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过年回老家,发现一个亲戚的小孩已然长成了小伙子的模样,虽然才十三四岁,身高已有一米七几,说话声音也变了。我还依稀记得他幼小时期的模样,不由感叹时光飞逝。 春节期间,我们去他们家做客。进门后,发现他穿着睡衣靠在沙发上玩手机游戏,见有客人来,眼皮都没抬一下。他妈妈让他叫“阿姨”,他声音都没有。他妈妈气得直摇头叹息。 开饭了,只等他上桌。喊了几遍,他不理不睬,眼睛盯着手机屏幕,聚精会神。他妈妈很生气,冲他吼了一嗓子,他才不情不愿蔫头耷脑地挪到桌边。 他站在旁边朝桌子上瞅了一眼,板着脸嘟哝了一句:“都是肉,又没我喜欢吃的。”他妈妈说:“哪里都是肉?这么多蔬菜,你究竟要吃什么?” 他大声叫道:“我喜欢吃什么你不知道吗?我再说一遍,我要吃土豆和藕!以后没这两样菜我就不吃!烦死了!”说完,他扭头就走,继续躺沙发上玩游戏。 大家面面相觑,气氛有些尴尬。他妈妈摇摇头,叹道:“唉,真是上辈子欠他的,这么大了,一点都不懂事,气死我了!”大家安慰一番,开始吃饭。 饭后,我们商量出去走走,逛逛公园。其他人都准备好了,这个孩子还在玩游戏。他爸爸实在看不下去了,踢了他一脚,让他快去换衣服。 他跳起来,气呼呼地说:“干什么?我又不知道衣服在哪!我怎么知道穿哪件衣服?”什么?十几岁了还不知道衣服放哪里自己穿什么?简直匪夷所思,真不知他小时候家长是怎么教的,怎么管的。 他妈边说“气死了气死了”,边到房间里帮他找衣服。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说:“你打算一直这样惯着他?你又不能跟他一辈子,迟早要放手的啊!” 她说,她也是现在才懂得这个道理,要是她早点想明白,孩子也不至于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人见人厌,他们夫妻真是伤透了心。 02 他们就这一个孩子,生下这个宝贝疙瘩后,对他宠得不得了,几乎是百依百顺。只要他哭了、闹了、不高兴了,就都依他的。即使明知那样不好,也狠不下心来。 就拿吃饭来说吧,他特别挑食,从小只爱吃土豆和藕,如果没这两样,他就不吃饭。那时,有人给他们支招,他不吃就不管他,也不给他任何零食,他饿了自然会去吃,慢慢就会治好偏食的毛病。 他们也尝试过,但还没超过半个小时,一听见他哭得撕心裂肺,就心疼得不得了,根本狠不下心来,赶紧去炒他爱吃的菜。 父母一次又一次的退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得逞,让他变得固执又霸道,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 还有穿衣服,刚学穿衣服时,他也很乐意,但总是穿不好,就不开心了,发脾气,哭闹。他妈妈见状,赶紧帮他穿好。 其实,如果多鼓励他,让他自己反复尝试,一旦他尝到依靠自己的双手获得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大大增加他做其他事情的信心。可惜,家长的大包大揽,让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也磨灭了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热情。 现在的他,不爱学习,不爱劳动,没有朋友,痴迷手机游戏,天天混日子,还脾气暴躁。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不喜欢,在家里,父母看了就头疼。 他现在正值青春叛逆期,说不得,碰不得,动不动就要闹离家出走。他妈妈常常伤心抹泪,他爸爸则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怪自己上辈子造了孽。 哪里是造了什么孽呢?分明是该管的时候没管,该狠心的时候没狠心,太过娇惯放纵,任由他野蛮生长,结出了歪瓜裂枣。 伤心怪谁呢?怪孩子?NO!子不教,父之过。怪就怪自己,怪自己没尽到教育的责任,没有教会孩子处世为人。到如今,孩子苦恼,父母伤心。 03 我自己,则是公认的狠心妈妈。 儿子不到两周岁时,我就让他学习自己吃饭。尽管他将勺子握得别别扭扭,吃一顿饭要花好长时间,有时还会打翻碗,他急躁地大哭,但我不为所动,鼓励他几句,坚持让他自己动手。时间一长,熟能生巧,在吃饭这件事上,根本就不用我们操心了。
Read more孩子特别爱撒娇,怎么办好!
