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只是夸我聪明,但没有告诉我努力是什么?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 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没说过,至少也听过。 与之抗衡的经典神句还有不少: “他不是不会做,就是粗心、马虎。” “都会,但是就是考不出来。” …… 情人眼里出西施,家长眼里出学霸。每逢期末尤其是考试结束后,这些话的出现频率之高,恐怕超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句不痛不痒的话是毒药,不知道毁了多少孩子,满足了多少家长。请看孩子长大之后的感言: “我就是被这句话从小说到大,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傻逼!千万不要再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啊!” “我妹妹就是典型的例子。爸妈天天都这么说,导致她现在逢人便说:‘我就是不想学习,不然肯定比我姐厉害,我姐那么笨都考上大学了’。天知道考大学根本不是靠聪明,如果我父母不这么说,也许她也不会自我感觉这么良好。” “我弟就是我爸妈眼中聪明但是不学的,我就是不聪明但是傻学的。现在我弟的薪水恰好等于我每月上缴的个人所得税。” 1、我孩子特聪明,就是贪玩 家长在说这话时感情则是复杂的。有期许,有无奈,有自我安慰,甚至夹杂着自豪和骄傲。言外之意是:我孩子聪明,只是贪玩,等我孩子好好学习了,肯定比你孩子学习好。 一位老师坦言:“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它是安慰家长的不二选择,夸你家遗传好、聪明,实则是满满的无奈,只是担心家长把这话当真。” 无论如何,它暴露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失职——你家孩子是聪明,但是谁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兴趣抹杀的一干二净?是谁把一个聪明孩子的学习态度搞得不端不正? 一个聪明的孩子没学好,相当程度上是家长的问题。因为孩子都有惰性,需要引导和监督,而家长没有尽到责任。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家长,根本没有花心思了解孩子的内心状况,对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也不甚了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学习不用心之果,一定有家长教育不称职之因。正如一位老师所吐槽的: 该陪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们在麻将桌上大杀四方! 该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你们在街上顾盼生姿! 该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时候,你们在酒场上吆五喝六! 然后,孩子开始不学习了,开始逃课了,开始厌学了。你们就突然觉得,咱家的乖宝宝怎么了? 然后,你们就认为,一定是宝宝暂时不想学了,只要他想学了,那么聪明的宝宝一定能学好! 2、孩子说:爸妈只是夸我聪明但是没有告诉我努力是什么? 勤奋是极难培养、极易丢失的能力,需要时时刻刻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惰性作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任由惰性日复一天地滋长,那么在这场交锋中,勤奋很有可能落败。 很多“聪明而不用心”的孩子后来发现,努力原来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

