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 “你如果再不来,我们就走了!”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口头禅, 但类似这样的威胁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生活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比威胁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最重要的原因 “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你如果再不来,我们就走了!”……我常常听见别人这样跟小孩说,然后那个小孩就会表现出很急,甚至是哭闹的状况,甚至去抢夺家长希望他吃下的食物……我在旁边看着,总是奇怪,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自己的小孩在外面表现得如此不得体和不大方?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小孩有理性自主的思考权力? 如果这个东西很好吃,我想不用你多说,他自然会一口接一口,如果他肚子饿,他一定会乖乖坐在位子上吃完吃后再到处跑,小孩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脑中自有优先级,我们实在不应该干涉太多。我的小孩从小食欲就不好,就算零食也吸引不了他,常常吃一两口就不吃了,这时我更愿意讲:你如果不吃了,那妈妈就要吃掉了,因为很浪费,我们不想浪费食物。 “因为很浪费”才是要干涉的重点,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常常忘记讲。庆幸,我的孩子从来不会因为别人要吃掉眼前的食物,或者别人不等他了而吵闹,他对于这些事情很是从容,这种态度让我很舒服。 现在他更大了,当他不吃的时候,我会要求他说:“妈妈,我吃饱了,谢谢你。”我要让他学习了解到,我为他准备食物不是理所当然的,不是他不吃拍拍屁股就走了,是要感恩的。而且要他把这句话说成习惯,就像读经一样,长久下来就会烙印在心中,这种感恩的念头才会铭记在心。 威胁的背后,我们无意中教会了孩子什么 那个商场里有可爱的汽车小推车,孩子坐在里边,让妈妈们推着走,妈妈可以任意租借,但有时候人太多会租不到。一次孩子走着有点累了,正巧旁边就停了一台汽车小推车,里面没有人坐,孩子就走过去想开门,但他还没到呢,就听到另一个阿姨大叫:“某某某,你如果再不坐到推车里,别人就要来坐啦!”接着她那小孩就火急火燎地跑过来占住这推车…… 那个小孩估计是长期受了这种训练,马上就飞奔回来坐进车子里,像看到强盗一样,看着我们一家人。我能理解那个妈妈并无针对之意,她也只是被她到处乱跑的小孩弄得很烦,大包小包还要顾着推车,终于找到一个办法能叫的动小孩回来,而且她甚至不用扮黑脸。 但当场我还是被吓到了,竟有人会这样处理事情。我想那个妈妈完全没有意识到她自己教育了小孩什么事情——独占和抢夺。 威胁引发孩子的忌妒和不安全感 家中的长辈有时想要抱抱孙子,偏偏孙子彼时不想被抱,这时有些长辈就会作势要去抱别人家的小孩,或是故意去抱别的小孩来激发他的忌妒心,一旦孙子为此哭闹,长辈就会极其开心觉得自己受到重视。 这种故事我每天看,难免唏嘘,毕竟这跟抢夺食物或是一辆车大不相同了,这引发的可是人性的黑暗面啊。忌妒心可以造成很多可怕的事件,看看每天社会版的新闻,有多少谋杀案都是因为忌妒心而起?不要说你不能理解,或觉得那些杀人者一定都是头脑有问题,说不定有问题的是他的家庭教育。 让孩子了解不抱他不等于不爱他,看似小事但非常重要。我的孩子也经常拒绝他人的拥抱,但他不会有压力,因为他知道,虽然不给抱,但他主动去问爷爷奶奶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爷爷奶奶也一样开心。重点是孩子自己理性的想法,他有自信判断以后就不会动摇,不会因为这些情绪上的威胁就轻易的妥协。 而妈妈的角色也很重要,我从来不会逼他一定要给谁抱,他的身体是他的,他可以做主,做合理的宣示。有的人会觉得我想得太多,什么事情都想得后果非常严重;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比人格塑造更重要的,事实上我也认为没有照顾好,真的,本来不重视的小缺点确实有可能会累积成为人格上的大缺陷。 图:pixabay.com
Read more让孩子知道,并不是考第一才会更幸福
新的一学期,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而战斗的输赢,就是孩子的期末成绩,很多时候,孩子考试第一,是家长们都期待的。但是:孩子只有考第一名才幸福吗? 成绩好就能幸福?成功了就是幸福?曾经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毕胜男,因为事业与生活中遇到挫折,哭着跟爸爸说,我成绩好又怎么样,你知道我每天晚上做噩梦吗,你知道我现在是一部工作的机器吗,你知道我生活不幸福吗? 亲爱的老师、家长们,你怎样看待孩子的幸福、梦想与成功?你是否在让孩子更有出息还是更幸福中,变得纠结呢?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呢? 著名作家毕淑敏是这样看待幸福和成功的:尊重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什么是幸福? 成功是為了什麼,成功之後又將如何? 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并不是只有考第一才会更幸福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义。