妈咪们是否遇过孩子特别爱撒娇呢?有时一回到家看见了妈咪就会抱着不放,爱哭闹。特别做了哥哥姐姐孩子更会娇!其实孩子爱撒娇是有原因的。 孩子爱撒娇和大人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2~4岁的孩子爱撒娇,女孩较明显。其表现是哼哼叽叽、哭哭啼啼、抱手缠腿、说话故意吐词不清,提出要求家长答应慢一点则大哭大闹,有时还得让家长抱着。造成孩子自娇撒娇的原因是家长和周围的人比较宠爱,父母夸奖、疼爱、娇惯过多,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爱抚,有事没事都爱哭,久而久之形成了爱撒娇哭闹的习惯。 其实撒娇对小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小宝宝喜欢对妈妈撒娇,在心理上产生依赖,这是种依恋。 1、父母对“我”的纵容。 有的小孩太爱撒娇,一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不管是好言央求还是哭闹“示威”,总是觉得可以在和父母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为什么孩子会有那样强烈的信心呢?其实根源在父母。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受到长辈家人的疼爱。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及时劝阻和制止,也就养成了孩子不良的性格习惯。当孩子发现每次和家长的谈判中总能得到父母的让步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也并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才会变得习惯性地索取和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总是试图和父母较劲,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2、祖辈对“我”的疼爱。 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老人对孩子比较疼爱,即使父母对其严格要求,但是孩子觉得有“靠山”,容易“仗势”撒娇、哭闹。 3、“我”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太少,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满足孩子的要求以达到补偿,孩子因此变得爱撒娇。 4、“我”不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有一些孩子没有养成直接提出自己请求的习惯,在不满意时就会哭。有的父母只注意就事论事,问清哭的原因加以解决就完了。他们常常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父母一次次地忽略,一次次地在孩子撒娇哭闹之后满足他的愿望,孩子就渐渐形成了这一不良习惯。 5、“我”情感脆弱。 由于幼儿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情绪上往往易表现为爱冲动和不稳定性。因为一点委屈或不满就撒娇或大哭大闹。 6、父母过早地让“我”独立。 父母急切地想要孩子独立,急于加以禁止、干涉、叱责。为了使父母的关爱恢复如往昔一般,孩子则采取撒娇的手段。 方法: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孩子对父母撒娇是难免的,这也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做父母的不能百般迁就,百依百顺,否则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关键是父母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让孩子过分撒娇。 1、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哪些是不合乎情理的。 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就比较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的午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另外,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就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专家们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易撒娇……这些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原谅。但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父母要对其进行教育,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至少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应该如何改正。 2、父母情绪要前后一致,不要太宠爱孩子。 有的父母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孩子“撒娇”;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反而会增强孩子的“撒娇”。 3、接受孩子适当的撒娇行为。 撒娇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在以下情境中常常撒娇:当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当他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当他感觉委屈的时候,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每天午后和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一段时间没见妈妈爸爸的时候,当他思维活跃、比较开心,想跟大人开玩笑的时候……撒娇的孩子是在跟大人做一种情感交流,或求助、或依恋、或分享,他的态度比较温和,行为也比较适宜,这样的撒娇就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有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和亲子感情的升温。 4、不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 家长要注意,不能让孩子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这样会影响行为习惯的稳固性,要尝试其他更好的方式来满足孩子撒娇的愿望,这样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顾此失彼了。
