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富养,是精神的滋养

这些年,“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的说法在不少家长中盛传,他们认为,穷养儿子,让他长大了能吃苦,有担当,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而富养女儿,让她见多识广,长大了不会轻易被人骗。 对这种观点,我一直持审慎的态度,特别是对所谓的富养女儿的观点,还是先弄明白如何算是富养才好。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位80后的父亲,是典型的“富养女儿”观点的拥护者,春节七天,他选择带着女儿去旅行,期间给孩子买各种名牌,吃喝玩乐,一圈下来,几万的年终奖全部花光。 在接受采访时,这位父亲很自豪,他觉得自己就这么一个闺女,现在什么都给她最好的,长大后她才不会被小恩小惠所欺骗。 这位父亲的话看似有道理,却曲解了“富养”的含义,真正的富养不是指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多的是精神的滋养。 ******** 我曾在朋友圈晒过一张照片,是闺女坐在书店的地上捧着一本书。 图片下面我写“我该不该在这给她买呢?” 大多数朋友给出的建议是,在书店里买太贵了,一分钱的折扣都不打,还是看好了想买什么书,然后到网上去买吧,书店里一本书的钱在别的地方能买两三本。 只有一个朋友王姐回复:既然都是她亲自挑的,就在这给她买,虽然多花点钱,但对她的意义绝不一样。 最后,我听了王姐的建议,把闺女挑的十几本书全部买了下来。 这些书读完了,闺女问:“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再去书店买书啊?”这个时候,我更加认同王姐的话。 ******** 在我眼里,王姐是个教育孩子的好手。 她的女儿上五年级,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学霸,会唱歌跳舞,钢琴弹得也不错,更重要的是性格,小小年纪,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有主见有见识,我们都说王姐好福气,养了个好女儿。 在谈到如何富养女儿时,王姐说:我所理解的富养不是带她去多少高贵的地方,买多少名贵的东西,而是让她有一颗富足的心。 每年她会带女儿出去旅行一次,从女儿三岁开始,她们每年去几个城市。 每到一个城市,科技馆、动物园和图书馆是她们必去的地方。 到了科技馆,她会给女儿讲她所知道的相关的科技知识;到了动物园,她会告诉女儿每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到了图书馆,她总会让女儿挑几本喜欢的书。 也曾遭到别人的质疑,孩子那么小,给她讲那么多东西,她能懂吗? 她说,我们都觉得她不懂,时间长了,她就会懂了。 孩子再大点,她会和孩子一起做旅行攻略,大到路线行程,小到衣食住行,每一步孩子都参与其中。 她们住普通的酒店,吃当地的小吃,买一两种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回来教孩子写旅行笔记。 每个月发了工资,她会做成三份,一份作为储蓄,一份买生活必需品,一份放在抽屉里,作为一家三口的零花钱。 抽屉里有一个本子,谁花了钱买了什么东西,都会自己记在本子上。

