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9岁女孩来月经? 儿科门诊,一位妈妈焦虑的领着女孩来看病。 “医生,我女儿才满9岁,怎么下面就流血了?” 内分泌科唐家彦副主任医师给孩子做了详细检查,发现孩子9岁,身高140cm,体重40kg,双侧乳房已有孩子拳头大小,腋毛、阴毛已有少量生长,左手腕骨龄(骨头年龄)已达12岁,性激素及子宫卵巢大小已接近成人水平。 毫无疑问,孩子患了“性早熟”。 孩子妈妈回想:孩子自小胃口好,爱吃甜食、饮料、炸鸡翅等,身高较高,体型偏胖,家长看孩子比其他小朋友高,还挺高兴的。 早在孩子7岁时就发现她两边乳房增大,开始以为是孩子胖,没有注意,到现在孩子9岁就来月经,家长后悔不已。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和内分泌科医生的饮食、生活指导,孩子阴道流血停止,增大的乳房有所回缩。 关于性早熟! 一、什么是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指女孩乳房发育,男孩睾丸增大和阴茎增长,身高增长加速,阴毛、腋毛生长。女孩一般在乳房开始发育2年后初潮呈现;男孩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 二、性早熟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这些孩子会提前长个,但到别人在长时,他们已经没得长了,很多性早熟男孩身高停留在1.60米以下;性早熟会引起女孩月经早来,部分孩子会出现自卑等心理障碍或早恋等社会问题。 三、宝宝“性早熟”诱因黑名单! 1)“儿童不宜”的文化产品 2)人参、蜂王浆、燕窝、花粉、冬虫夏草、阿胶、鹿茸、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补益之品。 3)反季节蔬菜和颜色特别鲜艳、形体超过常规的水果,冬季的草莓、西瓜、葡萄、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桃和橙等。 4)鸡鸭鹅的颈部及皮、鸡胚胎类、黄鳝、甲鱼、蚕蛹、牛初乳及人胎盘保健品。 5)孕妇和乳母不使用含性激素的补品及护肤品,小儿避免使用含有性激素的护肤品。 6)避孕药,年轻家长应将避孕药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7)长期光源 8)长期和爸妈一起睡或嘴对嘴亲吻。有的性早熟孩子,直到十三四岁还和爸妈一起睡。 9)不是专科医生开出的“长高长壮”的补剂和口服液。 10)油炸类食品,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体脂过多易促进性早熟。 11)大豆和木瓜(含植物雌激素),塑料瓶装饮料(部分塑料瓶含化学雌激素)。
Read more宝宝这个时候是痛苦,而不是哭闹!
新生宝宝最容易出现突然间哭闹问题,怎么也哄不住,甚至还会面部发白、溢奶、双腿向上卷起、双足发凉、拳头紧握等行为,特别是夜间,最高发。 不少家长都误以为宝宝是受了惊吓,白天睡得太多,晚上没有睡意,或者宝宝纯粹的闹人等,其实都不是。 这是肠绞痛!宝宝此时很痛苦! 肠绞痛不仅高发,还会持续很久,有时甚至会持续好几个小时。不但婴幼儿会有,好几岁的儿童也会发生肠绞痛。发生肠绞痛的时候,哄一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通常会等到宝宝哭累了,排个便或者放个屁才会停止。 肠绞痛多是由于婴儿肠壁平滑肌剧烈收缩或者胀气导致的疼痛,常常发生在夜间,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以及容易兴奋、烦躁不安的宝宝。 引发肠绞痛的因素有哪些? 1、婴儿吃奶或者玩耍、逗笑、哭闹时吸入太多空气,这些空气就会慢慢游离至肠内。 2、喂奶过多导致胃肠过度扩张,或者过度饥饿时的啼哭导致吸入过多空气。 3、牛奶或者其他食物过敏。 4、易兴奋、哭闹、敏感型的宝宝也容易高发。 5、个人体质,有些宝宝因为消化不良、吃点凉食,或者吸入点凉气都会导致肠绞痛。 