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你懂吗?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当父母什么都有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马上有种全軍覆沒的感觉。有记者调查,在贪污犯罪的一此中老年干部中,他们犯罪的动机竟然是为了孩子。原来,他们忙于事业,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末了,总觉得自己亏欠孩子,试图通过物质形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失败。这种做法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也许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能管理好上百万人的城市;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能每年创造成百万上千万;也许你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师,你已桃李满天下;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教育不成功,就不算真正的成功。 孩子是你的,更是国家的!孩子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一个孩子,输不起!教育好一个,造福三代!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01|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好农民不让最矮的庄稼枯萎,好父母不让最“差”的孩子自卑!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外界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要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父母是否想到要更新教育观念呢? 也许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02|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我女儿周婷婷自幼双耳全聋。到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出路只能是上聋哑学校。我研究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终于觉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宇宙的潜能蕴藏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教育的奥秘就是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虽然婷婷双耳全聋,但是我坚信宇宙的潜能已蕴藏在女儿幼小残疾的身体里。 我对女儿的教育,是把我沸腾的父爱,化作一阵阵春风,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永远坚信我的女儿行!奇迹出现了,婷婷上了正常小学,连跳两级;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23岁美国硕士毕业。而我我这位老三届初中毕业生,也破天荒地成了所谓的教育专家。 孩子生命成长的道路就象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高喊:“加油!”高呼“冲啊!”,哪怕孩子1000次跌倒,我们都要坚信孩子能1001次站起来!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03|寻回教育宝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为什么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都是好孩子,没有一个坏孩子,百分之百成功呢?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教育奥秘呢? 孩子说话含混不清,我们想到孩子未来清晰的口语;孩子走路歪歪倒倒,我们想到孩子未来矫健的步伐。那个时候,父母都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能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反映了世界上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原来,这种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只问播种、不问收获,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过程,充满着无私的爱,体现了积极的心态,隐含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因为这种爱,心态和信念,让每个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于一种快乐的,幸福的天才状态。 “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方法是父母本来就拥有,却没有意识到,本来就使用过,却无意中遗忘的最有效的,最快乐的教育宝藏!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04|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懂孩子。中国的父母太爱孩子,但是往往不太会爱。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懂孩子的秘决是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身上都仿佛隐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好孩子”是指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潜力,现在的优点、长处和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美好事物。“坏孩子”是指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和父母不希望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不美好东西。懂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唤醒“好孩子”,而不懂孩子的家长可能会逼出“坏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有好状态。不懂爱 ,爱变害。现在一些教育悲剧是父母不懂孩子,违反规律地教孩子,不是“拔苗助长”就是“压苗阻长”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让孩子受不了。太多的父母用无知的“爱心”剥夺孩子快乐成长的机会。 05|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抱怨使孩子越来越糟。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仿佛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一个是坏孩子。懂孩子的奥秘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唤醒好孩子。如果父母不懂孩子,一片爱心反而变成害,会逼出坏孩子。好孩子的特点是不浪费脑细胞,很安静。人不安,心不静;人一安,心就静,静能生慧。安静状态下的孩子,学习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农民种庄稼,庄稼长势绿油油的,没有好收成都难。

Read more

学习差和学习好的孩子,差距究竟在哪里?