Read more

不要把贫穷观带给你的孩子

引子   我看到一个高中生在微信上抱怨:看来以后只有有钱人才能来新加坡上学了。   因为,新加坡的高中生学费又涨价了,公民价格不变,PR涨价$40,海外学生(非ASEAN成员国)涨价$150,2016年每月$1150,而2017年则涨到每月$1300。   然而,她所不知道的是,其实她就是一个有钱人。   她一个人租住在公寓里,每月租金就是$900(相当于国内4500元人民币),加上海外留学的这笔费用,又是多少人可以承担起的。   但是,身为有钱人,她为什么还如此抱怨呢? 贫穷和富裕   人生有很多无奈,但最无奈的,可能就是贫富差距。   有人说,贫富是可以改变的状态,比如很多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而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可以出人投地。所以他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上好大学,上了好大学,才能过上好生活。   但想要改变贫富状态,只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吗? 眺望   事实很悲哀,尽管媒体会报道一些品行不良的富二代,或出生贫苦却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普遍情况是,富二代没有变得贫穷,而多数穷人的孩子依旧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大学教育可能改变了他所在的城市,但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他的生活状态。他也许比父母那一代过得稍微好一点,但从横向比较上看,富人依旧是富人,穷人依旧是穷人。   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原始财富积累不同,穷人想要赶上富人的程度需要时间。   好吧,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人是从同一条起跑线出发,一个人稳步地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而另外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逐年下降呢?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回头发现,别人的生活越过越富裕,而自己的生活越过越贫穷。同样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同样是一个学校毕业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又有人归之为宿命论,逢人就说自己的命不好。他觉得自己的智商并没有比别人低,但机会总是轮不到他的头上。所以别人能够升官发财,是因为别人的机会好。   事实就是如此吗? A君和B君的故事   A君和B君是来自四线小城镇的两个孩子。   两家离得很近,生活条件同样普普通通,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A君的父亲为别人开车运输货物,母亲在家里带孩子。B君的父母都在小工厂里劳作,工作时间很长,轮班制,几乎日夜都消耗在厂里。 A君   A君的父亲每个月会把工资交给她的母亲。母亲是个爱打扮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给家里人做好丰盛的早饭,把家里拾掇得干净舒适,然后出去找邻居街坊唠嗑。家里除了日常的开销,其他都存在银行,偶尔母亲还会购置一些黄金首饰。   因为母亲是个对时尚商品很感兴趣的人,她总是知道哪里有性价比高的衣服,常常带着A君出去逛街,也会细心地告诉孩子怎么比价怎么砍价。   受到母亲的熏陶,A君很会享受生活乐趣,喜欢和母亲一起在厨房里倒腾出美味的早饭。而她在常年累月的积累中,也对商品知识了如指掌,身上常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聊天的对象。

Read more

你的宝宝到底像谁?爸爸妈妈谁胜出?

希望未来的小孩有着像妳一样的大眼睛和好身材,还有我那聪明过人的头脑,长大后⋯⋯。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加入人生胜利组,虽然遗传很难预知,但在编织美好未来的同时,其实从科学的角度上还是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喔! 《智力是谁的基因影响大? 》 答案:妈妈 智力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受到环境、营养、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据科学家评估,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约占50%-60%,人类与智力有关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体上,因女性有2个X染色体,男性只有1个,所以妈妈的智力在遗传中就占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请注意,由于男生是X(来自母)+Y(来自父),所以男生的智商大多来自母亲的遗传(智力主要集中在X)。而女生是X(来自母)+X(来自父),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亲跟母亲各有一半影响,所以会有中和的效应。所以女生智商的分布会呈现自然分布,中间最多,两边较少。然后男生因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响,所以智商分布会偏向两个极端,也就是说,男生天才比较多,但是蠢材也特别多。 我们可以用机率来算算看: 生男孩的机率= 1/2;生女孩的机率=1/2。 生男孩的时候,母亲对于男孩智商的影响力 = 1 生女孩的时候,母亲对于女孩智商的影响力 = 1/2 所以说母亲跟父亲对于下一代智商的影响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1/2 + 1/2*1/2 : 0*1/2 + 1/2*1/2 = 0.75:0.25

Read more

不要再打孩子了 (尤其2岁内的)

很多时候家长打了孩子,其后都会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 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 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 “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 “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 “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 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 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

