论买贵重物品还是便宜商品,他都表现得无所谓;对赚钱?那就更没兴趣了,他家的钱几辈子也花不完呐! “我也说不好,就是感觉他懦懦的,绵绵的,没有活力,像只绵羊。”大白叹了口气。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追逐个性的年代。当精英们希望孩子做一个 “平凡的人”,而不是都像曹操一样企盼“生子当如孙仲谋”时,教育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些希望孩子永远幸福快乐的父母,或许是在地球绝大部分森林已经消失多年后全都忘记了丛林竞争法则,认为这世界上没有洪水,没有恶兽,钱就像阳光,可以让孩子永远做一只在太阳底下的小兔兔,萌萌哒就好。 殊不知,丛林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没有了树木,只要有人,一个虚拟的丛林便悄然建立。 孩子在学校,学校就是丛林。在这个丛林中,孩子们不仅在激烈比拼学习成绩,还在比性格,比人缘,比谁更能适应并熟练运用这个丛林的规则。有些家长说不喜欢中国的教育环境,太黑暗,太残酷,有钱把孩子送国外阳光的净土… … 当然,你完全可以这么做,但前提是,有没有告诉过孩子无论你在太阳温暖的照耀中还是月下凄冷的风雨中,都要努力适应环境,并具备勇于竞争的意识? 当孩子走向社会,社会更是丛林。商界、政界、文艺界… …哪个不是明规则潜规则暗流涌动?稍不小心就马失前蹄。恶兽不在人群中,而在人心里。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读书时已然不会争强好胜,当他面对更加残酷的社会,面对更加冷漠的人际,他将如何打拼?又将如何自处?别说在竞争中捕捉先机了,也许连被淘汰的机会都没有。 一直相信,无论时代价值观如何更迭,有一点要毫不犹疑地坚持下去,那就是教育孩子—— “追求卓越”!人类要发展进步,家族要传承革新,我们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下一代变成更优秀的人,让他们更强壮,更聪慧,更有力! 父母不能让孩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能让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学识的积累、性格的养成、智商的启蒙、情商的培育,还要帮助他树立理想、激发兴趣、制定规则,保持活力…

Read more

别抱怨工作,有种你辞职

同事F整天在办公室里面抱怨,抱怨自己的工资低,抱怨工作辛苦,抱怨要加班,而且还举例:我同学,人家一个月一万多,而且还不用加班,你看看我们,累得跟狗一样。   每当他抱怨的时候,我就会带上耳机,将声音调到最大,试图用音乐的声音压过他的抱怨,可是我错了,他会把凳子一拉,凑到我跟前,拍拍我的胳膊,然后声音提八度:你说我们辛辛苦苦上了这么多年学,都不如一个卖煎饼的大妈赚的多,哎。叹息完毕后之后,还用幽怨的眼神看我一眼,我能看得出来,他是希望我能附和他。 起初的时候,我也会劝说几句:刚开始起步嘛,慢慢来,别想着一下子就能赚大钱。   可是,他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而是不停地抱怨,工作上班时间抱怨,食堂吃饭时抱怨,走在路上还抱怨。他抱怨的缘由无非是成绩没他好的同学,比他赚钱多,而且上班轻松。还有一些没有上过大学的,出去做生意赚了钱,这让他很不开心,十分不开心。不停地说:我那个发小,高中都没读,现在开了一个餐馆,听说一年能赚二十万,你说我们读了一肚子的书,还不如人家一个初中生。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说道:既然你感觉现在的工作委屈了你,有种你就辞职吧。   同事F听了我的话,叹了一口气:我要是有资金,早就辞职创业了,谁没事在这个破公司干耗着,没前途。   我瞬间满头黑线,原来我一直努力工作的公司,在同事F的眼里是破公司,我很生气。 我说:去年,公司的小R不是辞职了吗,听说自己成立了个公司,生意不错,小R也是白手起家,贷款干的,你也可以贷款创业。   同事F白了我一眼,说:小R命好,赶上好时候了,就今年的经济形势,谁创业谁傻逼。   在我们的眼里,同事F就是一个傻逼,最后办公室所有的人,都懒得搭理他,因为他就像一个怨妇。  我并不是不鼓励辞职,只是不能容忍无休止的抱怨,因为没有人愿意接受负能量。如果真的有什么好的创业点子,而且天时地利人和,那就果断辞职,老板也不会拦着你不让你走。   相反,我非常认可我的高中同学Q,他大学学的计算机,现在搞APP开发,在我眼里,他就是一个跳槽狂魔。几乎每隔半年,一年就会跳槽一次,我起初不知道他这么折腾有啥意义,可是当我知道他每跳一次槽,工资都会涨好几千,我就非常支持而且羡慕。   同学Q从不会给我说,他打算辞职,而是直接告诉我他已经辞职了。现在他正打算自己创业。 我虽然羡慕同学Q,但是我不会辞职,至少目前我不会辞职,虽然我的工作工资不高,但是我能每天下班后,还有时间看书,写字,我感觉很满足,工资虽然不多,但是够吃,也能孝敬父母一点。   虽然偶尔老板让加班的时候,也会有情绪,但是我不会一直抱怨,把自己的情绪带给其他同事,我会很快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抱怨是不会解决任何问题的,只能让同事和老板讨厌你,远离你,老板并不会因为你的抱怨,多给你发一毛钱。   千万别喋喋不休地抱怨工作,有种你就辞职!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再穷,不要欠钱玩消失;再难,不要说话不算数!

