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最具误导性的一句话:「无论如何,做回你自己。」 少年从网上看到这句话之后,觉得感同身受,然后他想:「对啊!我的人生属于我自己,为什么我要过得如此虚伪?为什么我要假装得这么幸苦?为什么我得在乎那些人的感受?这一些通通都是那些虚假之人的面具,我决定,我要做回我自己!」 从此他苦苦寻找自己,可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这没有人能告诉他,因为他应该是最清楚「自己」是什么的人,然而,事实上他却一无所知。 更糟糕的是,他似乎并没意识到他对他「自己」其实一无所知,而这将导致他看不见自身可以脱变的可能性。 他开始跟随他的「心」,「心」想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变得极其容易受情绪控制,因为「心」总是多愁善感的。他无法进步,因为「心」往往只会带他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转而逃避那些需要艰难的付出与努力才能获得的成长。 他开始以他的「心」作为标准,去塑造一个不存在的「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正在为自己套上枷锁,把自己定格在一个固定的标准,在其他人成长突破的时候,他还是站在原地,很开心的把玩着自己的枷锁。 他相信只有做回这个「自己」才是真理,才是生命的真相。 「做自己」的想法之所以无法成立,是因为做自己是没边界规定的、没参考体系的、没有依据的。就像在大海上迷失漂流的人,一望无际,没任何依靠,没任何可以捉住的东西,但自己却还是硬要将自己置放在这海里。 自己是一片大海,拥有无数的可能性,而「做自己」是将自己定格在大海的一个点上的无用尝试。 你是如何定义「自己」的呢? 其实我劝你还是别想这个问题,「自己」不需要被定义,也不可能被定义,你要定义的不是「自己」。 因为人的思维是永远都不定型的,犹如水一样,他受环境的影响,受身边的人影响,会因为痛苦打击而改变,也会因为成就快乐而更加坚定。 在被打击后又做出改变,成功后又变得更加坚定,这一回圈不断的过程,才是人类自然学习的过程。 成为水吧 自己可以被分为三种: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 过去的自己是你当下的筹码,而现在的自己则是你未来的筹码。 千万不要拿过去的自己当作是现在的自己,因为现在与过去的你已经不一样了。 别让过去把你定格起来,让你的思维像水一样吧。可以拥有任何形状,可以圆、可以方,有时平淡、有时天马行空,能成为一杯水、能成为一整片海洋。 我们的心里住着一位工匠,他把水倒进玻璃里,让水的形状得到定型,让水的美丽形态得到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过不久后他又会觉得不满意了,于是把水倒出来,再做另一个形状的玻璃,将水又再倒进去。 这位工匠好像永远都不会满意他的作品,他总是在挑,总是在追求更好、更完美的作品。有时候好不容易做出了一个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在几个星期之后回望却觉得还可以再改进。他每隔一阵子又会为玻璃换一个形状,有时候只是稍微修改,有时候则直接砍掉重练,看着水再一次得到新的形态,他就会满意的静下来欣赏。可是你知道他是不会停下来地,直到生命结束的那刻。 「成为水吧,我的朋友。」李小龙如是说。 片段式生存 「自己」原本并不存在,所以有人踏破铁鞋也找不着,有人跌得遍体鳞伤依然找不见「自己」。 「自己」无法被寻找到,你出生时是一片白纸,所有后来的学习都是环境与他人加给你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属于你,也无法代表你。 「自己」不是找回来的,而是用一个个片段逐渐创造出来的。
Read more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5年
有人说10年是一个轮回,其实根本用不了那么久,5年就够了。 根据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 今天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大学宿舍里的三个室友。 因为是自己身边的朋友,我不方便透露他们的名字,用老大、老二、老三代替。 故事一: 毕业后,老大进了一家全球知名美国大公司。 不知情的一听是美国公司都羡慕的不得了,其实呢,老大不过是去了可口可乐,干的是最初级的销售,而且是在商场搞促销那种。 接下来的5年,老大在乡镇超市做了1年地推,回到省会城市做了1年销售,第三年当上销售经理,接下来两年又被下放到县级市,独立负责地区销售业务。 今天,你如果有机会去可口可乐上海总部,会看到一名优秀的销售培训讲师,那就是老大。 