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手机,成为你和孩子之间的屏障

01 边玩手机边带娃,算陪伴吗? 在最近热播的亲子节目《妈妈是超人》第二季里面,包贝尔的老婆包文婧被很多人吐槽为“巨婴妈妈”。 女儿饺子在一旁看动画片,包文婧一直在旁边看手机,头也不抬一下,没有任何互动。饺子已经长到两岁了,她自曝:“孩子跟姥姥和保姆更亲。” 孩子的内心非常简单,谁对她更用心,她就会更亲近谁。 很多父母自以为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却发现孩子在他们面前常常闹脾气、不听话。却不知道,孩子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渴望,他们渴望被爱、被关注——爸爸妈妈,你们可以放下手机,陪我玩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 02 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最近看到一首诗叫做《等》。 三岁时,你说让我等五分钟。 二十三岁时,你却还没回来。 爸,我现在不要马路对面的冰糖葫芦了。 我带孩子去游乐园的时候,时常看到的一幕场景就是——爸爸齐刷刷地全坐在旁边看手机,在里面陪孩子的往往是妈妈或者老人。 那一刻,手机里的信息和游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都知道没那么重要,但常常安慰自己说:“我确实有很多事要忙啊。用手机是在工作。” 找个理由说服自己很容易,于是,孩子就成了这些理由和借口的牺牲品,成了还不如手机重要的事。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的孩子,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主动来找他。 我问:“你们在一起是什么状态?”他很难过地说:“没有什么话可说,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关心,孩子也从来不说自己的任何事。一旦管教,就是冲突吵架,孩子摔门出去。” 这是世界上唯一绝不可能逆转、失去了就绝不会回来的东西是时间。 当孩子一点点小小的发现,无比兴奋地想跟你分享。当孩子想要跟你表达,你却看着手机说:我在忙,你等等。 等等等,等到你有时间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他们已经不需要你陪了。 03 孩子需要的是这样的陪伴 很多很多父母苦恼孩子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包文婧的女儿饺子每天跟妈妈的交流就是——妈妈帮我调动画片。 不是孩子依赖电视,而是她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更有趣的事可以做。 孩子在0—3岁期间,不太有自主能力,父母怎么安排他们,他们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老话说,三岁看大,五岁看老。 不要以为这个时候的孩子什么都不懂,这个年龄,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科学家。

Read more

请一定把这个教给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迟

如果你的孩子被偷东西,你会让他们捉小偷或让他们找老师揭发吗?看完下面,你会知道善待每一个人,才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的。请把这个教给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迟。 宿舍里,所有人都在午睡。唯独3号床的小女孩偷偷爬起来,蹑手蹑脚地走到1号床女生的床头旁,看了一眼对方后, 小心翼翼地拿起1号床女生的洗衣粉,倒在自己的洗衣盆里。当她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后爬上床,回头看看1号床,姿势没变、还在酣睡。 第二天下午,3号床清洗衣服,当她一把拿过自己的洗衣粉袋子时,感觉手很沉,不可能! 自己的洗衣粉只剩下一点,可是里面却是满满的洗衣粉,味道清香,味道也跟自己原来的不一样。细看了看袋子,的确没错,正是自己买的山寨牌洗衣粉。 当她从洗手间出来,一眼间看到1号床女生的洗衣粉袋子干瘪了,1号床女生正在朝自己笑着眨眼。 3号床女生的喉咙突然似乎被什么堵住了…… 10年过去了,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曾经的1号床女生和曾经的3号床女生坐在一起。 3号床女生小声跟1号床女生说:“感谢你的举动,你的宽容改变了我,也可能挽救了很多条生命!” 1号床女生露出惊讶的表情,3号床女生说: 有这么个女孩,她在街边小摊买最便宜的洗发水,结果因为搓不出泡被同学取笑; 她将早餐的馒头放到下午吃,结果因为变味还啃着吃而被同学笑精神有问题; 她穿父亲的咖啡色大毛衣上学御寒,结果被同学笑是小丑; 她到饭堂只打白饭,央求打菜师傅淋菜汁吃,结果被人视为另类 …… 女孩在学校感觉不到任何爱,只有无边的冷漠和嘲讽。她很多次都将剪刀踹手里,幻想着冲上前一阵刺……直到看到了自己那袋被人装满的洗衣粉! “谢谢你改变了我,还因此救了很多条生命!而我也可能已经像马加爵那样……” 1号床震惊过后,笑着说:“好险,原来我差点在10年前死了!不要谢我,请谢我的妈妈!” 其实当我看到你偷偷将我的洗衣服倒在你的洗衣盆里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偷偷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跟我说:“如果你的洗衣粉很多,你会偷别人的吗?”我否定。 妈妈又说,“如果你的洗衣粉很多,可以分一些给需要的人!”就这样,我把自己的洗衣粉倒了给你。 3号床泪流满面。 一句简单的话,一个小小的举动,改变了一个人,并且挽救了一些可能被刺死的生命,包括自己的性命!永远也不要忽略了 “善待” 的力量!作为父母,我们要将这个教给孩子。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永远不要打探别人的工资

