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大脑的方法很多,而且并不难,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你的生活方式,比如换只手刷牙、闭着眼吃饭、发发呆、玩玩填字游戏、适量运动,一个崭新而聪明的你就出炉了。 1. 闭眼吃饭 为了有意识地用脑,你可以阻断一些信息,比如视觉信息。闭上眼睛,靠其他感官去寻找食物,再送到嘴里,这样可以刺激触觉、味觉和嗅觉,从而增强大脑中相关区域的功能。 2. 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 乙酰胆碱是大脑的“润滑剂”,它能使脑部更加活跃。而卵磷脂能转化成乙酰胆碱,因此,多吃花生、大豆、毛豆等富含卵磷脂的食物,将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3. 用手指分辨硬币 随时在口袋里放几枚不同面值的硬币,没事时拿手指的指尖去尝试着分辨,这样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挖掘出大脑隐藏的一些能力。 4. 关掉声音看电视 阻断声音,仅靠画面去分析电视里正在播放的内容。这样做能刺激大脑皮层,并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 5. 捏住鼻子喝咖啡或茶 咖啡和茶的香气会通过鼻腔粘膜和嗅觉神经传入大脑,再在脑中对其进行分析。 但现在你闻不到香气了,大脑就只能靠舌头的味觉来拼命分析进到嘴里的东西,这样一来它就得到锻炼了。 6. 大声读 朗读的过程是把视觉刺激反馈给听觉,并加以确认,它所带给大脑的刺激要比默读多得多,因此记忆也更加深刻。阅读本文时,建议你在需要获取信息时选择默读,在分析或记忆信息时选择朗读。 7. 学门外语 大脑里有一块被称为前额皮质的区域,它直接影响你的决策能力,而学习外语可提高这块区域能力。 8. 点没吃过的菜
Read more千万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人与人之间像隔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我们以为自己看得清楚,但其实看到的只是表象。 世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酸甜苦辣咸,只有吃到嘴里的那个人才知道。 人与人之间像隔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我们以为自己看得清楚,但其实看到的只是表象。 一个人的成熟不在外表,而在心智。成熟的人,从不轻易评价别人。 01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同情这事,与其说是由于看见别人的感情而起的, 还不如说是由于看见引起这种感情的那个情境而起的。” 与“情绪共鸣”相似,很多时候我们用来评价别人的“事实”,并不是别人的事实,而是经过我们想象加工认为的“事实”。 不能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点“优越感”,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地指点别人的生活。 但时代在变,人在变,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不论老少,都不要试图将你的人生经验套在别人的人生中。 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并不了解别人生活的全部,不了解一个人的所有,怎能仅凭几个碎片的场景,仅凭只言片语就对别人定性。 人活世上,要学会相互尊重。不轻易评价别人就是一种尊重,我知道你的看法,我虽与你不同,但我尊重你,我不会强迫你接受我的观点。 02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 《庄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鹏要飞往万里外的南海,蝉和小斑鸠讥笑它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别人的尺度,别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观点,别让别人的看法影响你的生活。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只要不涉及原则对错,别人说什么听听就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又何必为了别人委屈自己。 人无需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好的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也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与期许,不攀比,不介意,活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人活一世,别人再重要,也远没有你自己重要。别人永远是你生活的旁观者,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掌舵人。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个体,无需与人相比,也无需迎合别人。 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修行。成熟的人,从不轻易评价别人,也不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图:pixaby.com
Read more你真的允许别人爱你了么?
