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宝宝睡觉的姿势就知道将来的性格如何!

心理学上认为,人无意识时的睡姿与性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透露出他隐藏的心理状态。不知道妈妈爸爸有没有认真观察过宝宝的睡姿呢,来看看你家宝宝将来是哪种性格吧! 1. 侧睡宝宝 新生宝宝以侧睡最好,能使全身肌肉完全放松,即使回奶也不易使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这类型的宝宝妈妈在睡觉是要多留意,在宝宝侧睡是要用枕头在侧边挡一下,以免变成俯睡,容易造成窒息。 宝宝性格:这类宝宝性格比较随和,有时候会有点害羞。在一定程度上,有点缺乏安全感。 2.趴睡宝宝 有的宝宝特别喜欢趴着睡,虽然趴着睡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宝宝要是太小不提倡趴着睡。因为趴着睡可能会压到宝宝的呼吸道,造成呼吸不畅的微信。 宝宝性格:趴着睡的宝宝比较喜欢热闹,胆子很大,但是自尊心又特别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属于慢热型的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 3.仰睡宝宝 仰睡是妈妈最放心的睡姿,因为仰睡妈妈可以及时看到宝宝的睡眠情况。但是这种睡姿容易造成宝宝吐奶吐不出来,呛到宝宝自己。 宝宝性格:仰睡的宝宝一般心胸比较开阔,比较信任他人。 4.「大」字宝宝 宝宝双手双脚自然伸开呈现「大」字。这种睡姿的宝宝一般受到妈妈爸爸的陪伴比较多,安全感很足。 宝宝性格:典型的活泼开朗,喜欢与人沟通,善于表达,比较乐观自信。不好的情绪来的快去得也快。不过偶尔做事会比较冲动,需要家长好好引导。 5.士兵式宝宝 宝宝面朝上,双手贴放在身体两侧,属于规矩矩的「士兵式」。 宝宝性格:这类宝宝自尊心强,性格强势,不服输,且属于保守型,做事有原则。 6.蜷睡宝宝 这些宝宝睡觉喜欢像在子宫里面蜷缩着,比较安静。 宝宝性格:这种睡姿说明宝宝缺乏安全感,很依赖父母。而且性格比较敏感,这些宝宝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陪伴和爱抚哟。妈妈不要忽视了。 7.抱东西睡觉宝宝 喜欢抱着玩具、毛巾、被子入睡;或者喜欢抓着妈妈的胸部或者其他部位睡觉。 宝宝性格:这类型的宝宝安全感不足,所有才会特别的依赖某一个东西或者妈妈。妈妈应该多陪伴这些宝宝。 看了这些睡姿和性格,你家宝宝属于哪一种? 孩子辅食如何添加?晚上如何哄孩子睡觉?孩子挑食不吃饭是什么原因?

Read more

拿什么感谢你,我的孩子(感人至深)