Read more

日本孩子10岁前父母教他们要学会的10件事,值得借鉴

1.“让你所爱的家人幸福不是你的责任” 幸福是要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的,不是人给予的。不需要为了让父母、兄弟姐妹幸福而勉强自己做些勉强的事情。 2.“去外面要使劲玩儿” 现在很多小孩常窝在家里打电动,这对身心健康非常有害。为了孩子的健康,要让他们在户外使出全身的力气玩儿。 3.“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要感到自豪” 幼年时的喜好会某种程度地决定长大之后的发展方向以及成就,所以就算男孩爱玩娃娃,女孩爱玩汽车,不要去纠正。 4.“不需要总是得到爸妈的赞同” 和父母、朋友意见不一致不是坏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自由表法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5.“你很漂亮” 常被父母夸奖聪明漂亮的孩子是幸福的。即使在外面被人欺负,但是父母能及时给予正面夸奖的话,孩子会治愈伤痛,重新拾起自信。 6.“多读书很关键” 这里的“书”并不单指教科书。从小培养看书的习惯对成长是有益处的。难过的时候看的书,高兴的时候看的书,书中的主人公就是另外一个自己,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经验和知识。 7.“你就是你,不需要盲从” 父母总是会自我的认为,孩子应该这样或那样,但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在控制孩子,让其丧失自主性行会伤害他们的自尊。父母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思。 8.“问题是有人伤害你” 在学校以及长大后的职场,总会遇到欺负或者不公平的事情,这是没办法避免的。如果孩子在外面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要开导他“这不是你的错,错在伤害你的人。他们的内心发生了某些故障,才会去伤害别人”。 9.“谁都不能成为你的全部” 不管再怎么相爱,再怎么喜欢,只要是人就不能突破一个“极限”,就不可能成为“谁的全部”。孤独的时候,受伤的时候要学会接受这样的自己,并用自己的力量站起来。 10.“爸爸妈妈在尽最大努力” 父母也有失败的时候,也有打骂孩子的时候。即使有的时候做父母很失败,但即使这样也要让孩子感受到,为了他、为了家,爸妈在做最大努力。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宝宝总是生病怎么办

宝宝的健康是父母最关系的事情了,但是事与愿违,很多疾病还是找上了宝宝。有的宝宝经常生病,好了没多久又患上其他疾病,真令人头疼。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从母体带来的抗体水平逐渐下降,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反复生病。那么宝宝总是生病怎么办? 1、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从小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2、适当补充一些乳铁蛋白或者益生元,来帮助宝宝提高免疫力,乳铁蛋白或者益生元在网上和母婴商店都能买到,质量比较好的有优生妈咪,美敦力加等品牌。 3、计划免疫:及时、全程地进行计划免疫是抵御疾病的有效措施。 4、注意冷暖:孩子的衣着厚薄适中,一般应和母亲一样。活动时尽量避免出汗,出汗后应及时擦干。 5、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孩子被动吸烟;传染疾病高发季节,不带孩子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室内可醋熏空气消毒。 6、均衡营养: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后及时添加泥糊状食品,1岁左右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且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多喝水,适量的乳制品和荤菜;不偏食、不挑食,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宝宝总是生病怎么办?看了以上的内容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保证宝宝健康的成长,家长们千万不可疏忽。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智慧的父母,该省不该省的钱一清二楚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需要我们父母给他不断的“投资”,那么,到底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呢? 以下这几点,父母要早知道。 能省的钱~ 学校 很多父母双方都是全职,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懂的教育理论也不多。总以为把孩子送到最贵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可再贵的学校,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再小的课堂,也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 很多人都以为私立学校学费高,老师待遇好,教的也好。可私立的学费贵,贵在了设施,而没有贵在老师身上。 学校的教育只是一部分,一个孩子的成长并非取决于学校的好坏。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理是非常敏感的,再好再贵的学校,如果遇不到合适的老师也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不能省的钱~ 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 家庭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和道德修养,而这些都是会影响一辈子的。拥有好性格的孩子,长大后的为人处世能力要强得多。 拥有高尚的品行,要比成绩优秀有用的多。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却品行不良,那就是一个“半成品”。 只有配合好的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称得上是“成品”,将来也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能省的钱~ 不追求大牌 有的人说时尚要从娃娃抓起,于是各种富养,买各种大牌童装。可真正的富豪并非是把孩子打扮的和王子公主一样,他们反而更注重孩子的衣着舒服、得体。 就像刘烨的那对子女,妹妹的鞋子都是穿哥哥的。先不说美不美观,就说教育的观念,就值得我们学习。 刘烨两口子在很多节目里都表达过不培养孩子用奢侈品的观念。刘烨的太太安娜在一个访谈里说,孩子的奶奶给亲手缝的被子,用了四年。买的特别村儿的衬衫,但是特别棉、特别舒服。 不能省的钱~ 丰富孩子的阅历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上重点、上大学就是万事大吉,孩子的其他要求根本不重要。可是,孩子的成长不只是单一的智力发展,还有很多方面的需求。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而家长的付出,比简单的给予重要。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品行良好的人,就要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既要有成功的经历,也要有失败的经历。 能省的钱~ 兴趣班

