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受不了丁点委屈、吃不得一点苦”在这里,早教小编为你探寻出五大形成“病因”,并开出几种对症性“疗方”。要使孩子坚强家长做到爱而不露! 病因之1 过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是老人,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样样事情都要依从他,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强烈的“’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任性的性格。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受不得一点的委屈和挫折,稍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停。 对症疗方 不轻易满足 对于这些任性的孩子,家长的态度最重要。当孩子在受挫后哭闹时,家长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听到哭声切不可心烦、焦躁、不知所措,不要被孩子的眼泪攻势所击败。要让孩子懂得靠哭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无论怎么哭也不能达到目的的体验后,就会学乖听话,停止哭闹。 要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家长先改变育儿观念,并且全家一致。具体行动上的改变是: 一是家长不要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孩子身上,溺爱只会强化孩子的自我意识; 二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当始终保持理智,不要为了赢得孩子的欢心而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 三是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会使孩子感到更满足。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实现某些需要; 四是给孩子找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病因之2 过分夸奖 赏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如果过分赏识,就会让孩子变得自负,上得去,下不来。一旦遇到强手、被击败的话,很容易导致郁闷、丧失自信而变得自卑。 对症疗方 适度表扬和批评结合 在孩子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时,家长要适时给予表扬,同时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激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当孩子的热情能因分享和肯定转化为自尊、自信时,对其一生都将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不能光让孩子听好话,当他们做错事时还要进行合理批评。有些家长特别怕孩子哭,在孩子做出过分或违反规则的事时,也不批评孩子,造成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别人稍说不是就哭闹。 虽然孩子当时心里会难受,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接受批评也很正常的。 要注意的是,在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先严肃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感觉,然后默默地望着孩子片刻,最后说,“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所作所为不好”,最后紧紧拥抱孩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在一分钟内完成。 病因之3 总想孩子赢 有些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失败,和孩子下棋、玩扑克、游戏、竞赛时,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赢。其实,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变得只能赢不能输,对日后的成长没有帮助。 对症疗方
