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别再发我的裸照了..

今天想吐槽一个经常看到的现象,真的是让我尴尬症犯了。 许多孩子的家长,公然把自家孩子的裸照发到朋友圈,发到网上供大家欣赏评价。 对,是裸照,孩子的性器官赤裸裸的露在外面。 这样的照片随便一翻就是一大把,孩子的家长大部分都没有意识,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性感,很可爱,于是就把它发到网上。 这里面男孩有,女孩也有,但是更多的是男孩,女孩极少。 这和千年来的男尊女卑传统文化有关,影视剧里的长辈们抱过刚出生的男孩儿总要先扒开襁褓瞅一瞅男孩的性器官,更有甚者把脸贴上去,像似宝贝似的。 说实话,这真的没啥值得炫耀的,也别发出来供大家欣赏了,真的不好看! 许多家长,他们即便是把孩子的裸照发出来,也觉得:我家是男孩,不吃亏! 这和徐帆老师的腔调一致,冯小刚导演被出轨绯闻缠身的时候,徐帆老师淡淡一句:我家是男的,不吃亏! 这是什么流氓逻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给孩子拍裸照? 1、因为这是一种传统,他们小时候被爸妈拍过,所以自己沿袭这个传统。 2、楼上老李给他儿子照了,楼下王尼玛也给他女儿拍了,咱家的娃怎能输在起跑线上? 3、因为长大以后就没机会了。 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行为的,无论孩子多小,都不要发他的裸照。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没有隐私权,虽然他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没有能力反抗你,但他仍然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有思想,有羞耻心的。 孩子虽然年龄小,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但是看这些照片的人难道没有意识吗?他们如果仅仅只是看看就算了,要是别有用心呢? 而且你们想过没有,孩子始终会长大的,他长大后,自己的裸照被所有人都看到了,不会觉得丢人吗? 自己没有隐私了,都被别人看光了,自卑感,堕落感就会随之而来。 还有的家长,简直是无知,把孩子的裸照发到孩子的同学群里面,更有甚者,相亲的时候,把孩子小时候的裸照拿给相亲对象看,这简直是让你的孩子无地自容啊。 我说的过分点,这些家长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一个孩子。 自己想秀孩子,也要顾虑孩子的感受是不是,穿个裤子,找个角度遮一下,或者打马赛克,不可以吗? 要知道,你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保护孩子,而是在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火坑。 一、你发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可能成为儿童色情影像的资源 不久前,警方破获了一起贩卖儿童色情影像资源的网站,其中最大的孩子十几岁,最小的才几个月,里面有海量的视频和图片,那些儿童都是裸露着性器官。

Read more

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信:停止再做的17件事(深度好文)

