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男孩,长大会幸福?

导语: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社会对男性的要求都更苛刻一些,所以,对于家中有男孩的父母来讲,想把孩子培养成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建议家里有男孩的妈妈能好好阅读,因为这篇文章很可能对你有大的帮助。 这篇文章将男孩的一生分为了0-6岁、6-14岁、14岁-成年三个主要的阶段,并针对这个三个阶段男孩的发育特点、父母在此阶段的重要作用、养育时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都进行科学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如何养好一个男孩? 如果男孩培养得当,他们可以成为非常棒的爱人、父亲和工作伙伴,展现男性的美好一面:能干、会照顾人和稳重。 那么男孩子究竟是如何成长的呢?我们父母在他们的成长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关注男孩成长的心理学家们把男孩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6岁) 温柔幼年 这段时期里虽然父亲的角色也很重要,但男孩依赖的主要是妈妈,因为他们需要很多的爱和安全感。 >>>> 发展特点 男孩还是婴儿时,他的需求和女孩没有什么区别。他需要和一个抚育他的人建立特殊的亲密连接,这个抚育者往往是母亲,母亲提供他最需要的奶水、安抚和拥抱。父亲这时候会和孩子玩一些让他兴奋的游戏,比如抛高,举高,骑肩上等,这些一般是母亲不会做的。 随着孩子的成长,男孩和女孩的区别会开始慢慢出现。女孩子比男孩更会认脸,触觉更敏锐。而男孩子生长得更快,从2、3岁开始玩的时候会占用更多空间,喜欢使用物品,喜欢把积木搭高。 >>>> 父母的作用 如果母亲是男孩的主要抚育者,他会把母亲当作亲密关系和爱的学习榜样。如果母亲温柔但坚定地设定规矩,不是用打骂或羞辱的方式,他会接受这些规矩而且进步很快。因为他知道妈妈爱他。 如果母亲喜欢教他说话,他大脑的语言能力会发展更快,让他更爱和人交往。而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或交流能力是很多男孩长大后的弱点,母亲在男孩幼年期就可以注意这一点。 如果母亲经常情绪悲伤,对男孩缺乏关注,男孩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变成容易悲伤难过。如果母亲总是生气,打骂他,他会迷惑母亲是否爱他,导致缺乏安全感。 母亲应该接受男孩爱冒险的天性。当男孩捉了一只小蜥蜴或者用泥土堆了一团东西时,母亲应该感到骄傲和快乐,而不是催他洗手换衣服。父亲可以逗他玩,和他假装摔跤,同时要与妻子一起照顾他。小男孩就会知道:男人可以是让人激动的、友好的、爱读书的,也可以分担家里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任务。 >>>> 需要注意的地方 对于和母亲分离,男孩会有更强的焦虑症,如果感觉被抛弃,他更容易关闭内心,不和外界交流。如果可能,男孩在三岁前,最好由家人照顾。有分离焦虑症的男孩可能会在幼儿园表现得好动或者有攻击性,大人们很可能会他贴标签,说他好动爱打人,而这个标签可能会一直跟随他。 如果是由家人照顾或者是在只有几个孩子的小型家庭式托儿所由有爱心的老师照顾,男孩会适应得更好,分离焦虑症会降低。三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和把他放在心里特殊的位置的人度过幼年期。男孩们最早需要学到得是亲密、信任、温暖、快乐和友善。这些幼年时体验到的感情会帮助他更平稳地度过容易冲动的青春期,平衡他爱冒险和爱竞争的天性。 >>>> 总结 六岁之前,男孩和女孩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最好是由母亲担任主要抚育者,父亲积极协助。重要的是有一两个关键的人爱他,在他的幼年期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他会一生都有内在的安全感,他的大脑会获得亲密交流的技能,喜爱学习和互动。