Read more孩子,愿你拥有这样的三颗“心”
桔子之心 一个孩子手持一个桔子,问:“妈妈,为什么桔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 “孩子,那是桔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母亲说。 “妈妈,为什么桔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 “孩子,那是桔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这也就是在告诉你,要懂得珍惜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母亲说,“孩子,桔子的果肉长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还有另一层用意呢,你知道吗?” “还有什么用意呢?”孩子问。 “那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桔子,那就要懂得把桔子分成很多份一小瓣一小瓣,然后分给别人,与自己一起共享。”母亲说,“孩子,妈妈愿你也有一颗美如桔瓣的心。” 春风之心 那是一个春天,一个孩子跟母亲到野外散步。这时,一阵风吹来,孩子闻到了风的香味。 “妈妈,这风好香呢!”孩子兴奋地说。 “傻孩子,风是没有香味的,这是花的香味。”母亲说。 “哪风是不是好坏呢?”孩子问。 “风好坏?为什么这样说呢?”母亲不知道孩子的小脑瓜里为什么会冒出这种想法。 “因为风在偷花的香,它是小偷!”孩子说。 “风不是在偷花的香,风是在传播花的香。风不是小偷,风是天使,它让花的香传播得更远,让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花的芬芳。”母亲说,“孩子,凡事多从好的一面想,少从坏的一面去猜疑。如果你是一朵花,你要相信,风会传播花的香;如果你不能做一朵花,没有花的芬芳,那就去拥有一颗春风的心,去传播花的香,让花香远播,芬芳人间。” 火把之心 一个孩子正处在人生的黑暗期。一日,母亲燃亮了一支火把,对孩子说:“让我们来看看黑暗中燃烧的火把吧。” 母亲高举起火把,问:“孩子,火焰有什么特点呢?” “它在向上燃烧。”孩子说。 接着,母亲把火把向下,又问:“现在火焰有什么特点呢?” “它仍是向上燃烧。”孩子说。 母亲问:“孩子,这火焰像什么呢?” “像一颗心。”孩子说。 “是的,火焰就是火把的一颗心,一颗永远向上的心。“母亲说,”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是身在高峰,还是身陷低谷,火焰总是向上燃烧,向上升起生命的光芒。孩子,妈妈希望你也有一颗火把的心。” 文/黄小平
Read more父母没有耐心,会造成孩子的童年创伤
有时候,父母多少的无名之火,是自己内心不安或者童年创伤的投射? 童年创伤一旦触碰,就像开了闸门的洪水,它可能会席卷了愤怒、羞耻、怨恨、疼痛等很多负面的感觉,一齐冲击你的心房。 记得有一次,我抱着一个很重的大箱子下楼,儿子跟老婆走在前面。 就在出楼道的时候,以前一直给我扶着门的儿子,这次看到我抱着箱子艰难地走了过来时,只是瞧了一眼就把门给带关了。 我当时的心情一下子到了冰点,不得不放下箱子,打开门,然后再抱起箱子出去。 我感觉很无助,内心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情绪涌起。 我大声地跟儿子说为什么不给我扶住门? 小家伙说自己不小心把门给关了。 老婆说我的反应有点过分了。 那天一整个上午都感觉不好。 后来我仔细地进行了自我分析。 发现是自己童年的创伤引起的反应。 因为我的一些经历,让自己变得特别怕被“抛弃”。 而儿子把门松开,门狠狠地哐当一声关上时就触发了这个闸门。 所以说,在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那个童年的自己不断跟自己招手。 幸运的是,你够努力地话,就有机会在新的关系和爱之下,进行自我剖析和修复。 没事的时候,我会带着儿子在小区附近转,让他熟悉周边的环境。 有一天他惊喜地跟我“爸爸,真是奇怪,这里能回家,那边也能回家。” 我当时一怔,小家伙还真地说了一个我们都明白的道理——“回家的路不只是一条。” 我说“是有很多种回家的路,等你长大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其实,每个孩子的面前都有很多路通向远方。 不可能只是父母划出的那一条,而应该是遵循孩子心底的那条。 父母不能强迫,而应该耐心地帮孩子去寻找,鼓励他们努力的走。 当你执著于自己的坚持,最后可能会发现: 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Read more我们公开比孩子,孩子也在悄悄比父母
