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撒谎应该怎么处理?

每个宝宝都会有缺点。许多父母常采用惩戒的方法来纠正宝宝的说谎行为。这种最简易的方法也最容易让宝宝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改正错误。 宝宝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要么是模仿大人,要么是迫于压力。每个宝宝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虽然没有父母教宝宝说假话,但如果父母为了哄宝宝听话,在和宝宝相处中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是父母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宝宝耳闻目睹,宝宝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 有时候大人们由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宝宝注意到,也会给他留下说假话的印象。 宝宝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体恤宝宝的一些愿望,宝宝为了逃避处罚、达成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批评宝宝不能伤自信 对于宝宝自信心的培养,父母应从宝宝年龄尚小时便开始。父母在帮助宝宝树立独立自主的观念及在建立良好自我概念的同时,还要让宝宝学着自己动手做点事,发现并欣赏自己的能力,在成功感中增强自信、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 如果宝宝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生和世界,做起事来充满自信心,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正确处理生活道路上的各种坎坷挫折。 父母可以批评宝宝,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保护宝宝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凡对宝宝自尊心、自信心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不可取。况且若父母经常严厉教训宝宝,宝宝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父母的话无动于衷。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总有一天,我们要接受孩子只是个普通人

[1] 有一个场景,多年来一直记忆深刻。 儿子上小学那年,因为年龄不够,所以托了个熟人,去学校找校长通融。 没想到,在校长室,碰到了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家长。 校长当然是不答应让孩子早上学的,但家长们都不依不饶,让孩子在校长面前各显神通:有的让孩子当场给校长背古诗,有的现场出题让孩子算算术…… 总之,家长们想向校长强调,我家的孩子不是普通人,就应该提前上学。如果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年龄入学,简直就是浪费光阴,扼制天才。 [2]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对其他家长的表现颇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孩子的那些小伎俩,我家孩子早就会了啊! 我心里琢磨,他们比我家的孩子差远了!(相信在现场的每一位家长都是这么想的,呵呵) 当时的入学规定还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最后在家长的软磨硬泡之下,所有孩子都上了一年级。 不知道后来其他孩子发展如何,反正我家孩子并没有像自己预想的那样,成为天才。 在以后的求学之路上,他曾经做过小池塘里的大鱼,也做过大池塘里的小鱼,终于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天赋异秉者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并不属于自己。 [3] 有人说得好,中国家长和西方家长相比最大不同点,就是我们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是怀着孩子不考双百誓不罢休的心态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我们这时候全然忘了,自己两口子上学的时候,成绩都是不上不下,彻头彻尾就是普通人一个。 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就要求,生出来个孩子就聪明绝顶,就一定要高人一头呢! [4]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这样望子成龙、愿女成凤的心理我们都能理解。 但美好的愿望是一回事,骨感的现实是另一回事。 “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与草木同朽”,这是很多人的成长历程,也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历程。 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这本身就是很多普通人的普通想法。 残忍一点说,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普通,所以才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后,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次次希望变成失望,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原来和自己当年一样。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拼了命,也想让孩子读个好大学?