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信:停止再做这17件事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有时候觉得生命怎么也走不完,实际上,你现在活着,过不了多久,就会死去。人生真是转眼一瞬间的事情,很多人到临死前才意识到这一生已经结束。 01、停止怀疑自己 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没人会相信你。成功源于你的头脑,如果你所做的是不断地看扁自己,预言着未来的失败,这就真的会成为现实。与其怀疑自己,不如积极的考虑问题。不仅会让自己更加开心和成功,你还能够感染到周围的人。 02、停止消极 现在你不要再怀疑自己了,也别再怀疑身边的人。你不希望被人对你挑剔,那么也不要再去挑剔身边的人。想想你给别人带来的什么样的感受吧——即使出发点是好的,别人也不想听到那么多消极的事情呀。 03、停止拖延 我现在不想做,还是留到明天吧。一旦开始拖延,其实你已经停滞不前了。你拖延的事情不会自行解决。解决问题,继续前行吧。从长远角度来说你会更加快乐。 04、不要那么刻薄 无意踩到别人的情况真的有可能会发生——常常会发生。但没必要去处心积虑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要那么刻薄。如果有人对你无理地对待,随他们去好了。没必要去报复,除非你也想成为那一类的人。 05、不要在外吃饭 在外面吃饭真的非常非常的浪费钱。也许每次对于你而言都是一次犒赏,但每顿都在外面吃反而是花光积蓄的最快方式。至少也去学学怎么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菜:既能省钱,还能让你更健康,还会让其他人眼前一亮。 06、不要再偷懒 懒人真的很招人烦——得像赶驴磨墨一样逼着他们做事情。如果我想跟你看一场电影,却不得不花一个小时说服你起床,那我宁愿一个人去看。给自己动力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别让朋友和家人浪费宝贵的精力再来给你动力了吧。 07、停止抱怨 我们都有麻烦事,有时候总想跟别人倾诉。这可以理解,但要注意你吐槽的频率。我们都喜欢帮助朋友和家人,但如果从那个人身上我只能感知到负能量,那么还是离得越远越好吧,尤其是当他们在反复抱怨同一件事的时候。 08、别再那么自私 如果你只考虑你自己,那么很快你会发现身边只剩下你自己。停一分钟想想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吧——你是不是从休息室拿了最后一杯咖啡?再倒满呀!你是不是和别人合租?不要喝光所有的牛奶,这个世界是一个完全由大家分享的世界,你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别人。 09、别再浪费时间 如果你只考虑你自己,那么很快你会发现身边只剩下你自己。停一分钟想想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吧——你是不是从休息室拿了最后一杯咖啡?再倒满呀!你是不是和别人合租?不要喝光所有的牛奶,这个世界是一个完全由大家分享的世界,你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别人。 10、别再做承诺 总是做承诺,总是做不到。每次做承诺都是不禁给自己增添了责任,无论你的出发点有多好,你都不可能完成所有的部分。大部分时候,你的承诺都太过绝对(比如“我发誓我永远爱你”),也只能在绝对环境中才能实现。与其用语言许下承诺,不如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出现,然后用行动达到他们的期望吧。 11、停止软弱 我们处于一个资本主义社会,每个人都在试图向我们推销些什么。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关注自己,你也要这样做。别因为太害羞、不敢说“不”而任人摆布。 12、不要听怀恨者的话

Read more

1个好爸爸=2000个老师,当爹的都好好看看!

1. 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爸爸 爸爸应以自己为榜样,给予孩子正确的导航 给孩子种下一粒“理想”的种子 (一)“主心骨”的教育 母性教育是一种“根”的教育,目标是使生命滋润、丰满,而父性教育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只有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才拥有完整的人性教育,从而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二)孩子性别角色的奠基者。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榜样的作用 ,认为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 ,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为未来发展的模型而去模仿父亲 ,女孩则往往从父亲身上的男性品质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 ,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看作为未来丈夫的模式。因此,扮演好父亲角色,对孩子正确的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孩子发展身体和意志的榜样。 父亲更多的喜欢运动,父亲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更倾向于身体语言,更乐于参与孩子的游戏,这对于孩子身体和动作的发展都是有益的。父亲身上所具有的男性独特的果敢、坚强、自信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成为责任和力量的化身,为孩子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做好榜样。 (四)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研究表明,父爱缺失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等心理特点,严重者还可能早恋、离家出走、甚至偷盗。这是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严重制约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性教育是外向的,将孩子引向更宽广世界的教育。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这些积极地心理品质无疑是父亲应该传递给孩子的。 (五)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促进者。 父亲广泛的社会活动会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社会生活。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父亲影响大的孩子,容易“继承”父性的基因品质:大度、开朗、自尊心强、喜欢交往、社会化强,甚至会更诙谐、幽默。因此,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父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孩子99%成功采自爸爸1%的改变 改变孩子从改变爸爸开始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爸爸 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好和特长

