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大数据告诉你,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原来有这么多好处

新一年度的入学报名又开始了,最近有一宝妈在吐槽说学校规定9月1日出生的孩子不能上学这一规定不合理,因为她家里的儿子刚好是9月2日出生。她又跳又叫,说人家8月31日的都可以入学,为啥差几天就要等一年……还举例说自己的孩子多聪明。 这宝妈的心情幼儿说表示理解,所以才有很多宝宝为提前入学而剖腹出生,或者千方百计找关系提前入学。但是,真有必要这么早入学吗? 相比之下,英国爸妈的做法却与中国爸妈的做法大相径庭。9月1号也是英国上学年龄的分界点,但不少英国临产妈妈把宝宝憋到9月1日之后才分娩。 因为国外的科学家用大数据证明,他们发现在小学毕业时,一个年级中年纪大的学生成绩往往比年纪小的学生成绩好12%。 到了高考差距更加明显,数据表明9-12月出生的小孩进牛津剑桥的比率比一般人高25%,这个太惊人了。另外,也有人做过统计,他们发现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12月出生,加拿大著名的青少年曲棍球联赛的成员出生月份几乎都集中在1~4月。 这里面包含什么玄机? 对一些同岁的孩子们来说,越早出生的比晚出生的孩子虽然相差几个月或大半年,但这样的年龄差距体现在一个孩子的体能、情商和学习自律、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可能就是一个不少的差别。对一个老师或教练来说,他们往往是青睐班里那些学习能力好、听话、又能较好胜任的那些孩子,因为会让他们减少更多的精力。 教育领域里也有个“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孩子在幼年时期表现出来的优势,会被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因此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但年龄的差别往往是被忽略的,很少老师会因为一个孩子成绩差而将原因归根于年龄太小,对老师们来说也没必要。所以那些年龄小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弱势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他们会接受老师更多的批评和指责,甚至被贴上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对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致命的。 所以,提前让孩子上学,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答案一目了然。 晚一年上学,带给孩子哪些方面的优势? 1、更容易被老师们喜爱 晚一年上学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心智比同班的其他孩子成熟,花不多的时间就能适应学校生活,给老师们减少麻烦。他们在体能和情商方面表现出来比低龄孩子的优势,往往会得到老师更多的青睐,表现在情绪控制、吃饭睡觉是否自律、是否容易跟老师沟通等,都为孩子增分不少。 2、更容易成为班里的优秀学生 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的理解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会比年纪小的孩子好一些。一般来说,班里那些最喜欢在课堂里走动,不认真听课,东张西望,专注力差、理解力弱的,除了多动症的孩子外,往往是那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所以年龄大的孩子在知识接收方面比年龄小的孩子会更好。 3、孩子自信心会更强 年龄大的孩子,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他们的心智更成熟,独立能力也会更好,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优势,会更容易让他们成为班里的佼佼者,给他们带来的自信和从容,将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因为自信会让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马太效应”将继续发挥着作用。 除了大数据之外,瓜妈亲自上阵,披露泣血经历。阿瓜刚好是8月份出生,给老娘长脸啊,不用拖后一年才上学,当时还自感庆幸。上学前好端端的,没给老娘添什么麻烦,到刚好3岁一个月上幼儿园了,瓜妈那真是一个头痛。 上学时永远坐在前排的凳子,全班最矮的一个; 人家孩子刚上学最多哭一个星期就完了,阿瓜哭了半个月,后来生病痊愈再上学又哭,好不容易撑到放寒假,放完寒假后上学又重新一趟适应期; 自制力能力比班里的大孩子差,老师多次反映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叽叽喳喳的总有阿瓜; 生活技能欠缺,人家饭碗刚发下就立即被干光,阿瓜还没吃几口,好几次阿瓜回家委屈地说“人家没吃完就被老师收走……” 如果上天给我再选择一次,我宁愿选择让孩子晚一年再上学! 最后温馨提示,如果你家的是男孩子,幼儿说建议宜迟不宜早。因为男孩子的发育一般晚于女孩子,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男孩子的读写能力比女孩子晚一年左右,即使到了5岁的男孩子,他们的大脑语言区水平仅仅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所以为什么小学初中一般女孩子的成绩比男孩子好,就是这样的原因。 所以,不要老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无知想法了,早一年上学还是晚一年上学,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就。 作者:佚名

Read more

为什么现在养孩子这么累?

