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 别让孩子跑错方向 如今很多父母都很心急,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 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 有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学者杨佩昌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 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杨佩昌道。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问: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这几个人都是真实的案例,这只是一个简况,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仅仅是个案,并不是所有有这样经历的人都是这样,我们只是凭借这几个案例说明我们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个人就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Read more家庭教育的十个“一分钟”
一分钟示爱。秋水爱长天,才共一色;落霞爱孤鹭,才共一飞;山峰爱山梁,才共一脉。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心疼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今天你不高兴,甚至流泪了,父母会更不高兴,会流更多的泪水。父母向孩子示爱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一分钟赞美。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孩了的身上总会有它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一分钟游戏。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一分钟矫正。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期盼。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祖国的未来。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绘发展的蓝图、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以用鼓励的语言培养孩子勤劳、勇敢的精神。但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发展的。 一分钟接触。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一分钟倾听。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分钟惩戒。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在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孩子。 图/pixabay.com
Read more值得父母深思,当家穷的男孩遇到家富的女孩…….
当穷养的男孩遇到富养的女孩,值得父母深思 “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大概是在儿子三岁的时候,我听说了这个育儿观念。是的,和所有初听此话的父母一样,我理所当然地认为,穷养儿子,就是要让他体会生活的艰辛,多吃苦,让他有奋斗意识;富养女儿,就要为她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培养温柔、高贵的品质,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创造有品位有情调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父母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按此方法,对自己的孩子施以影响,可是,很少有父母想到未来若干年后,当自己穷养的儿子遇到一个富养的女孩,会产生怎样啼笑皆非的矛盾。 我提前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先说我家的基本情况吧。 我属于经济状况尚可的家庭。先生经营一家模具公司,我全职带儿子,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没为钱犯过愁。但我坚决奉行“男孩要穷养”的理念,几乎没给儿子买过昂贵的玩具,好像就在他四岁生日时破过一次例,给他买了一辆遥控小汽车。穿着上都是小店淘来的外贸品。上了小学,我告诉他,我们家不缺钱,但这些钱是爸爸挣的,所以给你的零花钱不能乱花。如果要买课外书或是给同学买礼物,必须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就是洗个碗五毛钱,扫次地一块钱,等等。 