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回家,该先写作业?还是让他先吃饭?

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是应该先让他写作业?还是让他先吃饭? 先写作业吧,作业一时半会写不完,写一半时就要吃饭了,感觉孩子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 先吃饭吧,又怕时间不够,孩子要写作业到很晚。 爸妈究竟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赶紧看看小编的建议。 01、放学回来先吃水果 孩子学习了一下午,大脑累了,肚子也饿了,先让孩子边吃水果边休息。孩子大脑工作了一下午,他身体的葡萄糖消耗的差不多了,要及时补充。孩子休息15~20钟,大脑有了能量,然后就可以做作业了。 02、在晚饭前做作业 作业在晚饭后进行,对孩子的作业效率是不利的。人人都有这样感觉:在饱餐一顿后,人就懒洋洋的。如果在吃饭后让孩子做作业,孩子一般都不太情愿,注意力也不集中,大脑效率也低。 因此,我提倡孩子写作业在晚饭前进行。晚饭什么时候吃,家长是可以控制的。最好在孩子放学回家休息的时候,家长做饭;如果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做饭,孩子嗅到饭菜的香味,食欲就上来了,也就很难再专心写作业了。 如果做不到晚饭前做作业,那就让孩子在吃晚饭后多休息一会再做作业。 03、允许孩子做一会儿、玩一会儿 和孩子达成协议:允许孩子做一会作业,玩一会。这可能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抵触。我先来说说为什么要做一会、玩一会。当孩子用心做作业时,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高速地运转,十几分钟后,大脑的葡萄糖就供应不足了。 如果孩子不主动停止工作,大脑就会形成压力。大脑为了转移压力,就会指使孩子去玩。此时,不是孩子玩,而是他的大脑要孩子玩。我们家长不懂,往往责怪孩子不用功,贪玩,这是不公平的。 04、不要加作业 有时我们家长看到孩子很快就做完作业,于是怕孩子浪费时间,又给孩子加作业。这是我们家长急功近利的表现。你不知道你这样做,会把孩子做作业的感觉破坏了,最后孩子就不喜欢写作业了,也就不喜欢学习了。 当然,有的孩子主动提出要多做作业,家长可以考虑。但最聪明的家长此时限制孩子的这个多做作业的欲望才是上上策,就像好东西不要让他吃太多一样。你要知道,孩子学习是一生的事情,是一辈子的事情,你急什么?如果孩子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让他阅读他感兴趣的课外书籍,或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安排他看其他种类的书。 05、做作业时可以播放古典音乐 孩子边听古典音乐,边做作业,这样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缓解疲劳,延长做作业时间,也会提高作业效率。 06、优化作业环境 孩子喜欢作业,就能喜欢学习。因此,孩子写作业的其他因素一定要解决好。如果有条件,家长可以单独给孩子一个房间作为书房。如果孩子的书房和睡房合在一起,就把书房和睡房用木板隔起来,形成独立一间。 书房可以按照孩子的意愿装饰一下,可以放一套能播放音乐的音响系统。告诉孩子,书房只有做作业的时候才可以用。如果孩子玩,必须到大厅去,不要在书房玩。如果孩子在书房玩的开心,形成习惯了,那么他一进书房大脑神经系统就进入玩的状态,从而抑制大脑的学习神经系统。所以要把书房当作高效完成作业的地方,别让孩子在书房玩耍。 07、形成规律 孩子放学回家,一直到睡觉,活动地点、内容和时间要固定。在孩子适应了一套作息时间后,就雷打不动。这一点对于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十分重要。那些高考状元都有极强的生活和学习规律。 以上讲的作业方法,基本符合小学普通孩子,但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家长要参考着做。 教育方法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爸妈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才行。但有一条:孩子每一项学习活动,都要和快乐连接。这一原则,要贯彻始终——这需要家长的智慧。