偶然听到几个阿姨吐槽儿媳妇:一岁就送早教班,奶粉要买最贵的,孩子啥要求都满足,请了保姆又有老人搭手还整天嚷嚷着累…… “咱们那时候一个人带三五个怎么过来的?孩子没喝过奶粉没穿过纸尿裤也水水灵灵地长大成人了。” “现在年轻人带孩子太矫情了。”这是总结陈词。 听来也是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了。 前阵子我写了篇讲职场妈妈辛苦的文,也有读者评论说,新生代父母太矫情,过去谁家不是好几个孩子,也没见费这么大劲。 这话我特别不赞同。 现在养孩子的确比过去费劲,但这绝不是因为父母矫情。 ******** 有个段子,说母女俩带小孩时发生分歧争执。 母亲说,我养活了你们四个孩子,经验丰富,当然听我的。 女儿说,是啊,你是养活了四个,但你还养死了仨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一个母亲用同一种方式养活过好几个孩子,也不代表她就养得对。 当然,如果不把孩子养死就算成功,那标准也太低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不但“养活”,更要“活好”。 我有个闺蜜。她小时候父母工作都特别忙,她常常被一个人锁在家里,没电视没玩具没吃的没喝的,就趴在窗边看马路上的人,在苍茫无垠的时间荒漠里绝望地等大人回家。那种孤独感到现在还特别强烈。她都快四十了,还很害怕一个人在家,每次老公出差,关门离开那一瞬间她都有一种濒死的绝望。 但是闺蜜的妈妈是看不到这种绝望的。 大部分那个年代的父母都看不到。 他们只看到自家孩子全须全尾地长大了,没缺胳膊没少腿,好像一切都正常得不得了,却看不到他们内心自卑,没有安全感,没有存在感,难以与人亲近,知识积累不够,了解世界不够,对物质的欲望一辈子也填不满,所有的兴趣爱好特长都没得到培养…… 这些,有可能就是养育方式不当所致。 而现在,我们认识到了人是多维度的,除了吃饱穿暖,还有更多需求。 照马斯诺大叔的理论,人有六大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过去的父母觉得只满足孩子前两项就足矣,而现在我们想尽量多满足几项。 就是说,过去养孩子是粗养,稀里糊涂长大就好。现在我们要精养,要让孩子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智力得到开发,特长不被淹没,有自制力有想象力,有教养有素质有美好前程,不孤独不委屈不出任何意外…… 这当然要多花大把大把的精力和财力。 而且养孩子学问太大了。老套的育儿百科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你得懂教育学心理学,看无数大神的文章,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去揣摩去实践,否则你怎么知道几岁跟孩子分床,该不该让他们看动画片,要不要给他们报课外班? 这都是看不见的付出,但劳心劳神是真的。

Read more

接到电话不要第一反应喊“喂”了!