至此,他终于配上了那句“老大进了一家全球知名的美国大公司。” 谈到过去,老大说,“最难的是在乡镇超市做销售的那一年,那时候完全看不到希望。” 幸运的是,老大熬了过来。 故事二: 老二是宿舍里的神人,年纪轻轻就迷上了老庄哲学,大学四年无欲无求。 毕业后,老二考了当地的公务员,笔试面试双第一。 宿舍的人都替老二感到高兴,觉得他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但老二却说:瞎激动什么,哥们儿我就想干个科长,再往上爬哥们儿还怕累呢。 五年后,老二果然还是个小科长。 最近他还迷上了太极拳,整天约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头儿老太太到公园切磋武艺。 很多人看不起老二,但老二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 老二有自己的幸福哲学,他比谁过得都问心无愧。 故事三: 老三是宿舍里最有想法的人。 他从来没有想过“上班”这两个字,立志要做自己的主人。
Read more哪有什么太迟了,这世上多的是大器晚成
一女友说想创业,决心下了几年,还是没打定主意做餐馆还是保健品店。一次聚会,偶然听闻做小生意的朋友多年间历尽坎坷的遭遇,她摇摇头,终于打消了创业的想法,“还是太迟了!” “什么太迟了?” “我都三十五了,家里孩子都两个了!万一遇上什么事,我可没法像年轻人那样折腾!” 许多人在遇到需要付出代价的目标时,为什么往往最先拿起的武器是借口而不是勇气呢? 两年前我搬去前房东家的时候,他的老婆Linda正在读护士课程。我在新西兰这一路都听说护士的高薪,也听说这个为期3年的学位有多么难拿到手。记得读护士课程的一位室友常一脸焦虑,“天哪,又要考试了!”随手拿出一本巨厚的书,那是她要熬几个通宵温习的内容。 那时的Linda已经40出头,有两个孩子,婚后一直在做家庭主妇,由丈夫供养全家的生活。看起来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然而,小女儿开始念小学后,Linda做了重返校园的决定,她选择了最难的护士课程。她说,因为“我也有想去实现的价值。” 我在那里断断续续住了两年,那也是Linda护士课程的最后两年。我最经常看到的景象是:每晚待孩子睡去,Linda便坐在写字桌前读读写写,有时我起夜,经过客厅,还能看见从那里透出的灯光。这两年间,所有主妇角色的剩余,都被她拿去修学位。 Linda的朋友曾在来做客的时候说,“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折腾什么呀?”一句话让气氛紧张,Linda抬起头问,“那以后每一年都要像从前那样过?” 两年后,Linda顺利毕业,也顺利在市医院找到一份护士工作。每周工作三十几个小时,高薪,受尊重,每天投身于救死扶伤中,再不是挨日子的家庭主妇。 在整个读书的期间,她从没有说过一句“太迟了。” 我在生活中听到太多次类似“太迟了”的话: “我都二十八岁了,都快成老姑娘了,再挑挑拣拣就嫁不出去了!” “恨死我的工作了,哎,熬着吧,好歹是个饭碗,三十多改行也太晚了吧?” “我一直想写作,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搞创作的都是少年成才,哪听说过我这把年纪执笔的?” “小时候就梦想做点生意,奋斗这么多年,终于攒好开餐馆的钱!可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算了,还是不做了!钱还是留给孩子读书吧!” …… 摩西奶奶在一百岁时给年轻人写了一封信,鼓励所有欲做出改变的人,人生从没有“太迟了”的说法。她在八十岁前,一直默默无闻,过着平静的生活。八十岁之后,因患关节炎无法做刺绣工作,才拿起画笔。在生命最后的二十年间,摩西奶奶创作了一千多幅油画作品,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很多人不敢为梦想改变现有轨迹,以为早已错过了奋斗的最佳光阴,却没有看到很多大器晚成的存在: 在“赢起来要趁早”的体坛上,女子网球名将李娜29岁时才首次获得大满贯冠军; 在庞大而优秀的作家队伍中,莫言5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在精英们天才似的创业背后,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66岁才开始尝试开连锁店…… 我从小热爱写作,把成为作家当作唯一的梦想。我曾因为大学时没念文学系而觉得遗憾至极,“太迟了,我也许再也没机会成为作家了吧?” 这些年来从未放弃写作,并且坚持到让自己“晚成”,是读到了这样的故事——“严歌苓年届而立赴美留学苦练英语,到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写作硕士学位”。 所以现在,你说“太迟了!” 迟吗?