01 几个十分要好的同事吃完饭聊天,本来很开心。 突然有人问:“诶,你工资多少?” “额……2.2K……” 被问者显得有些拘谨,尽管不太愿意聊这个话题,但见对方是新人,一脸真诚的样子,半推半就还是说了。 围观者惊呼。随即就彼此的工作侃侃而谈。福利怎么样,年终奖怎么样,未来前景怎么样……兜了一圈发现任何一项不如别的公司。总而言之:我们公司最烂。 而后各自陷入沉默。 刚毕业那年,我也对别人的工资充满好奇。 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工资太低。每个月除了房租与饭钱就所剩无几,买任何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月钱够不够用? 与此同时,基本上每天都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再坐公车回家,钻进楼下的快餐店吃个饭就十点半了。连看电影都提不起兴趣,倒头就睡。 同部门的老员工常对我呼来唤去,一些“无主”的任务就像认干爹一样被摊派到我身上。那时,我觉得我是这个部门最忙的人,强烈地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 每次慌慌张张地进出办公室,都能看见那些慢悠悠泡花茶的,嚼着口香糖整理桌面的,高跷二郎腿叼着烟玩鼠标的……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戾气。 02 有天中午吃饭,我有意无意地问了一位同事关于工资的事。这个男孩比我早来两个月,尽管不是一个组里的,但因为我们都喜欢打球,所以工作之余接触比较频繁。 结果自然是我很不开心。 不仅因为他工资比我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比我还低一届,只是个实习生。进而我认为公司在待遇上是不公平的。你要说他做的事情比我的重要,或者他的才能完全在我之上的话,我心服口服。但好像也没有啊。从我和他对接的工作上看,他所做的事情我一样能做。 不过,我从未在公开场合表露过我的不满。 其实,那时的我喜欢刷空间。傍晚的红色夕阳,清晨绿色的行道树,一有啥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在空间里感慨一下。但关于工作的事情,我绝口不提。偶尔提到,也仅仅只是表达一下今天很累,鼓励自己坚持等等。 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很多、很杂,但确确实实不够重要。一个公司为什么要在不重要的岗位上耗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呢?除非你成为更重要的人,做更重要的事。 一想到这儿,我也就不那么愤懑了。 依然每天上班下班,极少迟到,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手头的每一个任务。基本上每个月都能拿到一百块的全勤奖,甚至还有一次被提名优秀员工,虽然最后没能“晋级”,却也让我高兴了一阵。 起码,我的努力有人在看。 在我转正后的第二个月,月中发工资的时候我发现卡上钱竟然多了一千块。一千块钱,至少房租解决了。心里的高兴自不必说。 第一次有些疑惑,是不是财务搞错了。但接下来的每个月也是按这个标准发的。也就习以为常了。偌大一个公司,扣钱不通知也就算了,连加工资也不说一声,也是醉。 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要想拿更高的薪水,那就让自己成为更重要的人,去做更重要的事。