最近俊俊妈在育儿群里提醒所有爸妈,接到陌生电话最好改掉“喂”的习惯,随后她给大家讲了她邻居睿睿妈的经历,真的非常惊险! 睿睿妈这天在公司上班,突然手机铃声响起,一个本地的陌生来电,由于睿睿妈经常会接到客户的电话,她想也没想就按了接收键下意识地“喂”了一声。 随后一个陌生男子的声音恶狠狠地响起:“叫妈妈!”一个怯怯的小孩子的哭腔:“妈妈!救我!” 睿睿妈心里一紧,下意识地叫了声“睿睿!”,恶狠狠的男声又响起:“你们家睿睿在我手上,我只求财,识趣的赶紧给我汇1万块,不许报警,否则你将收到睿睿的手脚!” 对方挂掉电话,随后发来了一个银行卡账户,说“必须在20分钟内汇,汇完就放人,否则会后悔……”。 睿睿妈惊慌失措找银行卡,找完了钱包找手提袋,发现身上没带任何银行卡,急忙给睿睿爸打电话,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睿睿爸后,到底还是男人冷静:“你确定是睿睿的声音吗?” “好像……是!”紧张和害怕冲昏了头脑,“好像……又不是!”睿睿妈语无伦次了,睿睿爸说:“你先别汇款,我打电话给睿睿的班主任!” 一语点醒梦中人,怎么听到小孩的喊叫就没神了呢,竟然完全没想到要给老师打电话确认! 几分钟后睿睿爸的电话回来了,睿睿果然安然无恙在学校上课。 据说这是电话骗子的最新骗术,各位爸妈尤其要警惕。无独有偶,最近也有其他家长类似的警示: ******** 这类骗术是如何引诱家长上当的? 1、随着接电话的一声“喂”,对方判断你是爸爸还是妈妈; 2、用小孩的哭声叫“爸爸”或“妈妈”戳中父母的弱点,引起家长的紧张,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最紧张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听到小孩叫“爸爸”或“妈妈”,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的孩子,如果遇事不冷静,家长就会下意识地叫出孩子的名字,让骗子掌握了孩子的信息; 3、骗子就会通过掌握了孩子这点小信息,可能会旁敲侧击地继续刺激家长,套取更多的信息; 4、最后骗子会威胁说要伤害孩子,从而让家长乖乖就范。 那么,家长们遇到陌生电话应该有防范意识,因为陌生电话经常会遭遇电话骗子: 接到陌生电话时可以先保持沉默,让对方先出声,待了解来意后再出声; 即使让对方知道了你是男还是女,听到小孩声音时务必要保持冷静,仔细辨认是否自己孩子的声音; 家长可以问问对方手中是男孩还是女孩,长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如果对方不回答或答不上,那一定是有诈; 挂电话后第一时间确认孩子是否安全,如果孩子在上学的要打电话给孩子的老师,如果孩子在家里的要打电话给家里人确认孩子是否在安全在家里; 如果以上的信息都不能确认,那么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跟对方周旋,同时寻求警察的帮助。 最后,警惕电话骗子的一些常见的骗人手段 1、冒充学校的老师,说孩子在学校出意外,正在医院手术,急需手术费用从而骗钱; 2、冒充医保局的,准确说出宝宝出生日期、宝妈名字,然后说针对新生儿有个补贴,说之前联系不上,马上快到期了,赶紧给指定的手机号码打个电话咨询办理领取;

Read more

睡前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的变化超乎你想象

1 小家伙有段时间特别淘气,不好好吃饭,对青菜完全不感兴趣;性子很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经常拉着大人跟他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输了就哭;玩具经常乱扔乱放,讲也讲不听……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和他爸爸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但是,我做了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帮他脱了衣服钻进被子里,忽然想起白天他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家伙现在每天午睡后都能自己把衣服穿得很好。 我很高兴,同时也很好奇,这个在幼儿园会穿脱衣服的小家伙,为什么在家里却非要我们帮忙?于是,我搂着小家伙心情大好地对他说:“小毛,我今天要表扬你哦。” “为什么要表扬我呀?”小家伙有点兴奋。 “因为老师跟我说,你现在会自己穿衣服了。是这样的吗?” “是的呀,我还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呢。”被夸奖的小孩一脸自豪的样子。 “哇,是吗?那你可不可以叠给我看一下呀?” 话音未落,这个小孩便咕噜一下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撅着个小屁股把在幼儿园新学的技能展示给我看,一边展示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先关上两扇门,再抱抱娃娃,然后向我鞠个躬,这样就行啦。” 看着原先被揉做一团的毛衣在这个小孩略显笨拙的动作里慢慢地变成了一块整齐的“小豆腐”,我心里竟莫名感动起来,然后由衷地夸赞他:“儿子,你真的好棒呀!都不需要妈妈帮忙就能把毛衣叠得这么整齐,明天早上,你是不是不用妈妈帮忙也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呀?” “可以呀!”小家伙回答得很痛快。 2 第二天早上,经过我的稍微提醒,他果然自己开始穿起来了,穿完还特意跑到厨房跟我确认:“妈妈,你看我是不是自己就能把衣服穿好了呀?” 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当天表现比较好的地方特别郑重地说出来——也就是“点名表扬”。 比如: 妈妈今天要表扬你哟。因为今天妈妈买菜回来的时候,你看妈妈提不动,就帮妈妈拿了苹果和肉,这样妈妈就轻松多了,胳膊也不酸了。谢谢你帮我做事。 不客气,妈妈,明天我还会帮你做事的。 你今天和爸爸比赛跑步,后来输了,我看你本来想发脾气的,但后来又没有,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男子汉了,所以就不能随便发脾气了呀? 是呀。 我看你今天吃了不少的青菜,是不是因为你想快点长高个,这样就可以打败怪兽,保护妈妈了呀? 对呀,还可以保护爸爸呢。 今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你把你的积木全部都收到玩具箱里了,小汽车也都放到你的车库里去了,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呀? 是呀,我还把所有的故事书全都放到书柜里了。这样书柜里也不会乱七八糟了。 ……