Read more

12个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方法

养儿方知父母恩,大多数人都是当了父母后才终于明了到父母难为,做父母的总是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期望他们出人头地。然而,我们认为最好的,孩子是否能够欣然接受呢? 我们全心的爱,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呢? 育儿专家暨心理治疗师Andrea Loewen Nair提供家长们下列12个简单的方法,让孩子可以真实感受到父母亲满满的爱、倾听及接纳。 1.每天分别出10到15分钟不受任何打扰的时间给孩子,给予他们全部的注意力、毫无分心。如果刚好手机响起,就大声告诉孩子们「它可以等」。 2.当你自己想要有些独处时间时,要注意所表达的方式。例如「我想要好好泡个热水澡」远比「老公你终于回来了,请你接手陪他们因为我累了」来得好多了。 3.当你无法陪伴孩子时,请认真地告诉他们你正要去做的事,以及事情的重要性。 4.问孩子问题时,要表现出感兴趣的专注力,例如「你最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建议可常常建立与孩子这样有品质的对话。 5.时常给予孩子亲吻及拥抱,让你与孩子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机会。 6.与孩子说话时,身体尽量降到与孩子同高,专注地看着他们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你正在仔细聆听。 7.每日放学后,重新与孩子建立连接点。当孩子一进家门时,不要开口就说「去写作业」、「老师今天打电话给我」,而是要反问自己「要如何让孩子高兴看到我」,因为当孩子与父母有好的连接时,自然就会愿意合作了。 8.不要过于在乎结果,而是享受过程。例如当孩子演奏表演时,「我喜欢看你演奏」比「你演奏得很棒」来得好。 9.偶尔舍弃营养均衡的食物,并且让孩子来决定晚餐内容,心情放轻松点,偶尔的不营养并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10.让孩子来选择想要与爸爸或妈妈一起进行的活动内容,即使你认为他们所选的活动一点都不好玩,仍然积极参与。 11.没和孩子在一起时,可以透过一些小东西让孩子知道「妈妈好想你」,例如写个小纸条、为他准备他爱吃的午餐、一则简讯等。 12.当孩子放学进家门时,先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立刻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及微笑。 图:pexels.com

Read more

生活中如何教出一个聪明的孩子?

