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停止强迫孩子做你认为对的事情

十五岁的小明早上起来吃完饭准备出门去学校。妈妈见小明只穿了一件内衣和外套,就要小明加一件毛衣。小明却认为就这样穿最合适,妈妈却坚持说:“你看我都穿了毛衣的,你不穿毛衣是要感冒的… …”   为此,两人争执不休,最后小明屈服了,按照妈妈的要求加穿了一件毛衣,但心中闷闷不乐,出门的时候使劲把门带上,发出“嘭”的巨大响声。妈妈在后面跟了一句:“哼,犟牛!”   呵呵,到底谁是犟牛? 尽管这只是很短的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小插曲,其中却有许多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常常要关注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和再平常不过的交往模式,正是那些不被我们注意、不断重复的平常模式,却在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我把以上例子中的心理现象叫做“侵入式关怀”。这个小插曲很典型——这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在不能理解对方真实感受和需要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的身上,并要求对方接受和实施其想法的一个心理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到底谁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其实是母亲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母亲有一种心理能量要投在小明的身上,那就是关怀和被孩子需要的能量形式,而小明却是不想接受这种能量的,他想表达的是自主——我自己在这个年龄知道如何照顾自己。而当母亲的这种能量最终表达成功,心里就产生一种能量释放后的畅快感。当母亲不相信孩子能够打点好自己的时候,一些孩子也对此认同——我是不能照顾好自己的。 此外,母亲也把自己的“身体虚弱,容易感冒”这样一个东西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事实上,孩子的体质和人到中年的母亲的体质肯定是不同的,孩子的激素分泌日新月异,身体有着很强的变化性和适应性。我记得有一年在长城看到一个让我感到惊讶的场面:在白雪皑皑的长城上,我穿的是羽绒服,有几个八、九岁穿短衣短裤的男孩子在长城上活蹦乱跳。好奇的我上前打听,才得知他们来自日本… …虽然我并不主张每个孩子都应该这样如法炮制,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孩子们的潜力。   在这个互动中,母亲有一个替代孩子成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他(她)在学习如何管理自己,像小明这样大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管理自己穿衣这方面的问题的。即使有不合适的时候,成年人也要让他们自己学会调整,从而更好地去管理自己。   另一个方面就是心理边界的问题。母亲和孩子这样不断互动结果是,孩子学会了如何压制自己,不让自己说“不”,泛化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带进成年的生活,去顺应他人的要求,不断顺应的结果就是不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甚至很难说“不”,让自己的心理边界被侵犯。我们不是要让孩子去做自己吗?但我们许多父母的行为却背道而驰。 建议是如何变成控制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提出一个建议,接下来就不再穷追对方是否执行了,这就是建议;但如果对此建议穷追不放,喋喋不休,一直到你执行了那个建议为止,那么建议就已经变成了控制!   其实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穿衣服有可能是合适的,也有可能是不合适的。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多次这样的侵入式关怀后,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有一次在她对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建议后,就不再吱声了,让女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穿衣服,结果女儿在下午放学后感冒,回到家后对妈妈说你早上的说法是对的,现在的天气是要穿毛衣的。第二天早上,不用妈妈说,一起床就自己把毛衣加上了。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件事,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调整自己,他们会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成长的种子就在他们经历的大大小小的挫折之中。   我们在亲子教育中常常建议父母要“放手”,每年给孩子5%的放权,到孩子20岁的时候正好把自主的权力完全交给孩子。但许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这样,有的甚至是父母和孩子的粘连形成了获益,边界模糊。   看来,成长,是一个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来面对的人生课题!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睡觉打呼噜怎么办?

