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里有没有委屈过,妈妈?

妈妈: 我是宝宝。 驻扎在你身体里九个月了,你每天都摸着肚子跟我说话,其实,我也有很多话想跟你说。 先道个歉吧。 特别对不起,妈妈,这两百多天,我给你添了数不清的麻烦。 孕吐失眠,腰疼腿胀,行动艰难,喘不上气……还有,那么爱漂亮的你,胖成了一团,脸上生了斑,妊娠纹一大片。 其实我很担心。 在你扶着洗手池吐得稀里哗啦的时候。 在你腰疼欲裂站不直躺不下的时候。 在你整夜难眠不停跑洗手间的时候。 在你往遍布妊娠纹的肚子上抹橄榄油的时候。 在你站上体重秤,发现自己又长了一斤半的时候…… 因为我的野蛮生长,你受了太多苦,我以为你会责怪我。 但是,你没有。 你还是每晚放胎教音乐给我听。 还是热切地到处学习养娃小知识。 还是抚着大肚子细细碎碎地跟我说话。 还是兴致勃勃地给我准备奶瓶澡盆小被子。 我睡着了你会担心“怎么好久没动了”。 我撒欢时你又担心“怎么动那么厉害啊”。 哈,多好的妈妈啊。 看来我选你做妈妈,真是选对了。 多么庆幸,造物主安排了我们做一世母子。 我在苍茫和混沌中游历了亿万年,才机缘巧合遇到你,成为你的孩子,这是多大的缘分和幸运。 谢谢你妈妈,给了我一世为人的机会,让我可以体验爱恨情仇,品尝人间百味,经历顺逆成败,感受欢喜悲忧,看美丽和不美丽的风景,听动人和不动人的故事。

Read more

孩子,我不欠你的!震撼无数父母

有个外国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所以外国小孩从小就会自己努力,等继承了父辈祖业,也会如此传承,几代过去,就成就百年企业。 有个小孩问他爸爸:“我们很有钱吗?”爸爸回答他:“我家有很多钱,等我死了,这些将来都是你的了。”所以,富人小孩,从小就被娇惯坏了,爹还没死,他们就开始大把花钱,整日无所事事。等到他们接手了父辈产业,很快挥霍殆尽。所以,古语云:“富不过三代。” 下面看一个故事,就可以更好了解对待孩子教育的差异。 去年暑假,一个朋友把自己13岁的儿子送到了朋友玛丽家,说要让儿子见见世面,请玛丽照顾一下。因此,玛丽就开始了她对一个未成年男孩的“照顾”。 刚从机场接回男孩,玛丽就对他说了一番话: “我是你爸爸的朋友,在一个月的暑期生活,你爸爸托我照顾你。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照顾你的生活并不负有责任,因为我不欠你爸爸,他也不欠我,所以我们之间是平等的。你13岁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从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时起床,我不负责叫你。起床后,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后你得自己把盘子和碗清洗干净,因为我不负责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责任。洗衣房在那里,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这里有一张城市地图和公共汽车的时间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里玩,我有时间可以带你去,但若没时间的话,你要弄清楚路线和车程,可以自己去玩。总之,你要尽量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因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来不会给我增添麻烦。” 13岁的小男孩眨著眼睛听着这位不许自己叫她阿姨,坚持要他直呼其名——玛丽的一番言语,心中肯定是有所触动的。因为在家里,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全盘负责。 最后,当玛丽问他听明白了没有的时候,他说:“明白了。” 是啊,这个阿姨说得没错,她不欠爸爸,更不欠自己,自己已经13岁了,是个大孩子了,已经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门,去自己喜欢的地方。 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个孩子变了,变得什么都会做,他会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后叠被子,吃饭后会洗碗筷,清扫屋子,会使用洗衣机,会按时睡觉,对人也变得有礼貌了…… 他的爸爸妈妈对玛丽佩服得五体投地。问她:“你施了什么魔法?让我儿子一个月之内就长大懂事了?” 宠爱,不是真爱。 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要把世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 很多父母不把孩子当人,而是等同小猫小狗一样的宠物。他们像对宠物一样,为孩子选择好了一切,吃什么,住什么,用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一切的一切。 而实际上父母们应该做的,仅仅是对孩子说人话,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一个人。这是必须的。因为他们真的是人,不是小猫小狗,只需要宠爱就够了。 希望年轻的父母,学会为自己和家人活着,也为社会活着。而不是再象过去父母那样,只为孩子活着。孩子有他们的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寻找,靠自己创造。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中成长,不要做生活全包的父母,避免教出只会学习的“低能”孩子。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和孩子吵架是孩子不懂事吗?错,是你不懂事