01 > 前天晚上,给孩子读完故事准备睡觉。她躺下睡不着,就开始跟我聊天。 “妈妈,你除了会讲故事,还会干什么呀?” 我回答:“妈妈还会做很多事情,你问的是哪方面啊?” 她说:“真真的妈妈会做各种各样的蛋糕,她说想吃什么样的,妈妈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来,妈妈你会做蛋糕吗?” 这可把我难住了,我不讨厌做饭,但从没尝试过做蛋糕点心之类。一是自己不喜欢吃也不喜欢做,二是嫌麻烦。只好实话实说,妈妈不会做蛋糕,如果你喜欢吃,妈妈可以学,有时间给你做。她说,那我以后跟你一起做吧。这个问题就这样有惊无险的过去了,仔细想想,除了这些,孩子还曾问过别的问题。 比如,同学的妈妈会扎麻花辫,你会吗? 同学的妈妈会画画,你会吗? 同学的妈妈会做红烧肉,你会吗? 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无意的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孩子年龄虽小,也在悄悄比较着父母。 02 > 同事的孩子上三年级,学习成绩中上,属于比较乖但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那种。他的同桌则是典型的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前两名。每次考完试,同事看一眼自己孩子的成绩单,都会顺便问一句“你同桌考了多少分啊?”当孩子说出对方的成绩,她都会来一句“你看人家,同样是学习,人家怎么就学的那么好,你可得多向人家学着点。” 孩子虽然不乐意听,但也不会反驳什么。直到最近一次,她又让孩子跟同桌学着点。孩子本来成绩考的不理想心情就不好,妈妈又数落他,他大着胆子说:“你总让我跟他学,你怎么不跟他妈妈学学。” 同事一听急了,这孩子,学会跟大人犟嘴了,“你不好好学习,还那么多歪理,学习好不好跟他妈妈有什么关系?”孩子不服气,小声辩解道:“他学习的时候,他妈妈从不玩手机,就在另一个房间里工作或者读书,他妈妈每年看的书比我们的课本还多,你呢,你就是个只会玩手机的妈妈。”同事被孩子说的哑口无言,事后专门反思了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到了孩子,并减少了看手机的时间。她说,自己做的什么样,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杆秤,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得要求自己才行。 03 > 一个同学去年从外地调回了小城,源于一次跟儿子的聊天。之前,他在外地工作,工资比在当地要高不少,妻子一个人带孩子,他平均十天半月回一次家。妻子多次提过让他调回来,他都以孩子小,他为了他们娘俩要努力挣钱,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拒绝了。直到孩子长到了6岁,那个周末他陪孩子玩了一天,当天晚上就要赶回工作的城市。 他边收拾行李,边跟儿子说,爸爸要走了,争取下个周再回来陪你玩。孩子还没玩够,不高兴的说,你能不能每天都陪我玩。他耐心的对孩子说,爸爸要挣钱给你花,不能每天都在家陪着你。这些道理孩子不懂,儿子只是说:“可是明明的爸爸也挣钱给他花啊,为什么他就能每天陪着明明玩呢?” 明明是他们的邻居,他爸爸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工资虽然没有他高,但一家人每天呆在一起,其乐融融。他问,你希望爸爸也每天陪着你吗?孩子说,当然,你不用挣那么多钱,我可以省着点花,你看我的存钱罐都满了,我长大了,很多玩具都不需要了,我想你像明明爸爸那样,每天都能陪着我玩。他看着认真的孩子,终于下定了决心,钱可以再挣,但错过了陪孩子,以后再想陪,孩子也不一定需要了。 04 > 我们楼下有个健身房,下班回家经常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子匆匆走出来。见的次数多了,再见面就微笑或者点头算是打招呼。一个周六下午,去买菜的时候又见到了她,这次没有那么匆忙。出于好奇,就跟她搭了个讪。 一聊才知道,她本来在一家公司上班,待遇什么的都不错,生了孩子后,没有人帮着看孩子,就辞了职,专心在家带孩子。等老大三岁,又一口气生了老二,四五年的时间一直在家带孩子,不自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老大幼儿园开放日前,孩子跟她说,妈妈你能不能瘦一点,这样就好看多了,自己的好朋友的妈妈就很好看。 因为孩子一句话,她决定减肥,于是就在家附近找了个健身房。每天下午孩子爸爸接回老大,看着老二,她就来健身一个小时,然后回家做饭带孩子。她说,等老二上了幼儿园,自己也要重新出来上班,或者找点别的事做,不然到时候连两个孩子也看不起她了。 05
Read more孩子一定要旅行,真正的教养在路上!
