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终的身高70%来自于遗传,只有30%来自后天。爸爸妈妈别小看这30%,以下这些行为就是孩子长个儿的最大障碍,千万要杜绝。不要等到孩子长不高定型了才后悔哦! 1.晚睡 很多父母都是晚上12点才睡觉,宝宝们也相应睡的很晚。人体生长激素分泌最为旺盛的时间是深夜11点至凌晨4点,如果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熟睡,可以有助于发挥生长激素的生理效应,促进身高发育。 孩子进入睡眠状态大约需要30分钟,所以平时尽量让孩子在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这样才能在深夜11点左右进入熟悉状态。 2.起太早 家长早早要赶去上班,只能是早一点叫宝宝起床,好让能够帮宝宝尽快梳洗、吃早餐。 但过早地叫醒宝宝,竟然会影响到他的身高发育!宝宝要长高个子,要保证宝宝有足够的睡眠,每天至少确保8小时以上。因为生长素的分泌在人入睡后45-90分钟内明显升高,且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超过全天量的一半以上。 宝宝只在睡眠时才分泌生长激素,清醒时并不分泌。爸妈尽量每天保证宝宝的充足睡眠,尽量让他睡到“自然醒”。 3.少坐多动 宝宝爱玩,家长往往在家里喜欢买一大堆玩具给孩子,希望能够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变得更聪明。 但宝宝长期坐着一动不动,特别影响身高发育。 爸爸妈妈平时要重视宝宝的体育锻炼,宝宝运动时,尤其是走、跑、跳等运动,会拉扯关节,使身体的长骨受力,从而刺激骨骼两端软骨的发育,刺激身体分泌生长激素,帮助孩子长高。 4.心理障碍 不止外部因素,心理因素也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因此,在孩子身体没有疾病,却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的情况下,父母应该考虑一下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孩子听了一个恐怖故事,或者家中父母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都有可能对孩子的心智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打破生长激素分泌的日常速率。 5.吃太多 想要宝宝营养充足,快高长大,妈妈们都喜欢让宝宝吃饱一点。父母 然而,人在饥饿状态下,会促进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这可以刺激儿童骨骼生长。相反,吃得过饱反而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家长要注意宝宝每顿饭不可塞太饱,另外还要注意均衡营养,重视蛋白质和蔬菜水果的摄入。 亲爱的妈妈们,当下一次别人问你孩子怎么长高,别只知道“晒晒太阳补钙”哦。 只有我们改善每天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与孩子共同快速成长!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8种方法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
读书习惯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婴幼儿时期是培养好习惯的黄金期,如何才能抓住黄金期,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本报采访专家,为您推荐以下8个方法。 1、全家人一起读书。要想让孩子从小就爱上阅读,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状态,最关键的是要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氛围。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告诉记者,孩子人格的塑造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在模仿认同与游戏中完成的。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却很强,阅读兴趣的培养往往很难通过说教达到目的,最好还是父母做好示范。父母爱读书,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孩子就会认同读书这种生活方式,久而久之自然会受到熏陶,也爱上读书。 2、父母多给孩子读书。在孩子建立阅读习惯初期,父母陪读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读书热情。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声音和肢体接触是最值得留恋的,父母不妨把这些元素融合到阅读行为中,在孩子有兴致时,把他揽到身边,一起声情并茂地品味书中的图片和故事,这可以大大增强孩子阅读的乐趣。