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走,哪能离了酒?现在不管是亲友聚会,还是商业应酬,都离不开酒。不少朋友还经常是“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喝高了……” 然后成了贪杯“烂”酒的人。 你为什么要贪杯“烂”酒 其实,真正贪杯“烂”酒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不得不喝醉”的,这主要是受迫于中国的劝酒文化。 在中国,劝酒文化绝不仅仅只是个礼仪性的东西,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的。这种实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从性测试,二是诚意测试。 服从性测试 “不喝醉”就是“不服从” 劝酒的人会通过劝你喝酒,来判断你对他的服从程度。 有些劝酒的人会说:”你不喝可不够朋友啊!”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劝酒的人会说,”这杯干了,这个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你会觉得这种劝酒的方式很荒谬,但是,对这种显而易见的荒谬依然表示服从,才是服从性测试的核心意义。 正是出于一种不得不服从的原因,很多人在酒桌上不得不喝,一不留神,就喝高了,喝醉了,于是成了”贪杯‘烂’酒”的人。 诚意测试 “不喝醉”就是“没诚意” 劝酒的人让你喝酒,是想让你表现出诚意,而你要表现出这种诚意,醉酒就是代价。 如果一顿酒席散尽,你仍然表达清晰,步履稳健,会被认为”今天没喝到位”,言外之意就是你没有在我面前出丑。 你要喝得直到疯言胡语了,脱了上衣跳舞,吐完躺倒,而期间观众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只有这样,劝你喝酒的人才会满意,他们才会认为你足够诚意。 正是因为在酒桌上,很多人被迫要表现出诚意,不得不喝酒,以醉酒为代价,于是成了”贪杯‘烂’酒”的人。 贪杯“烂”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1。不知不觉就醉了。 以前是知道自己能喝多少,还能喝多少,知道控制和把握。现在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个节点醉。 四十岁以后不知不觉就醉了,原因应该是自己还按照以前的酒量来喝,实则已经今非昔比。 2。醉了之后会断片。 四十岁以前喝醉了,总感觉自己心里是清醒的,事后能回忆起醉酒的各种细节。 而在四十岁以后,是酒醒了之后发现失忆了,至少是醉酒之后的某一个片段断掉了。 3。醉了之后很痛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