浩浩是一名9岁的孩子,也是爸妈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讲、课下一做作业什么也不会,遇到期末考试,做的小测试经常只有四五十分……为此,班主任经常不是微信提醒家长,就是课下找家长谈话。 浩浩爸妈也很苦恼,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就是没什么效果。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注意力不集中,老出状况的孩子,浩浩爸妈因此患上严重的焦虑症。 像浩浩的情况并非个例,作为一名孩子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想必也有过这样的苦恼。 家长苦恼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做游戏时不好好做游戏,学唱歌时不好好唱歌,坐不住,乱跑乱跳!” “我的儿子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一会儿动这个,一会儿玩那个,一点作业都要做到半夜”。 “我家女儿上课总是不注意听讲,课下什么也不会,因为这我打过、骂过,总是不管用”! “我家孩子脑袋聪明,就是粗心马虎,考试时大题不会做,小题总出错!常被老师投诉,被请家长!” 面对此情此景,一部分家长是愤而训之,揍之,一部分家长是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觉得主意力不集中等到孩子长大自然就好了!这些都是极大的误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随着责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非但不会好转,反而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危害! 注意力不集中,危害究竟有多大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考试成绩差,表面看似是小问题,事实上,却往往隐藏着“大祸害”! 危害一、天才和庸才的差距,往往差在注意力 根据国外的一项研究报告证实:98%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天才,也只有1%的孩子智商是弱智,那为何在100个孩子当中,成绩怎么悬殊那么大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持续地学习与做事。 危害二、 没有注意力就没有专注力,成为问题孩子的几率大  国外专注儿童教育的机构,通过调研得出:孩子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会造成感觉综合失调,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惹事生非,甚至成为打架、逃学、早恋等问题孩子。 危害三、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人际关系  注意力不集中与人际关系也有关系?没错!经常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经常搞小动作,还会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自控能力差,还会给孩子造成极大压力,引发父子、母子之间关系恶化。 危害四、 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不自信,成功面前望而却步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任务完成的不好,考试成绩差,得到的都是家长和老师的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很多孩子一自卑就更加完成不好任务,往往还没做事,就会出现悲观、失望、胆小、怯懦等现象。 看到这里的家长们,你还会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多大问题吗?我国著名超强注意力研究与训练专家王贤海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家长:良好的注意力是成功的保障,造成孩子学习成绩差异的基本原因就在于注意力!家长一定要及早训练孩子注意力,不要让孩子造成终生遗憾! 如果,你的孩子有:聪明伶俐却成绩低下、做作业慢,边做边玩、上课听讲,心不在焉、大题不会做,小题总做错、做事马虎,丢三落四、思想超前却行为幼稚、被动学习,不求上进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请一定抽出5分钟的功夫,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会从中找到让孩子提升注意力的好方法!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校园霸凌的真相在这里

