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8个妙招改善婆媳关系

现在的很多小夫妻一般都会和婆婆住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婆媳矛盾一直是家庭生活中的未解之谜,那么婆媳矛盾有哪些呢?如果你想尽量避免婆媳矛盾,就要事先掌握必要的改善妙招。 婆媳矛盾主要有四方面: 1、子女教育方式的差别 – 儿媳们认为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婆婆们则往往疼爱甚于管教。 2、家庭观念的对立 – 婆婆们往往以丈夫和儿子为人生重心,而儿媳们多半自主意识强。 3、金钱观念的分歧 – 婆婆们一般很节俭,自然看不惯儿媳们的大手大脚;而儿媳们从小丰衣足食,无法理解婆婆们固守的俭省观念。 4、就业观念的撞击 – 婆婆们习惯职业生涯上的稳定和平凡,而儿媳们则因为压力和竞争而不得不一路追赶,甚至经常变换工作。最后是传情方式的差异。儿媳们敢于公开示爱,这种情感表达法让婆婆们颇为看不惯。 8个妙招改善婆媳关系: 1、孝敬婆婆是应该的,她也算是你的半个妈,不要有抵触情绪。 2、不要在婆婆面前和老公过分亲热,虽然你觉得你们习惯了这种沟通方式,但是这就像在外人面前一样,过分亲热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 3、不要在婆婆面前使唤老公,如果你的公婆来家里住,你不停地使唤你老公做这做那,他们会以为儿子在家里太辛苦。离开公婆的视线后,你爱怎么使唤都行。 4、给自己妈妈买东西的时候想着给婆婆也买一个,多细心观察她的日常生活,抽空满足一下她的愿望,一点点的关心都会让她记在心里的。 5、在你婆婆来你家之前,你最好先和老公达成共识。有些原则性的事情,如你没有办法早起,你没有办法天天做家务,你和老公生活中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等等,让他事先和婆婆讲一下。 6、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婆媳总是会有摩擦,过去了就过去吧。摆冷脸绝不是好办法。不是说矛盾都是媳妇的错,只是,你不满也好,委屈也好,生活总得过下去,与其抱着难受的心情生活,不如从自身做起改善关系。 7、留点时间听她唠叨,住在同一屋檐下,敬而远之是不行的,那就干脆横下心吧,没事哄哄她,有时间的话就听她说两句。她爱唠叨,就让她唠叨吧,一边听一边随声附和两句。要明白,做到做不到是次要的,说到则是必须的。 8、涉及婆家时,要照顾老公的情绪,尤其是钱的问题,有些钱千万不能省,比如公公生病了,既然是无法逃掉的责任,还不如拿钱时干脆点,由你来交给婆婆,这样既讨得婆婆欢喜,老公又满意,日后也能多为你考虑。但连带孝敬什么七大姑八大姨那就不必了,除非是你钱多得不得了。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孩子,妈为什么要让你在农村长大