Read more

面对孩子挑食的问题

孩子如果有挑食的不好习惯会让家长很烦恼,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饭菜被丢在一旁,孩子却偏要什么汉堡包、巧克力。一方面家长担心孩子的营养不够,一方面又不知给他吃什么好。大部分的儿科专家认为只要孩子的体重不过胖或过瘦,生长曲线正常,孩子的营养摄取会基本满足他的生长需要。但是家长帮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却是很重要的。下面就是一些比较实用的办法。 减少零食 尤其不要在正餐前给孩子吃零食。即使是健康的食品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久而久之养成不好好吃正餐的习惯。正餐前15分钟不要给孩子喝水或其他饮品。那样孩子的小肚皮就不会那么饿了。 给孩子尝试多种多样的食品。有的家庭总吃同样的食品也会让孩子失去兴趣。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营养方面的简单知识。如为什么他们需要吃水果蔬菜,这类食品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征求他们的意见,想吃什么然后一起动手准备。孩子如果参于其中,自然就会对自己“成果”比较感兴趣。如让孩子成为准备食品的好帮手,给他们安排一些简单易做的事情如摆桌子,切菜,搅拌等等。这样会增强他们的食欲和兴趣,也会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改变食品的制作方法 如果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可把这种食物另加工处理让孩子认不出来。因为强迫进食会导致逆反心理。 全家一起进餐 温暖快乐的氛围也会增强孩子的进食欲望。另外家长借机也可在孩子面前做一个饮食健康的好榜样。 不要给孩子盘子里放很多的食物 只放一点点,吃完之后再添。 多鼓励孩子尝试新的食物 每次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帮助他们慢慢适合新口味。多给予正面的资讯和鼓励,也可采取一些游戏的办法。如每吃一口就会有机会给太阳周围画一道光线。 创造充满乐趣的晚饭时光 如烛光晚餐,游戏晚餐,周五特殊晚餐等。让孩子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当然他们对于饮食的态度也会变得积极起来。 不要给孩子准备正餐备用食物 “孩子如果不吃晚餐,就可以吃这个”,不要忘了,饥饿是进食的最大动力。 如果您有一个挑食的孩子也请不要担心,凡事贵在坚持,慢慢引导。不要忘了,孩子也在慢慢长大,慢慢懂事哦! 文/叶子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千万不能错过孩子阅读的黄金十年!

