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用10分钟这样教导孩子,孩子就很优秀!

想让孩子优秀,光 “喊”、“骂”、“打” 是没有用的。越严管孩子,反而会得反效果。 家长都惯用指令方式跟小孩沟通,殊不知其实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以下就是专家提出,给现代家长的建议: 1. 激发思考 - 你觉得怎么做好?你有什么妙招? - 你该怎么做?你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 如果你好好想,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 - 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 如果你想要……你觉得有几个办法? - 想一想,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 咱们一起想想办法?还是你自己想? - 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出好办法的。 - 孩子,真棒,这个办法想的真好。 2.

Read more

一二年级不努力,三四年级拉开差距!爸妈千万要注意

导读 有的家长说:小学一年级孩子基本不用管,随便考考就能打95分,让孩子自己学就好了。其实不然,小学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点固然是小学阶段里最少的、最浅显的,孩子不用费特别大的力气就能学会。但是,孩子之间拉开的差距岂是试卷上的数字就能全部展现出来的?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小学六年,其实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三四年级:是孩子由依赖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强的转型时期,会开始主动积极地接收知识,很多机智的表现,会不时地让父母惊叹。 五六年级:是孩子自主、全力吸收知识的时期,我们发现,这时候我们口头上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做的,也就是多给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空间与条件,借助书本给孩子传递丰厚的知识。 由此可见,能够让家长的努力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级这个阶段了。一年级作为孩子学习生涯中的第一个转型期,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校老师心目中的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特点的形成。 一二年级,家长该帮会孩子抓什么呢? 1、抓学习态度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态度却是最重要的。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人,往往学什么都能学的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比别人牢。 家长“孩子随便学学就会,不用太努力”的想法,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是认真努力的还是敷衍应付的?在上学初始就树立的学习态度,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 开始上学是随便学学学习态度的孩子,在三年级及以后知识点更多更难的时候会自动转化成认真学学吗?不用思考,诸位家长也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一上学就要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全力以赴的事,而不是仅仅因为能不能考到高分,选择随便学学还是认真学习。 一二年级知识点比较少,学起来比较简单,所以有精力的孩子课外时间可以不用花特别多的功夫在学习上,多发展些其他兴趣。但学习态度必须端正,不能随便学学。 2、抓学习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的差距已经悄悄拉开。 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刚上学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如果不注意好习惯的培养,可能就会慢慢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这些可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重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此时盯紧一些,把习惯培养好,以后就轻松了。 如果家长此时偷懒,将来需要数倍的精力来弥补、修正、偿还。 所以此时家长要重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和独立阅读思考的习惯等等。 学习习惯养成的良好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三年级成绩调整和分流的结果。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一开始为孩子打好了地基,后面的工程才会稳固。一二年级不努力,等到三四年级,想把学习态度和习惯纠正过来就很难了,孩子会掉队,后悔就晚了!

Read more

教养子女物质奖励好还是非物质奖励好?