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信,也是一篇很感人的好文章。文中有个好妈妈,好妈妈有一个好儿子。不要再说好孩子都是天生的,绝不是!那是因为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文中的妈妈点赞,为妈妈的儿子鼓掌! 第一次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你的家长会,是在你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我从海鲜批发市场急三火四地赶去,衣服上沾满了鱼虾鳖蟹的污渍。尽管我破例打了车,还是迟到了。我迎着那些略带讥讽和嫌弃的目光走到你的座位旁,内心充满了羞愧和歉疚。你则扬着小脸,帮我擦额头上的汗,又递过来你的小水壶:“妈妈,喝口水。” 刹那间,你的体贴和不轻贱令那么多人对我们母子刮目相看。 家长会结束后,你的班主任让我留一下,你则跟老师请假:“我妈得回家给爷爷奶奶爸爸做饭,可不可以先走?有什么话,我回家讲给她听,保证不漏一个字。” 班主任叹了一口气说:“韩流妈妈,班里四十多个孩子,韩流最让我心疼,那么懂事、乖巧。”他告诉我,新学期开始时小朋友一起搬书,很多孩子都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干活儿,而他一个人在后门搬着几乎顶着下巴的书进进出出,满头是汗。“韩流妈妈,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没有出息吗?家里有这样的孩子,你有功啊。” 我握住班主任的手:“韩流爸爸出车祸瘫痪,爷爷奶奶常年卧床,我根本顾不上韩流。孩子从刚会走路起,就给爷爷、奶奶、爸爸接屎端尿,我连心疼他的时间都没有啊。” 回家的路上,我的眼泪就没有断过。回放你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我对生活有过的那些抱怨都不见了。老天给了我那么多不幸,可也给了我令人心疼、欣慰的你。 你放学回家时,我在楼下等你。看到我,你的小嘴张成了O型:“妈,你去相亲啊?”我假装打你说:“不管以后干的活多脏多累,我也不能给你丢分。看看,你妈还行吧?”你马上跳起来:“绝对是美女!我长大了,就找一个像妈妈这样能干漂亮的老婆。” 那一刻,我真想拥抱你。虽然你只有一米三,很瘦,但在妈妈心里,你已经长成一棵小树,令我想到去依靠,而不是拥抱。 充满离别的初中 你上初中那三年,我们分别送走了爷爷、奶奶。送走奶奶那天,我回到家里号啕大哭。你走过来,抱住我说:“妈,奶奶虽然没有别人家的奶奶长寿,但你让她活得很体面,我奶不亏!” 临睡前,你给我和你爸打来了洗脚水:“以前光给爷爷奶奶洗,现在你们也有这样的待遇了。”你爸的眼泪直往下掉。你笑着对他说:“我给我亲爸亲妈洗脚有什么可感动的?我妈给我爷我奶洗了二十多年的脚,我得向我妈学习。” 那一刻,我真想对你说,不要向妈妈学习,因为没有哪个妈妈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太累。 就在我们生活的压力有所减轻时,爸爸的情绪却越来越糟。在他39岁生日那天,你用不吃中饭节省下来的钱给他买回一个大大的蛋糕,然而,推开家门,等待你的是爸爸割腕自杀后的惨烈场面。 上初三的你,先用毛巾扎住了他还在流血的手臂,然后拨通了120。直到他脱离了生命危险,你才打电话给我。在病房的门口,你对我约法三章:“不许责备,因为坐在轮椅上的人是爸爸,不是咱俩;不许同情,这样会助长他的悲观情绪;不许害怕,我一定能把这件事处理好,让我爸永远不动这个念头。” 进了病房,我泪如雨下,心疼与抱怨的话都没有说,只是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爸,你在,我就有爸爸可叫,我妈累了一天回家,就有个嘘寒问暖的伴儿。爸,我一定会让你快乐起来。”你的话,让我忘记了哭。我不敢相信,你已经长大到令我目瞪口呆的地步。 小小的你却已有大大胸怀 从那天开始,你放学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先把爸爸推到小区里。瘫痪前,他是个铁路工人,并有一门剪发的手艺。为了让爸爸觉得他还有用,你挨家敲邻居的门,希望他们能来免费剪发,你还承诺,如果剪坏了,你花钱帮他们去理发店修理。冲着你,老老少少的邻居都来了。 那天下班,我远远地看着你们父子俩,一个给人理发,一个忙着给邻居端茶送水。你爸爸的嘴角,竟有我多年不曾看到的笑意。是你,找到了让他快乐起来的钥匙。杨奶奶看到我,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这孩子懂事得让人心尖儿疼啊。” 渐渐地,小区里的人都知道了你,好多家长有意让自己的孩子跟你交往。我曾亲耳听你教训过一个比你还大的高二男孩:“下次不准跟你爸妈那样没教养地说话,再这么说话,就别承认住在咱院儿里,咱丢不起这人。” 你是如何让他服你的,我无意中得知了根由。你曾被院里的大孩子欺负,一个孩子王一度每天都劫你的钱,你舍不得钱,就让他打。直到有一天,那个孩子被另外一个比他大的孩子欺负,你动了拳头。 事后,那个大孩子问:“干吗帮我?”你说:“你是咱院的孩子王,如果你输了,咱院的孩子就都没好日子过。我以前不动手是因为我怕把你打坏了,还得我妈出钱给你治,我是心疼我妈。” 那个大孩子和他的“兄弟们”震惊了,你也获得了他们的“芳心”。那一刻,我无比自责,我对你的世界居然如此陌生,我是这样一个不称职的母亲,你却给了我那么高的礼遇。