阅读的黄金十年可以说是从0岁开始到10岁,最需要做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   孩子在0-6岁有一个感官关键期,从出生起,孩子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这个时期孩子就可以接触图书,由父母开始进行亲子共读。而这个时期的努力,将为接下来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育)指出幼儿的文化敏感期,萌芽于3岁。在这个时期,孩子会有一个识字敏感期,此时期的阅读建议是: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经典绘本,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识字,就不给他阅读,而是要多阅读,让孩子从宏观上认字。这个时期,孩子能宏观地认识文字,也就一个整体的形象,还不能够分解字的笔画,达不到书写,更不能掌握字的含义。   5-7岁,孩子进入大量认字的阶段,可以读一些简单文字类的图书,比如《中国童谣》、《开心柯蓝》、《不一样的卡梅拉》等图书。   8-10岁,孩子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开始有自己明确的阅读爱好。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这个时期可以读深厚一点的书,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绘本阶段,比如《诺贝尔青少年系列》、著名翻译家任溶溶担纲的《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这套书下周可能会在咱平台开团,还在确定当中,希望鱼爸能给大家争取最大福利)。  这个阶段,孩子就像一个海绵一样,吸收着周边的信息,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的触角不断伸长,阅读的视野不断扩大,如果在这个黄金时期没有让孩子的阅读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到了高年级或者大学,要想再去弥补,难免“先天缺陷”,无法治愈。   那么,为什么要在10岁前培养呢?   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主要是在10岁前形成。  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经这样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0岁。在这段时间中,如果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以至后来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永远无法拔掉和剔除了。”   阅读的黄金十年,给予父母三个建议  1、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   这个事从我最近的一个发现开始说,我们家小小鱼爱读书的,但是如果我在看电视,他会走过去说,我要看动画片,如果我在看手机,他就会走过去说,我要玩游戏,如果我在看书,你猜他会怎么样?他就要我给他讲绘本。   如果家里的电视机的声音慢慢消失,书房的书不断增加,去图书馆的次数多了,给孩子增加书的速度高于应酬吃饭的次数,基本上会在家里形成一个读书的氛围,有人读书,有书读,就差安排一个时间了。   而看电视和玩游戏是时间杀手,大人不玩游戏?听说很多爸爸是网游高手,很多妈妈是麻神。该醒醒了,孩子正看着你呢! 2、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很多人会在平台或者微信找鱼爸咨询给孩子读什么书好,我一般会首先问孩子读过什么书?喜欢什么类型的书?很多妈妈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如何,所以选书无从谈起,对孩子的情况不了解。   另外就是对出版社和图书的分类、来源、渠道就更不了解了,这个情有可原,但还是希望父母在孩子的身上要多下功夫,只有坚持亲子共读的家庭,积极参与孩子阅读的家庭才能对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好的把握,而这是选择图书的前提。   父母要有一个把握,有些孩子7岁就能读懂9岁孩子的书,因为每个孩子的一个阅读能力不一样,从生下来认识事物时就开始锻炼一个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的孩子一定是不一样的,这个需要父母多花心思去观察,去引导,不要觉得这是一个书单或者老师的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  另外就是看孩子的兴趣,不要逼着他去读。有些妈妈看到孩子天天只读漫画,就逼着他去读文学书籍,那孩子一下子肯定接受不了。你可以给他一些故事性强的美绘图书,图片还是有很多,文字相对较少,给孩子一个过渡。  另外还给大家从图书的一些硬性指标说说选书:   纸张、油墨、印刷精美安全,厚度尺寸要适当。   让孩子欣赏的图书都必须严格要求其字体、图书印刷清晰、精美。对于小家伙来说,圆角的图书比直角的更容易得到保护。尺寸的话,对于大孩子没什么要求,但是小家伙们更喜欢小一点的,手掌书,手指书简直就是小家伙的最爱,因为他们的世界小小的。 关于选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均衡:   就好像给孩子吃东西一样,我们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选择图书也是如此,不能孩子爱读漫画,家里就只买漫画书;孩子喜欢地理历史,那就不管其他自然科学;孩子喜欢童话故事,那就不读社科文学,肯定不行,给孩子读书,就要荤素搭配,内容多元化,让孩子的视野变得开阔。