应该说,我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儿子不贪慕虚荣,接人待物相当有分寸,自控能力也非常强,学习几乎不用操心。用我妹妹的话说就是:姐,你这一辈子不上班,不挣钱,但你培养的这个儿子,就是你最出色的成果。 事情源于春节期间和朋友的一次家庭旅行。 朋友的女儿比我儿子小两岁,当时开玩笑说两家是要做亲家的。但计划不如变化快,在她女儿两岁时,她先生因为工作调动,全家迁至深圳。但我们经常通电话,聊育儿经,偶尔她也借出差杭州的机会,来看望我。当我把“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的话告诉她时,深得她赞同。 事实上,后来的电话聊天中,她经常告诉我,她又带女儿去香港了,给女儿买了限量版的芭比娃娃,买了gucci的童装……她女儿也时常在电话里甜甜地叫我阿姨,听得出是个见过世面、不怯生的小丫头。 去年12月份,她兴奋地打电话给我,约我春节去三亚度假,笑说两个孩子有些年没见了,趁机让他们培养培养感情。哈,当时我想,培养感情只是玩笑话,两家找个机会一起聚聚才是真。所以,说服了先生后,我们两家决定去三亚过春节。 因我空闲时间多,女友说由我来安排此行的所有事宜。说实话,三亚的好酒店确实很多,但六天假期都必须住五星级吗?我征求儿子意见,儿子说干净舒服就行。于是,我决定了住四晚家庭旅馆,住两晚豪华酒店。这个决定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 先到的我们在亚龙湾的家庭旅馆迎来女友一家。寒暄过后,小公主非常冷静地环视了一下房间,说:“我们怎么住这里呀?”我笑着跟她解释说,这里非常干净,且离椰梦长廊很近,去沙滩也很方便。可小女孩不满地说:“这里没有waiter(服务生),没有游泳池,也没有早餐……”害得女友连忙打圆场。 其实我也没在意,心想家境优越、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有理由要求住得更好一点的。可儿子替老妈打抱不平了,他私下跟我说,要不是初次见面,他早就让女孩子自己去找酒店了。 这才是开始,后面几天的情形几乎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两个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太多的事情上有着太多的分歧:每去一个地方,儿子都想坐公交车,可女孩就是打的;儿子想去吃海鲜大排档,可女孩就是觉得不卫生……就算是一处海景,女孩子会发出“想要盖幢房子”的感叹,儿子却在一旁笑她太矫情。 幸好两家大人心态还好,认为孩子之间怄怄气是正常的。后来我跟儿子说,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尽量听从她的意见。儿子还算听话,尽管心里有意见,但行为上还是尊重了妹妹。 度假的最后一天,两个孩子发生了口角。 那天,我们逛的景点叫天涯海角,附近有个超大的土特产专营店。我们想顺便买一点特产带回杭州。已经逛累的女孩子明显不想去,她说:“拎着这么些东西回酒店累不累啊?去机场买更方便啊!”这话明显是针对我们说的,儿子有些不服气,说买不买是我们的事情,你有钱就去机场买!无趣之下,女孩子认真又天真地说:你这样吝啬钱,小心以后找不到老婆哦!儿子想也没想,回了她一句:你这样的娇气鬼,才没男人会娶你! 机场告别时,我跟儿子说,这一路过来,妈妈发现你有时候有失男子汉的风度,是不是应该向妹妹道一下歉?小女孩小嘴一撅,说:“口头的道歉太没诚意啦!你得买件礼物哄我开心才行!”两家的旅行就在两个小孩之间的拌嘴加玩笑中结束了。 其实教育应该一视同仁,不分男女,现在许多公主病的女生应该也是这样从小娇生惯养来的吧!但是进入团体生活才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顺从自己,人跟人的相处还需要很多的磨合呢!把故事分享出去给更多人看吧~
Read more换个方法“唠叨”孩子,就不会被气哭了
01 儿子昨天晚上写作业。我在我屋写稿,他在他房间也忙得不亦乐乎。 “把答案拿出来,不能抄答案。” “爸,求求你,通融通融吧,写不完作业了!” “早干嘛去了,不知道作业量有多少啊,贪玩当然写不完啊。” 听着爷俩嚷嚷起来了,我赶快跑了过去。老公手里拿着儿子试卷的答案,儿子在那里赌气反抗。 把老公推走,再和儿子谈,“宝贝,看你这样真像我自己,愁死妈妈了,我的稿积压一堆了,也没完成。” 儿子一听立刻找到了同党,“妈妈,你怎么和我一样了?” 我怎么了,每天除了本职工作,还有一大堆的稿子要写,写字的任务特别严重,都没办法汇报了,有时候明知道任务多,就是不写,拖延一天,又是聊天,又是吃零食,要不转悠着玩,非到了晚上,才能静心下来,再熬夜写。 儿子一听愣了,“妈妈,你怎么也有这缺点?” “儿子,你以后多唠叨妈妈吧,你逼迫我写好不好?这学期,你管着我,我管着你,咱俩相互唠叨着吧,不然就都懒惰下去了。” 儿子一听我这处境,和他真是一模一样,还挺同情我的,就一口答应了,以后逼迫着我写稿。 而且他也赞同一件真相,有时候就是有人逼着才管得住自己,他也想好好学习,就是我说的那样,明明知道有任务,可就是松松垮垮,拖延没完。 这一沟通可到他心里去了,立刻和我是一伙的。 我给他说,假如有日本鬼子端着枪看着我写稿,要是交不上就枪毙,我岂不是快马加鞭地就写完了? 儿子笑得前仰后合的,那是自然,那是自然。爸爸惹他的坏情绪顿时烟消云散了。 而且他听我的批斗会晓得了我这个妈妈和他是半斤八两,他心里好一阵舒服和平衡。 “要是你姥姥小时候打我就好了,就不至于考不上好大学了。” 我说的真心话,好后悔啊,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再也没有后悔药吃。要是那时候有妈妈打着学,不学就揍我,那就考个博士了。 谁是智商不够啊,都是学习态度不到位。就算现在是成年人了,有计划,有目标,也是犯懒皮病,求我儿子管着我,唠叨唠叨我,对我真是一种督促和鞭策。 有个人管着,那就是帮我,太多稿子写,最近还列了出书计划,构思全有了,就是要一篇篇样文写出来,本来定好一天写一篇,坚持了两天,第三天又拖下去了。至今为止,也没写出来多少。 儿子的任务艰巨,要管好妈妈,多唠叨妈妈,我求儿子是真心真意的。 最后达成共识,相互唠叨,一起加油,看谁能成功。 还拉了勾,有个童谣: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和儿子就这样说好了,相互鼓励,相互监督,这学期,新的努力开始了,在这个春天里,就开始带着各自的奋斗目标前进了。
