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说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许多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可是却从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的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成为被挪威人民赞誉的“中国英雄”。 进入了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像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2、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就像沈丽萍同志所做的那样,如果不是由她亲口所说,人们是不会想到她在儿子王嘉鹏的成长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们都说:你除了当时飞机掉下来没办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极致,你没有耽误这孩子。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数竞赛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没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出去打工吧,人家上了大学还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你能不能上大学都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毛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也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说这样的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初中都没毕业,但她却让孩子上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做到呢? 3、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 优秀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者。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4、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适应。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学习上的导师。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们的汗水。 5、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对于孩子进入初、高中的父母,普遍都有一种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难以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进入更年期的母亲冲突更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外部压力都很大,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母亲面临的是事业(有的是下岗)的压力,这就更需要加强沟通。 优秀的父母在这些方面大都做得较好,他们的良好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守了这样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时应该给以建议。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得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静下心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6、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品德,比品德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对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而其实这些正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我们在看人物传记时常常都会对传主幼年时的不同凡响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这种成就动机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 意志、品德、胸襟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因此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父母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父母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自己。 教育理念是:让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图自|wallcoo.net
Read more孩子讲不听的真正原因
有很多妈妈常常来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么讲都讲不听」,不像我的孩子这么听话;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讲不听,还是听不懂? 儿子才刚刚会走的时候,我担心他以后到马路上,遇到危险不懂得反应,于是带着他们在公园里玩「走走走、停!」的游戏,一边走一边说「走走走!」在喊停的时候,做出夸张的静止动作。儿子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七岁的女儿却玩得非常开心,儿子也慢慢地学着姊姊一起玩。 接着,我们改玩「快快的!」跟「慢慢的∼」我们边跑边说:「快快的!快快的!」然后一喊「慢慢的∼慢慢的∼」脚步就要变慢。后来又衍生到「蹲下去」、「站起来」、「跑跑跑」、「走走走」,当孩子的大脑跟身体动作,能够确实与指令连结起来,就代表孩子真的懂了这些语言代表的意思。 因此,儿子从会跑开始,只要他一开心往前跑,我们在后面喊「慢慢的」,甚至喊「停!」他都懂得我们在说什么,自然就不会在马路上横冲直撞。 