我们总是担心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始终戒备。我们总是无意识地害怕他人看到我们的缺点,怀疑他们可能看到了我们最坏的部分。当九个人告诉我们,我们有多好,而第十个人说了一些负面评价,哪一方面会影响我们?对了,是给负面评语的那方。 九个人的赞美抵不上一个人的逆言,这不是很奇怪吗?不,不尽然。因为负面评语触动了那个,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已建立的悠久信念,那个我们甚至没有觉察到的信念——“我们这样不够好”。如果我们无意识里没有这个信念的负担,我们不会被他人或间接、或暗示这一点的言行所影响。我们只会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或者“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又或者“那反映了一些他们自身的情况,而不是我的”。 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是吗?我们只是立刻感到被负面评价刺伤,下次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留意一下你的能量如何马上被削弱。 因为这些儿时的深刻信念,让我们不能放松自己,每当我们感觉自己,想起自己,我们便会不舒服。我们不断以他人的眼光看我们自己——他们接受我吗?我够好吗?我给他们好印象了吗? 无意识地我们总尝试让人们接受我们、爱我们,造成了我们依赖他人。每当我们唯有依赖他人才能建立自己的形象时,我们被操控了。 我们试着去取悦别人,为了获得别人喜欢、接受、重视或欣赏,我们会去做一些本来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变成了乞丐,失去了完整,失去了尊严,我们也失去了自尊。 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别人对你的想法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是存在中,完美独一的创造物,这就足够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全然地接受、尊重和爱你自己(这个没有变得完美、或甚至只是变得更好的你),会有任何问题吗?怎么样,会吗? 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它或多或少地影响每个人。我们都在别人身上寻找爱和重视,有些人很懂得把他们的脆弱巧妙地掩饰在一个美好的形象之下,但当蜚短流长,当不安全感来袭,于是形象破灭,内在的困顿和脆弱显露无遗。 它可能会发生在当一个你心爱的人死亡或离开你的时候; 它也可能会发生在当你失去了工作或一个升职机会; 又或是当你得了重病甚至某种残疾; 它可能会发生在当你的名字没有被列入邀请名单上; 或你的某方面受到批判; 它也可能会发生在某个场合当有人对你做出越轨行为,让你感到被冒犯; 又或者在宴会上你的恋人对某人的关注胜过对你的; 它也可能会发生在只是因为你喜欢的人没有跟你打招呼。 当下一次你处于没有安全感或容易受伤的状态下,看看你是否能够捕捉到,能量被削弱的感觉;看看那一刻你内在在跟自己传达了什么样的讯息;看看那个无意识的收音机在你的头脑内部播放什么——它将会是批评,也许像这样“算了吧,你是不如别人好的”。 这样的‘我不够好、我不配’的信念是从哪里来的呢?潜意识里面限制住我们生命力绽放的信念,如何去超越,如何去突破?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地爱自己呢?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感动是一种养分
常常有一些无法言说的感动。 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一棵树的手腕上,一枚青涩的苹果或一只熟透的蜜桃,冷不丁地跳到地上,在尘土中灼下一道轻痕,打下一个水印,或者连一点儿蛛丝马迹也不曾留下,可就在这一瞬间,它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譬如看见一只小鸟,在我的窗台上跳跃盼顾,抖动漂亮的羽毛冲着我叫了那么一声,甚至只有半声,尔后又匆匆飞走。譬如看见一个朋友久违的眼神和手势,看见一颗滚动在草叶上的露珠被风摔碎之前的最后一次闪耀,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在大地上缓缓行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小心谨慎与肃穆庄严…… 总之,感动我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复杂的隐喻了生命幻象的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一种沉重的、负载了诸多情感信息的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一种含蓄的、超越了明示话语的状态。也有时候,感动我的竞是一种细微、寻常得极容易被人忽略的场景,正如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的残骸亦惨亦烈地向前移动,最终,它们几乎全部移进了我的内心,默化成一曲悲壮的挽歌和一场永久的仪式。 更有时候,感动我的仿佛什么也不是,也仅仅是事物的一粒元素而已。 不知道为什么要感动。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若是没有感动,我想我就会于不痛不痒中丢弃自己。