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心决定你的容貌

如果想让自己变得更漂亮,不要再说基因不好了,很多时候你掌控了自己的情绪,便掌握了自己外貌的走向。 有一句话说:你的容貌出卖了你的内心,这话不假。 为什么很多双胞胎小时候难以分辨,但随着岁月的流逝,长大之后,很容易便区分开来。 慈眉善目的人,大多脾气温和;内心坦荡的人,眼神清纯敏锐;常怀算计小心思的人,在眉眼间便显示出与众不同,或是眉目凌厉,或是经常紧锁眉头,久而久之,就影响了整个容貌。 有些人长得周正 看起来却难看 长相除了由五官决定,还和一个人长久面对生活的态度和气质有关。一个经常在心里怨怼的人,自然面相里流露出来的是凶狠的气质。 每次一有什么生活上的变动,想的不是如何接受和面对,而是不断的抱怨,经常抱怨的人,戾气也在面相上反应出来。 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坐高铁。两小时的车程,前面那位女士把位置放得很低,我坐在那人后面,想看书看报啥的完全做不了。 去提醒她,她反倒来了句,我从来都是这样坐高铁的,位置这样设计,不就是要大家都这样放吗?差点就和她吵起来。 朋友说:算了,别跟她一般见识了,你看她长得凶神恶煞的,平常肯定就被气惯了。跟她吵闹也是浪费时间,反正两小时睡一下很快也就过去了。 我仔细观察了下,的确面容还算姣好,但整个人的气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不是想在这里刻意评价一个人的外貌,而是那次之后,我发现相由心生并不是没有道理。 对生活的怨气回归到自己,在自己身体里发酵,外显在外表上,虽是可恨却也可悲。这世界上很少有天生长得丑的人,五官再糟糕,好好收拾一下,也都还过得去,那些真正很丑的人,大都是自己作的。 你看起来年轻 是因为你善良 一样的40岁,有的人看起来却像是20多岁,有的人却像提前进入了老年。保养不只是买一大堆化妆品,更是对心的保养,你的心态决定你自己多少岁。 我有一个小姨,每次和她一起出门的时候,都会被别人以为她是我姐姐。其实她也是快35岁的人了,只不过到现在还是单身。 她也曾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后来又遇上了几个所谓的正确的人,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还是单着。 不喜欢的婚姻真的不如高质量的单身,该保养的时候保养自己,该赚钱时赚钱,该旅游时候旅游,把单身生活过成一朵花,永远保持对生活的吸引力,实际上是30多岁,但其实心还是年轻的。 虽然经历了这么多,不过她待人接物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改变,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就收养了一只猫和自己一起生活。人啊,任何年纪都不要丢失了自己善良的本性。 把事情看得简单一些,用一颗单纯的心看待人和事,知世故而不世故,心简单了,人事也就简单了。 这个世界,真正需要对抗的不是不公平本身,而是接受不公平的现实。 人之所以成熟,不是因为见识得多了,而是能接受的东西更多了。而你接受了事实后,还能继续保持一颗善良不老的心,才是这个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如果你到了中年,还能被夸长得年轻,这是多大的褒奖!