Read more

永远不要逼孩子做这件事,影响孩子一辈子

“阿姨,睿睿在家吗?”邻居家的孩子敲门进来,可今天不是周末啊,小伙伴都在家写作业呢。 “哦,是岳岳来了,睿睿在写作业呢,你有事找他吗?” “没什么事,我想找他玩会。” “这可不行啊,岳岳。睿睿的作业还没有写完,明天你们还要上学去,交不上作业,会挨批评的。” “可我在家呆着没意思,阿姨,我妈太招人烦了。” “那你出门你妈知道吗?”我一看这孩子八成是偷着跑出来的。 “不知道。她老逼我写作业,我做什么她都不满意,我想做什么她都反对,就只知道让我好好学习。我讨厌学习!” 还好,这孩子没有被逼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愿意把心里想的说给我听。 “这样吧,岳岳,我先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告诉她一声,你在哪里。我想,你也不想看到妈妈担心的样子”“阿姨看你也是个乖孩子,阿姨也很喜欢你,你能陪阿姨聊聊天吗?” 孩子总归是孩子,男孩子也总爱在大人面前表现得像个男子汉,他把自己在学校里怎么教训那个欺负女生的男同学,怎么在运动会上挥汗如雨,他的陀螺怎么牛,一股脑讲给我听…… 孩子的笑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我想对宝妈们说,不要再去一味地责怪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天生爱学习,爱写作业的;也不要再一根筋地逼着孩子学习,逼着孩子写作业,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是不会快乐的;更不要因为不学习,不写作业,去打骂恐吓孩子,孩子心里种下多少阴影,将来就要背负多少疼痛。 “不谈做作业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涉及到做作业,鸡飞狗跳,乌嗷喊叫,让路人耻笑,让老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前一秒如胶似漆,后一秒分道扬镳。”这段话,一时在朋友圈刷爆, 好多父母转发时感慨:多么真实的写照。但是聪明的家长要直面孩子的问题,学会对症下药。 如果你的孩子,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做事专注力太差,那就试着去训练孩子的专注力,由简入难的坚持下去。当孩子在写作业时,可以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改定时为定量。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并让他休息5-10分钟,让他感觉“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如果你的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那就试着让孩子先做一件他喜欢做的事情。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当孩子沉迷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事情做完。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氛围,不要时刻处在紧张的环境中,那样,孩子会对任何事都失去兴趣,更何况学习呢。 如果你的孩子接受能力弱,那就教会他科学的学习方法,切记不要因为孩子做事情慢,而对孩子唠叨和训斥,这样只会事则其反。不要给孩子安排的学习任务过重,要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哪怕当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也要关掉电视机。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如走迷宫、找不同、拼图等等,每天坚持做练习,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完成后要记得给予小奖励。 如果你的孩子行为散漫,做什么都爱拖延时间,那你就教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慢慢养成了节约时间,利用好时间的好习惯,能掌控时间,就会做事情更自信。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比如,孩子有自己的书房、书桌。书桌上,只摆放孩子的学习用品,不要摆放玩具、食品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孩子的学习文具要力求简单,功能要单一,颜色也不要太鲜艳。室内的光线要柔和,皆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 成为好父母的精髓在于,真正了解你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身上的问题,随时调整教育方法。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所以用心去了解你家孩子的个性,用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对待他,“因材施教”,这样方法才会变得行之有效。不然,办法再好,不合适你家孩子,也不会取得预期效果。 青春年少本就是一本残酷的书,有时候家长需要的仅仅是拾起那些早已遗落在现实中的勇气和自信,相信他,相信自己,倘若一味逃避,最后等待我们的就只有无尽的深渊。 来源 | 家长必读(czdkuaile)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9种妈妈是宝宝特别不喜欢的 你上榜了吗?

