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壹休曾经有一段很抗拒读初中。因为当时壹休非常喜欢小学的老师和那群天天一起打闹的小朋友,而升初中就意味着和他们道别。 在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妈妈为了庆祝壹休即将成为一名初中生,特意选了个好日子带壹休出去吃大餐,还邀请了几位阿姨带着他们的孩子同行。 那天吃饭的餐厅,刚好在搞庆典活动,门口到处都是彩带、玩具,还有戴着五颜六色假发的小丑,在吹气球送给路过的孩子。 我们一群人里面,其他孩子都是大约3、4岁的样子,个个都兴高采烈地跑过去问小丑拿气球。虽然壹休当时也很想要,但是想起妈妈经常说的一句话,“你已经要读初中了,不是小孩子了”,就硬生生地压抑住了自己跑过去的冲动。 吃饭期间,因为餐厅里面有点闷热,于是壹休就跑到外面去透透气。一出门,刚好碰到了在休息的小丑,当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我们两个就在门口聊上了。虽然年龄差别很大,但是两个人却意外地聊得很合拍。临走的时候,小丑还送了一个陀螺给壹休,当作祝贺壹休升初中的礼物。 尽管那个小陀螺看上去没什么特别,但是对于壹休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谁知道当壹休回去吃饭的时候,小陀螺被妈妈发现了,妈妈鼓励壹休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可是,这个是小丑哥哥送给我的,他说是给我的特别礼物。” “妈妈也不会要你的,就是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小朋友要学会分享的,对不对?” 几个小朋友对新出现的玩具异常兴奋,纷纷抢着要带着家。壹休大感不好,不断跟妈妈解释自己有多喜欢这个陀螺,这个陀螺对壹休来说有多特别,妈妈却说: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会照顾别的弟弟妹妹呢?现在弟弟妹妹都闹得要哭了,你难道就那么自私吗?你想要,妈妈买回给你就是了。” 最终,那个陀螺都逃不过被送走的命运。 那个陀螺,对于壹休来说,是一个陌生人对自己的善意,对自己的祝福,已经不仅仅是个陀螺了。但是对于那些小孩子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玩了几分钟就没兴趣,甚至可以扔掉的玩具。 自己很珍惜的东西,偏偏要被人拿走糟蹋,可想而知,壹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奔溃。 后来,妈妈看壹休闷闷不乐,就问壹休要不要去超市买一个陀螺,壹休拒绝了。妈妈还幸灾乐祸地补充了一句: “陀螺还不都是一样的嘛,还耍起脾气来了,这下子更好,我也省钱了。” 在长大的过程中,这件事偶尔还会浮现在壹休的脑海中。 虽然超市里面卖的都是陀螺,但是未必形状颜色都一样;哪怕形状颜色都一样了,也已经不是那个小丑送的陀螺了。 用现在的话来说,当初壹休不肯去重新买一个陀螺,大概就是不想将就吧。 ******** 人的一生里面,要做的选择有千千万万。小到晚餐吃什么,明天去哪玩,大到要找什么样的伴侣,要不要现在离职创业,这些都是我们的选择。 有些人站在选择面前,会用将就的态度看问题: 吃啥不是吃呢,反正好也是一顿坏也是一顿; 跟谁交朋友不是交朋友呢,反正都是为了排解寂寞而已。 胡适先生有名篇《差不多先生传》,其中有一句话说的大概也是这种人的心声:“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