孩子,从今天起,妈要就把你送回农村了,妈特别舍不得。怀孕时的喜悦和孕吐期的痛苦好像就在昨天。你在妈肚子里的这些日子,我们之间存在着极为神奇的联系,你不说话,妈却能时时刻刻知道你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知道你的一举一动。如果可能,妈愿意一直跟你保持这样的联系,永远。 孩子,你是妈最重要的宝贝,妈愿意付出一切来呵护你,照顾你。但是,你要开启自己的世界,度过自己的人生,妈尽可能的给你更多。妈知道,把你送回农村便意味着你不能每天出门便可以吃到肯德基了,虽然你现在还小,还不会吃。想到要和你分别,妈比谁都心疼,说从心里挖去肉,一点都不为过,但妈妈必须克服。妈妈每周末都会回去看你。妈妈现在想告诉你,是什么原因,让妈妈愿意承受思念,把你送回去。 1、健康。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妈最先需要为你保证的一点。城市人口密度大,汽车尾气多,雾霾严重,地沟油、打药的水果、加漂白剂的面粉到处都是,即使吃的可以万分注意,但是空气,妈无能为力,想到让你幼小娇嫩的身体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成形,妈舍不得。 2、童年。妈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妈至今清楚地记得童年跟小伙伴一起疯玩的乐趣,记得第一次独立去上学时的雀跃和成就感。而现在如果在城市里,为了安全,我们不得不每天紧锁家门,让你摆弄一堆冷冰冰的玩具,即使有其他小孩来家里玩,也得时时刻刻盯着,以免让对方小孩受到一点委屈或磕绊。上下学路上也得全程由父母陪护。妈认为,一个有小伙伴、有独立空间的丰富童年是你应得的,妈应该提供给你。 3、自然。大自然给人的体验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每一朵花开,每一片落叶,每一只在月夜里仰望星空的小虫子,都是诗意的。在你充满好奇和奇思妙想的年纪里,你不需要成年吃着同样的水果,看着修剪得千篇一律的花木。你可以体验季节的变化,可以吹着温暖的风在麦田里翻滚,可以迎着阳光追逐一只蝴蝶,蚂蚱,或者其他任何你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知道草儿怎么努力生长,甚至可以在秋天自己亲手把看着长大的玉米搬回家。 4、自我。到了当妈的年龄,坦白说,很多人都开始拼孩子了。谁家孩子考了好成绩,谁家孩子得了什么奖,成为父母之间最值得炫耀的话题。为了升学,为了不落后于他人,你从小便不得不参加过多的补习和特长训练,也许你根本承受不了,也许你根本不喜欢那些才艺。孩子,妈妈想给你一个环境,你不需要什么都跟别人比,成为你自己便好。你需要好好学习,但不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而是为了将来成为一个更丰富美好的人,在这同时,你要懂得帮助别人。 5、关于努力。最近微信朋友圈里经常收到孩子参加什么比赛,让朋友们帮忙投票的消息。票数多的孩子便会得到好的名次和奖项。比方说绘画,比方说唱歌。父母为了孩子的名次一个一个去求朋友的事情比比皆是,而这些孩子,甚至连幼儿园都还没有入。妈不知道这样的成绩有什么意义。但是妈知道,如果名次低于别人太多会影响自信心。所以妈不想让你经受这些,不想你有一天知道了自己成绩的来历会难过。我们相信自己努力得来的成绩,一步一步成长,即使暂时得不到什么名气和奖项,但是一直踏踏实实积淀。 6、吾老。妈还有一个特别自私的理由,妈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已经在农村生活习惯了,我和你爸爸长大成人,不得不离开他们,读书,工作。你的存在,可以让他们在老年感受到新生的力量,感受到自己仍然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付出自己的力量。而妈妈也可以,每周都回去看他们一次,多陪陪他们。 孩子,妈深深地明白,你很快便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妈能影响你的,不是妈怎么说,而是妈怎么做。所以妈不会自己撒谎哄你还要求你诚实,不会冷对自己公公婆婆还要求你孝顺。不会自己懒散浑噩还要求你门门拿出好成绩。更不会从自己的眼光来选择你的朋友,妈相信人格的教育对你未来会有更多的帮助。 妈妈一点不担心你将来会跟妈妈有距离,因为妈妈对你的爱比谁都多,你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从你开始可以跟人沟通的时候开始,妈妈便会把你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跟你建立关系,而不是把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强加到你身上。妈相信凭妈的人格魅力,你一定会乐意和妈成为好朋友的。 妈妈说这么多,并不是在批判城市的生活,妈妈自己从大学开始便一直在大城市里,这座城市养活了我们一家人,给了我友情和爱情。将来也许也会给你友情,爱情,成就,甚至更多。 等你需要正式入学接受教育的时候,妈妈会让你自己来选择,帮助你看到客观的利弊,由你自己的内心来判断,在哪里进行你的学业。妈会尽最大可能给你提供最好的资源,和最大的尊重。 但是首先,我要我的宝贝,你,健康,快乐,善良。 图来自:pexels.com

Read more

孩子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第一句话!