每天早上7点,海海的妈妈和儿子都会为了起床这件事儿发生冲突。 “7点了,该起床了。”海海妈妈轻声说。 “嗯……”海海翻了个身,眼睛睁也没睁,继续睡。 妈妈坚持:“你该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孩子继续谈判:“再睡一会,就一会儿……” 妈妈不满意地厉声喝道:“现在就起床!为什么每天你都要来这么一遭!”见孩子还没有反应,她忍不住把孩子硬拽起来,呵斥他,让他穿衣,然后便匆匆去厨房准备早饭。 期间,她回到卧室,发现孩子一直坐在床上发愣,便吼了他两句,又回去准备早餐。 早饭准备好了,起床时间已经过去半小时,妈妈回到房间,看到孩子还是赖在床上,只穿了条裤子。 最后,妈妈终于失去了耐心,狠狠给儿子一巴掌,强行给他穿上衣服,儿子尖叫着哭了起来。 避重就轻的战争 我常听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难管教了,哪里像我们小时候,对父母惟命是从,稍有违逆,少不了一顿打骂。 现在的孩子,“尊重”提得多了,他们反倒是上了天,越来越不听话。 为什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这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正在发生剧变,民主性大大增加,孩子在民主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外界强加的权威感到厌恶。 因此,他们反抗,他们证明,他们要释放自己内在的力量。 这时,如若我们还守着为人父母的那份威严,势必会爆发一场又一场的“权力之争”。 在这个事件里,妈妈表面不断催促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起床”这件事,否则她会立刻协助孩子完成。 她想要试图让孩子顺从她的想法“我要你起床,你就得起”,而孩子则要向妈妈证明“我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很显然,母子俩都想做这场战争的赢家。 这,就是权力之争。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巨婴国》里说,情感的对立面是权力。 在争论的当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了其次,谁能成功地“拿下”对方成了首要关注点,这是心智尚停留在婴儿阶段的表现。 除了亲子关系,权力之争在其他关系中也普遍存在,婆媳争夺管教孩子的权力,夫妻争夺家庭的最终判定权…… 退出权力之争 妈妈解决孩子起床问题的方法有很多,退出战争是方法之一。 权力之争中,企图用说教、指责的方式去强迫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基本都不会成功(事实上,此方法在大多时候都无效),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在势均力敌时主动举白旗。

Read more

你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爸爸?30件小事一看便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爸爸妈妈都在拼命赚钱,留孩子跟着爷爷奶奶; 或者爸爸在赚钱,妈妈陪着孩子,殊不知爸爸对孩子性情的塑造也非常重要。 ********** 英国著名学者哈伯特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经说过:“我想不出还有比获得父亲的保护和爱更强烈的青少年需要。” 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发现:在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更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合作与社会技能,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低。 另一调查也表明,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所以,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能过得幸福,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有一个优秀的父亲形象,那么,请从今天开始做个好爸爸,多陪伴孩子! 30件成长大事,在孩子成年之前,需要爸爸陪伴着去完成,你做到了几件? 1、至少教会孩子下一种棋 2、与孩子一起“异想天开” 3、和孩子多做一些益智游戏 4、带孩子一起锻炼身体 5、饭后和孩子一起散步 6、和孩子一起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 7、与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 8、和孩子一起准备晚餐 9、和孩子一起孝顺长辈 10、陪孩子参加各类竞赛 11、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 12、对孩子说说自己的工作 13、和孩子享受园艺的快乐 14、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 15、每年和孩子来一次长途旅行,开阔孩子视野 16、陪孩子一起逛逛书店 17、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Read more

宝宝总爱吃自己手指,需要阻止他吗?