Read more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我们总在说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着我们来弥补,只要稍微有点忽略,孩子的成长变化会很明显。有些毛病一旦养成,会花费很多精力来改正,甚至根本无法纠正。 不管挣了多少钱,事业发展有多顺利,如果孩子的教育不得当,将来老了会后悔。 虽然不需要我们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但是也绝对不能拿事业繁忙来牺牲孩子。生下他就得负责任啊!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就像河水的源泉,活泼而无拘无束,一旦被导向某一方向,就能转变它的流向。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 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人都不是他自己要出生的,父母使他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来到一个他们自己无法选择的家庭,有了一对永远不能变换的父母。 一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 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庭,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老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他的子孙有13位当大学校长,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同样在英国,另一个珠克家族,与之相比则大相径庭。老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这个家族至今已传下八代,其子孙后代中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人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人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有出息。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做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该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 如果母亲爱打扮,其女儿也必然是爱打扮的。若母亲是多舌的,女儿也不例外。同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喝酒;父亲说脏话、粗话,则孩子也是如此。这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定律。 作为家长,不要和孩子讲太多的道理,而应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给他们做好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那些道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朱熹曾说:俗语所谓将心比心,如此则各得其平矣。 孩子,是我们生的没错,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孩子同样如此。 希望孩子体格健壮,自己就不该好吃懒动;希望孩子知书达理,自己就不该野蛮粗鄙;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应该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什么样的父母,照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孩子。 人们总在说:道理听了千千万,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何?光听道理没用,光讲道理也没用。什么才有用?行动。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会开花结果。 教育孩子,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作为父母,只需做好榜样,当一面无比光亮美好的镜子,孩子自然能从中找到自己该有的样子。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 给孩子食物只会让孩子成为大人;给孩子观念会让孩子成为伟人! 人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过眼烟云,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但是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可以让你生活无忧。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你把工作放在心上,老板就会想着你的前途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只做一个小职员,但是你知道怎么才能成功跃进“龙门”化身为龙吗? 