小学的时候,我和邻居家的小女孩一起由各自的妈妈陪着去水上乐园玩。趁着大人不注意,我们两个不会游泳的小女孩,竟然同时从水池岸边滑落栽进水里,害得最后救生员叔叔把我们救上岸时,忍不住一直呛水咳嗽。看着惊慌失措的我,妈妈赶到我身边,第一句话就是大声责备:“刚跟你说了别打闹,摔进水里了吧?淹死了咋办?” 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心里一万个委屈飘过。 而我边哭,边听见身边邻家小女孩的妈妈轻轻安慰女儿说:“好诶,我的小公主都敢下水了呀,真棒!”接着,母女俩竟然都笑了起来。那天,邻家姑娘学会了换气,而我却就此不敢再游泳…… 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到结婚,我一直是个乖乖女,怯懦,不敢提反对意见,生怕被爸妈和老师因为一点小错误而批评。而邻家女孩,却长成了个敢想敢闯的乐天派女神。于是我常常想,假如我和她的妈妈换一下,今天的我,性格中注定会留下更多快乐的回忆吧。 责备,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教育 谁家的孩子,走路没摔过呢? 谁家的孩子,游泳没呛过呢? 谁家的孩子,吃饭没掉过渣呢? 可是,当孩子犯了一个在成人眼里十分低级可笑的错误时,为人父母的你,对犯了错误的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不是真的认真考虑过?毕竟,那是很可能会影响他性格一辈子的话呀!很多父母,可能都会在孩子犯了一个可预知的错误之后,说出各种难听的话责备孩子: “让你别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看你疼的!” “小心点儿,你看就不会摔成这样了吧!” “真无语了,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好!” “总是心不在焉,这下老实了吧?!” 这些话,想必不可能是任何一个父母的真心话——谁不会心疼自己的心头肉呢?就像当初,我妈妈同样是一边责备,一边给我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水珠,然后跑着从管理处拿了一条浴巾盖在我身上怕我冻着。但是,这些 “刀子嘴” 里说出来的忠言,会是我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能安安静静理解的吗? 在我的眼中,这种责备并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当众剥夺孩子自尊的行为。很多人说,“一个小孩子有什么面子可讲?” 但对于那个小孩子来说,当众被责怪,被嘲笑,都是对他幼小自尊心的一次次打击。而面对这种打击,大多数的孩子会选择退缩,而不是主动去面对并克服错误和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消极的性格和看待问题的态度。 积极与消极,只在一句之间 曾读过一句很好的话,叫做 “人是否会勇敢前行,不在于他们是否会遭遇困难,而在于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 而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态度往往不是他自己能顿悟的,而是父母通过言语、行为上的表现来引导的。孩子平时被责备多了,尤其是来自那个他一心仰仗的父母的责备,那么他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变得消极: 一个消极的初中生,如果打篮球时总是投不进,他可能会下意识地跟自己说“我可能不是打篮球的料”; 一个消极的女孩,如果跟其他孩子交朋友遭到拒绝,他可能会下意识地想“我长得太丑了,所以他们不愿意跟我玩”;