聪明可爱的宝宝是从么教出来的?答案就在看似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那些看似意义微小的言辞和行为,施加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几年后就可能塑造出不同的人格和智慧,并进而影响孩子的未来甚至社会的未来。 缺乏创新精神,让孩子失去发展后劲 10月初在帕拉阿图,学前教育专家、旧金山加大博士王云丽老师的儿童创新教育讲座让现场的听众们感受到:对孩子们的日常教育方式不可不慎。不恰当的话语、行为、教育方法,可能让孩子一生受到负面影响。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老师不了解真正的教育之道,让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觉中非常流行,结果损害了孩子们的信心和学习热情。 有一个14岁的学生做了一项校园调查,发现这样一个结果:学生们的自信心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从7年级到9年级、高中和大学阶段,没自信和非常没有自信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4.1%、29.9%、37%。 另一现像也很普遍。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这个时间段,很多学生为了得到高分、考上好的大学,拼命的读书学习,但一到了大学,却失去了学习动力、兴趣和探索精神。 这两个现像背后的原因很多,但都与教育上缺乏创新精神有关。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探索的成功和快乐。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总是强调分数、分数,分数决定大学,分数决定奖学金甚至决定职业。而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却被这一过于功利的过程埋没了。失去了兴趣和热情的学生自然又会失去自信。 留心生活中的教育机会 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王云丽认为:家庭和校园都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好地方,关键是教育者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来鼓励孩子,而不是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去压抑、打击孩子。说到压制孩子的创新精神,可能很多家长口头上都不会容忍这种做法,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却往往有这种行为。 比如,对于孩子拆玩具的做法,水平不同的家长做法就有很大差异。有的家长会阻止孩子、甚至吓唬孩子,不让孩子这样做;有的家长看到可能不吭声;还有的家长可能会和孩子坐到一起,做孩子的助手,探索、研究如何拆玩具,如何组装玩具。其实,这个拆玩具的过程正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过程。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动手发展阶段。错过这个阶段,只能造成孩子成长的缺失。 另外,家长要放手让孩子与环境接触。经常带孩子接触图书馆、博物馆等不同的环境,接触不同的教育主题。久而久之,孩子这类记忆与资源非常丰富,就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王云丽认为,教育创新不一定非要什么特殊的人物才能做。日常生活中,平时的课堂上,都有很多引导孩子创新的机会。但处理不好,也会损害孩子的创新能力,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要把握好创新教育的原则、机会、分寸和方法。 不攀比,摆正心态,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 孩子们的天分不同。在某一方面看起来很弱的孩子,在其他领域却可能非常出色。父母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独特才华。 一位酷爱京剧演唱的爸爸教自己童年的女儿唱京剧,可女儿怎么也唱不好。于是这位爸爸就觉得很失望,认为自己女儿不聪明。殊不知,这个女孩子对数学和语言却很有天分,虽然京剧唱不好,最后却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情,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博士。 另一个例子可能家喻户晓。台湾歌星周杰伦中学期间成绩除了音乐之外,几乎门门亮红灯。老师甚至对他的妈妈说:怀疑这孩子有智障。高中毕业,周杰伦大学没考上,只能到餐馆打工。 周杰伦的幸运是:他有一位好妈妈。妈妈对他从不指责、唠叨,而是一如既往,用「姐弟式」的关心鼓励儿子。如果没有母亲的不断鼓励,如果周杰伦被老师们那种「智障」的看法压垮而不敢去做出新的尝试,可能就没有最后这位享誉华裔歌坛的风云人物。 创新教育实际操作策略:如何教孩子阅读绘本? 王云丽老师给家长和老师提供的阅读教学策略是: 1、结合孩子的实际经验和理解能力。把阅读内容和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和理解能力串联起来,这样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尊重孩子的想像力。阅读绘本时,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往往会运用自己独特的想像力,来解读书中的故事、描述的内容。成年人可能觉得荒诞不经,但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限制孩子的想像,而要正面鼓励他们。 3、捕捉孩子的关注点。具体做法:把绘本放到教室一角,先让孩子自己阅读。孩子需要时,老师和孩子坐在一起看,了解孩子的关注点,然后据此生成一个新的教学活动,而不是老师自己先读再按照自己的设计给学生讲解。 4、不要因为次要问题而离开教学目标。课堂上不要过分限制孩子们,不要每堂课都强调纪律。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清楚:你是在培养他们守纪律的习惯,还是在培养他们的想像力、专注力?老师要清楚自己的主要关注点。 5、鼓励孩子们重新创编故事。比如,听到「大灰狼和小白兔」的故事。有的小朋友觉得大灰狼也会饿,也要吃东西。有的小朋友就突发奇想:像孙悟空一样,从小白兔身上拔毛,变出很多小白兔给大灰狼吃。孩子们开始不会想的很周全,但这已显示出他们的同情心,能从不同角度上去思考。 6、尊重孩子们的观点和立场角度。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成年人不要用自己的思想框框去限制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无论孩子对错,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首要的。一时的对错并不重要,在孩子成长后总有认识到的时候。不能因为一时的对或错,伤了孩子的心灵。 7、用多种方式、多条路径教育孩子。孩子们可能在某一方面不突出,但在其他方面很突出。比如,有的孩子音乐不行,但数学、语言可能很出色。家长不能用孩子不擅长的方面来评价孩子,要关注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Read more