先说说为什么很多父母不愿意带孩子去旅行。 原因很直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记不住 孩子太小,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费金钱和精力;等他们大点吧; 二、危险 小孩子出去爱生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安全,吃不习惯玩不好; 三、麻烦 出去带很多孩子的东西,大人还要照顾孩子,陪孩子太累,玩得不尽兴。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原因是不是站得住脚。 “去了白去” 不仅老一代父母如此,我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也同样抱有同样的想法。可是,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一样,这些都是父母的想法,并没有从孩子的感受、需求出发。 我特别害怕父母的“有用论”。譬如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土就是没用的,学冰球是有用的,捉迷藏就是没用的,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就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就是没用的…… 沿着有用论的思路,旅行,就是瞎玩儿,既考不了级,也没证书,既加不了分,也不能算特长,当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语数英的知识,钢琴美术体操的技能,这些是硬功夫;性格、情操、眼界、心理等等,则是软实力。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核心竞争力其实是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有这么个段子,说有个家境良好,品学兼优的男青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家乡工作。过了几年,他很想去南方闯荡,却屡屡不能成行。后来,听说他不敢去南方的最大原因,竟然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惧怕一个人乘坐火车。 我不想绝对地说,他的命运受锢于小时候没有去旅行。但是,如果他曾经去旅行过,至少不至于害怕坐火车,不至于害怕陌生的环境,不至于因为畏惧的心理,丧失了改变人生的勇气。 这几年我本人走南闯北,经常在国外看着一些欧美人拖家带口的旅行。妈妈和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走在前面,爸爸手里领着一孩子,怀里还抱个婴儿。 你可能又不理解了,婴儿还带他出来干啥。实际上婴儿可以感受环境的变化,空气的变化,饮食的变化,家庭氛围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为将来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经常有父母说等孩子大一点再说,大一点是多大? “危险” 旅行,就会有意外,有风险。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等不到的班车,会有磕磕绊绊,甚至会生病和缝针……但是,这不正是旅行的目的所在吗?我们不是想让孩子更坚强吗,不是想让孩子会处理困难吗,不是想让孩子成熟成长吗? 旅行,就是这么一个无法替代的成长课程。几乎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旅行之后,都会发现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当然,有一些稍微有自理能力的孩子,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孩子离开父母,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去旅行。在集体中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庭凝聚力” 最后,嫌麻烦的家长,我想说,旅行是加强家庭凝聚力的最好时机。 平时,工作忙,心情差,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而现在有了一段完整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工作的牵绊,是多么甜蜜和惬意的事情啊。
Read more为什么孩子不懂心疼你
