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换位思考,很多矛盾与怨恨,是可以化解的

一场心理实习课,个案是一个女孩,无法面对自己对母亲的一腔怨恨,演化成连简单的见面,通个电话都不成,每次都是以吵架收场。 女孩平常性格温顺,可惜只要跟母亲相处时,完全变了另外一个人,有时候甚至心里想着,觉得如果自己是个孤儿多好。不可自控的她,长期面对内疚自责,心里非常难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来参加这个计划,成为心理辅导实习生的实习对象。经过多次的对话与辅导,女孩仍然未有很大的进展,实习生这一次让她尝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用对话的形态去沟通一下。 首先,放上两张椅子,并请女孩在在其中一张,并想像母亲坐在她面前另一章空凳,对着想像的母亲说出她的感受。女孩在之前的辅导中,一直都非常配合,但这次她脸上面露难色,一言不发,拒绝配合,一直说:不可能的,母亲不会明白的,母亲只会挑剔我,只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根本不可能正常沟通,我若说出对她真正感受,只有满嘴的指控,最后只有再一次令她更难受,令自己更难堪。 实习生等她情绪略为平静,也不勉强她去扮演自己,这次则是邀请她坐在母亲的空凳上,请她以母亲的角色,想像自己是她,用她的感受,去对女儿说一些话。这下女孩的脸色一下子苍白起来,根本不愿意坐过去,也更不愿意参与,在她的内心,母女之间根本沟通不到,又何来母亲会对自己说温情的话呢?假若两人真可以沟通,也不会变成今天的局面。 在不断的鼓励之下,女孩愁眉苦脸,双手紧握,最后她经过了挣扎,眼泪一串串地流下来,坐上那张空凳,想像她母亲的身份,说出了以下这段话: 女儿,我已尽力了,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丈夫背弃了我,后来,即使有另一个人出现,为了维护几个儿女,我放弃了曾经出现的幸福。当时,我为了生活,只有努力上班,为的是付得起你们的学费与生活费。当时,家庭是我一个人去承担的。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朋友,没有人跟我聊天,生活,除了工作,便是回家照顾你们的起居饮食。 从乡下踏入城市,我离开了亲人,生活在这个城市,接触愈来愈多,比起其他家庭,再从电视报纸上,我发现我真做得不够好,物质上,心灵上,我没法达到现代社会的标准,但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只知道必须准时上下班,多加班,多车几件衣服,好让你们可以上学,家里有米下锅。 唯一的安慰,是你们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不知道什样可以去弥补你们。今天,我可以做的,便是煮饭给你们吃,不让你们为我花钱,这是唯一可以想到的方法,虽然,我知道,我煮的饭,你们不喜欢吃。 我只需要你们知道,一直以来,我全心全意地爱借你们,这,足够了…… 女孩,再说不下去了,接下去的半个小时,她都一直在哭,从她变得温柔的眼神,实习生知道她已经真正用一个女人,一个女儿的角度,明白母亲的感受,原谅了母亲,化去了怨恨。 相信,爱意会一天一天地滋长,再不用旁人指导她,她会知道如何去爱她可敬并有着距离的母亲。人与人之间,真正可以同理对方的处境与心情,尝试去明白对方,很多矛盾与怨恨,是可以化解的,不要到失去时,才后悔,遗憾一生。 作者:WongSally