Read more

不要再问孩子 “ 作业写完了吗? ”

请全天下的父母记住一句话:“孩子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 1、不是“作业”出了问题,而是“爱”出了问题。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是:“作业写完了吗?” 这句话折射出中国多少父母爱的苍白,爱的能力的缺失。 孩子在内心中呐喊:“你们爱的是我还是我的作业?”孩子们无法理性表达内心的意识,只能用行为和父母对抗:顶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语、惹是生非…… 有爱的能力的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首先会和孩子打招呼:“宝贝,妈妈回来了,妈妈挺想你的,今天你累不累啊?别那么着急写作业,玩一会再写吧。”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理解自己而努力,“妈妈,我写完作业再玩,我不累”。 孩子只为“爱”而努力,如果不是为爱而努力学习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努力”,随着孩子长大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 2、换位思考,感受孩子。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这时你的老公不关心你反而直接说:“饭做好了没有!怎么还不去做饭!”你的心情会如何? 你当时可能有两种选择,第一,生着闷气去做饭,积累抱怨,直到抱怨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产生恶劣影响;第二种是表现自己的情绪,直接抱怨甚至吵架,当下就产生恶劣影响。 换位思考,这就是孩子每天回到家里听到“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还不去写作业!”的真实心情和“讨厌父母”就是“讨厌学习”的后果。 3、请父母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不太想做饭,而你老公会关心地说:“老婆怎么了?累了就不要做饭了,我们出去吃饭吧!”你会觉得老公真好,内心的疲惫很快会消失:“别出去吃了,我马上给你做。”当人被理解被关爱的时候,是最愿意付出努力为关爱和理解自己的人的。 请父母千万不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一定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要求。当家长真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有要求,当孩子对自己没有要求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生活在“缺爱”当中,就是生活在“溺爱”当中。 文/小学家长联盟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跟谁睡,竟决定他一生的性格!

小慧了解到,许多新手爸妈因为工作繁忙,都会让老人来带孩子,孩子就养成了从小和奶奶一起睡的习惯。 别看睡觉很简单,但是孩子怎么睡觉可不简单!跟谁睡,怎么睡,都是有大学问的~ 专家指出:孩子从小跟谁睡,心理上就会跟谁更亲近,长大以后的性格也就更接近谁。那么孩子跟谁睡,长大后会更优秀呢? 01跟妈妈睡的孩子,性格更优秀 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就会感受到来自母体的安全感。 在出生之后,他们更加需要通过和妈妈的肌肤接触,比如妈妈的爱抚、拥抱等来重新获得安全感。 所以,妈妈陪伴孩子入睡的过程,就是母子之间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可以让孩子充分享受快乐,消除孤独等不良情绪,充分感受到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对孩子未来的成长非常关键。带着安全感长大的孩子,心中有底气,人也会变得自信,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很强。 如果从小不和妈妈一起睡觉,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很多孩子从小就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睡,他们和父母没有太多的感情。爷爷奶奶有很多顾及不到的事情,长时间下去,他们就会变得寡言,很多话无法诉说,内心孤独。 他们一般会有这几种表现: 喜欢粘着亲近的人,到哪里都跟着,看不见了会哭闹; 睡觉时会紧紧抓着别人的衣服,会时不时摸摸身边是否有人; 遇到陌生人会躲在大人身后; 不合群,一群小朋友玩耍时会站在一边,迟迟不肯融入。 02孩子和老人睡,影响心智发育 老人上年纪后,呼吸系统/身体机能会发生退化。他们的呼吸稍微急促些,从而获取更多氧气,排出更多“废气”。 如果孩子经常睡在老人身边的话,会被迫吸入很多“废气”,对身体的发育是有一定影响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妈妈陪睡,也不建议跟孩子头靠头挨得太近。 03单独睡是迟早的事,但不宜过早 有的人,想多陪孩子睡,却因为生活原因不能如愿;有的人,有条件多陪孩子,但是却整天想着跟孩子分开来睡。 确实,分房睡是很多妈妈纠结的问题。 不过,大家要明白一点:分床、分房是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在3-10岁这个阶段完成这个过程就可以了。 较小的孩子都会对妈妈有依赖感,觉得只有睡在妈妈身边才更踏实。当孩子有什么异常情况,比如睡眠姿势不当时,爸妈可以及时发现并调整,防止窒息事故的发生。 如果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让他独睡,容易使孩子心里缺乏安全感和不满足感,容易养成不良的睡觉习惯,比如咬被子,踢被子等,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独睡”,那他们可能就会独立了,但其实,“独睡”和“独立”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Read more