Read more

母亲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现在大多的家庭还是主要由妈妈来承担孩子的教育责任,因此,妈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妈妈的素质,将决定孩子的一生。 在大多数家庭由母亲承当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的模式下,这个命题不无道理。需要提醒各位父母的是:家庭教育中父爱的缺失,并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与父亲疏远或者隔绝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往往缺乏性格中的坚毅,而多了两分奶气。 一个家庭,哪怕穷的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力量的源泉。 母亲为了社会贡献的最主要的产品就是你的孩子,除了自发的爱以外,母亲必须学习教育的艺术,否则,任何教育改革都将是徒然。 母亲的形象至始至终都会影响每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很多人不会认真地思考和承认这个问题,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能否认的真理! 一个人从小到大,只要他(她)的母亲伴随着他们的成长里程,母亲的一切,包括母亲的形象;母亲的做人原则;母亲的思想……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始终影响他们的孩子,那些孩子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01. 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怯懦。 在人们的一些思维里都是把女人当作柔弱的代表,似乎只有男人才能配得上“坚强”二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遇到困难,能够不惧艰难困苦,一直坚持下去的往往就是那些看起来比较软弱的女人,她们甚至在有些方面比男人显的还要坚强的执著。 像王桂荃(梁启超的二夫人)女士,在梁启超离世之后,带着九个孩子度过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岁月,即使在文革的动乱年代也没有动摇她的坚强信念,在她去世以后,梁思成和兄弟姐妹一起在父亲墓旁种下一棵“母亲树”,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坚强母亲。 02. 心胸宽阔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展望未来。 女人的胸怀历来被文人描写的及其狭窄,甚至还有民间的俗语: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好像世界上只有男人的胸膛是宽阔的大道,而女人的心胸只是山间的羊肠小路。然而有很多的女人的胸怀让我们敬佩,真是这些女人的胸怀让我们懂得一个母亲的宽阔胸膛会对孩子起多大作用。 佐藤富子——(郭沫若在日本的同居女人)这个现代人也许并不知道她的名字的女人,在与郭沫若分别之后,一个人居然抚养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直到十五年以后见到郭沫若。 03. 善良的母亲让孩子懂得悲天悯人。 人类社会最可怕的就是行为的残酷和精神的冷漠,可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很多人好像无法躲避这两种悲惨的现实。虽然有时候这两种状况是一种“不可抗力”造成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人为的现象铸就的,那就是一些人从小就没有一个善良的母亲,从此他们的人格受到严重的扭曲。“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有后天的修养与教育形成,但是它仍然是来源于孩子母亲的善良根基。 比尔盖茨就曾说过,自己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虔诚和善良”,我们在比尔盖茨对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大量捐款上就可以看到母亲的印记。 04. 冷静镇定的母亲使孩子学会坚韧不拔。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或者是有形宣传影像中,我们大多是情况下看到的是遇到灾难时候的母亲,不是嚎啕大哭就是绝望的想到自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在如今人们难以形容的场面上,一个母亲的镇定和冷静足以让人终生不能忘记。 当年中国的第一夫人王光美先生(此称呼是对任何值得尊敬的人可以使用)被造反派在万人大会上批斗侮辱,她那叫人敬佩的表情,不但激励着她自己的孩子坚韧不拔地度过了十年的非人岁月,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母亲典范。 05. 有修养的母亲会铸就孩子的品质。 “修养”这个名词在每个人身上的体现,那就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优秀似乎又能成就他的事业。那么修养即使在成年之后如何“建设”,其实大多数的修养还是从母亲那里点点滴滴“浇灌”的。母亲尊老爱幼,孩子自然就会上行下效;母亲节俭有度,孩子自然就会拒绝奢华;母亲彬彬有礼,孩子自然就会谦虚不傲……