Read more

我们会爱上什么人,原来都有迹可循

(1) 因缺乏而渴望的爱,留不住 在世上,我们心里总有些自己难以察觉的”阴影“,如同”鬼影“般附着在我们心底黑暗深处的影像。你可以这么想象:那是你从小到大,停留在某一个时期的记忆──那里有你曾经的深深渴望,也有你以为自己已经遗忘,却从来不曾抹灭的回忆。 那就像是一幕幕定格的影像般,在心底驻足已久,无论你是否意识到,都挥之不去。 然而,有时”渴望“得太久了,面对如此奢望又不可得的自己,日子久了,也感到自己希冀似乎不切实际地过分了。于是,年幼时的”渴望“逐渐被成长历程中的生活琐事、课业学习、工作压力给掩盖,等你回头盼望的时候,以为它已经不在了,悄悄地松了一口气…… 你以为你可以摆脱那个渴求的、贪婪的自己。 可是,直到你爱上了一个人,才明白,原来那些贪婪不曾离去。 (2) 难道爱是为了满足缺憾的渴望? 心理学中说过: 在我们最原始的经验里,“不在场”就意味着“死亡”。 这意谓着: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需要父母为我们做些什么,而他们却没有如此行动,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在场“经验(我需要你,而你不在,或你没有帮我)。 于是身为小婴儿的我们,心里头的情感张力瞬间高涨,直至满溢到我们无法承受的程度,感觉难受得好像快要死掉一般……就是此时,”啪嚓!“你的心灵瞬间按下快门,纪录这种”渴求而不可得“的感受。一次又一次,这些感受跟着我们,从童年到青春,以及成年时期的爱恋…… 后来,我们长大了,但心里都住着一个”渴求而不可得“的小孩──虽然,我们不见得认得他。 我们曾经以为爱的很深,很深。岁月却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电影《天使爱美丽》 (3) 我们会爱上什么人,一路以来都有迹可循 ”我身上有缺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这么觉得。 是在人群中被那些乌合之众的泛泛之谈给冻僵的时候?还是因为那位一边发号施令、一边流露出不怀好意的老板?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和自恋式的炫耀,与我们何干?那些充满个人意见的肯定、和否定,又何需在意? 我们应该要明白,如何不受这个世界的歇斯底里所扰。但是,曾几何时?自卑的感觉居然开始爬上心窝,在跳动的心头啃噬出细微的小洞?每啃出一点,都酿成一点缺少、一点空…… 心理学说,这就是存在我们心底的”缺乏情感“。 也形成我们寻找亲密伴侣的两个常见的”潜意识寻爱逻辑“: 寻爱逻辑1:找回我曾失去的 原来那些心头上感到”缺乏“的自己,从来没有消失,而是被自卑的挫败感,钻出一层层”碎片“,在内心空间里纷纷飞舞;就像打散的拼图一样,一片片散落出去。 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这些“碎片”—自信的、欢乐的、聪慧的、天马行空的、古灵精怪的、善辩的、信任的、自由的、创意的、勇于冲撞的……怎么都不见了?所以拼命往外去寻找。(是啊!如果某人身上有我失去的这些碎片,那么只要与他结合,我就能重新拥有了吧?)

Read more

怎样让自己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在生活中,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让自己心烦的事。这些烦心事常常会让我们睡不好觉,做不好事情。影响我们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浮躁的心,更让我们感觉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做不好。那时候,我们会感觉没有一件事能顺心。那颗躁动的心不知该如何平静下来。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助大家解开烦恼 1.当你在为浮躁的心不知所措的时候,每天清晨你可以早点起床,为自己泡一杯香茗。然后在阳台(或视眼开阔的地方)安放一把摇椅,这时你可以坐在摇椅上一边品茶一边望望天空。 等待日出的开始,当你看见日出的第一缕阳光的时候我想你必定会感觉身上顿时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心也会渐渐的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 2.傍晚的时候,我们可以一个人看看夕阳。看看夕阳的美,看看大自然的美。 我想那种美一定会在你的脑海里深深的印下,让你忘却所有的烦恼,沉浸在那种唯美的风景中。那一刻,你浮躁的心将会被夕阳的美所抚平。 3.烦恼的时候,我们可以闭上眼,戴上耳机,听听轻音乐。让自己的心敞开,那时你可以把一切的琐事都抛到九霄云外。 只需静静的聆听,聆听自己心底的那个声音。 4.你还可以拿上相机去郊外,拍拍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没有太多的杂念会羁绊你。记录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记录自己开心的瞬间。这会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乐趣。浮躁的心也逐渐会在这些乐趣中消失。 注意事项 要乐观些,简单些。不要把一些事想的太复杂,该放松的时候,要学会释放自己。而不要总是把自己紧紧困住。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有钱人跟你想的不一样