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 很多人成年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啃老, 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 其实,这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01 这段时间身体不好,住院治疗了一段。 手术那天,我一直很想见到女儿,我相信她也一定很担心我。家人了解我的心思,下了学就把女儿带到了病房。 手术结束六七个小时了,正是麻药劲过去最疼的时候,但是看到女儿心情一下好多了。女儿扑到我的床前,问我:“妈妈,你怎么了?” “手术了,不过很快就好了!”我回答她。 女儿在我床边待了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了,和我说想在网上买个东西,因为平时见不到我,现在她想用下我的手机。我迟疑了一下,还是给她了,然后她就在淘宝上开始挑她的东西,中间护士进来两次,女儿只是抬头笑了一下,就又开始“逛街”了。一直等到他们要走了,她才又到我床边,和我腻了一会儿! 当时我也没觉得什么,可是女儿走了之后,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假如生病的是她,我来看她,我会是什么样? 我相信我一定是啥都不管不顾的,一眼都不能离开她的,问这问那的,这就是妈妈。我这次生病,一直是我妈妈陪在床前,每次我稍微动一下,妈妈都会立刻跑过来,问我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夜里我疼痛难忍,妈妈更是几乎不睡地陪着我。母亲就是这样,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反过来,孩子是否能像妈妈爱她那样爱妈妈呢? 02 这次女儿来探视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和女儿感情一直很好,平日里她也知道心疼妈妈,但是这次之前我已经发现她有个不好的习惯:指挥人。比如在餐桌上,水杯就在旁边,她也要喊:“姥姥,帮我拿下水杯!”吃完了如果还想吃也说:“姥爷,再帮我盛一碗饭!”女儿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她从来到这个世界,大家就都把她当宝贝,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以前她小,大家也都没当回事,可是现在她已经是8岁的大女孩了。有的时候我看新闻报道5岁的孩子扶养生病的家长,总是很感动,而我的孩子8岁了,人家做到的她还差得很远。 有一次,弟弟和我说,姐姐和姥爷生气,会发很大的脾气。我当时还很诧异,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女儿是比较温和的,怎么会大发脾气。后来我悄悄观察,发现孩子其实很聪明的,她很清楚家里谁好欺负,然后就捡软柿子捏。 这些现象再加上我生病时,女儿在医院的表现.我就下定决心,要扳扳她的毛病, 一个孩子可以学习成绩不拔尖,但是一定要成为一个温和有爱的人。 生病那几天,本来是不想让孩子总到医院的,但是我让孩子每天下课就到医院来,然后我会刻意地给孩子示弱,告诉她妈妈经历了什么,做出好疼的样子。我本来真不是这个性格,一般疼痛都可以自己忍,但是为了教育女儿,想让她感同身受。 我发现,孩子其实都很善良,之前都是我们这些家长太强大了,啥都可以自己来,孩子可不就退化了。当我一示弱,我女儿立刻就强大了,她开始张罗着给我准备饭莱,我要下床她会主动来扶我,我躺在那里的时候,她会一动不动地看着我。 抓住这个时机,我赶紧提要求:“妈妈现在身体不好了,姥姥姥爷就得有很多精力来照顾我,你就得自己照顾自己了,你看可以吗?” 女儿用力地点点头。 我给女儿约法三章: 第一,自己的事情从现在开始一定自己做,比如盛饭、倒水、收拾写字台、给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的所有东西。因为这些本就是你自己的事情,家长已经帮你做了八年,现在要交班了啊! 第二,姥姥姥爷爸爸妈妈都年纪大了,现在家里最年轻的就是你,所以我们要把重担交给你,以后每周六是大扫除时间,
Read more孩子的这个部位千万不能打!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爸妈们都是小心谨慎的,生怕有什么意外断送了孩子的前程或者性命。 前不久,有一个8岁小女孩就在夜里突然死亡,只因妈妈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凌凌今年8岁,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姑娘。 然而让家里人想不通的是,在一天夜里,凌凌突然表示自己不舒服,不仅头晕还有想吐的感觉。 虽然家人把她紧急送往了医院,但是凌凌还是不幸身亡。 因为凌凌生前吃过泡椒凤爪,所以妈妈就怀疑,是不是凤爪里有毒?但是医生做过完整的检查后发现,孩子的死亡和凤爪没有任何关系,而真正的死因是是颅内挫裂伤,由外力导致。 而导致这一损伤的原因,竟然就是妈妈的一个习惯性动作。 据妈妈回忆,那天下午,凌凌一边写作业一遍看动画片,结果作业上出现了一大堆错误,心急的妈妈就顺手打了女儿后脑勺一下,没想到这一巴掌就把孩子送上了死亡之路。 对此,医生也做了相关解释: 孩子大脑内本身就有一些病变,比如脑血管畸形等等。 而妈妈这一巴掌导致孩子畸形的脑血管破裂,所以并不是直接死因,只是一个诱因。 在生活中,妈妈们免不了因为孩子的事情而发脾气,动手打两下也成为了自己的一个习惯。 不过动手打孩子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以下这些部位打不得! 1. 后脑勺 后脑勺,因为有人的呼吸中枢在那里,如果打的时候,造成呼吸中枢震荡,容易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2. 太阳穴 太阳穴那个位置,因为它的眶内壁是比较薄的,在被打震荡的情况下,可能出现骨折,骨折对视神经发育也是不利的。 医学临床上就发生过一巴掌打失明的情况。 3. 拧耳朵 经常拧孩子耳朵,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小孩的听力发育。 4.