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3岁前最好不要指读,也就是指着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读,那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不妨等孩子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喜欢问问题时再指读。而且,父母或孩子情绪不好时最好不要读书,因为坏情绪可能会让孩子对阅读留下负面印象。也不要把读书任务都教给“讲故事机”,那样会丧失很多宝贵的亲子时光。 3、学会分享与交流。傅春胜说,学会分享与交流书中的内容,能让阅读带来的乐趣加倍。所以,不光要让孩子读书,还要多与孩子分享与交流书中的内容。分享的过程不仅能让知识二次传播,还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孩子在分享的同时可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对读书的热情自然更加高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他们喜欢的书,共同探讨书中细节或评价主人公;当孩子长大一些,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读书会,学会与别人分享读书的体会。 4、选择孩子喜欢看的书。对于成人阅读来说,面对浩瀚书海,“读好书”很关键。但对孩子来说,建立阅读兴趣和培养阅读习惯是第一位的。所以,在购买图书时,最好选择孩子喜欢看的书,不要按照父母的喜好给书分优劣。选择绘本时,图片要大,最好一页一图,而且图片要形象生动,布局清晰;故事要有逻辑性,情节简单,语言富有节奏感。此外,父母也不必太看重分龄书目,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发展阶段也不一致,不必过分拘泥。 5、允许孩子“玩”书。孩子的阅读兴趣,往往是从爱上玩书开始的。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喜欢拍书、摔书,甚至撕书、咬书,但这恰恰是孩子爱上书的表现,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通过口和手来探索感兴趣的事物的。妈妈最好不要轻易制止,一定要宽容对待,以免破坏了孩子对书的兴趣。如果担心孩子撕坏了书太可惜,可以给他买一些不易破坏的布书之类的,或者换一些广告纸、过期杂志之类的让她玩弄。 6、读书时不要总考孩子。大部分孩子是在各种“考试”中长大的,就连还不会说话的宝宝,都总会被问“哪个是老虎?”“飞机在哪里?”但在孩子读书时,太过频繁的“考试”可能会扼杀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傅春胜提醒,亲子阅读不能目的性太强,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让孩子单纯享受读书和开阔眼界、学习知识的过程,那样孩子才能真正爱上读书。 7、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方式。成人阅读往往按部就班,孩子却不然,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不稳定,所以常常会出现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或同一个页面、哗啦哗啦地快速翻书、拿着书倒着看等非常态的阅读行为。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妈妈会赶紧纠正,生怕孩子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也是对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父母应适当予以尊重,不要过度干涉,以免影响了孩子的阅读热情。 8、多鼓励和夸赞。每当孩子读完一本书,不妨及时予以鼓励和夸赞,比如,竖起大拇指赞美他读得认真,用掌声庆贺他又读了一本好书,或称他为“小知识分子”等,这类正面反馈可以大大激发、巩固幼小心灵的阅读热情。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和孩子吵架是孩子不懂事吗?错,是你不懂事
每天早上7点,海海的妈妈和儿子都会为了起床这件事儿发生冲突。 “7点了,该起床了。”海海妈妈轻声说。 “嗯……”海海翻了个身,眼睛睁也没睁,继续睡。 妈妈坚持:“你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孩子继续谈判:“再睡一会,就一会儿……” 妈妈不满意地厉声喝道:“现在就起床!为什么每天你都要来这么一遭!”见孩子还没有反应,她忍不住把孩子硬拽起来,呵斥他,让他穿衣,然后便匆匆去厨房准备早饭。 期间,她回到卧室,发现孩子一直坐在床上发愣,便吼了他两句,又回去准备早餐。 早饭准备好了,起床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妈妈回到房间,看到孩子还是赖在床上,只穿了条裤子。 最后,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狠狠给儿子一巴掌,强行给他穿上衣服,儿子尖叫着哭了起来。 