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万小时定律,不是一万小时装逼 有个叫格拉德威尔的作家。 写了本叫《异类》的书。他在书中表示:人们眼中的天才,并不是天资卓越,而是付出了常人难以坚持的努力。也就是1万小时的训练,这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这称为“10000小时定律”。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 所以,践行这个定律的人儿,不停地在记录并展示自己的努力。 微信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将近7年了,流行朋友圈晒努力,也早已超过5年时间,而那些人,现在怎么样了? 依他们加班的程度,现在,两个领域的专家都应该能成了,但实际情况呢? 他们还跟五年前一样在晒努力,但,极少有人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甚至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缺钱的还是缺钱,缺时间的还是缺时间,做螺丝钉的还是螺丝钉。我没有看到哪怕一个逆袭的人,反而是那些不常发朋友圈装逼的人,在逐渐成为自己行业内权威的人。 真正专注于专业领域的人,没那么多时间装逼,你见有哪个中科院院士,一天三条状态,直播自己所做研究的伟大之处的? 我倒是听说,自从有运动计步排名的app之后,有人甚至把手机绑在狗身上,来炫耀自己的运动量,可,那真是你运动的吗?也是醉了。 沉迷装逼,是阻碍成功的利器。 02 以炫耀为目的的努力,一文不值 天道酬勤,是人类的信仰。 这句话当然没有错,天道酬的,一定是勤奋的人,但不表示,勤奋的人,一定会得到回报。 我们有时候,只是用勤奋来掩饰焦虑而已。至于勤奋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无知的忙碌,其实就是懒惰。 有多少人总是买书,买来就束之高阁,却还是乐此不疲呢?因为买书不费劲啊。 奈何,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买了拍了照,发了朋友圈,那些书的使命就完成了。书是好书,可如果不看,它们也只是堆废纸而已。知识是好知识,可知识是用来理解并运用的,不是拿来表演的。 这些人,每天在朋友圈晒出日理万机的样子,其实就是在表演勤奋,和画饼充饥。 他们觉得时代变化太快了,觉得只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心里想的好,奈何脑子就是不想动,所以买一堆书,做做样子,自欺欺人。 当他们把十二点加班的照片晒上朋友圈,把一本本艰涩难懂的书晒上朋友圈,心里会得到片刻的安慰,好像说,我也很努力呢,美好的明天是不是近在咫尺啊? 得了吧,加班还不是因为白天拖拖拉拉,这是没有效率。用朋友圈晒书来获得满足感,更是没意义。 据研究,大脑是以结果为依据的,你买书本就是期待着能学到知识,变成一个知性的人。如果在没有读之前就晒了朋友圈,下面一堆人点赞评论,说你是个有文化的人,说你真努力,真勤奋。这时候大脑就会认为目标已达成,读书这件事已结束,所以晒完就没有读的欲望了。 要晒就晒工作成果,晒读书笔记,这是一件事结束之后,对自己努力的犒劳。但是在什么都没有做之前,不必昭告天下,那样反而会让自己失去真正努力的欲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