Read more

1-3岁叛逆期的宝宝怎么教?教你一句话搞定他

妈妈说:“都不知道该怎么跟我家孩子说话了!昨天,我说该出门找小朋友玩了,不过天气冷,得多穿件衣服。结果孩子死都不肯穿。 我最后告诉他,如果你不穿衣服,我们就出不了门!结果孩子开始闹脾气,最后闹到在地上打滚起来!我一生气就不理他,等他哭够了,时间也不早了,结果当然就是没出门了。” 这种孩子闹脾气的情况,几乎在每个家庭都存在。 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闹,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着上面这个妈妈的问题看,我们设想两种对比情形: 第一 妈妈手拿着衣服对孩子说:“我们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 !”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不要穿衣服 !” 第二 妈妈说:“宝贝,穿上衣服,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 孩子往往会爽快地回答:“好 !” 为什么两种情形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 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沟通技巧。 孩子的思维是不可逆的 最初,孩子的思维非常单纯,等到大一点,会有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但是他的思维,仍然是不可逆的。 所谓不可逆指的是,比如你问孩子“你的姐姐是谁?”,他能回答的出来;如果你问“你姐姐的弟弟是谁?”,他就无法倒推回来。 这就是为什么前面那个例子,为什么会有那么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种情景中,妈妈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在表达:因为天气变冷了,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门。可是,孩子的思维不会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因为外面天气冷。 相反,第二种情景中,妈妈说,穿衣服,我们就出门。如此,孩子自动的从前往后这么想,觉得就该这么做。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导孩子明白事件的逻辑顺序,孩子也会更易理解和听话。

Read more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01 西班牙旅行的时候,碰到一对中国父子。父亲因为到欧洲出差,带着孩子一路游历欧洲城市,在巴塞罗那,然后又去巴黎。 他的父亲研究生毕业之后,赴国外工作,若干年后回国内的一个大型企业工作。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那种平和和从容,见过外面的世界,也知礼节。 孩子很开心,在高迪建筑的展览馆出来之后,他的父亲说,我觉得今天2小时的参观,收获并不会比学校里一学期的艺术课少。虽然我们请了假,但我们行万里路,都是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父亲这样赞叹多元化培养的妥当。 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 我总觉得,我们那一代人,是有贫穷基因的,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没出去见过世面。这样的基因,是囿于自身以及上一代人的局限。 所以,一直到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对生活的不安全,希望拼命赚钱,希望出人头地,拼命地用物质装点自己。 而我希望,下一代人,不会是这样。 所以,他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见外面的人。 他的孩子今年十岁,衣着朴实,会坐长途巴士去巴黎,也可以与人用英语流利地交谈,低调而内敛。 见到这对父子,让我想起一句话: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真的很重要。 02 有见识的父母,不等同于有钱的父母。 他们往往具备的是:非常努力,也非常勤奋,有以此拼搏而来的经济基础,有后天他人和自我养成的教养,最重要的,是拥有对万事万物的平和。 他们让孩子知道,一个人非常努力,是可以有机会成功的;一个人不应该囿于江湖,而是应该走南闯北;一个人不需要为了物质而束缚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可以去走。 所以,父母见过世面的孩子,更容易对物质保持一种天然的宁静,对欲望有天生的收敛,对精神有无限的渴求。 因为他们从小不缺少物质,所以,不需要用买买买来满足自己;因为从小被不断地满足,所以没有那么一刻会因为得到而炫耀;因为他们走过大山大水,所以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一切。 03 我的一个朋友,我们喜欢叫他小宁,现在已经是企业的高管,比我大不了几岁,他的身上,永远藏着两个字“见识”。 他一直到年收入80万的时候,依然开着一辆20万不到的车子;他聚餐的时候常常一身运动服,休闲得丝毫不像是领导;他也会去路边烧烤摊吃串串,和我们大快朵颐。 他有很多朋友,在他眼里,只有值得信赖和不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所谓的穷朋友和富朋友。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坐在他的车上,有一个朋友问,你怎么不换一辆车,实在太配不上你的身份了。 他笑了笑,问他,身份是什么?你可以告诉我吗? 那个朋友说,身份就是,你现在好歹也应该算是个高管,好歹开一辆40万左右的车子啊。