Read more

孩子的EQ高不高,关键在父母

《爸爸去哪儿》中,每一对亲子都有让人欣赏之处。而小公主夏天,更是掳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而我认为夏天非常幸运,有一对懂得做EQ教育的父母。这,真是太难得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成功,却不一定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确保孩子未来真的快乐成功。而心理学上研究发现,EQ影响孩子的一生。 EQ高,不但自己容易快乐,对学习、人际关系,以及未来工作成就都有着关键影响力。我自己从一九九六年开始研究EQ,也做了多年的儿童EQ教育,平时不论在电视节目上或大型演讲中,我一直提醒大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的「EQ教练」,帮助孩子培养EQ能力,例如自信、同理心、愤怒管理能力、自制力、冲突管理能力等。 而在这方面,夏天的父母都是非常称职的「EQ教练」,他们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教育方式,其中有几点特别突出,让人激赏,很值得大家参考。 第一,善于和孩子沟通。 节目一开始,父亲和孩子被关在一个小房间内等待。在什么玩具都没有的情况下,有的父亲看手机,有的枯坐无语,而夏天爸爸和夏天有说有笑,亲子沟通极佳。夏克立自己说,他花许多时间陪夏天,和孩子说话。真好!懂得和孩子沟通,是他们亲子关系里面最营养的元素之一。 很多父母觉得,陪伴孩子就是要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一起看电视,没有这些媒介,就失去亲子互动的桥梁而手足无措。夏克立的做法说明了另一种状态:只要我跟孩子在一起就好。我觉得这才是最成功的亲子教育─不需要任何工具,两个人就能愉快相处。这代表这段亲子关系的本质很好。 第二,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发现孩子有负面情绪时,一般父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对孩子大喊:「你有什么好生气的?你有什么好难过的?⋯⋯不准哭、不准闹了⋯⋯再闹我就收拾你⋯⋯」而夏克立却有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很关心孩子的心情,会温柔地对夏天说:「我知道妳不开心⋯⋯」他关心孩子的情绪,并懂得接纳,这么做会让孩子感受到爱,也是EQ教育的基础。许多父母都忽略了,其实孩子的情绪是沟通的方式之一,被忽视是最糟的EQ教育,孩子以后就会不易觉察并在意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第三,温和而坚定地教孩子规矩。 有一期节目里,夏天因为没有说到做到,被老爸处罚了。夏克立温和地说出惩罚原因,然后要夏天接受惩罚到旁边站着。要一个人在镜头前当众被处罚,假如平时的EQ教养不佳,孩子没有自信,就会很容易因此觉得自己好糟糕、难受哭闹。 然而,我们看到夏天小公主不哭不闹,欣然接受。在罚站时,诺一来问原因,夏天很平静地说:「我在罚站呢。」夏天的反应说明了,夏爸爸平时不但爱孩子,也很重视教孩子,有规则有立场,如果孩子没做对,也会给予惩罚(但不打不骂,而是用暂停冷静法,要孩子冷静思考)。真是幼儿教育的教科书做法,非常用心的老爸!耶耶!此处值得有掌声! 我听过一些父母说,如果自己不打不骂用暂停法,孩子是不会听话的。仔细一聊,往往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很认真地坚持执行,父母出尔反尔,当然效果不佳。 许多父母对「教规矩」不拿手,孩子做错事,不是狠狠打骂,就是忽视溺爱。其实溺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因为父母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而打骂更是最伤害孩子自信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夏爸爸的做法很值得参考,当父母教育得当时,孩子内心有很多的爱与自信,既学到了正确做法,也不会影响自信。 第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夏爸爸很重视孩子的同理心教育,节目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按照规则,夏天、轩轩和大俊这三个孩子里面,必须有一个孩子跟他老爸接受惩罚,留在沙滩上住很破的帐篷。最后,轩轩在老爸邹市明的鼓励下,有点委屈地说:「我住吧。」于是夏天拿到了奖励,很开心地跑回来对爸爸大喊:「好棒啊!」此时,夏克立的反应让我觉得相当佩服,他对女儿说:「我们不要太高兴,轩轩没有拿到奖励而正难过呢。」 哇!这个爸爸从小就在教孩子怎么样去关心、留意别人的情绪,培养同理心。孩子在自己高兴的时候,也不忘记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他告诉夏天:「轩轩刚刚挺身而出,就等于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因此我们才能住很棒的房子、吃好吃的东西。」 我的观察心得是,许多父母都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所以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人不受欢迎,长大后成了心理学家口中的「巨婴」─外表像大人,但内心仍是个婴儿。所以,夏天爸爸在这部分的教育方法,非常值得父母们学习参考。 作者: 张怡筠 博士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妈妈,你越催促,孩子越慢! 这么做才管用