当宝宝不听妈妈的话,开始出现叛逆行为时,许多妈妈都会认为那都是宝宝的错,却没静下心来想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是不是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不恰当?如果宝宝总是让你不“顺心”,做妈妈的不妨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犯了宝宝的最不喜欢的“禁忌”。 一般说来,有9种妈妈是宝宝特别不喜欢的。而这9种不受欢迎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还并不少见呢。妈妈们,快来看一看,“最不受宝宝欢迎的妈妈”,你上榜了吗? 1、“不好玩的妈妈”——让宝宝感觉无聊 宝宝:我喜欢唱歌、跳舞、绘画、剪纸、捏泥巴,可妈妈这些都不会。妈妈早出晚归,对我的爱好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对我的提问也从不热情回答,还说我的问题很奇怪,说“宝宝的话为什么这么多”。每一次妈妈对我的问题简单敷衍的时候,其实我都知道的,而且我觉得很不开心,多么希望妈妈可以跟我一起做我喜欢的事情啊! 点评:宝宝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他们想从妈妈那里了解很多事情,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如果妈妈总是一问三不知,便会让宝宝感到很失望。很容易使宝宝失去对一些事情的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妈妈在宝宝心中的形象,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对宝宝早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很不利。 建议:为做一个令宝宝喜欢和自豪的妈妈,读书学习是关键。但同时,也要尽可能抽时间多陪宝宝一起玩,多和宝宝言语交流。毕竟妈妈不是完美的,总有些事情是妈妈不会的,也没必要为了宝宝而去学这学那,要告诉宝宝知识是无涯的,妈妈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就像宝宝现在做的一样。要让宝宝自己去学会学习新的东西。面对一些妈妈不知道的东西或者回答不了的问题,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去寻找答案,这样不仅仅可以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让宝宝养成一种好学习的好习惯,以及促进宝宝与妈妈之间的良好的亲子感情。 2、“电视妈妈”——造就冷淡宝宝 宝宝:妈妈一有空就坐在电视机前,电视连续剧一集不落,把我搁在一旁。我想看电视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很多很多的道理,不让我看,而且,我想和妈妈玩一会,妈妈都会叫我自己去玩,每当这时候,我都觉得很不开心,为什么妈妈都不陪我玩,电视真的有那么好看吗? 点评:如果妈妈一直与电视机为伍,就会缺乏和宝宝一起做游戏、看书和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开展亲子活动的机会。这不仅会失去许多和宝宝沟通的机会,而且也影响宝宝,使得他也从小喜欢看电视,不善于和人交流、沟通。 建议:童年很珍贵,妈妈有时间的话,应该多和宝宝一起活动。多点带宝宝到外面去玩一下,就算妈妈真的没时间带宝宝到外面玩,那么,在家里的时候也应该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和宝宝玩一玩,听听宝宝说说幼儿园里面的事情,听听宝宝的心声和想法,并且,多花一些时间和宝宝进行一些亲子游戏,增强亲子间的感情,另外,如果妈妈真的想看电视,也可以选择一些宝宝也可以一起看的节目,陪宝宝一起看,并且边看还可以边教宝宝一些知识。 3、“苛刻妈妈”——束缚宝宝 宝宝:妈妈总对我不满意,一心想把我当成一个“全能小神童”,钢琴、舞蹈、美术、体操和电脑,我学了好多,可是她还总觉得我这样没做好,那样没学好。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妈妈总是看不到我的努力呢?我真的觉得很累啊,妈妈可不可以让我歇一会。 点评:宝宝一般都不喜欢过于苛刻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对宝宝过于严厉,且总是说“不”,这让宝宝经常处于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而宝宝天性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谁剥夺了他们这种基本需要,必然不受欢迎。 建议:切记不要过分唠叨和干预宝宝,要大胆放手,让宝宝适当自由和放纵。平时对待宝宝也不要总是以高标准来要求宝宝,宝宝还小,很多时候做事情都会存在一些问题,给宝宝犯错的机会,让宝宝自己在错误当中汲取教训,学习经验,这样对宝宝的成长才是最为有利的。 4、“谦虚妈妈”——压抑宝宝 宝宝:我平时很努力的学习一些东西,因为我很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尤其是每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在客人面前,我总喜欢表现自己最拿手的长项,但妈妈总当着他人的面说我做得不好。我真的好伤心啊,我真的很努力的做好了,而且妈妈平时也经常表扬我的,为什么在客人面前总是说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呢? 点评:在外人面前,宝宝往往比较兴奋,喜欢表现,同时也不免出现一些小差错,这是正常的。可妈妈却认为宝宝的“人来疯”让家长丢面子,或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子有方,当着众人面指责宝宝。宝宝的自尊心有时候比大人还强,且心灵也比较脆弱,上述做法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丧失自信心,甚至出现反叛情绪。 建议:当宝宝满怀热情的想要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时候,妈妈应该积极的鼓励宝宝,让宝宝更加有信心的表现自己才对,这样对宝宝的心理方面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经常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宝宝将来会更加容易与人交流沟通,对宝宝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机会。妈妈们不应该剥夺宝宝表现自己的机会,另外,如果妈妈经常打击宝宝,这对宝宝自信心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会让宝宝形成一种对自己消极的评价和认识。 5、“攀比妈妈”——让人厌烦 宝宝:“你看某某多能干,你再看看你自己。”这是妈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在大家面前,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的宝宝相比,她不是说我不好,就是表扬同事或邻居的宝宝比我强。其实,我觉得我自己做得也不错。为什么妈妈就不能表扬我一下呢?难道我真的很差吗? 点评:总是拿自己宝宝的缺点与别的宝宝的优点对比,对宝宝进行责备,会使宝宝不服气,甚至反感,对宝宝的独特个性和自信心也不利。久而久之,就会令宝宝失去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进而消减了宝宝的自信心,另外,如果妈妈经常批评宝宝而赞扬别人的宝宝还会令宝宝对宝宝产生一种不良的情绪,觉得妈妈根本就不爱我,会给宝宝一个错误的认识,妈妈很讨厌我,她一点都不喜欢我。 建议:每个宝宝都是特别的,每个宝宝都有她自己的特点,妈妈应认识到每个宝宝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让宝宝成为他自己,帮助他一起开发潜能,这才是妈妈应该给予宝宝的。而且,平时还应该多一点鼓励宝宝,而不是批评宝宝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多一点鼓励会使宝宝更加的自信,从而使宝宝增强做好一件事情的动机,这样宝宝才会更好的发展。 6、“说话不算数妈妈”——叫宝宝如何相信你 宝宝:“妈妈总是说话不算数。她曾答应马上给我买一个芭比娃娃,但至今仍没有买。她还保证在外婆生日那天带我上外婆家,但后来又说不去了。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她都说得到却做不到。最后我已不相信她的话了。这样的妈妈真叫人扫兴!” 点评:连五六岁的孩子也会尖锐地指出妈妈不守信用,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守信用?假若妈妈总是为自己的爽约寻找客观理由,那么,孩子将来也会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寻找各种借口,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从不道歉及反省自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Read more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很多时候,孩子长大后出现的问题,多半来自童年,某一件事,某一句话,某一个人,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从而使其性格和人生发生重大转变。这其中,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则孩子最重要的启蒙导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思想,也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塑造着孩子的未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是第一个老师并不代表就是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问题的根源 “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 这是非常可怕的育儿观。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育儿观呢? 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母婴依恋关系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 孩子需要被看见和倾听 我们先说说孩子的 “存在感”。存在必须在关系中才能产生。如果婴儿对妈妈笑,妈妈没有反应,婴儿就会不知所措。他会想,“我存在吗,妈妈存在吗,这个世界怎么了?” 如果婴儿的各种反应得不到妈妈的回应,那婴儿会活在一个感觉里,就是整个世界都是支离破碎的。 那么,通常的回应有哪几种,并分别有哪些后果呢? 第一种就是重复对方话语中跟情感有关的词。 比如说宝宝跟你说,“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 那妈妈可以回应说“妈妈看到了,真可爱!” 这就是重复他说的话。重复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绪,去确认它,彼此都会很幸福。 第二种是无关反应。 比如一个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只狗,好可爱的!” 有的妈妈会说:“你作业写了没?”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妈妈的沟通中,经常得到无关反应,那么,长大后,他就会感觉到跟别人沟通是一种很愚蠢的事情,于是变得冷漠。当然,他也可能会非常聪明,在自闭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时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觉得跟别人聊天是很无聊的事情。 第三种是情感逆转。 “妈妈,这个小狗好可爱啊。” “报纸上刚报导一个人因为狂犬病死了。” 等等类似这种反情感的话,你们会感觉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拧回去。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不会记得这个愤怒的,但这个愤怒一直藏在心理,后来就会通过情感逆转表达出来。