Read more孩子放学回家,父母第一句话请一定说这句
据了解,父母大多数问的是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其次是询问孩子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甚至会像侦探一样,询问老师是否打人、是否凶人。 问什么话其实反应了大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观,会把孩子向正面或反面的方向引导。 所以说,放学后你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不仅会决定孩子的心情,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来看一则正面例子: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等待着妈妈来接,孩子看到妈妈来了,嘴巴嘟嘟很委屈的样子。妈妈故意忽视孩子的表情,微笑着问:“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女孩滔滔不绝地跟妈妈描述她跟一个小同学如何将积木堆成了一个小山……其实本来打算抱着妈妈大哭一场,还要跟妈妈说永远也不要上学。只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情绪立即180度转变。 请试试这类正面的问话 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你今天开不开心? 你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哪些优点? 给妈妈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乐观向前;不愉快是生活的一部分,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关注我们值得关注的事情,我们才能快乐。孩子头脑中总是带着对上学的美好,孩子自然喜爱上学。 请拒绝负面的问话 今天哭了吗? 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上学总是很不愉快!引导孩子瞬间想:在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吃饱睡好,也没人跟我抢玩具爸妈也总能第一时间回应我的需求。这里不好,我上学不快乐。 会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偏见的问话 今天哭了吗? 今天是不是没有吃饱? 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老师凶不凶?批评你了吗? 老师有忘记带你上厕所吗?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老师不尽责,我受伤或遇到不愉快是老师或别人的责任。让孩子学会了抱怨,渐渐地,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会跟你抱怨说,铅笔丢了是某某同学搞鬼,今天没喝水是因为老师总是玩手机等。无论对老师有万般意见,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
Read more每天看电视超过1小时,3年后孩子的变化让人吃惊!
1. 每天1小时,注意力将有大差别 曾经有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在他们1-3岁时每天看一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孩子日后出现注意力缺陷的风险便会增加近10%,而且一般要到他们7岁左右才显现出来。 这也就不难解释,当孩子入学后,上课总是小动作特别多,写作业时总是坐不住,喜欢东摸摸西弄弄的原因了。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那家长可以留意一下,孩子是否平时看电视或电脑的时间超过了1小时甚至更多? 孩子的精力那么旺盛,正是需要多跑动的年纪,如果看电视的话,就等于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活动时间,如阅读、运动、游戏等。 每天1小时,3~4年后注意力差于同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2. 爱看电视的孩子,往往不太爱读书 很多家长认为,看电视能让孩子学习知识,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取代阅读。那么首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喜欢看电视?电视集声、光、影为一体,拥有不断变化的画面、丰富鲜艳的色彩、动听好玩的声音……这些刺激对孩子而言一定比书本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但是,正因为电视全方位地提供了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就很少,所以孩子看电视时是一种被动式的灌输,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对孩子而言,相比看电视而言看书无疑是枯燥的。有机会看动画片的孩子会优先选择这种不费力气的形式,长此以往,阅读的分量在他们的心中会越来越少,将难以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而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需要在早期教育中打下基础的,否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孩子迷上电视也是在最初成长的几年里形成的。 3. 给3岁内孩子看电视?弊大于利! 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百害而无一利。坏处1: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坏处2: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看电视是单向的,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来实现。坏处3:看电视阻碍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处于被动的灌输。坏处4:看电视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感觉体验丰富的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坏处5:看电视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使孩子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坏处6:看电视多导致活动减少,使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降低。 