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这个习惯,父母再也不用担心孩子沉迷电玩啦!

犹太人的智慧和聪明是众所周知的,这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民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哲学家、科学家和企业家,包括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等等。如果一个犹太人家里失火了,他们首先抢救的一定是书。 据说,在犹太人的童年时期,刚一懂事,妈妈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就会将蜂蜜滴到书上,让孩子能够在书中品尝到蜂蜜的香甜从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而在中国,曾有调查发现:孩子在小学时,每天读报的人数为16%,读杂志的人数为10.6%;但是到了中学,每天读报的人数仅为6.8%,读杂志的人数为5.2%;这些数字远远低于每天都看电视、上网的中小学生。 其中,有30%的孩子不喜欢阅读;也有12%的家长从不和孩子一起阅读或交流;还有近一半的家长只是偶尔与孩子一起阅读。 因此,专家呼吁:从婴儿起,父母们就应该每天至少抽出20分钟的时间为孩子坚持朗读,直至中学,终有一天会发现,这样的习惯会让孩子一生都受益匪浅,而这也是避免孩子沉迷电视和游戏的最好方法。 愉悦妈妈给家长的建议: 1.给孩子营造好的阅读环境 和孩子一起读书,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父母经常看书,那么孩子也一定会耳濡目染,长此以往,就会慢慢喜欢上阅读。 有调查显示,那些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其家中,都有一个很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单独的房间,专门给孩子阅读时使用,并在家中定一个具体时间,关掉电视,全家人一起阅读。 2.用书籍包围孩子 哈佛有学者研究发现:如果在房间里放满书籍,让孩子可以随处都接触到,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所以,在孩子的房间里放满各种书籍,包括故事书、绘本、杂志、字典等,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书籍放得太高或者太集中,应该放在孩子可以随时拿到的地方,甚至可以是餐桌、床头、沙发上等位置。 3.抓住细节,提升阅读水准 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家长要时刻抓住孩子的阅读心理,以便因势利导,将孩子的阅读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提问是促进孩子加深阅读的好方法,不过,家长们在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水准,不要反复问孩子一些他已经回答过或是早已了然于胸的问题,否则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也就不可能达到提高阅读水准的目的。 所以,为了让孩子始终保持对阅读的兴趣,家长可以多问一些涉及细节的内容,而非常识性的知识,这是一个帮助孩子进步的不错方式。 在阅读上,孩子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因此,如果孩子提出了一个家长也无法解答的问题,那么可以带着孩子去查字典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让孩子了解获得答案的方法。 文/愉悦妈妈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孩子不自信?父亲用3件旧衣服改变了他的一生

卖衣服的小男孩 13岁的那年,父亲有一天突然递给男孩一件旧衣服。 “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 “大概一美元。”他回答。 “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 “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 父亲的目光真诚中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你知道的,家里日子并不好过,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 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 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他紧紧攥着两美元,一路奔回了家。 以后,每天他都热衷于从垃圾堆里淘出旧衣服,打理好后,去闹市里卖。 如此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20美元?” “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20美元,它至多值两美元。” “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 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 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 不一会儿,一个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5美元的小费。 25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 ********** 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它卖到200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 这一回,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 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角拉佛西来到纽约做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名。 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Read more