秘诀就是:你把工作放在心上,老板就把你放在心上;你把工作抛在脑后,老板就把你抛在脑后。 所以,作为一名员工,一定要心无旁笃,一心扑在工作上,像老板一样爱企业,像老板一样工作,只有这样,老板心中的那杆秤才会向你倾斜。 如果你时时想着公司的事,总把工作放在心上,老板就会时时想着你的前途,把你放在心上;如果你很少想着公司的事,时常把工作抛在脑后,老板就会很少思考你的未来,也会把你抛在脑后。 据统计,在有的公司里,有35%左右的员工不敬业,这些员工在公司里总是混日子,他们得过且过,对公司缺乏敬业度。而且,研究结果表明,员工资历越长,越不敬业。其中有大部分资深员工“人在心不在”或“在职退休”,他们把工作远远地抛在脑后,给公司带来巨大了的损失,这种损失表现为浪费资源、贻误商机以及收入减少、员工流失、缺勤增加和效率低下等。 他们通常是很被动地工作,对待老板安排给的任务,总要计较分内和分外,如果不是分内的事,则会说“这应该某某去做”。即便是分内的工作,如果不被监督,他们也常常拖延,甚至干脆不做。 对于老板没有安排的工作,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比如公司某个地方的材料正被雨水淋着,他会说“这是仓库管理员的事情,不关我的事”,因为很多人都这么认为,于是一大批材料被淋坏了也没人管。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还没有到下班时间,公司门口打卡机旁,就排满了人,他们在等待下班时间的到来,以便准时打卡离开。在他们心中,8小时之内是干老板的活,8小时之外就与公司毫不相干了。 一位经理刚到某公司任职。一天下午,需要撰写一份重要文件,写好后还得复印几十份。下班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但还差一点没写完,为了确保有地方复印,他专程跑到楼下文印室,对那里的文员说:“我一会儿要复印东西,麻烦你稍微等我一下。”等他写好文件,打印出来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3分钟。 他急急忙忙拿起文件去文印室,可等待这位经理的,却是文印室紧锁的门。因为文件当天晚上就要用,他只得请保安把已经离开的文员追回来,可她却指责道:“我一直等你到下班,你都没有来!”当保安提醒她这位是新来的经理时,她才吓得满头大汗,并毕恭毕敬地把经理迎进文印室。 这些“境界”不够高的员工,老板实在没有理由说他们错了,因为下班了,时间的确就属于他个人所有了。可是,老板也实在找不到理由去喜欢甚至重用这样的员工。 三洋公司创始人井植薰的话,表达出了许多老板的心声,他说:“对于一般的职员,我仅要求他们工作8小时。也就是说,只要在上班时间内考虑工作就可以了。对于他们来说,下班之后跨出公司大门,爱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去。 但是,我又说,如果你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思想上没有想干16小时或更多的念头,那么你一辈子可能永远只能是一个一般的员工。否则,你就应当自觉地在上班以外的时间多想想工作,多想想公司。” 没有谁心甘情愿一辈子做小职员,可很多人只知道“不愿”,却不去思考如何摆脱小职员的身份。 一位在职业路上非常顺畅的职业经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时时想着公司的事,总把工作放在心上,老板就会时时想着你的前途,把你放在心上;如果你很少想着公司的事,时常把工作抛在脑后,老板就会很少思考你的未来,也会把你抛在脑后。” 这位职业经理人曾经在某汽车公司工作。关于他,还有一段故事。如果你是某汽车公司的生产经理,有一天,你下班后途经某停车场,发现一辆你们公司生产的汽车出了故障,你会怎么做?很多人可能会说,这关我什么事,我还是回家去吧;也有人会说这是售后服务部的事,我不用管;境界高一点的,可能会主动走过去,询问情况,然后给售后服务部的人打个电话。 刚才说的这位职业经理当时还没有当上经理,只是生产部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有一天,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碰上一辆汽车出了故障,便主动走上去,询问了情况后,拿出车上的备用工具,花了两个小时,把车给修好了。 车主很感动,问他是不是售后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他说不是,他是生产部的。车主又问他既然不是售后服务部的,为什么主动来修车。他说因为车是他们公司的车,就得维护公司的形象,理所当然应该修,至于是哪个部门的并不重要。 事情很快就过去了,就在这位技术工人几乎忘记了这件事情时,公司一位领导找到了他,宣布要提拔他为生产部经理。原来,那位被感动的车主把他的事告诉了公司,公司领导感动于他的敬业精神,给了他机会,并对在场的很多人说:“一个能够在下班路上,把维护公司形象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的人,正是我们要重用的人!” 对于老板们来说,凡是有益于公司的事情都会去做。他们总是渴望能够找到视公司的事情为自己事的员工,希望这样的员工能够成为他本人的“替身”,去完成他没有精力完成的事情。很显然,他对员工的要求,就是像他那样去工作。 如果你能够做到像老板那样,时刻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公司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那么,你一定可以让老板眼前一亮:这就是我要找的人!接下来,好机会、高职位、高薪水都会随之而来。 图:pexels.com

