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法“唠叨”孩子,就不会被气哭了

01 儿子昨天晚上写作业。我在我屋写稿,他在他房间也忙得不亦乐乎。 “把答案拿出来,不能抄答案。” “爸,求求你,通融通融吧,写不完作业了!” “早干嘛去了,不知道作业量有多少啊,贪玩当然写不完啊。” 听着爷俩嚷嚷起来了,我赶快跑了过去。老公手里拿着儿子试卷的答案,儿子在那里赌气反抗。 把老公推走,再和儿子谈,“宝贝,看你这样真像我自己,愁死妈妈了,我的稿积压一堆了,也没完成。” 儿子一听立刻找到了同党,“妈妈,你怎么和我一样了?” 我怎么了,每天除了本职工作,还有一大堆的稿子要写,写字的任务特别严重,都没办法汇报了,有时候明知道任务多,就是不写,拖延一天,又是聊天,又是吃零食,要不转悠着玩,非到了晚上,才能静心下来,再熬夜写。 儿子一听愣了,“妈妈,你怎么也有这缺点?” “儿子,你以后多唠叨妈妈吧,你逼迫我写好不好?这学期,你管着我,我管着你,咱俩相互唠叨着吧,不然就都懒惰下去了。” 儿子一听我这处境,和他真是一模一样,还挺同情我的,就一口答应了,以后逼迫着我写稿。 而且他也赞同一件真相,有时候就是有人逼着才管得住自己,他也想好好学习,就是我说的那样,明明知道有任务,可就是松松垮垮,拖延没完。 这一沟通可到他心里去了,立刻和我是一伙的。 我给他说,假如有日本鬼子端着枪看着我写稿,要是交不上就枪毙,我岂不是快马加鞭地就写完了? 儿子笑得前仰后合的,那是自然,那是自然。爸爸惹他的坏情绪顿时烟消云散了。 而且他听我的批斗会晓得了我这个妈妈和他是半斤八两,他心里好一阵舒服和平衡。 “要是你姥姥小时候打我就好了,就不至于考不上好大学了。” 我说的真心话,好后悔啊,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再也没有后悔药吃。要是那时候有妈妈打着学,不学就揍我,那就考个博士了。 谁是智商不够啊,都是学习态度不到位。就算现在是成年人了,有计划,有目标,也是犯懒皮病,求我儿子管着我,唠叨唠叨我,对我真是一种督促和鞭策。 有个人管着,那就是帮我,太多稿子写,最近还列了出书计划,构思全有了,就是要一篇篇样文写出来,本来定好一天写一篇,坚持了两天,第三天又拖下去了。至今为止,也没写出来多少。 儿子的任务艰巨,要管好妈妈,多唠叨妈妈,我求儿子是真心真意的。 最后达成共识,相互唠叨,一起加油,看谁能成功。 还拉了勾,有个童谣: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和儿子就这样说好了,相互鼓励,相互监督,这学期,新的努力开始了,在这个春天里,就开始带着各自的奋斗目标前进了。