带孩子旅游五大注意事项

假期中,许多家长朋友都计画带孩子出去旅游,无论您是长途或是短途旅游,制定一个良好的有计划的方案都会让您有备无患,与孩子一起享受旅行的快乐。 旅游地的选择 旅游地的选择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冒险性小的旅游地点如海滩休闲游或主题公园游等,应避免到偏僻的地区或一些探险性的旅游。还要考虑目的地是否有孩子喜欢的游乐设施。家长应尽量在行前就将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了解清楚,并收集有关的资料,如天气,交通,饮食,风土人情等,而不是盲目探索。另外要根据自己的预算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旅游计画,可以轻松负担的旅游是您明智的选择。 旅行必备品 要为孩子带好厚薄相当的衣服,太阳帽,雨具,防晒油,洗漱用品和小药箱等。开车长途旅行,孩子很容易变得烦躁和郁闷。一直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们要对此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如每开车一段时间后,车子要停下来孩子们可以下车活动一下。在孩子的座位上放一些小的枕头,会让他们觉得舒服一些。带的零食如饮料,水果,饼干等放在不同的盒子里,分期分批的给孩子,尽量不要过早的给。在车里还可以听故事,听CD,带上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和图书,喜欢写写画画的孩子还要带上一些纸笔。 行程安排 带孩子旅游的行程不能太长,旅游的地点也不要太多。家长们可根据自己假期的长 短和孩子的身体情况、景色特点和住宿情况来决定行程的安排,时间要安排的宽松一些,不要让孩子过度劳累和过度兴奋。早晨可以早一点走,让孩子睡在车里。开车时最好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乘坐飞机旅行,起飞前为孩子系好安全带。教会大一些的儿童用咀嚼、吞咽、哈欠、闭口鼻充气等方法,克服飞行中引起的耳塞现象。为了防止晕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于飞机起飞前给3岁以上儿童服用镇晕药。 饮食和睡眠 旅游期间孩子的生活规律较平时有所变化。家长应尽可能保持睡前的生活规律如洗热水澡和讲讲故事等,保证孩子定时就寝,第二天才有充足的精力和体力。旅游途中对于那些孩子以前没吃过的食物,要尽量少吃,避免过敏和肠胃不适。不要吃过多的高热量等垃圾食品。 安全问题 安全是家庭旅游的重要考虑因素。所谓安全因素,包括考虑旅游目的地的天气情 况,交通情况,旅游景点的安全和安全驾驶等。到海边旅游的家长尤其要注意水安全。 文/叶子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睡前10分钟问这3句话,孩子必将有出息!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张白纸,将来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大部分都跟家庭教育有关。我看过很多年轻人犯案的例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家庭教育环境不好,或者是父母工作太忙忽略了对他成长的关注。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孩子排忧解难,这才能对他的心理健康成长、性格的养成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对于孩子来说,每天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人能够分享,开心了有爸妈同乐,不开心了有爸妈倾诉,这些都会让孩子有个好睡眠,更好的面对明天与未来,这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平时工作太忙的家长会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或者有其他的家庭活动,来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如果在孩子睡觉前问孩子这3句话,不但可以加深感情,还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01 宝贝,你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上学以后,在学校待的时间,不管和其他人相处的时间,还是学习的时间,总会有喜怒哀乐在里面。晚上临睡前,和孩子有个短暂的沟通交流,问问宝贝,今天过得怎么样?开心吗? 这对孩子的内心是一种抒发诉求,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诉求,尤其是孩子不懂得怎样去表达自己,就需要家长主动询问,主动倾听,了解孩子。 02 今天你遇到什么事情了呢? 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是最好的情感纽带,每天主动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讲述今天都发生什么事情了呢? 家长的询问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引导孩子怎样去解决问题。让孩子有个好睡眠,还能加深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尤其是在校的孩子,细心的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他在校一天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时解决问题。 家长平时要和孩子多分享自己的事情,也可以讲一些“小秘密”,那么孩子也会把你当做好朋友,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小秘密”,如此“礼尚往来”,相信你一定可以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 03 今天你学到什么新知识了呢? 多问这句话会增加孩子对学习的乐趣呢。 小孩子都是喜欢展示自己的,在学到一个新知识时,向爸爸妈妈表现一下,家长再适时的夸奖一下,给予孩子成就感和自信,这样孩子会很乐意学习其他的新知识,并逐渐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以后孩子的学习就不用担心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养大的儿子成了客