Read more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不是你不好, 而是时间渐渐斩断我们的交集。 但请你记住过去美好的回忆 都被我珍藏在心底, 也许只是等待一个机会重聚, 彼此又像从未分离。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也许是我明白了 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距离。 不是时时刻刻黏在一起, 而是松弛有度、若即若离。 只要彼此的心未曾走远, 天涯海角我们都有机会重聚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也许是我们有无法调和的分歧。 恰当的远离能让你我在冷静中反思。 为了找寻合适的相处方式和更久的情谊, 为了让彼此更加亲近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 也许是我觉得身心俱疲。 于是没有力气再品尝期待落空的滋味, 不愿再感受付出被忽视的孤寂。 我不过是希望 我的真心可以换来你的真意
Read more最好的生活状态
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了,你是否已经达到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呢? 2017倏然而逝,2018如期而至。它如同空白的纸张,正等待着你饱含热情的笔触。 新的一年,每个人的期许各不相同。但无论你有着怎样的愿望清单,只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努力经营大大小小的日子,不辜负自己,认真生活就是2018年最好的状态。 01 / 不熬夜 2017年9月,一位网友微博被疯狂转发,她叙述了因长期熬夜突发脑出血的经过,让无数网友一阵恐慌: 失联整整9天,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9月2号,上周六下午1点,我突发脑出血住院了。 没有任何预兆,没有任何剧烈碰撞。 这位女生前一天玩完手机,一点半睡觉,第二天中午起床,突然觉得脖子剧烈疼痛,浑身汗如雨下,到达医院后,被诊断为脑出血,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 熬夜是对身体最大的消耗。抹最贵的眼霜,不如早睡一小时;杯子里泡枸杞,不如每天早起。 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你彻夜不睡。不找你的人再晚也不会来,很多工作不必一晚上做完。钱是赚不完的,身体是伤不起的。 02 / 好好吃饭 据说人的细胞每半年就要更新一次,而制造新细胞的原材料就是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所以说“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 每一口食物都是能量的积攒。所谓生活品质,不仅是背名牌包,买多少支口红,更多藏在万千日月的一粥一饭,一餐一食中。 好好吃饭,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惜。只有好好吃饭,才能好好相爱,才能好好生活。 03 / 整理房间
Read more确定方向,要先借力
人生路上,首先找到人生的导师,借用成功人士的眼光去选择目标,确定方向,先借力,后能力,先借船,后造船,抱团打天下! 人生指引,看完这六个问题,你还敢迷茫吗? 第一问:成功路上,您是自己乱走,还是有老师指导更好? 人生路上,因为有父母,才有生命;成功路上,因为有老师,才有方向。父母优秀,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优秀的老师,才可以带出优秀的学生。 成功之父罗伯特清崎说,成功第一条,就是找到人生的导师。也就是,在成功道路上,先找到成功的导师,才能成功。很多人,人生路上有父母,却是成功路上的孤儿,没有人指导。 自作主张,随波逐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没有方向,一片迷茫。父母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但老师,您一定要去学会选择,您觉得是吗?如果同意,请看第二问。 