养好一个男孩的9条建议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我们都希望看到集智慧、勤奋、担当、稳重、好性情的男性。如何把我们的儿子培养成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是我们每位家长的共同愿望。 建议1:如果可以,男孩在三岁前,最好由父母自己亲自照顾,退而其次就是亲人的照顾,这样能最大限度避免分离焦虑症对孩子成长的羁绊,避免孩子入园以后的攻击性和孤独感。 建议2:婴儿期的男孩和女孩的需求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他们成长期待的就是陪伴和爱的呵护。在男孩年幼的阶段,我们应该给予他亲腻的爱。 建议3:如果想让男孩的语言能力发展更快更完美,我们就要做一个喜欢教他说话,并且愿意和他交流的人。这样会避免男孩长大后少言寡语,不善于和人沟通的成长问题。 建议4:如果想让男孩拥有亲密、信任、温暖、快乐和友善的性格,我们应该尽量多多的拥抱他,让他的情感能更平稳更能控制,同时也让他感觉这股幸福能量的传递和滋生。 建议5:在父亲影响儿子的最宝贵时机,父亲应该多花点时间来陪伴孩子,尽量别出现缺位。 建议6:你期待男孩长大变成什么样的人,你就得首先做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男孩面前,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己情绪的导向,同时你的无意识的信号或许会改变孩子对你爱的质疑和猜疑。 建议7:男孩越早独立,越易于培养其责任感、勇敢的精神等。在孩子的成长中,尽量让孩子意识到“这不是我的错”、“这不是我的事”、“都怪他”等这样的语言是推卸责任,杜绝把这些话语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建议8:培养男孩吃苦的性情。一个有吃苦精神的男孩,他的未来是有指望的。 建议9:培养男孩的民主性。在商议家庭事务时,我们应该让男孩参与到其中,如果建议合适,我们完全可以采纳男孩的建议。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地位意识还可以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思维的锻炼。 男孩的路要自己走才完美,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自己前行时备足了“货”!共勉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所谓教育,只不过就是用爱与智慧,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一)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说,因为天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白天和黑天共存,才是一个完整的天。同样,一个黑人和白人同生共存的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白人小孩问母亲,花丛中有红花、黄花、白花,却从来没有见过黑花,但为什么在人群中会有黑人呢?母亲回答说,上帝在造花的过程中,因为一时大意,而忘记了造黑花,为了弥补这一过失,于是上帝在造人的过程中,把人当作花来造,不仅造了红种人、黄种人和白人,还造了黑人,不管哪种肤色的人,他们都是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缤纷的花。 为人母、为人父的你我,在听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呢?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些爱,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呢? (二)一个老师见一个小女孩在校园里摘下一朵花,便问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小女孩说,她的奶奶病了,一直躺在床上,很久没有看到过鲜花和阳光了,她要送一朵鲜花给奶奶,愿鲜花为奶奶带去幸福和快乐。这个老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小女孩,而且再从花圃里摘下两朵花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爱心,懂得如何去爱奶奶;这一朵是奖给你妈妈的,因为你妈妈养育了你这样一个好孩子。” 后来,这个老师成了苏联最着名的世界教育家,他就是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老师成为一位着名的世界大教育家,就是因为他善于用奖赏的花朵,去肯定孩子,去引导孩子,去陶冶孩子,让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朵朵花,一朵朵美丽而芬芳的花。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受到一点启示,多在心里存放一些奖赏的“花朵”,送给我们的孩子呢? (三)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文/黄小平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家长花钱时,这个动作竟让孩子一生卑微!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粒粒皆辛苦”,说“不要乱花钱”,说“我们养家好辛苦”……其实这些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无法让他们生活得愉快。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生活质量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 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他的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 妈妈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见过几个这样家庭出来的人,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顿肉,也愿意叫上孩子和朋友们一起快乐分享,孩子们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 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 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赚钱上“不思进取”,却又同时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一位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 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欲望都要满足?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 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Read more

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5种苦

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把他放在蜜罐里。 让他适当地吃苦,孩子才能经历住漫漫人生的风雨。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再爱孩子,也要让他承受这五种苦。 分离的苦 孩子的成长的路上,总是点缀着各种各样的分离,小到与朋友家人分别, 大到宠物死亡,亲朋好友离世。 这种分离是成长必经的过程,面对分离,可以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珍惜,学会成长。 幼儿园,是孩子面临的第一场重大分离。 每逢九月份开学季,幼儿园门口是最热闹的,你可以看到,孩子哭着喊着不愿意去幼儿园,拽着父母的衣服不撒手。 父母前脚刚走,孩子后脚就跟过来,跟父母上演“生离死别”的戏码。 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父母也跟着焦虑了起来,不忍心看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在幼儿园门口和孩子依依不舍,半小时过去了还没送进去,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更加适应不了集体生活。 情绪是会感染的,父母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有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好,她每次离开时都会和孩子来一个郑重的告别仪式,与孩子拥抱并亲吻他的额头,告诉他:“我放学后就会过来接你,妈妈不在的时候,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关心你照顾你,你有什么想法就告诉老师,如果你还是想妈妈,没关系,妈妈的围巾给你,想妈妈的时候就看着围巾,就像妈妈在你身边一样,我相信你会做的很棒!” 然后把孩子的手交到老师手上,让孩子看着她离开,径直走出去,头也不回。 这位妈妈的做法着实让人佩服,她在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同时又让他承受着分离的苦楚,态度坚决不拖沓,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对待分离。 所以她的孩子在入园第二周的时候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开启了疯玩模式。 当孩子用稚嫩的小手向你挥手告别,微笑地说出“妈妈,再见”时,你就知道,孩子实现了他自己人生的一次飞跃。 就像《李宫俊的诗》里所说的那样:所有的分离,都会留下一个人的背影,总有人会愿意成为目送背影的那个人。 而“那个人”里一定有父母。 读书的苦 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愈发觉得读书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了你的见识高度,决定了你周围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父母总是劝诫孩子多用功读书,但很多孩子不理解,觉得读书的日子真是太苦了。 但是读书很苦,不读书的人生更苦。 还记得“白卷考生”徐孟南吗?当年高考任性交白卷,在考卷上写满了自己的“教育宣言”,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人们对于事物的新鲜度保持不了多久,最终这个事件和这个人都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他呢,因为没有考上大学,早早地娶妻生子,成为了一名打工族,辗转于各个工厂,工作环境恶劣且辛苦。