Read more

让孩子提早认识这个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里,没有圣诞老公公、雪撬麋鹿没有小精灵,当然也没有牙仙子,这些都是让孩子们在“童稚”世界里多一份想像、多一份开心的奇想;藉由社会父母与周边商品的〝团结合作〞,让孩子们的奇幻达到更真实境界。 在亚洲也许我们必须对孩子们提供的〝精灵与仙子〞种类不如欧洲社会来的多,不过不管如何,在成长岁月里,总有一天孩子们会瞭解所有的缤纷幻想都是成人所拟构提供。当然,大部分的我们在长大之后也不会抱怨,反正那是一条成长必经之路,从童稚世界到现实社会的经历。 我想说的是,我们如何建构一个〝在现实(残酷)与童稚(欢乐)〞之间,让孩子以健康的眼界来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 是的,真实世界里我们有喜怒哀乐,我们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不见得事事得体光彩,那么该怎么让孩子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呢?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 “分享情绪,不说谎。” 父母就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识,我们提供甚么样的素材,他们就以这样的材料拼凑出一幅〝世界概观〞的图样。在我们小一点的时候,如果父母吵架,他们避免让孩子知道;如果家里经济状况出现紧迫情形,他们选择不说;爸爸妈妈工作上有压力或是受了委屈,他们不会把这样的负面情绪和孩子分享;为的就是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避风港给我们,所以他们主动把较为灰色、悲观以及负面的因子剔除。 我个人有不同看法,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以一个缓和、中性(不偏不倚)的步调下和我们共享所有的情绪以及家里所发生的大小事。比如说: 一、当爸爸和妈妈吵架时 当两位成人间有不同意见时,我们会大方在女儿面前〝讨论〞或者激动一点时的〝辩论〞;事后,最好在几小时内当两人情绪都平静下来时,跟女儿解释我们讨论或是争执的内容,不过这时候保持中性、不给予女儿〝哪一边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批评,是很重要的。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有相左意见是常事、学习讨论的方法才是重点。这点对当父母亲的来说挺不容易,不过我们也是可以训练的呀。 二、让孩子知道家庭里的现况 做生意的家庭如果这一季生意下滑,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一分钱赚来不易,应该体恤父母的辛苦、并且懂得珍惜每份资源与收入。我的做法是:跟女儿解释大人们上班的原因和道理,我们付出时间精力来换取(赚取)薪水(收入),所以桌上的菜肴是“赚”来的、她玩具箱里的布偶积木也是薪水买来的,理当珍惜。不应该在得不到她想要的物品时而坐在地上大哭吵闹耍赖皮,或是浪费碗中的食物以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三、分享喜怒哀乐的情绪 某天,我在工作上受了挫折没有好点子,一时之间竟然就滴了泪,一旁玩耍的女儿看见了过来问我怎么哭了。我细细解释前因后果,让她知道有时候抒发情绪地落泪是健康的,不要老是把压力积在心里;再来,尽管身为妈妈的我也是有受挫的时候、不是最强的,但是我尽力想出办法来解决眼前窘境。女儿学会,我们都会面对挫折、感到懦弱,但是我们可以释放情绪、抒发压力,然后找到一个方法继续往前进。 当然,我们不必急着让孩子在第一时间马上认识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但是以健康、中性的态度来让他们了解必且有心理准备,我想是必要的。温室里的花朵不只是肢体上的形容、也适用于描述一个过于单纯的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是当父母的我们都不乐于见到的,不是吗?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避免过度宠爱孩子