避重就轻的战争 我常听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教了,哪里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惟命是从,稍有违逆,少不了一顿打骂。 现在的孩子,“尊重”提得多了,他们反倒是上了天,越来越不听话。 为什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民主性大大增加,孩子在民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外界强加的权威感到厌恶。 因此,他们反抗,他们证明,他们要释放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时,如若我们还守着为人父母的那份威严,势必会爆发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之争”。 在这个事件里,妈妈表面不断催促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起床”这件事,否则她会立刻协助孩子完成。 她想要试图让孩子顺从她的想法“我要你起床,你就得起”,而孩子则要向妈妈证明“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很显然,母子俩都想做这场战争的赢家。 这,就是权力之争。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情感的对立面是权力。 在争论的当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其次,谁能成功地“拿下”对方成了首要关注点,这是心智尚停留在婴儿阶段的表现。 除了亲子关系,权力之争在其他关系中也普遍存在,婆媳争夺管教孩子的权力,夫妻争夺家庭的最终判定权…… 退出权力之争 妈妈解决孩子起床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退出战争是方法之一。 权力之争中,企图用说教、指责的方式去强迫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基本都不会成功(事实上,此方法在大多时候都无效),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在势均力敌时主动举白旗。
Read more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1] 元旦放假第二天,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在客厅玩游戏。 我有点生气:你又在玩,老师没留作业吗,你怎么一眼书都不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妈妈,我每天做卷子做到吐,读书太苦了,放假就玩会儿呗。 我问她,你还记得乡下那个舅老爷吗?女儿点头:记得,不就是你经常帮助的那个舅姥爷吗? 是的。 去年冬天,我去给姥姥扫墓。正准备上车返回,看到一个人从对面走过来,四目相对,我们同时认出了彼此。按辈分,我应该叫他舅舅,但他比我大不了多少,我小时候住姥姥家时经常和他玩,更喜欢喊他的乳名——明子。 明子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指着不远处一栋房子说:那就是我家,都到门口了,一定进去坐坐。盛情难却,我和老公跟着明子进了他家。 房子是新盖的,可屋里除了几张床,几乎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我问:这么好的房子怎么不买家具呢? 明子不好意思地挠头:盖房子就借了不少的钱,我媳妇身体还不好,常年吃药,孩子又多,我一边种地一边打工,挣了钱赶紧还账,家里半年没买肉了,孩子们都馋得跟猫似的。 回家路上,我和老公说:明子家的日子太难了,有机会咱帮他申请点救济金吧。 [2] 春节前,我去一家相关机构问救济金的事,明子的条件够了,只是需要村、镇、市三级盖章的介绍信。 我帮明子写好信,从手机上发了过去,让他找地方打印出来去盖章。 过了好几天,明子沮丧地打来电话说:算了吧,一级级地盖章,怕不行吧? 我不甘心,知道他只是自卑和自馁。好在我还认识几个人,就辗转和他们镇里的工作人员通了电话,对方很客气,表示只要是实情一定帮忙解决。 在离春节放假还有两天的时候,明子终于拿着那封盖好了章的介绍信给我送来。我带着他到相关机构领钱,出来时,明子满脸感激地说:孩子们可以好好过个年了,多买点肉吃。 他拿出两百元钱说是给我女儿的压岁钱,我赶紧推回去:快回吧,晚了坐不上班车了。 寒风中,看着明子的背影走远,我的泪湿了双眼。大家天天嚷着膳食营养,吃素食,少吃荤的时候,而对于明子一家,吃肉,依然是在改善伙食。 [3] 前几天,我与好友谢小姐,说起一些难以想象的贫穷。 她说,你没有经历过那种日子自然很难理解。秋天时,她奶奶老家的一位亲戚,挑着两筐葡萄来卖,赤脚从家里走到城里。她非常震惊,竟然还有人因为穷舍不得买鞋穿。 谢小姐说,像他亲戚这样的人很多,日子都过得很苦。他们大多早早辍学,想早点出来挣钱,可是,几乎一辈子都在底层挣扎。 我陷入沉思。 好多人在痛斥高考的时候,我觉得高考其实还是很公平的。如果没有高考,不鼓励努力读书,贫困的农家孩子又凭什么完成命运逆袭?