这个时代,名校和高薪,已经不能划上等号。 从网络红人到地产销售,从摇滚乐手到自媒体写手,有太多的工作可以赚到钱,文凭再也不是判定一个“有没有出息”的方式。 但为什么我说,孩子读一所好大学,仍然是件重要的事? 首先,好大学能带给一个人的,是十年二十年之后,不被社会甩在身后的能力。 [1] 我家邻居有个哥哥,中学毕业就读了中专,学了一门编程的好手艺,毕业就做了程序员。那两年,刚好赶上互联网飞速发展,他收入不错。 那会儿,邻居里中山大学毕业的哥哥去了深圳,房租占掉了工资的一半;念北大的姐姐申请留学,去美国深造。几个同龄的哥哥姐姐里,数他最轻松滋润。 楼里的老邻居也纷纷称赞,说这孩子真有出息,不比读了清华北大的孩子差到哪儿去。 但随着时光一年年流逝,他越来越愁。上次我回家,遇到他坐在楼下凉亭里的满地烟头中叹气。 别看编程是个技术活,其实也是靠体力挣钱的青春饭。感觉我要干不动了。 当初熬夜倒班睡一觉就好,现在,熬一夜老十岁。更别说还有大把便宜好使的年轻人涌上来。 感觉自己除了编程什么都不会,又不敢辞职去学新东西——辞了职,房子车子儿子怎么办? 而这个时候,另外两个哥哥姐姐,都已经脱离了技术层,升到了管理层。 他有些后悔,当初觉得读书辛苦,不肯高考,直接读了个中专,最后除了一门手艺,什么都没学到。 人生的路那么长,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几年之内的工资高低,而是眼界、见识和格局。 一所好大学,它不仅能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年轻人在无形中,拓展视野和能力。 能在课堂上,或是讲座中,接触到业内顶尖的专家学者——要知道,等你工作之后,你的老板请他们来上一小时课,就是几万几十万的身价; 有更多去港澳台乃至国外的名校交流的机会——国内比较好的高校里,申请出国交换的机会多如牛毛,你可以花很少的钱,通过相对简单的校际交流程序,就能去到不少人梦想中的地方; 一个人,只有在年轻时,看到别人有多优秀,看到了这个世界有多广阔,才能知道自己的渺小,也才有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不断进步的能力。 否则,如何能远离低质量的忙碌,开启高质量的人生? [2] 好的大学,不仅教你知识,也教你做人。 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年轻姑娘的故事。 姑娘在一所三本学校念书,年轻貌美。在那个女生整天发自拍美颜,恋爱对象换不停的环境里,她和几个姐妹一起,在直播平台当上了主播。 因为长得漂亮又会说话,她的人气越涨越旺,围观人数越来越多,渐渐地,在平台的默许下,她开始在直播中玩牌局,并鼓动网友下注竞猜。