Read more

墙角的父亲

一篇让我潸然泪下的美文:《墙角的父亲》,分享给孩子看看! 帮老乡大将搬家。在整理一堆旧书籍的时候,大将蹲在地上呜呜大哭起来。 大将打开的是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日常开支,一笔一笔,清晰到一块钱的早餐,三块钱的午餐。稍后,大将给我讲了关于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 大将的家在徐州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徐州火车站附近打短工,难得回家一次。 大将考上西安的一所大学时,父亲从银行取出一包钱,一张一张沾着口水数,数了一次又一次。 大一的时候,大将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整晚耗在校外的网吧里。他虽然感觉到有些虚度光阴,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差不多,不是打球,就是看电影,或者上网打游戏,大将也就释然了。 暑假回家,大将在村里待了几天,感觉特别无聊,就忐忑地对父亲提出,想去他那里玩几天。至少那里有网吧!父亲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远远地,大将就看到父亲等在火车站的出口。经过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大将第一次感觉父亲在人群中是那么扎眼——衣服破旧,还宽大得有些不合身。他提醒父亲,衣服太旧了。父亲说,出力干活的,又不是坐办公室,穿那么新干吗?他又说,那也太大了啊。父亲又说,衣服大点,干活才能伸展开手脚,不然,一伸手,衣服就撕破了。 音符 让大将没有想到的是,在2003年,月入就有四千多元的父亲,竟然住在一栋民房的阁楼里,只有六七平方米。除了一张铁架床之外,还有个放洗脸盆的木架子,那个多处掉瓷的搪瓷盆上,搭着一条看不出本色的旧毛巾……大将一直以为,父亲在城里过的是很舒服的日子,没想到竟是这样清苦。 父亲把大将带回住处,就说:”你坐着,我要去忙活了。”说着,就咚咚咚下楼走了。大将坐不下去,就悄悄地关上门,下楼,跟在父亲身后,他想看看父亲是做什么的。 七弯八拐,大将跟随父亲来到了徐州冷库。那儿聚集着十多个跟父亲差不多的人,有的推着推车,有的拿着扁担,大将看到父亲从门卫那里推出了自己的手推车。正在这时,一辆大货车进入大院,父亲和大伙一起,跟在车后拥了进去。几分钟后,大将看到了父亲,他弓着腰扛着大大的纸箱,走几步,停一下,用系在手腕处的毛巾擦额头的汗,再前行几步,把背上的纸箱放到手推车上,接着又奔向大货车,几秒钟后,又弓着腰扛来一个纸箱。如此反复七次之后,父亲推着那辆车向冰库走去,弓着腰,双腿蹬得紧紧的,几十米外的大将甚至看得到父亲腿上的青筋。 原来父亲赚的是血汗钱!大将惆怅不已。他向门卫打听,搬一次货,能有多少钱?门卫告诉他,五毛钱一箱。大将在心里算了一下,父亲一次运了七箱,赚三块五毛钱。 音符 大将当天下午就回了家。他不再想着上网了,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父亲暴着青筋的腿。他还算了算,自己在网吧浪费了多少父亲的汗水。 大将返校的时候,父亲又从银行里取出厚厚的一沓钱,数了又数,交给大将。大将数了一下,说,”这学期时间短,有两千就够了。”说着,分出一半,留给父亲。这一天,大将下决心做个好儿子,做个好学生。 但他的这种想法,很快成为过眼云烟。当那些旧日的玩伴又吆喝着去网吧,当他有意无意地看到魔兽游戏图案,他内心里总是忍不住躁动。终于,他又一次走进了网吧。 国庆节的时候,室友们组织去K歌,去酒吧,还去洗了桑拿。从家里带来的两千块钱,到十月底就没有了。 大将给妈妈打电话,说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带来的钱花完了。 音符 第三天下午,西安突然降温,正在宿舍里和同学打牌的大将接到电话,说校门口有人找他。大将跑到校门口,看到了父亲。五十多岁的父亲,像个七十岁的老人,老态龙钟,一脸的疲惫,身上背着一床棉絮。大将把父亲带入校园里,才小声问他:”你怎么来了,我给妈留了账号,你把钱打入那个卡上就行了。你跑这么远,还背着这个东西,又辛苦,又浪费钱。”。 父亲讨好地对他笑着,说:”听你妈说,你前段时间病了,现在怎么样了,好了没?要吃好点,照顾好自己,你不用担心生活费,只要你能吃出好身体,学出好成绩,就是再多的生活费,你爸也掏得起。天冷了,这是你妈妈用自己种的棉花给你做的棉胎。”大将嗫嚅着说:”已经……好了……” 在通往教学楼的路上,父亲说:”看到你好好的,我也就放心了,把生活费给你,我就回去。不影响你。”大将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正想说带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住,父亲又说了,”再有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吧?我这次给你带了三千块,你刚生病,要吃好点,把身子养壮点,才能有精力上好学。”父亲止住脚步,”你回去吧!” 大将知道父亲的脾气,就不再说什么。他走出不远,回头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朝他挥手。他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每次父亲送他去县城的学校,都是这个场景,泪就溢满了眼睛。 干瘪的钱包终于鼓了起来,一周不见的魔兽又在呼唤大将。晚饭过后,大将又去了校外的网吧。五个小时的凶猛厮杀之后,大将要回宿舍了。和往常一样,他又来到了校外的一棵大榕树下,从那儿翻墙进校。