Read more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这两个字上

[01] 昨晚我和好友岚逛街,经过一个店铺时岚在里面试衣服,我随意看着,这时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进来了。 刚进店门就听到小男孩大声嚷嚷:“这里怎么沙发都没有?什么破地方”!(店面虽说不是很大,却也很整洁,摆了几张圆木凳供顾客坐。) 紧接着又听到他蹦了一句:“怎么连试衣服的地方都没有,真是破”!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这两个字上 “有呀,这不是吗?”我指着布帘后面的试衣间说。 我话音还没落,只见小男孩一把拉开布帘就看,我赶紧制止他:“小朋友,里面有阿姨在试衣服,这样不礼貌。” 孩子妈妈听我声音后,说了一句“别调皮”,然后继续看她的衣服。 也许觉着无趣,那个小男孩拖着妈妈喊走,口气强硬的不准妈妈再逛了。 他妈妈无奈的跟他出门了。 看得我们直摇头,小男孩言行放肆,一身戾气,而他妈妈对他言听计从,在发现问题时也仅仅是到阻止打住了,并没有进一步的引导指正。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懂礼貌不懂得尊重他人,成人后我想是定不能从容的待人接物。 [02] 上个礼拜,我去同事家做客,刚好他家空调坏了需要维修,师傅刚进门,只见同事13岁的女儿一本正经地警告师傅们:“我们家东西很多,你们不要偷我们家东西噢!” 我当时挺惊讶的,同事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何会这么没有礼貌? 修完空调,师傅们临走前就对小女孩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小朋友,你看清楚哟,我们没有偷你家东西喔。” 这个时候孩子妈妈一脸不屑的发话了:“你们大人怎么这样跟一个小孩计较呢?” 父母可以宽宏大量,不计较孩子言行,难道整个社会都要原谅孩子的失礼?何况也不是三岁的小孩。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什么样,塑造出来的孩子往往就是什么样子,这种熏陶的力量往往超乎我们想象。 千金难买一教养,这不仅仅是礼貌更是一种尊重、一种分寸感。 教育是构筑一个孩子身体的骨骼,那么教养就绝对是它的灵魂。 [03] 最近很火的一个话题,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孩子,你该怎么教育孩子? 这个问题曾让我困惑很久。 年前,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婆婆就跟我说“我们家小嘟现在这样不行呢,别人打他从来不还手的,老师都在说他蠢。”