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连一朵花一茎草一湖水和一尾鱼,都那么持久地拥有着令人感动的特质。所有的生命几乎都离不开感动。如果对美视而不见,对春天也无动于衷,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在美和春天之间迈动双脚? 想一想,一朵花因为什么而鲜艳妩媚,一茎草因为什么而摇曳多姿,一湖水因为什么而清波漾溢,一尾鱼因为什么而跃出河面? 许多时候,我就是这样不可抗拒地被一些极小的事物感动着,被极小的感动润泽着。只是,我好像从来没有留心将每一次感动的具体根由进行仔细的探究,一条一款地罗列起来,为诱发下一次感动埋好伏笔。我想,谁如果真这么愚蠢地对待感动的话,那他就不可能拥有更多的感动了。感动是不能提前准备的,如同做梦一样,因此也没有必要在事后对它做一番精彩的归纳、总结或者赏析。 常常被感动而充满激情的人是有福的。 我或许属于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动是由于我深爱着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别人更留意也更钟情于它们。而这些美好的事物也仿佛是我的朋友和亲人,也同样爱着、留意着、钟情着我。我们永远保持着那种和谐友善、亲密真挚的联系,保持着深层的感情交流、碰撞与沟通。彼此间相互提醒、暗示,相互期许、关怀和给予。每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对于我,感动始终是一种崇高的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母乳;对于感动,我则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母乳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与激情。 因此我敢说,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将你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你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作者/何尉 图/pixabay.com
Read more人高在忍,人贵在善 ,人杰在悟
得意时不要太狂妄,狂之则骄,骄之必败,是失意的祸根。 失意时不要太悲伤,悲之则馁,馁则必衰,一蹶不振,是对生命的亵渎。 万事随缘,不可强求,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方能有个好心情。 诸事,能为之则为, 不能为之则不为。 不苛求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苛求于己,勿施不欲之事,任其天然。 人高在忍,诸事能忍品自高。 人贵在善,积德行善方为贵。 人杰在悟,悟透人生则杰。 英雄未必在成败,在其身体力行。 人生苦短, 盛衰荣辱转瞬即逝, 唯其心志长久。 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 随时幻灭,唯其芳名千古。 抬己意贬人,贬人意抬己, 乃不尊人也。 谦恭者抬人贬己, 贬己抬人,乃君子之风也。 多疑生是非,多虑生烦恼, 多思生忧郁,多怨生愤怒。 心平则气顺,心乱则事纷。
Read more人生只有一次,我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吗?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在短暂的一生中,我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出真我,让生命充盈着幸福与喜悦。 生命的意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不被外界因素所牵绊,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任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依然保持自我,还原初心,快乐潇洒地活一生,让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的遗憾和悔恨。 泰莱是纽约曼哈顿地区的一位神父,一天,他被请去主持一位垂危病人临终前的忏悔,他赶往医院时,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梦想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六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现在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骄傲的。” 这是一个流浪歌手临终前的遗言,这段话让泰莱感到吃惊,因为这名流浪歌手唯一拥有的只有一把吉他。他毕生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在街头演唱,通过他悠美的歌声来换取那份微薄的收入。 四十年来,他如痴如醉,他热爱他的职业,他那带着几分苍凉的悠美歌声感染了听他演唱的听众,听众的掌声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带给他心灵的慰籍和内心的满足。 