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小小孩往前乱跑的时候,大声地在后面喊:「你这样会被车撞到,很危险!」「要我讲几次你才懂呀!不准跑。」我便会想,在三岁孩子的脑袋中,他真的理解「被车撞到」、「危险」、「懂」这些语汇所代表的概念吗?等到大人上前一手抓住孩子,另一手打下去的时候,孩子懂不懂他为什么被打? 从游戏中学习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我观察到亲子馆中有人意图抢他的玩具时,他会做出推的动作,回到家,我便跟他坐在床上,我喊「我推你!」然后轻推,让他倒在床上。 我又喊「我挤你。」就用身体去挤他;我喊「拉你!」时,就把他拉起来,儿子反覆玩着这些游戏,玩得非常开心。那阵子我们常常玩这类游戏,因此,当他来挤我的时候,我说「不要挤我,我不喜欢。」孩子就听得懂我的话,也理解原来他正在挤我。 我利用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用游玩的气氛,结合动作跟语言,事先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了,才用「孩子听不懂的话」制止他。 当孩子正在保护自己的玩具时,眼睛只有玩具,不见得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妈妈喊「不要推人!」时,如果孩子还无法理解「推人」的意思,当然无法制止他的动作。 父母以为在孩子打人的当下开口制止,孩子就会懂得「不可以打人」,事实上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打人」,只会记得「那个人抢我玩具,妈妈竟然还骂我」的委屈。 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即使父母强力拉开彼此,孩子眼睛还是恶狠狠的盯着对方,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就好像杀人犯总会在落网后自白:「我发现那个男人伸手去摸我女友时,我就扑过去了,一直到他没反应了,我才知道我正在打人,过一段时间才知道,我把人打死了。」 孩子也是這樣,情緒來的時候,眼中只有他在意的目標,完全沒有攻擊的意識。我會在孩子開始與朋友大量互動之前,結合孩子需要的語彙與動作,想盡辦法事先讓孩子理解這些意思,我不會在孩子腦中沒有畫面、心中沒有感覺的時候,硬講一堆道理,硬扯一堆「同理」。 作者: 王丽芳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家庭教育知识必知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对于学校应做的事,瞎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 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作为家长,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孩子成长的六个核心精神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第六个精神软件是“良好习惯” 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八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第二个工具是“鼓励” 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第六个工具是“陪伴”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 第八个工具是“制定规则”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家庭教育成功的总思路——引发孩子成长的动力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家庭教育方法
Read more一对典型失败的父母
孩子会不会变成白眼狼,我爱他,他将来恨我?估计不少父母有这个担心,尤其是孩子发脾气,大喊 “我恨你们!” 之时。放心,同态对待他人,你爱我,我爱你,你恨我,我恨你,这原则写在人的基因里,你爱孩子,孩子99%会爱你,剩下的1%,是意外,统计上视为不存在。 你恨孩子,虐待他,那将来,他也大概率不爱你。而最高档的恨是以爱为名义的恨,外人听来,你是爱,而这所谓的爱,是你剪掉小鸟翅膀的剪刀,他最后连鸡都不如,你说,他心里能不恨吗?今天新闻里看到一对典范的失败父母,以爱施恨。故事大概是这样: 61岁的张勇,60岁的朱静,10年前,女儿没有考上心仪的国内大学,这对夫妻卖了110平米的房子,换了70多平米的房子,满足女儿的愿意,让她去美国留学。张勇夫妻对女儿的要求是:女儿不能找外国人做男朋友,更不能嫁给外国人,毕业后要回国工作。结果女儿不仅留在美国工作,还要嫁给外国人。 张勇 “断绝父女关系” 的威胁并不见效,他对记者感叹:“子女有自己的梦想是好事,但也要考虑父母的感受啊。我现在真很后悔当初送她出去读书,这是这辈子最错误的决定,你说让我们老两口去美国生活,现实吗?不现实。我俩根本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也生活不习惯。” 张勇说,他现在的感觉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如今,他最犯愁的是: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 张勇夫妻,这对失败的父母,犯了一系列典型的错误: 没坚持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孩子出生后,以满足孩子为核心,情感上依赖孩子,霸占孩子,不能容忍孩子在情感上的独立,他有自己的恋爱,即意味着背叛。 没有自我的父母更容易溺爱孩子,这像是贿赂。他们将无原则满足孩子的要求,以为这样更能留住孩子。卖房满足孩子的大学梦,这就是无原则,无理性的决定,这种奢侈的花费自己承担不起,硬着头皮花了,对回报就有非理性的预期:我这笔钱花了,一切愿望得满足。 我这么爱你,我卖房子让你读书,你怎么可能不听我的?听明白了吧,我做这一切,不是爱你,是控制你。 不许交外国男友,不能嫁给外国人,不能在外国工作,这都只是托辞,因为这更容易取得他人支持,到了最后,就不许找外省外市人,不许找非公务员,不许找矮于180公分的人,当你限制一个人自由之后,你不会收手,你有更强烈的冲动贯彻自己的意志。 一对夫妻,年轻时没自我,老了控制欲强。这是双重灾难,他们心理上从没有自由自主过,却用这见识去限制孩子,心理稍微正常的孩子,发展出一点能力的孩子,第一反应都是抗拒,本能地知道自己离得越远越好,能在美国,就不回国,你们不习惯美国?那正好,可以不再强迫我。 一个人有能力,他的活动空间一定大,他的时间一定值钱。你的孩子将来是大人物,你无法指望你一生病,他就伺候在你床前。这样的孩子,世界显得很小,从美国回家,也就一天的事。遗憾的是,坐井观天的父母,自己的活动空间小,自己的时间不值钱,也以为全世界都该这样,孩子的成长,让他们恐慌。 再过20年,人老了,病了,靠谁照顾?当然是靠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甚至靠机器人,只要你有钱,一点不用担心,技术和市场会解决你的烦恼。一门心思养儿防老,攥着孩子不放,以为一切负担都可交给孩子,到时他无能,天天陪着你,又有什么帮助? 最失败的一点是,向媒体哭诉孩子“不孝”,自己教育投资失败。得到的或是自己成为笑话,或是愚蠢的舆论摧毁自己的孩子。 哪一点好玩?哪一点有益?可是情绪失控的父母管不了那么多,要的就是毁灭。好好记住这对父母做的一切事情,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爱你的孩子,爱他成为一个自由人,他才能回报自由人的爱。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第一筷子菜夹给谁?(教给孩子)