小校园霸凌事件成为热点话题,将纯洁的象牙塔下。隐藏的这个阴暗角落掀起了一角,让大家看到血淋淋的真相。 作为孩子曾经被欺凌的家长,看完,心里是很疼的。我的孩子也算不上被欺凌,当时是小学一年级的小豆包,意外被旁边嬉闹的孩子推到了,磕在讲台的水泥角上,头上破了个大洞,靠近眼角,差3厘米就失明了,里里外外缝了十几针… … 事后家长来我家道歉,却道歉的话没说一句,而是当着两个老师的面说:“你们运气不好。” 后来,过了段时间孩子回家说:当时推到他的人中,其中一个孩子经常找他茬。所幸后来转学了,不用再跟这样的家长孩子为伍。 人都是镜像学习,通过模仿和体验来学习打人的一定是曾经被打过。你觉得你情绪暴躁跟父母有没有关系?是不是不知道为什么,鬼使神差,其实想起来很像爸妈? 是的,人大多数的行为来源于过往的经历,大多数的创伤来源于父母,来源于父母说的话、做的事。很少父母意识到:你说的话可能是笼罩孩子一生的雾霾,所做的事是孩子一生都无法疗愈的创伤。有些你没有说的话是孩子一生的渴盼,有些你没有做的事是孩子一生的期待。 有个女孩,一直以来渴望别人认可,关注,委曲求全。 回顾小时候,她曾经被爸爸吊起来打;四五年级的时候当着很多人面被一个同学一击耳光,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隔壁床的女生偷别人东西,诬陷是她偷的;把箱子的钥匙藏在她被子下面… … 小时候的这些经历,使得她特别容易被感受到被遗弃,不喜欢。她跟身边的人相处中,不管什么行为都会解读为“他们不喜欢我,看不起我,是不是在冷落我”。 在这样的阴影中,生活了几十年,婚后的生活中,也充满了争吵,而她自己在回顾中,看到了妈妈的影子,爸爸的影子。 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孩,两个孩子。大家眼中的她,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轻盈智慧的女子,却会因为丈夫不给她几十块给保姆买菜的零钱,而在深夜指着丈夫的鼻子骂上四、五个小时,甚至问候祖宗八代。丈夫还口辩解,她说是狡辩;丈夫沉默不语,她骂其哑巴, 可怜的丈夫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梳理过后,我们才看到她的背后是童年没有疗愈的伤害。 从小,妈妈一心一意保护小她1岁的妹妹,只要妹妹哭就会不分青红皂白打她骂她,甚至三更半夜把幼小的她关到门外,这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深夜的黑暗中吓得魂飞魄散,浑身发抖,她战战兢兢得敲门,喊着妈妈开门,却一直得不到任何回应… …长大回忆这一幕时,她仍然浑身发抖,形容自己是被吓大的,当时唯一的希望是妈妈不要再把她推出门了,怎么被打都可以… … 沿着蛛丝马迹深入了解,她小时候爸爸也是家暴的,经常打妈妈。 奶奶也歧视她是个女孩子,父母不在家她就经常连饭都吃不上。所以她经常会在别人的眼里看到嫌弃的眼神,即便别人没有,她也认为是,而对她来说,嫌弃等于被关在门外,立刻回到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感受中。 妈妈爸爸情绪暴躁是怎样影响孩子,继而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人生,甚至是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从上面的例子,我们清晰的看到一条传承的路径。 每个强硬的外壳里面都包裹着一颗受伤的心,一定是有太多伤痛没有释怀的结果。需要包容、接纳和体谅。愤怒的背后都是对自己的脆弱的保护。这是我们身体的本能。大人尚且如此,何况不谙世事,只经历了家庭和学校的孩子? 对于霸凌的孩子,一定是曾经被打过的。而被霸凌的孩子,也一定是曾经被伤害过。 人的特点就是99% 是动物性的,属于理性的部分只有不到1%。 动物性是指,所有的动物都会以强凌弱。鲨鱼什么时候会扑上来?动物受伤的时候会过来,血会流出来,对于鲨鱼来讲血意味着有动物受伤了,有机会了。