01) 有钱人相信:我创造人生 一般人相信:人生发生在自己身上 02) 有钱人玩金钱游戏为了赢 一般人玩金钱游戏为了不要输 03) 有钱人让自己努力变有钱 一般人一直像要变有钱 04) 有钱人想的大 一般人想的小 05) 有钱人专注机会 一般人专注障碍 06) 有钱人欣赏其他有钱人或成功人士 一般人讨厌有钱人或成功人士 07) 有钱人积极与成功人士相处 一般人与消极或不成功人士相处 08) 有钱人乐于宣传自己 一般人把推销和宣传看成不好的事 09)

Read more

早上千万千万不能做这些晦气事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很多人不讲究,一大早总容易做很多不应该的事,然后一天甚至一年都变得霉运十足。哪些事在早上做了会特别邪门,会让自己倒足霉呢?下面从习俗命理角度给大家说说。 1) 一大早骂人诅咒人 骂人属于恶念,一大早骂人,恶念最易反弹,更容易让家庭不和睦,损家运。 2) 一大早给别人脸色看 虽然不是骂人诅咒人,但给人脸色看,臭着脸也是一个非常忌讳的事。因为这事一旦开始,一般得不到好的结果,也属于恶念反弹。 3) 早上不能去退货换货 生意人忌讳一大早接触这事,会认为这样是让店破财,走衰。所以,早上去退换货店主一般都没好脸色。店主不给好脸色,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天的坏心情。 4) 一大早向别人要债 这样会让对方极度怨恨,从习俗角度来说,一大早被要债意味着最近会一直走衰运。就跟大年初一初二不能被要债,那时候被要债,意味着一年都衰,被要债的人往往容易因此走上邪路甚至不归路,命理角度分析,逼人做了坏事,也是一种罪恶。 5) 一大早向别人借钱 被借的人会觉得特别晦气,而一大早去借钱,习俗中也会说这种会是去借钱的人长期走衰的标志。 6) 一大早报丧 开门见丧是晦气极了的事。如果还想和亲戚朋友保持良好关系,切忌一大早报丧。一大早也不适合去借丧葬用品。要去做这些事,一定得早饭之后。 7) 早上买东西赊账 早上赊账,意味着会长期财运不济。 8) 一大早哭 会导致自己近期都走霉运。

Read more

钱花在这三件事上,越花越赚!

在旧观念里,钱是省出来的,花得越少,剩得越多;但实际上,节流不如开源,舍得花钱、懂得花钱,才能赚更多的钱。在这三个地方花钱,越花越赚! 1、投资自己 把钱投资自己的头脑上,是最安全的理财,到哪里都不会饿肚子。 也许很多人会反驳:“连三餐都吃不饱了,负债累累,哪里有钱再去学习呢? 而且学习也不见得立刻就看得到效果!”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把钱投资自己的脑袋,事实上,如果真的一贫如洗,头脑正是东山再起的最大本钱,更应该好好投资在这里才对,因为脑袋穷,人生就会穷。 人生中的困境,是你前世未完成的功课,一定要通过自我摸索与自我学习,才能突破与跃进。 聪明的人懂得通过学习以别人的经验为借镜,避免自己重蹈覆辙多走冤枉路。 所以,我的看法是,学习的钱一定要舍得花,哪怕借钱来投资自己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一定会有窗口让你再把钱赚进来。 2、孝敬父母 也就是孝顺爸爸妈妈的钱一定要给。也许有人会认为当自己连吃穿都不够用,而且还负债累累时,根本没有办法定期给父母亲零用钱;也有人会说家里又不缺钱,爸妈都说自己够用,不用拿钱回家呀! 不管你的父母经济情况如何,在我的观念里,孝顺爸爸妈妈的钱是一定要定时定量给予的。我在演讲时常说再怎么穷,一个月也要挤出2000块来孝敬父母! 想想看,你的父母会不会因为负债、缺钱就不抚养你?他们再怎么穷,还是把你抚养长大,不是吗?所以现在你回报他们也是应该的,怎么可以有钱才给父母,没钱就不奉养呢? 3、回馈别人 我常想,无论如何再穷,世上都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因此要尽量养成回馈社会的好习惯。一般我会建议,有负债的人可以捐出月收入的2%,比如月入2万元,2%就是400元;而没有负债的人可捐至少5%,以月入2万元来算,就是1000元。 当我们的念头总是在正向的意念里循环,你所慷慨解囊的十几、二十元,与王永庆先生、郭台铭先生所捐献的一百万、两百万,是一样的功德。 无论如何再穷,世上都有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钱买不来品位,但能增长见识;钱买不来爱情,但能支持生活。一不要怕谈钱,二不要怕花钱。钱花对了地方,越赚越多;一味地省,只会越省越穷。 钱只是物质交换的媒介而已,用钱能办到很多事,但有些事绝对不单靠钱。要学会控制钱,不要让钱控制了你!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受苦是一种磨难。受苦,其实是一种获得、领悟与生命的再造