Read more

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做教师的那段日子,接触了很多孩子,碰到了很多问题。 这些孩子大多家庭环境优越,有的父母资产过亿,有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大多都很优秀,可是他们的孩子却让自己束手无策。究竟是要严格管理还是靠独立自主,我想这是中国家长大多采取的两种方式。 案例1: 12岁,男生,父亲建筑师,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家庭主妇,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家教育孩子。母亲对孩子管理很严格,做作业不定期检查,按时作息,家教良好,父亲有时间也亲自辅导孩子的作业,一个建筑师辅导小学生作业,说明老爸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可就是这样的孩子来跟我上数学课,眼神空洞无光,没精打采,数学测试几乎都是不及格。后来观察聊天中发现,孩子对来上数学辅导班意见很大,认为剥夺了玩乐的时间,所以上课永远是应付的,考试也是。但是孩子又不明说,只是消极的去学习。 其实青少年时期,小孩无非是想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感。他的父母在管理的时候没有给他留下空间,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父母是对的,孩子还小,不懂事。不用理会他的想法,时间久了孩子认为,既然反驳是无用的,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照做就是,但绝对不会用心。 后来我让心理辅导老师去和他谈,谈什么我不知道。我上课时,告诉他,在课堂上我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是介绍知识,不是教授知识,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你可以提出来,可以说服我,如果你做不到就得听我的。 后来发现小孩居然主动和我讨论问题了,也去找题目和我研究,后来他甚至跟我说:“我弟弟真不懂事,叫他写完作业再去玩,就是说不听。”我惊讶于他的进步,成绩已经不必说,关键他从消极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做人方面也知道要教育弟弟学好。 案例2: 男生16岁,我接手时,数学20分,典型上课睡觉,放学上网的人,但是这个案例有特殊。父母都是高中文化水平,但是从事食品行业,全城市都有他们家的面包店,用了约15年时间资产上千万。 13岁那年,父母认为在小县城的教育不好,便将他一个人送入大城市学习,但是13岁,一个人跑到另一个城市生活,这是一个挑战。更多家长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认为这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能更快成长,事实上这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年纪小,父母不在身边,放学以后回到家满是孤独感,没有精神寄托,只好以网吧为家,把网友当朋友,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后来父母觉察到问题,让班主任特殊照顾,减少生活费,但是已经很难挽回。 后来通过交谈,我发现这个小孩不是不懂事的人,想回头无奈路走的太远,陷入网络世界太深无法自拔。 我跟他讲了一个道理:“初中只是人生的开始,即使高中即使大学其实也是开始,只要想回头就没有回不了的头,我们可以从头再来。” 开始我告诉他,学会忍受孤独是男人成长的第一步,你要先习惯孤独,然后你就会慢慢摆脱网络。 第二步,要有所寄托,虽然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应当成为一个男生追求,有荣誉感,是你成长的第二步。 慢慢地,他又重新拿起了课本,真的从头开始,起初还是很艰难的,昔日的朋友嘲笑他假正经,很多东西都看不懂,还好坚持下来,虽然中间有过放弃。最后的中考因为基础差,没能取得预想到的成绩,但是三个月艰苦复习最终让他戒掉了网瘾。 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有一个问题,忽视了孩子的想法,如果多些沟通和交流结果会好些,严格的教育传统,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也有人说教育扼杀天性,提倡开放式管理。事实上,我们即使给孩子讲很多道理,他也有可能不明白,有些事情是需要经历才知道,才会明白。 总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有时不会奏效的,有时还会有些歪理反驳你,但是换个方式,把自上而下的纵向教育换成平等相待的横向交流;告诉他,当你做到这些时,你才是真的成长,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自己就是对的是长大。 教育是激励而不是灌输! 文/苏敏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请记住这些忠告,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1、要学会尊重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群。出身根本不是鸿沟,中国有70%的人是农民,还有许多的人上一辈也是农民,追溯上去都是农民,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父母是家庭的脊梁。尊重父母,人生就有了道德的第一道防线。 2、要相信老师所说的话,顶撞不是自立,更不是显摆的依据。学习上可以质疑,教育上要相信老师。不是冲动,尊重才是礼貌。 3、要相信学习,热爱学习。目前为止,它依然是你们追求进步、改变处境的最好出路,不要拿比尔·盖茨做依据逃课、打游戏,他只不过换了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学习更是一种品质,验证着人前进的能力。 4、要学会劳动,劳动也是人生。与其将来到社会上打拼才知人生甘苦,不如从今天开始坚持劳动,让劳动成为习惯,让劳动成为品质,人生就增添了最亮的底色。 5、要学会读书,读大本的而不是口袋书。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扇窗,窗外阳光灿烂,丰富多彩。学会读书,一生受用。 6、要学会亲近生活,与亲人为伴,与同学为友,走进田野与花鸟虫草为邻。劳动、游戏都可以让远离父母的你分享人生的乐趣。当然也要学会思念,思念那遥远的家乡和亲切的关怀,感恩的种子就在你心中萌发。 7、要学会欣赏。要从村庄开始,从池塘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入手,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美,品味美,尊重美。欣赏风景,本身也是风景。 8、要学会踏实做事。辍学打工虽然可以赚到第一桶金,但缺少了读书求学的历练和校园生活的熏陶,你的青春风景会大打折扣,人生又会回到老路。 9、要学会与他人相处。成功来源于知识,但更依赖人际协调能力。善待他人,尊重别人,把自己当成一棵小草,增添绿色;当成一棵树,遮风挡雨。让纯真的本色在环境中和谐,一定是最自然的风景。 10、幸运是一种开始,从挥洒汗水起步,让梦想自信飞翔,成功即将来临。相信自己,相信梦想像土地一样坚实肥沃而且没有尽头。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妈妈不需要完美:和孩子一起学习面对脆弱的自己