孩子做事磨蹭,怎么催都不着急,一直是妈妈们心头的一道大难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有一天早晨,妈妈眼睁睁看着孩子穿好衣服又在床上伸懒腰,吃饭的时候没完没了地发呆,弄撒了水就慢条斯理地擦桌子,扔个纸巾恨不得用十分钟。这些事情忙完了,时间已经很晚,注定要迟到了。 以前,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就一个劲儿地催促,这次妈妈小小地挑战了自己一回,就想看看不催会怎么样。妈妈虽然什么也没做,但内心焦急、不安、气愤,想催又拼命忍住,这个过程相当难受,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的感觉居然是无比平静。妈妈心里在想:“迟到就迟到,迟到也没什么可怕的,该我做的我都已经做了,反正老师批评他,又不会批评我。” 在上学的路上,孩子明显着急了,小声嘀咕:“哎呀,要迟到了。”然后张罗着给老师打电话请假。 第二天,妈妈更加潇洒,什么也不说,默默地等着,到了上学时间,妈妈拎着钥匙下楼,孩子手忙脚乱地带上东西,一路小跑追出。上学路上孩子非常担心迟到,堵车的时候,干脆自己下车往前走。妈妈说,这一天,内心完全没有像前一天那样挣扎,自始至终都很平静。 经过这一切后,妈妈感慨地说,虽然在育儿书上,无数次地看到“父母不着急,孩子会自己负责”之类的道理,但真真切切地体验这个过程,还是觉得很奇妙,尤其是孩子表现出的主动性,她简直不敢相信。 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其实孩子有时候就是这样,他也明白晚了就会迟到,他也不想迟到,可当你在不断焦急的催促他时,他反而不着急了,因为他的注意力被你转移了,因为此时“迟到”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妄图“控制”他,他对“自由”的争取在他心里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你越催,他越慢,因为他要“抗争”。 以前妈妈焦虑的时候,就会去不断催促孩子,这个不假思索的行动往往帮倒忙,结果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当文中的妈妈找回了自己的感觉,感受内心的焦虑逐渐转化成不安和愤怒,最终这些情绪慢慢消失了,当回归到平静时,内心是非常有力量的,这时候就可以理智地面对孩子迟到这件事。 而当你淡定下来,当你不再对这件事发表意见,“迟到”就成了孩子此时心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就会自己着急,自己学着承担,自己学着负责。 有些时候我们不必为孩子那么着急上火,有些事情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后果、直面人生。孩子要学会成长,我们要学会放手。 做一个淡定的妈妈,不要把自己拉进跟孩子战斗的泥沼中。 再花五分钟,看看为什么你的孩子那么拖沓和任性,找出原因!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请你告诉孩子这三条鱼