作为父母,宠爱孩子当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为您喜欢他们胜于世界上的任何人。但是这种宠爱是否是理性的,是否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益,就是父母朋友们应该注意的了。如果您发现有时自己的行为属于下面的几种类型,那么就要请您克制、调整一下您爱的表达方式了。 凡事包办型 这类父母总是为孩子做一些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整理玩具、打扫房间等。事无巨细真是面面俱到,宁可自己辛苦也不想让孩子受累。甚至有时孩子主动要做一些事情时,也被父母“婉言谢绝”。 凡事包办型的父母容易给自己的孩子养成一种懒惰和依赖别人的习惯,独立性和主动性差。要知道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是总有,孩子终有一天要长大,离开父母去开创一片新天地,那个时候他们又去依赖谁呢?俗话说:“金手,银手,不如自己的双手。”让孩子自己学会独立才是真的为他们好,您说是不是呢? 袒护孩子缺点型 小树苗要想长成参天的大树,就需要园丁不断的为他们修去那些长歪的枝枝叉叉。可是如果园丁不忍心这么去做的时候,小树苗的成长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孩子就如同小树苗一样,需要经常修枝剪叶。可是如果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但不去纠正和教育,反而为他们和自己找出各种理由去掩盖,或者视而不见,不去管教,任意而为,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其实小孩子犯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错误来明白了什么是“好与坏”,“对与错”。有了是非标准这把尺子,孩子们才能学会自己去约束自己,而不会轻易的随波逐流。 “永远宝宝”型 孩子慢慢成长,逐渐的从家庭走向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结构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不一样的。比如婴儿时期吃饱穿暖即可,幼儿时期则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和空间,来满足他们的冒险意识和好奇心,青少年时期又非常渴望自立,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 可是“永远宝宝”型的家长却不顾孩子的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总是把他们当做几岁的幼童或婴儿来对待,不是过度的担心,就是管束的太多太细。其容易产生的后果是让孩子角色有点混乱,比如自己也把自己当做幼儿,而不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更有时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孩子中心”型 这种父母,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沉重昂贵的包裹,里面盛装着自己的一切希望。他们把孩子当做是家庭的中心,是自己将来的希望。这类父母过于看重孩子的一切,几乎为了孩子,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弃,甚至有时要求别人和他们一样也如此这般。 他们有时给自己的孩子订立很高的目标,然后督促自己和孩子不断的为这些目标奋斗,让孩子生活在一种很大的压力下而不知。其实有一点很重要,孩子必须明白――世界并不是围绕他们而转的,在生活中每个人是有界限的。过份的以孩子为中心,会导致孩子们变得自私自立,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人、不易于别人相处或者不易于生活在群体之中。 天下的父母们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愿望就是去使自己的孩子高兴,让他们过得幸福,这样我们就容易给予他们太多太多,反而会使他们自立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而减弱。为了孩子,请您克制您的爱,做一个清醒而又理智的家长。 文/叶子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溺爱孩子的可怕后果,早点觉悟吧!

作为父母,宠溺孩子的心理当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谁又能真的狠下心来打骂批评,有时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毕竟是亲骨肉怎能做到不宠不溺? 不过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为了孩子的将来,作父母的有时还真的必须恨下心来理性一点,适当地宠爱孩子是应该,但不能过度,要把握其中的分寸,毫无原则的过度宠溺,对孩子有百害无一利,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不成器了才后悔莫及。父母过度宠溺孩子会有些什么后果? 一、孩子变得自私自利 被过度宠溺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又自利。也许有人会说,这个社会就应该自私一点,这样才不会吃亏,实在是大错特错,自私也许能谋一时之利,但自私之人的事业必定迟早会失败,感情生活也一样,所以孩子可以学习不够好,或者不够聪明,但绝对不能过于自私自利,否则将来后果难以设想。 二、孩子性格骄横乖张 孩子被宠溺直接的后果就是骄横,由于父母一切让步,也满足其一切要求,包括很多的无理要求,其骨子里就养成他是老大的思想,父母得听他的,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乖张专横。 三、孩子做事懒散无纪律 在父母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更没有纪律性,在他眼中,他就是纪律,他可以不听别人的,别人却必须听他的,将来在社会上势必难于立足。 四、孩子不懂礼节目无长辈 由于父母的过度宠溺,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礼貌行为也没有阻止,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貌,目无长辈,口无遮拦,更没有基本的做人礼节,因为他压根儿不知道礼节礼貌为何物。 五、孩子懦弱不能经受困难 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行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 六、孩子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事专横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然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与他人的交流也变得障碍,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和互利的交流,而被过度宠溺的孩子总以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为人着想,总站在不平等的角度来行事,自然没人愿意和他交往,其人际关系必然一塌糊涂,必然成了孤家寡人,学习就业以及爱情婚姻可能都变得困难。 七、孩子健康状况不良 孩子被宠溺过度一个最直接的后果也许就是对孩子身体的损害,要么过于挑食,营养不良,要么就是任性暴饮暴食,过于肥胖,两者都是健康的大敌;由于懒惰,更不会去锻炼身体,于是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从小就落下病根子,对今后一辈子的身体状况都会有影响。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孩子有这2个习惯,长大100%会吃亏