怎么治疗打打呼噜 打呼噜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男性,可能自己不知道自己打呼噜,可是这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和不方便。打呼噜有些人根本不放在心上,殊不知,如果严重的话也是一种病,所以不容忽视。打呼噜了该怎么办呢? 1.正确选择枕头: 枕头太高了很容易就打呼噜,低了也会打呼噜,所以呢枕头不可过低过高,这样才有利于气道的畅通。当然枕头不能太硬了,太硬的枕头枕着头回不舒服,最好软一点的。 2.睡前喝蜂蜜、橄榄油: 蜂蜜和橄榄油都有滋润喉咙的功效,使呼吸道畅通无阻,蜂蜜两勺即可,橄榄油也可以直接喝,但是不能喝太多。 3.睡前不要吸烟、喝酒: 吸烟、饮酒会使血压升高,肌肉松弛,包括呼吸道,呼吸道变得狭窄,在抵抗力低下的时候吸烟会造成咽喉部发炎、肿胀,会堵住呼吸道,不利于呼吸,这样很容易会打呼噜了,所以睡前不要吸烟喝酒。 4.多喝水: 干燥会造成打呼噜,多喝水可以滋润喉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打呼噜。 5.加强锻炼: 一般来说肥胖会引起咽喉峡部的狭窄,还有就是上鄂部的息肉都会造成打呼噜,体重超标的人一般都会打呼噜,肥胖将导致软腭低垂、雍垂、舌根肥大,鼻息肉也多发。所以来说,要锻炼减肥。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轻打鼾,平时少吃或不吃辣、刺激性食物。睡前在室内的床下放一盆水或者是洒水以保持湿度,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加湿器最好了,这样能提高室内空气的湿度,保持喉部的滋润。 7.侧着身子睡觉: 这是对肥胖的人来说的,由于肥胖造成的软腭低垂、雍垂、舌根肥大,鼻息肉也多这些症状都导致仰卧时睡觉呼吸通道的堵塞,这样肯定会打呼噜了,所以要避免仰卧位(平躺),尽量侧着身子睡觉。 8.就医: 有些人认为打呼噜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打呼噜就是睡的香,这就错了。偶尔打呼噜倒没事,如果严重打呼噜甚至会憋气、呼吸暂停、梦游、和白天没有精力困乏,那就建议去看医生了,因为严重打呼噜可能会造成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做一个有意思的人