Read more

父亲节的三种由来

第一个说法: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是1910 年诞生在美国的。 1909 年住在美国华盛顿州士波肯市(Spokane)的杜德夫人(Mrs. Dodd,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当她参加完教会举办的母亲节主日崇拜之后杜德夫人的心里有了很深的感触,她心里想着“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纪念父亲的节日呢?” 杜德夫人的母亲在她十三岁那一年时去世遗留下六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Mr. William Smart)在美国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中,独自一人、父兼母职抚养六名子女长大成人。斯马特先生参与过美国南北战争功勋标榜,他在妻子过世后立志不再续弦全心带大六名儿女。 杜德夫人排行老二,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劳累而病倒辞世。 1909 年那年,正好是斯马先生辞世之年,当杜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地想念父亲;直到那时,杜德夫人才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心与努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的辛苦。 杜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教会的瑞马士牧师(Rev. Rasmus),她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向伟大的斯马特先生致敬,并能以此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 瑞马士牧师听了斯马特先生的故事后,深深地为斯马特先生的精神与爱心所感动,他赞许且支持杜德夫人想推动「父亲节」的努力。于是杜德夫人在1910 年春天开始推动成立父亲节的运动,不久得到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她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提议,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于是美国华盛顿州便在1910 年6 月19 日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聚会。 1924 年,美国总统科立芝(Calvin

Read more

妈妈 送您一束康乃馨

时间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在我成长的每一寸光阴中,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回首过去,想起了我蹒跚走步时妈妈关爱的眼神;想起了每一个上学、放学时妈妈风雨无阻的身影;想起了生病时,病床旁妈妈那憔悴的面容;想起了熬夜备考时,妈妈送来的暖暖的热茶;想起了取得成绩时,妈妈眼中激动的泪花;想起了每一次挫折后,妈妈关心的话语;想起了每一次远行归来,妈妈欣悦的笑容与鬓边平添的白发。“送你一束康乃馨,献上儿女的一片心,养育之恩天高地厚,辛苦了我的母亲 ……”,妈妈,在母亲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唱这首歌给您听。 妈妈,您是我生命中的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春天的温暖。小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疯丫头,非常调皮。7岁那年,我和小朋友一起在院子里尽情的蹦呀、跳呀,一不小心摔倒在了地上,口袋里的铅笔扎进了眼睛上方,伤口上沾满了灰尘,望着流出的血,我吓得叫了起来:“妈,好疼啊”,我呼唤着妈妈。您从里屋跑出来,先是一惊,然后 抱起我飞一般的跑向了卫生所。当大夫给我包扎好以后,说:“没有大碍”。妈妈您长长地吁了口气,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踏实下来了。妈妈,在我最软弱的时候,您就是力量! 得意的时候,妈妈您不一定能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您那谆谆教诲总能让我不再迷失自己。失意的时候,妈妈一定能在我的身边。您的鼓励及安慰,总能让我在逆境中找到自我。妈妈,您对我的爱总是默默地流露,就像品味咖啡那样,需要用心去体会。初三那年,我参加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备战的那几天回来很晚。妈妈总是为我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您担心我着急上火、担心我饿肚子、担心我发挥不好。每天学到很晚回到家,妈妈您都会深情的望我一眼,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然后装作很镇静的样子,淡淡的说:“快吃吧,一会儿菜凉了”。高考前,您不断的鼓励我、安慰我。考试那两天,您在学校外边静静的等待着我,全程陪伴!您一定是担心我考不好,您一定是在默默的为我加油,妈妈,您当时一定比我还紧张吧! 妈妈一直站在我生命的至高点,为我默默地指引着人生的道路。前年冬天我们一起看杨澜访采访崔琦的视频,崔琦是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衣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 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咱们母女俩屏住呼吸等待着崔琦回答。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我会养活他们。”当我们听到这么动人的回答的时候,您起身说去拿两个苹果,我看到您悄悄的擦了擦眼角。您一定是被感动了!放心吧,妈妈!这么多年我和弟弟在外求学,直至工作了也没能在您身边,我们一定会让您老有所依! 看着您一丝一丝的白发,一条一条逐日渐深的皱纹,多年含辛茹苦哺育我成人的母亲,在这属于您的节日里请接受我对您最深切的祝愿:妈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请收下这束康乃馨吧! 文/第一文库网 作者/史媛媛 图/pinkpetals.com.my