Read more

这7种父母,养不出孝顺孩子!有的赶紧改

养一个孝顺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关系,父母的言行给予了孩子错误的暗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孝顺。以下这些行为,作为父母的你有吗? 1、经常打骂孩子 孩子挨了父母的打,心理会反感、仇恨父母,以后容易以暴易暴,主动去打别人。特别是孩子在五六岁时被父母影响最深远。因为五六岁是个体心理成长的关键期。 2、包办溺爱孩子 父母包办溺爱,就是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机会、孝顺的机会,让孩子心理变得越来越冷漠。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的付出和牺牲都是顺理成章的,一旦父母没有做到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孩子反而会怨恨。 3、不懂教育方法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父母如果能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可以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反之,完全没有汲取教育知识和技巧的父母,一味蛮干,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产生不良影响,继而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爱护,甚至对父母产生反感。这样伤痕累累的孩子,怎么会愿意亲近父母呢? 4、天天对孩子唠叨的父母 “成功的孩子成功在妈妈的心里,失败的孩子失败在妈妈的嘴里。” 父母的唠叨容易使孩子反感,认为父母不值得尊重,进一步就会顶撞父母,当矛盾一步步扩大,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也会疏远。 5、不尊重弱者 怜悯弱者与孝顺父母其实很相近。当孩子长大后,父母逐渐老去,也会成为一个弱者。对社会来说,弱者是索取少、奉献多的一群人,而对孩子来说,父母也属于索取少、奉献多的人。所以,不尊重穷人的人往往不孝顺父母。 6、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 如果你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送他去医院,并受到了别人的称赞,这时就会产生一种良好的道德体验感,今后还会不断地做好事。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同样如此。所以,父母平时要试着让孩子为家里做点事,并及时称赞孩子,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7、自己不孝顺 父母生你养你,为你的成长付出了心血,这样的父母你尚且不孝顺,难道还想指望孩子孝顺你吗?孝顺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榜样,才是孩子日后孝顺你的第一块基石。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关于压岁钱的来源!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梦话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发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压岁钱历程**~~}] 红绳 穿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红纸 包钱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如何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时父母、长辈给孩子的红包也越来越厚。 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压岁钱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干脆把压岁钱全部“收缴”,或是帮忙保管,者是用来补贴家用。这样处理虽然干净利索,却很难得到孩子的认同,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矛盾。那么父母该如何处理孩子的压岁钱呢? 其实,父母首先应该让孩子明白,压岁钱并非是“不劳而获”。别人给了自己压岁钱,父母也给了对方的孩子压岁钱,这个钱,说到底还是父母的劳动所得。让孩子明白了压岁钱的性质之后,就可以通过教会他们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的压岁钱,借以培养他们的金钱观和理财观了。 比如给孩子在银行开立一个独立账户,专门用来存放压岁钱,以后需要动用这笔钱购买学习用具、参加班集体活动,或者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时,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协商支取。这样不但避免了孩子大手大脚花钱,还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储蓄观念。 此外,一些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利用自己的压岁钱投资理财,比如购买股票、国债、基金等理财产品。让未成年人利用压岁钱理财,主要目的不是发财赢利,而是从小就树立理财观念,培养理财意识,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是大有帮助的。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把儿子培养的优秀,坚持4个原则,长大一定了不起!

男孩,往往被父母和家族寄予更高的期望, 如何把自己的儿子培养的优秀呢? 如果您时刻记着这下面四大原则,那么,您的孩子一定会很了不起! 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 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男孩胆怯了,告诉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错误了,告诉他:好汉做事好汉当;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 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 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 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原则二:千万别对男孩来”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很显然,他们最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以及没有自由。 男孩最不怕什么?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 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孩子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实很简单: 给男孩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 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尊重你的男孩,并放弃”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观念; 时刻让男孩感受到你不温不火的关爱,巧妙约束但不强硬控制。 原则三:别让你的男孩太“富有”

Read more

与孩子【谈钱】聪明的父母都是这样教的(意义远在钱之外)

小小时候家境贫寒、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但其原因是:儿童时代没有受到家长良好的教育与指引。 与孩子“谈钱”,的确是每一位父母无法避免的教育话题。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哭穷,而是努力拼搏着。 哭穷并没有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自己穷,是自己需要努力改变的,不能把孩子拉进来被穷吞噬。 聪明人应该脑里有钱,而不是心里有钱,而教孩子认识钱,意义远在钱之外。 而现实中,孩子对于“钱”的认识,很多是这样的,可以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1. 在商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看中一个几十块钱的玩具,想要妈妈买给他,妈妈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被吓,大气不敢喘,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疯子。 2. 某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口头禅是“家里没钱,要靠你好好读书,以后赚大钱”。 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穿亲戚穿剩的旧衣服,玩别人玩腻了送出的旧玩具,靠哪个亲戚发善心给孩子一点零用钱。 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钱来之不易,内心对钱充满渴望。 以上几个事例,可以说是中国家庭中的常见场景。 我们不否认孩子会因为父母经常的“哭穷”而变得节俭,但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也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成长,并且会因匮乏感而带来诸多的毛病。 因为贫穷意识的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频宽”,很直接吞噬了孩子的大脑发展能力,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和《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一样,历史上很多大贪官都是小时候穷怕了导致的后果。如大名鼎鼎的大贪官和珅,虽是将门之后,但幼年丧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贫寒,在这样的成长环境,物质上的渴望一直无法满足,所以造就了后来疯狂的和珅。 经济上被严格管制,物质一直未能被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惟利是图、处处追逐金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人生。 不信?那我们再看几个例子: 场景一: 某位被穷养长大的高级白领,手上存款不低于300万,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从2006年开始劝她买房,当时首付40万就可拥有市中心的小户型商品房,但她就是没勇气从那300万的存款中拿出40万来获得自己的房子。而如今,哪怕把300万都拿出来,也不够那套房的头期款。 每次花钱出去旅游的时候,被朋友拉去买保养品的时候,喝一杯100多块的星巴克的时候……她都处在一种很痛苦的状态,她觉得自己这样花钱是罪大恶极。 她就是如此,即使凭自己的劳动赚到钱,也无法安心享受。 场景二:

Read more

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一定要孩子知道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东方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东方人;如果说 “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东方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东方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东方没有。东方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东方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东方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口无遮拦地自嘲自己和同胞没有信仰,西方如何如何,还以为这是幽默,是谦虚,是有境界。其实是无知。无知才无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 美国人是在朝鲜战场上领教了东方的厉害之后才开始研究东方文化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孙子兵法》36计中的一计,美国人用了40年的时间学习、践行,才得手。按照这个速度推算,另外35计还要学习、践行35×40=1420年。 令美国人欣喜的是,东方人却在同一时期对老祖宗留下的所有东西大加鞭笞。这就给了他们赶超的机会。 今天东方社会乱象丛生的症结不是东方人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没有了信仰自信。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东方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我们是东方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

你是爱孩子本身,还是爱孩子的表现?

导语:我们希望孩子能将黑暗情绪驱赶到心里的隐蔽角落。但结果却是,孩子长大后不再跟自己的情绪连结,他们会活在否认中。要教养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就在于包容孩子去体验他的所有经历,让孩子能彻底拥抱每个经验,不被我们所左右或控制。 你是爱孩子本人,还是爱孩子的表现? 我相信我们都知道这两者的差异在哪里。 我们习惯说「我了解」来表达对他人的同理心,然而真实的状况往往是我们「不了解」。即便我们曾经历过类似的处境,但只是类似而不是一模一样,你也无法完全体会他人独一无二的心理状态及情绪特质。 要强调的是,说出「我了解」这句话,其背后的意图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说「我了解」时,是因为我们想干涉对方的体验?或者这是「我永远支持你」的另一种说法?或是「无论你现在正在经历什么,我都全盘接受」的意思?其中的关键差异,就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是自己的私心,还是真的与对方感同身受,并认同他们的本质。 这里我们所要谈的是「同理心」。同理心的核心关键,就是有能力去包容他人以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所有经历,而我们只是在一旁单纯观照。因此,要教养出一个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首先就在于包容孩子去体验他的所有经历,让孩子能彻底拥抱每个经验,不被我们所左右或控制。 换句话说,同理心跟认可孩子的存在感有关,这也表示我们必须向孩子传达一个讯息:他们有权保有任何感受,不需我们的同意或反对。为人父母,不要把精力放在否认、塑造或改变孩子的感受上,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不仅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了,我们也注意到了他们话里的真正意思。 要发挥同理心,我们必须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能与孩子的感受共鸣。这可能很难做到,如果孩子正在经历某种煎熬的情绪化时刻,尤其是嫉妒、暴怒、内疚或怨恨等等黑暗情绪,更是父母难以消化的。 有一天,我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她要求去公园玩,我说不行,然后她又问我可不可以去图书馆,我又说不行。最后,她问我是不是可以去找其他小朋友玩,我再次给了她否定的回答。每一次我都跟她解释原因:我要准备晚餐,爹地快回来了,我们还有好多事要做……她不高兴地嘟着嘴巴,然后开始闹脾气:「你是坏妈咪,每次都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我讨厌今天,烂透了。」 