父母如何与孩子做朋友

父母总是想方设法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动向,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但是往往却发现有时并没有抓住孩子的内心,甚至不明白孩子的行为意义。下面冬夜就来简单的谈谈父母如何才能与孩子做最坦诚的朋友。 1、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都是天真无邪的,他们没有大人们那样过多的心眼。或许在父母眼中本不应该犯错的事孩子却犯的很彻底,这是父母要主动承担起与孩子沟通的责任,父母要引导孩子说出心中的想法,也许孩子的想法很幼稚,但却是最单纯的。当父母与沟通的多了,就能慢慢体会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的小小世界,成为他们最坦诚的伙伴。 2、参加孩子的游戏 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最简单的游戏是他们最快乐的娱乐方式,谁也不能剥夺他们做游戏的权利。而作为父母,在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大人的身份,加入孩子们的玩耍时光,再不时的问问他们这个东西该怎样玩,相信孩子会乐意告诉你的。 3、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的想法总是稀奇古怪的,让人难以捉摸。父母不能时刻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从而对孩子产生误解,脾气不好的父母可能就会严厉的批评孩子了。有时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场看看事情的整个经过,就会明白孩子的心思,再与孩子沟通交流,会有更好的效果。 4、耐心开导,循循善诱 孩子总是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引起父母生气而责骂孩子,把孩子骂的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父母要明白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是从孩子成长过来的。遇到孩子犯错,父母可以耐心地像孩子阐述整件事的利与弊,说说这样做会导致哪些坏处,怎样做可以使事情变得更完美,慢慢的将孩子引导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打骂孩子,那样只会使事情适得其反。 5、设立奖励制度 设立一个星级奖励制度,鼓励孩子多做有意义,积极向上的事情,来攒星星数,当星星数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可以满足他们的小心愿。通过这个方式来促进孩子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和以家庭为荣,使之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在这同时也能够加进两代之间的感情,是很不错的方法哦! 以下我就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供大家学习 孩子是家长的未来,可有时孩子不听话,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去做? 1、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与孩子对立,矛盾继续恶化;孩子静下心来,与孩子平等的像朋友一样谈心。 2、如果你选择后者的话,那你就真的应该放下心来,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我认为这样做并不是降低身份! 3、既然自己都选择后者,那就要真心的一朋友身份交流,不能还和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是打呀就是骂。 4、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思想方式和思考内容,始终与家长想法相差甚远。我们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还是那句话,做朋友,做孩子的朋友,才是家长的第一选择,千万不可被其道而行之,不然后果很可怕。 尽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那结果就惨了呀! 满足孩子的是孩子年龄段所需要的东西。 总结 两代人日日夜夜生活在同一个小屋檐下,生活的就是互相体谅,沟通理解。衷心祝福所有家庭都能够快快乐乐,幸福美满 和孩子如何做朋友。 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