看到一篇文章:《家长小心物质奖励会让儿童更功利》,文章中引述密苏里大学和伊利诺大学的研究,指出:「当儿童有良好表现时用礼物奖励孩子,会使孩子更加功利。认为非物质的鼓励对孩子更有益处,并提到美国幼儿园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大都是用非物质的奖励,例如让孩子享有特权和自由,让孩子体验荣誉感等。」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行为基本上受行为结果所控制。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痛苦的结果,自然会减少或消除该行为,例如闯红灯被罚钱,心里不舒服,自然为减少闯红灯的行为。相反地​​,如果某一行为得到愉快的结果,会鼓励他更努力表现该行为。社会上对好人好事的表扬或杰出成就的表扬,目的也是鼓励人们努力做善事或努力获得杰出成就。 按照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一个人不管得到的是物质上的奖励或者是非物质的奖励,只要那个奖励使得行为者感到愉快,都会使行为者增加该行为。 为什么专家几乎一致反对物质奖励呢?分析物质奖励可能缺点如下: 1、 对年幼的小朋友给予食物的奖励,都得给于时间消费那些食物。让一个小朋友得到饼干、糖果的奖励,如果不让他当场吃掉,小朋友的心里老是惦记那个饼干、糖果,反而无法专心听课。 2、 实物的奖励容易造成评比。小朋友之间同样得到一百分的好成绩,富有家庭奖励是贫穷家庭无法跟进的,这可能造成贫穷家庭子女的难过和伤害。另一方面,富有家庭的奖励也会造成老师的奖励显得寒酸,得不到奖励的效果。曾看过一位新进教师叙述:在贵族学校教书,当他用小美冰淇淋(相对廉价)奖励小朋友时,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们在家里都是吃圣代或哈根大斯冰淇淋(相当昂贵) ,我们对小美冰淇淋根本不屑一顾!」小朋友的反应,让这位老师感叹教师难为。 3、 实物的奖励会使得价码不断提高。因为相同的物质奖励,会引不起兴趣。小朋友对相同的实物奖励甚至会厌烦。况且,随着年龄增长也会不断提高实物的价码,结果是增添孩子无止境的欲望。 4、 如文章中所说:「物质奖励会使得小朋友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物质的奖励。」俗语说:「狗急跳墙,人饥爬梁。」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心里痛苦的煎熬,各种不好的手段都会使出来。 5、 我曾在美国观察启智班的教学,老师将该班七位小朋友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当某位小朋友表现良好时,便在该小朋友名字后面打个圈,等放学时,按照小朋友所得的圈数,给予葡萄干、饼干等等各种食物。我在一个小时的观察中,看到有位小朋友趁老师没注意,跑到黑板前,在他的名字后面,自行加上圈圈。一个启智班的小学生都会做出不正当的行为以获取食物的奖励,那么正常的小孩子侵淫在实物的奖励下,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就更无法避免了。 文章中指出:「非物质的奖励所得到的成效可能更好。」就事论事,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肯定、尊重、重视、欣赏与尊敬,这是人性的基本心理需求。这类需求不会像物质奖励一样,会产生餍足感,人不会因为过多的尊敬、尊重、欣赏、肯定而感到厌烦,反而会觉得多多益善。例如: 1、电影金像奖就为了鼓励在电影事业有特别的贡献。当一个演员获得金像奖等于他的努力与成就获得肯定,这位演员必然会更加努力以获得更多的金像奖。 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寒门出孝子这样的说法。为何寒门多出孝子?因为寒门子弟大多需要帮助家务,甚至承担家计,根本不可能有物质的享受。所赢得的只不过是父母贴心的赞美,以及社会上左邻右舍的孝子美誉。 3、我小学四年级时因为功课好,老师亲自来家里载我去学校帮他改考卷。一个学生被老师如此肯定,获得这种特权,可说是无上光荣。所以日后我更加努力学习,希望继续得到老师更多肯定。 有关奖励的综合评论: 1、提到物质的奖励最让我终身难忘的往事: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因为国语讲得好,获得老师一枝铅笔的鼓励,我获得奖励之后,每日更加勤说国语。日后养成习惯,使得一些新认识的朋友经常问我:「你是不是客家人?明明觉得你是台湾人,为何不说闽南语?」在今日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奖赏,却让我养成了终生讲国语的习惯。这个例子说明:物质奖励未必是坏事,适时适当的使用,效果也不逊色。 (注:笔者生在台湾极度贫穷的年代,那时微薄奖励都是梦寐以求的。) 对年纪小的幼儿或者智能障碍者,物质的奖励似乎比较有效。因为智慧的限制,他们不容易理解非物质奖励的含义,感受它的荣誉。对年纪大的小朋友,物质的奖励最好是精神食粮,例如作者曾在一所贵族女子高中教书,面对这些学生,老师没有能力提供能让学生满足的物质奖励,所以我改用赠送世界名著(精神食粮),这是贵族学校家长不会给予的物质奖励,并且配合让获奖者觉得无限光荣,这样的效果也是非常大。 诺贝尔奖也是非常大的物质奖励,同时得奖是对成就高度肯定,受奖是无限光荣。这个奖项对世界上杰出人士有莫大的鼓舞作用。可见物质的奖励也不是一无可取。 2、不论物质或非物质的奖励,重点应该是奖励何种行为。我在贵族学校使用物质奖励,但是我奖励的不是成绩好坏,因为成绩好与坏跟智力密切相关。如果奖励好成绩,那么得奖者将是永远那几位智力优秀者,这种奖励毫无效果。作者给每位学生一张抱负水准分数表:竖栏有上学期成绩,第一、二、三次月考以及期末考成绩,还有个人抱负水准(想要达到的成绩分数);横栏则是各学科。每次考试后,我根据两项成果(达到抱负水准的科目多寡;总进步成绩多少)给予学生奖励。这虽然是物质奖励,但是奖励的行为是个人达到先前的抱负,以及个人努力得到的进步。