当宝宝出现了肠绞痛时,我们应将宝宝竖着抱起放在肩头, 轻轻拍打背部帮助宝宝排出腹内空气,也可以用温热的手轻轻帮宝宝按摩腹部, 或者用毛巾包裹着温热的水带轻轻放置在宝宝的腹部,帮助宝宝缓解疼痛症状。 如果发现宝宝是因为腹胀引起的肠绞痛,尤其是腹胀比较严重时,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相关通便排气的药品,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异常表现, 如果宝宝出现发热、大量出汗、脸色苍白、呕吐、甚至便血等,一定要赶紧送往医院就诊,不可耽误时间。 预防方面: 家长在给宝宝喂食的过程中也需注意一些喂食技巧,比如,让宝宝专心吃奶,不要在宝宝吃奶的时候逗宝宝,也最好不要让宝宝来回换着吃,让宝宝一侧吃到饱,下次换到另一侧吃。 每次不要让宝宝吃的太饱,喂奶后不要立即把宝宝扔在床上或者椅子里,要竖着抱起来放在肩头轻轻拍打其背部,帮助宝宝排气。 如果宝宝吃的奶粉,需要留意宝宝是否对该种奶粉过敏,家长也可以换种奶粉喂,来判断是不是与奶粉有关。 如果宝宝连续好几天,甚至每天都差不多相同时间出现肠绞痛或者类似于肠绞痛的症状,一定要尽早送医院检查,看看宝宝是否有胃肠疾病或者其他病理性因素。 如果这些病理性因素排除了,家长一定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耐心护理,防止宝宝再出现这样的痛苦症状。
Read more孩子6岁前,这6个规矩必须给他立起来
在孩子形成“坏习惯”之前,定下规矩更能帮助他们守住行为的界限。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要求守一些这样的老规矩: 吃饭时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递剪刀要手攥剪刀尖,把刀柄让给对方; 不许斜着眼看人; …… 正是这些老规矩,唤醒了我们内在的自觉,并且伴随我们一生。 每个孩子人生的前几年,犹如白纸,在他们形成一些“坏习惯”之前,定下规矩更能帮助孩子守住行为的界限。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后的孩子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给他们定点规矩了。 规矩一:餐桌上规矩不能少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细心的人会发现,餐馆中有的孩子,食物乱丢,杯盘弄得乱响;有的孩子不熟练但却能专注地吃着面前的食物。两个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高下立判。 礼仪教养不是高高在上,它藏在饭桌这样的细节之处,在家吃饭要守规矩,出门做客也是一样。比如: 用餐前,长者先,幼者后; 吃菜的时候不翻捡盘中食物; 夹了一块食物就不能再更换了; 吃饭的时候不许玩手机 …… 这些在饭桌上不经意的动作,透露的是孩子的风度和修养。 规矩二:先来后到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家里,大人一般都会让着孩子,但是孩子上学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一般都遵循先来后到原则。 父母总是让孩子优先,孩子很容易见到喜欢玩的东西,无视规则,上来就抢,很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伤。 不妨多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排队场景,餐厅排队吃饭、电影院排队等待入场,让孩子明白在排队时耐心等待的意义:“世界不是围着你一个人转,你也需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先来后到是文明,也是规则。 规矩三:分内的事情自己解决
Read more1~4岁孩子的最好管教方法,非常详细,值得收藏!