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我觉得,类似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爱孩子,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中国的作文从来不是一个让人说真话的地方,它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技术。中国不乏对应试教育中技术化、程式化的东西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但是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转折的信号,它让人们逐渐领悟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救护车司机时,往往被家长断然否定了。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你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孩子有时候会不惜自毁来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 有些精英阶层的想法非常微妙,他们本身是高学历的受益者,有些人来自农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简化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学习好”,因此他们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藐视自己出身的过程,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玩,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 我有了不小的感悟——觉得自己瞻前顾后,实在是小心得过分了。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伤感、伤痕,自有他的价值,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在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文:好教师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叛逆期男孩教育方法有哪些 6步教你教育叛逆期的男孩
叛逆期的男孩比女孩更难教育,男孩往往由于脾气大,会做出许多让家长为难的行为,不理智的行为,让家长生气发脾气,最后于事无补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叛逆期男孩教育方法有没有呢?肯定有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步,正视孩子的逆反心理,不要抱有成见 如果遇到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一定要清楚,这事一种正常现象。事实上,逆反心理中也是包含很多积极的品质,诸如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 第二步,不和孩子争吵,不为难孩子 处在叛逆期的男孩,他们会变得脾气非常的暴躁,他们认为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违背他们的意愿,他们经常会表现的无助,焦虑,孤独等等觉得没有人可以懂自己内心的世界,所以父母必须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情形。 多稳定孩子的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第三步,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尝试主动与孩子沟通 处于叛逆期的男孩慢慢会变得不再像小时候那么的粘着父母,而是自己经常会寻找自己单独的空间,来发泄和表现自己,所以作为父母不要觉得孩子不如小时候懂事等等埋怨的心理,要更加的关系孩子,主动和孩子沟通。 切忌从学习入题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第四步,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引导孩子走出不正确范围 叛逆期的孩子他们经常会表现的愤世嫉俗,觉得这个环境和这个社会就不属于自己,他们总是表现的让父母和家人都无法理解,如染各种颜色的头发,说他们同龄人只能听懂的话语等等,这是父母也不要总是用埋怨和批评的口气和他们说话,要学会正确的和孩子沟通和解释。 帮助孩子减少叛逆孩子的负担 父母都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从学校放学回来还要进行他们不愿意的培训,使得孩子们没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松,这样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导致他们讨厌生活、叛逆期提前到了,希望家长让孩子学习的时候也适当的给他们玩的时间! 