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另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01. “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 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举例来说,容易明白。 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与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 但是这些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脸漱口,每事硬是要有头有尾。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也能行所无事地做去,这些就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 如果在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那就什么习惯也养不成。而这今天东,明天西,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倒反成为一种习惯,牢牢的在身上生根了。 这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为什么最要不得?只消一句话回答:这种习惯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的,养成了这种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02. 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叫做妨害他人的习惯?也可以举例来说。 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涌上来了,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都好象是无关紧要的事。但是很关紧要,因为这些习惯都将妨害他人。屋子里若有人在那里做事看书,他们的心思正集中,被你砰的一声,他们的心思扰乱了,这是受了你的影响。 你的痰里倘若有些传染病菌,扑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病菌就有传染给张三或李四的可能,他们因而害起病来,这是受了你的影响。所以这种习惯是“妨害他人的习惯”,最要不得。在“习惯成自然”之后,砰的一声与扑的一声将会行所无事,也就是说,妨害他人将会行所无事。 一个人如果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愿意妨害他人,给他人不好的影响,就该随时强制,随时警觉,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不问屋子里有没有人,你推门进去总是轻轻的,不问你的痰里有没有传染病菌,你总是把它吐在手绢或纸片上,这样“习惯成自然”,你就在推门与吐痰两件事上不致妨害他人了。 推广开来说,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包括,他们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他们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他们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们就成了恶人。恶人向来为人们所痛恨,今后的世界上尤其不容许他们立足。 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文丨叶圣陶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没成为天才,却得了天才病

人人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在牙牙学语时便能够感知复杂情绪与大千世界。 然而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父母,往往过早把自己的孩子归于天才一类,于是像培养天才一样去培养孩子。但很多时候,孩子没被培养成天才,却得了天才病。 什么叫天才病呢? 懒散傲慢,没有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漫不经心; 做什么事情都是随机的,没有计划性; 对别人的许诺,从来没有想着去实现; 动不动就狂怒,情绪波动无常。 我们经常会说,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与之相似的一个观点是,父母们经常会想,孩子只要学习好,所有其他的不足都无关紧要。 某种意义上,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天才‌‌”一样去培养,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上了;并且以对待一个天才的方式,容忍孩子的很多缺点——那些本应该引起注意的缺点。 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一些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更容易产生某种错觉,把孩子的某一些长处当作特别大的天分。 为了让孩子这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不惜代价地投入金钱与精力,让孩子可以其他的都不管,只一门心思发展这一项,结果却往往是让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有一个弹钢琴的女生,小时候确实很有天分。但在她到了快30岁时,她的心智状态却还处于八九岁的水平,日常生活上的事都不知道,连钱都不知道;生活不能自理;在别人面前也不知道怎么交谈。 因为父母剥夺了她完成社会化必须要发展的能力——‌‌“你就是弹琴,你所有的事情就是弹琴,所有的心思就是这一项‌‌”。 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也存在这个弊端,让孩子把绝大部分的生命热情都花在学业上,而没有精力去发展其他必须的能力。 在这种观念下培养起来的孩子,他要面对的问题不止是没有生存能力。一旦孩子被看作天才的那方面发展不顺利。 他发现自己并不是真的天才时,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陷入崩溃——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天才,现在发现我不是,而且其他的什么也不会,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一个美国回来的博士要把父母给杀了。他对父母有这么大的深仇大恨吗?其实不是的。是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父母对他的所有教育,让他认为只要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就会达到黄金彼岸。 结果他读完博士后,到一个计算机公司工作,年薪5万美金。 后来父母要他回国,他回来一看,那些过去读书比他笨、学业比他差的人,今天都比他好,而他家把所有的财力都投资在他身上了,家境十分贫寒。 他又想到自己在美国,五六万美金年薪,不过是个IT业的打工者。他崩溃了,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就想到了自杀,但又担心自己自杀后父母太痛苦,于是就决定先把父母杀掉。所幸后来母亲被救活了,他自杀也没成功。 所以,从家庭教育来说,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人来培养,要用正常人的方式来对待他,这样孩子就不会得所谓的天才病了。 这个世界上天才的数量少之又少,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或者是爱好。保护孩子的天赋、兴趣,远比逼着孩子成为‌‌“天才‌‌”更有意义。今天的社会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社会阶层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谁都无法定义,哪一种教育理念是最好的,这就需要父母们根据孩子具体的情况去思考。 比如说,我的孩子他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家庭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他成为这样的人?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不同的家庭,可以培养不同的孩子。