人人都以为,受苦是一种磨难、打击和损失,不知道,受苦,其实是一种获得、领悟与生命的再造。 一个人,生活得太顺利,免不了自高自大,为所欲为;一个人生活得太富足,免不了骄奢傲慢,崇尚浮华。生命如果没有一点波折、一点阻碍,就很容易沉溺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无法超越精进,而生命的停顿就是死亡。 受苦,虽然有时痛彻心扉,却能刺激我们神志清明、性灵觉醒,在“痛定思痛”之后,教养我们的内涵,修正我们的行为,调适自己与天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便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 我们受苦,有时候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纵情酒色,暴饮暴食,肠胃一定受损,身体吃亏;舍大路而就险径,出事的或然率必然增加。我们如果不尊守自然的法则,上天也往往借此提醒警告。勉得因为我们的愚鲁无知造成更大的伤害和损失。 我们犯错,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最后都必须要承受错误所带来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教诲管束,或者是上天给我们惩处,好叫我们醒悟,及时回头。受苦也往往在无形中化解了生命中许多窒碍困厄,帮助我们成为一位通达睿智的人。 有时,什么原因都没有,受苦,单单只是上天,为了要磨练我们的心志。不断的挫折,以淬炼我们生命的弹性与耐力,不断地打击,以造就我们生命的坚实和强韧,流血的胸口是为了让我们更能体会他人的创痛,更贴近人心、更温柔地拥抱大、正因为受苦,我们了解人的有限,便对上天多一份敬虔庄重,对生命多一份珍惜尊重。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受益的…… 图/pexels

Read more

千万别用“细节”去判断一个人

我们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很多人说,细节见人品。但是,很多时候,细节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 孔子周游列国时,生活流离颠簸,有时还吃不上一顿饭。 有一天颜回弄来一袋米,孔子让他做好后跟大家一起吃。饭熟后,孔子发现颜回一人偷偷地先吃独食。孔子默不作声。 聚餐时,孔子严肃的教育大家:“求学除了要学习知识外,最重要的要学会尊师重道,在长辈还没吃饭的时候,如果自己先吃了,那是不礼貌的行为。” 颜回解释道:“老师你误会了,刚才我见饭里有些黑色的米饭,可能是柴火灰吹上去了,我不敢浪费粮食,所以把黑色的饭吃了。” 孔子感叹:“亲眼所见的,也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样呀。”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这句话只对一半,我们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我们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凡事不要盲从,在下结论之前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调查和深思。 ******** 很多大龄剩女去相亲时,总是初次见面就会用细节否定对方。 他吃饭吧唧吧唧嘴,缺乏教养; 他约会迟到10分钟,太不尊重人; 他点菜没有问我的意见,太大男子主义; 我们总是以自己的衡量标准,去判断一个人,殊不知,我们也因此失去了与人相知相爱的机会。 橙子和他认识20天就闪婚,朋友问为什么会这么快? 她回答:因为开电梯时帮她把门,过马路时总是让她走里面,说话时总会注视她的眼睛。 通过细节观察,她可以判断他就是那个值得托付的人。 可是结婚不到一年,老公暴露了本性,对她不再温柔细心,甚至还在外面有了女人。 细节总是会蒙蔽我们的眼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真正能考验人品的不是细节,而是时间这东西。 作家杨奇函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经历考验的“人品”,不能放心被视为“人品”。 ********

Read more

麻将里的中国文化,搓懂了吗?