在你们家,每天吃饭时,第一筷子菜是夹给谁?这是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却影响深远。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妈妈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也有营养,宝宝得多吃。”远。 孩子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吃饭,很多妈妈往往将第一筷子菜夹给孩子,说:“宝贝快吃!这是妈妈特意给你做的。”爷爷奶奶也不示弱,纷纷夹菜到孙儿碗里,“这个菜也有营养,宝宝得多吃。” 这样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第一口菜不见得比第二口、第三口菜营养更多,却让孩子学会了自私,认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于是吃饭时,父母都还没有坐到桌前,孩子已经扑上来,把喜欢的菜吃了一大半。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总有一天会碰壁。因此,过度宠爱孩子,是一种“非慈之慈”,“爱之足以害之”。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父母若只顾疼爱孩子,而忽略了长辈,孩子学到了,长大后他也会只疼爱自己的孩子,而不会孝敬父母。所以,家庭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其实都不是小节。 在如今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里,人们戏言:“有了儿子做儿子,有了孙子做孙子。” 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要将第一筷子菜夹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样,孩子从小学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长辈,将来走上社会,也会时时尊重、关心、礼让他人,就很容易惹人喜爱,得到欣赏和重用。 《说文解字》中对“教育”是这样解释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教子始作善也”。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应当是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的善的熏陶。 不妨向过去良好的社会风气学习:吃饭一定要请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先上桌;哪怕很饿,也要等在厨房里的妈妈忙完坐上了桌才吃饭;父母动筷子了,孩子才可以开吃…… 真正懂得爱的次序,才能营造一个和美幸福的家庭氛围,也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图/wallcoo.net
Read more用爱教好孩子的三个阶段,值得父母一看!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1.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货”。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 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败带来的后果。 把天才培养成庸才,是对家庭和人类文明的犯罪。 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2. 别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 你了解多少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6个月:学习咀嚼关键期。 2.5~6岁:秩序规范关键期。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3~6岁:语言发展关键期。 2~8岁:想像力发展关键期。 6~10岁: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8~4岁:黄金阅读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12~15岁:独立关键期。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确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 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当减少,父性之爱应该适当增加。
Read more不欺负人是教养,不被人欺负是底线
某天下午接女儿放学时晚到了,看到一些父母没来的孩子都聚在大门里面的空地上玩,却唯独把另外一个衣服穿得明显不合身的小姑娘晾在旁边,还不时让人家去捡沙包。小姑娘想加入跳皮筋的行列又被推出去,女儿也在里面玩得高兴,谁也不在乎小姑娘委屈地站在边上看着。 回家路上问女儿是怎么回事,她说那是班里新来的农村孩子,因为总是脏兮兮的,大家都不跟她玩。“衣服脏了可能只是因为她妈妈要上班,忙得没有时间给宝贝洗,过一段时间等她妈妈看到同学们每天都干干净净去上学,自然就知道了。”我问女儿除了衣服脏,这个同学身上有什么优点。 女儿想了想:“她每次打扫班级卫生都很干净的,还总是帮老师檫黑板。”我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出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之下,你都没有理由去欺负那些只是看上去比你差一点,其实别的方面或许比你更好的同学,万一你们能成为朋友呢。” 不看低和欺负任何人,这是教养。小时候如果没人教你,长大了也应该提升修养,不然都逃不出什么人遇什么事,没教养的后果就是一生纠缠市井琐碎,走得再远,自己的诗和远方都带着苟且的味道。出身无法改变,我们依旧有机会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选择做更好一点的人。