“乡下养儿子是为养老,其实,我把儿子都养成别人家的儿子了,养成我家里的客。” 有一个朋友是做婚庆服务的,那天人手不够,找我帮忙。 婚礼过程中,我负责泡泡机,在司仪活跃婚礼现场的气氛时,赶在每一次掌声响起之前释放肥皂泡。所以,我坐在靠近婚礼舞台的宴席上,同新郎的亲戚一道进餐。 这对新人,是城里女儿乡下郎。新娘是本城人,新郎来自湖北乡下。宴席上的来宾,主要是女方亲友。其实,不用司仪介绍,从外貌特征和衣着来看,我也知道,坐在我旁边的就是新郎的来自乡下的父亲。 婚礼现场,总有那么一种热闹而又带着浪漫的气氛,但是,我感觉到,新郎的父亲似乎受到冷落。和各位来宾不相熟,又不了解城里的风俗人情,由于方言缘故,交流也不畅通,所以,他只在我们这一桌上频频举杯,邀请大家一道喝酒。到后来,只剩下我和新郎父亲相互之间敬酒。 新郎父亲知道我也来自乡下后,每次碰杯,都和我说很多话。他说,新郎的母亲晕车,家里也需要照看,她不能来参加孩子的婚礼,就他一个人来。 他憨厚地笑着说:“你看我今天是娶儿媳妇,我感觉我是嫁儿子。他们小两口,在这边,一年还能回几趟老家?以后,我和他妈在乡下,没什么大事情,也不会轻易开口让他们回家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 “儿子养大了,我心里高兴。乡下养儿子是为养老,其实,我把儿子都养成别人家的儿子了,养成我家里的客。”老汉喝酒之后,指了指新郎说,“他从读高中开始,就常年住在学校里,后来读大学,又读了研究生,离家越来越远,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他每次回家,我都感觉是客人来了。现在,又在外面成了家,回去得更少了,就更是客人了。” 新娘新郎来向老汉敬酒的时候,老汉已经醉了。 但我知道,纵使是把儿子养成客人,老汉还是打心眼里为儿子高兴,因为他刚刚说过,他还在努力把小儿子养成客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摘自《南国都市报》)

Read more

4种亲子关系类型,你是最健康持久的那种吗?

先让我们来对号入座,看看你现在属于那种亲子关系呢? 01、你是我的路人甲 我的一个朋友,孩子才一岁就被送回了老家由姥姥姥爷抚养。 我的朋友和她老公在北京工作,经常加班、出差,周末得空就约朋友喝喝茶、聊聊天。 我原来很羡慕他们这种婚后生活,觉得还像初恋那样,有时间享受二人世界,还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子。 但是去年,他们家娃6岁了,转眼到了上学的年纪。姥姥姥爷说北京的教育好,让他们把孩子接回来上学,但是回来以后,孩子每天闹着要找姥姥,做梦都会哭醒,回家就躲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跟自己不冷不热,就像路人一样。 现在有句很流行的话叫做:爸爸妈妈生,姥姥姥爷养,爷爷奶奶来欣赏。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那孩子也必定把我们当做那个可有可无的路人甲。 02、家中一切,小主至上 很多家庭还每天上演着这样的一幕: 孩子坐在沙发上,指挥着家中仆人们:去给我拿个苹果,去给我收拾书包,快喂我吃饭,赶紧给我穿鞋…… 家中小主整个就是一个九五之尊的皇帝,从来不会说“谢谢”“辛苦了”,而经常说的是“为什么没把东西给我收拾好”……家长仆人们也经常是一脸奴才相地说“对不起,对不起,下次不敢了”…… 这样的孩子在外面也经常会对别的小朋友颐指气使,自理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或问题,错误完全都怪罪于在他,她,它。 03、我的超级损友是爸妈 我们小区有个宝妈,每天溜娃不是目的,她的目的在于要对娃产生刺激。 每天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看看人家孩子,都会****啦,再看看你,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不对的事情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后面跟着的那个孩子,总是低着头,跟谁都不说话。 讲真,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都想给自己换个妈。 这样的孩子也会更加自卑,懦弱,没有创新,不敢与人交往,以后的人生绝对就是大写的“悲催”。 04、你不在我的朋友圈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孩子“妈妈是不是你的好朋友”,“妈妈在你朋友当中能排第几名”,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涉世不深,你也许能姑且称之为他们的朋友,但是,在他们步入社会后,你的朋友地位还能存续吗? 来让我们看看朋友的特点:相互尊重,相互分享美好事物,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自觉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在我们和孩子之间能做到吗? 我们跟孩子说过“对不起”吗? 我们有没有说过“你还小,你懂什么,听我的”? 我们跟孩子之间有共同的爱好吗? 我们有没有跟孩子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并且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呢? 如果答案都是否,那我们凭什么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Read more