那一刻,我没有静静地当个观照者,包容孩子的感受,反而介入了我的感受。我先斥责她「自私」,然后又说她的行为「任性」,接着又想对她说要「心存感谢」一类的事。正当我准备说教时,心里突然生起一股愧疚感,我越是斥责她,就越感内疚,然后就越想要让孩子也觉得内疚。 当我终于清醒过来时,我问自己:「她的话为什么让我觉得受到威胁?我是否太过执着于要她心怀感谢,以至于剥夺了孩子真实的失望感觉?我本来可以在她冷静下来后教给她这些很棒的课题,但是我没给她机会冷静下来,反而选择让她觉得内疚,以减轻她叫我『坏妈咪』时被激起的无力感。」 我们惯常的做法就是在孩子被强烈情绪掌控时斥责他们,希望我们的介入,能让孩子的负面情绪神奇消失,我们就不必处理他们那原始的,甚至丑陋的一面,我们会劝告孩子「不能生气」、「不应该嫉妒」,或者「打起精神」、「不要沮丧」…… 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希望孩子能将黑暗情绪驱赶到心里的隐蔽角落。但结果却是,孩子长大后不再跟自己的情绪连结,他们会活在否认中。这些深埋的情绪会在青春期或多年之后,因为某个事件或某段关系而复活,届时我们那已经成年的孩子会发现自己不堪负荷这样的情绪,因为他们欠缺安然度过这些情绪的能力。 缺乏同理心,无法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绪,等于是教导孩子在生活中畏惧及躲避这些情绪。 举例来说,我第一次带女儿去水上乐园,她看见有些游乐设施的坡道很陡后说:「我会怕。」我注意到自己的第一个反应是想着扫除她的恐惧:「别傻了,你没看见有那么多小朋友都在玩吗?」然后向她保证:「不会发生什么事的,因为我会跟你在一起。」我也听见好多父母都是这样告诉孩子的:「别怕,没什么好怕的。」 经过反思后,我克制了这样的反应,我很清楚,孩子不会因为我告诉她不要怕就真的勇敢起来。于是我告诉她:「当然你会觉得害怕,我也会。事实上,我怕死了,但重点就在这里,即便怕得发抖也要去冒险。」她懂了。于是我们两人都去排队等着玩,然后对自己说:「我好怕呀!我好怕呀!」我们不畏惧害怕的感觉,反而对这样的感觉兴致勃勃。我们滑下坡道,平安地从另一头出来,我也成功向孩子说明纵使害怕也要勇于冒险的重要性。 当然,我们必须教导孩子不要害怕、不要生气,或者不要悲伤,但是为什么孩子不该害怕,不该悲伤,不该真实地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呢?为什么我们会要求孩子忽视自己的感受?驱赶情绪不是帮助孩子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培养孩子安然度过这些情绪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在亲子一起体验的经历里,无论多么平凡无奇,我们都要鼓励孩子坦白地为自己真正的感觉发声,例如「我很难过,我的朋友不能来」、「我怕黑」,或是「这里很吵」等等。 接纳,是主动拥抱孩子的一切 接受,经常被视为一件被动的事,这是个天大的误会。「接受」不可能只是个理智上的决定,我们全副身心都必须投入才能办到。我想要强调的是,「接受」绝对不是一个不得不的被动行为,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下面的例子,可用来说明这种「接受」会如何进行。这是发生在约翰与艾丽斯夫妇,以及他们那个跟一般男孩不同的儿子杰克身上的故事。 杰克是个安静、充满文艺气息的孩子,对体育或吵闹的游戏一向不热中,他偏爱艺术、跳舞,从他年幼开始,父母就得忍受爱子被同侪围攻的情景。他们曾设想过儿子可能是同性恋,但他们并不想因为儿子的阴柔特质就贸然将他定型。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挣扎,想要他变得像大部分男孩一样,但他们仍将自己的忧心放在一旁,用心培养儿子的音乐与舞蹈爱好。他们在一旁默默观察、等待,而杰克也开始绽放自己「如其本然」的天性,成长为一个情感细腻、善良的男生。 约翰与艾丽斯夫妇打定主意,如果杰克真是个同性恋,他们也会让他完全去接受自己的性倾向。他生命中的这个面向,对夫妇两人而言并不重要,因为他们认为儿子的性倾向只不过是他丰富本质里的一个呈现而已。当杰克受到同侪伤害时,身为父母的他们能够为他做的,不是试着消除他的痛苦,而是陪他一起度过。 随着杰克渐渐长大,夫妇两人刻意为他打造了一个包括同志与非同志的朋友圈。他们想要他知道,当他准备好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时,将会有一群接受他的人在他身边。因此当杰克进入青春期,向他们坦承自己的性倾向的那天来到时,夫妇两人早已经了然于心,他们只是张开双臂接纳他。由于父母早在一开始便接受杰克「如其本然」的样子,杰克才能在没有任何条件、评断或内疚感的情况下滋养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得到全家人祝福礼赞的真实人生。 这也是一个不需要靠儿子来满足自己幻想或实现梦想的家庭,他们没有利用儿子来疗愈自己尚未愈合的伤口,或利用他来强化他们的自我。本质上,儿子就是全然不同于父母的个体。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创造出一个距离感,这种能力反而能帮我们培养出亲子之间最棒的亲密感。