Read more孩子“防伤害”教育该怎么做
“想去书店买几本儿童安全教育的书,不知道从何下手。最近关于孩子的安全事故报道,真让人揪心啊。”和许多妈妈一样,对妈来说,让孩子过一个安全的假期是眼下最为关注的事情。“是将危险统统避开,还是放手让孩子尝试呢?” 一个插座~ 引出的烦恼 孩子快2岁了,但米米妈依然为一个小小的插座头痛。“怀孕时就在宜家买了一批安全插头囤着,当时我还觉得老外真的好贴心啊。”米米妈说,孩子13个月会走了,拿出来一试,发现自家插板上插孔的距离很近,这批安全插头大了点儿,不服帖。只好又网购了一批。 事情还没完,等到米米快18个月的时候,米米妈发现,小朋友竟然可以凭自己的双手把安全插头抠出来了。“没办法,各种好言相劝,各种威胁,收效甚微。” 米米妈有一个“大胆”的朋友。“她的做法是,放手让孩子去摸,在他就要摸到的时候,拿出一个小型的发电仪击中孩子,让他感受到电流的痛,那之后孩子就不去摸了。这个方法会不会妖魔化了插头,毕竟以后孩子还是要学会使用。”米米妈说,这个朋友还会让孩子用剪刀。“自己是想都不敢想,把剪刀藏好都来不及。” 选对工具~ 18个月就能用剪刀 对宝宝的安全教育应当进行到哪一步,才既不会让宝宝误认为这个社会上都是危险的事物,想安全必须一刻不离爸妈,又不要让他在靠近危险时毫无警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也没有? 国外一些电影中,外国毛毛头拿着剪刀、锤子等工具认真地剪剪敲敲,这在中国是不太可能的,即使老师提供这些工具,家长也决不会同意孩子使用。 “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与国外家长在‘什么对孩子是安全的’这一问题存在的观念上的差异。”开心今年2岁半了,开心妈告诉记者,孩子所在的幼儿园里,从18个月开始就可以用刀子刨黄瓜,还会使用剪刀了。“刨黄瓜是他每天的‘工作’。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跟老师沟通过,老师告诉我,首先工具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比如剪刀是婴儿安全剪刀,圆头的设计而且剪刀口较短,刀也跟家里的菜刀不同,是带锯齿的切刀,安全系数高。” 开心妈说,家里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适合他用的工具。不适合他们的物品则一定要藏好。“否则孩子会纳闷,为什么他们看到的却不能给他们,反而勾起好奇心。” 家长们~ 请先放下焦虑 警告、恐吓,是多数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惯用的语言,但对于小朋友来说,这种方法不但不管用,还可能出现反效果。 推崇蒙氏教育的心元之家老师曾莉琴告诉记者,有时大人过于紧张,紧张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反而不知所措。另外,小朋友在3岁、6岁左右会分别出现两个小叛逆期。“有时候孩子很坏的,他们喜欢看妈妈们惊恐的表情,所以大人越在乎的事情他越要挑战。” 3岁之前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都有限,最好的做法是多说。曾老师说,等到了3岁有自我意识后,不妨直接告诉他们后果会如何。“比如,我就会跟我的孩子说,不能爬阳台,否则你就会死掉。死掉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 安全教育是生活技能教育的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每个家长要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把握好“度”。做足了前戏的前提下,让孩子尝试独立完成。曾老师说,这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但有些地方还必须抓牢,比如把控饮食安全,远离厨房煤气等危险。 有时大人过于紧张,紧张的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孩子反而不知所措。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孩子6岁前,这6个规矩必须给他立起来
