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说,那些只觉得妈妈的味道才是最美味的人,味蕾是未曾开化的。这句话也许更多是一种调侃,不过仔细想想也自有道理在其中。许多我们曾经自以为无法超越的家乡美味,等自己长大以后离开家乡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各种好吃的以后,才发觉自己的孤陋寡闻。 我作为一个山西人,从小主食是面食,经常听着什么“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御膳顿顿得有面,什么慈禧太后西行来到太原府对各种面食赞不绝口……这样的一些赞扬和真假难辨的故事,心里便被灌输了这样的理念,觉得面食才是最美味最地道的饮食。 于是一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是坚定的面食主义者,去食堂吃饭,从来都是一大碗面,即使偶尔吃一次大米,自己下意识里便觉得这玩意儿难吃,往往吃几口便扔在一边。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再不能像学校那样有一个固定的食堂可以准时准点地吃我想吃的饭菜,渐渐地也便打破了非面食不可的原则。 再后来离开了山西,更加意识到自己过去饮食观念的狭隘。放眼全国,山西面食那是多么小众的吃法啊。即使同样是面条,我也不觉得山西刀削面要比陕西面食、兰州牛肉面、日本拉面这些要更好吃一些。 回想一下自己过去的人生,我曾经一直是一个非常恋旧和保守的人,经常联系的朋友总是那么几个,手机里翻来覆去总是那几首老歌,去固定的小饭馆吃饭,就连衣服的颜色也很少有改变,也不大喜欢去参加陌生人多的饭局和聚会,周末大部分时间宅在家。一直以来我也就是这么生活的,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 然后某一天,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对我说,你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太过无趣了。 我说,大部分人不都这样吗?谁每天没事做瞎折腾啊! 她说,不是啊,像她会在周末的时候练练书法,做一做瑜伽,有时候一个人也会去看一场电影,看一些宗教类的书籍,最近打算学日语,接下来计划出国留学…… 我当时就沉默了,开始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过的太无趣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有事回家一趟,跟我姐夫一起开着车走高速。 车上一路放着音乐,我听着旋律觉得好熟悉,就问我姐夫,这谁唱的啊? 我姐夫有些诧异地看了我一眼说,天呐,李荣浩你不知道吗?你这个年龄的人居然不知道李荣浩…… 我又沉默了,脑子里回想了一遍,好像我对华语流行音乐的认识还停留在周杰伦是个新人的时代。 虽说对于音乐的喜好实在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喜欢老歌也没什么错,但是如果从来不去尝试,就轻易武断地觉得那些乐坛新人都是垃圾、只有罗大佑李宗盛这样的才是恒久远,也未免太过偏颇。 经典的东西固然自有其价值,但当下流行的也并非一文不值。今天的流行,便是明日的经典,死抱着过去抱残守缺没有任何意义。 音乐、文学、电影,莫不如是。 想当初,提起80后,第一反应便是叛逆、张扬这样的标签,而时过境迁,80后现在的标签是压力大、买不起房…… 连90后都开始步入晚婚晚育的年龄了,80后走在街上已经完全是一副中年人模样…… 如果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一直停滞不前,就会变得因循守旧,浅薄而又刻薄,偏激,自以为是。 想一下当年,刚有了“80后”这个概念的时候,那些老头子们是如何的口诛笔伐,恨不能把这代人集体重新回炉重造成他们心目中觉得正确的样子。 而现在这代人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也没有把这个社会折腾的垮掉,倒是比那些老头子们的时代明显进步了许多。 那么,我们又是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更年轻的90后、00后呢? 是不是也想当年的那些老头子一样,提到90后就觉得是非主流,提到00后就觉得是脑残? 一切的偏见都源于无知,不知不觉中,我们也可能成为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人。 那次从老家回来以后,我经常反思和审视自己,然后便愈加觉得自己这些年太过固步自封,在某些领域已经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