Read more

常给孩子吃这3样东西,长大肯定有出息!别不信

【实用】常给孩子吃这3样东西,长大肯定有出息!别不信 01。吃饭 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总是微妙地传达出一个孩子的习惯、秉性和教养。 一家的孩子教育地好不好,带出来吃顿饭就知道了;一个朋友跟你是不是一路人,吃几顿饭就明白了;两口子过得怎么样,看看厨房、饭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说,好好吃饭是小事,也是大教养。 孩子被人骂作没教养,多半是在饭桌上。 我有两个本家的婶儿,在亲戚朋友中的名声特别差,逢年过节聚餐的时候,大家都不想邀请她俩,但有时候碍于亲戚面子,又不得不客气一下。 每当开始上菜的时候,她两家的孩子就“霸占”了转桌:凉拌小青菜不喜欢吃,就赶紧转过去;这碟五香牛肉片挺好,就转到自己跟前按住,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吃光;喜欢吃蒜薹炒牛肚儿里的牛肚儿,就趴在桌子边上,欠着身、伸着胳膊,用筷子巴拉着找牛肚儿,把菜都扒拉出来了…… 一桌人举着筷子,插不上机会,尴尬地不行。这俩婶儿却还挺乐呵:“这俩孩子,真是胃口好!每次带出来吃饭,光挑肉吃,非得吃饱了不可。” 很多时候后,我们关注了孩子“舌尖上的营养”,却忽略了“舌尖上的教养”。 面对一个吃相不佳的孩子,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孩子教养上的破绽。如果父母连餐桌礼仪这点小事都教不好,还要去谈什么出息、修为,不觉得很搞笑吗。 我们在饭桌上,培养着小白眼狼。 自己家吃饭的时候,第一筷子菜夹给谁?这个问题很重要吗,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影响呢?答案肯定是有影响。 我女儿小优特别爱吃鱼肚子肉,嫩嫩的还没刺。以前每次吃鱼,我总是先夹下鱼肚子肉,放到女儿碗里。 可是前几天,姥姥说牙口不好了,我就随手把一块鱼肚子肉夹到姥姥碗里了。没想到女儿不干了,一脸不情愿:“哎呀,我也想吃那块!” 女儿当时那语气,明显就是埋怨我把本该属于她的肉给了别人。你看,我为她夹了那么多次好肉,就这一次没随她的意,她反而埋怨起我来了。 在大多数家庭里,享有“优先用餐权”的,肯定是孩子:菜还没上齐,赶紧用小碗给孩子拨点先吃着;盘子里有块没刺儿的鱼肉,一定先夹给孩子,谁都舍不得吃……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爱孩子的方式,期盼着孩子能够身体长得壮壮的,希望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爱和付出。 可实际上,这种爱的方式真的正确吗?孩子真的因此而感激父母了吗?往往并没有,很多时候,孩子把这些爱理解为父母“理所应当”的,他“受之无愧”。一旦孩子对你的爱“受之无愧”,什么感恩、孝敬都是奢谈。 02。吃苦 现在不让孩子吃点苦,将来的世界会让他很苦。 很多大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特别烦恼、抑郁,生活作息一团糟,经常跟同学发生矛盾,有的甚至辍学了。 他们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远离了父母,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洗衣服、刷臭鞋、洗被罩床单……而在此之前,这些事情都是父母代劳的:“儿子,你好好学习就行,别的事你不用管!” 在冬天阳光不错的时候,你去某些大学宿舍区逛逛,有时候能把你恶心吐了:晒出来的被子、枕巾,都是油腻腻、黑乎乎的;宿舍阳台上堆满了臭袜子,晾干了反复穿……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很多女生宿舍也这样,甚至比男生宿舍还脏。这难道就是“好好学习,别的事情不用管”的最终结果吗? 去年毕业季的时候,有记者采访一群毕业生将来有什么规划,结果好几个男生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着说:“我不想工作,我不想离开这里,只想跟朋友在一起安安心心打游戏。”