Read more

打骂孩子,到底有多可怕?看看正面管教孩子的方法

[01] 正在午睡的我,接到了昔日的一个高中同学的电话,她说在我所在的城市出差,想见我一面,我说好啊。 这个同学叫娟儿,在高中和我同桌一年,印象里,她低着头走路,话不多。印象最深的,是某次上课,她额头有血滴下来,我好心提醒她,却被她狠狠瞪了一眼。 后来,从同学那里听说,因为成绩不好,她经常被妈妈暴打。有次成绩没考好,她妈更是赶到学校,拿了一个木头棍子,当头就是一棒,好在她妈妈很快被几个老师拉住,这才免了皮肉之苦。 这么多年,偶尔在同学群里,依稀了解她的状态,再次见到,却仿佛老了许多。她说她离婚了,因为不自信,总是担心老公沾花惹草,吵架更是家长便饭;女儿也不乖,一不听话就动手打孩子,因为从小的教育告诉她,这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最终,老公说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女儿也归了男方。 曾经她也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从小活在父母的“打骂”教育下,却也最终活成了她最痛恨的人,将这种愚蠢的教育方式施加在下一代孩子身上。她既是一个“打骂”的受害者,也是一个“打骂”的传递者。 俗话说:“棍棒下出孝子”,真的是这样吗?曾在一期节目中说过,自己是在妈妈的打骂中长大的,随时会有扇耳光的危险,还曾被妈妈用一捆枯枝打到浑身是血,很长一段时间活在恐惧当中。这种打骂你认为可取吗?然而,研究表明,打孩子却是一个最愚蠢、最无能的行为。  [02] 那为什么家长们还要乐此不疲的打骂孩子呢? 1)研究表明,2-6岁的孩子被打骂,是因为调皮捣蛋。 孩子把洗衣粉倒进了鱼缸; 把毛巾放在马桶里洗; 拿水杯里的热水去浇花; 穿着漂亮鞋子去踩泥坑; 把手机扔进了水里…… 诸如此类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们的这些“罪行”简直就是“罄竹难书”,可孩子很是无辜,因为这一个阶段,就是他们开始探索的阶段,所以常常会做一些让家长们觉得是“错”的事,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错与对,他只是想亲自去尝试一下。 其实,这种尝试,有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家长们千万不要过多指责孩子。 2)6岁以后,被打骂是因为不好好学习。 身边很多家长,都在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开始感慨,以前从来不动手的,现在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网上流行的那一段:“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可见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很是敏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更打不得。 “童话大王”郑渊洁,他笔下那么多生动的角色,陪伴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可他学生时代,并非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曾被老师开除。后来,他的爸爸郑洪升便在家教他。著名主持人孟非,在上学那会,数学成绩一塌糊涂,是班上有名的“捣蛋王”。但是他们却是人生的赢家。 所以,家长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却不是唯一的标尺。而且,正确和耐心的引导,远要比打骂有效果。退一万步说,孩子成绩不好,最多就是不成材,但是,你的打骂却会让他不成“人”。 3)打骂孩子最简单的理由——孩子不听话。 很多家长打骂孩子,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在家长们的眼里,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要多,他们决策的事情肯定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可孩子偏偏不买账。说不通是吧,好了,一顿揍,孩子不说话了,默认了家长们的话,世界都安静了。 专家们说,孩子在四五个月以后,就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他们会拒绝喝奶,饿了臭了都会哭,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做事的理由和风格,这也就是家长们所谓的,越长大越难管。

Read more

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给孩子留下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父母,最喜欢琢磨的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着实不好回答。 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答案是金钱,但这却可能是最不靠谱的答案了。给孩子留下一些东西,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把财富留给不会支配它的孩子,可能不但毁了财富,还会毁了孩子。 留给他快乐的童年 一位老师问孩子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但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了光说好话不说坏话。”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术,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怎么说我。”还有的孩子说:“我买了床不搁家里放在树上,省着他们一天到晚唠叨我。”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虽然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到。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 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留给她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给家长学习。高考完,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留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因为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 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变成财富的孩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给孩子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学习的动力、满满的成就感,他就什么都不会缺。 财富本来属于全社会,又何必一定要留给孩子?只有那些学会了正确看待和处理财富,并且能用财富来反馈社会的孩子,才配拥有财富。 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担当得起财富,才是这个时代父母的责任。 文/正向语录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为什么有时宁愿骗自己去顺从,也不敢直接拒绝他人?

