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才刚刚开始,你就发现很难将“告别垃圾食品、远离沙发、戒烟”这些好习惯坚持下去了。其实,很难改掉坏习惯也是有个生物学的原因——这些坏习惯根植于我们的大脑中。 (1) 为什么老鼠宁死也不改习惯?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习惯的形成,将老鼠放到T形的迷宫中,并在另一端摆了一块巧克力。迷宫前有一块隔板,当隔板打开时会有很大的咔嗒声,老鼠听到这个声音,就会走进迷宫到处嗅,直到找到巧克力。 当这个实验不断重复时,老鼠穿过迷宫的行为也越来越熟练。此时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行进路线也变得越来越自动化。老鼠的习惯就这样形成了,并且会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习惯回路。 之后,研究人员在巧克力上涂上毒药,或者让巧克力旁边的那块地板通电,当老鼠走向奖品时,就会因食用有毒巧克力而得病,或触电。 开始实验时,老鼠在吃过有毒的巧克力或触电后,知道了食物和迷宫有危险,于是躲得远远的。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等它们重新看到以前的暗示,听到咔嗒声时,仍然会毫不犹豫地走进迷宫并吃食物,甚至在吃了食物后发生呕吐或者被电得跳起来后,它们也依然不放弃。 因为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老鼠撞了南墙,还是不回头,就是因为这一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它们根本没法让自己停下来。 (2) 习惯不会消失,但可以被替代 老鼠的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它已经被嵌入了大脑的结构中,大脑会将这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常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往往也得益于这种行为,比如你把牙刷放进嘴里之前,会习惯性地把牙膏抹上去。 习惯不消失,有时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优势,因为这样我们就不用在每次放完假后,都要重新学习如何开车。但你的大脑无法分辨出好习惯和坏习惯,所以一旦坏习惯形成,要改变就不那么容易。 虽然习惯不能被消除,但可以被替代。 有位吸烟成性的女士决定戒烟,起初,她只是通过跑步来分散想要吸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她不但成功戒烟,同时养成了跑步锻炼的好习惯。 科学家对她的大脑进行研究后发现,吸烟的旧习惯在大脑中形成的神经模式,已经完全被新模式取代。虽然研究人员仍然能看见以前行为引发的神经活动,但这些神经脉冲在大量的新脉冲面前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了。 当她看到烟的时候,大脑与欲望和吸烟有关的区域依然活跃,大脑依然在制造让她吸烟的冲动,但这个区域有了新的活动,正是这部分活动使她抑制住了自己的行为。大脑的这部分活动,随着这位女士自律成功的次数越来越多,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旧习惯便慢慢被新习惯替代了。 新的习惯形成后,伴随着新习惯引发的一系列行为,就会变成一种本能。不需要提示,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做。 (3) 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人们总是认为,坏习惯是我们的敌人,于是发誓要击败它。但事实上,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它有时会被击败,但日后它还会发起攻击。这就好比弹簧,你压抑它越厉害,它反击的力量就越大。这是很多胖子、酗酒者、网络成瘾者等人群在改变坏习惯时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自己的深层需要。许多上网成瘾的孩子,他们之所以整日沉溺网络,要么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缺乏爱,要么就是学习压力太大,网络就成了他们发泄的一个出口。 这时候,你就不应该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要接纳、了解它们。因为这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的一个“次人格”。 如果有一天,你因为需要赶报告开起了电脑,但面对着电脑你却一个字也不愿意敲。一会打开娱乐新闻,一会查看社交网站信息,直到时间过去大半后,你开始强烈地谴责自己,发誓再也不做这些无聊的事了。但过了一会儿刚写几个字,你又开始刷网页了。 那么,你换个方式,仔细聆听,就会发现一个声音在呐喊:整天做令人烦躁和劳累的工作,我太需要休息和娱乐了。这就是“次人格”对你的关心和帮助,而面对它的呐喊,你可以告诉它,自己一定会找个时间休息和娱乐。但此时此地,你必须先把手头的工作完成。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纠缠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