教养小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反而能学到的更多,因为孩子聪明、直接,更能看透你的不愉快,用还自自己的方式,希望让父母愉快,所以,不需要当个完美的父母,一起和孩子面对脆弱然后成长吧! 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是要知道此时该怎么对待自己, 想办法解决负面情绪与思维,找机会回复到正常状态。 挫折,让孩子看到不完美;勇气,让孩子承认不完美, 而这种勇气在自己身上,我陪着她一起寻找那个源头。 人非圣贤,妈妈也有想耍赖、想任性的一面。 这天,妹妹兴致勃勃地跑来找我玩,老实说我真的一点劲儿都没有,连应付都嫌困难。 我看着她,尝试很平静地说:“妹妹,妈妈今天心情不好,现在没有办法陪妳玩、陪妳说话,可以让我安静一下吗?妳想做什么都可以。” “那妳等一下会变好吗?” “我不知道,也许不会,我今天都想一个人。” “妳生气了吗?是我害的吗?”妹妹小心的提出这个疑问。 “不是,跟妳没有关系,只是心情就像天气一样,有时晴天,有时下雨,我现在正在下雨。” “那我,可以看电视吗?”她挑了一个我最讨厌她做的事情,我想这是一种“测试”。 “可以,我说了随便妳。我现在不想再说话了。”我的音量有点提高,老娘耐性快没了,再说下去就会暴冲了! “喔,好。那等一下妳比较好了,可以告诉我吗?”她倒是很镇定,但是也没有开电视,我想她很聪明,知道一按下遥控器大概世界就毁灭了(虽然,妈妈说可以)。 我惊讶于她的爽快,心情好像有因此好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过了十分钟,妹妹又来了。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妈妈,妳有觉得好一点了吗?妳可以陪我玩了吗?” 才过十分钟耶!我的心中虽觉得不舍也有点愧疚,但我知道勉强不了自己几分钟的,何况今天状态真的很差。 “抱歉,还在下雨。”我强压住自己的复杂情绪。这时的我,其实好想大喊:为何一定要我?为何不找别人?烦死了啦! “可是我好想妳陪我喔!” “我现在陪妳的话会很不开心,妳也会觉得不开心,要是我不小心发脾气,会很糟糕的。” 她没有说话,脸上满是委屈。我们互相看着,沉默了一会儿,这段沉默里我跟自己对话:能不能有别的办法?办法是一定有的,只是我还没想到而已,更何况她刚刚那么地体贴。我决定给个缓冲。 “这样好了,我们一起来想想,当心情不好时,对方陪妳做什么事情会比较开心。等一下我们来讨论。” “好!”她似乎感觉到一丝曙光。 这不是缓兵之计。我开始很认真地想:若我想要脱离现在这个低潮,孩子可以怎么帮助我?我等下要认真的开条件。过了几分钟,我走去找妹妹。

Read more

你的孩子遭遇过教育“冷暴力”吗?