Read more

孩子“防伤害”教育该怎么做

“想去书店买几本儿童安全教育的书,不知道从何下手。最近关于孩子的安全事故报道,真让人揪心啊。”和许多妈妈一样,对妈来说,让孩子过一个安全的假期是眼下最为关注的事情。“是将危险统统避开,还是放手让孩子尝试呢?” 一个插座~ 引出的烦恼 孩子快2岁了,但米米妈依然为一个小小的插座头痛。“怀孕时就在宜家买了一批安全插头囤着,当时我还觉得老外真的好贴心啊。”米米妈说,孩子13个月会走了,拿出来一试,发现自家插板上插孔的距离很近,这批安全插头大了点儿,不服帖。只好又网购了一批。 事情还没完,等到米米快18个月的时候,米米妈发现,小朋友竟然可以凭自己的双手把安全插头抠出来了。“没办法,各种好言相劝,各种威胁,收效甚微。” 米米妈有一个“大胆”的朋友。“她的做法是,放手让孩子去摸,在他就要摸到的时候,拿出一个小型的发电仪击中孩子,让他感受到电流的痛,那之后孩子就不去摸了。这个方法会不会妖魔化了插头,毕竟以后孩子还是要学会使用。”米米妈说,这个朋友还会让孩子用剪刀。“自己是想都不敢想,把剪刀藏好都来不及。” 选对工具~ 18个月就能用剪刀 对宝宝的安全教育应当进行到哪一步,才既不会让宝宝误认为这个社会上都是危险的事物,想安全必须一刻不离爸妈,又不要让他在靠近危险时毫无警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也没有? 国外一些电影中,外国毛毛头拿着剪刀、锤子等工具认真地剪剪敲敲,这在中国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老师提供这些工具,家长也决不会同意孩子使用。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国外家长在‘什么对孩子是安全的’这一问题存在的观念上的差异。”开心今年2岁半了,开心妈告诉记者,孩子所在的幼儿园里,从18个月开始就可以用刀子刨黄瓜,还会使用剪刀了。“刨黄瓜是他每天的‘工作’。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跟老师沟通过,老师告诉我,首先工具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比如剪刀是婴儿安全剪刀,圆头的设计而且剪刀口较短,刀也跟家里的菜刀不同,是带锯齿的切刀,安全系数高。” 开心妈说,家里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他用的工具。不适合他们的物品则一定要藏好。“否则孩子会纳闷,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却不能给他们,反而勾起好奇心。” 家长们~ 请先放下焦虑 警告、恐吓,是多数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惯用的语言,但对于小朋友来说,这种方法不但不管用,还可能出现反效果。 推崇蒙氏教育的心元之家老师曾莉琴告诉记者,有时大人过于紧张,紧张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反而不知所措。另外,小朋友在3岁、6岁左右会分别出现两个小叛逆期。“有时候孩子很坏的,他们喜欢看妈妈们惊恐的表情,所以大人越在乎的事情他越要挑战。” 3岁之前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都有限,最好的做法是多说。曾老师说,等到了3岁有自我意识后,不妨直接告诉他们后果会如何。“比如,我就会跟我的孩子说,不能爬阳台,否则你就会死掉。死掉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安全教育是生活技能教育的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每个家长要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把握好“度”。做足了前戏的前提下,让孩子尝试独立完成。曾老师说,这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但有些地方还必须抓牢,比如把控饮食安全,远离厨房煤气等危险。 有时大人过于紧张,紧张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反而不知所措。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孩子6岁前,这6个规矩必须给他立起来

在孩子形成“坏习惯”之前,定下规矩更能帮助他们守住行为的界限。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要求守一些这样的老规矩: 吃饭时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递剪刀要手攥剪刀尖,把刀柄让给对方; 不许斜着眼看人; …… 正是这些老规矩,唤醒了我们内在的自觉,并且伴随我们一生。 每个孩子人生的前几年,犹如白纸,在他们形成一些“坏习惯”之前,定下规矩更能帮助孩子守住行为的界限。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后的孩子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给他们定点规矩了。 规矩一:餐桌上规矩不能少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细心的人会发现,餐馆中有的孩子,食物乱丢,杯盘弄得乱响;有的孩子不熟练但却能专注地吃着面前的食物。两个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高下立判。 礼仪教养不是高高在上,它藏在饭桌这样的细节之处,在家吃饭要守规矩,出门做客也是一样。比如: 用餐前,长者先,幼者后; 吃菜的时候不翻捡盘中食物; 夹了一块食物就不能再更换了; 吃饭的时候不许玩手机 …… 这些在饭桌上不经意的动作,透露的是孩子的风度和修养。 规矩二:先来后到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家里,大人一般都会让着孩子,但是孩子上学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一般都遵循先来后到原则。 父母总是让孩子优先,孩子很容易见到喜欢玩的东西,无视规则,上来就抢,很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伤。 不妨多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排队场景,餐厅排队吃饭、电影院排队等待入场,让孩子明白在排队时耐心等待的意义:“世界不是围着你一个人转,你也需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先来后到是文明,也是规则。 规矩三:分内的事情自己解决