坏处7:看电视多的孩子习惯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懒于思考和探索。 坏处8:看电视多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差,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体验。 坏处9:看电视会上瘾,看电视多的孩子会受到电视中购物消费的影响,养成不良消费习惯。 所以,如果家长有条件陪伴孩子看电视,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孩子把课外生活放在更加丰富多彩和有意义的事情上。 如果希望通过看电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如和他一起读书看报,一起去博物馆展览馆,一起去自然界观察和探索。看电视能给予孩子的,现实生活能给予的更好更多! 此外还有和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不变成“电视迷”,那么至少你家里应该没有“电视迷”,否则你没有理由要求孩子比大人更有控制力。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睡前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的变化超乎你想象
1 小家伙有段时间特别淘气,不好好吃饭,对青菜完全不感兴趣;性子很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经常拉着大人跟他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输了就哭;玩具经常乱扔乱放,讲也讲不听……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和他爸爸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但是,我做了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帮他脱了衣服钻进被子里,忽然想起白天他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家伙现在每天午睡后都能自己把衣服穿得很好。 我很高兴,同时也很好奇,这个在幼儿园会穿脱衣服的小家伙,为什么在家里却非要我们帮忙?于是,我搂着小家伙心情大好地对他说:“小毛,我今天要表扬你哦。” “为什么要表扬我呀?”小家伙有点兴奋。 “因为老师跟我说,你现在会自己穿衣服了。是这样的吗?” “是的呀,我还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呢。”被夸奖的小孩一脸自豪的样子。 “哇,是吗?那你可不可以叠给我看一下呀?” 话音未落,这个小孩便咕噜一下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撅着个小屁股把在幼儿园新学的技能展示给我看,一边展示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先关上两扇门,再抱抱娃娃,然后向我鞠个躬,这样就行啦。” 看着原先被揉做一团的毛衣在这个小孩略显笨拙的动作里慢慢地变成了一块整齐的“小豆腐”,我心里竟莫名感动起来,然后由衷地夸赞他:“儿子,你真的好棒呀!都不需要妈妈帮忙就能把毛衣叠得这么整齐,明天早上,你是不是不用妈妈帮忙也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呀?” “可以呀!”小家伙回答得很痛快。 2 第二天早上,经过我的稍微提醒,他果然自己开始穿起来了,穿完还特意跑到厨房跟我确认:“妈妈,你看我是不是自己就能把衣服穿好了呀?” 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当天表现比较好的地方特别郑重地说出来——也就是“点名表扬”。 比如: 妈妈今天要表扬你哟。因为今天妈妈买菜回来的时候,你看妈妈提不动,就帮妈妈拿了苹果和肉,这样妈妈就轻松多了,胳膊也不酸了。谢谢你帮我做事。 不客气,妈妈,明天我还会帮你做事的。 你今天和爸爸比赛跑步,后来输了,我看你本来想发脾气的,但后来又没有,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男子汉了,所以就不能随便发脾气了呀? 是呀。 我看你今天吃了不少的青菜,是不是因为你想快点长高个,这样就可以打败怪兽,保护妈妈了呀? 对呀,还可以保护爸爸呢。 今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你把你的积木全部都收到玩具箱里了,小汽车也都放到你的车库里去了,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呀? 是呀,我还把所有的故事书全都放到书柜里了。这样书柜里也不会乱七八糟了。 ……
Read more管教孩子大喊大叫? 一点儿用都没有
孩子们顽皮是很正常的,你一定也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成熟,像个成年人一样彬彬有礼。但有时他们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头发取乐或将你急需的东西藏起来看你火烧火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妈妈也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一味地惩罚不是办法,管教需要恰当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像大多数的父母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再做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不对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为知道拽人家的头发是不对的而乖乖听话,而并不是因为他心里惧怕再惹妈妈发怒而不去做。 但大多数时候,今天我们制止了他的不好行为,似乎对明天还要阻止他做出更坏的举动没有什么帮助。孩子到底何时才能学乖一点儿?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可以学会听话、懂事,但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教给他们。这需要我们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并随时都保持头脑冷静。下面所讲的这六个秘诀非常有效。虽然,它不能防止一个淘气的孩子偶尔犯错,但它可以帮助你运用爱心和耐心,将那个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的小孩从这样的麻烦角色中转换过来。 1、说到做到 育儿专家指出:如果从1到10代表正确管教儿童的原则的重要程度,(数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来表示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 说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会把孩子变成投机主义者。