Read more

孩子做作业磨蹭怎么办?学会这一招,一治一个准!

昨天开学第一天,睿睿放学回家,不一会儿就把老师留的一点作业做完,然后让我带着去邻居家找乐乐玩。 刚进乐乐家,就听到乐乐妈又在里面吼乐乐:“你能不能专心一点?写作业就写作业,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看看那,你什么时候能写完啊?我告诉你,你写不完就别吃饭了!” 乐乐妈吼完,看到我带着睿睿来了,就问睿睿:“乐乐现在还不能跟你玩呢,他作业还没写完呢,你的写完了吗?” 睿睿得意的说道:“阿姨,我已经写完了。” 乐乐妈一听,双眼放起了光,赶紧凑过来问我:“你是怎么教育儿子的啊?赶紧教教我啊。你看我们家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做作业就没消停过,小动作不断,效率特别低,可愁死我了。” 其实像乐乐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很多家长都曾为孩子做作业磨蹭发过愁,用了很多方法都不奏效。 做游戏训练孩子注意力 为什么同样一份作业,有的孩子半小时就做完了,而有的孩子却要花两个小时才完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效率,而高效率的来源是孩子能否集中注意力。 比如,在一张含有30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30的数字打乱顺序后写在表格里,然后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30,要边读边指出数字,家长在一边计时。 一般情况下,7-8岁的孩子按顺序找完30个数字的时间是35-55秒;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30-35秒,而一些反应比较快的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 像这样,让孩子每天训练一遍,表格里的数字可以经常变换,相信孩子的注意力水平一定会逐步提高!这种方式简单有趣,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小时候都曾采用这个方法,不仅能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做题速度。 除了做益智游戏,还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等。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可过长,但可以逐渐延长练习时间,重点是要每天坚持练。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应该干什么 给孩子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 从硬件条件说起,房间的光线应该充足,如果使用台灯,一定不能刺激孩子的眼睛;另外,用来学习的桌子也要干净整洁,配合桌子的椅子要高低适中……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不能满足孩子,那就别怪孩子坐不住了。当然,大多数家长是一定能做得到的。 另外,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不要孩子在房间写作业,而你在外面看电视或讲电话,还很大声音,这让孩子怎么专心学习?尤其是一些需要背诵记忆的学习内容,孩子在嘈杂的环境中更是学不下去。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孩子爱上学习的前提。 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 有些家长,说好听一点是陪着孩子写作业,实际上却像监工一样盯着孩子写。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错误,或者字迹不工整了,就马上出声阻止孩子,告诉孩子哪里错了,根本不给孩子自己试错和检查的机会。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总是屡错不改,还会忍不住在一旁指责:“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样做不对,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榆木疙瘩。”本来孩子学习时就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结果被家长这么一“盯”,整个人都会处于紧张的状态,生怕哪里做的不对,被家长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写作业时的关注点不再是学习,而是家长什么时候会离开?甚至会在脑子里幻想家长会因为一些什么事情而出去。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又怎么能写好作业?于是被家长一顿埋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最后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不要以为陪孩子写作业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实际上却恰恰干扰了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尽量不要在旁边看着,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如果实在不放心,那就拿本书坐在远处自己看,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气氛。当孩子遇到难题时,自然会主动找你解决的。 文/imamaclub.tw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你是爱孩子本身,还是爱孩子的表现?