Read more

聪明的父母,都和老师肩并肩

老师与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人,有着相同的责任与使命–让孩子成材。 去年夏天,侄女参加完高考,全家商量给她报个什么专业。我说,女孩子当个老师挺不错,要不报个师范类院校吧。 当了大半辈子老师的大哥摆摆手,算了,昨天刚刚一个学生的家长去学校骂老师,因为听写错误,老师罚他一个错字写十遍,老师在群里又批评了孩子,说写作业不认真,家长也有一定责任。 这不,家长就怒了,跑到学校对老师骂骂咧咧,说教不好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关家长什么事?还有,罚孩子写那么多遍错字,这样的老师简直就是在折磨孩子,用这种方法能把孩子教好才怪! 真的是,现在孩子教育上的最大问题: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 我不知道,那些不愿让老师管孩子的家长是怎么想的。 就像去年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和我说的那样,她们班上一个孩子特别调皮,一上课就撩撩前面的,逗逗后面的,朋友气得让他到前面罚站了一节课,这下可惹了大麻烦。 第二天,那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姑姑舅舅全来了,非要学校给个说法。学校迫于压力,又是赔礼道歉,又是通报批评,折腾得人仰马翻。 后来,那个学生调了班,没人愿意和他坐,就让他自己坐一排,老师们再也不敢管他。 这种方式真是为孩子好吗?未来会给出答案。 ******** 去年放寒假时,我去给女儿开家长会,她们的班主任说:接下来这段时间,孩子就拜托各位了,一个寒假,如果放开了让孩子玩,我保证假期回来,他的成绩一定会后退,如果家长们盯住了孩子,让他们按学习计划走,成绩起码会平稳,希望家长们辛苦些,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自制力还没有那么强,咱们一起努力,把孩子们培育好。 老师一番话,说得我泪眼朦胧。 很多时候,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交到学校,交给老师,就是老师的责任,其实,无论多么好的老师,都替代不了父母的位置,教育好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好的兴趣,好的心态,都是来自家长的的培养。 我同事盈盈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我基本见证了他这几年的成长历程。 盈盈的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有爱说话爱做各种小动作的毛病,学习没有耐心,老师讲课听不进去。当然,很多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这些小毛病,老师每天都在家长群里说,哪个孩子怎么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家长们配合。在孩子上学之初,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他受益终身。 对于老师这些话,有的家长无动于衷,有的家长也会注意一下,盈盈对于老师的这些话,从来都是放在心上,她每天都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老师也会给她一些建议。 慢慢的,盈盈儿子刚入学时那些小毛病就没有了,越来越用心听课。 在他二年级时,被选为学习委员。这几年,盈盈儿子一直很优秀,各方面做得都很好,这些成绩,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功不可没。 真的,老师和家长一致的态度,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我就是受益者之一。 ******** 记得在我五年级那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在班上考了第十名。这个成绩让我的班主任老师很恼火,要知道,我当时是她老人家的得意弟子,本来以为前三名稳稳的,结果考砸了。 但老师知道我自尊心强,还是鼓励,然后找到我妈,分析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最后一致认为是我不用心背诵课文,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做,应付了事,家长又不管,就放任自流了。 她俩达成一个协定,每天晚上我写作业,妈妈在旁边看着,然后检查我背诵情况。 我小时候住在平房,那时家家户户没有一黑天就把大门上锁的,都是等睡前才锁。在这种便利条件下,我那位离我家相隔500米左右的班主任,据说很多次晚上去我们家,隔着窗户玻璃看我有没有写作业,妈妈有没有在旁边盯着。