Read more

你越相信孩子,孩子越成功

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 [01] 我有一个朋友,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有一次期中考试她儿子发高烧,所以没有去参加考试。过后,她找到学校的各科任老师,向他们说明了原委,并要回了期中测试卷,准备让他儿子在家里考。 回到家里,她就考虑着如何让儿子在家里考这些期中考卷。她想:儿子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中等,肯定会有一些内容不会做,这次在家里考试,他会不会有偷看的念头呢?我是让他自己掐时间还是我自己监督他考试呢? 后来她又想:常听人说,严管中长大的孩子,无法独立;施压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信人信己。 于是,她决定选择相信孩子。那个周天,她把考卷放到儿子面前,说:“现在是八点,考试时间是一个半小时,时钟在那儿,你自己看着,如果到点了,你就收卷吧。”说完,她就关上房门去做她的家务事了。 果然,九点半,儿子出来交给了她卷子,并一脸高兴地去玩了。她回他儿子房间,看见儿子的书包是静静躺在一个角落的,一点都没有动过的样子。看来,儿子一点都没有“作弊”。 她很高兴她的儿子,懂得考试应该是什么样子,她儿子完全按照学校考试的样子来管理自己,时间一到就不再做题了,而且根本不知道有“作弊”这回事。 她选择相信孩子,孩子也表现得很努力,她不由地感叹:原来孩子是这样纯洁! 她庆幸自己在那一瞬间的选择,庆幸自己没有用潜台词告诉孩子这些糟糕的概念:考试是可以偷偷看书的,你是不值得信任的。 [02] 1961年,皮尔·保罗来到一所很差的小学当校长。他对这些整日游手好闲的学生们很是头疼,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后来,皮尔·保罗发现这里的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上课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相,终于有了一点效果。 小罗尔斯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之一,他像这里的大多数学生一样,不爱学习、打群架、斗殴、吸烟,无所不能。 有一天,他又像平时一样从窗台跳到教室里去“上课”,伸着小手走向讲台,刚好被皮尔·保罗逮个正着。 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皮尔·保罗轻轻地托起小罗尔斯的小手,凑到眼前端详了好久,然后笑眯眯地对他说:“不得了了!你这手!看,这么修长的小拇指,将来你肯定是纽约州的州长!” 小罗尔斯内心激动万分:不会吧,我以后会是纽约州的州长!我还记得小时候奶奶跟过说过,我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船长,那次已足够让我遐想联翩了!这次竟然是纽约州的州长,是的,我一定要把它变为现实! 从那天起,罗尔斯像脱胎换骨一样,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不再不堪入耳,他开始每天精神抖擞, 容光焕发地来上学,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皮尔·保罗相信小罗尔斯会是将来的纽约州州长,虽然是个善意的欺骗,但罗尔斯相信了这句话,并坚持了下来,最后迅速升值,在五十一岁,他终于成了州长。 [03] 我有一个邻居叫小芳,她的孩子长得蛮可爱,还很聪明。 可是,小芳对她的孩子很不满意,一天到晚都听她在小区抱怨她的孩子。 有天早上,孩子起晚了,要迟到了,小芳就脱口而出:“这都几点了,还撅着屁股睡!这孩子怎么这么懒散呀,跟谁学的呢?”

Read more

“表扬孩子”和“鼓励孩子”的区别令人震惊!

我们常常会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认为这二者都是激励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但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测试结果却告诉我们,表扬与鼓励的结果竟然大相径庭!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大家常常会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认为这二者都是激励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表扬”与“鼓励”的结果大相径庭!区分好二者非常关键,宝爸宝妈教育孩子必知! 一句话即可区分表扬与鼓励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受到鼓励的孩子,更勇于接受挑战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挫折会让接受“表扬”的孩子倍受打击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次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表扬与鼓励的不同结果,差别令人震惊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为人父母,你必须要懂得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12个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方法