把六个孩子全送进哈佛耶鲁后,她说,绝不要为孩子牺牲自己

这是一个震惊了全美国的美籍韩裔家庭。 父亲高光林,前韩国驻美大使。母亲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学英文系念二年级时,以全额奖学金作交换学生去美国留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博士,曾经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 这位被韩国媒体誉为“首席妈妈”的伟大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将六个子女,全部送进美国顶级名校: 大女儿庆信,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韩国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 大儿子京柱,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曾任麻省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现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二儿子东柱,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和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 三儿子洪柱,哈佛大学学业后,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后回到哈佛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受到耶鲁大学法学院的邀请,成为该学院首位韩裔客席教授。曾出任助理国务卿。 二女儿庆恩,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临床法学客席教授。耶鲁大学聘请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儿子定柱,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和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 《纽约时报》评论认为:“这个家庭,堪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据说,全惠星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专题采访时,透露了她独特的教育理念: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启发,中国有句话“功夫在诗外”,运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学”外。以下是这位首席妈妈的家教心得。 1、绝不要为孩子牺牲自己 我怀上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心情很焦虑。我日思夜想怎样做个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加上当时又没有别人的指导,连相关的书籍也找不到。我陷在这样的焦虑中,不能自拔。 后来,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忆起他们对我的教育过程,瞬间,不只是育儿问题,就连人生问题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样,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我的父母不是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人。他们始终在学习、进步,充实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影响到了很多人,也成为孩子们的榜样。 很多父母爱孩子至深,可能认为要一切为了孩子,无条件为孩子牺牲,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全方位受到呵护。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作为父母,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帮助他们看到未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为最好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目标,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日积月累,始终进步,并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方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仅仅有能力养育孩子,却没有能力引导孩子的父母,并不是合格和优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即使为人父母了,也要继续努力。父母的人生应该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断。做到这点,反而会比无条件牺牲更难。但是,这才是真正爱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要选择的路。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想想, 现在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我是否被一定要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这种价值观所包围,执着于孩子,而忽视了让自己成为被孩子所尊敬和爱戴的父母?我是否将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的代理人? 父母生育了孩子,但并不能拥有孩子。父母和孩子从一开始就是各自独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如果爱孩子,就要从“好母亲情结”中摆脱出来,努力做自己。 2、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读书的环境 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营造出来的。不用强求他们去学,孩子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书桌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刚结婚的时候,在我们租住的公寓里只有一张书桌。我和先生都是喜欢学习的人,对我们来说,一张书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说我可以先在茶几上学习。但先生马上反对,说那样的小茶几怎么能用来学习呢。 然而,我们当时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我们购买更多的书桌。所以,我先生只要有时间就去二手市场,希望能给我找到一个合适的二手书桌。终于有一天,他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回来了一张看起来不大却很别致的高档书桌。