第二问:打工还是经商? 您打工这些年,您的工资涨了多少?一年下来,您口袋里增加了多少收入?如果您的工资收入永远赶不上房价,物价,油价,医疗费用,教育成本,交通成本的上涨幅度,您觉得结果是什么?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让打工者口袋里的收入越来越少!财富之父罗伯特清崎说:获得财务自由,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商! 那些不想赚钱的朋友,就不要继续往下看了。道不同,不想与谋。李嘉诚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实力决定尊严。别空口谈爱心,谈孝心。 给父母买件衣服都犹豫半天,您还说自己孝顺吗?您忙得连陪伴父母,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都没有,还谈孝心吗?孝顺都需要实力,爱也需要能力,维系家庭也需要实力,贫贱夫妻百事哀,贫穷国家无外交。 当然,赚钱不是唯利是图,而是在奋斗中,用自己的胜利果实给自己一个奖赏。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得到的开心才是最永久的。开心的赚钱,开心的享受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问:先打工,还是先创业? 您觉得现在是富人赚钱快,还是穷人赚钱快?一栋房子的转手,一打工者一生的血汗还不够!我们什么时候创业最好?答案是刚刚毕业的时候,是年轻的时候。 为什么?首先如果你去打工,可以预见那个环境是多么的消极。为什么那么多人本来有创业的打算,工作几年之后却意志消沉,失去斗志?就是环境改变了他,消极的环境把他同化掉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成功人士说:人最可怕的破产就是失去热忱。中国也有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 其次,你打几年工就能学到创业的经验,就有了阅历?充其量就是有了怎么样打工的经验,但是做老板跟打工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所以你那个经验和阅历毫无作用,甚至让你形成一种打工者的穷人思维阻碍你的成功之路。 第三你打工能建立人脉?我们有句话说:成功者吸引成功者,打工者吸引打工者。什么意思?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你的周围全都是打工者,他们对你创业能起到什么作用? 最后说资金,你打几年工能存多少钱?算你10万,能做什么?服装店都开不起。即使开得起,也是把数年的积蓄全部压上了,一旦失败将一无所有,而且白白的耽误几年大好时光。 所以创业越早越好。以一个大学生为例,毕业的时候按照23岁计算。这时候开始创业是最好的。首先年轻人有激情,有朝气;其次这个时候没有老婆,孩子,而且父母也不需要照顾,没有家室之累,可以放手拼搏;再次万一这个时候失败,也还有东山再起的时间,所谓年轻没有失败。 所以我们年轻人一旦遇到了机会就要牢牢的抓在手里,看准了就立马行动,别犹豫。 第四问:能力还是借力?造船还是借船? 无容置疑,打工都需要一技之长,创业也没有白吃的午餐。李嘉诚说,创业,只有两个办法:造船过河和借船过河。显而易见,造船的更需要实力,比如您开家小店,资金、货源,物流,仓库,店面,房租,员工,人事,管理,人际关系,竞争等,都是要您去处理。 跟30年前不同的是,今天早已经供大于求,今天很多开店的人,用尽心思经营,去竞争,到头来身心疲惫,去除房租,工资和各种成本,其他的钱很多又送给医院,到头来还是为“房东,员工打工”!靠实力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 所以,最智慧的人,不是能力强,而是会借力。神舟电脑老总,申请QQ都不会。所以,先借力,后能力,就是最智慧的人。当能力不强到时候,先借力,借船过河,叫养精蓄锐,当实力强大的时候,再造船也不迟!很多人,自己没有实力却要打造平台,乐于造船,一生都在造船,结果人财两空,忘记过河了。 第五问:靠眼光还是靠眼睛? 李嘉诚说:当一个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所有人反对,您要坚定的做,当95%的人反对的时候,您要赶紧做;当50%的人认同的时候,您就做一个消费者就好了!