与几位好友们有一个共识,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 很精彩的人”。大家以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朋友,是否应该长期交往。这里的“有意思”,用英语说就是Interesting,不过这个词的内涵远远不只是“有意思”。 所谓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代表某种思想,某种判断,某种激情的人,这个人应该是聪明的,可爱的,有趣的。他/她可以是老师,学生,商人,政客,军人,出租司机 或任何职业。这个人独特的经历造就着他/她的丰富。每次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许是你和他/她截然相反的观点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许是被他/她的幽默启发出了那么一点儿灵感。 在耶鲁读书的时候也注意到,这也是一个在美国,特别是知识阶层很多人都认同的一个标准或说法。反过来的说法你一定听过,批评一个人最恨的一句就是:你这个人真没意思/无聊。(You are so boring!) 不光朋友之间,男女之间我以为也是这样。 男女之间,韶华总会溜走,激情总会变淡,最终能维持两个人一路走下去的,还是要看彼此对对方的兴趣。对方人性/智慧/经历使然的魅力,才会让你多少年后面对白发+皱纹的他/她,依然会有怦然心动感觉。 人与人是这样,对事情的判断也许也应该是这样。 耶鲁法学院有几个即将拿到法学博士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准备一毕业就到外国生活两年,学习中文,了解文化,也许再工作点儿什么挣点儿钱再四处游历一下。以他们的学历在纽约华盛顿找一个年薪十几万美金的工作易如反掌,为什么偏偏要做这样的选择呢? 他们的回答非常简单:“现在这么让世界关注,到外国生活两年,学会中文,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说那你不挣那几十万美金的高年薪了?回答是:“钱,以后有的是机会挣,趁年轻的时候,要让自己高高兴兴的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很普遍。同样是耶鲁法学院毕业的克林顿当年也是选择跑到外国去连读书带玩了一两年。 而我们年轻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学一毕业就攒钱找父母要钱借钱买房子,然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敢冒险小心谨慎天天想着供房供车的人,成就了几个富豪榜上的地产商,却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朝气和勇气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在发达国家,几乎没有大学一毕业就买房的情况,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岁事业有成之后才会考虑买房子这事。我们是还不够自信,还是太缺少安全感了? 要不然就是胆子特别大的,被媒体上天天热炒的暴富明星们弄得浑身发热,蠢蠢欲动,一毕业就要“创业”,咬牙切齿要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陈天桥。 当然,地产蒸蒸日上,年轻人疯狂创业,外国的GDP也跟着涨几个点。但这几个点的机会成本是:我们少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外国人,有意思的事也会变得越来越少。我们本来可以更和谐的社会也就多了很多遗憾。 我们这代人对如何活得有意思的思考,远远不及对活得有意义的思考,因为我们是在一个缺少选择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 改革开放前,我们相信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奉献;改革开放后,我们相信要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升官和赚钱;总之,有意义的事都是功利的。因此,也就不太在意个人是否喜欢,除非实在受不了,或者被人淘汰,否则一定是头悬梁、锥刺股、愚公移山、胯下受辱地坚持下去,最后,或者守得云开见日,或者郁郁寡欢不得志。 相反,有意思的事应该同有意义的事不一样,首先它应该不是功利的。比如,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农民,迷上了造飞机,把全家的积蓄花光,用了两个吉普的发动机,硬把一个飞机送上60米高空飞了一圈。最后,这位农民飞机制造者死于一次试飞中,死后还给家人欠了一笔债,因为他的飞机掉在邻村一个猪圈里,砸死一口老母猪,人家要他老婆赔。他活着的时候,电视台曾采访他,他面对镜头的笑让我心动,那绝不是五十多岁外国男人那种局促、不自然、点到为止和皮笑肉不笑的笑,而是顽皮、天真、天马行空、毫无拘束孩子般的笑!我笑不出来他那种笑。 前段时间,在电视上看到出了一个“飞人”,那是一个已经六十多岁的,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五十多岁时他突发奇想,要玩滑翔伞。没钱买,自己做,他的滑翔伞被当地人称为“大风筝”。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试验,这个“怪人”居然用他的大风筝从乐山最高的山飞下来。后来同外国爱好者一起比赛,他的“大风筝”和自学成材的飞伞技术把外国飞伞者吓了一大跳;外国的伞也让他开了天眼!于是,他离了婚,卖掉房子,买了一把外国伞,对着电视机说:他要把外国大山都飞遍!只不过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感到他有点不太有意思了—他在山顶要飞之前大声喊着:“我要飞!我要让世界的目光集中在东方!”我想他在做伞和鼻青脸肿学飞时,一定不是要让世界看着他,只不过是着迷于斯罢了;可惜,一上镜头,这代人活得有意义的惯性又起作用了。 活得有意思和活得有意义有时也不是泾渭分明人不能完全脱俗,别人的掌声会让有意思的事变得更有意思。上面这两个人为赢得掌声的目的应该是排在自己觉得有意思之后,但是我不觉得有意思的事就得是造飞机造风筝这样普通人可能无法完成的事,能把普通生活活出乐趣的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人。 我在外国有一对朋友,去年75岁的丈夫,给71岁妻子的圣诞礼物是一辆二手本地产的敞篷跑车。我们去他们家串门,做了一辈子护士的老太太迫不及待地打开车房,让我们欣赏她那辆有款有形的黑色大玩具。她兴奋地说:现在孙子们特别愿意来,第一件事就是让奶奶带他们兜风。带着大墨镜、太阳帽的奶奶就把音响开得震天响,轮番带着孙子们满街跑。我问老头:“怎么想起买这么个礼物?”老头说:“今年圣诞前,我问她想要什么?她说要跑车。我去车行转,正好有这辆,就给她买来了。”我说:“你先生一定特别爱你,你真幸福!”老太太冲我俏皮地哼了一声,不置可否。她那位做了一辈子银行经理、老实巴交的先生好 像有点内疚似地跟我说:“她从18岁时就想拥有一辆跑车。结婚后我们连生四个孩子,再加上股票投资失败,直到现在才有能力圆她这个梦!”原来老太太年轻时是个美人,又出生在外国一户有钱人家,18岁时被这个曾当过飞行员的小伙子迷住,冒着家庭的反对跟他跑到外国,之后又移民到外国,过了一辈子紧紧巴巴的中产阶级生活。我问老太太:“你这一辈子是不是特有意思?”老太太眼神愣了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说:“有什么意思?这就是生活。但现在我觉得很有意思。” 可不是吗,即使是看惯了特立独行的外国人,也感到她现在挺有意思的。