Read more

4种技巧应对孩子“厚脸皮”

每个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们应该气平心和的教育孩子,而不能采取暴力的行为,更不能伤孩子的自尊心,在轻松的氛围下严肃的教育,对孩子会更有利。 应对孩子“厚脸皮”技巧1:培养孩子的荣誉感 荣誉感与羞耻感是并立的,缺少羞耻感的孩子,往往也缺少荣誉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缺少荣誉感,就会对外界的批评、指责的反应变得迟钝。 所以,对付“厚脸皮”的孩子,爸爸妈妈们除了要帮助他们重拾羞耻感之外,还要帮助孩子培养荣誉感。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要细心观察,准备随时为孩子创造荣誉感。比如发现孩子有良好表现,像认真完成作业了,或者懂得自己叠被子等等,妈妈可以及时的表扬他,让孩子觉得受到表扬是快乐的, 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一旦荣誉感建立起来了,羞耻感也就随之而生了。 应对孩子“厚脸皮”技巧2:不能经常打骂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要先忍住脾气,可以试着跟孩子讲道理。而且要顾及孩子的面子,可以悄悄地把他叫到房间,单独对孩子说:“宝宝今天欺负小朋友,是不对的哦,老师批评了,宝宝要认真改正,不然可是会有好多小朋友嘲笑宝宝呢!” 平时对孩子应该七分褒奖三分责罚,如果只罚不奖,孩子就对责罚麻木了,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应对孩子“厚脸皮”技巧3: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当孩子们犯错误时,要告诉孩子那样是错的,应该怎么改正,或者可以找一些道德教育的书籍跟孩子一起看,边看边为他讲解,慢慢地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判断故事里的小人物的对错。同时,爸爸妈妈也 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在这样的引导中,孩子就会慢慢的重拾羞耻感呢!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 应对孩子“厚脸皮”技巧4:批评要注重实效 1、说明道理式 如果孩子欺负别的小朋友,家长只是随口告诉他:“以后不许这样,不然我要生气了。”这种轻描淡写的批评恐怕很难让他深刻认识错误。如果严厉地批评他,说明道理,并带着他去登门道歉,那么他就会产生羞耻感,以后不再重犯了。 2、有针对性式 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喜欢喋喋不休地说话,而且爱翻旧账,把几个月前孩子做的错事也拿出来一起说。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批评,孩子很难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被批评,甚至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开始自暴自弃,也就不会感到羞愧,认真反省了。 3、不重视式 当孩子犯了错,妈妈们教育他的时候,喜欢随口就说:“你再这样,我就要……”的话,但是当孩子再次犯错的时候,妈妈却已经忘记了之前说过的话,没有按照自己说的那样去做。这样的批评次数多了,孩子会越来越不把妈妈的批评当回事,对长辈的教育就会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了。 孩子出现厚脸皮的现象,可能孩子缺乏羞愧感,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们不应该打骂他们,应该多多注意留心,更多的是耐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丢掉厚脸皮,快来健康的成长。 作者:佚名 | 图: pixabay.com