有空给孩子们讲讲三条鱼的故事吧: 第一条是海洋深处的大马哈鱼。 母马哈鱼产完卵后,就守在一边,孵化出来的小鱼还不能觅食,只能靠吃母亲的肉长大。母马哈鱼忍着剧痛,任凭撕咬。小鱼长大了,母鱼却只剩下一堆骸骨,无声地诠释着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大马哈鱼是一条母爱之鱼。 第二条是微山湖的乌鳢。 据说此鱼产子后便双目失明,无法觅食而只能忍饥挨饿,孵化出来的千百条小鱼天生灵性,不忍母亲饿死,便一条一条地主动游到母鱼的嘴里供母鱼充饥。母鱼活过来了,子女的存活量却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它们大多为了母亲献出了自己年幼的生命。乌鳢是一条孝子之鱼。 第三条是鲑鱼。 每年产卵季节,鲑鱼都要千方百计地从海洋洄游到位于陆地上的出生地——那条陆地上的河流。央视动物世界曾经播放了鲑鱼的回家之路,极其惨烈和悲壮。回家的路上要飞跃大瀑布,瀑布旁边还守着成群的灰熊,不能跃过大瀑布的鱼多半进入了灰熊的肚中;跃过大瀑布的鱼已经筋疲力尽,却还得面对数以万计的鱼雕的猎食。只有不多的幸运者才可以躲过追捕。耗尽所有的能量和储备的脂肪后,鲑鱼游回了自己的出生地,完成它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谈恋爱,结婚产卵,最后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出生地。来年的春天,新的鲑鱼破卵而出,沿河而下,开始了上一辈艰难的生命之旅。鲑鱼是一条乡恋之鱼。 常常想,在这个世上至少还有三条鱼让我们感动。 一条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目送着我们走向远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直到无所付出; 一条是子女,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就与我们结下了血脉之缘,从此无比信任相伴到老; 一条是故乡,无论飘得多高,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要踏上这条回家的路。 我们都是一群孤独的鱼,不小心游到了这个世界上,从此被这个世界收留,成为今生今世三条鱼最大的牵挂。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不被世界理解的天才 对别的孩子来说,生在一个爸爸是政府官员、妈妈是大学教授的家庭,相当于含着金钥匙。但对我却是一种压力,因为我并没有继承父母的优良基因。 两岁半时,别的孩子唐诗宋词、1到100已经张口就来,我却连10以内的数都数不清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就打伤了小朋友,还损坏了园里最贵的那架钢琴。之后,我换了好多家幼儿园,可待得最长的也没有超过10天。每次被幼儿园严词“遣返”后爸爸都会对我一顿拳脚,但雨点般的拳头没有落在我身上,因为妈妈总是冲过来把我紧紧护住。 爸爸不许妈妈再为我找幼儿园,妈妈不同意,她说孩子总要跟外界接触,不可能让他在家待一辈子。于是我又来到了一家幼儿园,那天,我将一泡尿撒在了小朋友的饭碗里。妈妈出差在外,闻讯赶来的爸爸恼怒极了,将我拴在客厅里。我把嗓子叫哑了,手腕被铁链子硌出一道道血痕。我逮住机会,砸了家里的电视,把他书房里的书以及一些重要资料全部烧了,结果连消防队都被惊动了。 爸爸丢尽了脸面,使出最后一招,将我送进了精神病院。一个月后,妈妈回来了,她第一件事是跟爸爸离婚,第二件便是接我回家。妈妈握着我伤痕累累的手臂,哭得惊天动地。在她怀里我一反常态,出奇的安静。过了好久,她惊喜地喊道:“江江,原来你安静得下来。我早说过,我的儿子是不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上了小学,许多老师仍然不肯接收我。最后,是妈妈的同学魏老师收下我。我的确做到了在妈妈面前的许诺:不再对同学施以暴力。但学校里各种设施却不在许诺的范围内,它们接二连三地遭了殃。一天,魏老师把我领到一间教室,对我说:“这里都是你弄伤的伤员,你来帮它们治病吧。” 我很乐意做这种救死扶伤的事情。我用压岁钱买来了螺丝刀、钳子、电焊、电瓶等等,然后将眼前的零件自由组合,这些破铜烂铁在我手底下生动起来。不久,一辆小汽车、一架左右翅膀长短不一的小飞机就诞生了。 我的身边渐渐有了同学,我教他们用平时家长根本不让动的工具。我不再用拳头来赢得关注,目光也变得友善、温和起来。 很多次看到妈妈晚上躺在床上看书,看困了想睡觉,可又不得不起来关灯,于是我用一个星期帮她改装了一个灯具遥控器。她半信半疑地按了一下开关,房间的灯瞬间亮了起来,她眼里一片晶莹,“我就说过,我的儿子是个天才。” 直到小学即将毕业,魏老师才告诉了我真相。原来,学校里的那间专门收治受伤设施的“病房”是我妈妈租下来的。妈妈通过这种方法为我多余的精力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并“无心插柳柳成荫”地培养了我动手的能力。 我的小学在快乐中很快结束了。上了初中,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让我再次成为了批评的对象——不按时完成作业、经常损坏实验室的用品,更重要的是,那个班主任是我极不喜欢的。比如逢年过节她会暗示大家送礼,好多善解人意的家长就会送。 我对妈妈说:“德性这么差的老师还给她送礼,简直是助纣为虐!你要是敢送,我就敢不念。”这样做的结果是我遭受了许多冷遇,班主任在课上从不提问我,我的作文写得再棒也得不到高分,她还以我不遵守纪律为由罚我每天放学打扫班级的卫生。 妈妈到学校见我一个人在教室扫地、拖地,哭了。我举着已经小有肌肉的胳膊对她说:“妈妈,我不在乎,不在乎她就伤不到我。”她吃惊地看着我。我问她:“你儿子是不是特酷?”她点点头,“不仅酷,而且有思想。” 从此,她每天下班后便来学校帮我一起打扫卫生。我问她:“你这算不算是对正义的增援?”她说:“妈妈必须站在你这一边,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再辜负你一次 初中临近毕业,以我的成绩根本考不上任何高中。我着急起来,跟自己较上了劲儿,甚至拿头往墙上撞。我绝食、静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以此向自己的天资抗议。 整整四天,我在屋内,妈妈在屋外。我不吃,她也不吃。 第一天,她跟我说起爸爸,那个男人曾经来找过她,想复合,但她拒绝了。她对他说:“我允许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喜欢江江,但我不能原谅任何人对他无端的侮辱和伤害。” 第二天,她请来了我的童年好友傅树,“江江,小学时你送我的遥控车一直在我的书房里,那是我最珍贵、最精致的玩具,真的。现在你学习上遇到了问题,那又怎样?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将来哥们儿可全靠你了!” 第三天,小学班主任魏老师也来了,她哭了,“江江,我教过的学生里你不是最优秀的,但你却是最与众不同的。你学习不好,可你活得那么出色。你发明的那个电动吸尘黑板擦我至今还在用,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第四天,屋外没有了任何声音。我担心妈妈这些天不吃不喝会顶不住,便蹑手蹑脚地走出了门。她正在厨房里做饭,我还没靠前,她就说:“小子,就知道你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吃东西。” “妈,对不起……我觉得自己特别丢人。” 妈妈扬了扬锅铲子,“谁说的!我儿子为了上进不吃不喝,谁这么说,你妈找他拼命。” 半个月后,妈妈给我出了一道选择题:“A、去一中,本市最好的高中。B、去职业高中学汽车修理。C、如果都不满意,妈妈尊重你的选择。”我选了B。我说:“妈,我知道,你会托很多关系让我上一中,但我要再‘辜负’你一次。”妈妈摸摸我的头,“傻孩子,你太小瞧你妈了,去职高是放大你的长处,而去一中是在经营你的短处。妈好歹也是大学教授,这点儿脑筋还是有的。”