第五步,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对孩子的行为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叛逆期的孩子常常会让大人失望,因为他们会表现的所有家规和校规等等他们都不会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不想受制于某人,不想听从于任何人包括父母,所有这也让父母们感到非常焦虑,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是焦虑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们。 注意允许叛逆的孩子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六步,可以争取孩子的朋友或亲戚的帮助,帮助孩子走出叛逆期 父母当然也可以争取别人的帮助,如那些和孩子关系好的同学或者孩子比较信任的亲戚朋友等等,从他们那里了解孩子,当然也可以让他们帮助引导和教育孩子,从而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哪些教育方式和方法让孩子选择远离自己,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会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叛逆期。 教育叛逆期男孩注意事项: 1,注意在男孩处在叛逆期的时期,父母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必须耐心的对待。 2,注意父母在男孩这个时期必须要理解和包容以及体谅孩子,从而才能做到正确的引导孩子。 3,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Read more父母常做这六件事,孩子难有大出息
最近看了一本书,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正确科学的教育,天资普通的孩子将来也能耀眼一方,错误狭隘的教育,再聪明的孩子也能沦为庸才。 作为父母,我们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如何使孩子成功这类话题,往往忽略它的对立面;家长带着孩子一门心思向成功终点奔跑,却常常忘了反思自己的行为。 没有父母是天生的精算师,太多不可预测的事情随时会发生。在通向成功的路途上,我们都会犯错,会栽跟头,如果只是追求速度,一心往前奔,那么一旦有环节出错,还不及时修正止损,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可以预见的是,就算你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你的错误行为也会把孩子拉回起点,甚至南辕北辙,与成功渐行渐远。 我们就来看看,父母哪些不正确的养育方法,会拉孩子后腿,认真对照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1、只说不做,思想和行为不一致 有个词语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这自然是很美好的品质,如果用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没什么毛病。但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很多父母,常常是“严于律娃,宽以待己”。 他们最擅长打亲情牌,我做这做那全都是为你好,我为你可是操碎了心:不让你别玩手机,是为了你的眼睛着想,不让你看电视,是怕影响你写作业,让你多读书,是为了你能开阔眼界,让你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工作……现实情况是,不让娃玩手机,自己狂刷手机,不让娃看电视,自己看不停,让娃多读书,自己从不读书,让娃好好学习,自己不思进取…… 只说不做,纸上谈兵,孩子长大一点明白你的套路后,他也会跟着有样学样,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吧,那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行为,记住身教重于言传,说一千遍,不如亲身示范一遍来得有效果。 02、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这类父母通常会比较强势,对孩子成才的渴望远远大于对孩子情感的呵护。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压抑敏感,无形中失去很多童真和快乐。 不过这种父母的私心和欲望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表面来看,他们确实为孩子做了很多,每天都有打鸡血的热情和拼劲,为孩子的成才费尽心思,“看起来很励志”的背后,也以孩子不快乐,不自由,没主见,活得累为沉重代价。 孩子不是你的私人木偶,他有血有肉,人格独立,你为他设计好的路,他能走多远呢?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他有自己的路要走,最好的爱是默默注视,适时放手。 03、不让孩子经历任何风险 温室里的花朵,最容易被风雨摧残,时时都在父母庇护下长大的孩子,最容易被困难压倒。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受一点罪,什么都提前准备好,早早的筑起一个坚固温暖的小窝,每天给他供应充足的阳光雨露,不让花花绿绿的外界干扰他。 过度的保护等于切断了孩子以后自力更生的道路,当别的孩子脱离父母的怀抱,准备去社会舞台大展宏图的时候,你的孩子还什么都不会,这种看得见的反差只会令他一蹶不振。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04、唯成绩论,只看重结果 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个人的成长也有多种可能性。