Read more

不是做什么有前途,是怎么做才有前途

去年,应大学班主任邀请,跟几位学弟学妹们进行了一次毕业前的交流会。期间,有学妹问了一个特有代表性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上,做什么工作更有前途? 看着那一张初露成熟却尚未退却稚嫩的脸,置身于熟悉却又陌生的教室里,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十年前的样子。那时的我,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记得那次,我接到了一家地产公司的面试通知,宿舍里的姐妹们就开始议论。当时跟我们同住的还有一位下届的学妹,她开口就说:“姐,地产行业有前途啊,听说那些卖房子的,开张能吃半年呢!” 学妹说得没错。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在北京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业务经理,前几年靠自己打拼,买了车和房。虽然也背着贷款,可白手起家的年轻人,能单枪匹马地凑够首付,在这个时代里也可以称之为英雄了。 我去那家公司面试的不是业务,是后勤助理,但工资也跟业绩挂钩。面试时,老板坦然告知,做这行压力大,尤其是业务员,做不出业绩的话,每个月就只能拿最少的底薪——1000块钱,能否生活下去都是个未知数。 最终,我没有选择房地产行业,而是去做了电子商务。那会儿,都说IT产业很赚钱,我们公司里拿高薪的人不少。我的两位部门主管,底薪和提成加起来每个月都有八九千,七八年前的这个工资,算是不低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供给他们高薪的,真不是那个主管头衔带来的职位工资,而是让人可望不可及的业绩。 就说我的主管潘sir吧,他负责的渠道,一个月能卖出700多台电脑。这样的大单,老板都不好意思用“提成”来给潘sir算,直接按利润的比例四六开,给了潘sir一个大头儿。当我听见新来的业务员窃窃私语抱怨钱少的时候,我都在默默摇头:只想要高薪,却不知道该用什么去换高薪的人,只有在原地羡慕别人的份儿。 可以说,我对工作和前途的认识,恰恰是从那时起开始转变的。 选择工作时,多数人都愿意挑那些体面点、薪资高的,觉着说出去有面子,看起来也更有前途。若是工作环境差点儿、公司规模小点儿,心思和兴趣就不大,好像这工作不如人,没发展。其实呢?工作哪儿有什么好与坏,真正有别的是我们的态度。 卖房子很辛苦,卖电脑也不易,特别是当稀少的底薪和每天联系客户的疲累不成正比的时候,多数人都觉着这差事没法做。可你也看到了,有些人在这件事上做得很用心,最终拿到了比底薪高出10倍的提成。你能说,卖房子、卖电脑没前途吗? 我要说,有没有前途,真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有学妹说,她是一个胆子特小的人,害怕面对挑战,就想求一份安稳的工作,问我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这问题很难回答,我只能说,任何的安稳都是相对的。选择考公务员,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可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走进体制内以后,你打算怎么做? 朋友P毕业后进了电厂,工作很清闲,每天的工作任务有限,花两个小时就搞定了,剩余的时间随意安排,喝茶看报、上网聊天,没人刻意监督你。朋友P还是挺高兴的,轻轻松松就能拿工资,比起在私企里累死累活工作的兄弟,说自己幸福,一点儿也不为过。 前年,电厂效益不太好,裁掉了一批员工,P在办公室工作,虽然安全躲过了裁员的风暴,但工资却被降了。他曾以为光明无限的生活,顿时来了一场乌云压顶。P生活在三线城市,如今到手的工资不足3000元。P也是一个有才情的人,问我能否介绍一些编辑给他认识,也想试着在业余时间写写稿子。结果,稿子是接到了,却又告诉我,习惯了懒散的状态,突然有了压力,还真的有点不适应……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在你问我,做什么工作有前途?我想说的是,做什么工作都有前途,关键看你怎么去做。私企打拼也好,体制内生存也罢,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着的,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像看韩剧、吃爆米花一样美好,它单调与否、有前途与否,完全取决于你做它时的心境和态度。 日出日落,朝朝暮暮,你内心所秉持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你的思想是更开阔,还是更狭隘;你的人生会更出彩,还是一塌糊涂。一切,由你掌控。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