网友曾在网络上发了一个帖子,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天教师要上公开课,班里的学生在课前都被要求“上课的时候要表现精彩”,可是自己很不争气,虽然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但在课堂上却让教师失望了。没想到这节课之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完全变了,变得很冷漠,每次遇见自己都是一副不屑的表情,让自己非常难受。 所谓“冷暴力”,就是通过嘲讽的语言、冷漠的态度、训斥的手段等,让个体在精神层面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在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各种场所,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校园是产生“冷暴力”的“温床”,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冷暴力”对他们身心的伤害更加严重。对此,我们认真对待。 一、产生源头 教育“冷暴力”,指的是校园中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感受到的精神和心理层面受到侵害的现象。 教育“冷暴力”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源头: 教师对学生实施的“冷暴力”。虽然一直在倡导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现实的课程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把控着教学的进程和学习的方向,更把控着学习的节奏。当学生学的节奏和教师教的节奏不一致时,教师就会在有意无意间通过言谈举止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别人都懂了,你怎么还不理解呢?”“你如果能考上大学,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他能学好,世上就没有坏人了。”……这些语言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常常让学生无地自容,同时也带来师生关系的紧张。 学生对学生实施的“冷暴力”。学生之间年龄相同、兴趣爱好有不少相似之处,按道理来说是很容易相处的。但因为各种原因,彼此之间不能沟通、产生对立情绪的状况也时有发生。某位学生家境不好,在班里本来就有些自卑,但一些学生语言不注意,常常在这个学生的面前讨论一些和家境相关的事情,在无形之中就伤了该学生的自尊;另一位学生个性有点鲜明,其他的学生感到不太能适应,往往会将其孤立起来,不让他参加同学之间自发组织的一些活动和游戏,弄得不好还会借助外力对他实施“打击”……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的压力非常大,很多学校并没有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但为什么学生还愿意到学校里来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之间的同伴互助。对独生子女而言,同学之间相互关爱、互相帮助和依赖的关系,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的“冷暴力”,摧毁的不仅仅是同伴关系,也会摧毁他们学习的激情、成长的自信。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校园里,教育“冷暴力”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看,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区别对待型。通过人为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差异化区分,让他们受到不同的“待遇”。这种情形在校园里很是非常普遍的。这类“冷暴力”,有一些是教师造成的,比如说一些教师比较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不太喜欢后进生,常常忽略中等成绩的学生,在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有较大差异;还有一些是学生之间造成的,比如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后进生则有一种自卑感,学生之间在对待不同类型的人群时态度上的差异也很明显,等等。 嘲讽挖苦型。通过冷嘲热讽、挖苦讥笑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或让自己感到快乐,同时给对方造成伤害。这种类型的“冷暴力”主要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比如教师对体育特长生说:“你怎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在课堂上对走神的学生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还有心情在那走神!你真以为自己是伟大的诗人啊?你以为会考人人都能过吗?我看到时候,全班就你一个过不了!”考完试之后对成绩不好的学生说:“考成这样还好意思在这里显摆,要是别人早待在一边不吭声了。”……学生之间讽刺挖苦的话语,也常常会给话语承受带来心理上的痛苦。比如说,一个学生个子较矮,自己时常为此而焦虑,其他学生时不时还嘲笑他说:“矮点好啊,去旅游景点都不用买门票了。”一个学生长得不是很漂亮,她自己非常在意,其他学生却常拿这件事情取笑她:“是不是学习好的都长得丑啊?”等。 漠不关心型。对人对事都非常冷淡,毫不关心,不放在心上。这种类型的“冷暴力”常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如果学生在某件事情上伤了教师的心,让教师感到不满,教师就会不理不睬这位学生,对他非常冷漠,让他感到阵阵寒意。文章开头提到的网友“树枝上的月亮”讲述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案例。上初中的伟伟也讲了自己亲身经历:他原来在班里一直保持着“领头羊”的成绩,深得教师的喜爱。但有一次月考他跌到了第八名。教师并没有责怪他,希望他能调整状态,重新拿回第一。可是在此后的考试中伟伟没能再拿第一,教师对他也由最初的耐心变为了冷漠,这像刀一样刺得他心里伤痕累累。学生之间的这种“冷暴力”更是常见。一个学生因为有事情向另一个学生求教,或者因为有一件开心的事情想让另一个学生分享,但该学生仅仅回复了一个“哦”,让想表达的学生非常受伤,同时也隐藏了表达的意愿。 批评责骂型。某些教师看到学生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的意,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威胁、责骂,搞得学生灰头土面。这种类型的“冷暴力”常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比如说学生作业做不出来,教师开口就骂:你是猪吗?这种题目都不会!”“见过蠢的,没见过你这么蠢的!”教师以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学生,如:“你再不遵守纪律,我把你调到最后一排去。”“把你家长叫来。”“你要是我的儿子,我早一巴掌打下去了。”考试没有考好,影响了班级的平均分,教师气得说:“烂泥巴糊不上壁,滚到外面去!”等。 隔离孤立型。对一些“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教师常诱导其他学生不要和该生进行交往,将其孤立起来对待。这种类型的“冷暴力”往往是教师和班级学生联手造成的。