Read more

天下沒有不爱子女的父母

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由于父母大都怀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双方的想法和观念难免会有摩擦,也就容易产生冲突和不愉快。其实只要找到问题的症结,用理解、包容以及关爱拥抱对方,亲子之间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身为父母的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个学员曾经跟我说,她希望孩子将来能知书达礼,关怀生命,但是她的孩子花费太多精神在电脑上,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其他的事,这让她非常困扰。她的期望听起来很单纯,无非是希望孩子懂得分辨是非好坏,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帮助的人。但是孩子忙着玩电脑,没时间关怀社会,难道就错了吗?如果希望孩子将来成为栋梁之才,我们以大松树作为比喻:松树要成为栋梁之前,得从小树苗开始栽培,给它时间成长,否则不满一尺高的小树苗,又如何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树呢? 同样的,这个学员的孩子正值小树苗的时期,正是需要吸收营养、让自己茁壮成长的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伟人和成功的企业家,都经历过一段自我完善、努力学习的生命过程,才有今日的成就。她的孩子上网也好,读书学习知识也好,事实上,这些行为都是成长过程的积累。此时,你要求他花时间去关怀生命,帮助别人,是比较难达成的期望。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表示你对生命的理解有所偏差。 作为一位修行人,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希望他健康成长,成为一个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并且有强烈的心理免疫力,能够处理并解决生命中的烦恼。 在孩子达成这个期望、长大成人之前,父母都必须去栽培他、引导他;其次,才希望他能够有能力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连自理的能力都没有,还有什么能力帮助别人呢? 这个听起来虽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期望,但如果世上的孩子都能够生活自理,将会减少很多社会问题。事实上,现在有多少孩子没有自理能力?有多少大学生放弃美好的青春和未来而选择自杀?多少孩子学了满腹经纶之后却只会抱怨找不到工作?当然,这些孩子会走到这一步,父母要负很大的责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造成孩子极大的压力,在他还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之前,先得到的却是失望,于是他开始否定自己,然后父母又不断地给他压力,他就不断地对自我失望再失望,全盘否定了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请问:他们对未来还抱有希望吗?对明天还存有美好的幻想吗? 我有一位住在温哥华的弟子,在中国的事业规模很大。他有个孩子边上学,边在理发店学理发,空闲时间还到一家超市做搬运工。当他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打了儿子两巴掌,儿子为了这件事还差点报警,最后儿子想了想:「算了,再怎么说你也是我父亲,就原谅你这一次,但下不为例。」 这个父亲有一天来找我:「师父,您说说看,我怎么会生了这样的儿子啊?」pic4-4 我说:「怎么了?我觉得你的儿子很好啊!」 他说:「我辛辛苦苦地拼出一番事业,他却在超市当搬运工。」 我说:「如果他是我的儿子,我会很高兴的。你想想看,他才十五六岁就知道自食其力,而且没有荒废学业,真的很难得。」 他就跟我说实话:「师父,可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人若无壮志雄心,死了都没有脸见祖宗。你知道我希望他将来做什么?我想让他成为大老板。」 我说:「你想的,他就能做到吗?你自己算是大老板吗?」 他说:「不是。」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孩子做到,这说不过去。 「你知道社会上有多少好手好脚却好吃懒做的人?有多少大学生自杀?你的孩子能这么上进,已经很好了。」 他说:「那么你期望我的孩子将来怎样呢?」 我说:「我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将来做什么,毕竟他不是我的儿子,但是我期望我的孩子能具有自理能力。」 他说:「就这么简单?」 我说:「听起来虽然简单,但你做得到吗?虽然你赚了很多钱,请问现在你幸福吗?快乐吗?」 他说:「刚开始赚了钱数钞票的时候,感觉很高兴,现在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我说:「如果你的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去打工而感到很快乐,对他来说,这就是幸福,你觉得不好吗?」