Read more

带孩子旅游五大注意事项

假期中,许多家长朋友都计画带孩子出去旅游,无论您是长途或是短途旅游,制定一个良好的有计划的方案都会让您有备无患,与孩子一起享受旅行的快乐。 旅游地的选择 旅游地的选择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冒险性小的旅游地点如海滩休闲游或主题公园游等,应避免到偏僻的地区或一些探险性的旅游。还要考虑目的地是否有孩子喜欢的游乐设施。家长应尽量在行前就将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了解清楚,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如天气,交通,饮食,风土人情等,而不是盲目探索。另外要根据自己的预算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计画,可以轻松负担的旅游是您明智的选择。 旅行必备品 要为孩子带好厚薄相当的衣服,太阳帽,雨具,防晒油,洗漱用品和小药箱等。开车长途旅行,孩子很容易变得烦躁和郁闷。一直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们要对此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如每开车一段时间后,车子要停下来孩子们可以下车活动一下。在孩子的座位上放一些小的枕头,会让他们觉得舒服一些。带的零食如饮料,水果,饼干等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分期分批的给孩子,尽量不要过早的给。在车里还可以听故事,听CD,带上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和图书,喜欢写写画画的孩子还要带上一些纸笔。 行程安排 带孩子旅游的行程不能太长,旅游的地点也不要太多。家长们可根据自己假期的长 短和孩子的身体情况、景色特点和住宿情况来决定行程的安排,时间要安排的宽松一些,不要让孩子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早晨可以早一点走,让孩子睡在车里。开车时最好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乘坐飞机旅行,起飞前为孩子系好安全带。教会大一些的儿童用咀嚼、吞咽、哈欠、闭口鼻充气等方法,克服飞行中引起的耳塞现象。为了防止晕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于飞机起飞前给3岁以上儿童服用镇晕药。 饮食和睡眠 旅游期间孩子的生活规律较平时有所变化。家长应尽可能保持睡前的生活规律如洗热水澡和讲讲故事等,保证孩子定时就寝,第二天才有充足的精力和体力。旅游途中对于那些孩子以前没吃过的食物,要尽量少吃,避免过敏和肠胃不适。不要吃过多的高热量等垃圾食品。 安全问题 安全是家庭旅游的重要考虑因素。所谓安全因素,包括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天气情 况,交通情况,旅游景点的安全和安全驾驶等。到海边旅游的家长尤其要注意水安全。 文/叶子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盡孝難道這麼難嗎?28種方式孝順父母,來看一下你有幾種?