1. 宝宝为什么喜欢吃手指? 有证据表明,一些宝宝甚至在出生前就开始吃手指了,并且很多宝宝都会出现吃手指的现象,我们可认为是一种习惯,并且这种习惯很常见,可能宝宝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吃手指多发生宝宝感到压力或比较累的时候,吃手指可以使宝宝冷静下来并获得自我安慰。 2. 宝宝吃手指了,家长应该做什么? ● 当您发现宝宝吃手指了,首先不要紧张和沮丧,因为超过一半的宝宝在7个月大左右就不会再吃手指了,有些宝宝可能需要年龄再大些才不吃手指,您所做的就是耐心等待。除非宝宝5岁左右还在吸手指,您才需要担心。 ● 当宝宝吃手指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使用安抚奶嘴,或让宝宝玩其他玩具。 ● 帮宝宝经常洗手,以减少手-口传播疾病的风险。 3. 什么时候需要带宝宝看医生? ● 宝宝5岁时还在吃手指,需要看儿科医生或心理医生。 ● 出现手指肿胀或感染。 4. 有哪些治疗方法? ● 通常只会对超过5岁的宝宝仍吃手指的宝宝进行治疗,因为随着宝宝年龄长大后入学,他会进步很快,由于同龄人的压力,他至少会改的白天吃手的习惯。 ● 刚开始可采取温和的提醒,特别是在白天提醒他,如他减少吃手指的次数,就鼓励或奖励他。 ● 如温和的提醒不起作用,可采取“厌恶法”,主要方法是在宝宝的手指上涂苦或辣的东西,在手指上缠上绷带等,目的是宝宝每次吃手指都会提醒他,让他逐渐对吃手指产生厌恶。

Read more

强势妈妈对家庭是毁灭性的,儿子懦弱,女儿霸道!