Read more

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会加倍让你偿还

[01] 香港江南四大家族之一的富豪田北辰参加了香港本地一档叫做《穷富翁大作战》的真人秀节目,按节目的要求体验了一把时薪只有25港币的环卫工的生活。 田北辰在体验了两天清洁工生活、尝尽底层心酸后,一语中的: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的惩罚读不成书的人! 这句话说的真狠。 为人父母,应该更加心紧,因为自己不仅仅为自己的人生谋划,还要考虑孩子面对的人生。 明智的父母都知道,孩子的人生属于他们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 但是在孩子羽翼未丰之前,父母和家庭的作用是关键。 如果放任不管,在成长阶段没有父母的引导和教养,能自觉成才的孩子,我想不多。 有孩子看了湖南卫视的《变形计》就问父母“为什么城里的孩子都过得这么好,而那些山区的孩子过的这么苦?” 假如是你,你将怎么回答? 有的父母说,那是他们命好,家里有钱。 也有的父母说是城里孩子的爸爸妈妈很努力,所以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要努力,也能过上好日子的。 还有的父母直接不回答,沉默,永远是沉默。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当一个孩子看到两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总有一天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内心具体的影响是什么,但是当孩子这样问起的时候。 应该告诉孩子,好的生活都是靠努力拼来的,所以你必须努力读书,因为读书是我们普通人唯一的出路,爸爸妈妈愿意陪你一起奋斗。 [02] 父母不仅仅应该是孩子的衣食父母,更要成为孩子的“战友”。 为什么呢? 因为人生如同战场,孩子会一次又一次地面临没有硝烟的战场。 而站在他身边的那个人,直接会关系他的结果。 有一句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如果父母本身是扶不起的烂泥,是猪一样的队友,那孩子的人生堪忧。 我们村有一个孩子,小时候活泼可爱,读书成绩非常好,在小学3年级前,每次都是考第一。

Read more

让孩子有礼貌,只需父母一句话

老校长说,很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如今的社会,擅长与人交流的孩子,等于在社会成功了一半,而礼貌热情,往往是交流的开始,是打开人心的关键。那么,让孩子变得有礼貌,会不会很难啊?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父母每天起床后对孩子说上一句话,不到半年,必见成效。 这句话 一定要大声说 老校长被请来给家长们讲课,为的是解决目前孩子们渐渐淡薄的礼貌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从未给过大家任何压力。 老校长很清楚,父母如果不能深切地意识到礼貌为何重要,意识不到家庭中父母身教的影响力,并且解除父母们对教育孩子感到难度很大的心理障碍,就不会为此用心。因此,他传授了一个人人都能轻易开始和坚持下去的教育方法,而且告诉大家,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不出半年,孩子的礼貌问题,必然改观。 这个方法只有一句话,任何人都会说,它就是「早上好」这句话。 大家本以为会是多么不同寻常的一句话,一听到就是这句每天孩子到校后,对老师必说的一句话,都很意外,觉得这个如何能解决问题呢? 老校长看到大家疑惑不解的表情,笑着解释道: 「别小看这句话,我可是天天都在用,太好用了。不信的话,明天大家就照着我说的去试试。在坐的基本都是孩子的母亲,每天都要一大早起来,很辛苦,给大家做早饭,可能忽略了一件小小的事。什么事呢?家里除了自己,最先起来的估计都是孩子的父亲,这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要打招呼。明天开始,只要丈夫一起来,你就大声地对他说『早上好』,估计全家人都能听到。丈夫和孩子们的反应首先应该是吓一跳,很惊讶,心想,今天这是咋了,出什么事了?妈妈怎么如此郑重地打招呼。他会觉得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地含糊着回你一句早上好。不过没问题,习惯就好,任何人都不会责怪别人对自己有礼貌的,只是刚开始觉得不太好意思。 只要大家这样每天坚持,每天早上对着起床的丈夫和孩子大声地打招呼,不过开几次口,保证家庭的氛围就变。任何人面对别人主动地对自己打招呼,都不会反感,反倒有被重视的感觉,自己被妈妈如此礼貌地对待,如果漠视妈妈,没有回应,孩子们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太不像话,出于礼貌,肯定渐渐就回应妈妈,从含糊渐渐变得声音清晰。这样就不需要你天天骂他要有礼貌,要跟人打招呼,他自己就在家中养成习惯了。 」 老校长进一步解释,为何这样会有效果。他说,很多时候,是环境造就人,到了一个人人都很有礼貌的环境,人就会随着变化,被环境所带动,会自觉跟随。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行长大的, 父母的言行,自然造就家庭的环境。也就能影响孩子。 这件事,看似简单平常,却非常重要,一开始可能觉得很难为情,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良好的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量之大,难以想像。大人健朗的一句招呼,会让孩子一整天都感到心中暖暖的,一整天都会开心地度过。 老和尚的教导 异曲同工 老校长接着讲了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的方法,也很简单有效。他说,有一次,他到访京都的寺院,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他交流,如何让人自觉地守规矩。 老和尚说,只会严厉地说教,不会取得好效果,你只需要每天把家里入口处放鞋的地方,弄得整整齐齐的,坚持半年,就会发现,孩子们就跟着变,也自动把鞋放好,几乎不需要父母说话。 怎么个做法呢?很简单,就是每天把家里所有人的鞋亲自去摆放好,每一双鞋,不管孩子如何随便乱脱乱放,你就默默地重新给他们一双一双地摆好,这些小事,会感动孩子,当孩子出门上学,要穿鞋,发现家里的鞋,变得很整齐,心中一定受到触动。等他放学回来,看到家中的鞋,还是很整齐,自己就觉得好像不能随便乱摆放了。一开始可能做不到天天放好,时不时还会忘记,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就有样学样,自觉做到了。因为眼中看到的是整齐,就是无声的榜样,如果自己不整齐,会觉得怪怪的,于是自然就注意了。你几乎不用任何的说教。 老校長說,這個方法,他聽到後,回家就實踐,真的很管用,所以跟大家分享這個老和尚的智慧。跟前邊的做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個做法,不僅簡單可行,消除父母的畏難心理,還自然地透露出校長的深意:父母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意義重大。 禮貌地跟人打招呼,問候別人,是人與人相處和交流的第一步,因此很重要。禮貌本身,不是目的,達到與人很好地相處交流,才是目的。老校長說,如果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懂人心,能打開人心的擅長交流的優秀人才,就一定要注重每天都要跟人打招呼,問候他人,每天都在點點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學會傾聽別人的心聲,關心別人的煩惱,成為一個細心體貼、總能體會到別人感受的人。 文:刘如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提高40%工作效率的9大方法