在孩子形成“坏习惯”之前,定下规矩更能帮助他们守住行为的界限。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父母要求守一些这样的老规矩: 吃饭时长辈不动筷,晚辈不能动; 递剪刀要手攥剪刀尖,把刀柄让给对方; 不许斜着眼看人; …… 正是这些老规矩,唤醒了我们内在的自觉,并且伴随我们一生。 每个孩子人生的前几年,犹如白纸,在他们形成一些“坏习惯”之前,定下规矩更能帮助孩子守住行为的界限。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后的孩子的孩子,父母就可以给他们定点规矩了。 规矩一:餐桌上规矩不能少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细心的人会发现,餐馆中有的孩子,食物乱丢,杯盘弄得乱响;有的孩子不熟练但却能专注地吃着面前的食物。两个孩子背后的家庭教育,高下立判。 礼仪教养不是高高在上,它藏在饭桌这样的细节之处,在家吃饭要守规矩,出门做客也是一样。比如: 用餐前,长者先,幼者后; 吃菜的时候不翻捡盘中食物; 夹了一块食物就不能再更换了; 吃饭的时候不许玩手机 …… 这些在饭桌上不经意的动作,透露的是孩子的风度和修养。 规矩二:先来后到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家里,大人一般都会让着孩子,但是孩子上学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一般都遵循先来后到原则。 父母总是让孩子优先,孩子很容易见到喜欢玩的东西,无视规则,上来就抢,很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受伤。 不妨多带着孩子去体验生活中的排队场景,餐厅排队吃饭、电影院排队等待入场,让孩子明白在排队时耐心等待的意义:“世界不是围着你一个人转,你也需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先来后到是文明,也是规则。 规矩三:分内的事情自己解决
Read more聪明的父母,都和老师肩并肩
老师与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人,有着相同的责任与使命–让孩子成材。 去年夏天,侄女参加完高考,全家商量给她报个什么专业。我说,女孩子当个老师挺不错,要不报个师范类院校吧。 当了大半辈子老师的大哥摆摆手,算了,昨天刚刚一个学生的家长去学校骂老师,因为听写错误,老师罚他一个错字写十遍,老师在群里又批评了孩子,说写作业不认真,家长也有一定责任。 这不,家长就怒了,跑到学校对老师骂骂咧咧,说教不好孩子是老师的责任,关家长什么事?还有,罚孩子写那么多遍错字,这样的老师简直就是在折磨孩子,用这种方法能把孩子教好才怪! 真的是,现在孩子教育上的最大问题: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 我不知道,那些不愿让老师管孩子的家长是怎么想的。 就像去年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和我说的那样,她们班上一个孩子特别调皮,一上课就撩撩前面的,逗逗后面的,朋友气得让他到前面罚站了一节课,这下可惹了大麻烦。 第二天,那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姑姑舅舅全来了,非要学校给个说法。学校迫于压力,又是赔礼道歉,又是通报批评,折腾得人仰马翻。 后来,那个学生调了班,没人愿意和他坐,就让他自己坐一排,老师们再也不敢管他。 这种方式真是为孩子好吗?未来会给出答案。 ******** 去年放寒假时,我去给女儿开家长会,她们的班主任说:接下来这段时间,孩子就拜托各位了,一个寒假,如果放开了让孩子玩,我保证假期回来,他的成绩一定会后退,如果家长们盯住了孩子,让他们按学习计划走,成绩起码会平稳,希望家长们辛苦些,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自制力还没有那么强,咱们一起努力,把孩子们培育好。 老师一番话,说得我泪眼朦胧。 很多时候,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交到学校,交给老师,就是老师的责任,其实,无论多么好的老师,都替代不了父母的位置,教育好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好的兴趣,好的心态,都是来自家长的的培养。 我同事盈盈的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我基本见证了他这几年的成长历程。 盈盈的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有爱说话爱做各种小动作的毛病,学习没有耐心,老师讲课听不进去。当然,很多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这些小毛病,老师每天都在家长群里说,哪个孩子怎么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家长们配合。在孩子上学之初,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他受益终身。 对于老师这些话,有的家长无动于衷,有的家长也会注意一下,盈盈对于老师的这些话,从来都是放在心上,她每天都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老师也会给她一些建议。 慢慢的,盈盈儿子刚入学时那些小毛病就没有了,越来越用心听课。 在他二年级时,被选为学习委员。这几年,盈盈儿子一直很优秀,各方面做得都很好,这些成绩,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功不可没。 真的,老师和家长一致的态度,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我就是受益者之一。 ******** 记得在我五年级那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在班上考了第十名。这个成绩让我的班主任老师很恼火,要知道,我当时是她老人家的得意弟子,本来以为前三名稳稳的,结果考砸了。 但老师知道我自尊心强,还是鼓励,然后找到我妈,分析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最后一致认为是我不用心背诵课文,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做,应付了事,家长又不管,就放任自流了。 她俩达成一个协定,每天晚上我写作业,妈妈在旁边看着,然后检查我背诵情况。 我小时候住在平房,那时家家户户没有一黑天就把大门上锁的,都是等睡前才锁。在这种便利条件下,我那位离我家相隔500米左右的班主任,据说很多次晚上去我们家,隔着窗户玻璃看我有没有写作业,妈妈有没有在旁边盯着。