Read more

爱子女是天性,爱父母是人性

一位老人表情木讷地望向家门,等待着儿子的回家。“爸,爸,给我开门!”可是等到儿子回来敲门,老人却慌了起来,一句“我不认识你”让儿子倍感震惊。 原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爸爸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记忆越来越差。害怕不能继续照顾儿子,这位老爸开始在清醒的时候,用写纸条的方式继续挥洒着父爱,“记得多穿衣服”、“带钥匙”等。 渐渐地,老爸病症加重,冰箱在哪,洗衣机在哪,这位爸爸连自己刚做过的事情,有没有吃过饭都记不得了。 有一天中午,儿子带着父亲去外面吃饭,盘子中剩下了两个饺子,当着一桌子亲朋好友的面,爸爸居然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口袋。 儿子看到,立刻抓住了爸爸的手,又羞又急地问:“爸,你干嘛?”这时,已经说不清楚话的父亲却吃力地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他最爱吃饺子。”爸爸的回答让儿子愣住了,原本以为爸爸已经忘记了一切,可是却从未忘记对儿子的爱。 天性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人性是一种道德修养。爱孩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能做到的事情;而爱父母,特别是年迈的父母,并不是每一个做子女都能做到的。 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是你的航空母舰,不管你年龄多大,职位有多高,只要父母健在,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不是吗? 与母亲相比,父亲可能容易被儿女忽视,因为他们不流泪、少抱怨,给人留下坚强的印象,似乎不需要儿女多去关爱。其实不然,不轻易流露感情的父亲更需要子女的关心。 父爱如山,深沉而厚重, 父爱似水,和缓而无声。 在女儿心里,如果有个男人喜欢你素颜不化妆,你瘦了他心疼,你胖了他高兴,那这个人一定是爸爸;在儿子眼中,如果有个男人亲昵地叫你“臭小子”,你犯浑会揍你,但灾祸来临时会像山一样挡在前面,那肯定是父亲。 曾经有一个84岁的老人,在春节却住在老女儿家的楼道里,老人两儿四女,竟没有一个接老人回家过年,这些儿女情愿法庭上见,也不愿意将老人接回自己家。虽说这只是个案,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是爱自己的子女的,可对年迈的老父亲,他们却爱不起来,因为一点儿家产,就怀有刻骨仇恨,这就是缺乏人性的表现。 孝顺的人,会给父母笑脸,会顺从父母的意图,会尽赡养之责;而不孝的人,会怒目相向,甚至恶语相加。 所以,爱孩子,每一个人都能禁得起考验,而爱父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像爱子女那般报春晖。人生就是一个一个轮回,做子女也好,做父母也罢,都是人生必须经历的阶段。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就是告诉我们,回报父母,是令人尊重的善举,所以,趁父亲健在,为她老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最起码的人性。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 对待老人要善待,不要虐待;要耐心细心加孝心。 孝顺老人是天分,虐待老人是犯罪。 孝顺老人要做到语言上是小人,行动上是巨人。 不要总把孝顺挂在嘴边,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怕脏怕累。 让我们多创造一些团聚的机会,多给老人一些亲情和抚慰吧,节假日常回家看看。父辈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让老人开心、幸福,健康、长寿,理应成为做儿女的最大心愿。在这一点上,付出多少都不过分。爱孩子是天性,是一种顺应;爱父母是人性,是一种超脱。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母女,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朋友圈