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今天看着不高兴,明天见面还是不高兴的人,问起原因大多是遭遇了各种奇葩的人和毁三观的事,觉得自己被欺负了,或是被欺骗玩弄了。朋友间也会探讨如何能避免自己变成“不高兴”,难道要做个“没头脑”吗?我回答:“这种‘没头脑’不是真没脑子,而是要把自己的头脑和时间都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不要看什么人都不顺眼,欺负别人时你常常也得不到什么好,真有本事也没教养,没本事就会越膨胀越自卑。被欺负了要马上还回去,没有什么好的事情是通过忍气吞声得到的,委屈求不到全的同时往往让自己也脱变到麻木恶毒。 你有教养,更好一点的生活就来了,你尊重别人,更好一点的价值就来了。 女儿转学去上海借读过一段时间,当时班里有个男孩喜欢欺负女孩。发生一次后女儿告诉了老师,但事情又发生了第二次。我告诉女儿:“他再拽你头发和推搡你,你就马上打回去,然后再去告诉老师。” 一周后女儿的班主任忽然打电话让我过去,说是女儿抓破了男同学的脸,对方家长也要过去要个说法。 办公室里,女儿和那个男孩面对面站着,男孩妈妈指着自己孩子脸上的一道抓痕正在大声呵斥女儿。我走过去挡在女儿面前,告诉对方离远点,然后跟旁边的班主任说:“既然是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老师解决不了,也不应该在我们不在场的情况下让对方大人指责孩子。”班主任这才开始劝说对方冷静。 原来这次坐在女儿身后的男孩,不光拽了她的头发,还隔着裙子去拉她内衣的带子,女儿才回身和对方打了起来,抓了对方脸,自己胳膊也淤青了一片。我一边跟班主任说要查看教室监控,弄清楚事情原委。一边告诉男孩妈妈如果我女儿说的属实,我要先报警处理,你儿子已经不是欺负女孩的问题,而是在性骚扰。 班主任和对方家长都愣了,女儿脸上却明显轻松了很多,因为她没有说谎。最终是男孩承认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家长道了歉我才没有再追究。没多久,我给女儿办了转学,这样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 我教我的孩子不欺负别人,这是教养,但也绝不能被别人欺负,这是底线。我可以不在乎女儿每次考试的分数,但不能让她在不快乐甚至不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比起这件事,转个学换个班算什么啊。很多家长情愿大把的钱花在学前教育和各种特长补课班,却不愿去关注孩子的安全和需求。 孩子被欺负了只能忍着自己受伤,童年的阴影很多人一生都难以跨越,后果很严重。大人如果也不能和熊孩子的大人计较,自己孩子是个宝,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草,一边是变态溺爱,一边是极度冷漠。那这个世界岂不成了熊孩子和熊大人的天下?如果真有孩子之间欺负打骂的事件发生,那就孩子对孩子,大人对大人,好好计较一下,看看这个世界谁认怂。 不论孩子还是成年人,被欺负了立刻反击回去,都是最有用的方式,别提什么“以暴制暴也是没修养”之类的废话,当孩子被欺负,我们无辜受辱的时候,对方又是什么货色?或许就是个傻B啊,根本无需论修养。 行走在生活中,谁光鲜亮丽的背后都会有一地鸡毛需要收拾,要为生存奔波打拼,谁衣冠楚楚的里面都会有一点私心需要克服。不论是为了眼前三餐还是远方梦想,过程中我们也难免会听到和看到所谓“不同的声音”,多是些三观不同的矫情,根本无需理会,再说、再解释都是些废话,因为我们在彼此眼中都不过是个傻B。 所谓“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意义是,当我们明白了不要跟傻B讲道理的道理后,我们在对方眼中的傻B样,其实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最牛B。这一点,真傻B永远不懂。 我一直主张多读书,是为了我们能跟傻B心平气和说话,多运动,是为了让傻B能跟我们心平气和说话。一个没有血性的男人,是废物,一个不能独立的女人,是累赘。 三观相同的人遇到了要么相爱,要么为友,走一段也是我们的成长。遇不到我们就笃笃前行,哪怕孤单也不与三观不同的人谈情说爱,更不在是非利益下论个人飞短流长。你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对某个人、某个家、对社会你得有点实用的价值,你本人才不至于沦为废物不被尊重,在真正的最底层里越活越恶心自己。 生活百态各有各的活法,大多数的你、我、他之间,就是一场爱谁谁和滚远点。你想清楚了这一点,再去欺负别人自己都会脸红,再被别人欺负就是自己无能。 亲爱的,答应我,去拼尽全力把这一生都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图/pixabay.com 文/王珣
Read more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李嘉诚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所以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 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负责任啊! 黄晶生说:“幸福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什么感觉呢?幸福是一种追求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感觉!”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 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可以说,孩子一生的命运在父母手中,父母若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品德,为开拓他们的美好前程积极创造条件,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我们说家庭是一所学校,但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方式,它通过家庭环境氛围及父母的言论。行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品德与基本素质。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 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根据上述两种情况让我们来一起设想,珠克家族中的某个人,当他孩子婴儿时,就被爱德华家族抱养,那这个人又将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反之又会怎样?家族最初灌输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为人原则,将影响他的一生。这就是两个英国家族留给后人的启示。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伟人! 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 图
Read more两口子再生气,也别在这三个地方吵架!