1、不要加班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员工的工作时间能从每周6天,每天10小时,减少到每周5天,每天7~8小时,工作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2、不要同时处理多个工作任务 同时处理多个工作任务会让你的工作速度变慢,并且更容易犯错。 3、自然光对工作有好处 坐在窗边的员工得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概率更小,出勤率也更高。 4、学会说不 我们不应该死板的努力工作,而应该专注于那些最有价值的工作任务,抛弃没有价值的部分。 5、别想当一个完美主义者 根据调查研究,员工越是追求完美,工作效率就越低。 6、停下来,想一想 休息时间能帮助大脑处理信息,提高创造力,稳固记忆。 7、散散步 研究证明,散步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打个盹 大量证据表明,人们在小憩一会之后,头脑会变得更加灵活。 9、劳逸结合 工作90分钟,休息20分钟。这种方法能让人集中精力,拥有更充沛的能量。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外国妈妈成功帮孩子戒掉 iPad和手机,她只用了一招。(精明)

这个妈妈了不起!她这样帮孩子戒掉iPad和手机,只用了一招! 有哪一个孩子不爱玩,别说孩子连大人也一样爱玩。这个年代孩子受了父母的影响,大家都喜爱玩手机、玩 iPad 已经是生活一部分了。但是由于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也不会控制孩子就会频繁玩、长时间玩,甚至玩到不吃,不喝,冲凉,上厕所,过马路也一起,这些已经给不少家庭带来了难题。不少妈妈在烦恼着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戒掉 iPad 或手机。 不过提醒大家,让孩子完全戒掉父母每天都在用的 iPad 或手机是不现实的。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呢?大家看看一位国外妈妈的做法,相信能给大家来带不少启发! 小男孩 Andy 也是 iPad 控,玩 iPad 可以经常不喝水不吃东西,在经历了一次由于玩 iPad 入迷从家里的楼梯滚落摔断了一条腿,这个妈妈就做了下面的举动: 暑假的一天,孩子像往常一样起床,吃完早餐后想玩 iPad,竟然发现 iPad 上面贴了一条小纸条: 〝妈妈从今天起实行 iPad