Read more如果眼前的人让你那么苦涩,你还坚持个什么劲儿
可能是受电影、电视剧的熏陶,以前我们老以为在一段感情里坚持到最后,事情总会“雨过天晴”的,对方总会浪子回头的,所以年轻时的恋爱,我们总是有股说不上理由的“劲儿”,总觉得想要再等等,再努力、再坚持、再试试看看… 但25岁过后,我们看待感情,再也不像从前那么纯粹,不再是单纯地想要找个人看看电影,吃吃辣酱,而是更加希望遇到一个能够懂自己,理解自己的人。 是啊,不过有些道理总是长大后才明白,比如:如果眼前的人让你那么苦涩,你还坚持个什么劲儿? 你老是需要扮演他的“妈妈” 因为你有一个mamaboy男友,在一段感情里面,你老是需要扮演他的“妈妈”,你需要细节到生活的每一条都必须照顾妥当,包括娱乐、休闲、购物、感情、生活等等… 比如,如果他老是“喜爱夜蒲”,你不仅需要像《原谅他77次》的女主那样老是担心对方的安全,而且要无条件地害怕对方出轨,但无论怎样,你总是“必须”在他夜蒲回家后对着地板、床单上一大堆呕吐物仍旧悉心照料;如果他的收入各方面都不如你,你不仅没嫌弃他,而且还总是需要“理所当然”地承担对方的生活费用,如租金,日常娱乐消费,甚至其他零用钱等均由你负责。 虽说有些时候“感情深一口闷”,但能够承担上述情况的你,其实早已足够优秀去拥有懂得你的好,对你更呵护备至的另一个他,然后拥有更幸福的未来。否则,不是为了更幸福的未来,请问你还苦苦坚持个什么劲儿? 你这么坚持,他会知道你的好吗?他会因此对你好吗?相信你心中早有答案。 你以为他会改变的,但这只不过是“你以为” 当这段感情让你不快乐,却又放不下的主因是你等待着对方可能改变的那天,那么你的青春也在这些伤心中跟着一起流逝。最终,他依然没有改变,或是改变一阵子又故态复萌,而原先应该笑的开朗快乐的你,依然羡慕着身边有男友疼爱的闺蜜,命运始终是交给自己决定,不要再用命定论绑住自己跟一段没有出口的恋情。 你好像是有个男朋友? 明明自己有男朋友,却不得不每天都羡慕闺蜜、朋友的男友,因为她们比你更备受疼爱和让人珍惜。难道你并不是一个值得疼爱或珍惜的女人吗? 在感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公平的,并不是因为你更加懂得体贴和关怀,就必须无条件地承受对方对你的想法冷言冷语,让你跟他相处的每一刻都如坐针毡,或总是在最后一刻毀掉你们原先的计划。 他总是“做自己”,而你却只能唯唯诺诺,让对方肆无忌惮地欺负你。说到底,不过是因为他太习惯性地忽略了你的感受,那都是你惯出来的,怪谁? 小编寄语:如果你眼前的他,总是让你感觉苦涩,小编只想劝一句:生活已经足够“疲惫”了,你为毛还执迷不悟地苦苦坚持?首先你摸摸你扁平的小胸口,问问你自己,这样的他,你值得吗?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走再远,也走不出你的心
办公室里有一个背包客,叫意莲。她最大的爱好除了旅游就是在朋友圈里晒自拍照,今天在西藏,明天在丽江,照片上基本看不到美丽的风景,因为那张硕大的脸占满了整张照片。她常常说,我们不要旅游,要旅行,要懂得在风景中找回自己。照片发出超过一个小时,只有一条她自己的评论,上面写着:统一回复大家,我在白云的故乡。后来我把这些消息给王爷看,王爷问我,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在意别人的生活?我说,茶余饭后找点话题罢了。王爷说,把别人的生活作为话题的同时,你的零零碎碎也可能正在成为别人饭桌上的 “下酒菜”。王爷的话让我立马住了口,但是私下每每看见意莲乐此不疲地晒自拍照,我还是忍不住想吐槽几句。 刚入公司那会儿,无意中和王爷说起旅游的事,知道她去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好奇外面世界到底有多大,到底是不是那么美好。王爷说,上大学的时候,她特别迷文艺片,总想着浪迹天涯,仗剑四方,想着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一个他。现在说来,会做那种鸳鸯蝴蝶梦还是因为那个时候太闲了,总觉得去的地方多了,回来就有和身边的人攀谈的资本,甚至在别人扯谎吹嘘的时候,冷不丁地甩出一句真相噎死他。渐渐地,真的去了很多地方,才发现,其实每个地方都一样。那些曾经痴迷幻想的远方,其实也不过是另一个可以生活的世界,有楼房、有超市、有汽车、有人、有爱、有故事,回头来看,换汤不换药。 王爷说她大学的时候去一次香港就像去了一次外太空一样,好像一回到学校,自己就不同了,可以傲视群雄了,可以趾高气扬了,可以光宗耀祖了。其实你越是嘚瑟越是掉价,大家只会当着面装出羡慕的样子说,啊,好厉害,香港很棒吧?私下其实根本只会对她嗤之以鼻,说那谁谁谁不过是去一趟香港,就好像见过了全世界一样,旅游的钱不是亲爹给的就是干爹给的,没什么了不起。 这些话最后当然传到了王爷耳朵里,一开始王爷自然很生气,想着自己旅行的钱都是靠一边打工一边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哪里来那么多亲爹、干爹疼自己。原本打算好好和对方理论一番,但回头仔细想想,要不是自己到处炫耀,又有谁会出言不逊来伤害你呢?