[01] 早上我开车行驶在路上,车载收音机里传来这样的一个消息:一位63岁的母亲在朋友圈公开征集一名“女儿”,年龄19-24岁,如果陪她去三亚旅游,她不但愿意负担全部的旅游费用,并且赠送iPhone7手机一部。 什么?这么好的事?天上掉馅饼,还是天上掉陷阱? 后来我上网,发现网上出了这位黎女士朋友圈内容,连她本人的手机号码赫然在列。可见这条消息绝对是真实的。据这位母亲介绍,她的老公喜爱旅游,和团队远足出去多天,唯一的女儿在加拿大定居。 她想去旅游,没有伴儿,才发朋友圈求陪。于是这条朋友圈刷屏了! 我从这个母亲的身上看到了目前一部分老人的生活现状。他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工作,经济情况不错,有的刚刚退休。子女因为工作在外地。自己的交际圈不大,或者没有痴迷的爱好,这时就感到深深的孤单。 纵然有钱有闲了,恐怕也只有“玉容寂寞泪阑干”。这条消息凛冽了我,我能理解每天夜里只有一个人的世界,体会有话说无人听的悲哀。 满目的孤独似疯长的野草,只好用金钱来换取短暂的陪伴。这个母亲不知有没有屏蔽亲人的朋友圈,否则她远在加国的女儿看到母亲朋友圈里晒出征女儿的心愿,不知作何感想。 [02] 陆姨的姑娘七宝是个励志妞。出国留学,找的是外籍老公,拿着高薪,定居海外,夫妻俩二人年薪数百万之巨,在海外属于精英阶层,开豪车,住别墅。还给父母在武汉的汤逊湖买了别墅……简直就把身边那些在家门口混饭吃的同龄人秒成了废物渣子。 那些年,精英七宝是我们的头号公敌。我们一个个在她的光环下黯然失色,我们拼尽一生也无法逾越。我们不想仰视,也无法直视。她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回来。 后来,她生了孩子,又到美国定居,女儿小七很漂亮,才四岁,已经会说包括汉语、英语、武汉话在内的几种语言。听说,小小年龄已经跑过北欧圈的好多国家。见识甩我家没出过市的康哥十八条街。说实话,我们对于北欧那些美得像童话的城镇的认识,都来自于陆阿姨。 唯一的遗憾,七宝繁忙,十几年来回国的次数屈指可数,而老两口去曾到国外住过一月余,外语、生活习惯、朋友圈……60多岁的人对国外生活完全不习惯,那感觉就像自己和自己剥离。哎,用陆阿姨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福享不了! 逢年过节,陆阿姨会把亲戚请到她的别墅。一大桌亲戚围坐,吃喝玩。以前的画风是大家集体羡慕陆阿姨,羡慕大别墅,羡慕争气的七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画风一转,陆阿姨开始羡慕望她的老姊妹:你们儿孙围绕身边,成器不成器也好,吵吵闹闹也好,都在一处呆着呢。 我永远只能通过sky软件才听得到女儿的声音,通过视频看到小外甥的模样。连个吵架的人都没有!你们累了病了,孩子们踩了风火轮似的来跟前照顾,我头疼脑热,床前端茶递水的人都没有。女儿不会回来,我不愿出去。哪天年老体弱时,谁来搀扶我? [03] 我的同事燕子有一次回她老家,回来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情景,我们办公室集体唏嘘了好久。村口有一座石桥上,桥的这头坐的是几个老太太,那头坐的是几个老头子。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翘首以盼的是,早已到城里安家的子女偶尔抽空回家看看。 每当有孩子从外地回来,那家的老人就像过节般的欢天喜地。买菜、杀鸡,临走,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让孩子们带回去。但大多数时候是,老人们呆呆的坐着,仿佛像桥上的石墩静默无声,他们等不到,永远忙碌的孩子。 他们永远不会说,孩子我好想你,你能回来看看我吗?他们只会说,孩子在外面好好干,我好着呢!那桥头孤独的身影刺痛了谁的眼? [04] 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 虎哥是朋友圈里的真汉子,他在深圳已经落户,厂子也顺风顺水。年前突然卖掉了厂子,一家人搬回了应城一个小镇子生活。每日陪老父钓钓鱼、溜溜鸟、围着家里的水塘走上七八个来回。朋友大惑不解,人到中年何事折腾?虎哥轻描淡写:老父已是肺癌晚期,化疗痛苦还无济于事,我只能陪在老父身边尽孝。如果我不回来,哪怕日后我登上福布斯,都会永远抱憾。钱是王八蛋,用了还能赚。 朋友一时无话,直觉耳边一阵嗡嗡,再等他清醒过来,虎哥提醒他,快四十岁的人了,怎么哭成狗?他想起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患病的日子,正是他一个微电影拍摄的最后收尾阶段,他砸进去了近80万,大部分都是借的。他焦虑一心要尽快弄好,让父亲看一眼,可是——子欲养,亲不在。他的电影在后来拿奖无数,每当他听到筷子兄弟的《父亲》他就哭得不能自已。 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再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05]