Read more

父母改变1%,孩子成长99%

前几天有一个父母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咨询到: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一些,喜悦一些,因为现在马上要考高中了,每天看到孩子脸上愁眉苦脸,感觉没有希望,这位母亲非常焦虑。 今天早上借助这样一个话题,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往往有些时候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看到了自己。 孩子,其实就是代表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镜子。 爷爷奶奶看到孙子有出息了,会非常喜悦,因为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延续;父母看到孩子有出息了,看到的是自己当下的喜悦,看到投入有了回报,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如果这个孩子很有出息,别人都会说:说明这个父母做的好,培养了这么好的孩子。 所以,社会的认可会提升父母的价值。 ******** 我们往往希望通过把控自己的孩子,来获得一种满足感。因为我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是失控的,所以会死死拉住孩子,害怕自己失控,但越是害怕什么,反而就会越吸引什么。 这样的一种法则,并不是一种迷信,它经得起科学推量,比如有个人特别怕狗,往往在路上,别人并没有注意到狗,但他总能看到。只要狗一出现,或者是狗的同类,哪怕是猫,只要是能用牙咬人的动物,他就会害怕。 所以在他的世界里,只要有这么一个恐惧存在,凡是与恐惧有相同属性频率的,比如说都属于猫科的,或者都是食肉动物,或者都会叫出声音的,或者都是宠物,这些都可能会变成恐惧的附属品。 所以当一个人害怕孩子不好,恐惧孩子会出状况,担心孩子学习会受影响,接下来他的诅咒就会发起作用。 然后你就会听到这个人经常会抱怨孩子有多么不懂事,有哪些缺点?孩子现在遇到了哪些问题?但自己却无能为力,非常担心恐惧。 ******** 今天觉得孩子缺少喜悦,事实上你不是真正为他好,想让他喜悦,而是你自己并没有喜悦。 如果你先变得喜悦,孩子必然会做出让你感到喜悦的地方。 当你生下孩子的那一霎那,所有痛苦好像都觉得值了,孩子也会不断给你回应快乐的感觉,作为母亲的感觉。 但今天你为什么又产生了新的痛苦?是因为失控了。 你要承担新的责任和压力,要开始辅导孩子功课,把他送到最好的学校,给他解决学校里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同样,你是有要求的,去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帮他去处理各种问题,因为觉得是自己该做的。 但深层的骨子里是一种投入,换句话叫投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你对他有要求。 我可以帮你去处理摆平,但你必须要做到考试成绩优秀,好好听老师的话。 ******** 各位,相信小时候听父母对我们这么讲,耳朵已经发热,觉得烦躁了,但好像这些话又从我们嘴里给到孩子,按理说当时这些不都是你拒绝的吗?不愿意去接受的吗?但现在为什么又把它完全复制给孩子? 越拒绝什么,就越会吸引什么。 因为你处在这样的一种频率和波动中,不可能给孩子正向的能量和祝福,除了谩骂指责,就是要求担心。 看似你在寻找一些灵丹妙药,但真正的改变,如果不在自己身上,所有的药也只是安慰药剂,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所以,也希望这位家长及今天所有能听到早八点的父母们,能引发大家的深思。