1-2岁 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他们一点儿也不坏,一点儿也没有折磨妈妈、蛮不讲理的意思。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书上提供的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 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打挺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没趣了。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 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在预计你自己要进入“坏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3岁 从情绪上看,三岁的他是个快乐的年纪,他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在两岁半是吵闹不停的孩子,到了快三岁的时候,会突然变得安静而斯文。他会经常说,好或者要。笑的时候比哭的时候多,对你的要求也比以前要能容易妥协。 三岁时,大部分的孩子在生理或者心理,尤其是情绪发展上,会呈现一个稳定的状态。此时他已经有很好的自我意识和稳固的自我概念。当然,他的自我概念和别人如何对待他有很大的关系。 3.5岁 三岁是合作的年纪,三岁半则恰恰相反。反抗是三岁半到四岁这个时期最大的特征。 对妈妈而言,三岁半的孩子好想凡事都想和她做对。三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有的时候,我们难免会以为他只所以这么固执,是因为他太自信了。其实全然不是那回事,而且刚好相反。 三岁半的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是他的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的发抖。情绪和肢体上的不安全感,经常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来。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的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的很不愉快。 他经常试着去控制外界,以减少他的焦虑和不安。比如他唱命令周围的人说,不要看不要笑一分钟,他才得意洋洋的发号命令。但是只要别人稍微不注意他,她会马上要求大家注意他。他不让妈妈讲电话,不让爸爸看报纸,连爸妈互相讲话都不行。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对于父母来说,当他到了三岁半的时候,我们的格外小心。 期间,因此,我们不必担心他没有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如果他真的出现这些情况的话,我们也大可放心。因为就算脾气再好,孩子也会有不稳定的时候。 4岁 三岁的小孩有颗温顺的心,四岁的小孩的心则是活泼的。典型的四岁孩子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Read more如何帮孩子爱上阅读 ?试试这些方法吧!
不少父母遇到这样的烦恼: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看动漫的时间,要比捧着书阅读的时间多得多。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读书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错过了孩子的两个阅读敏感期。 • 儿童阅读黄金阶段 在孩子4岁半到5岁半的时候,第一个阅读敏感期来临。这时候,孩子会对书和故事特别热爱,即使看不懂,都会一本正经地看。有些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会提前,有些则延后,但一般不会超过6岁。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养成阅读兴趣习惯,就应该抓住6岁前这个黄金阅读期。 • 儿童阅读白银阶段 另一个阅读敏感期是在孩子14岁之前。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阅读意识就会减弱很多。 据科学研究,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一起运行的,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由此可见,抓住阅读敏感期对于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的角色很重要,父母可以做哪些事呢? 「营造阅读的气氛」 家长需要注意提供给孩子阅读的环境,亮度适宜,不能刺眼也不能太暗,不然影响孩子视力。阅读环境需要保持安静,孩子才能完全投入到书本里,在字里行间遨游。如果家长隔三差五地与孩子说话,即使是问一句孩子晚餐吃什么,也会打扰到孩子。 陪孩子多去图书馆、书店,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孩子多用文字表达,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完善表达能力,把看和说结合起来的孩子,综合能力就更强。 「做个好榜样」 常言道,言传身教。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喜爱阅读做起。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孩子天生认为父母做的事和说的话都是对的。因此孩子看到父母喜欢看书,认为看书是对的事,也会模仿父母,自觉拿起书本看,这个比父母整天唠叨孩子要多看书的效果强多了。 「让孩子看喜欢的书」 有些家长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为某些书买了也浪费钱,即使孩子喜欢,也不让孩子买。