孝順難道就是提供衣食住行嗎? 盡孝難道就這麼難嗎? 人世間最賺錢​​的買賣,莫過於為人子女。一聲“爸爸”“媽媽”,便輕而易舉地換來了兩個人對你一生的細心呵護。且不說幼時勤換屎尿布,童年時代燈下悉心教導,青年時代日夜牽掛,也不說平日里噓寒問暖,撒嬌包容,就說父母一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討得一點糊口養命錢,便全數付與了子女,人世間,難道還有比為人父母更虧本的買賣了嗎? 時光苒苒青春不再,轉眼間父母已霜鬢微白,看著父母一天天的蒼老,許多有孝心的年輕人也想通過努力讓父母“扭虧為盈”,給他們的餘暉添點溫度與色彩,只是大多人會覺得無從孝順起,大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養老保險,農村的老人只要能動的,基本上是自食其力,父母不缺衣少穿;加上兒女們正青春年少,或求學外地,或謀生在外,或成家立業,肩負更多的責任與壓力,生活的煩惱與壓力已無暇顧及。於是,很多人會一邊感嘆樹欲止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一邊把孝順這件事兒壓到思維的某個角落,只在某個不經意間才會想起。 下文28件事情都是回報父母的有效方式, 1:記住父母的生日,生日當天送上生日禮物,或親口說我愛你、我想你。條件允許,給他慶祝。 2:常回家看看,如做不到,那就一周二次以上電話吧! 3:每年或每兩年帶父母去做一次體檢。 4:經常給父母拍照,尤其是帶女朋友或者有孩子時。 5:認真回父母的短信,不要因父母的電話囉嗦而表現煩躁。 6:帶父母去旅遊。 7:幫單身父母找一個老伴。 8:常和父母談心,談談你的工作、新認識的男朋友。 9:食物要燉得熱的,軟爛的,中老年人脾胃虛弱,不易消化。 10:寒濕省份,給父母常備暖寶寶、保溫鞋、羊絨褲等保暖用品。 11:學習一些養生之道,教會父母。家中常備常用中成藥,如板藍根、附桂理種丸、金匱補腎丸等。另備熱水袋、刮痧板、拔火罐、按摩椅、足浴盆等保健產品。 12:常帶愛人回家,如無,適齡男女給父母一個遠期規劃。 13:每年幫父母洗一次腳,或者捶一次背,梳一次頭,剪一次指甲,回味父母曾經為我們所做的事情。 14:知道父母喜歡吃什麼,親手給他們做一二道菜。 15:解決父母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問題,條件允許,給父母備足零花錢,每年親手幫父母選一二套新衣,讓他們穿的舒暢體面。 16:準備錄音筆、或DV,聆聽父母往昔的故事,記憶今日的笑容,給自己留點的溫馨回憶。 17:父母若生病,須知親情第一,事情工作第二,生病期間,凡事須親力親為,悉心照顧,切不可生一個嫌惡的心。疾病調理,為子女者,俱要放在心上。 18:重要節假日在他們的身邊,重要的決定要讓他們知道。 19:中老年人喜歡嘮叨,傾聽他們的牢騷,解開父母的心結。 20:不要對父母指手畫腳,不要給父母臉色看,不頂撞父母,不能辱罵父母。

Read more

穷养儿,富养女,原来是指这样养,可惜我们一直没弄懂

很多人都不知道穷养儿,富养女的真正含义。认为男孩要严格,少给钱花,女孩要给买好的东西多给钱花。 教你如何“穷”养儿子,“富”养女儿: 穷养儿子,是对男孩一生的投资;富养女儿,是一种文化修养的投资。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宝宝自信、自立和智慧。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所以「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成为传统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 ☆☆ “穷”养男孩的真正内涵 ☆☆ 作为父母一定要清楚,现在儿子受“苦”,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对于每个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艰苦奋斗的过程。 也许,好多人认为“穷”养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销,不要给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惯坏他,这样的理解较为片面,和我们所说的“穷”养有一定的区别,我们认为“穷”养男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对孩子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锻炼和培养给孩子带来的价值。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男孩极易养成挥霍的习惯,贪图享受,脆弱无能,不负责任,不知人间真情。就像有的城市小学生听说农村有孩子吃不饱饭,竟吃惊地问:“饿了为什么不吃巧克力?” 这不禁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痴呆皇帝晋惠帝,天下荒乱,百姓饥饿,他说的话就是:“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男孩日后怎能面对生活的考验。他们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 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男孩要成才,不回避“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让男孩过早地亲近“富”,远避“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 所以,一定要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是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非人折磨和痛苦,而是让父母减少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 概括起来,“穷”养男孩我们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穷”养内涵一: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优裕的物质生活和给孩子大量的金钱,是葬送孩子的第一杀手。有人戏称,孩子拥有大量的钱财,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买回了囚车和监牢。 经济腾飞了,腰包鼓起来的家长们将钱用在培养子女上,这本无可厚非,可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环境,但绝不能给他们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 要不然,就把钱存起来,等儿子长大,有了正常的金钱观后再给他也不迟。为了儿子的积极奋进,为了儿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为了儿子不饱暖思坏,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穷”养内涵二:让男孩体验挫折感 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 挫折会激发男孩勇敢无畏的精神,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作为父母,就必须让儿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穷”养内涵三: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育人大忌。很多大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叠被,这简直不可思议。这样的男人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有创造力吗? 所以,父母要尽快从儿童时起,就教会并让他们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生活自理、会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 “穷”养内涵四:让男孩适当受点委屈

Read more

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他学会如何爱你!