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会全身心投入,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拥有人生真正的幸福。 摩西奶奶是一位闻名全球的风俗派画家。她七十六岁才拿起画笔,在将近二十年的生涯中,她创作了一千六百多幅作品,是一名高产的画家,八十岁时摩西奶奶举办了个人画展,她的画被很多名家收藏,现在摩西奶奶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有展出。 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老了,追求梦想太晚了等诸如此类的话,和摩西奶奶比较一下,你还会认为自己太老了吗?还会感叹追求梦想太晚了吗?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这是摩西奶奶一百岁时的感言:“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真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儿。当你不计功利地全身心做一件事情时,投入时的愉悦、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正如写作是写作的目的,绘画是绘画的赞赏。今年我一百岁了,我往回看,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但这一天里我是尽力开心、满足的,我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更美好,我能做的只是尽力接纳生活赋予我的,让每一个当下完好无损。” 摩西奶奶的话,让我们领悟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感恩上天赐予我们的一切,珍惜生活中的所有美好,开心快乐每一天! 每天清晨,当我们走出屋外,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映入我们眼眸的是葱茏的绿色,耳边聆听着鸟儿的呢喃,沁入心脾的是花儿的芬芳,让人感到多么惬意和舒畅! 傍晚下班归来,看到夕阳西下,天边萦绕着五彩的云霞,月色朦胧,花影婆娑,风烟俱净,幽谧而安宁,带来内心的安逸和祥和,感受人生是多么的美好!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梦想,但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会实现所有的人生梦想,那就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未必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但是为了生活,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还要继续做下去。 虽然感到无奈,但并不妨碍你追求自己的梦想,也并不影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我的工作和我的爱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和我的梦想有关,因为我的梦想是将来和自己爱的人周游世界,所以我必须要工作,这样将来才会有资金去旅游,所以我要坚持做下去,并把它做好。 我下班之后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沏上一杯香茗,在茶香袅袅中,耳边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坐在电脑前,读着让我心动的文字……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加缪阅读卡夫卡,发现真理已经被讲完一半。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这段话让我看到了作者所具有的渊博知识,如果不是一个大量阅读的人,是不会写出这段文字的。 这段话的作者是台湾的知名广告人李欣频,她也是一名作家,她一共有八个身份。她喜欢看书,喜欢旅游,也喜欢看电影。她说,她每天读一本书,每一年去一个国家,每星期看几部电影。她的人生可以说是非凡的人生,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会做到,但她确实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榜样。 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的天赋所在。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能,只要你善于发掘自己的潜能,就会在这一方面显示出卓越的才能。蒲松龄参加多次科举考试,屡屡落榜,但他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著《聊斋志异》;阿瑟·柯南·道尔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业绩平平,但他却写出了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陈景润虽然天生有口吃的缺陷,但他在数学领域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差一步之遥的辉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须与任何人相比,只要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Read more人老了没有什么不好!此文献给五零,六零年代的您