Read more你懂得如何跟小孩聊天吗?看完茅塞顿开(精)
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他们跟小孩之间的对话永远都是: “功课写完了没?” “琴练了没?” “今天考几分?” 别把质问当聊天。这种状况比较像是质问,很难称作是聊天,因为通常都是以问句始,以斥责终。在中式的家庭里,鲜有和乐融融的晚餐时间、睡前时间及聊天时间。于是乎,你会发现,孩子在你面前几乎都是哑巴,久而久之,你对他也越来越陌生。 1. 问“小”不问“大” 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很难理解抽象的问题,也很难回答。因此,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概况,要尽量避开“抽象”、“大范围”的问题。不妨改问一些很简单、一定有答案的问题,而且不妨从细节开始。 不要问:“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什么?”这种问题,孩子很难回答,或是只会简单回答:“还好。”“没做什么!”这样会让聊天很难持续下去。 你可以改问:“你今天在学校上了哪些课?”当孩子说出自然、音乐、国语的时候,你就有机会接着问:“喔!那自然课今天教什么?”孩子就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教气象啊!什么气温、风向的,无聊死了!”“喔!那音乐课有没有好一点儿?……”你就可以借机了解他今天做了些什么,并持续交谈下去。 以前孩子刚上学时,我跟孩子聊天的开头常常是: “今天的营养午餐(或点心)有哪些呀?”“你们班上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慢?” “你今天早上去学校跟谁玩?早自习在做些什么呢?画画课画些什么呢?” “你们班最多人喜欢的男生是谁啊?你喜欢谁呢?” 藉由一些生活小事打开话匣子比较容易,这些问题简单易懂,孩子通常都会争先恐后地回答,不会感觉到压力。 2 从别人的事谈起 桐桐刚入学时,我想要知道她在学校的状况,因此,我用了一点迂回手法。在聊天过程中,我先问她: “你们班上最调皮的是谁?”她说了一个名字。“他做了些什么事惹老师生气呢?”女儿如数家珍地说:“上课讲话啊!还有昨天用东西丢同学的头!”“那老师怎么办?”“老师罚他站啊!”“站多久?”“站到下课啊!超惨的!” “啊!真的啊!好可怜喔。都不能坐下,脚一定很酸。” “对啊,下课也不能出去玩!” “哇!你们老师这么凶啊?” “还好啦!有一点凶。” “那你有没有被老师凶过?” “没有!我很乖。”
Read more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30件小事一看便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爸爸妈妈都在拼命赚钱,留孩子跟着爷爷奶奶; 或者爸爸在赚钱,妈妈陪着孩子,殊不知爸爸对孩子性情的塑造也非常重要。 ********** 英国著名学者哈伯特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经说过:“我想不出还有比获得父亲的保护和爱更强烈的青少年需要。” 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发现:在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更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合作与社会技能,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调查也表明,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能过得幸福,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形象,那么,请从今天开始做个好爸爸,多陪伴孩子! 30件成长大事,在孩子成年之前,需要爸爸陪伴着去完成,你做到了几件? 1、至少教会孩子下一种棋 2、与孩子一起“异想天开” 3、和孩子多做一些益智游戏 4、带孩子一起锻炼身体 5、饭后和孩子一起散步 6、和孩子一起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 7、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 8、和孩子一起准备晚餐 9、和孩子一起孝顺长辈 10、陪孩子参加各类竞赛 11、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 12、对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 13、和孩子享受园艺的快乐 14、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15、每年和孩子来一次长途旅行,开阔孩子视野 16、陪孩子一起逛逛书店 17、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Read more宝宝总爱吃自己手指,需要阻止他吗?
1. 宝宝为什么喜欢吃手指? 有证据表明,一些宝宝甚至在出生前就开始吃手指了,并且很多宝宝都会出现吃手指的现象,我们可认为是一种习惯,并且这种习惯很常见,可能宝宝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吃手指多发生宝宝感到压力或比较累的时候,吃手指可以使宝宝冷静下来并获得自我安慰。 2. 宝宝吃手指了,家长应该做什么? ● 当您发现宝宝吃手指了,首先不要紧张和沮丧,因为超过一半的宝宝在7个月大左右就不会再吃手指了,有些宝宝可能需要年龄再大些才不吃手指,您所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除非宝宝5岁左右还在吸手指,您才需要担心。 ● 当宝宝吃手指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使用安抚奶嘴,或让宝宝玩其他玩具。 ● 帮宝宝经常洗手,以减少手-口传播疾病的风险。 3. 什么时候需要带宝宝看医生? ● 宝宝5岁时还在吃手指,需要看儿科医生或心理医生。 ● 出现手指肿胀或感染。 4. 有哪些治疗方法? ● 通常只会对超过5岁的宝宝仍吃手指的宝宝进行治疗,因为随着宝宝年龄长大后入学,他会进步很快,由于同龄人的压力,他至少会改的白天吃手的习惯。 ● 刚开始可采取温和的提醒,特别是在白天提醒他,如他减少吃手指的次数,就鼓励或奖励他。 ● 如温和的提醒不起作用,可采取“厌恶法”,主要方法是在宝宝的手指上涂苦或辣的东西,在手指上缠上绷带等,目的是宝宝每次吃手指都会提醒他,让他逐渐对吃手指产生厌恶。
Read more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感很重要吗?