Read more

孩子在校被侮辱不肯上学,妈妈教了俩字效果出其不意

6岁的女孩在学校的时候经常都会被同班的几个同学欺负,有一天花花带着美丽的头结回学校,于是那几个女孩子就取笑花花说一坨大便带在头上。 有的时候花花脚上穿着小袜子同学也会笑她的脚是猪蹄的,每次作业得了一百分老师在班上表扬她得时候,那几个女孩子说她是个公鸡花花回家都是红着眼睛的。最近还说不想去上学了,妈妈呀怎么哄都不行。 正好花花的妈妈是一个心理学家,听完女儿的哭诉之后自己非常的心疼她认为很多的小朋友在成长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相似的困扰的,可是花花的妈妈没有去找老师,她直接就和女儿玩了一个游戏。 妈妈突然拿出一瓶酸奶,当花花想吃的时候酸奶就被妈妈吃掉了,花花就生气的说,你是个猪,那么爱吃。妈妈回答说,谢谢。花花看到妈妈这样的反应就惊呆了,妈妈继续把花花最喜欢的玩具拆掉了,再一次把花花激怒了,花花说你真是个恶毒的妈妈,妈妈又微笑的说谢谢。 囡囡疑惑不解,继而赌气说:“你爱干嘛就干嘛……” 妈妈就笑了,有没有感觉骂人的时候劲儿就使不出来了,花花就点了点头,就哈哈大笑了,因为她找到了应付别人骂的方法。从哪之后,当花花被那几个女生骂的时候,花花就会和她们说一声谢谢,那几个孩子在原地惊呆了,后来经历了几次这样的反应之后,他们觉得没有趣就停止了。 在游戏里面花花意识到了别人的辱骂不是故意的,或许是自己某个方面真的不好。在妈妈的鼓励下,花花通过他们的帮助,原来是花花平时穿的太新潮了引起了那几个女生的妒忌。知道了真是答案之后,花花有时候就会买些漂亮的发夹送给她们,甚至还会辅导她们功课。最后他们几个成为了好朋友。 别人越骂越起劲,那是因为你在意。当你不在意了,对别人的讽刺一点都不想在乎,对方就会觉得没有劲,自然就不会再继续了。我们要给这位妈妈竖起一个大拇指,作为父母的你们一定要借鉴。当孩子被熊孩子无理辱骂后,一句“谢谢”不仅充满幽默感,并且会给对方丈二摸不清头脑的感觉,效果真的是非常的好。 1 孩子被辱骂,可以找老师或对方父母投诉吗?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之后,很多的家长都会去找老师的。但是缺乏技巧的老师或对方家长可能会采取批评的方式阻止孩子继续进行骂人的行为,但孩子能从心底里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有的孩子甚至会在批评之后都不好骂人,内心还充满了怨恨,还会责怪孩子去打小报告。这样做不舒服仅不能修复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激起对方更大的反击。 2 如果你是骂人孩子的家长,接到对方父母的投诉,你会如何处理? 1、站在孩子角度,了解孩子骂人的原因。 2、如果别人的孩子的错误令到自己的孩子生气骂人的,那么就要告诉孩子骂人是个愚蠢的方法,要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道歉,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共同的假设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正确的方法处理。 3、不能因为孩子骂人了就去责怪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会犯错的只要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3 孩子被辱骂后,最愚蠢的是怂恿孩子直接反击 “别人打你,你打回别人”,甚至“对方骂你一句,你回骂十句”,这种教育方式是培养“骂街战斗士”呢。这样做事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还会增加矛盾。任何一个家长都不一样孩子在学校和别人对抗的。我们要教育孩子包容自己要学会后退一步,教育孩子要理解对方的野蛮和无理,这样的做法不可以说是软弱,这是一种智慧。 文/育儿有方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第一筷子菜夹给谁?(教给孩子)