人老没什么不好。老天爷是公平的,它夺走了我们青春的容颜,强健的体魄,却赐一颗明净淡然的心,给老了的我们。 因为,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已经对爱情这个东西看得很通透了。不是不会爱,而是更会爱了,博爱了,心中有大爱了,爱家人,爱朋友,善待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善待一切有生命的生命,尊重世间所有的长者如尊重自己的父母,爱惜世间所有的年轻人如爱惜自己的子女。 因为,活到这个岁数的人,会宽容生活给予的公与不公。面对命运之「命」,什么事都不在乎了,不在乎就是遇事不纠结,不患得患失,径自去接受它,然后放下它,一身轻松走向未来的生活。 因为,活到这个岁数的人,淡定了,从容了,心如止水了。要想使这一湖静水泛起涟漪,是比较困难的。当然,这湖静水有时也会跳起几朵快乐的小浪花,那就是收到儿女的喜报。儿女成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活到这个岁数的人,生活开始变得简单了。对物质的占有欲变淡了,对时尚变得不那么敏感了,饮食清淡了,亲情浓了,对亲人呵护备至了。不管是男人女人,都懂得要尽量回家吃饭了。男人和女人不吵架了,女人不嫌男人钱赚得少了,男人不嫌女人不如别的女人漂亮了,男人愿意陪女人去购物了,女人催着男人去散步了…… 第一、老了,明白了; 第二、老了,自由了; 第三、老了,轻松了。 老了: 生活轨迹大体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寄情山水,颐养天年。」 生活准则大体是:「淡泊名利,学会舍弃;热爱生活,懂得珍惜。」 雄心壮志是:切切实实把健康摆在生活的绝对第一位,争取老而不衰,老当益壮,最后达到长寿善终,为家庭和社会减少一些负担。 对于老,很多人都怕,都想留住青春的尾巴,好好过一阵子。其实,人老了是好事。这是人生走向成熟,走向睿智、走向完满的标志。 人老了,有了清闲的时光。可以好好的放松自己,不再需要朝八晚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自此光阴归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有了清闲的时光,早可一壶清茶,读半日闲书;午可一阕舒曲,赏漫空闲云;夜可一烛残火,吟几句闲诗。 人老了,有了谈泊的心情。年青时的争强好胜渐渐消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也不存在。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视如落花流水,天意浑成。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少了很多的闷气和倔气,多了好多的安逸和自在。 人老了,有了感恩的情怀。年轻时只记得索取,把一切所得都当成理所当然。老了方知道生命的宝贵,亲情的淳朴,才知道去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感恩爱情、感恩友情。 人老了,有了自豪的资本。人终于活到老了,从小到大,从蹒跚再到蹒跚,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懂到睿智,在世上留下了影子,或者还残存了一点名声,建立了一个家庭,功成名也就,当然就是自豪的资本了。 人老了,有了谦虚的情操。年轻好比一朵鲜花,花开正艳,青春逼人,哪能不骄傲呢?而且年轻确有骄傲的资本。老了才知道,年轻只是一种自然的状况,何傲之有?那种青涩、那种幼稚、那种鲁蛮、那种轻浮,其实就隐藏在骄傲之中。当老了回头一看,才猛省到那是何等的好笑,于是谦虚的情操油然而生。 人老了,有了回忆的幸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爱过、恨过、得过、失过、拼搏过、享受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都一一经过,静下心来仔细回忆,其中的酸甜苦辣让人回味无穷,这是年轻时所不可能有的另类幸福。 人老了,有了随欲的资格。六十随心所欲,想吃就吃,想穿就穿,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不再怕被人指责,不再怕被人啧怪,一切随自己的喜好而为,这种资格唯老才有。 人老了,有了自省的豁达。年青时难得自省,只拼着一股热情去工作,去奋斗,去生活。当一切都 归于平静,你才有了自省的豁达。你才感到自省是年轻时最缺乏的一种涵养,这种老年的自省也就会慢慢沉淀为你一生的经验总结。 人老了,有了享福的权力。你老了,你的孩子们大了,过去你对他们的关心疼爱终于到了反哺的时候。你可以安心地享受孩子们对你的关心和疼爱,让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这个时候,你就是家庭的偶像,是家庭的精神维系。没有了老,家庭就失去了一个宝。 人老了,有了心灵的归属。年轻时,天涯何处无芳草,顾不得家,顾不得家人,日日笙歌,夜夜狂舞,把家当旅馆,转眼间,失去了好多的亲情和爱情,失去了好多的温情和温馨。老了才知道这都是过眼云烟,人的归属总是家,家才是心灵的港湾。
Read more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人就那么简单!