开心的事自然要和大家分享,但是分享过度,就是自我标榜。你再开心,过得再好,说到底,都是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既然是戏,就控制不了观众的评头论足、指指点点。 所以说,其实不管你是在炫耀还是在看别人炫耀,都不是件好事,不是伤害了他人就是伤害了自己,得不偿失。年轻的时候,总想要别人看见自己的好,等到长大了,才明白,真正的幸福,是学会欣赏别人的美好。 王爷说,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想去看看远方,当然,有部分人是真的希望得到远方静谧的洗礼,然而剩下的大部分人不是为了凑热闹,就是为了炫耀。那些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原本应该是自己心中最难忘的回忆,最后却成为大众口中竞相炫耀的话题。不是非要给旅行冠上神圣的含义,只是我觉得,旅行说到底,只是为了自己。 而这样的情况,其实不止意莲一个人,公司里的人或多或少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都忍不住要和其他人扯扯自己的阅历。今天去香港买了包,明天去日本买了电饭煲,最近用的化妆品都是在英国逛街的时候买的;女儿要是不在国外念书,肯定是不行的,国内情况太差了……回家后却在责怪老公、怪罪孩子:你不努力,我就过不上好的生活;你不刻苦,长大了就去捡破烂吧。“别人家的” 已经如何如何,而我还没有去过新马泰,还没有游过港澳台,没有去欧洲看看,这辈子怎么甘心呢?等到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看过这几个地方,别人已经在冰岛住过好几次了,看极光已经跟看黄浦江一样频繁。于是,除了继续追赶他人,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 实际上,这些人并没有那么多资本可以到处游行。有工作、有家庭,时间完全被消耗殆尽;即使出了国,语言也达不到可以交流的程度,跟团什么的,也就是去看看满世界华人为什么这么多,到处都是中国人在血拼。其实,走在国外的街道上,除了空气新鲜点,我并不觉得和国内有什么区别,但大多数人觉得,不走远一点就不是旅游。 旅游成了攀比,就像精神奢侈品。 记得有一次,组内同事一起吃午饭,有人突然问起意莲,说,你上次好像去过香格里拉,怎么样啊,说来听听。最后意莲支支吾吾,只回答说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很蓝,人不多,环境很美,具体怎么美,已经不太记得了。她随手去翻照片,才发现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脸,也分不出哪里是丽江,哪里是香格里拉。最后扯着嘴笑笑说,哎呀,你下次自己去一次就知道了,这种事要自己体会。 对于意莲这样的旅行方式,王爷只是淡淡一笑。王爷问我:“周,去一个地方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我装作很有学问的样子说:“人嘛,除了生活,还要有远方和诗。” 王爷终于忍俊不禁,说:“那个 ‘远方’ 你还真是看重得不得了啊。是不是一定要去过马尔代夫才叫看过海?在三亚的沙滩上躺一躺,看的都是小水沟?如果只是在佘山转转,是不是要被耻笑在小山丘上吹风?要是在中山公园看一下午的书,是不是要被耻笑不如在家睡大觉?所以,我们的旅行一定要在方圆几百里之外才叫旅行,去个青浦朱家角只能算下乡吗?” 最后王爷说:“周,有时候我觉得,其实走得远不远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是否走出了自己的心,见识了前所未有的新东西。” 周末的时候,我和王爷在静安寺某家私人小影院重温《东邪西毒》,欧阳锋的经典台词又一次提醒我们:为什么人总想要攀越眼前的山,走过去才发现山后并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王爷说:“那不是山,那是心。你以为山的那边真的不如山的这边吗?其实王家卫在骗你,明明攀山越岭的途中看见了那么多不同的风景,又怎么会是同样的心境呢?” 五一之前,我和王爷原本计划去一次台湾,因为正巧想去见某个辞职去了台湾的同事,又凑巧想去台北夜市吃吃东西。但是最终我们的计划流产了,因为我突然接到上级的任务,又找不到其他人接手,自然没有我休假的时间。我以为王爷会生气,想着前几天她还在用手机查攻略,地图上满满的都是标注,我觉得王爷简直可以去做旅游作家。正因如此,我才想着当我把不能去台湾的消息告诉她时,她会不会立马掀桌,把攻略扔在我脑袋上。可真正当我说出口的时候,王爷只是简单地“噢”了一声,然后说:“那周末就去船厂路附近转转吧,那里也挺好。” “你……你不生气吗?” 王爷眨了眨眼睛,说:“我为什么要生气?” “计划……不是被打乱了吗?” 王爷笑:“我们又不是非去台湾不可,不过是没有机会见亚玲了,大不了下次咯。如果想吃东西,就趁晚上去吃小龙虾好了;如果要到处兜兜风,徐汇滨江也并不差啊。” “你真这么想?”