麻将牌是千百年来由多种棋牌活动融合、演变而成的,然后,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一套144张牌和每把13张的定型打法。从麻将牌的组合设计来分析,一副麻将牌中的任何一张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境。 108张主牌 反映了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最初麻将牌的图案选取的是《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这与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相关,相传,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就以108这个数字作为麻将牌的基数,并隐喻108条好汉。 比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而麻将之所以分为万、饼、条3类,是取其本人姓名“万秉迢”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 张牌,刚好108张。 至于后来增加的风牌(东、南、西、北)和箭牌(中、发、白),则是缘于这样一个说法——108条好汉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梁山的,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五方,并各添4张牌计20张。 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和贫穷,加上8张牌,整副牌共136 张。随后,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就达到了144张。 事实上,一副正宗的麻将牌是由六类42种图案组成的,其中有序数牌(含万子牌、饼子牌和条子牌)108张、风牌(即东、南、西、北)16张,箭牌(中、发、白)12张,花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8张。 这种组合设计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东西南北中发白 体现了“三才观”和“天圆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中”既代表五行中的中方土,也代表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正是“中”的确定,使东、西、南、北、中和天(发)、地(白皮)共同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天圆,这个天圆不是地球的圆,而是宇宙的圆。 数字里暗含玄机 而麻将牌中的万、饼、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条分别有9张。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脏、五色等和5有关的物质外,还有很多和12有关的,如12生肖、12时辰、12个月… 这种思想在麻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数。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1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率。 牌面图案设计寓意匪浅 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是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以“花牌”为例,人们通常采用梅、兰、竹、菊为图案。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 “菊”则暗示冷艳清贞,表现了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而“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 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图案是源于设计者的聪明智慧,不如说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图