Read more

告诉你怎么跟你孩子说「不」

教育孩子守纪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有的时候甚至会令人心力交瘁。你希望看到孩子永远挂着阳光般的笑容,而不是愁眉苦脸、哭泣或者是乱发脾气。用不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说「不」,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危害,但是如果做得恰到好处则能让你的孩子感到愉快并对以后在孩子教育上打好基础。这里给大家一些有效的方法教你怎么跟孩子说「不」。 1、说一次就够了 当你第一次说「不」时一定要坚决,不需要反复说几次。说的时候表情要严肃,并要跟他说明为什么他不能得到想要的。如果第一次说「不」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试着用另一个方式,比如告诉孩子怎么做就会得到肯定的答复。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千万不要心软。如果你的孩子知道了如何能够钻你的空子让你答应,他们以后就会不断地欺负你。 2、做出解释 有时候光说「不」是不够的。家长需要给出理由,不然孩子不理解为什么不被允许,从而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3、用肯定的方式表达不许可的意见 孩子听多了你老是说「不」,这会对他们的语言发展能力造成危害,同时会产生怨恨心理。这个时候,你可以试着以说「行」的方式来表达你对其想法的不赞成。举例说明,如果你的孩子想要吃饼干,你可以答复他说:「行,吃完晚饭后给你饼干。」如果在购物的时候他们要求买个新玩具,就说:「好啊,如果你想把这个玩具作为你的圣诞礼物的话。」这样,你的孩子有机会在某个特别的日子里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并学会妥协。 4、不要大吼大叫 《儿童发展杂志》中有篇文章说:「对你的孩子大吼大叫跟体罚他们带来的恶果相差无几,这可能会引发行为方面的问题和情绪发展问题。」对孩子吼叫带来的恶劣后果超过了任何可能的暂时沉默的好处。 《婚姻家庭杂志》发现,大声吼叫会导致抑郁和伤害孩子自尊。所以,学会用平和友好的方式进行交流显得至关重要。 5、尊重隐私 不要当着其他人面前训斥孩子。相反,你应该得到他们的注意后把他们带到较为隐蔽的地方,清楚地告诉他们你说「不」的理由。如果你当众骂他们,特别是其他人还变本加厉地嘲弄他们,那他们会记恨。记住,如果你当众羞辱了他们,他们以后也会对你做同样的事情。 6、用非直接的方式说「不」 给孩子其它替换的选择可以让孩子认为你没有完全拒绝他们的请求。比如说:「不行,亲爱的,你不能吃糖果,但是你可以吃个苹果」。这样的建议给了他们其它的选择,并有机会跟他灌输吃健康食品的好处:苹果比糖果更健康。 7、不要承诺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父母经常说: 「现在不行,孩子。」那么如果现在不行的话,什么时候就行呢?如果你无法兑现你具有暗示性的承诺,那你的孩子可能会对你产生信任问题。相反,你应该提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让你的孩子知道他的愿望会得到实现。比如,「现在不行,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在你生日的时候给你买。」 8、让孩子做选择 让孩子做选择是把权力交给他们自己,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有一定价值。如果他们自己能做决定就不会觉得被忽视。例如,你可以拒绝其想吃糖果的要求,但是你可以同时提出给他们吃水果的选择,提醒他们你一直说的健康饮食的好处。让孩子们做选择时,需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不至于在他们选择后招致你再次的否定而使他们感到挫败。 9、 父母双方不要互相牴触 有时,当父母其中一位在说「不」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到另一位面前讨说「行」。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父母双方发生矛盾,让你的孩子学会如何操纵大人。这个时候,你和你的另一半一定要交流好并明确最后的决定。 对孩子说「不」确实很难。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开心,这其实很容易做到。如果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当时片刻他就高兴了。当然,你也可以用吼叫责骂的方法对孩子说「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家长能花点时间学会如何用平和有效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才是必不可少的。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原生家庭的影响,伴随一生,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1] 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 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 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 [2] 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规则也不同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 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妈妈们和丈夫的相处中,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细节上的不一样的地方,在孩子面前,你们是怎么相处的呢? [3] 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 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 但是,对你明明有爱,你却感受不到;别人明明没有伤害你,你却觉得别人是在伤害你,这种“负面情绪的过度察觉性”如果传递到下一代孩子那里,结果孩子的家庭幸福感也没有多少吧! [4] 了解“强迫性重复”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5] 值得思考的问题

Read more

孩子的世界里,亲人的“出场”顺序很重要!