拒绝别人是需要力量的,这种力量来源于人的自主性。一个有充分自主性的人,能够确认自己的选择与主张,当然会有拒绝别人的力量。相反,一个缺少自主性的人,往往会顺从地接受那些他们内心抵触的要求,因为他们很少有力量去对抗他人。当他们总算鼓起勇气拒绝了别人时,马上会产生内疚、焦虑、自责、羞耻等负面情感。对于缺少自主性的人来说,任何选择的情景都会让他们寝食难安。 一个男孩重复了某种模式。A和B是他所喜欢的两个女孩,不过他更喜欢A,两人有时会互送礼物,感情即将水到渠成,等待着窗户纸被捅破的那一刻。有一天,B突然向他表白了,男孩因为更倾向于A,于是便礼貌的拒绝了B。B很伤心,B的伤心让男孩不知所措,并感到非常难过。于是男孩心软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后来他主动地约了B,并莫名其妙的答应了B。但与B的相处并未让男孩安心,他不断地被后悔与想逃的感觉所占据着。 这个男孩无论在恋爱关系里,还是在专业选择上,都出现了类似的纠结模式。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主张总被父母粗暴的干涉,从日常的琐事直到专业的选择,无一不如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这个男孩的自主性没有被很好的建立起来,选择与拒绝的情景是他最无力应对的情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约在2-3岁的年龄阶段,会经历一个自主性对依赖的冲突高峰。孩子会频繁地出现说“不”的行为,比如不合作,不听话,不遵守规矩,随地大小便,不吃饭等等。这些拒绝行为其实是孩子建立自主性的尝试,他们想要感觉到自己并非依附于父母,而是可以自我作主的。这种自我作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立的重要标志。如果父母能够尊重和理解这个说不的淘气小孩,并适当的管教,那么孩子的自主性便被建立了起来,他们会建立起自豪的品质,拒绝他人时不会有强烈的内疚或羞耻。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将自己的需求合理化地作为正当权益,擅自将孩子的需求归结为错误的,这种自私专横的养育方式将引发孩子焦虑、羞耻和内疚的情感。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父母,以种种有利于他们的说辞,比如“爸妈赚钱很辛苦,你要听话”、“不孝顺”、“把我气得心脏病发作了”,来打压孩子的自主性需求,有些父母还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施以严厉的惩罚。这些孩子经常会被内疚与焦虑所控制,特别是在与别人意见相悖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体验这些痛苦的情感,孩子会违心地答应父母的无理要求,但这种违心的答应背后又潜藏着强烈的愤怒。远离父母是这些孩子强烈的渴望,谁愿意跟一个总是不尊重你的人相处呢?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拒绝别人的方式是说谎而不是直接说不?原因在于这些人缺少拒绝别人的力量。于是他们采取了侥幸的方式,以说谎的方式去掩饰真实的拒绝意图,以避免体验到因为直接拒绝而唤起的内疚或羞耻,或者避免受到想象中的伤害。自主性没有充分建立好的人,严重的会出现强迫的症状,生怕任何拒绝或攻击信息的泄露,采取仪式性的行为去抵消那些攻击性的意图。比如,反复的整理、计数,过度爱清洁,以这种反向形成的方式,去防御内在强烈的伤害性愿望。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父母必看!是否也犯了这个错误?

[幼教] 当爸爸妈妈或老师在监督小朋友做功课时, 当小朋友写了错误的答案, 你是不是会马上开口说”错”, 并要小朋友马上改正呢!? 如果是的话, 请马上停止这样的举动, 因为这种行为只会让孩子变得没有信心, 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 有一个同学的课业比较弱, 常常需要妈妈独立监督指导。 每当小朋友的课业回答错误时, 这位妈妈都会马上中断他的写作, 并要他马上更改答案。 几个月后, 小朋友已经养成一个习惯, 每当回答一个题目时, 都会抬头等待妈妈的肯定, 确定答对了他才会继续下一题, 完成一题了, 又是抬头等待着妈妈的回应。 完了, 培养一个无法独立自主完成课业的小朋友, 是妈妈们想要的吗?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Read more