年轻时,千万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而原地踏步

之前在一本书中读过这样一句话:“趁年轻,大胆去犯错。” 这里的犯错,不是指你明知那样做是错的,还固执的去做。相反的,它是指,我们为了更好地进步而去折腾,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奔跑,即使犯错了,也比原地踏步要强。 当时,我的内心就好像被击中了,我反思了一下,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因为害怕犯错、害怕折腾而失去了太多的机会,可是,我才二十几岁,我为什么要那么害怕错误呢? 我清楚的明白,那个害怕犯错的自己,并不是我想要的样子。 1.年轻时,千万别害怕犯错 高一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一名刚毕业两年的年轻漂亮姑娘,她,气质很出众,妆容精致,美极了。 我们都很爱上语文课,对于我们来说,上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因为她基本上一天换一套衣服,一周都不会重样的。这样养眼的老师,试问有哪个学生不喜欢。 在我们看来,她似乎特别爱美,比任何一位老师都爱美。 有一次作文课,主题是关于梦想。她提到了了很多名人的梦想,很多学生也争着说出自己的梦想。 当时,班上几个调皮的男生就问:“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啊?” 她笑了笑说:“我的梦想是在三年后开一个精品服装店。” 同学们哄堂大笑,不以为意,这算是哪门子梦想? 那个时候的我,也一直以为老师是开玩笑的,教师的职业多好啊,又体面又能赢得尊重。有颜值又有才华的语文老师,为什么那么想不开要去开一个服装店呢? 很快我们就毕业了,大四那一年,高一时的班长组织同学聚会,我们那个班大部分人都到了,语文老师也在场,她比当年更优雅,更多了几分韵味。 我们一直以为她还在学校教书呢,然而同学聚会时才发现,在我们高中毕业的那一年,她辞职了,现在她的身份是一家精品服装店的老板。 姑且不谈她的年收入已经比当老师时多了好几倍,单单是她为梦想踏出一步的勇气就值得我们鼓掌。 在场的同学们都为了老师的勇气点赞,听说,当年,因为辞职开服装店的事老师一度和家里闹得很僵。 当时,老师的父母完全不能理解她的行为,不明白为什么她宁愿放弃稳定的教师工作,而要涉足一无所知的服装行业。 最后,老师是这么说服她的父母的:“年轻不是挥霍的资本,但一定是我犯错、成长的资本。我不知道这条路对不对,但是我还是想要为了自己的梦想拼一拼,不想原地踏步一辈子。即使最后这条路选错了,但只要全力以赴了,错误定会为我带来的成长,那我还不是赚了吗。” 她还对父母说:“我从来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你们让我试一试,三年后,如果服装店倒闭了,我还可以回来当老师。” 后来,就有了这家人气火爆的精品服装店。 人生真的就是这样的,其实哪条路是对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选择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虽然会有坎坷,但只要努力,坚定地走下去,也一定会进步。 2.困难是有的,但也敌不过你的天赋和努力 同事彬姐的老公,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两年后跟着自家叔叔做钢材生意,如今他已经在IT行做了三年工程师,而且准备一直做下去。 每一份工作似乎都没有什么交集,跨度之大也令人咋舌。