有个小男孩, 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 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 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却让这个小男孩感到非常的失望! 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气冲冲地跑开。 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我却笑不出来,眼前只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 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有个男同学曾经和我们讲过自己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人节他给自己的老婆买鲜花,想要浪漫一下,谁知老婆毫不领情,拿起鲜花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并警告他,“以后少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男同学咬牙切词的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犯贱了。 我很怀疑,那个失望的小孩,最后会变成这种不解风情的伴侣。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有因果关系的道路:曾经付出的爱没有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和保存别人的爱。 当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 这真的只怪孩子吗?做父母的难道没有责任吗? 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 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 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 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经不堪重负。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彼此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换穿一件衣服,经常吃住在她家。她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的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最重要。” 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 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挺羡慕她,因为在我自己的家里做小孩没有这样的待遇,初中的时候放寒暑假我就要给父母做饭了,收拾屋子织毛衣踩缝纫机都是我妈开给我的业余科目。看人家的小孩这么金贵,再看看自己,实在是心理不平衡。 后来我们都大了,我才发现,因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上,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我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姐说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经年累月的暗示让她心里的一部分都蒙了尘,落了灰,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Read more

切记!千万别在这4个时间批评孩子!

切记!千万别在这4个时间批评孩子!后果你想不到 共1322字,建议阅读时长4分钟 昨天,睿妈看到一位妈妈的咨询,她说:“昨天要吃饭的时候,儿子还拿着玩具不放,叫了几遍也没反应,我就决定来点硬的。可儿子还是哭闹着不肯放玩具,挣扎间竟用玩具把我的头给敲出了个大包。我一下子火气就上来了,狠狠地把孩子说了一顿。可是,说完之后,看着儿子哭得可怜兮兮,我又心软了,开始后怕,自己这样批评孩子,会不会给他留下心理阴影呢?” 相信这位妈妈的担心,很容易引起妈妈们的共鸣。不少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难免会犯错,不批评是不可能的,可我的批评会不会过火呢?或者说,怎样批评,才能既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伤害孩子呢? 睿妈觉得,小孩子做错事,批评是一定要的,不然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批评孩子,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当你随心所欲的批评孩子时,不仅有可能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使教育起到反效果,得不偿失。 下面这4个时间点,父母不应该批评孩子。 早上 ◆ ◆ ◆ 清晨,是一天中充满希望的时刻,人的心情也会格外愉快。在这么美好的时刻,我们应该带着孩子一起,用愉悦的心情来迎接新一天的开始,而不是一大早就批评孩子,孩子不好受不说,大人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之后一整天的学习和工作。 吃饭时◆ ◆ ◆ 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也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一天中也就吃饭的时候全家能聚在一起。家长的本意是好的,想着能抽点时间教育一下孩子,可是,聊天的内容动不动就是“这次考多少分”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听话” “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慢慢的,一场好好的饭就演变成了孩子的“批斗大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可能有吃饭的欲望呢? 有时候,家长训斥地太严厉,直接就把孩子训哭了。孩子一边哭泣、抽噎着,一边吃饭,这肯定会对孩子的消化有影响啊。 时间一久,孩子甚至会把“吃饭”和“挨训”联系在一起,变得对吃饭比较排斥,严重者还会引发厌食。 生气时◆ ◆ ◆ 人在不理智时说出的话,最容易伤人。家长在生气时,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错。而且,这样的父母也给孩子做出了错误的示范,很容易使孩子在生气时更加不理智,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事。 有直接冲突时◆ ◆ ◆

Read more

如何跟孩子谈性?父母如何对青春期孩子的进行性教育?