孩子最喜欢我们可以给他充分的信任感。 如果我们处处不信任孩子,总是说一些诸如 “真的假的,不要骗我”、“你让我怎么相信你呢” 之类的话,还有那怀疑的眼神,孩子就会感到沮丧,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势必会受到伤害。 相反,如果我们能信任孩子,总是对他说:“爸爸妈妈相信你”,孩子就会感到浑身轻松,内心很快乐,这不仅可以激发出他不断前进的动力和积极性,还可以使亲子关系更融洽,从而让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 01 不要无端猜疑孩子 一天,6岁的辰辰和一个小弟弟在小区广场上玩,不一会儿,小弟弟突然趴在地上放声大哭。妈妈见了,急忙跑过去,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儿子:“怎么搞的,你是哥哥,怎么不知道让着弟弟呢?” “不是我弄的。”儿子委屈地回应。 “还狡辩,不是你弄的,弟弟怎么趴在地上了呢?站在一边反省去!” 妈妈严厉地斥责辰辰。 辰辰满肚子委屈,因为这件事确实与他无关,是弟弟在玩的过程中不小心摔倒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像这位妈妈一样,总爱把自己的孩子往坏处想,一出什么事,马上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错了,武断地下结论,甚至控制不住情绪,斥责、批评、惩罚他。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孩子感到父母根本不信任自己,将会给他的心灵造成莫大的伤害。 教育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没看到事情的经过,不要无端猜疑孩子。即使孩子真的做错了事情,也要采取信任他的态度去教育孩子,这将有助于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多说一些相信孩子的话,少说一些猜疑的话,我们和孩子都会看到希望。 02 经常对孩子说“你能行” 事实上,教育孩子的奥秘就在于父母坚信孩子能行。我们经常对孩子说 “你能行”,是对孩子能力和行为的信任和肯定,他会感到身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自己,而这股力量将会激励他做得更好。 小宇做作业的时候,每次遇到难题就会喊 “妈妈你快来”,然后等妈妈来教他做做题。这一次,他又开始叫了,妈妈过来后,看了看题,却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小宇怎么做,而是说:“小宇,这一题跟昨天妈妈教你的那一题有点像呢?你再想想,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做出来的。” 小宇有点不高兴,但是他看到妈妈很认真的样子,只好埋下头去自己解题,不一会儿,他真的做出来了。 小宇有些别扭的不想跟妈妈说话,但他心里高兴极了,他真的做出来了! 当然,我们不能随便说 “你能行”,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事情,如果我们夸大孩子的实际能力,一味地说:“你能行”,势必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因此,当孩子有能力做某件事情时,我们要对他说“爸爸妈妈相信你,你一定能行!” 03 信任不止是在嘴上说说 有时候,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们相信你”,但是遇到了具体的问题就开始质问、猜疑孩子,那么孩子就无法从我们这里得到信任感。信任孩子,不是嘴上说说就行,要具体表现在行动上,要发自内心的相信孩子。 一天,妈妈在厨房里盛粥,7岁的女儿跑过来,高兴的说:“妈妈,我来帮你端吧。”
Read more你是不是个合格的好妈妈,看完这个你就清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妈妈,你就是推动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那只手,只有你做得好了,你的孩子才会成长得优秀! 但很多妈妈,却不小心成了以下这7种妈妈,教小孩千万别心急而误变成那样! 1。“为你好”妈妈 “为你好”妈妈的口头禅就是“我这是为你好!” 孩子不想学画画,妈妈偏要他学,说:“我这是为你好”;孩子不想加衣服,妈妈偏要他穿,说:“我这是为你好”;孩子想要玩泥巴,妈妈不让他玩,说“我这是为你好”…… 能够尊重孩子选择的时候,我们都要尊重孩子,多问问孩子“你想怎么做?”,不要用“为你好”三个字禁锢了孩子的成长! 2。“邋遢”妈妈 邋遢妈妈总是穿着随便、不修边幅,别人问:“什么时候你也化个妆、做个发型啊?”妈妈就说:“我每天带孩子忙前忙后,都累成狗了他还不听话,哪有时间收拾自己?” 其实,正如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干净漂亮,孩子也希望妈妈靓丽优秀。