每次朋友聚餐,我都带着我家女儿,曾有朋友好意提醒,带孩子出来吃饭,自己根本吃不好,还不如把孩子放在家里。对于这样的话,我一向是一笑置之。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吃一顿饭这么简单,这是我和孩子的一次经历。我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才离职的。 身边有人不解,怀孕那么辛苦,为什么不索性辞职算了,为什么不呢,是因为我想多赚点钱。辞职呢,是因为我想全身心陪伴孩子。 孩子四岁后,我把婆婆接过来,帮我带孩子,我回归职场了。这时,我身边的人又开始操心了,觉得我做的不够理智,孩子最难带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应付带娃,做家务,把自己累的体重一直维持在不过百。现在孩子大了,省事了,却让婆婆来带。 而我的妹妹正好跟我相反,孩子出生以后,她就把孩子交给我妈带,为了自在,给孩子断了奶,让我妈把孩子带回老家。 我妈为了帮她带娃,还提前一年退休,小外甥和外婆特别亲,每一次过年过节,妹妹回去,他就像是看一个陌生人一样看着自己的妈妈,对于妈妈手里的玩具和零食,只流出渴望的眼神,小脚却不肯往前挪一步。 而我女儿从外婆那得到一块肉,立马跑过来递给我,高兴地说,妈妈,这是外婆给我的肉,给你吃。 妹妹在一旁一脸的羡慕,在几次讨好儿子无果,脸上开始有一些悲伤,羡慕地说,姐,你好幸福。 我看着她说,你本来也可以这么幸福,只是,你错过了而已。 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眼里,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为了自己的那一份自由和快活,就根本不想尽一个当妈妈的责任。 她们总想着,孩子长大了,我在物质的方面多付出一些,孩子的心就自然回归过来了。 殊不知在孩子的世界里,关于亲人也是有一个“出场”顺序的,如果你占了“位置”,那么在孩子的心里,你就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看来也是最亲近的人。 我身边一个朋友,和老公两地分居。 其实,在很多次的聊天中得知,她老公在另外一个城市,公司给租了一套两居室,很适合他们一家三口住。可他老公总觉得,儿子太吵闹了,自己工作强度大,不想被影响。 于是,他老婆一直带着孩子在老家,而他呢,一个人过着“单身”的日子,跟他一起去外地的,还有一个同事,半年后,就把老婆孩子接了过去,每天中午,他在办公室看小说,他就开始收拾回家,说要看孩子,不然老婆没法做饭。 看着同事在公司和家两点奔波着,他庆幸自己是明智的。 只是,年底公司举行亲大旅游的时候,同事的儿子特别粘他,一大一小的男人在一起,他老婆负责给他们父子拍照,特别和谐的一道风景线。 再看看他家呢,儿子趴在老婆的肩膀上,嘴巴上喊着要回家,他想减轻老婆的负担,根本无望。 儿子根本不买他的账,用蛮力把孩子抱过去,孩子对他又是踢又是打,一个景点还没有玩,被气的一点儿心情也没有了。 他老婆无奈地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儿子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一共不到一个月,你让他怎么和你亲,平时和你视频,你总说忙,说回家再说。 在儿子的世界里,他只有妈妈还有幼儿园的同学老师,爸爸对于他来说,只是电话那一端,承诺给他买玩具的“陌生叔叔”而已。 这个爸爸的一句口头禅就是,等孩子大了,我就把你们接过来,他以为儿子是自己的,自己想什么时候,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都可以。可是,他错了。 对于很多童年开心的事,难过的事,大家都会刻骨铭心。 这就足以说明,一个孩子的童年是有多么重要,对于孩子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等你大了,就……”,如果你爱孩子,就应该好好珍惜眼前,不要总是妄想,他们大了,带他们不是那么费劲了,你再以一个“好爸爸”或“好妈妈”的角色出场,对不起,“场内”人员已满,根本挤不进你们这些“等爱”的人。 爱孩子也要趁早,让那一句“等孩子大了”见鬼去吧,更不要把到手的“入场券”丢了。 因为你晚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容纳不了你了,也许你会挤进去,但是,那情景绝对不是你希望的那样。

Read more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身系父母,那么正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呢?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去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的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第一大关键,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一、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二、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三、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四、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五、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一、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二、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三、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四、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五、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一、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三、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四、用自信取代自卑 五、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六、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Read more

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值得父母一看!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