但无论思想怎么进步,高考制度依然存在,父母对考分的执念消散不去。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有很多父母,在陪孩子领期末成绩单时,脸上都会写满焦虑,如果孩子考得好,那张焦虑的脸就舒展开来,如果考得不好,焦虑会转化为深深的失望。他们不会关心孩子现在情绪如何,最近学的怎么样,在他们心里,成绩就是一切的说明。 考分固然重要,但父母面对孩子成绩正确的态度更重要。孩子未来成功与否,不仅拼的是自身实力,也拼的是家长的整体素质。 05、娇惯纵容,对于孩子的错误避重就轻 娇纵孩子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由于从小溺爱,长大以后成为歪瓜裂枣的也大有人在。就算有那么多的前车之鉴,无限度纵容孩子的家长依然不以为意。 你的娇惯纵容,也许当时会掩盖一些不美好的景象,可是时间不留情,当你一次次为孩子的错误买单,一次次救他于自己闯的祸,制造的麻烦时,等他羽翼丰满,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更不知道闯祸的成本,那么到他步入社会,他的处境会很危险。
Read more家长花钱时,这个动作竟让孩子一生卑微!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粒粒皆辛苦”,说“不要乱花钱”,说“我们养家好辛苦”……其实这些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无法让他们生活得愉快。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生活质量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 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他的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 妈妈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见过几个这样家庭出来的人,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顿肉,也愿意叫上孩子和朋友们一起快乐分享,孩子们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 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上好工作,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 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赚钱上“不思进取”,却又同时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一位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 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 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 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欲望都要满足?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 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
Read more惩罚宝宝的十个科学好方法,太棒了超实用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Read more这样帮孩子辅导作业,孩子成绩一定大幅提升
具体实施上,可以把握这么几个原则: 1。重“示范”,忌“替代”。 即,不要让孩子觉得,“检查是妈妈的事情”。 例如,可以说“咱们一起来检查”,而尽量不说“拿来让妈妈检查一下”。 检查时,家长可以出声说出如何检查的方法, 比如“减法题目就用加法来查一下吧,2+3,得5,对了。” 这样孩子就可以学习到检查的方法。 2。重“验证”,忌“批评” 即,检查时不只跟孩子说错误的地方,也借机表扬他做对的地方。 毕竟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孩子做十道题,不至于错一半以上。 每道题都念叨一遍,“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对的,嗯?这个是对的吗?” 这样可以增加正面反馈的机会,让孩子不至于觉得“一起检查”是个特别可怕会被妈妈批评的过程。 让孩子“不反感”,是任何事情开始阶段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 请千万不要板着个脸,好像判官一样。 回想一下幼儿时期用什么样的心态带孩子学走路、学做家务的。 毕竟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初期获得正面评价,所以不要把必须指出错误的这个环节搞得太严肃,否则后续的正面激励效果也就没那么好了。 3。逐步放手,循序渐进。 放手的过程不必着急。 不管示范了多少遍,真的开始自己上手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担心的。 就好像学自行车,从扶着车到不扶着车,中间还会有“其实没扶但是还是跟着跑,让你以为还扶着”的阶段。 所以一开始让孩子检查,家长可以陪在旁边,孩子检查的对,就小夸奖一下,万一不对,也可以及时提醒孩子再仔细看一下。然后还是说,“你自己检查出来了,真厉害。”这样的。 如果孩子胆子小,不愿意尝试自己检查,家长可以“故意犯错”,故意指着他本来做对的题目,说“好像不太对吧”。 孩子对自己被错怪了这种事儿往往比较激动,这样家长就可以顺势表示,“哎呀看来我检查也不靠谱,你也一起来查吧,咱们查两遍,这样就安全了。”之类的。 稍微熟练了一点之后,或者如果察觉到孩子比较依赖家长的检查,可以逐步放宽结果的范围。 比如一开始肯定会说,这道题这里不对。