一个邋遢的妈妈,会让孩子在小伙伴中抬不起头来,进而不尊重你。 3。 “人前教子”妈妈 有些妈妈生怕别人说自己没教好孩子,当孩子跟别人发生矛盾,又或者犯一点点小错误时,妈妈马上拉过自己的孩子一顿批评。当着那么多人,叔叔阿姨、甚至是亲密的小朋友面前,被批评的孩子内心是崩溃的。 难道不能回家去说吗?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4。“大嘴巴”妈妈 有些妈妈喜欢聚在一起聊聊八卦,也不聊其他的,就聊自己孩子的“糗事”。“我家孩子前天在家学母鸡孵蛋……” “哈哈哈哈哈……” 当孩子受到大家的嘲笑,会让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形成自卑的心理。其实孩子的很多“糗事”,都是孩子探索世界和成长的一种方式,妈妈们嘲笑孩子,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让孩子胆怯自卑,变成一个被动的小孩。 5。“哭穷” 妈妈 当妈妈给孩子买了一件新衣服,就对孩子说:“你看我和你爸都舍不得买新衣服,全家给你一个人买了,我们省吃俭用都是为了你,你还不好好听话……”妈妈天天对孩子“哭穷”,生怕孩子不知道自己对他付出了很多。 母爱不是一场交易,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就要孩子回报多少。妈妈的爱应该是不求回报的。 6。“怀话”妈妈 有的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情绪垃圾篓,经常对孩子说:“我那个同事真是够无耻的,他……”,甚至还对孩子说:“你奶奶坏透了!……”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听不懂,你的戾气影响孩子的心灵,孩子不仅会学习你在背后讲别人的坏话,还会对那些人产生厌恶、对立的情绪。 7。“期盼”妈妈
Read more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何从小娇惯我?
前些天电视中有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 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 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这个节目播出后,很多家长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小时候,老人们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我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事,可是却不知道是因为我们保护的太好了,不让他们懂事。要想让孩子从小明事理能为他人着想体谅父母,就应该从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识得人间疾苦,懂得珍惜懂得体谅。 现在的孩子大都很聪明,但他们大部分最后都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 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父母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 “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 如何让孩子吃苦,吃什么样的苦?搜集总结了以下几点,和家长们分享。 1、父母要有让孩子吃苦的意识 例如孩子学走路时,不要总是扶着她,有心的父母可以发现,那些总是由父母扶着练习走路的孩子学会走路所花的时间比那些自己去练习走的孩子所花的时间要长。 孩子三岁,上街的时候就要让他帮你提东西; 孩子到了五六岁,就要让他扫地擦桌子,并告诉他如何节省用电,还可以教他们整理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些简单的安全知识,要他们自己走路上学,放学自己回来,要他节约文具的开支; 孩子放学后,要他顺便到菜场去买菜,以便减轻父母的压力; 节日里让孩子洗洗马桶,知道臭和脏是生活的一部分; 让孩子干粗活和重活,知道父母需要他们照顾; 孩子上中学,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费,钱就这么多,超支了只能挨饿。 鼓励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懂得奉献的快乐; 培养孩子各种生活技能,让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孩子十五岁左右,要他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去吃这些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