Read more

孩子一生中的黄金八年,很多父母后悔太晚看到!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麻烦的时候,了解了这些成长规律,父母心里就会踏实很多,更少一些焦虑。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培养安全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每天都经历着挫折和困难,小小年纪,要千方百计地做自己力量所不能达到的事情。 他们特别喜欢有人在他们身边,注意他们的举动,逗他们开心,和他们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才会有安全感,成长起来也会更顺利。我们最应该做的,是耐心的包容孩子,培养起他一生的信赖感和幸福感。 2岁-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 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当他看到不一致、不协调的事物时,会感觉很好笑,还会故意把夹克反过来穿,以寻找乐趣。 父母要注意拓展孩子的兴趣,增添幽默的情境,较强的幽默能力,可以为他们排除许多紧张和困扰,可以使孩子受用一生。 3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三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特质,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启发他,潜能自然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他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可以给他讲故事时故意不讲结尾,让他自己来编;把杂志上好玩的图片剪下来,让他根据图画自己编故事等。 这些做法都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进而开发他的想象力,尤其是增强他的逻辑观念。种种花草、养养小动物,经常带他去郊游,同样也都能很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 4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她突然变得非常爱说话。请不要去嘲笑孩子在语言使用上的错误,否则孩子会因为害怕说错而感到焦虑,甚至会出现结巴或者干脆不肯说话的问题。你可以用正确的说法重述一遍他的话,但是,你不要特意强调孩子的错处。 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他们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一部分是为了渴望知道新的东西;一部分是为了好玩,瞎聊下去;还有一部分则是表达抗拒不从的意思。当然最主要还是用来求知的,所以请尽量满足他们。 5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量力而行,与人相处和谐亲密。这个阶段格外爱恋妈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让妈妈开心,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来自妈妈的赞扬和肯定,对他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五岁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有时候他会误以为妈妈应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当他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话全都说出来,然后又倒过来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做妈妈的脑筋要转得足够快才行。 6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可能是母子之间纠葛最多的年龄,五岁的时候,妈妈是他整个世界的中心;到了六岁时,他世界的中心则变成了他自己。 孩子在寻找他的中心点,随着他越来越成熟和独立,他就越发想打破旧的平衡,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王国。 一方面喜爱妈妈、需要妈妈,离不开妈妈的挚爱与接纳;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起来,因此常常又会推开妈妈,搞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妈妈的日子都十分挣扎。

Read more

当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值得所有母亲深思!