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能逃避惩罚,他们试图竭尽所能的做到这一点。但当他们知道你会怎样做,或犯了错会发生什么时,他们就可以预测他们选择那种行为的后果,这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这一点? “说到做到”中最关键的部分是不要心软,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让步。总结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规矩和无论何时他们破坏这些规矩都会出现的后果。然后,将这些统统告诉你的孩子。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之前请三思,你运用的语气和措词的不同,效果差别会很大。像说:“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硬,但过会儿,孩子就很自然地明白你的意思了。 在另一些情况下,把你所期望的作为要求他们必须做到的解释给他们听。假如,你要带他们逛超市,告诉他们不要乱动和拿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了的后果是什么。 说到做到要求你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须大声威胁。 2、不要小看孩子 大声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个定论(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两个最无效的方法。这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尽量吝啬你对孩子行为的批评。 为什么不要小看孩子? 育儿专家指出:孩子并不因为你惩罚了他,他就会从对自己不好的感觉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感觉也许会过去,但反复的批语(“为什么你总对别人这样不友好”)也许会产生消极的感觉使其挥之不去。 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暗示着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终,也就促进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为。自尊来源确的行为。孩子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如果我做了正确的事,我会自我感觉很好。如果通过做这种正确的事我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觉的话,下次我还想再这样做。” 3、带着赞赏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确含义是“教”(读一声)。如果你只是通过惩罚来管教孩子的话,你会失去大量的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拿起玩具,你通过像奖励她一小块点心这种具体的方式提醒她,你希望她怎样做,效果反而会更好。 为什么要这样做? 也许你很难相信,但却要反复这样想:他想做个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受到别人的注意,如只有当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的时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你是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当他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孩子下次做的更出色。 如果有其他人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大加赞赏,建议父母应将这些表扬转达给孩子们,这会让他感到骄傲,并且这些表扬会比父母对他们的赞许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到这一点?
Read more孩子小不懂事?你不教他永远不懂
01 这几天,一篇关于母亲控诉孩子遭到校园霸凌的文章在网上疯传,说四年级的儿子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尿和擦过屎的纸洒了一身,孩子大冬天用冷水冲头洗了很久,之后重度抑郁。 而老师定性此事为“开了一个过分玩笑”,对方家长则声称自己孩子“就是有点淘气”,“孩子小没有界限”,“随手一扔根本不懂那筐脏不脏”。 这件事到底是“校园霸凌”还是“过分的玩笑”,有待探讨,但惹事孩子家长的态度,实在令人忧虑。 “孩子小不懂事”,这论调何其熟悉。 一个月前,新疆也有过类似的事件:乌鲁木齐市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在课间活动时,被男同学塞进嘴里一颗老鼠药,送医后被确诊为急性鼠药中毒,紧急洗胃才脱离危险。而对方家长的态度竟然也是“儿子年纪尚小,不知道老鼠药有毒”。 诚如网友所言,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在有些家长眼里,自家孩子做了什么坏事,都可以用“孩子小不懂事”这个护身符抹平所有。 可是,不懂事为什么不把垃圾筐扣自己头上?不把老鼠药塞自己嘴里?退一步说,就算孩子不懂自己行为的危害,那么大人该不该懂事?该不该对事情有基本的是非观?该不该把它传达给孩子? 孩子天生什么都不懂,大人不教,他永远不懂。 02 我知道很多大人隐秘的想法是,我家孩子不受欺负就好,至于他欺不欺负别人,无所谓,反正我们没吃亏。 甚至,我们欺负别人,证明我们强大,我们在这个丛林社会有生存能力,你们被欺负,说明你们弱,你们胆小,你们不适应社会,活该受气。 这种熊大人,就助长了熊孩子的恶气——欺负人很爽,又不会受到责备惩罚,那为什么不这么干? 可是你的孩子喜欢欺负人,真是个好事儿吗? 看一组数据:少年加害人成年后的犯罪、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在罪犯中,具加害人特质的男性,有60%在24岁以前犯罪,非加害人特质的男性则只有23%。 一个孩子喜欢侵犯别人,意味着他冷酷、暴力、自私、冲动、对世界有敌意、对行为后果缺乏认知。 如果这些特质得不到纠正,将有三个方面的后果: 首先,对社会将产生很大危害。好吧,有些家长可能对此并不在意。那么,往下看。 第二,他自身也将受到惩罚。他现在骂别人几句、踢别人几脚、往同学身上扣个垃圾筐,做父母的可能还觉得没什么,但若不及时纠正,将来很可能发生更恶劣的事,打架抢劫投毒杀人…… 绝大部分犯罪都是有前兆的,如果当火苗出现你不扑灭,将来烧成漫天大火,你想灭也灭不掉了。而轮到社会和法律来惩罚他,代价就不可预知了。 有一个词,叫“受害的加害人”——习惯加害于人者,极大可能最终成为受害人。 第三,作为孩子的父母,未来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很可能就是你。因为当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形成,怎么对别人,就会怎么对你,而你是跟他关系最紧密的人,他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最大。 当他欺负别人时,你觉得是别人的事。到他用同样的方式对你时,你一百个委屈无奈愤怒窝火,谁帮你? 所以,孩子小可以不懂事,但你有责任教他懂事,这不仅是为社会和他人,更是为了你自己。