Read more破冰——走出三个“舒适区”
第一是认知舒适区,也即思想的舒适区。 不思进取,是活在思想舒适区的人的准确表达。无论现状以及未来很长一段可以预见的状况,躺在舒适区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去多想,可能会美其名曰“稳打稳扎”。也有曾经突破而失败的人,像条件反射一般对外部世界保持距离。思想上的懒惰比行动上的懒惰更有害,好比有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认知或思想的舒适区,让人丧失斗志,失去自信。 要打破认知舒适区,首先要敢于打碎自己固有的观念,甚至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要敢于拒绝条件反射式的认知判断,在发现现有认知与现实世界不符,或者新的认知与原有认知有冲突时,必须敢于接受新的认知。 第二是心理舒适区,也可以说是感性舒适区。 我们经常会感到与某类人沟通有困难,因为经常找不到话题,害怕会因此尴尬。也常常躲避与某些利益相关者的交流,因为担心会“丢脸”,“没面子”。于是我们会想出很多方法,比如应该打电话的用发短信的方式,因为那样被拒绝的时候就没那么难受……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心中有这样的舒适区。然后有针对性的去训练打破舒适区,坚持做不愿做、不会做的事情,事后不断的反馈给自己,就会彻底走出心理舒适区。 第三是身理舒适区,也可以说是行为舒适区。 想煅练身体的人,最难的是开始的那一天。因为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要被艰苦的煅练打破,身理会很不适应这种变化。可能会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调适,所以好的习惯太难建立,因为人的身体天生趋于懒惰、贪于物欲和权色。不自律的人,会时时被外界的诱惑影响,随时让自己追随天性中的身理舒适区,就是跟着感觉走,怎么样舒服怎么样来。 各种各样的舒适区限制了我们行动的脚步,被限制的行动又强化了舒适区的围墙,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必须走出第一步!我还记得一位曾经的领导讲过的那句话“我们要有一双破冰之履!”只有敢于走出破冰的第一步,然后不断的重复,就能行成新的习惯——其实也是一种良性的舒适区。 作者/我演雕 来源/世界经理人博客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当你抱怨时,幸运已经转身
读书的时候,我们总抱怨放假的时候太少,作业太多,试题太难;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总会有人抱怨导师要求那么多,却没有指导过几次,论文获奖后还得写导师的名字;毕业工作了以后,我们总抱怨工作量最大,薪水那么少,福利那么低;甚至谈恋爱的时候,也总抱怨着别人的男女朋友都那么好,而自己身边的那位却只会惹自己生气……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抱怨,因为抱怨有时能的确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可如果一个人习惯了抱怨,那将会让你的生活充满阴暗。毕竟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每个人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你没有权利去强迫别人和你想的一样,也没有义务去接纳所有人的想法。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处在岁月的更变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有的人知难而上战胜困难,也有人知难而退逃避困难,所有最后,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却一事无成。 那些逃避困难的人,习惯了把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无限期地往后推,它们总是喜欢碎碎念,肯定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世界一直在挑衅他,他们从来不会花时间去总结自己,而是把一切失败的原因都归究于外部世界。或者,就算是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也不去面对,而是用逃避来面对所有的现实。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会一直幸运,面对困难迷茫,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认真地考问自己目前到底是一粒金钢石,还是一颗钻石?