“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大概是在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听说了这个育儿观念。是的,和所有初听此话的父母一样,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穷养儿子,就是要让他体会生活的艰辛,多吃苦,让他有奋斗意识;富养女儿,就要为她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培养温柔、高贵的品质,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创造有品位有情调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此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施以影响,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来若干年后,当自己穷养的儿子遇到一个富养的女孩,会产生怎样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我家属于经济状况尚可的家庭。但我坚决奉行“男孩要穷养”的理念,几乎没给儿子买过昂贵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岁生日时破过一次例,给他买了一辆遥控小汽车。上了小学,我告诉他,我们家不缺钱,但这些钱是爸爸挣的,所以给你的零花钱不能乱花。如果要买课外书或是给同学买礼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就是洗个碗五毛钱,扫次地一块钱,等等。 应该说,我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儿子不贪慕虚荣,接人待物相当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强,学习几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话说就是:姐,你这一辈子不上班,不挣钱,但你培养的这个儿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于春节期间和女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去年12月份,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约我春节去三亚度假,笑说两个孩子有些年没见了,趁机让他们培养培养感情。 当时我想,培养感情只是玩笑话,两家找个机会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说服了先生后,我们两家决定去三亚过春节。 因我空闲时间多,女友说由我来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说实话,三亚的好酒店确实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须住五星级吗?我征求儿子意见,儿子说干净舒服就行。于是,我决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馆,住两晚豪华酒店。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女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们在亚龙湾的家庭旅馆迎来女友一家。寒暄过后,小公主非常冷静地环视了一下房间,说:“我们怎么住这里呀?” 我笑着跟她解释说,这里非常干净,且离椰梦长廊很近,去沙滩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满地说:“这里没有waiter(服务生),没有游泳池,也没有早餐……”害得女友连忙打圆场。 其实我也没在意,心想家境优越、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点的。可儿子替老妈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说,要不是初次见面,他早就让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这才是开始,后面几天的情形几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两个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着太多的分歧:每去一个地方,儿子都想坐公交车,可女孩就是打的;儿子想去吃海鲜大排档,可女孩就是觉得不卫生……就算是一处海景,女孩子会发出“想要盖幢房子”的感叹,儿子却在一旁笑她太矫情。 幸好两家大人心态还好,认为孩子之间怄怄气是正常的。后来我跟儿子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尽量听从她的意见。儿子还算听话,尽管心里有意见,但行为上还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后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口角。 那天,我们逛的景点叫天涯海角,附近有个超大的土特产专营店。我们想顺便买一点特产带回杭州。已经逛累的女孩子明显不想去,她说:“拎着这么些东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机场买更方便啊!”这话明显是针对我们说的,儿子有些不服气,说买不买是我们的事情,你有钱就去机场买! 无趣之下,女孩子认真又天真地说:你这样吝啬钱,小心以后找不到老婆哦! 儿子想也没想,回了她一句:你这样的娇气鬼,才没男人会娶你! 机场告别时,我跟儿子说,这一路过来,妈妈发现你有时候有失男子汉的风度,是不是应该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说:“口头的道歉太没诚意啦!你得买件礼物哄我开心才行!” 两家的旅行就在两个小孩之间的拌嘴加玩笑中结束了。 这次两家的家庭旅行中两个孩子的表现,令我感慨奉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弊端。拿我儿子来说,现在看来,他是一个勤俭、自律的男孩,但也随之附带了过分严谨、不懂适度享受生活情趣的缺憾。而女友富养的女孩子,虽然有眼界懂潮流,将来不会被男人的小恩小惠所蒙骗,但她同时也要直面自己因此而养成的骄娇二气,否则将来即使遇到心仪的男孩,其性格也会成为相处的障碍。 所以“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现在看来也许是没错的,但等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时,家长才会发现自己错了。 很多家长都对“富养女孩”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给她钱就可以了,这大错特错,这样的做法只能使女儿的虚荣心逐渐膨胀,她即使拥有高贵的气质,也是徒有其表而已,一旦涉及实质性的问题,这样的孩子最终还是会败下阵来。因此,“钱”绝不是“富养”的唯一内涵。对于父母的教育来说,“富养”富在家庭环境上。 家庭环境主要是指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对孩子行为习惯都有很大影响。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良好的精神环境可以熏陶孩子的性格。 富养的“富”,指的不止是金钱,除了物质财富,还有精神财富。宋默在《男孩穷养,女孩富养》一书中说:“富养女孩,并非惯养女孩,而是要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精神上丰富其思想,”她认为富养的真正内涵是“气质高贵”。富养的女孩见多识广,优雅聪慧,并且独立自主。

Read more

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

这一年:我30岁,孩子3岁 我周围有很多的朋友,还有很多的我喜欢的娱乐活动!我有时候偶尔会觉得真是为这个小家伙操碎了心! 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 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我高兴地奔跑过来,扑在我的怀里,说:“妈妈我想你了。” 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整个世界。而我真的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 这一年:我33岁,孩子6岁 正当年的我,工作压力很大,甚至连聚会的时间都很少!呵呵,真的是费尽了心思在他能上好学校的问题上了,总算踏实了。 孩子终于上小学了,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 上学回来的第一天,晚上要睡觉时,他告诉我"从今天开始,我要苦到六十岁啦! "他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 孩子已经对与我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喜欢每天去学校。 甚至,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这一年:我39岁,孩子12岁 这时工作对于我来说,完全驾轻就熟,家里也没什么好操心的,所以我总想着能够多陪陪孩子! 可孩子上初中了,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几个月回一次家,才能见上一次面。 他们开始不再依赖我,甚至,喜欢和我对着干。 他们的脑子里想的是“我有我的生活!”“我要独立!”我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 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这一年:我45岁,孩子18岁 工作上再有什么样的突破对我来说都算不上什么了! 我就希望天天回家能听到孩子说“妈,晚上吃什么呀?”。 可我能等到的只是周末孩子给我来个电话说:妈,我钱花完了!再给我汇一些!可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希望孩子能经常给我来个这样的电话。 可这时,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 回来的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 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 从此,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