Read more

父亲给儿女的9条忠告

1、我买了二十六年的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2、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就算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3、爱情只是一种感觉,而这感觉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你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4、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5、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6、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7、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8、生命是短暂的,如今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预期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9、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12招让孩子更专心

资深广告人孙大伟曾说自己小时候「八成是个过动儿」,妈妈说他「屁股是尖的,永远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骂。 动起来像脱缰野马、话匣子打开停不了、做事虎头蛇尾、常常「神游太虚」……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免怀疑: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过动儿? 其实,孩子看起来坐不住、读书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长需要发挥「名侦探柯南」的精神,去观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 孩子的大脑还在「施工」 台北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注意力、抑制冲动的能力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有关,而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小朋友的大脑还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较短。小学年纪的孩子如果读书写功课2、30分钟,就会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样,坐下一两个小时专心做事,其实是不切实际、强人所难的。 2. 过度学习,资讯爆炸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洪俪瑜说,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补习、学才艺,可是孩子根本没办法消化、吸收那么多东西,表现出不专心并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饭,父母却硬要塞给他一碗,最后他什么也吃不进去,」她比喻。 3. 学习内容不适合孩子的程度或兴趣 学习内容太难、太容易、不符合兴趣,让孩子跟不上或觉得没有挑战、无聊,都会让他无法专心。家长可以跟老师讨论如何调整学习内容、进度及方法。 4. 动态的学习太少 洪俪瑜说,小孩(尤其是男生)本来就需要较大的活动量,但现在的小孩太多时间都在坐着从事静态活动(看电视、打电动、补习),过多的精力无法发泄,就容易显得躁动不安。 「有足够的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对提升注意力,甚至整体智能发展都有帮助,」她说。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动(例如观察自然生态或大人的活动),「探索、摸索是孩子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们会显得比较静不下来,可是这个重要历程却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们坐着去看参考书上的答案,」洪俪瑜感慨。 她小时候在乡下自己摸索怎么编稻草,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摸索学到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别人塞给你现成的知识,拼命记却都记不住。」 5. 父母管教不足或不当 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讲时,常有听众带着小孩一起来,却不约束小孩,任由他们在演讲进行时跑来跑去、大声喧哗。 「很多孩子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该动的时候动不起来,」她建议父母,从小就要教孩子在什么地方应该安静,什么地方可以说话、走动。如果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可事先准备一些书、小玩具,让孩子练习自得其乐、不干扰旁人。 6.

Read more

什么是「健脑操」?