比如说,一个学生又犯了错误,班主任让全班同学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让该生留在教室里上课,还是将其驱逐出去。教师有时会在讲台的边上放上一套课桌椅,如果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还时常调皮捣蛋,那就可能会成为这个位置的“常客”,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来监督他的行为。班级里如果学生数是单数,那么教室最后面的一个课桌椅,往往也会成为隔离后进生的重要载体。 三、多角度的现状成因 “冷暴力”的频繁出现与人心的冷漠、情感的淡化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如果深入分析教育领域“冷暴力”的成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功利主义的教育,让中小学校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了学校功能的异化。学校教育所担负的一项最为重要的责任,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精神健全的人,成为文明社会的普通人。而能够实现这使命的现代教育,包括三大板块的内容: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国民教育。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这种教育制度,当被演化为“分分都是学生的命根”这样的境地时,其作用就开始异化了。很多学校只关注升学率、考试分数与名次,严重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坚强意志的培育,甚至无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 在学校中,凡是要考的内容,教师就教:凡是不考的内容,教师就不教。于是,音乐课不见了,美术课不见了,学工和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的眼里只有考试大纲,学生的手中是一本本的试题集。在学校里,人文教育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因为它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公民教育被放弃了,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教师都将分数看作自己的“命根子”,为了能够得到自己期望的分数,自然会在学生身上使出各种“手段”。暴力行为被国家明令禁止了,教育“冷暴力”却上来了,至于教育的责任和使命,都不重要,只要有分数就行。 “三独”(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家长)同时在学校里汇聚的局面,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未出现过。过去的家庭中,都有好几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接纳、认可和肯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当他们进入学校后,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种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接纳、认可的关系迁移到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今天,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幼儿阶段,缺少了这种同伴互助,很多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到了学校之后比吃穿、比谁父母官大钱多、比谁文化考分高的现象比较普遍,但相互接纳、认同的意识不够。如果学校再不注意加强引导,就会导致交流中产生障碍。当这种障碍在学生、教师和家长中同时存在的时候,就会导致冷漠的情感环境,为“冷暴力”的产生创造土壤。 公民意识在教育领域中的淡薄。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品质:关爱、尊重、责任、公平、信任、品格。就拿尊重来说吧,尊重由近及远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尊重自己,其次是尊重他人,然后是尊重规则,还有尊重文化传统和信仰,以及尊重周围的万事万物。课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打闹,原本都是游戏的性质,但稍不留意就会升级为身体上的伤害,导致各方关系的紧张。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建立起对他人的尊重。在没有征得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去触摸甚至推搡别人的身体,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是应该受到校规处罚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尽早理解这一点,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依据规则保护自己。同样,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学校的生源也来自四面八方,对不同地区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尊重和理解,自然成了今天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今天校园里的很多“冷暴力”,就源于学校尚未做到将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没有倡导并实施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没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为学生提供安全无忧的学习环境。 社会对教师的关心和关怀不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在不断给教师“加码”的同时,没有能够同步采取“减负”的措施,致使教师身心疲惫,生活压力以及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在精神高度紧张、教学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工作,自然会将某些消极情绪传递给学生,无形之中“冷暴力”就出现了。还有就是学校在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时,关心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比较多,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心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的培训比较欠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化解,育人的本领存在缺失的环节。 在校园生活中,许多学生最大的痛苦正是来自学校里冷漠的情感环境和扭曲的价值观。不被同学接纳,经常被教师奚落,甚至被学校区别对待,都会造成学生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给学生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转自/校长传媒