Read more五招教你培养高情商孩子
一、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 一个孩子放学回来告诉你:今天在学校有同学打我! 他父亲很有技巧地回答:还好吗?有同学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这个回答不但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还带来两个天大的好处。首先,孩子可以从中明了,接下来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那个对方。也就是说,现在真正该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对方理论,而是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困扰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反应,那么随后该努力的,就是如何调试情绪,做出合适反应。 其次,孩子可以从中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次挨打,心里难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别人,别人也就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深刻的情绪体会,有助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从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会是个一举两得的做法。 在协助孩子辨识情绪之后,接下来,爸爸妈妈就可以再问:你要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这是个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式,当父母学会发问及倾听,孩子就会愿意开口说话,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习惯,会让彼此的沟通畅行无阻。 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时能沉稳以对,并拥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压能力,在人际关系上也会得心应手。 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对其自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若平时只是批评而极少给予表扬,父母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议父母亲可以坐下来,写下孩子值得欣赏的优点。而在这想特别提醒家长的是,这些优点不该是孩子和别人比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比如,很有爱心,对小动物很好;很有礼貌,会主动和朋友打招呼等等。这些人格特质,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较之上的结果。如果要称赞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很认真、负责,会自我督促念书就会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励和肯定孩子,让他对自己有着合适的自信,会让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帮助孩子发展负面情绪的管理技巧。 在美国有些中小学,在课程中加入冥想的练习,让孩子坐下,闭上眼睛,意念集中静坐20分钟。而最近的实验发现,静坐冥想有助降低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能够强化注意力的集中,进一步地提升学习效率。像这些设计得当,适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学会,对他们未来的抗压能力就会有所帮助。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培养健康的兴趣和嗜好,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例如带孩子一起体育锻炼,画画、唱歌等。心理学上的研究显示,做运动是极佳的疏压方法之一,持续做有氧运动20分钟以上,会促进大脑中脑内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四、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应该要多安排些机会,欢迎孩子的玩伴来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以及共同度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如生日等)。重视情商的父母亲在孩子参加这些团体活动时,关注的焦点不会是孩子与他人的比较结果,父母亲该观察的是,孩子在和别人的互动当中,他是主动和他人说话?还是害羞不开口?当别人跟他说话的时候,他是什么反应?而万一与他人发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应的?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与他人较量的惯性思维中,家长们不妨准备个小的笔记本,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并做记录。 此外,也应鼓励孩子学会分享,还要鼓励孩子主动向他人提供协助,这是团队协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父母亲该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的需求,而主动提供帮助。不妨常问孩子:你有注意到有谁特别需要帮忙吗?你觉得你能够做些什么去帮助别人吗?而在孩子提供他人协助时,例如帮家人提东西,则该立刻给予及时的表扬,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够培养出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日后无论对工作还是生活,皆会大有助益。 五、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态度。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要懂得对事情做正面的思考。有一个孩子,有次老师当众批评他的历史成绩。