很多人都知道,母亲对于孩子,对于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娶一房好太太富三代!但是一个强势的母亲对于家庭来说却是毁灭性的,这是为什么呢? ▊ 1. 妈妈越强势,儿子越懦弱,女儿显霸道 强势女人不等于女强人。我们所说的强势,更多指的是性格上而不是事业上。很多女强人工作中是“铁娘子”,回家就变“小娘子”,反倒婚姻很幸福。相反,有些女人事业未必做得很大,但脾气很大,气势很大,特别喜欢在家里说一不二,我们把这种在家里喜欢做“女王”的妻子称之为强势女人。 心理咨询发现,一般来讲,当父亲在这个家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之后,母亲就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从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这个角度来看,女儿就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女儿也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很多家庭中,关系紧张的母女往往就是性格相同的母女,那就是厉害的母亲一定有个厉害的女儿;脾气暴躁的母亲,一定会把脾气暴躁的毛病遗传给自己的女儿,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当女儿反抗母亲的专制时,女儿也在偷偷地继承母亲的这种专制,并会顺理成章地带到她将来跟她女儿的关系中。 ▊ 2. 约束让孩子失去自信,孩子情绪不稳定,没有主见,事事都过分依赖父母。过分严厉的管教方式,容易抹去孩子的个性。 很多母亲把培养子女当成自我实现途径,如果能成功地把子女培养成名优秀人才,她们常把自己价值依附于其子女身,子女成功是她们成功,子女失败是她们失败。所以,很妈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移其子女身,把自己意志无形地强加给孩子,而孩子则在这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过分苛求造成年幼孩子失去安全感,心理压力增,这个时候孩子就变得疲沓,任何批评都无法触动他,变得底气皆无,碌碌无为。 在强悍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那儿子呢,则会出现另一种情形,那就是无条件逃避。因为,当母亲总是指责、批评丈夫时,其实是在指责、批评一切男性,儿子作为男性必然会跟他的父亲一样躲在无人的角落。 所以当一个性格过于强势的妻子喜欢嘲笑、奚落她懦弱的丈夫之时,她其实也等于把这种嘲笑和奚落同样甩给了她的儿子,所以,强悍的妻子,必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她越指责她的丈夫懦弱,她的儿子也就越懦弱。 ▊ 3. 强势母亲会让儿子没男子气。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往往也是靠母亲的意志和领导。这样的结果,是使父权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地位,如果一家想维持相对和谐,对于母亲的意见和建议,父亲只能是“坚决拥护”,否则就是争吵或冷战。于是乎,弱势的父亲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家庭领导地位拱手相让。 在这种母系家庭生活的男孩,确实是很不幸的。孩子小时强势的母亲还显现不出问题,等到幼儿期和童年期时,由于父亲的懦弱,且无法阻止母亲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孩子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一:男孩难于男性化。孩子对男性力量认识较少,会出现“父爱缺乏综合征”,缺乏阳刚之气,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发育较慢,并存在诸如焦虑、自控能力弱等情感障碍,在性格方面也会变得懦弱、胆小、孤僻、自卑等。当未来进入社会后,会出现各种不适状态,无法按自己性别角色规范行事,喜欢找强势的女人结婚,无法成为值得依赖的丈夫。 问题二:使孩子不敬重权威。父权丧失的家庭,会导致孩子不仅不能从父亲身上学到尊敬权威、明白等级,而且还会认为男性就是和父亲这样的。同时在功能不完善的家庭中,孩子面对强势的母亲,往往会本能的讨好“强者”,尤其是男孩,他们也会跟着母亲,在不知不觉中反抗父亲,不重视父亲的意见。 问题三: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母亲过于强势,是其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会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保护者。害怕自己担心的问题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只要是不利于孩子的事情,都想过滤一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避免发生。于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要求孩子跟着她走,最终孩子就会什么都不会,完全依赖母亲,更加印证了母亲的想法。 问题四: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强势母亲往往是能力出众和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培养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方法,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于是在无形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把自己的价值依附于孩子身上。不能否认,这些强势母亲付出很多,但恰恰是这些“付出”,使孩子感到压力,容易造成孩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成年后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 问题五:让孩子难于独立。强势母亲不仅丈夫面前强势,也在孩子面前强势,不容许孩子说“不”。长期处于母亲的强势控制下,自然忽略孩子的特性和感受,孩子在生活中独立做决定的机会不多,一切都由强势母亲教导、指挥、安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放弃自己的承担,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能力,形成对母亲无条件的服从和依赖。 问题六:孩子学会消极抵抗。强势母亲使孩子失去自我,感觉所做一切都是为了母亲,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孩子在强权压力下,知道抗争是无用的,虽然内心在说“不要”,但也只能表示表面上的顺从,这也是孩子感觉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有自主权。于是,孩子面对自己不能掌控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采取消极态度,磨洋工就出现了。 问题七:孩子难于学会社会交往。父母是孩子最早认识的同性和异性,和他们的友好相处,能让孩子习得长大后与同性异性朋友相处的方法,这决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强势母亲的管理下,这种社会性的交往变形,使孩子害怕遇到否定和拒绝,习惯于隐藏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防御模式,使其有被社会孤立的倾向,难于融入社会。 问题八:强势母亲会导致“恋母情结”出现。强势母亲由于投入的爱越多,期待的收获也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甚至还会把儿子当作“替代配偶”,作为情感依托的唯一对象。最后有可能渴望占有儿子,以至于渴望分享儿子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使孩子难于摆脱母亲影响,获得真正的自我。这在成年后,使男孩难于认同其他的女孩,更加依赖于自己的母亲。