两个人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有时候,可能气一上来就什么都顾不得了,就算当着再多人的面,再不合适的场合,也非要争出个对错。其实吵架本身不可怕,可两口子不管多生气,也永远别在这三个地方吵。 01 父母家里 从小,父母就是我们最温暖、也最安全的避风港。所以有些人一旦和伴侣起了争执,就会找父母诉苦评理,甚至直接把架吵到了父母跟前。 可最后你是摊开了说明白了,心里舒服了,却不知道你吵架后的那几个深夜,父母猜测着你之前的状况,是怎样地气愤揪心,辗转难眠。本来于你们不过是芝麻大点的事情,有可能第二天就和好如初了,可他们心里却始终放心不下,怕你受委屈、被欺负。 父母永远是世界上最心疼孩子的人。你一切都好,他们尚且有操不完的心,更何况知道你可能过得不那么好。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是特别要紧的事,就不要吵到父母面前吧。 你们或许最终会原谅对方,可真正爱你的这两个人却不会轻易原谅任何让你伤心的人。你受的伤,他们会痛得比你更深,更久。 02 朋友圈里 老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夫妻间的吵架也许算不上是丑事,但也绝不会是什么美事。可生活中偏偏有很多人,一吵架,就恨不得在朋友圈里闹得人尽皆知。 也许是刚跟对方吵了架,实在气不过,在朋友圈里痛数他的不是,甚至说放出许多绝情的狠话,引来局外人安慰和声援。看起来颇有气势,其实已经输了。 吵架生气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独独不能在众目睽睽的朋友圈里公开指责数落对方。朋友圈里的那些猜测和评价,会把对方推到了越来越难堪的境地,下不来台,问题还没解决,倒让他对你生出了更多的不满和反感,难以收场。 清官难断家务事,两口子的事情就别闹到外人面前让彼此难堪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掺和进来的人多了,矛盾很可能会升级。本来两句话就能和好的事情,最后却闹得鸡飞狗跳,甚至走到离婚的地步。 03 孩子面前 为人父母的总喜欢说:大人的事,小孩子别掺和!可气急了,他们不仅会在孩子面前不管不顾地开吵,甚至把孩子也拖进战火当中,让他从爸爸妈妈里选一个。 殊不知很多时候分开对你们来说,不过是一时的气话,撒气罢了,可孩子却不能洞察你们的心思,他怕你们吵架时狰狞的表情和恶毒的话语,更怕你们真的会分开。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要么特别没有安全感,从小就学会了提心吊胆地看人脸色说话行事,让人很心疼;要么因为承受不了索性变得特别叛逆,跟父母有样学样地出去跟人打架挑事,甚至很可能作出一些挑战法律底线的事情让人心痛。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所以两个人的时候,关起门来可以什么话都放心地说,尽情地宣泄。但有了孩子,就该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感受,给他们一个稳定有爱的环境。 两个人的问题,别最终伤了三个人。 天底下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小吵小闹的,可能会给生活增添很多的乐趣。可吵归吵,千万别吵错了地方,伤了你爱的人,也伤了爱你的人,后悔莫及。 来源/时光漫漫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