Read more

你自己失去了同理心 却怪孩子不懂事

看到一位妈妈在朋友圈抱怨自己的孩子。 自己不小心把孩子心爱的存钱罐打破了,跟孩子道了歉,还承诺马上买一个新的。可是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哭了一上午,还跟自己赌气。说养孩子真难,真想打他一顿,难道买一个不就行了吗? 真的买一个就好了吗?孩子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他的心情你真的理解吗? 很多父母都只看到东西破了,买新的就好。可是孩子内心跟这个物品早就建立了联结,你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伤心。 我记得自己读中学时亲戚送了一辆自行车给我,它陪着我去了很多的乡间小路,遇到坎坷的地面,我都为自己的这个朋友心疼。还常常在无人的小路上跟它说话解闷,不小心摔沟里,拍拍身上的灰尘,还要给他说声对不起。 当我读高中去了,这辆破旧的自行车就放在楼上。覆满了灰尘。 但我还是知道它一直在那里,有一天我上楼时发现它竟然不见了,赶紧追问奶奶。她漫不经心地说: ‌‌“卖了,卖给了收废品的。‌‌” ‌‌“为什么不跟我说一句。‌‌” ‌‌“就一辆破车,当废品卖了挺好的‌‌” 我当时内心非常难受,感觉一个好朋友被抛弃了一样。 ‌‌“给你,这是30块钱!‌‌” ‌‌“我不要‌‌”,然后气冲冲地跑了出去。 ‌‌“真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老人还十分不解。 父母就是经常这样,忽视孩子内心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而且还常常怪孩子不懂事。 ******** 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身边,对孩子的感受有一个感同身受。对孩子来说,那是多么好的事情。每次看到大人们对自己的孩子说: ‌‌“没事,我给你买。‌‌” ‌‌“没事,过几天就好了。‌‌” ‌‌“真是的,总是喜欢哭。真不知道你哭什么‌‌” ‌‌“你真的无法理喻,我不管你了。‌‌” ‌‌“再闹,我就打人了啊!‌‌” 我就为这个孩子着急,为人父母,如果知道‌‌“同理心‌‌”这三个字,亲子关系应该就会更加亲密,孩子也会更加配合你的教养,而你也不会总是被情绪左右,成为一个怨妇妈妈或者愤怒的妈妈。 同理心(英语:Empathy),或称做换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Read more

七种情况,造成家长对教育不上心

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心力不足; 3、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4、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之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5、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6、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弹钢琴等。 7、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处于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家长不学习,很难教育好孩子。因为身处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心浮气躁,跟着社会思潮走,被大众化思潮裹挟,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的眼光。 那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呢?可以针对以下,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家长?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老师的作用也很重要,老师、家长、孩子究竟要怎么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以下28条铁规律告诉您! 老师、家长、孩子都要知道的中国28条教育铁律!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5、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6、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8、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吴稼祥语)

Read more

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拼?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会前功尽弃。 所以,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拼出个锦绣前程。可是,如果你都在混,孩子凭什么拼? 孩子是复印件,你就是原件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请教沉寂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也不爱学习,怎么办?” 法师反问:“你复印过文件吗?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是改复印件还是原件?”道理并不深奥,却是父母常常疏于自醒的问题。 都说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 你若趿拉着拖鞋逛大街,你若旁若无人地高声喧哗,你若从不读书从不看报,你若总是抱怨生活嗟叹人生,如何苛求孩子完美无瑕? 别奢望坐等花开 养育是个种因得果的事儿,别妄想“小投入,大产出”,没有父母可以坐享其成。 你在打麻将码长城,却让一墙之隔的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想得倒美! 就像养花,不施肥浇水就想坐等花开,那是撞大运。别总说谁谁谁没人管,照样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样的运气。 也莫要说你不懂浇灌滋养,我们知道“孟母三迁”,你可曾为了孩子思变图新?我们读过《傅雷家书》,你可曾有一封信是写给孩子的? 你不安身立命,他能出人头地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一本书,他每天都在翻阅和效仿。你尚不能安身立命,吃完就睡,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是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儿。 父母不必显赫不必腾达,却必须具备自食其力的生活态度,用你的诚实、勤奋、坚韧,影响孩子的人生。 郑渊洁说,从孩子出生起,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的我开始玩命写作,当着孩子的面,一个人把《童话大王》月刊写了28年。 他说,这样做,就是要让他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孩子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有的父母爱把人生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总是苦口婆心:“孩子啊,爸妈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就指望你有点出息。” 你从小没拉上提琴,就让女儿帮你实现梦想;你一生没当上球星,就让儿子帮你完成夙愿。这都是孩子不可承受之重啊,儿女又不是来还债的,凭什么帮你弥补人生? 今生今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谁也无法拜托谁。 你才是照亮孩子的光 其实,父母才是照亮孩子一生的光,你若黯淡,孩子又怎会熠熠生辉?老布什的领袖范儿,就是小布什的光;六龄童的猴戏情结,就是六小龄童的光。 我曾有个学生,父亲每日酗酒,母亲打牌为业,从不过问孩子课业,等到孩子成绩下滑,他们就暴跳如雷,从不自省吾身。 他们不懂,要让孩子的世界明亮,父母先要有光!