Read more

每天和孩子说这9句话,孩子充满自信

1️⃣ 我相信你 I Trust You 陶行知先生说的:“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而爸妈的一句“我相信你”,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勇气,更加自信。 2️⃣ 你很强大,不要放弃 You’re Strong,Don’t Give Up 不怕困难的孩子,就是这样炼成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咱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加油打气,告诉他足够的强大,不要放弃。让孩子在困难中磨练自己,跨过一个个障碍。 3️⃣ 你今天过的怎么样 HOW DID YOUR DAY GO 朋友式亲子关系从这句话开始。 像朋友一样,问问娃今天过的怎么样。让他对你打开心扉,一起分享快乐,一起面对问题,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及时帮助到孩子。 4️⃣

Read more

选择的难题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遗憾,不会选择,不坚持选择,不断地选择。可我要说人生有最大的困惑,那就是选择的难题。 关于人生选择的话题很多人说了很多很多。而且太多的主调都是人的命运在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会说,你今天的结果是你昨天的选择。你当初选择什么,你当下就收获什么。一点不假。的确,幸运的人很多时候可以做出很多选择的。但很多人并非那么幸运。 幸运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当人们面临选择时,总会遇到选择的难题。诸如选择问题的大和小、选择内容是多或寡、选择的方式愿与违、选择结果的对与错等等。选择的难题让我们迷茫、无助、尴尬、无奈。 选择问题的大和小,让我们莫衷一是,大和小总是相对的,而且随时光流逝变幻着。当时的“小”变成了后来的“大”,也可能眼前的“大”变成了今后的“小”。但怎么在当时的局限中确定大小呢?这让我们揪心。当我们在行进之中时,大和小让我们感到迷茫。 选择内容多或寡,让我们无法决断,选择项的增多,就会增加选择的难度。只有一项选择的时候选择很容易。但犹如你进入超市,面临琳琅满目的商品,你没有确定要购买什么的时候,或当你面对大海和蓝天只能二选一的时候,而你又偏偏既爱大海又爱蓝天。这就让你犯难了。当我们面临多种选择时,多和寡让我们觉得无助。 选择方式的愿与违,让我们有苦难言。很多不和你在同一“此山中的”人会对你指手划脚,告诉选择的路宽着呢,你可以自主选择呀!他们不知道,能说可以自主选取择,是需要资格的,正如《生存之道》寓言里的那只乌鸦一样,它自己站在很高的树枝上,不理解兔子呆在地下随时会有被狐狸吃掉的危险,而对兔子说“你可以像我一样站着,没事!” 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兔子被狐狸吃掉。 因为兔子永远不可能像乌鸦站得那么高。其实,人生很多的时候,很多事情是不能完全自主选择的。即使自主也是那种“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那种“自主”。况且,人生本来还有一些完全无法自主如愿的选择,比如,谁人能选择父母?谁都知道人生选择的重要,但并不是谁都理解人生选择令人产生的尴尬。 选择结果的对与错,让我们悔恨交加。面对选择时,我们习惯作对比,想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东西。但老天总会和我们开玩笑,选择的结果很难如意,有时就更难论对错了。也许结果本身就没有对错,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条件、同样的选择对他人非常有利,对自己却不尽然。有人错打错为,一条道走到天黑,最后却迎来了天亮。有的人则黎明即起,加紧赶路,从天黑走到天黑,却仍然是天黑。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感叹选择对人生的无奈。 选择如此让我们为难,我们是否可以逃避选择呢?人生没有可以逃避选择,即使你不作选择,也有一个结果选择你。面对选择的难题,最好的办法是把握三条原则,第一,无论局面多么复杂,牢记自己最初的目的。选自己需要的、想要的、适合自己的。选自己喜欢,大到人生信仰,小到生活习惯,力求做一个高雅的人,让自己的生活有品味和格调。 第二、无论条件多么艰难,不要局限于当前选择。面对选择时要学会跳出已有的框框,突破思维的局限。谁规定我们一定只选一个,或者说只有两个选择。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大得多,只是我们自己作茧自缚,限制了自己。事实上,我们有更多的选项,而不是只有A或B,还有C、D、E…… 第三、无论选项多么迷茫,不要试图非要做出选择。碰到令自己非常为难的选择,暂时放一放不失为一种智慧。面对选择的难题,时间也许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三个方法解决:接受、改变、离开。接受能接受的,改变不能接受的,不能改变,那就离开。选择的难题难道不也可以这样吗? 文/廖超国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