导语:我们希望孩子能将黑暗情绪驱赶到心里的隐蔽角落。但结果却是,孩子长大后不再跟自己的情绪连结,他们会活在否认中。要教养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就在于包容孩子去体验他的所有经历,让孩子能彻底拥抱每个经验,不被我们所左右或控制。 你是爱孩子本人,还是爱孩子的表现? 我相信我们都知道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 我们习惯说「我了解」来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然而真实的状况往往是我们「不了解」。即便我们曾经历过类似的处境,但只是类似而不是一模一样,你也无法完全体会他人独一无二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特质。 要强调的是,说出「我了解」这句话,其背后的意图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说「我了解」时,是因为我们想干涉对方的体验?或者这是「我永远支持你」的另一种说法?或是「无论你现在正在经历什么,我都全盘接受」的意思?其中的关键差异,就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是自己的私心,还是真的与对方感同身受,并认同他们的本质。 这里我们所要谈的是「同理心」。同理心的核心关键,就是有能力去包容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所有经历,而我们只是在一旁单纯观照。因此,要教养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就在于包容孩子去体验他的所有经历,让孩子能彻底拥抱每个经验,不被我们所左右或控制。 换句话说,同理心跟认可孩子的存在感有关,这也表示我们必须向孩子传达一个讯息:他们有权保有任何感受,不需我们的同意或反对。为人父母,不要把精力放在否认、塑造或改变孩子的感受上,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不仅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了,我们也注意到了他们话里的真正意思。 要发挥同理心,我们必须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能与孩子的感受共鸣。这可能很难做到,如果孩子正在经历某种煎熬的情绪化时刻,尤其是嫉妒、暴怒、内疚或怨恨等等黑暗情绪,更是父母难以消化的。 有一天,我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她要求去公园玩,我说不行,然后她又问我可不可以去图书馆,我又说不行。最后,她问我是不是可以去找其他小朋友玩,我再次给了她否定的回答。每一次我都跟她解释原因:我要准备晚餐,爹地快回来了,我们还有好多事要做……她不高兴地嘟着嘴巴,然后开始闹脾气:「你是坏妈咪,每次都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我讨厌今天,烂透了。」 那一刻,我没有静静地当个观照者,包容孩子的感受,反而介入了我的感受。我先斥责她「自私」,然后又说她的行为「任性」,接着又想对她说要「心存感谢」一类的事。正当我准备说教时,心里突然生起一股愧疚感,我越是斥责她,就越感内疚,然后就越想要让孩子也觉得内疚。 当我终于清醒过来时,我问自己:「她的话为什么让我觉得受到威胁?我是否太过执着于要她心怀感谢,以至于剥夺了孩子真实的失望感觉?我本来可以在她冷静下来后教给她这些很棒的课题,但是我没给她机会冷静下来,反而选择让她觉得内疚,以减轻她叫我『坏妈咪』时被激起的无力感。」 我们惯常的做法就是在孩子被强烈情绪掌控时斥责他们,希望我们的介入,能让孩子的负面情绪神奇消失,我们就不必处理他们那原始的,甚至丑陋的一面,我们会劝告孩子「不能生气」、「不应该嫉妒」,或者「打起精神」、「不要沮丧」…… 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希望孩子能将黑暗情绪驱赶到心里的隐蔽角落。但结果却是,孩子长大后不再跟自己的情绪连结,他们会活在否认中。