跟孩子谈性?得有点手腕! 如果你童年有过玩扮家家游戏的经历,你现在还记得关于这个游戏的什么?几个小伙伴一起做饭和吃饭的情节一定是必备环节,还有扮演熊妈妈保护熊宝宝玩虐大灰狼的故事脚本百玩不腻,怀孕生宝宝和八方亲戚来贺的壮观场面也上演过多次吧!我还记得摘了松针当面条,捡了松果当鸡蛋,下锅煮了端给生宝宝的伙伴的情景,只因为,我看到大人们对待孕妇就是这样做的。这样的回忆总是充满欢乐,隐隐感叹当年的自己,小小年纪却对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大人们做的事情更感兴趣。 男人和女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为什么女人长得像西瓜的肚子会生出小孩儿,而男人的西瓜肚子不会?我想,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们大概在脑袋里问过妈妈好几遍了吧!却一次也没有问出口。我们是聪明的,从来不在这些事情上招惹父母,八九十年代,少有父母会跟孩子谈论这些敏感话题。 即便是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谈到自己古灵精怪的孩子也哭笑不得,经常听到他们说起被孩子的提问惊呆的囧样:“妈妈,你有小鸡鸡吗?”“为什么小明有小鸡鸡,而我没有?”“爸爸,我长大了要跟你结婚”……等回过神来,发现孩子还在充满期待的瞪大眼睛盯着他们,热切的期待着答案…… 面对这样的提问,你会怎么回应?我了解到的多数回答是以斥责回之,父母难掩被激起的羞耻感,避免尴尬,用愤怒和斥责是保护自己的不错方式。再看看孩子此时的样子,看得见的是愣住的灰暗的小脸、左晃右晃的小眼珠,听不见的是心里的嘀咕: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不该问?这是羞耻的事情? 四五岁的年纪,我们学会了这样的问题不找爸妈;十三四岁,第一次来例假、第一次梦遗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处理,仍然不会找爸妈;十五六岁,经历暗恋、失恋,甚至怀孕,害怕极了,陷入抑郁,想要选择轻生……而对于这些,绝对保密的对象也首先是父母。 对准父母或父母说,在现在或者将来,你有了自己的小孩。你会想要教给她怎样的性意识,以便她(他)获得健康的性人格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她(他)向你提出他们自己探索到的身体疑问时,你又会如何回应?是把它们变成秘密,还是坦然地和孩子交流? 1、坦然的态度 和孩子谈性,如果你是坦然的,开放的态度,你会发现,对孩子来说,是否获得正确答案无关紧要,而你是不是那个随时可以帮助她的人,是不是真心乐意为她解释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你的开放的态度,她会感受到并从中学到信任,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难题,第一个可以想到的人是父母。 2、必要的规范 当然,开放的态度,不是放任不管,在看到孩子在客厅抚摸自己的性器官并显出很享受样子的时候,也需要告诉孩子,这样隐私的行为,需要在同样私人的空间里进行。这样的社会行为规范,是需要爸爸妈妈为孩子建立的,但是,爸爸妈妈也不需要为此大惊小怪,喋喋不休,对孩子来说,不过是增加一条妈妈告知的规矩而已,跟很多其他的规矩并无差别。 3、安全的意识 和孩子谈性,同时也是教会他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得不提及的是关于儿童性侵犯的案例,在不谈性的家庭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如果遇到身体被侵犯的情况,他通常不会告诉别人而选择独自承受,这样的印记不会被遗忘,在他长大成人之后,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中又慢慢浮现,或者企图永久封存这段记忆,同时想要封存的,是深深的自责和巨大的愤怒,越是压抑的,越想要寻求表达,心里又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我是肮脏的、羞耻的,我要把这个自己藏起来……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哪些部位是绝对不能让别人碰的,父母要明确的告知具体的部位。让孩子知道,只有他自己才拥有自己身体的权利。这样的性教导,并不能彻底的杜绝对孩子的性侵犯,但是,这些提醒和教导都会在他心里播种下如何好好保护自己身体安全的种子。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