那时,你才会明白困难对于你来说,比任何东西都更有价值,让你成为一颗钻石的价值! 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住着一只乌鸦,它本来很受这里的居民的喜爱,可是最近,人们却突然要赶走它。 乌鸦非常难过,对着这个生它养它的故乡无比的眷恋。乌鸦希望那只是居民的一时糊涂,它希望给他们一些时间去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依旧每天清晨在枝头上唱着自己最喜欢的歌,可是居民不仅没有反悔,而是变本加厉地骂它,甚至用石子砸它。 它对这里的一切都失望了,只好含着泪离开这里,飞往南方。 在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乌鸦累了便停在树枝上休息。正在树枝上休息的鸽子看到满头大汗的乌鸦,便问它:“看你满头大汗的那么辛苦,你这是要去哪里呢?” 乌鸦难过地说:“我要离开这里,到南方去!” 鸽子不明白,又问道:“这里这么漂亮,空气这么新鲜,你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乌鸦叹了口气,愤愤不平地说:“我也不想离开,谁舍得离开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可是……”乌鸦的眼睛突然掉下了几滴泪,声音哽咽起来,“可是这里的居民不知道为什么讨厌我,他们看到我就骂我,甚至还用石子打我!” 鸽子面带微笑地说:“这里的居民都很善良呀,怎么会伤害你呢?你是不是做了什么让他们讨厌的事?” 乌鸦想也没想就摇头,很无辜地说:“我怎么会做那些事,我每天都很认真地唱歌给他们听,希望能给他们带去幸福的感受!” 说罢,乌鸦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鸽子听着它那难听的歌声,差点没从树枝上摔下去,赶紧打断它,好心地说:“我看你还是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乌鸦突然间明白了什么,涨红了脸。其实,当你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不要一味地去抱怨他人抱怨命运,而是应该审视自己,找出问题的源头,任何抱怨都不能改变现状,改变现状只能靠双手努力,而不是靠抱怨和逃避消极地去辩护。 当一个人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时,一碰到困难就把自己定性在受害者的角色上,随时寻找借口,即便是他人一句无心的话,他也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对于生活中那些习惯抱怨的人,人们不会可怜他,只会对他避而远之,而困难也将如影随形似地出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年轻的农夫,家里种了很多果树,应别人的要求,给另一个村子的居民送自家的水果。 那是一个夏天,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农夫的衣服都湿透了,浑身似乎将要被烧焦般的难受,苦不堪言。村子在河的另一头,农夫快速地划着小船,希望能赶紧完成任务,在天黑之前赶回家。 正当农夫奋力地摇着摇桨的时候,突然发现,上游有一只小船正沿河而下,迎着自己快速驶来,眼看两只船就要相撞了,可那只船并没有任何避让的意思,似乎有意要撞翻农夫的船。 “快让开,你眼睛是不是瞎了?你就要撞到我了?”农夫大声地向上游的船气急败坏地吼道:“你是不是想找死啊!” 不管农夫怎么叫喊,却丝毫起不了效果,无奈的农夫只好手忙脚乱地企图让开水,可是却为时已晚,那只船已经重重地撞上了他的船。农夫的水果被撞翻在河里,他的右手也被蹭破一块皮,鲜红的血滴在浑浊的河道里。农夫异常愤怒,他厉声斥责道:“你瞎了吗?还是大脑有病,这么宽的河,你偏偏撞到我的船上,想找死呀!” 可当农夫发现对方的小船上空无一人,试问一条挣脱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又怎么能改变航向。农夫突然感到无比的心虚,真正能改写故事的是自己,可却葬送在自己的手上,看着那两筐梨子散落一船,心里却是无比的惭愧。与其毫无意义地抱怨和絮叨,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它呢? 真正获得成功的人,他们从来不抱怨,他们明白人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是他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自己变得懦弱无能。与其抱怨,还不如把抱怨的时间拿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成功,抱怨更是一个杀手锏,如果你对人生抱怨得越多,成功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