这样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孩子的阅读兴趣被扼杀了;家长的阻止行为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犯错了,变得不自信;家长不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会让孩子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 「让孩子分享读后感」 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分享能锻炼孩子记忆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同讨论书中有趣或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孩子思考,初步建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想让孩子多阅读、多观察、多学习,家长也要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体验、一同分享。 「不要盲目追求结果」 很多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过度追求结果,比如:要求孩子要认识多少多少字,必须看完几遍要能复述下来,好的句子要背诵下来……目的性太强,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很可能事与愿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迫于压力,也许孩子会按照爸爸妈妈的想法去做,但未必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才能让孩子从容自在地吸收、沉淀、积累。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如何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固定行程往往等同于单调,意味着无聊。这是真的!我们身为心理医师,经常邀请我们的病人跳脱固定行程、改变自己的习惯,做出改变。那么协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时,为什么我们建议要排定固定行程呢? 因为,写作业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经常会带来压力的活动。一如研究压力的先锋学者汉斯.塞利(Hans Selye)所言,「压力是人对环境的一般适应症候群」。每次遇到新情境,都会使人走出原本的舒适圈,并可能引起恐惧,即对未知的恐惧。大人可能累积了一些经验,遇到压力情境时,比较能处之泰然并坦然面对,但孩子尚未累积足够经验,仍无法克服这种恐惧。 因此,一篇新的课文、即将到来的考试或测验,都可能阻碍孩子心平气和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发一些不适的反应,如:停滞、浮躁、哭泣、肚子痛等。所以我们认为,安抚孩子,协助他克服自己的不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么,该如何着手呢? 要让孩子安心,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排定「固定行程」。 你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这类固定行程在于养成生活作息,依固定时间做相同的仪式化行为(洗澡、吃饭、睡前说故事、睡觉等等)。这种固定作息的好处在于能让孩子能在事前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而产生安全感。 研究者说需要连续二十一天,才能养成或改掉一个习惯。固定行程会养成习惯。一旦习惯养成了,就不用再对孩子解释、回应讨价还价和发脾气。该项活动便自然而然成为日常生活基本的一部分。克莉斯汀.勒维齐(Christine Lewicki)的畅销书《练习不抱怨》对此步骤有很详细的解说(远流出版)。 此外,让义务行程(饭后刷牙)和快乐行程(睡前说故事、看Dora 卡通)轮流交替,孩子会更愿意配合。对孩子来说,当他知道他做完比较不想做的义务行程之后,就能做快乐的事情,他会更乐意从一项活动马上切换到另一项活动。 写功课也是相同的道理。你越早把写功课的时间排进孩子的行程表里,并强迫他去遵守,你的孩子就越容易付诸实行。 为了帮助遵守固定行程,我们经常推荐一些管理时间的工具或技巧,譬如运用时间计时器(Time Timer®)、画心的方法,和缩小范围、减低难度的技巧⋯⋯ 运用时间计时器®,让孩子实际看得到「只剩多少时间」 时间计时器(Time Timer®)特有的视觉呈现方式,让孩子得以把时间「具象化」。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把红色区块转到想要的时程即可。所转出来的红色区块,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它完全安静无声,因此不会造成压力,却又能让孩子「实际看到」还剩下多少时间(红色区块),比较容易将时间量化。它是由一位教师所设计发明的,她想要让觉得时间的概念太抽象、难以掌握的孩子,仍然能有个明确的方法知道还剩下多少时间。 画爱心,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 我们试用过一种管理时间的方法,非常容易上手、有趣又有效,适用于各种年龄层的孩子,那就是「画爱心」的方法。 1. 请准备一个计时器,一般厨房用的计时器就很够用了。 2. 再依你孩子的年龄和专注能力设定时间:十到二十五分钟不等。 3. 每一个时段都用一颗心代表:在这个时段当中,你要让你的孩子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任务内容事前就先讲明,写在纸上或黑板上。 4.
Read more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值得父母一看!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为什么犹太家庭教育出的孩子不是精英就是富豪?