Read more

思考不是坏事,除非它阻碍了行动

思考,从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的思考,常常很顺理成章地成为行动的绊脚石。 什么样的读者来信最让我哭笑不得,就是“点姐,我打算今晚就开始运动,但是我不知道运动前到底是应该吃个苹果好,还是喝点酸奶好,另外我去健身房要不要涂个隔离霜啊?一路上有很多灰尘,可是涂了隔离霜之后,会不会把毛孔堵住不能很好的排汗啊?运动完之后是不是要立即洗脸啊?可是洗完脸之后出门会不会被脏空气吹着了?…..点姐,运动真的好麻烦啊!”我眼前出现了一个拧巴到眉毛打结的小姑娘,为了以上这些繁琐的问题,五脏翻江倒海半小时,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去运动了。 其实,无论你空腹或饱腹、隔离或裸脸,其带来的好处、伤害,都无法与实现运动的重要性相比,更何况,如此趋所有利、避所有害的好事儿,又有谁能够给你足够权威理想的理论根据呢? 我还曾目睹一位朋友在当当上购书,久久徘徊在5、6本之间无法拿定主意(我保证不是经济困窘)。她头头是道地分析了每本书的优劣,细化到“如果我买了这本,好处是什么,遗憾是什么”,等到全部讲完之后,手一摊,撇着嘴问我,“我到底买不买了?”…… 所以有时我更欣赏做事一根筋的人。每天拿出五成的时间思考就够了,因为剩下的还要留给行动。这样的人不会因为聪明而损失惨重。 其实就我的观察来讲,压根不动脑就扑上去三下五除二的人非常少,反倒是在脑子里滚来滚去一百遍,分析各种利弊可能,恨不得纠结到吐血前一秒,盼望着一个神明出来说一句,就这么做吧,我拿绳命给你保证没问题,然后才肯下手的人,比比皆是。 可是,活了这么多年,还没发现“人生压根没有任何保证“这回事吗? “三思而后行”,到底要思多久?据传杨绛先生不是回复过一位学生的留言嘛,这位学生有一大堆的思考和问题,伴随着愁云惨雾的迷茫。杨绛说了一句在我看来适合大多数年轻人的话:你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自从我看到这句话之后,就把它抄了张小纸条,贴在了我家冰箱门上。每天路过,我就要想一想,万恶的大双子,你今天想的问题是够了,可你做的有多少? 坦诚地讲,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做计划、要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真的也是一把双刃剑。被灌输的“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其中的“度”其实非常难以把握。 于是,在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就碰上了这一段“成长剧痛期”,我们难以把握所学信条之中的分寸,于是所学所想与现实激烈碰撞带来了方方面面的疼痛。当迷茫的现状撞上野心勃勃的欲望,疼痛自然更加难耐。 我们很无助地发现,啃书考试的时候,只要我们把公式都记住了,难题都搞清了,就能考上个差不多的分数;不管多么另类奇怪的老师,都会信誓旦旦地给你洗脑:只要你用功,就能考上好大学,就有一个好前途。 可是,当真正走入社会之后,我们面前所有的洗脑者、同时也是保证者,全都不见了。就连一向苛刻的父母,也柔软下来,没有了高考这么凌冽的人生目标,我们仿佛只要有一份工作、能生存下去,就不错。 这时不满现状、性格里愿闯爱拼的人,就不免开始变得混沌,我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我努力就会有结果么?几条看似差不多的路我都想尝试,但只能走一条,有谁能够替我保证我不会后悔? 于是就有了无休止的绞尽脑汁和挠破皮的利弊分析,长此以往,我怀疑人的思维定势和行为记忆会控制你,在做大事小事之前,都要经历泥泞挣扎的“思前想后”和自我折磨。 而且,两种人最极致,一是读书多的,二是欲望大的。如果你读书又多,又野心勃勃,那祝你千万别抑郁了。 当然抑郁也是一件好事,不少人从抑郁的状态里走出来之后,都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有次我和一位好友在聊起“痛苦的思考”状态的时候,她说,现在她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己长久地放置于一种计划、斟酌、焦虑、不定的状态里了,想到什么,判断一下就开始着手,其他时候清清淡淡地不让自己胡思乱想。 “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多么缜密的思考和斟酌,真的没那么严重,这只是我的惯性而已。而且我坚信,凭自己的判断力和智商,也压根不会作出多么离谱的选择。” 真的,除了升学、择业、婚姻、育儿几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您格外操心,谨慎选择之外,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事情值得你思前想后,郁郁寡欢呢? 世上没什么事是被保证的。我感觉自己比以前成熟一些、也更轻松一些的一个标志是,我明白了一件事:没有什么事是被保证的。 以前我大多的不爽和恐惧,都来源于对选择之后未知结局的担忧,我永远像一个悔棋不倦、在麻将桌上被人讨厌的弹簧手,恨不得来来回回地悔改。我总是希望自己做出最最正确的选择,绝对不能有误,这远远超出了完美主义的范畴。啧啧,完美主义是多么好听的一个词,我只能是病态到丑陋的完美主义者。 这不仅让我身边的人压力极大,当然折磨自己也更多。但可惜过了很多年之后,我发现如果有对错之论的话,我该选错的地方还是选错了,遗憾的地方也能写满一张纸,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慎之又慎的神经质,而达到事事完美的皆大欢喜。 反倒是,很多本来说不定可以发出芽的种子,被我在思考之后摒弃了。由于不确定,所以也没播种。 若现在还能让神经质的我,再后悔一次,我选择后悔的是:我为何不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试一下,何苦把“试一下”的时间,都拿来苦思冥想了。 我更有切身体会的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你的担保人,除非上帝,因为没有人能用全视角来展望这个世界,并把未来三五十年间发生的事情提前透露给你。况且,有时保留一点命运留给你的神秘感,也蛮美的。干嘛非事事都要索要个明白?若真有人能告诉你,你咽气的时候有几套房子、有几个孩子、身边是谁、有多少票子,你真想知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