养儿方知父母恩,大多数人都是当了父母后才终于明了到父母难为,做父母的总是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期望他们出人头地。然而,我们认为最好的,孩子是否能够欣然接受呢? 我们全心的爱,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呢? 育儿专家暨心理治疗师Andrea Loewen Nair提供家长们下列12个简单的方法,让孩子可以真实感受到父母亲满满的爱、倾听及接纳。 1.每天分别出10到15分钟不受任何打扰的时间给孩子,给予他们全部的注意力、毫无分心。如果刚好手机响起,就大声告诉孩子们「它可以等」。 2.当你自己想要有些独处时间时,要注意所表达的方式。例如「我想要好好泡个热水澡」远比「老公你终于回来了,请你接手陪他们因为我累了」来得好多了。 3.当你无法陪伴孩子时,请认真地告诉他们你正要去做的事,以及事情的重要性。 4.问孩子问题时,要表现出感兴趣的专注力,例如「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建议可常常建立与孩子这样有品质的对话。 5.时常给予孩子亲吻及拥抱,让你与孩子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机会。 6.与孩子说话时,身体尽量降到与孩子同高,专注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你正在仔细聆听。 7.每日放学后,重新与孩子建立连接点。当孩子一进家门时,不要开口就说「去写作业」、「老师今天打电话给我」,而是要反问自己「要如何让孩子高兴看到我」,因为当孩子与父母有好的连接时,自然就会愿意合作了。 8.不要过于在乎结果,而是享受过程。例如当孩子演奏表演时,「我喜欢看你演奏」比「你演奏得很棒」来得好。 9.偶尔舍弃营养均衡的食物,并且让孩子来决定晚餐内容,心情放轻松点,偶尔的不营养并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10.让孩子来选择想要与爸爸或妈妈一起进行的活动内容,即使你认为他们所选的活动一点都不好玩,仍然积极参与。 11.没和孩子在一起时,可以透过一些小东西让孩子知道「妈妈好想你」,例如写个小纸条、为他准备他爱吃的午餐、一则简讯等。 12.当孩子放学进家门时,先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立刻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及微笑。 图:pexels.com

Read more

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令人讨厌的人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休息时间在你家楼上喧哗,吵得你无法入眠;他们在小区跳广场舞,声音大得扰民;他们开车不打转向灯快速插到你的车道,你只好踩急刹;他们说话不顾别人的感受,呛得你半天说不出话……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没有同理心,似乎没想过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带来怎样的麻烦和影响。 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人?我想你肯定讨厌这样的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正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孩子养育成这样的人呢? 我们在外的时候很容易就碰到这样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在羽毛球馆打球,一个6、7岁的小男孩在各场子里乱窜,好几次差点被别人的球拍打到,逼得大家只好停下来等他跑过去。如此折腾几次后,打球的人们大喊:这是谁家孩子?管管啊!”小孩爸爸就在其中一个场子打球,听到大家喊只是抬头看看,然后没有下文了。 和亲戚去医院看望另一个生病的亲戚,她儿子发现病床可以升降,大感兴趣,反复把病床摇上去摇下来,她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儿子,并不制止。直到病人家属耐着性子阻止他“你不能这么摇,阿姨会疼的”,孩子才不情愿地停下来。出门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制止儿子,她却不解地反问:“不是要给孩子自由,保护孩子好奇心么?”刹那间我冷汗直冒…… 这是天大的误解!没有边界的自由不是自由,是放纵!你的孩子倒是“自由”了,别人呢? 有的家长倒是想管孩子,但是管不住。一次在商场里的儿童乐园的沙堡中陪孩子玩沙子,一个小男孩不断从高处向我们扬起沙子,我制止了这个小男孩几次,但是他置若罔闻依然是没有停止这种行为。她的妈妈也喊了几次:别朝小朋友扬沙子啊。没有用,他依然继续。同去的朋友感慨道:肆意妄为,谁都喊不住,现在这样的小孩不少啊。 在说这样的话题时,大家总是深有感触吧! 菲妈说,到朋友家去做客,正好碰到楼下邻居上来投诉,说孩子太吵了。这个过程中朋友家儿子发出的动静确实太大。朋友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个邻居太挑剔了,隔三差五来投诉,不用理她!我又不能把孩子的手脚绑住,有本事你住我楼上去! 我很不认同她的看法,孩子当然不可以绑住,但是我们要以行动和语言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否则即使孩子长大了没有这个噪音扰民行为,也会有其他不考虑别人只顾自己的行为。即使不从邻里和睦角度出发,单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也应该给孩子设立一定的规则。但因为是去做客,我也不好多说什么,就是建议她买个垫子铺一下减少噪音。 比如在家里,我们住的是七楼,孩子在家里玩的时候拿着棒子去敲打暖气片,我立刻走过去制止她。我说你敲打暖气片,楼下每一家的暖气片都会叮叮当当的响,你影响了别人可不是一个礼貌的孩子。孩子说:“那天来修暖气的叔叔就是这样敲打的!”我告诉她:“叔叔敲打暖气片,是因为工作需要,你敲打就不对了。”孩子听后,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就再也没有去敲打过。也许大家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孩子的特质,该被允许和原谅。但是我是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的,不正确的行为应该及时的去纠正孩子。 看到这里,你是否在这些家长身上看到了自己?你是否也曾对孩子不合适的行为没有及时严加管教?亦或你觉得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会好?亦或你管教了,但是孩子不听你的,而你似乎有些无能为力? 孩子需要自由,但自由的前提是他不冒犯不妨碍别人;孩子需要被尊重,但同时他必须学会尊重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这样孩子才能慢慢地发展出同理心,学会识别并照顾别人的感受,孩子才不会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令人生厌的人。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这位妈妈为何会把校方痛骂了一遍…霸气!