Read more

我从来不拿你和别的妈妈做比较

这篇文章叫做《安的种子》,很早以前就看到过,一直记忆犹新,这次看到就拿他转出来给还没有看过的父母。 这个标题写的非常的棒,回想起来,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确用了太多的比较,“谁谁家的孩子考试比你好”,“谁谁家的已经钢琴10级了”,“谁谁家的这次考入了大学”,然后末了再加一句“你怎么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话,我们可能料不到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换位思考,要是你的孩子经常冒出来这些话:“谁谁的妈妈做菜比饭店还好吃……”,“谁谁的爸爸是哪个公司的老板,一年赚100多万”,“谁谁的爸爸,他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辆宝马”,“谁谁的家里,每年都要出去旅游3次”等等……末了再加一句“我的爸爸妈妈怎么这么没用?” 试问作为家长的你感受会如何? 希望父母能从小种下一棵种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就好。虽然需要你的精心浇灌,但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没有参考的,玫瑰有玫瑰的美丽,百合一样有百合的清新,哪怕是仙人掌必定也有他独到的一面,怕的就是拔苗助长,还等不及开花就夭折…… 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拿自己妈妈和别人妈妈做比较。 也不要对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怎么怎么样,你看你…… 这句话最伤害孩子的心,每个人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不喜欢听的话,也不要说给孩子听。每个孩子都最爱自己的妈妈,在他们眼里,无论自己的妈妈有什么缺点,无论妈妈爱大吼大叫还是温柔体贴,都可以接受,都不影响孩子对妈妈的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的爱。 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看到自己的妈妈,眼睛都会发亮,会跑过去张开双臂,迎接自己最爱的妈妈。孩子都可以做到这样,为什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做不到呢? 妈妈们需要做的是,和孩子约定一个鼓励的动作,可以是摸摸孩子的头,可以是一个拥抱,也可以是一个拍手,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只要孩子有一个小小的更正,随时随地,鼓励一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而不是挑剔的眼光,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很重要。 《安的种子》是一本颇有禅意的绘本,每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 老师父分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 “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出来吧。” 拿到种子后…… 我要第一个把它种出来!本想。 怎样才能种出来呢?静想。 我有一颗种子了。安想。 (对本来说,种子是否会发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第一个”!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如果不是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是教导孩子要力争第一,孩子可能就会成为本。) 本跑去寻找锄头。 静想要挑出最好的花盆。 安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自己胸前。 本把种子埋在雪地里。 等了很久,本的种子也没有发芽。 (万物皆有时,生有时,长有时,衰有时,亡有时。本追求第一,却不知道万物有时,万物有序。) 等不到种子发芽的本愤怒的刨掉了地,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