什么是「健脑操」?总括来讲,「健脑操」是一套简单的身体运动,用于整合大脑的各个部分,从而提升学习建立自信心。 「健脑操」是一个以运动为本的训练程式,用于学术、运动及日常生活中,以帮助学习和减轻压力而设计的。 运动和游玩是我们学习的基础,透过这些自然的身体运动能开发儿童在学习中所需的资源,学习便会变得更容易。 「健脑操」是由保罗‧丹尼逊博士(Paul E. Dennison, Ph.D.)所开发的。丹尼逊博士明白到儿童在阅读和学习时, 往往得不到生理上的配合(如:眼睛的追踪协调能力、书写时小肌肉运用技巧、理解数学的方向性等)。为提升儿童的学习进程,丹尼逊博士开发了「健脑操」运动,此运动是建基于儿童入学前所体验的成长和动作的发展过程。丹尼逊博士在其诊所内利用「健脑操」专门处理有学习困难的儿童。 「健脑操」合共26个基本动作,适合任何人,只需每天做几分钟,而且十分容易,其效果是即时和显著的。此运动能促进整合大脑以达至全脑学习,以及提升神经发展。简而言之,「健脑操®」是一种能刺激和镇静大脑的运动。众多教育者亦发现「健脑操」能提升整体在课堂上的专注力。 我们现在介绍4个「健脑操」的基本动作,你能看到在所有课室都能快速运用。 “喝水” 正如韩纳馥博士(Carla Hannaford, Ph.D.)所说,大脑由水分组成的比率比身体其他器官都要高(估计有90%)。于课堂前或课堂中有喝水的学生在学习上均有较佳的表现。在紧张的环境下如考试,喝水就变得非常重要!因受压时会大量冒汗及流失水分,对专注力出现负面影响。 “脑开关” 在课堂前进行这练习能帮助血液流向大脑,开启全脑。血液流量增加能提升于阅读、写作等时所需的专注技巧。 撑开其中一只手的母指和食指,将母指和食指置于锁骨和两边胸骨间细小的凹陷处,轻柔按压。同一时间,将另一只手放在肚脐上方的位置。轻柔地按在此位置大概两分钟。 “交叉爬行” 此练习能帮助协调左右脑,锻炼大脑两边信息互通。有效提升拼字、书写、聆听、阅读和理解。 可站立或坐下,将右手提高横跨身体拍在左膝上,然后提高左手横跨身体拍在右膝上,如做步操般。于站立或坐下时进行此套动作大概两分钟。 “挂钩” 此练习在考试或一些特殊场合如虽要演讲时能起效用。在任何会引起紧张的情况下进行“挂钩”能镇静头脑和提升专注力。 可站立或坐下,将左右脚交叉,左右脚踝相叠。将左右手交叉,左右手腕置于左手腕上十指紧扣。向外弯曲肘部,轻轻把手指转向身体直至靠在胸前的正中央位置,保持此姿势。 现在有机会体验「健脑操®」的魅力,请在此报名: https://goo.gl/forms/y1IjoZ4QPZASw7hl2

Read more

5种宝宝不良走路姿势

5种宝宝不良走路姿势,你家有吗? 1。总是跌跌撞撞 会走已经有一个半月了,可他为什么还总是跌跌撞撞的? 一直到1岁半,这都是完全正常的。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大约3~6个月的时间,孩子他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没有跌跌撞撞的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脚步的。 然而,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经常摔跤!他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内耳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记录下所有的参数。不过,到了2岁左右时,如果在公园的小路上走路,他还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这样做,否则那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 如果医生没有发现神经方面的毛病,他可能会建议你去看骨科方面医生,以排除骨架结构的问题。 2. 走路像只鸭子 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孩子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孩子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蹬三轮或两轮小轱辘童车,孩子脚底弧度会更快地形成。 如果你觉得孩子走路难看,也可以在孩子2岁左右时,让他做用脚趾夹铅笔、手绢或大扣子的游戏;在游乐场玩时,拉着孩子的手,让他踩滚桶; 或是鼓励他用脚尖走路。婴儿平足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婴儿是弓足,很可能表明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 3. 走路像螃蟹一样 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在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孩子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 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他走路的姿势。 4. 走路像西部牛仔 他的双腿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2岁前,如果他的双腿像个括号,你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给孩子的双腿打上石膏,来帮助校正孩子的双腿。但这要在确诊的情况下,由医生来操作进行。 5. 夹着大腿走路 双腿呈现x型,一般在不愿意走路(走不了长路,稍走点路就嚷嚷着要抱)、不好动的孩子中较为常见。有些人不友好地称之为“大屁股综合征”。 有时,这种姿势是缺少肌肉负重锻炼。一般只要进行一点锻炼,甚至在8岁左右做一点体操训练,就能把这种不雅的走路姿势纠正过来。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最好的教养,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01、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