Read more

学会“善待”孩子的小秘密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些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秘密从哪里来 0-3岁 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生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 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他能意识到有些事情自己很清楚,而其他人却并不知情,“这是只属于我的东西”,于是秘密出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天地,是他的内心世界。当然,这时的孩子对于要保守秘密还是公开秘密毫无意识。 4-5岁 感受秘密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隐约感觉到秘密的含义,但依然不了解它真正的内涵和本质,所以,只能说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仅此而已。如果问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叫做秘密,他可能回答,“我已经告诉别人好多秘密了。”可见,他还根本没有办法保密。 学龄期 为秘密困惑 大部分6岁的孩子会为该不该把秘密说出去而发愁。尤其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和成人的要求相抵触的时候,他学会了“阳奉阴违”,由此产生了“见不得光”的想法或做法。一方面他希望追求独立,通过保留自己的秘密而获得独立自主的感受;另一方面,他又会为自己保留了秘密而内疚。 孩子为何隐藏秘密 孩子有了“秘密”,却总是瞒着家长。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且听他们道来—— 暂时保密给大人惊喜 安安(5岁,男):每次我用在故事或电视里学来的方法,故意不把“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等到过一阵子才说,有时看到他们开心和惊讶的样子,我就觉得很好玩。 点评:孩子的这类行为其实是为了给家长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并且想以成人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具有良好动机。家长应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不可烦躁恼怒。 不顾阻挠暗地行事 娜娜(7岁,女):父母总对我说很多事情不要做,可是我觉得自己是真的喜欢做那些事情的。所以,我只好偷偷地尝试,不想让他们知道。 点评:这体现了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发现后,应以民主的态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她一定的活动自由。 害怕批评和嘲笑 凯凯(6岁,男):放学回家后,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断练习体操动作。因为我想顺利通过筛选,成为六一儿童节体操比赛的队员。不过,爸爸妈妈对我很没信心,所以我不想让他们知道。虽然他们很好奇我每天在搞什么名堂,但我总说:“什么都没干。” 点评:这说明孩子不愿暴露缺点,而在维护“自尊”。家长应多肯定孩子的进步,耐心帮助他,不要对孩子提过高要求,更不要讽刺挖苦他。

Read more

比起打骂,孩子最害怕的事情竟然有这几件!(父母必读)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1.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2.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4.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Read more

做到这七点,教育就不是问题

教育的七大理念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 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 “教育即生长” 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 “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 “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二、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 “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 “长大成人” 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 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 “为己” 而非 “为人” 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四、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