做人要有诚信 再穷,不要欠钱玩消失。 再难,不要说话不算数。 再有事,把话说明白不要不接电话。 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永远不要丢掉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别人信任你,是你在别人心目中存在的价值。 一穷二白咱不怕,怕在不讲信用。 山穷水尽咱不怕,怕在不敢承担。 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什么都会有,一切可以从头再来。 做人要懂感恩 穷时,借钱给你的人。 难时,背后挺你的人。 苦时,同舟共济的人。 病时,端茶倒水的人。 你什么都不是时,真心真意喜欢你的人。 你什么都不懂时,全心全意指点你的人。 帮过你的人,一辈子都要铭记于心。 暖过你的人,一辈子都要珍惜于心。 做人,要有人格底线 可以忍受贫穷,但不能背叛人格。 可以追求财富,但不能挥霍无度。 可以发表意见,但不能拨弄是非。 可以不做善人,但不能为非作歹。 可以不做君子,但不能去做小人。 可以容忍邋遢,但不能容忍颓废。

Read more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一)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说,因为天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白天和黑天共存,才是一个完整的天。同样,一个黑人和白人同生共存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白人小孩问母亲,花丛中有红花、黄花、白花,却从来没有见过黑花,但为什么在人群中会有黑人呢?母亲回答说,上帝在造花的过程中,因为一时大意,而忘记了造黑花,为了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上帝在造人的过程中,把人当作花来造,不仅造了红种人、黄种人和白人,还造了黑人,不管哪种肤色的人,他们都是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缤纷的花。 为人母、为人父的你我,在听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些爱,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呢? (二)一个老师见一个小女孩在校园里摘下一朵花,便问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小女孩说,她的奶奶病了,一直躺在床上,很久没有看到过鲜花和阳光了,她要送一朵鲜花给奶奶,愿鲜花为奶奶带去幸福和快乐。这个老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小女孩,而且再从花圃里摘下两朵花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爱心,懂得如何去爱奶奶;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因为你妈妈养育了你这样一个好孩子。” 后来,这个老师成了苏联最着名的世界教育家,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老师成为一位着名的世界大教育家,就是因为他善于用奖赏的花朵,去肯定孩子,去引导孩子,去陶冶孩子,让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而芬芳的花。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受到一点启示,多在心里存放一些奖赏的“花朵”,送给我们的孩子呢? (三)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文/黄小平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你的恐惧越多,你对孩子要求越多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的花”。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是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认为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定先反过来,在你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就像你看到银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看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地去培养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会担心,这样地放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就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法师开示: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 “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联结。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法师开示: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内在的本自具足的善良、智慧和爱。 觉者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万物需要的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地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 别把孩子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