Read more

不是什么都是越早越好,这八件事千万别学早了

爸爸妈妈在孩子成长方面要特别注意,学习锻炼各种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有些事对于孩子来说不宜太早做。在适合的年龄做利于孩子身体发育的事才是正确的。以下8件事你一定要知道! 一、不宜过早 学写字 许多家长很早就教孩子写字,并以教不教孩子识字、写字作为选择幼儿园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一些个体幼儿园、街道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这种需求,便教幼儿写字,甚至以写字、识字简单地代替早期教育。这些做法显然都是不妥当的。 其实,写字是一种极为精细的技能。它需要对文字进行有意观察、分析,将文字分解为多种笔划,再综合、概括其笔顺、结构,由大脑将信息和指令传送到手,在手、脑、眼的协同作用下,将各种笔划组合成文字。对于不到6周岁的幼儿来说,要其正确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是有困难的。 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来说,幼儿期儿童神经抑制机能还很差,不能过久地抑制自己的行动,或者从事过分细致的作业活动;在知觉方面,常常表现出笼统、不精确的特点,他们较难区别相似的文字;在空间方位知觉方面,幼儿尚无法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角度,3~4岁的幼儿对上、下方位掌握还不很稳定;在手的运动觉方面,幼儿手的骨胳肌肉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程度,手部关节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差,不能胜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动作。 再说幼儿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也差,他们写字时,眼睛总要盯住笔尖转。为了能看到笔尖运动,便歪着身子,侧着脑袋,并尽量使右侧的肩、肘、腕向前。因此可以说,过早地要求幼儿以正确的姿势和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文字也是很困难的。 如果硬要小孩写字,那也只能是画字。他们画的字免不了东倒西歪,缺鼻子少眼睛,且人也极易疲劳。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而孩子却怎么也写不好,气得家长脱口而出:你真笨,没出息……孩子自己当然也很泄气,心情沮丧。长此以往,便对写字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以至于产生恐惧心理。 根据调查,2~4周岁的幼儿,90%处于涂鸦状态;5周岁的幼儿,95%能准确地临摹画画,但却有75%的幼儿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如“口”、“白”);6周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以正确的姿势、笔顺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不过要求不能过高,写字时间也不能太长,还要开始时就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书写动作,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以后随着幼儿手部动作的发展,手、眼、脑的协调,再逐步提高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写字基本上是孩子入小学以后的事,不宜在幼儿期就提倡。 为此,希望幼儿家长和幼儿园都能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办事,让幼儿在学写字之前,多涂多画,多做些需要多种感觉器官参与、配合的游戏和手工活动,还可让孩子自己动手,系鞋带,扣扣子,拉拉链等,以促使幼儿神经机能、感知觉、手的运动觉的发展,提高机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幼儿入小学写字、读书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幼儿过早写字的害处: 1、幼儿过早写字容易造成疲劳和指骨畸形。 写字主要是通过手指小肌肉、指骨以及指关节的协调运动完成抓握笔、控制笔画等手眼协调动作。由于小肌肉发展较晚,因此,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比较笨拙、不协调,幼儿在写字时,必须比较用力才能握笔,较小的幼儿甚至全手握笔。所以,幼儿在写字时会感到很吃力。几乎成为了一种体力活动,加之幼儿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比较差,骨骼也非常柔软,如果幼儿长时间写字,很容易造成疲劳和手指骨骼畸形。 2、幼儿过早写字也可能会妨碍脊柱的正常发展。 幼儿脊柱生理弯曲还未形成,骨化过程也尚未完成,骨骼极易变形,所以,此阶段培养幼儿正确的站立行走等各种姿势非常重要,如果幼儿长时间写字,难以保持正确的坐姿,而容易形成弓腰、弓坐和扭坐等不良坐姿,进而可能导致脊柱变形。 3、幼儿过早学习写字容易造成近视。 幼儿过早的写字对幼儿的眼睛视力影响很大。因为幼儿的视神经焦距还不能集中,他们常常要把书本放在离眼睛很近的地方才能看清楚。而且由于在写字时眼睛一般集中在笔尖及周围很小的范围内,加之眼手的协调程度较低,幼儿必须紧紧盯着笔尖才能写成一个字,因此,眼睛便很快会发涩、疲劳,久而久之,引起眼睛的焦距调节能力下降而造成近视。孩子可以早期识字,但是对孩子写字不要操之过急。 二、不宜过早 学素描 所谓素描,简单的说,单色画就是素描。我们一般理解的素描都是用明暗造型――铅笔或者炭笔画的写实性素描。西方一般在孩子十一二岁前后学习素描,我国比西方国家略早一些,如果是经过早期系统美术学习的儿童,大约十岁(实际年龄)以后就可以学习素描了,但必须辅助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 不同年龄段的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表达、心理反应不同,如果不加区别,让孩子去学超出其年龄范围与理解能力的东西,会扼杀一个孩子原本热爱画画的兴趣。而素描相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不仅难以理解,也是他不感兴趣的,不仅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结果是导致孩子丧失了学习画画的兴趣。 如果不理解,只是用铅笔机械的去临摹那些干巴巴的圆柱、方体、孩子很难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用不了多久,原本喜爱画画的兴趣,不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会压抑孩子的性格发展,不利于培养自信心与成就感。 我们身边乃至全国都有儿童学素描这种现象,主要因为素描是美术高考必考的科目之一,很多家长总觉的儿童从小学素描将来高考一定用得上,到时候的素描基础一定扎实、功底一定深厚。但是过早的学习素描,这种做法违背了儿童心理认识规律,不利于儿童美术学习的健康发展。 儿童不宜过早学素描的原因有三: 素描是很理性的绘画,比如:透视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圆的透视;明暗有五调子等,这些都是不符合儿童阶段接受能力。他们素描写生如果只会机械的抄袭明暗,就容易养成概念化的毛病。就好像把初中的函数拿到小学来学一样,由于抽象难懂很难让儿童理解。