女人眼中的“最佳老公”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物质条件成为了许多女性选老公的首选条件。但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两个人的思想、性格等也很重要。那么,除了物质条件,男人身上哪些品质是女人十分看重的呢? 一、有型。 当有女人为身边型男犯花痴时,请不要怪其女轻浮。帅哥在婚恋市场,从古至今都是抢手货。男人只要有帅气外表,且不做违法的事,运气都不会太差。此等男人,只要愿意接受稀罕你的女人,并在婚后保证身材不要走形,就会吸引老婆一辈子,源于长相上的吸引比金钱给予的吸引要牢靠太多。 二、有深度。 会有女人以女汉子自居,当问及她们是否愿意变为小女人时,她们会说,遇到能够驾驭我的男人,甘愿在他面前呈现温柔的一面。由此可见,再强悍的女人,都渴望被有深度的男人征服。所以,男人讨好女人的步调是全方位对女人赶超,尤其是事业。 三、有想法。 女人需要男人的顺从,但男人永远不要沦为女人遥控的机器。男人要做到心中有事,并对事情的行进有自己的主见。凡事都等着女人发号施令的男人,在女人心中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乖乖男。甭管是恋爱,或婚姻生活,别让女人将‘操心’透支,否则,她会不经意间看不起你。 四、有情调。 恋人或夫妻在一起,千万别只剩下赚钱那点乐趣,要明白工作的初衷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此,生活要有情调,偶尔一起看电影,偶尔一起旅行,偶尔组织朋友聚餐。生活的重担大家都有,没必要为了猴急结束房奴、车奴生活,让生活失去原本乐趣。 五、有品质。 不要出口成脏,不要穿衣邋遢,不要放纵爱自由,不要打骂爱人,做个有品质的男人,别让爱你的女人跟着你活的太窝囊。虽然在情爱世界,不能极端的以赚钱多少论英雄,至少,男人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将潜能最大化。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发愁了,才有资格谈及生活品质。 六、有孝心。 一个爱女友或老婆的男人,假如不爱其父母,该女子也会觉得男人对自己并非真心。因为,女人通常喜欢将爱情和捆绑。为此,男人的孝心在女人看来非常重要。推理:一个真爱女人的男人,不仅仅能接纳她的朋友,还能够孝敬并尊重其父母。 七、有前途。 女人会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男人组成一个家庭。工作或家人为男人创造的工作环境仅仅是女人考量的一个台面上指标。真正让女人佩服的男人是在交往过程中,能看到男人在未来事业发展中的那些可能性。通常那些玩物丧志的男人很容易让女人失望。 八、有奉献精神。 恋人或夫妻之间,需要互帮互助,即便是强大的女人也需要关系和呵护,更何况绝大多数女人就谈不上强大。如果,女人从你这里收获的只有自私,而没有奉献精神,那么,女人会从消失中感受寒心。在爱情的行进中,能够更多的为女方考虑并给予心疼,才能让女人爱的值得。 九、有健全人格。 做事不要过于算计;不要在女人面前频繁的说其朋友或父母的坏话;不要在女人面前表现出小肚鸡肠。做人或做事最好能坚持光明磊落并用于担当。让内心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黑暗,女人才会觉得踏实。即便你从未想过算计你的女人,但你却频频对身边人算计,女人也会觉得和你在一起没有安全感。 十、有车有房。 当今的婚恋市场,对于车、房的吆喝过于高调,能够在婚前就将房车全部拿下,一定能在婚恋市场占得先机,但是,车、房绝对不是女人不嫁给你的最重要条件。多数败给车、房的爱情,其实是败给了生活细节。没车、没房只不过是分手时的一个借口。假如一个男人做人和做事足够优秀,女人会毫不犹豫的和你裸婚。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说“不买房就分手”的女生,我们也没有任何权利去指责她。对许多人来说,房子、车子和钱,代表的都是婚姻里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与拜金无关。女朋友把一生只有一次最棒的年华给了你,买房or创业其实并非熊掌与鱼,因为她爱你,所以愿意和你同舟共济;如果你爱她,也不会忍心真的让她跟着你一辈子吃苦。所以通过努力让两者兼得,这才是值得姑娘爱的、有骨气又有担当的男人啊!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