Read more父母改变1%,孩子成长99%
前几天有一个父母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咨询到: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快乐一些,喜悦一些,因为现在马上要考高中了,每天看到孩子脸上愁眉苦脸,感觉没有希望,这位母亲非常焦虑。 今天早上借助这样一个话题,和大家做一些分享,往往有些时候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看到了自己。 孩子,其实就是代表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镜子。 爷爷奶奶看到孙子有出息了,会非常喜悦,因为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延续;父母看到孩子有出息了,看到的是自己当下的喜悦,看到投入有了回报,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如果这个孩子很有出息,别人都会说:说明这个父母做的好,培养了这么好的孩子。 所以,社会的认可会提升父母的价值。 ******** 我们往往希望通过把控自己的孩子,来获得一种满足感。因为我们在社会和家庭中是失控的,所以会死死拉住孩子,害怕自己失控,但越是害怕什么,反而就会越吸引什么。 这样的一种法则,并不是一种迷信,它经得起科学推量,比如有个人特别怕狗,往往在路上,别人并没有注意到狗,但他总能看到。只要狗一出现,或者是狗的同类,哪怕是猫,只要是能用牙咬人的动物,他就会害怕。 所以在他的世界里,只要有这么一个恐惧存在,凡是与恐惧有相同属性频率的,比如说都属于猫科的,或者都是食肉动物,或者都会叫出声音的,或者都是宠物,这些都可能会变成恐惧的附属品。 所以当一个人害怕孩子不好,恐惧孩子会出状况,担心孩子学习会受影响,接下来他的诅咒就会发起作用。 然后你就会听到这个人经常会抱怨孩子有多么不懂事,有哪些缺点?孩子现在遇到了哪些问题?但自己却无能为力,非常担心恐惧。 ******** 今天觉得孩子缺少喜悦,事实上你不是真正为他好,想让他喜悦,而是你自己并没有喜悦。 如果你先变得喜悦,孩子必然会做出让你感到喜悦的地方。 当你生下孩子的那一霎那,所有痛苦好像都觉得值了,孩子也会不断给你回应快乐的感觉,作为母亲的感觉。 但今天你为什么又产生了新的痛苦?是因为失控了。 你要承担新的责任和压力,要开始辅导孩子功课,把他送到最好的学校,给他解决学校里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同样,你是有要求的,去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帮他去处理各种问题,因为觉得是自己该做的。 但深层的骨子里是一种投入,换句话叫投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你对他有要求。 我可以帮你去处理摆平,但你必须要做到考试成绩优秀,好好听老师的话。 ******** 各位,相信小时候听父母对我们这么讲,耳朵已经发热,觉得烦躁了,但好像这些话又从我们嘴里给到孩子,按理说当时这些不都是你拒绝的吗?不愿意去接受的吗?但现在为什么又把它完全复制给孩子? 越拒绝什么,就越会吸引什么。 因为你处在这样的一种频率和波动中,不可能给孩子正向的能量和祝福,除了谩骂指责,就是要求担心。 看似你在寻找一些灵丹妙药,但真正的改变,如果不在自己身上,所有的药也只是安慰药剂,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所以,也希望这位家长及今天所有能听到早八点的父母们,能引发大家的深思。
Read more你自己失去了同理心 却怪孩子不懂事
看到一位妈妈在朋友圈抱怨自己的孩子。 自己不小心把孩子心爱的存钱罐打破了,跟孩子道了歉,还承诺马上买一个新的。可是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哭了一上午,还跟自己赌气。说养孩子真难,真想打他一顿,难道买一个不就行了吗? 真的买一个就好了吗?孩子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他的心情你真的理解吗? 很多父母都只看到东西破了,买新的就好。可是孩子内心跟这个物品早就建立了联结,你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伤心。 我记得自己读中学时亲戚送了一辆自行车给我,它陪着我去了很多的乡间小路,遇到坎坷的地面,我都为自己的这个朋友心疼。还常常在无人的小路上跟它说话解闷,不小心摔沟里,拍拍身上的灰尘,还要给他说声对不起。 当我读高中去了,这辆破旧的自行车就放在楼上。覆满了灰尘。 但我还是知道它一直在那里,有一天我上楼时发现它竟然不见了,赶紧追问奶奶。她漫不经心地说: “卖了,卖给了收废品的。” “为什么不跟我说一句。” “就一辆破车,当废品卖了挺好的” 我当时内心非常难受,感觉一个好朋友被抛弃了一样。 “给你,这是30块钱!” “我不要”,然后气冲冲地跑了出去。 “真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老人还十分不解。 父母就是经常这样,忽视孩子内心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而且还常常怪孩子不懂事。 ******** 如果能够站在孩子的身边,对孩子的感受有一个感同身受。对孩子来说,那是多么好的事情。每次看到大人们对自己的孩子说: “没事,我给你买。” “没事,过几天就好了。” “真是的,总是喜欢哭。真不知道你哭什么” “你真的无法理喻,我不管你了。” “再闹,我就打人了啊!” 我就为这个孩子着急,为人父母,如果知道“同理心”这三个字,亲子关系应该就会更加亲密,孩子也会更加配合你的教养,而你也不会总是被情绪左右,成为一个怨妇妈妈或者愤怒的妈妈。 同理心(英语:Empathy),或称做换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Read more七种情况,造成家长对教育不上心
1、认为孩子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教育不教育关系不大; 2、认为自己忙,身心憔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心力不足; 3、认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论,是听起来好听,用起来不管用; 4、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孩子放任之流,顺其自然,过问不多; 5、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学习的教育,学习的教育就是做作业,上补习班。 6、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上各种辅导班,音乐、美术、弹钢琴等。 7、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于怎么学习,不知道,也不愿意探究。 其实,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肥”,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处于今天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家长不学习,很难教育好孩子。因为身处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心浮气躁,跟着社会思潮走,被大众化思潮裹挟,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的眼光。 那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家长呢?可以针对以下,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家长?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老师的作用也很重要,老师、家长、孩子究竟要怎么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以下28条铁规律告诉您! 老师、家长、孩子都要知道的中国28条教育铁律!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 2、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4、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5、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西方人的经验是:“培育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阶层是会遗传的。”但是,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6、不要做有知识没文化的家长。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如果家长不懂得生活,不知道善待他人,甚至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拥有多高的学术水平,他也是没有文化的人。 7、父母可以把孩子作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过独立的生活。如果父母完全围绕孩子转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题,这样的父母常常会以爱的名义干扰孩子的成长。有时侯,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8、父母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也不要因为教育孩子而完全取消了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责任感伤害别人,太有责任感伤害自己。”(吴稼祥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