每次去火葬场送完故人,出来都有一种淡然的思绪。我常笑着说:人,每次从火葬场出来就会明白一段时间,然后,过一段时间就又糊涂了。 据说一个很著名的实业家,每隔一段时间,他会带着妻儿去火葬场看看。有人不解,问其原因。 实业家说,只要到了火葬场,你浮躁的心就会很快安静下来,把名利和财富都会看得很淡。才能做到置身于喧嚣浮华的世界却始终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宠辱不惊,独善其身;才能做到面对种种诱惑而心如平镜,凝神专注,心无旁骛。 火葬场:人生最后的驿站。在这里,不管你是位高权重、声名显赫的达官贵族,还是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富翁大款,或是默默无闻、一贫如洗的平民百姓,甚至是声名狼藉、人人痛恨的千古罪人,最后都要来到这里,以同样的姿势,安安静静地躺地那里,然后被推进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炉膛,再次出来的时候,只是一个被红布包着的小小方盒。 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其实人生就这么简单。什么荣华富贵,在这里都恍若烟尘,不过一瞬;什么恩爱情仇,在这里都灰飞烟灭、一笔勾销。 朋友啊!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的身边总是充满了诱惑:权力、地位、金钱、美色…… 当你觉得现实和理想有差距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在我们心里激起波澜。原来澄澈、纯净、安宁的内心就会变得喧哗、浮躁和功利。 当你觉得委屈伤心、无人理解的时候,当你为了恩怨情仇耿耿于怀的时候,当你为了利益得失斤斤计较的时候,当你面对权势垂眉折腰的时候,当你为了地位高低勾心斗角的时候……你不妨去火葬场走走。 面对一小堆带着火星的灰炭,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看不开的呢? 人生苦短,人生无常。放下和看不开是消极对待生活。 把每一天都当成一辈子过,不用花时间去忧愁、去焦虑、去叹息,而是抓紧时间,享受生命、享受健康、享受快乐、享受幸福!好好珍惜爱你和你爱的人!! 因为,下辈子不会再遇到…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养活一条鱼要多少水?
1996年,在美国留学的杨澜第一次采访基辛格。 那时候的杨澜,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没有多少经验。为了采访能有主题,杨澜把基辛格当年与周恩来的谈话内容作了一些了解。 然而,杨澜所做的准备远远不够用来与基辛格进行一次完整的交谈,她的提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甚至问了许多无关主题的话:周总理请你吃北京烤鸭,你吃了几只啊?你一生处理了很多的外交事件,你最骄傲的是什么? 杨澜的第一次高端采访,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 采访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可对基辛格这样的世界名人,该做怎样的准备才恰当?杨澜对导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导师问她:“把一条一斤重的鱼全身擦湿需要多少水?” 杨澜答:“把一团棉花蘸上水就足够把一条鱼擦湿了。” 导师说:“你养一条鱼,是不是仅靠棉花里的那点水就可以呢?” “那样的话,它根本无法存活,它至少需要一个鱼缸的水才行!” “事实上,一条鱼所能接触到的只有棉花里的那点水。采访也一样,必须做百分之百的准备,哪怕最终要浪费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导师说。 导师的话给了杨澜深刻的启示,她在多年拼搏后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2009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杨澜再次采访了基辛格。采访前,杨澜搜集了大量资料,从基辛格在哈佛当教授时写的论文、演讲稿到他的传记,另外还有厚厚的七本书,杨澜完整地看了一遍。 在采访中,杨澜向基辛格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有很多共赢和合作的机会,但也出现了宗教的、种族的、文化的强烈冲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到底该往哪儿去?和平在多长时间内是有可能的?” 基辛格直起身说:“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虽然这次采访的时间只有27分钟,但其中展现出来的深度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外交专家的认可。 事后,杨澜说:“我看了那么多资料,虽然最终只用在一两个问题上,但并不表示事先的准备是多余的。好比擦湿一条鱼,需要的仅仅是吸在棉花里的那点水,可要养活一条鱼,必须有一鱼缸的水。正是这些看上去多余的水,让鱼可以游向任何一个方向!”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亲爱的自己,不要辜负爱你和你爱的人
累了, 不要倒下, 想想家中的父母, 也要挺住, 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 倦了, 不要放弃, 其实放弃的不是一些事物, 是自己, 珍惜自己。 烦了, 不要抱怨, 上帝不知道你是谁, 要好好生活, 享受你正在做的事情。 受到打击了, 不要垂头丧气, 不要认为自己天生可以把每件事都做好, 但要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到自己的最好, 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孤独, 其实你就不懂什么是孤独, 有家人,有朋友, 没经历过风吹雨打, 哪来的孤独? 不要觉得自己很重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