Read more

接孩子放学,你选择早接还是晚接?很重要!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放学时,幼儿园门口常常满满地站着很多的家长。那么家长是提前一些接孩子回家还是晚一些接孩子好呢?当前对于上幼儿园的宝宝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值得讨论,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向来都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 早接派 丁丁妈:早接是安慰孩子 丁丁妈说,我都是早早来接的,不论是我来接还是孩子姥姥来接,都是早早地在门口等着,一开门第一个冲进去,趴在门上看看孩子在教室里干什么呢?是不是玩得很开心?尽管现在孩子很愿意去幼儿园了,我们还是希望看见孩子在幼儿园有哪些活动,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另外,我觉得早点接对孩子也有心理上的安慰,他会觉得家长很关心他,孩子们就怕家长不来接,怕家长把他给忘了。 策策妈妈认为:早接,是为了孩子的期盼 策策妈妈说,每天早上送宝宝去幼儿园,妈妈要离开的时候,策策总会说:“妈妈,放学时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回家!”当然我没有提前接过他,从入园第一天开始到现在,都是按园里时间4点30。从他的话里面可以看出,孩子在玩了一天后,他最急于见到的肯定是爸爸妈妈,尤其是见到其他小朋友都让爸爸妈妈接走了,他的心里更是有一种期盼心理。为了不让孩子着急地等待,我是全职妈妈,不用怕耽误时间而晚接,尽量早点等在门外,从门外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期盼着,如果看见了家长,每一个孩子都在欢喜跳跃,孩子的心理就是这样,生怕家长不要他们了。 晚接派 天天妈认为:想让孩子多些玩的机会 刚入园时天天也是每天都叮嘱妈妈:“妈妈你早点儿来接我呀!”但是最近他已经完全适应并喜欢上了幼儿园的生活,也不再叮嘱我关于早点接的事了。先前是按时间去接,变成现在要等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后才愿意离开。他不急不燥地在玩着玩具,小朋友们走后,他还把小椅子都摆好堆起来。有时妈妈晚些出现的时候,都看见他正和几个被晚接的小朋友,还有长托班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 豆豆妈:晚接还可以多些与老师交流的机会 一些家长实在是享受不了刚放学时教室门口嘈杂鼎沸的声音和异常拥挤的场面。豆豆妈说,因为接孩子时人太挤,所以索性晚些去接了。一开始也会担心孩子会不会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了而哭闹不安,可是实践证明,豆豆适应得还挺好。另外豆豆妈说,因为晚去些老师不那么忙了,还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向老师了解一下她的情况,也不错呢! 国外学者曾经有一项调查,他们发现: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为什么会这样? 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是如果家长总是第一个来接的,突然有一天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走孩子,偶尔的一两次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总是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园区门前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一种被遗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巴妈是个工作狂,她儿子小巴是个可怜的娃,小巴妈每天风雨不改,都是最后一个接他回家。小巴妈每次跟我们转述老师的话,我们都有种想揍她的节奏:放学铃一响,小巴从一秒前的活泼突然安静下来,随后就是站在教室的一角默默地看着其他小朋友被一个个接走,眼里满是惆怅。当最后只剩下几个小朋友后,他总会带头自主地搬起小板凳放在幼儿园的铁栅后面,然后坐下来,手里抱着书包,样子像极了一只受伤的小兽。] 所以说,不管是早接还是晚接,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总是第一个,也不要经常落在最后。 幼儿园放学接孩子回家,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至少每周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对孩子来说,爸妈始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每周爸爸或妈妈最好亲自接送一次。因为这样的举动看似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爸妈平时忙,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总会来接我!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朋友圈里有个妈妈最近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出门口见到熟悉的小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也是妈妈来接我放学了……”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影响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