Read more孩子晚睡仅仅是长不高?最重要的竟是……
儿童睡眠关系着孩子的成长,睡眠不规律对所有年龄段儿童都有影响。晚睡的危害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就别说处于发育中的孩子了。 英国伦敦大学一个研究团队调查了3岁和5岁儿童的睡眠情况,发现3岁儿童睡觉时间最不规律,约五分之一的3岁儿童没有固定睡觉时间。 晚睡除了可能造成孩子躁动爱哭闹,个性怯懦,缺乏行动力,意志力薄弱,影响身体抵抗力,影响智力发展,也会让孩子长不高,甚至性早熟。 儿童睡眠时间 良好的睡眠状态对于宝宝的成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越小,大脑发育越快,需要睡眠时间就越多。那么各龄孩童睡眠时间多少算正常呢?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睡眠时长标准 年龄:新生儿(0-3个月) 推荐:14-17小时 不推荐:不足11小时;超过19小时 年龄:婴儿(4-11个月) 推荐:12-15小时 不推荐:不足10小时;超过18小时 年龄:幼童(1-2岁) 推荐:11-14小时 不推荐:不足9小时;超过16小时 年龄:学龄前儿童(3-5岁) 推荐:10-13小时 不推荐:不足8小时;超过14小时 年龄:学龄儿童(6-13岁) 推荐:9-11小时 不推荐:不足7小时;超过12小时 学龄儿童前儿童应该保证10~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应该每天保证有9~11小时的睡眠。 晚睡的危害 危害一:孩子长不高 晚睡或睡眠不足,就表示醒着的时间太长,对身体而言是一种过度刺激,进而会引发人体的压力反应,诱发肾上腺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压力荷尔蒙,它会抑制脑下垂体功能,致使脑下垂体减少分泌生长激素,让孩子长不高。
Read more12招让孩子更专心
资深广告人孙大伟曾说自己小时候「八成是个过动儿」,妈妈说他「屁股是尖的,永远坐不住」,他也因此挨了不少骂。 动起来像脱缰野马、话匣子打开停不了、做事虎头蛇尾、常常「神游太虚」……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不免怀疑:我的孩子有什么问题?是不是过动儿? 其实,孩子看起来坐不住、读书做事心不在焉,可能是表象,家长需要发挥「名侦探柯南」的精神,去观察、了解真正的原因,例如: 1. 孩子的大脑还在「施工」 台北马偕医院精神科医师臧汝芬说,注意力、抑制冲动的能力跟大脑前额叶的发育有关,而大脑要到20多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 也就是说,小朋友的大脑还在「施工中」,注意力自然比较短。小学年纪的孩子如果读书写功课2、30分钟,就会想做点别的事、起来动一动,是正常、可以接受的。父母如果期待孩子可以像大人一样,坐下一两个小时专心做事,其实是不切实际、强人所难的。 2. 过度学习,资讯爆炸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洪俪瑜说,很多父母叫孩子天天去补习、学才艺,可是孩子根本没办法消化、吸收那么多东西,表现出不专心并不奇怪。 「孩子明明只吃得下半碗饭,父母却硬要塞给他一碗,最后他什么也吃不进去,」她比喻。 3. 学习内容不适合孩子的程度或兴趣 学习内容太难、太容易、不符合兴趣,让孩子跟不上或觉得没有挑战、无聊,都会让他无法专心。家长可以跟老师讨论如何调整学习内容、进度及方法。 4. 动态的学习太少 洪俪瑜说,小孩(尤其是男生)本来就需要较大的活动量,但现在的小孩太多时间都在坐着从事静态活动(看电视、打电动、补习),过多的精力无法发泄,就容易显得躁动不安。 「有足够的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对提升注意力,甚至整体智能发展都有帮助,」她说。 幼小的孩子尤其需要探索式的活动(例如观察自然生态或大人的活动),「探索、摸索是孩子学习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他们会显得比较静不下来,可是这个重要历程却被大人忽略,直接要他们坐着去看参考书上的答案,」洪俪瑜感慨。 她小时候在乡下自己摸索怎么编稻草,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摸索学到的东西,想忘都忘不了;别人塞给你现成的知识,拼命记却都记不住。」 5. 父母管教不足或不当 台北教育大学兼任教授王淑俐去演讲时,常有听众带着小孩一起来,却不约束小孩,任由他们在演讲进行时跑来跑去、大声喧哗。 「很多孩子该静的时候静不下来,该动的时候动不起来,」她建议父母,从小就要教孩子在什么地方应该安静,什么地方可以说话、走动。如果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可事先准备一些书、小玩具,让孩子练习自得其乐、不干扰旁人。 6.
Read more最好的教养,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01、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