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六百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0.3%,但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2%的得奖人都是犹太人,这个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高盛、所罗门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犹太人创建的。美国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美国精英和富豪都是出自犹太家庭,比如:技术巨头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是全球最富有的犹太人,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 为何犹太家庭能培养出这么多精英人才?原来,犹太民族对孩子从小就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 书本是甜的 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是智慧 犹太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希伯来著名的教育箴言是“教养孩童,使他们走当行的道,到老也不偏离”。其中包含了这样的意义:家长必须仔细地观察孩子,提供机会给每个孩子用创意活出自己的人生。即帮助孩子去选择正确的路,从而使学习成为甘甜可口、充满惊喜的过程,使孩子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家长需要发现奥秘,但这个奥秘是在孩子那里,而不是在家长这里。家长的使命并不是告诉儿女应当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而“必须在他们的智慧面前谦卑下来”。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 特别注重财富教育 儿童最初无法了解金钱的意义与价值,但已对个人的需要有所认知;因此,犹太父母会在孩子开始向父母要东西的时候,就试着向孩子解释他们所要的东西是要用钱去买的,而赚钱是辛苦的。如果父母不解释,孩子必定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果父母有求必应,孩子将来势必需索无度。 靠“读经”理财 中国人有句俗谚:富不过三代。然而,观察全球知名的犹太家族,却不乏富有200、300年的事实,主要归功于犹太人的金钱观与财富教育。犹太人对金钱有一套明确态度。他们对财富的文化传承,靠的是《塔木德经》,象征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洛克菲勒家族,就是犹太人活用《塔木德经》教诲的最佳范例。通过研读这本经典,犹太人从孩子小时候就教导他们如何管理钱包,与如何看待财富的价值,这正是富裕病横行全球时代的防疫抗体。 除了致力于子女财富教育,犹太人还充分运用他们最擅长的“契约”,用信托来管理遗产,以信托方式照顾自己的亲人、族人。信托就是犹太人的“大算盘”,通过信托详尽的规范,越优秀的子弟,可以得到越多的资源。例如家族后代进入大学,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娶妻生子、创业,又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反之,败家子就拿不到钱,因此一份庞大的家产,不容易被一个不肖子孙散尽,可以留给以后更有出息的子孙使用。 图/wallcoo.net
Read more妈妈 “大补” 的孩子不耐考
又是一年高考招生结束,当尘埃落定,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分析一些考生的高考成绩,一个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倾向的观点再一次得到验证:“大补”的孩子不耐考。高考前夕,一位家长曾向我哭诉,孩子补哪科哪科成绩就见长,但最后一直没用辅导的强项科目却丧失了优势,面临急需补习的局面。可孩子已经高考在即,顾此失彼的局面难以收场,家长是如何的惋惜和心急如焚可想而知。结果自然是预料之中的事,孩子只在本科线上打了个擦边球。 这个孩子只是我接触到的补课大军的其中一员。在这个群体中,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间断过出入辅导班。他们的成绩还算凑合,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所以家长的忧患意识尤其严重,唯恐别的孩子在补,自家的孩子不补会被落下。到了高中,功课更紧张,时间更宝贵,家长也加大了补习的力度,几乎每门功课都补,轮流作战。“大补”最终酿成“恶补”的后患。 据老师和家长反映,这些孩子普遍存在“接受知识慢”的特点,其实这与家长过度的“大补”不无关系。诚然,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但这种“慢三拍”的情形是可以通过后天逐渐弥补的,正是过度的补习,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激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使大脑的灵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因为,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在辅导老师那里就可以得到详细的解答,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大大加重,需要有更好的自学能力,才能应对新的学习环境。可那些一路“补”过来的孩子,这方面的缺陷会逐渐凸显出来,因为课外辅导已经成了扔不掉的“拐杖”,他们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鱼”,而不是逐渐掌握“渔”的技能,所以学习成绩便开始下滑,甚至吃力。家长慌不择路的情况下,越发寄希望于课外辅导,恶性循环自此开始。 我们常说“过犹不及”,过度的“大补”不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及自学能力,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辅导都该一棍子打死,对有些孩子来说适当的辅导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偏科或学习时出现盲区、死角的,都可以通过补习来弥补不足。 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家长送孩子上预科班是想在新学期让孩子捷足先登,可结果常常是收获了“龟兔赛跑”中兔子的悲惨结局。等到开学,孩子坐在教室里,听着重复的内容,感受着此时讲台上和辅导老师的授课差异,没有了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甚至养成了听课精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或懒散浮躁、自以为是的毛病,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之,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报辅导班,孩子是否需要在功课上“加餐”,家长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才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即使确实有必要,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开发将会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孩子从倒数到全班第3,只因妈妈抓住了这一点,精辟!