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这是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影响深远。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妈妈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也有营养,宝宝得多吃。”远。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妈妈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也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口菜不见得比第二口、第三口菜营养更多,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于是吃饭时,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总有一天会碰壁。因此,过度宠爱孩子,是一种“非慈之慈”,“爱之足以害之”。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父母若只顾疼爱孩子,而忽略了长辈,孩子学到了,长大后他也会只疼爱自己的孩子,而不会孝敬父母。所以,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在如今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里,人们戏言:“有了儿子做儿子,有了孙子做孙子。” 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样,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将来走上社会,也会时时尊重、关心、礼让他人,就很容易惹人喜爱,得到欣赏和重用。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教子始作善也”。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应当是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的善的熏陶。 不妨向过去良好的社会风气学习:吃饭一定要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先上桌;哪怕很饿,也要等在厨房里的妈妈忙完坐上了桌才吃饭;父母动筷子了,孩子才可以开吃…… 真正懂得爱的次序,才能营造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氛围,也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这8句话常对孩子说 长大有出息 收藏吧!

1、孩子,妈妈多么不愿打你 孩子,妈妈这一辈子只打过一个人,那就是你。孩子,你要知道,妈妈多么不愿打你,多么不想打你,多么不舍得打你。 孩子,妈妈在打你之前,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来控制自己。 当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败,妈妈才不得不举起了手……每一次打过之后,妈妈都会深深地自责,妈妈所承受的痛苦要比你更强烈,更久远。所以,请不要怀疑妈妈对你的爱。 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妈妈会竭尽全力地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你要明白,打,或者不打,都是因为爱,都是因为我是你的母亲,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来嗬护你,教养你。 2、上学不苦,没有上过学的人生才苦 孩子,你说上学太辛苦。妈妈想告诉你一句老话:“怕吃苦,吃一辈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辈子苦。”说的就是上学这事儿。 孩子,未来竞争太激烈,如果你因为读书辛苦而选择了放弃,那你将来所面对的压力和无力感,远比现在所付出的汗水,来得沉重和绝望。孩子,上学不苦,没有上过学的人生才苦。 3、孩子,余生很长,要努力,不要放弃 孩子,人生不会一直一帆风顺,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记住,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只要你自己不认输,不怕万人阻挡,一直走下去,你就是人生的赢家。孩子,余生很长,不必慌张,要有希望,要相信自己,要努力。 4、没有教养的人,寸步难行 孩子,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不是智商有多高,有多博学,人脉有多广,而是为人处世的教养。 有礼貌地对待他人,无论是上司、朋友、家人还是餐厅服务员,清洁工;信守承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把“谢谢”挂在嘴边……这些,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立身于世、安身立命的能力。 5、自律,真的可以改变人生 孩子,如果这一辈子你只能养成一个好习惯,妈妈希望是——自律。因为,自律,真的可以改变人生。 自律,就是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一个自律的人,他会强迫自己克服不该有的情感和消极的情绪,可以帮助自己听过人生的艰难和挫折,可以让自己有干净的朋友圈子,有规律的生活,有保障的经济基础,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优秀的人。 6、孩子,你可以不要太善良 孩子,妈妈因为你有善良的品行感到骄傲,自豪,但是,孩子,妈妈还是要提醒你,你不需要太善良。 因为你如果太过善良,会很容易没有主见,没有自我,很容易被别人左右。妈妈希望你保持善良的同时,还拥有智慧,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把握好行善的度,不要把善良变成忍让和讨好,不要被别人轻易左右,更不要被坏人利用。 7、孩子,任何时候都要洁身自好 孩子,切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要放纵自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尤其是女孩,要有自己坚定坚决的底线,一些恶习,永远都不要触碰。一次的放纵,也许就会换来整个人生的不幸。 8、孩子,价值观不合,真的不能结婚 价值观绝对不能将就,决定你与谁在一起,可能只是一种微妙的感觉。 孩子,如果你决定和一个人相携着走过一生,请一定记住,价值观契合比什么都重要。门第和出身可以不同,年龄可以不介意,生活习惯可以慢慢磨合,但是价值观绝对不能将就。决定你与谁在一起,可能只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但决定你与他/她能不能长久相处,恰恰是价值观。 你要结婚的那个人,一定是和你有同样的理想,同样的价值观,同样想去看的世界风光。

Read more

用爱教好孩子的三个阶段,值得父母一看!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