Read more

妈妈不需要完美:和孩子一起学习面对脆弱的自己

教养小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反而能学到的更多,因为孩子聪明、直接,更能看透你的不愉快,用还自自己的方式,希望让父母愉快,所以,不需要当个完美的父母,一起和孩子面对脆弱然后成长吧! 遇到挫折是难免的,但是要知道此时该怎么对待自己, 想办法解决负面情绪与思维,找机会回复到正常状态。 挫折,让孩子看到不完美;勇气,让孩子承认不完美, 而这种勇气在自己身上,我陪着她一起寻找那个源头。 人非圣贤,妈妈也有想耍赖、想任性的一面。 这天,妹妹兴致勃勃地跑来找我玩,老实说我真的一点劲儿都没有,连应付都嫌困难。 我看着她,尝试很平静地说:“妹妹,妈妈今天心情不好,现在没有办法陪妳玩、陪妳说话,可以让我安静一下吗?妳想做什么都可以。” “那妳等一下会变好吗?” “我不知道,也许不会,我今天都想一个人。” “妳生气了吗?是我害的吗?”妹妹小心的提出这个疑问。 “不是,跟妳没有关系,只是心情就像天气一样,有时晴天,有时下雨,我现在正在下雨。” “那我,可以看电视吗?”她挑了一个我最讨厌她做的事情,我想这是一种“测试”。 “可以,我说了随便妳。我现在不想再说话了。”我的音量有点提高,老娘耐性快没了,再说下去就会暴冲了! “喔,好。那等一下妳比较好了,可以告诉我吗?”她倒是很镇定,但是也没有开电视,我想她很聪明,知道一按下遥控器大概世界就毁灭了(虽然,妈妈说可以)。 我惊讶于她的爽快,心情好像有因此好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过了十分钟,妹妹又来了。我就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 “妈妈,妳有觉得好一点了吗?妳可以陪我玩了吗?” 才过十分钟耶!我的心中虽觉得不舍也有点愧疚,但我知道勉强不了自己几分钟的,何况今天状态真的很差。 “抱歉,还在下雨。”我强压住自己的复杂情绪。这时的我,其实好想大喊:为何一定要我?为何不找别人?烦死了啦! “可是我好想妳陪我喔!” “我现在陪妳的话会很不开心,妳也会觉得不开心,要是我不小心发脾气,会很糟糕的。” 她没有说话,脸上满是委屈。我们互相看着,沉默了一会儿,这段沉默里我跟自己对话:能不能有别的办法?办法是一定有的,只是我还没想到而已,更何况她刚刚那么地体贴。我决定给个缓冲。 “这样好了,我们一起来想想,当心情不好时,对方陪妳做什么事情会比较开心。等一下我们来讨论。” “好!”她似乎感觉到一丝曙光。 这不是缓兵之计。我开始很认真地想:若我想要脱离现在这个低潮,孩子可以怎么帮助我?我等下要认真的开条件。过了几分钟,我走去找妹妹。

Read more

孩子的优秀,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年少时我曾跟着母亲去捡麦穗,结果母亲却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 多年后,我与母亲再次与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我想过去报仇,却被母亲劝住,母亲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的家风。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我觉得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我想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觉得有好的家风,确实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岗位都要求培训、考核,但似乎只有生养、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训,好象自动就会上岗而且永远不会下岗,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每一个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关于怎样做父母的意识和知识准备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优秀的父母要用心 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 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 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地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因此在骂孩子的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社会都要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适应。应试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没有应试能力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