这些深埋的情绪会在青春期或多年之后,因为某个事件或某段关系而复活,届时我们那已经成年的孩子会发现自己不堪负荷这样的情绪,因为他们欠缺安然度过这些情绪的能力。 缺乏同理心,无法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等于是教导孩子在生活中畏惧及躲避这些情绪。 举例来说,我第一次带女儿去水上乐园,她看见有些游乐设施的坡道很陡后说:「我会怕。」我注意到自己的第一个反应是想着扫除她的恐惧:「别傻了,你没看见有那么多小朋友都在玩吗?」然后向她保证:「不会发生什么事的,因为我会跟你在一起。」我也听见好多父母都是这样告诉孩子的:「别怕,没什么好怕的。」 经过反思后,我克制了这样的反应,我很清楚,孩子不会因为我告诉她不要怕就真的勇敢起来。于是我告诉她:「当然你会觉得害怕,我也会。事实上,我怕死了,但重点就在这里,即便怕得发抖也要去冒险。」她懂了。于是我们两人都去排队等着玩,然后对自己说:「我好怕呀!我好怕呀!」我们不畏惧害怕的感觉,反而对这样的感觉兴致勃勃。我们滑下坡道,平安地从另一头出来,我也成功向孩子说明纵使害怕也要勇于冒险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必须教导孩子不要害怕、不要生气,或者不要悲伤,但是为什么孩子不该害怕,不该悲伤,不该真实地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呢?为什么我们会要求孩子忽视自己的感受?驱赶情绪不是帮助孩子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培养孩子安然度过这些情绪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在亲子一起体验的经历里,无论多么平凡无奇,我们都要鼓励孩子坦白地为自己真正的感觉发声,例如「我很难过,我的朋友不能来」、「我怕黑」,或是「这里很吵」等等。 接纳,是主动拥抱孩子的一切 接受,经常被视为一件被动的事,这是个天大的误会。「接受」不可能只是个理智上的决定,我们全副身心都必须投入才能办到。我想要强调的是,「接受」绝对不是一个不得不的被动行为,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下面的例子,可用来说明这种「接受」会如何进行。这是发生在约翰与艾丽斯夫妇,以及他们那个跟一般男孩不同的儿子杰克身上的故事。 杰克是个安静、充满文艺气息的孩子,对体育或吵闹的游戏一向不热中,他偏爱艺术、跳舞,从他年幼开始,父母就得忍受爱子被同侪围攻的情景。他们曾设想过儿子可能是同性恋,但他们并不想因为儿子的阴柔特质就贸然将他定型。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挣扎,想要他变得像大部分男孩一样,但他们仍将自己的忧心放在一旁,用心培养儿子的音乐与舞蹈爱好。他们在一旁默默观察、等待,而杰克也开始绽放自己「如其本然」的天性,成长为一个情感细腻、善良的男生。 约翰与艾丽斯夫妇打定主意,如果杰克真是个同性恋,他们也会让他完全去接受自己的性倾向。他生命中的这个面向,对夫妇两人而言并不重要,因为他们认为儿子的性倾向只不过是他丰富本质里的一个呈现而已。当杰克受到同侪伤害时,身为父母的他们能够为他做的,不是试着消除他的痛苦,而是陪他一起度过。 随着杰克渐渐长大,夫妇两人刻意为他打造了一个包括同志与非同志的朋友圈。他们想要他知道,当他准备好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时,将会有一群接受他的人在他身边。因此当杰克进入青春期,向他们坦承自己的性倾向的那天来到时,夫妇两人早已经了然于心,他们只是张开双臂接纳他。由于父母早在一开始便接受杰克「如其本然」的样子,杰克才能在没有任何条件、评断或内疚感的情况下滋养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得到全家人祝福礼赞的真实人生。 这也是一个不需要靠儿子来满足自己幻想或实现梦想的家庭,他们没有利用儿子来疗愈自己尚未愈合的伤口,或利用他来强化他们的自我。本质上,儿子就是全然不同于父母的个体。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创造出一个距离感,这种能力反而能帮我们培养出亲子之间最棒的亲密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