值得看的故事,主角是一位在急诊室工作的护士妈妈… 她用第一人称叙述了这个故事… (我是一名急诊护士,我们上班时手机不能带在身上,都锁柜子里去了。因为手机打不通,有通电话打到了医院的前台,找我的。) 电话:“我是**学校的**老师,你女儿在学校惹事了,你需要过来一趟。” 我:“她受伤了吗?能不能等我把班上完再过去,两个小时就行。” 电话:“你女儿打了另一个同学。我们已经给你打了45分钟的电话了,一直联系不上。事情真的非常严重。” (我匆匆忙忙赶到学校,然后被带到了校长的办公室。我看到里面有我的女儿,他们年级的教导主任,校长,一个男老师,一个鼻子周围都是鲜血,满脸通红的男生,以及他的父母) 校长:“您总算来了!” 我:“是啊,急诊室太忙了。最后一个小时,我处理了一个被妈妈打到需要缝40针的7岁小男孩。后来警察又来找我问话,让你们久等了,抱歉。」 (校长听完似乎略有些不好意思…之后,他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跟我说了一遍:先是这个男生弹了我女儿的bra,然后我女儿就朝他脸上打了两拳。听他们说完,感觉他们好像觉得男生没做错什么,是我女儿太过分) 我:「所以,你们今天叫我过来,是想要知道我是否要以性骚扰罪起诉这个男同学,并且以管理失当的原因起诉学校吗? ” (当我提到性骚扰的时候,他们突然都变得紧张不安。) 男老师:“我觉得没那么严重。” 教导主任:“我们不要过度反应啊。” 校长:“我觉得你重点理解错了。” (男生的母亲开始哭,我转向女儿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女儿:“ 他一直在弹我的bra,我要他停止,但是他不要,我就告诉老师了,老师要我别理他(ignore it),之后那个男生又开始弹,还把我bra的扣子弹开了。我就打他了。然后他就不弹了。” (我转向男老师) 我:“你纵容这个男生弹我女儿的胸罩?为什么你不阻止他?你过来,让我来摸一下你的裤裆。” 男老師:「說什麼啊!不可能!」 我:“这个行为对你来说不恰当吗?那你现在去弹一下教导主任的胸罩,看看她是不是会感觉很有趣。或者你去弹一下这个男孩妈妈的胸罩。或者是我的也行,你觉得就因为他们是孩子,就把这件事当好玩?” 校长:“女士,恕我直言,你女儿还是打了另一个孩子。”