你现在的样子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闺蜜当了妈,就放弃工作和打扮,连轴围着女儿转,争分夺秒干家务。每天从鸡飞狗跳开始,到疲惫不堪结束。偶尔有点闲情逸致,也都给了孩子和家庭。 女人做了母亲以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身材的走样,缺觉的疲惫,而是被母爱侵占的时间和剥夺的自我。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儿和丈夫对她的付出不但没有感恩,反而带着不尊重和不满足,她才意识到,自己毫无保留的牺牲,让孩子耳濡目染之中觉得女人的付出就该是理所当然的。 妈妈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向他展示,一个女人,是怎么做女人的。你如何演绎女人,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女人。 太多女人,在当了妈妈后不在意外表,也不追求内涵,就因为:我的妈妈也是这样随意,她要照顾家庭照顾孩子,哪有时间打扮,形象什么的,不重要! 太多男人,在婚姻中对妻子百般挑剔,就因为:我妈妈就是这么无私奉献的,我妈妈就是这样为我付出的,你身为我的老婆,也应该这样做! 女人做妈妈的样子,影响了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母亲是孩子人生观的一部分。 一个热爱生活,宠爱自己的女人,会让孩子学会认真对待生活,懂得为自己负责,在今后平凡的生活中保持着感受幸福的能力。 我的老师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们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但是离了彼此我们也能过得很好;我爱你,但是也爱自己;我为你付出一切,但是也会为自己有所保留;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但是我不会把你当作我的全部。 她女儿仿效妈妈的样子,努力为自己而活,坚持自己的目标,承担自己的人生。言传身教有着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一生。 一个一味付出,却不知道对自己好的女人,就会让孩子学会只知毫无底线的付出,然后被动地等待他人来发现,却不知道用心经营自己。 这种全身心付出的爱里会有太多的控制和期待,而这期待里,还有害怕被辜负的脆弱,在无形中成为孩子背负的重担,这样的孩子,哪会过的幸福? 我的发小每次花钱,都倍感不安和内疚。因为她每花一分钱,就会想到她的妈妈为了她省吃俭用的穷酸模样,这让她无形之中背负了一道枷锁,仿佛花自己工作赚来的钱都是一种不孝。 所以,做一个“只顾自己”的妈妈,比做一个只知道牺牲自我的妈妈,更容易养出健康幸福的孩子。 “只顾自己”的妈妈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女人自尊自爱的快乐模样,让孩子明白家庭生活的正常模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相爱,而不是某个人过度的付出和支撑,不存在理所当然的谁照顾谁。 “只顾自己”的妈妈知道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是父母全身心地投入,而是退居到身后的守护,给予他自由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她们相信只有放手让孩子的人格自由发展的园丁,才能收获一棵健壮而又生机勃勃的大树。 就像胡可,教育出安吉这样负责懂事、机智能干的孩子,就是因为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手让孩子去过不被管制、不被束缚的生活。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注意⚠️专家提出宝宝喝酸奶“3要”“3不要”(慎重)

注意!宝宝喝酸奶三要三不要 随着酸奶的营养价值被确定,喝酸奶成为了一种时尚,该如何正确的饮用酸奶呢?专家提出了酸奶的“三要”“三不要”。 1、要鉴别品种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由牛奶(奶粉)、糖、乳酸(柠檬酸)、苹果酸、香料和防腐剂等加工配制而成“乳酸奶”,因其不具备酸牛奶的保健作用,购买时要仔细识别。 2、要在饭后2小时左右饮用 适宜乳酸菌生长的PH值酸碱度为5.4以上,空腹胃液PH值则在2以下,如这时饮酸奶,乳酸菌易被杀死,保健作用减弱。如果饭后胃液被稀释,PH值只上升到3-5。 3、要饮后及时漱口 随着乳酸系列饮料的发展,儿童龋齿率也在增加,这是乳酸菌中的某些细菌起的主导作用。 4、不要加热 酸奶中的活性、乳性乳酸菌,如经加热或开水稀释,便大量死亡,不仅特有的味道消失了,连营养价值也会损失殆尽。 5、不要与某些药物同服 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治疗腹泻的一些药物,可杀死或破坏酸奶中的乳酸菌。 6、不要给婴儿喂食 酸奶含钙量较少,而婴儿正在生长发育期,需大量钙。尽管酸奶中由乳酸菌生成的抗生素能抑制和消灭很多病原体微生物,但同时也破坏了对人体有益菌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影响正常消化功能,尤其对患肠胃炎的婴儿和早产儿更不利。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