我是一所普通中学的老师,儿子今年读高一。这次月考,儿子考了全班倒数,对于我来说,儿子这样的成绩,我没办法接受,这让我作为一名带出很多届优秀学生的班主任感到羞愧难当!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加上学习压力猛增,成绩一再下降。刺目的成绩单在家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丈夫、公婆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桌上一摞摞获奖证书与孩子令人折舌的成绩单形成鲜明对比,丈夫扔给我一句话“你自己孩子差成这样,你配当老师吗?” 更糟心的是,儿子考了倒数还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一怒之下,我对儿子吼道:你都考倒数了,还有心情玩手机吗?妈妈在学校都没脸见你们班主任了!脸都丢光了! “你没有资格说我,因为你根本没有管过我学习上的事,你最重视的永远只有你带的学生!” 那一刻,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我带出过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却没教好自己的儿子。 1个月仅提高3分,我被全家人放弃 儿子的话惊醒了我,我开始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了,如果孩子连大学都考不上,不但我这个10年老师脸上无光,而且孩子的学业也会毫无希望。这天之后,我给孩子制定了近乎严苛的学习计划,而且将孩子的手机、平板一并没收,一下班就监督孩子的学习。 凭着对自己方法的自信和一股身为教师不服输的心态,我满心以为在我的辅导下,孩子成绩必然能够力挽狂澜,扶摇直上。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孩子用提高3分,排名不变的成绩再一次打了我的脸。连续多年的“优秀教师”的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学生可以名列前茅,各种竞赛所向披靡,而自己孩子却停滞不前呢? 对我失去信心的丈夫护子心切,已经在四处找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偶然的机会,丈夫找到了一个在线1对1的辅导机构,希望用这种创新的补习模式挽救孩子,这也是我与昂立嗨课堂的第一次结缘。 2个问题后,我把孩子放心交给了别人 帮助孩子的是来自上海交大的陈老师,他阳光开朗,思维活跃。在外面辅导老师良莠不齐的环境下,我还是只有怀疑,你凭什么能辅导好孩子?我向陈老师提了两个我最关心的问题: >>>> 我:电脑上课这种方式能提分吗?会不会适得其反? >>>> 陈: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成绩差也有不同的原因。上网并非一无是处,利用好也能帮助学习。我是年轻老师,和孩子有共同话题,我会主动引导他把心思放在学习上。1对1的交流能够让他思路跟我保持一致,另外,我们的课程录制之后可以反复查看,您随时也可以检测孩子的学习效果。 >>>> 我:外面补习班效果很差,你们说的1对1针对辅导真的有用吗? >>>>陈:尽管大家都是“补课”,但是大班课肯定是不如1对1辅导提分见效快的。大班课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嗨课堂都是老师针对性给孩子辅导,孩子哪里不会我们就给他巩固哪一块知识,这样是更有效的。 话到这里,我的疑惑已经打消一半,况且失败经历在前,高考在后,不如把孩子交给他试试吧,我也想看看,他们的方法究竟奇特在哪里? 这个年轻的老师教的比我好吗? 3个多月里,我一边让孩子在嗨课堂辅导,一边观察对比这里的老师与学校老师的不同之处。 用心教而不放养 陈老师很有责任心,在这段时间里,1对1的上课方式,既保持了孩子的专注度,也倾注了更多的责任心。陈老师还与孩子做起了朋友,碰上考试还给他寄来了自己的笔记。尽心尽职。这在其他4、50人的学校是不可能的,老师怎么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是学生找老师。 教方法而不死做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