Read more

为什么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一项调查得出:美国、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而中国的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母被排在最后一名。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其实很多独生子女都被父母培养成了男女妈宝,所以年龄增长了,还是妈宝一个,总觉得爸爸妈妈的照顾是应当的。 一、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大概十几年前,曾有一个研究机构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名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 美国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坂本龙马(明治维新的英雄); 而在那批接受调查的中国孩子的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亲被排在最后一名,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排在第11名。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 当时西班牙的埃菲社发了这样一条电讯:“不少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断下降。”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造成的悲哀现象。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曾有学者研究一个课题:“如何与未来打交道?”这位美国学者说:“30年后,人类历史将迎来一个由独生子女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小国而是大国,他们将如何与世界相处?这是福音还是灾难?” 二、哪几类父母很难得到孩子尊重? 当然,这个调查的结果仅限于被调查的那一批孩子,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孩子心中最尊重的人都不是父母,我思索了一下,产生这种结果不能全怪孩子,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非常关键。大概有这么几类父母,尽管他们可以为孩子倾尽所有,却很难得到孩子的尊重。 经常埋怨孩子不听话的父母,是得不到尊重的;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管的家长,是得不到尊重的(比如非要孩子学钢琴,要偷着看孩子的日记本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要孩子争班级第一最好是全市第一)。 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变成孩子理想的,更得不到尊重,要让孩子光宗耀祖是中国父母的主要缺点。 真正大款大腕的家长也不一定能受孩子的尊重(即使尊重也不是尊重家长而是尊重富有),孩子从社会退却到家庭,无非是什么事都想让有钱或者有权有势的父亲解决。 孩子孝顺父母说起来是天经地义的,是文明古国的美德,但是,尊重以后才能谈孝顺,把父母列在第10、第11位,谈孝顺还早了点。眼下,中国所谓的“孝子”,是父母孝顺儿子的意思:孝——子。 三、我如此深爱我的孩子,她爱我吗? 著名社会学教授龙建刚曾经对中国独生子女问题发表过分析文章,一时在父母的朋友圈里传播甚广。在看了他的文章后,一位身在美国的女士给他写了一封邮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我是一位单亲母亲,38岁那年就独自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不说含辛茹苦,也历经了很多女人没有经历过的酸楚。为了让女儿不受父亲出走的影响,我以全部的母爱来呵护她成长。 女儿从佛山九小到佛山一中,成绩都非常优秀,是标准的学霸。高考以佛山前5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又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 我女婿也是上海学霸,年纪不大,就已经是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了。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儿子,上海的爷爷奶奶在美国照顾了两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 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女儿和他们处得不好,经常吵架。曾经担任上海厅级干部的爷爷一怒之下带奶奶回去了,还说再也不来美国受罪了。 无奈之下,女儿、女婿多次给我电话求援,让我去芝加哥帮他们带孩子。我退休后单位返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心情也很好。考虑到女儿的处境,我最后下定决心到了美国。 但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很难过,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儿、女婿几乎很少和我交流。他们早出晚归,回家只想睡觉,周末也是在家睡觉,只有我一个人忙碌。好像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到了假期,他们带上孩子出去度假,让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到底是美国改变了他们?还是独生子女都是这个德性? 我女儿、女婿的收入不错,还经常给非洲穷人捐钱。我几次提醒他们说:舅舅、姨妈家在湖南农村,生活艰苦,你们给非洲黑人捐钱,是否也可考虑资助这些亲人一点?女儿女婿的回答让我震惊:非洲穷人更需要帮助。帮自己的亲戚不是慈善,没有意义…… 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无情无义,冷漠得不可理喻!是我的家庭教育失败了吗?如果说是我文化不高,不会教育子女,那么女儿的公公、婆婆,一个是政府官员、一个是同济大学教授,怎么他们的儿子也是如此? 国庆那天,我亲家在电话中说:你辛苦了,我们都被独生子女害了。我们让他们自己请保姆,你回来过你自己的日子,别理他们了……