Read more

不当完美妈妈,孩子更快乐

亲爱的妈咪,你知道吗,其实你不需要当一个完美妈妈。在孩子面前,你不需要是什么都会、所有情绪都藏起来的无敌铁金刚,和孩子一起成长与学习,你更轻松了,你不完美,而孩子却也更快乐了。 先花一点时间,深呼吸,然后对自己说:“我不用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你把一定得成为完美妈妈的沉重想法扛在肩上多久了?那个集永远的慈爱、耐心、聪明、好脾气、用不完的精力,还是个好厨师好主妇、全功能的形象,谁真的见过这个传说中的人物? 这并不是说,身为母亲不用竭力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而是说,当我们试图掩饰错误、不愿暴露缺点、犯错了也不道歉时,其实是在伤害孩子;我们应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是多面的,人们也是,允许自己展现真实、完整的母亲模样。 我们不只为自己卸下达到过高标准的重担,也让孩子知道他们也毋须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当我们给不完美和犯错一个空间,同时也给孩子一个机会深入了解自己,并成为对自己诚实的人;抛弃完美让我们、也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其中一个展现我们人性一面的方法就是承认错误并保持谦逊,如果你的姿态太高,这不只让你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而且遇到挫折时,就真的会摔得很深;而如果你承认自己的过失、坦诚不遮掩,不只避免过大的失落,也同时教给孩子重要的一课。 很多时候,当事情出状况时,我们不但不接受自己的短处(这里,我强调的是“短”处)并负责任,反而说谎或怪罪他人,坦诚相对能让孩子看见真实的你,并促进你们之间最深层的连结,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也是一种真正自信和自爱的表现。 当孩子把我们逼到耐性的极限,我们就会爆发,不管是教养儿童还是青少年,身为父母,我们为孩子设下界线,当他们跨过那条线就开罚,然而不免发生因为过于生气和失望,一时失去判断而太过严厉的状况,说了一些像“这学期剩下的时间罚你禁足”之类的话,和小孩、尤其是青少年的互动中,我们很容易过于激动 (我自己和小女儿也争执过几次),一旦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过于激动的事实。 可是常常由于难堪而不愿弥补过失,无法承认自己其实欠缺思考,甚至更残忍的是,无法收回已说出口的过度处分,我们害怕自己看起来很愚蠢,害怕会失去权威,也害怕孩子从此不再尊敬我们。 可是,还有更好的方法,你可以向孩子承认失控,并说:“我不会对处罚你这件事道歉,可是请原谅我失去耐心,还有我所说的话(或过于严厉的惩罚)。”你正在告诉孩子:人生充满过错和不完美,而且,我们不总是从做对事情中学到东西,而是从做错事里学到。 所谓的成熟,就是负起责任、了解没有一个人总是完美,我们永远可以回头面对错误,教导他们“完美”真正的意思,是找到能将事情完成或做得更好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我和理察过去都会和对方开玩笑,“我没有很好,你也没有,但是一切都算好”,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坚强和愿意弥补过错的样子,也同时是在向他们展现,弱点是和其他人性特点并存的。 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脱下你那刀枪不入的盔甲,给孩子身为普通人的权利,同时,也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家长,体悟到我们就是自己,完美地不完美着,真的很棒。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你给孩子的陪伴,竟然90%都是“假的”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关于陪伴这个话题,总能让家长们众说纷纭。 家长A:我抱起砖头就没法抱孩子,放下砖头就没法养孩子。 家长B:总陪着孩子,哪来的钱养孩子? 家长C:没钱,孩子想要的东西,你能给? 家长D:我们天天陪着,孩子照样顽劣,难管。 有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们都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呢? 带孩子去游乐场所,让孩子自己去玩,自己找朋友玩,或和自己玩,而父母盯着手机专心致致,一副全然忘了孩子的样子; 参加某些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或让孩子独自研究什么新奇小项目,而父母则忙于接电话,安排工作什么的,忙得让孩子不敢打扰; 在孩子的纠缠恳求下,终于答应陪着看部动画片,孩子兴奋又开心,但看不到十分钟,父母要么不耐烦,要么在孩子身旁睡着了; 美其名曰陪孩子,不外出,却唤来一群朋友,一边打着麻将一边对孩子说:“你还不快点去学习、看书。” 睡前,孩子一再要求父母讲个故事,父母会大吼埋怨:都忙了一天,哪有力气给你讲故事,赶紧给我睡去。然后侧身自顾自地刷手机,孩子委屈睡去; 哪怕真陪着孩子做作业,也是充满火药味,不是挑剔就是指责…… 曾有位妈妈在微信向我诉苦,她说她五岁的儿子很调皮,爱耍赖,爱发脾气,霸道不讲道理,比留守儿童问题都多,但父母明明就陪在他身边,从没离开他半步,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才五岁就拥有专属自己的ipad,爷爷奶奶也当他是手心的宝,疼得不要不要的,他应该是个很幸福的孩子才对,但为何孩子还这样让人头疼? 我问:“那你和孩子爸爸平时是怎么和孩子相处的呢?” 妈妈说:“小孩子啥也不懂,给他玩具,给他好吃好喝好玩,有老人看着,就可以啦,还要怎么相处呢?我们要上班,回到家也挺累的,孩子可以在父母身边玩,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呀。” 我顿然明白她儿子为什么会如此,这孩子的坏脾气,爱耍赖,霸道不讲道理,都只是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已。孩子的父母并没有给孩子真正意义的陪伴,所以孩子即使天天在父母身边,但依然是孤独的。 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很多孩子看似笑靥如花,幸福快乐,没有留守的伤痛,也没有物质的匮乏,但却无比“孤独”无比“焦躁”,因为虽然父母在身边,但依然缺陪伴,缺关注,缺爱。 我们的陪伴,仅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满足了孩子的吃喝,驱赶了孩子的黏扰及依赖。 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什么? 陪伴,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陪伴,是真诚的接纳和欣赏;