Read more会对孩子起反作用的10种教育方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但是并非每个家长都能正确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下面我们谈谈会对孩子起反作用的10种教育方式 第一种方式。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第二种方式。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第三种方式。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第四种方式。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 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第五种方式。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第六种方式。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第七种方式。包办代替 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 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第八种方式。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第九种方式。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第十种方式。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Read more三个字做个好妈妈:静、弱、慈
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气质都是有差异的。 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有人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然而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妈妈呢? 其实,做一个好妈妈并不难,只要做到“静”“弱”“慈”这三个字就可以了。 静 《苏氏家语》:“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孔子家的孩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孩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 妈妈的性格脾气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妈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平和,一种“静”的状态。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翻腾。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影响到孩子,破坏孩子的内心稳定。 孩子需要妈妈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妈妈常常保持温和平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如果妈妈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孩子的性情也就多变,单单平息自己的内心紧张情绪就要消耗很多心理能量,还能留下多少心理能量用于学习,用于自我成长呢?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人的智力只有在不受外界压力时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很少是因为智力,所以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况,作为一个妈妈,请记住,保证自己情绪的平和,就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弱 西汉刘向《说苑》:“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 妈妈强势对孩子非常不好,尤其是男孩子。 妈妈不要强势到为孩子提供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甚至代替孩子选择志向、谋划人生道路。 其实小孩是这样,妈妈被动了,孩子反而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妈妈需做出改变,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就算不能跟孩子做朋友,至少不能做一个“高高在上”的妈妈。 妈妈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妈妈的强势面前一点点的削弱。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处处占孩子上风的妈妈,孩子只有站下风,最后甘愿站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慈 可以在体力上、智力上考验孩子,却不要在感情上考验孩子。
Read more伤孩子的7种爸爸,第一名简直不能忍!
有人说,在女孩眼中,爸爸是她小时候的依靠,未来想要嫁人的标准;在男孩眼中,爸爸是他小时候的榜样,长大后要成为的男人。所以,爸爸的形象,爸爸的所作所为,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爸爸忽略了自身所存在的意义,没有扮演好“爸爸”这个角色,给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下面是帮主总结的7种爸爸杀伤力大排名,如果你家那位中枪了,赶紧改吧! [7] 吸烟的爸爸 当爸爸们在享受吞云吐雾的快乐时,有没有想过香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多数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 有没有想过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之上的,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有没有想过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不知不觉,孩子变成了“二手烟民”? 吸烟不仅仅对吸烟者有害,对身边的孩子也有很大危害: 爸爸经常吸烟,孩子会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与爸爸的吸烟程度成正比。 香烟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会加强孩子呼吸道粘膜的敏感性,增大哮喘的发生。 如果爸爸在孩子进餐时吸烟,很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诱发孩子厌食。 除此之外,还对孩子的学习能力造成伤害,影响阅读、推理和数学。因为尼古丁在体内分裂后所制造的可丁尼,会使孩子的阅读、数学和推理平均成绩越来越低。 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来,爸爸们一定要减少吸烟的次数,甚至戒掉烟瘾,为孩子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即使戒不了烟,也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吸烟。 [6] 控制欲过强的爸爸 有的爸爸过于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太强。无论任何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爸爸控制欲太强,剥夺孩子自我表现和发表自我看法的机会,会让孩子产生“我不会”“我不行”“我不好”的心理,导致孩子自我怀疑,性格懦弱。 控制欲太强的爸爸会过于威严,无形之中给孩子一种压力,给父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会越来越成为男孩的典范和标杆。父亲独裁专制,在男孩的头脑中会形成这样的印象:男人和父亲就是独裁者。从而将自己复制成父亲的翻版。 建议:爸爸要学着放手,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接纳孩子,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展现自己的能力,并挖掘出潜在的能力。 [5] 手机不离手的爸爸 爸爸们上班忙,下了班更忙,稳如泰山般地“葛优躺”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老婆让他帮忙做家务,孩子缠着他一块玩游戏,从来都是眼皮也不抬一下,半天不肯动地方。上厕所也要带着手机,在厕所一待就是半小时。总之,手机比孩子还亲! 爸爸因为手机而忽略了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会感觉到爸爸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愿与其交流。亲子交流被阻碍,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模仿家长而来的。倘若爸爸成天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玩,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接触到手机自然也会容易上瘾,这对孩子的视力、人际交际以及学习特别不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