Read more

什么是教育,你懂吗?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当父母什么都有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马上有种全軍覆沒的感觉。有记者调查,在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干部中,他们犯罪的动机竟然是为了孩子。原来,他们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末了,总觉得自己亏欠孩子,试图通过物质形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失败。这种做法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也许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能管理好上百万人的城市;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创造成百万上千万;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师,你已桃李满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国家的!孩子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输不起!教育好一个,造福三代!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01|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02|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我女儿周婷婷自幼双耳全聋。到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出路只能是上聋哑学校。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终于觉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奥秘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虽然婷婷双耳全聋,但是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已蕴藏在女儿幼小残疾的身体里。 我对女儿的教育,是把我沸腾的父爱,化作一阵阵春风,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永远坚信我的女儿行!奇迹出现了,婷婷上了正常小学,连跳两级;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3岁美国硕士毕业。而我我这位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也破天荒地成了所谓的教育专家。 孩子生命成长的道路就象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高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1000次跌倒,我们都要坚信孩子能1001次站起来!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03|寻回教育宝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为什么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坏孩子,百分之百成功呢?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教育奥秘呢? 孩子说话含混不清,我们想到孩子未来清晰的口语;孩子走路歪歪倒倒,我们想到孩子未来矫健的步伐。那个时候,父母都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能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反映了世界上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原来,这种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只问播种、不问收获,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过程,充满着无私的爱,体现了积极的心态,隐含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因为这种爱,心态和信念,让每个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于一种快乐的,幸福的天才状态。 “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本来就拥有,却没有意识到,本来就使用过,却无意中遗忘的最有效的,最快乐的教育宝藏!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04|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懂孩子。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是往往不太会爱。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决是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身上都仿佛隐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好孩子”是指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潜力,现在的优点、长处和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坏孩子”是指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不美好东西。懂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唤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长可能会逼出“坏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有好状态。不懂爱 ,爱变害。现在一些教育悲剧是父母不懂孩子,违反规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长”就是“压苗阻长”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让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无知的“爱心”剥夺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 05|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懂孩子的奥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唤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爱心反而变成害,会逼出坏孩子。好孩子的特点是不浪费脑细胞,很安静。人不安,心不静;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安静状态下的孩子,学习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势绿油油的,没有好收成都难。

Read more

何谓过动症

过动症,医学术语,孩子的一种不是很正常的行为表现,即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是指这些学生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量过度及容易冲动等。这些症状明显干扰到家庭及学校生活,而影响其学习、人际关系、情绪。也因其行为表现经常被误解为坏小孩或不听话的孩子。 所谓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是指这些学生出现注意力缺陷、活动量过度及容易冲动等。这些症状明显干扰到家庭及学校生活,而影响其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由於这类孩子,在智能及外观上看起来并无明显的障碍,容易被外界忽略其需求,也因其行为表现经常被误解为坏小孩或不听话的孩子。 过动症的分类 就学理上来说,”过动儿”正式的名称为”注意力欠缺过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三个层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动量过多、行为冲动。其临床表现包括有: 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工作或游戏;外界一有 什麼声音或刺激,马上就被转移;与他们面对面讲 话时,常让人有一种感觉「他好像并没有在听。」 虽然也可以与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大多偏向动态性的游戏,而且常会去干扰他人使游戏没有办法继续,对於静态的游戏更是无法完成,做功课或游戏时比较不能注意到细节或常因粗心大意而做错, 而且不能从头做到尾,对於需要持久集中精神的事 如做作业,会逃避或拒绝去做;工作或活动所需的 东西,不知放在那里,严重的甚至连每天常规的事也都会忘记。 活动量过多:在学龄前,大部份的人对他们的评语多是「活泼、好动」,「调皮捣蛋」。常常看到的是没有办法好好地坐在椅子上,不是动手动脚,扭动身体,就是坐立不安,上课时离开座位。跑来跑去,跳上跳下;静不下来,不能从事静态活动,有的话很多。 行为冲动:常还未听完问题就回答,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不 能乖乖得排队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未经他人同意, 擅自拿取他人物品,不管是否危险,他想做就做。 不是每一位过动儿都有以上所有症状。有些孩子的表现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有些则是以活动量多及冲动为主,有些则是同时合并以上三种特性。这些症状在七岁之前,就已存在,而且会对学业、工作及人际关系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特征与行为表现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可分为:注意力不集中型、过动一冲动型及综合型。后者同时包括注意力缺陷、过动及冲动等问题。注意力缺陷过动症学生有以下的身心特质: 注意力方面: 1.

Read more

最伟大的教育,竟然是妈妈的情绪平和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母亲的“母”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呢? 其实,好妈妈就是三个字。 第一个字是“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能看出孩子三个问题,而且立马指出还反复强化,甚至当着更多人的面说我孩子就是什么什么不好。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不要慌乱,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稳态,孩子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天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第二个字是“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第三个字是“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是温柔,温馨,温和,夫妻、叔伯妯娌、大家庭都因为你而和睦而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又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的天地,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繃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是有意思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今天的母亲越来越做不到慈了,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作为一名母亲,请记住,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