Read more

你不是脾气大,而是对孩子耐心不够

周日老婆开着车,载着我们去商场。 在一个掉头的地方,一辆黑色的小车从右侧猛地插过来,从我们前面强行掉头。 为什么就不能等等呢? 就那么几十秒的时间差,险些撞上。 在我们城市的路上行车,都是这样的场景,大家见怪不怪了。 记得很早以前,坐着一个朋友的摩托车,在火车站广场前面的车流里走着。 他没花多少时间就穿了出来,好几次跟大公交车抢位置。 我是吓出冷汗,他却轻描淡写地跟我说没事,不能等,一定要见缝插针,谁胆大谁就能有路。 等不起的当下,急功近利成为一种常态。 可惜的是这种心态还折射到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 我们常常说“孩子,你慢慢来。” 可是慢慢来,慢慢来,你真的等得起吗? 你敢等吗? “快点快点!”无数的父母在催着孩子。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能这样做。” “我没时间跟你说,你自己去想。” “赶紧去学,你同学朋友都在学。是不是要我发火才去?” 看上去是脾气不好,其实是耐心不够。 今天生的孩子,恨不得明天就能成才。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这个,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也赶紧去报名,而不管孩子内心是不是愿意,不看是不是真的适合孩子。 关键是得不断地去塞。 塞满孩子的空余时间,塞满自己那颗焦虑的心。 失去了耐心,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空洞无力的。 常常有一些妈妈说“我认真地读了书,看着案例,听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 结果回家一遇到问题,还是不行。