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觉得有失颜面而耿耿于怀。然而他做了心态上的调整,笑着跟妈妈说:幸好老师批评的是我最烂的一门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门科目还被他批评,那我不就更惨了。有这样的正面思维能力,就是乐观特质的精彩展现。因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环境中看到事情的优点面,从而避免了负面情绪的不当干扰,而找到激励自己的动力。 为了帮助孩子学会看到事情的优点面,父母亲应常常用正向发问的方式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认识的这个新同学,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 而在碰到挫折时,例如孩子上台演出不理想,爸妈不该说: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现得一塌糊涂。而该用:这次可能让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还是略有进步,或者是学到了重要的经验,下次上台该做更充分的准备。 正向思维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时多花点心思,父母亲就能帮助孩子培养出乐观的正向思考习惯。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孩子独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起伏
经常赞扬能够增强孩子自尊心的理念受到了质疑,教育界人士主张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体验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如今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反而让孩子们缺乏适应性并且无法承受失败。有些孩子甚至在课堂上都不敢举手因为怕自己说错。 新的研究显示那些出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进入职场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他们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却不能找到工作。研究认为这和父母的教育有关,因为父母为孩子做的太多了。 澳州校长们主张那些对孩子期望过的高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是形容对孩子十分关切,并且积极参与到孩子生活中每一步的家长。),别给孩子太多压力要他们取得成功,这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同时不敢面对挫折。 澳州悉尼一中学校长凯福德(Rod Kefford)博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患得患失的学生,教育质量也必将承受因此带来的后果。」 今天的老师们不会过多批评学生,而家长们总是把孩子们保护的很好。但是在60年代,老师会直言不讳的指出孩子的不足。 凯福德博士说:「后来有人发明了自尊心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最有害的教育理念。我们不敢做任何伤害孩子自尊心的事,但是这恰恰让我们无法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如果我们真想提高孩子的适应力,让孩子体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学习过程就是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凯福德博士同时指出,学校应该让孩子有面对失败的信心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让孩子避免失败的行为其实反而让他们在人生路上有所欠缺。」 有研究表明,80年代和90年代后出生的人进入职场后有优越感,不喜欢多付出。由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特文戈(Jean Twenge)教授带头的一项研究指出,「80年代和90年代后出生的人喜欢优越的工作,不想过多付出但是却想报酬丰厚。当他们在工作中不顺利的时候,往往选择退出。」 特文戈教授表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自理,父母觉得替孩子做事可以帮助他们,但是恰恰相反,孩子们反而变得不独立。」 如今父母和老师都会鼓励孩子说他们与众不同或者是他们可以梦想成真。尽管这样的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专家们认为,让孩子增强自尊心的同时,别让他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 特文戈教授指出:「感觉自己与众不同也意味着对自己期望过高,父母或许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与众不同,但是其他人却可能不会这么认为。这个落差会让进入社会后的孩子感到很难适应。」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不妨也让孩子独立一些,更好的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Read more妈妈,你怎么凶我,我都爱你
猜猜看! 这世上有哪个人,你怎么凶他,他都爱你? 你的下属? 不可能,背地里他也许把你骂了无数次。 老公? 这个概率很小,前提是他真的爱你,能让着你。 这个人到底会是谁? 这是前几天群内看到一个妈妈提的问题。 说是脑筋急转弯,考考大家。 当她把答案说出来的时候。 很多人沉默了,还有的人默默地擦眼泪去了。 答案是:我们的孩子,你怎么凶他,他都爱你。 她说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对孩子发脾气,甚至会避开孩子。 但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却阻止他发脾气,还会批评他。 但是孩子不但不讨厌自己,反而还要想方设法讨好妈妈。 还跟她说“妈妈,我原谅你,因为我永远爱你。” 很多妈妈,在没当妈前,总觉得“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一定要好好爱孩子。 但是当妈后才发现,其实还有一种爱比母爱更单纯、更暖心,那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 ******** 你有没有凶过孩子? 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 出于各种原因,我们的情绪会被点燃。 理智和爱已然靠边,只有怒吼在耳边激荡。 你真的是为了爱孩子,才发火的吗? 很多时候,孩子的爱没有变,爸妈的爱却变味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