Read more

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

01. 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受独生子女时代带来的伤害。 2016年10月4日晚九点,国庆长假第四天,广州一所著名大学任教的老友在电话中泣不成声,断断续续讲了很久才弄清事情的原委: 10月1日清早,他们夫妇俩乘高铁前往南京,看望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的女儿。行前为女儿准备了很多她爱吃的零食,比如蛋挞、酸奶什么的,打算给女儿一个意外的惊喜。 没想到见面之后却碰了一鼻子灰,女儿不仅没有一点惊喜,反而满肚子怨气,责怪父母为什么不经她同意就去南京,对她极不尊重。 妈妈说我们想念宝贝女儿了,可女儿说天天微信,还有什么好想的,你们的感情也太泛滥了。爸爸说妈妈第一次到南京,叫女儿陪去转转,女儿回答说和同学约好了,要去苏州玩,让爸爸妈妈自己玩,然后就匆忙而去…… 夫妇俩在南京转了一天,越想越不是滋味,索性高铁返回广州。老友在电话中问我:龙兄,你说我错在哪里?我不知怎么回答…… 02. 我今天从太原赶回佛山,原本想和老家来的老同学见面,也尽地主之宜,没想到情况也几乎一样:他们女儿今年九月刚刚考到广州一所大学就读,国庆专程来广州陪她。可女儿并不领情,只顾玩手机,想去宿舍看看,也不得进去。 问其为何如此冷漠,女儿说一是有代沟,二是爸爸总是批评她。见话不投机,老友装着想回去,没想到女儿却变得兴奋,马上进携程网帮他订了回家的火车票…… 老友说:现在的孩子和我们这代人不同了,当年我们读书,有家人来探望是多么的高兴啊。他流泪,我也流泪…… 汪峰在《存在》中唱的,以前我似懂非懂,今晚完全懂了: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 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 是否找个借口继续苟活 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 我该如何存在…… 03. 几年前我去哈佛大学做学术交流,发现费正清研究中心有学者在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中国打交道? 我问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美国学者回答说: 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美国学者必须为世界研究预案。 我现在明白了美国人的远见…… 我发了一条微信,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朋友纷纷议论和全文转发,阅读量高达20多万人,有1500多条评论。

Read more

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 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 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 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