Read more

別把孩子的分数當命根!请客观看待它

在孩子们之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两三个阿拉伯数字,竟然成了孩子们的“命根”,这难道不让我们做父母的反思吗?其实,分,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命根”了,更是父母的“命根”,很多父母都是以孩子的分数来论他是否是“英雄”。父母抓住这个“命根”就等于抓住了希望吗? 有两个孩子同上初中2年级,也是一对成绩相当的好朋友。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彼此的父母都会很关注两个孩子的成绩,言语之中也会透露出比较之意。一次期末考试之后,两个人都同时退步不少,面对成绩,两人都没有勇气告诉父母,因为她们已经预料到结局将很惨。好在两个人还能互相安慰和支撑,但是,不想面对的心态促使两人商量着如何逃避,萌生了逃跑、自杀、跳楼等想法。但是,最终还是理智占了上风。   如果两个孩子一时想不开做了傻事,父母岂不是后悔莫及?而今,多少孩子面临分数的压力而患上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父母抓住“命根”后想要的结果吗?这是父母没把孩子当命根,而错把分数当“命根”的结果。     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有思想、有情感、有主动性、有差异性、更重要的是有潜力。而分数只是一个数字,一个有局限性的标尺,“分数”与“孩子”根本没有可比性。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全面地了解孩子,激发孩子的各方面潜能,不仅仅以“分数”去测量孩子,帮助孩子在品行、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分数绝不能衡量孩子的全部能力,更不能成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尺。死读书考高分也不代表成功,因为这个社会,“高分低能”的“人才”比比皆是,根本没有什么担当、做事的能力,当然,这样的人也很难在这个竞争日益激励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孩子能愉快地、主动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才是成功。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又该怎样面对“分数”这个东西呢? 不以高分而雀跃,不以低分而萎靡   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当她考试成绩不好时母亲就会非常沮丧地说:“我们辛辛苦苦培养你,你这么不争气、没出息,让人失望。”并且好几天都不理她。但当她考好时,母亲特别欢喜,又亲又抱,还说:“真是妈妈的好乖乖,袜子都放着,我给你洗。”女孩总是觉得苦笑不得,总想问一句:“母亲,您到底是爱我,还是爱分数?”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因孩子考高分而雀跃,也不要因为孩子考低分而萎靡。  要改变对“人才”的认识   不是分数考得高,以后成就就大。大量事实证明,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分数高的人。比如:爱迪生小时候曾被当做低能儿,然而他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小时候是被学校开除的儿童,但后来成为日本著名的主持人和畅销书作家。   而且,不是只有知识渊博的科学家是宝贵的人才,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尽心尽力的人也是人才。所以,我们要改变对人才的观念,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岗位都需要卓越的人才。  以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为基准   卓越人才的基础是健全的人格,我们首先要重视对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培养。我们和其他父母之间动不动比谁的孩子学习好、分数高,这本身就把“分数”放到本来不该有的高度。而我们过度重视分数,反倒会看不见孩子品质上的优势,而良好的性格和人格才是幸福的源泉。这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 帮孩子打开兴趣之门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讨厌学习。我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提升成绩,而是先让孩子转变学习态度。如何转变?从孩子现有的基础上,给他能消化的简单知识,逐步提升。当然,这需要我们绝对的耐心和对分数完全地不在乎,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孩子的进步才会从分数上体现出来,但父母为孩子打开的是自发学习的大门。  因材施教,注重孩子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突出的智力能力,我们一定要发现孩子的擅长之处,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引导,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优势,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最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要看到孩子的天赋,了解孩子的智能特点,不要抓住“分数”不放。如果我们总是盯在“分数”上,就很难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看不到孩子的优势,又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人才呢?   另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我们要给孩子真切的关怀,而不是将孩子等同于一个符号或一个分数。我们要对孩子的德行、体育、美育、劳动等各种方面给与关注,这些都是孩子整体素质的反映。只有我们自己先建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来自:wallcoo.ne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