Read more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你看看邻居家的某某,天天一回家就学习”、“你的表姐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努力呢”……这些话听起来多么熟悉,当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或者取得更大进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 被这个“别人家小孩”一直打败的我们,如今是不是也在用同样的话来教育自己孩子呢?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宿敌”,有一个也许见不到但是无处不在,从来都不曾有缺点的完美小孩——“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刻苦学习,不玩游戏,不爱打扮却又可爱,听话又认真,成绩好、学历高、工作钱多又不累,还有一个完美的男/女朋友……网络上,众多网友吐槽“别人家的孩子”,可见深受其害。 总把别人家的小孩放在嘴边,其实是众多家长心中的一种投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完美,与自己的要求还有差距,所以他们只好将内心的期待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只看到其他孩子身上的某一种优点,便将其放大,认为其他的孩子就如同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美,借以这种美好形象,来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让其意识到差距、懂得进步。 虽然众多父母希望给孩子找一个榜样,但是用这种对比方式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弄不好还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观念里总是需要和他人比,那么父母的眼中,总有更多更完美的孩子比自己优秀,孩子内心就会感觉“没希望”,因为做得再好,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客观向上的评价,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多数都是从身边人的评价开始的。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关注自身的不断进步,孩子才能够感到被关注,才有进步的动力和信心。 转念一想,也许你的孩子现在正是其他父母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也许他们成绩不突出,但是他们做事总是认真踏实,也许他们没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并愿意努力付出,只要你愿意去找,孩子身上总是有许多闪光点。由于你的忽略,你对“别人家小孩”的关注,忘了给自己孩子鼓励,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势,他们会变得更加开心,更加自信。 完美的孩子并不存在,虽然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有些父母身为成年人,却不能用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将自己心中对孩子的完美期待无限放大,一旦孩子稍微不达标,就恨不得马上采取各种方式去操纵、去改造,对“别人家孩子”的赞美和肯定。 实际上正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冷暴力,家长通过试图用这种“榜样的力量”来修正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能接收到正向的信息,虽然他们可能犯了错,但家长又何尝不是以偏概全,全盘否定了孩子的现状。 一次次提到“别人家孩子”的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孩子一次次的否定,这种负面信息强加到孩子身上,使本来开朗的孩子变得内向,孩子的积极努力得不到认可,也会内心产生对“其他小孩”的怨恨,他们认为有了他人的存在就让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好,这种负面思维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他们固执无端,希望用自己的权威来教育孩子,虽然内心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却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他们并不把与孩子的沟通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是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子女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成为众多家长的标准。 可实际上不平等的沟通对孩子是有害的,再多频繁的沟通都只能是徒劳。长久下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主意正、不好管”,孩子认为家长越来越“粗暴、不理解”,彼此都是由爱产生了怨恨、误解。 做家长的成人们,需要意识到你们的点滴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思想传递给孩子,就会被吸收,成为孩子的观念。你的表扬肯定要多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知道你的积极关注,并且愿意帮助他改掉坏习惯,扬长避短。当孩子知道原来,家长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权威又是理解自己的伙伴时,他才能感到你对他的尊重,才能正面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不然无论别人家的小孩多么优秀,他的存在将会是孩子的噩梦,是孩子极度抗拒的形象。只有家长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意愿。孩子的成长才是良性循环,接收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 图:pexels.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