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喂饭对宝宝影响很大

“宝贝,来吃一口吧!” “乖,张开嘴,你不吃就给爸爸吃了啊!” “别跑,先吃一口!” 从餐桌到沙发……从阳台到卧室…… 一顿饭吃上1个小时也吃不了多少! “追喂”成为了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孩子在前面跑,父母或爷爷奶奶拿着碗在后面追喂饭。孩子不开心,家长也烦。每天“填喂”、“追喂”,不仅父母心累,也会对孩子造成严重影响! 影响孩子的专注力发展 “追喂”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如果家长对这一情况不作为,乃至为了让孩子安静地待一会,让他看电视、玩玩具,然后趁这时给孩子喂饭……这些都会进一步地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许多孩子在上小学后上课走神、写作业磨蹭……这些情况和“追喂”、“边玩边吃”都有关系。 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当孩子专注于电视或游戏时,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吃饭,因此也就不能形成“吃饭的时间是固定的”这样的意识。这会造成生活紊乱,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影响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格 做为独立的个体,吃饭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由自己掌控吃多少、吃多快。但如果家长喂饭,就或破坏这种自主意识——孩子开始认为吃饭是家长的事,自己只是在协助家长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意识渐渐薄弱,就会形成消极性格。 此外,在喂饭时,家长往往会催促孩子快点吃、快点嚼,甚至因为急躁而数落孩子。这种情绪久而久之使孩子认为吃饭是一种负担,毫无乐趣。这同样会对孩子的积极性格造成负面影响。 孩子易形成“和家长谈条件”的思维方式 有的父母在喂饭时,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一边喂一边承诺给孩子各种东西。这样一旦形成习惯,孩子就可能用吃饭来和家长谈条件,换取利益。这本质上和“一哭闹就满足”的危害是一样的——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任性、自私、爱发脾气。 影响孩子的精细动作发展和智力发育 孩子能自己吃饭,需要手、嘴、眼相互协调配合,如果用筷子吃,动作就更加精细,也就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与平衡能力。另外,有研究显示,手部精细动作的良好发展对智力发育有积极作用。长期喂饭对孩子的动作平衡与协调,乃至智力都有不良影响。 那如何让孩子爱上吃饭,主动吃饭呢? 今天小编整理了几个小方法,朋友们不妨试试吧。 固定孩子吃饭的地方 小一点的宝宝可以给他一个专属于的餐椅,吃饭时把小宝宝的餐椅搬到餐桌旁边,让他与家人坐在一起用餐。这样家人在就餐时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都会让宝贝积极去模仿,宝贝自己也会吃得很香。大点的儿童则可以固定每天吃饭的餐椅位置。 营造专心用餐的环境 吃饭的时候关掉电视、电脑,甚至饭桌外其他区域的灯光;收好孩子的玩具,以免在吃饭时转移宝贝的注意力,使宝贝不能专心用餐。 饭菜多用心,花样尽量多 比如将饭菜做成孩子喜欢的造型,经常变化花样,孩子对吃饭就会有新鲜感。除了换花样,还可以适当加点孩子喜欢的食物哦。

Read more

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教养?

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他所展现的优点和缺点,实际上就是他家庭的缩影。可以说,孩子存在的问题,其实都与家长相关。比起物质的富养,孩子的成长中更需要的是精神的盛筵。比起玩具和iPad,也许他更想要的礼物,是你的鼓励、理解和无条件的爱。 ▼ ▼ ▼ ▼ ▼ ▼ ▼ ▼ ▼ ▼ 与其抱怨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不如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在成长中缺失了哪些,积极作出改变,不让遗憾再传递下去。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财富和贫穷。最高级的富养,就是做一个好家长:拥抱他陪伴他,给他可以全然信赖的安全感,倾听他的声音,鼓励他的观点,教会他尊重与理解,带领他帮助需要扶持的人,保护他对世界的好奇心,言传身教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孩子交了“坏”朋友 家长怎么办?

新学期的开始,新班级的适应,也意味着孩子要结交新朋友。而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的孩子来说,如何选择朋友是一大课题。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孩子越来越常和朋友在一起,不少父母就担心了: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无法明确分辨好坏、对错、善恶。那么,父母是否应该引导孩子择友?如何引导呢? 适当的引导是需要的,但绝不是过度的干预,孩子的玩伴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个结论应该由孩子而不是由大人来作判断,这是对儿童最基本的尊重。经由孩子自己得出的认识才是经验,对他今后学会选择朋友、保护自己是非常有益的。 从进入幼儿园起, 交友这件事便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并且对他的成长轨迹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朋友作为孩子身处环境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行为、性格、品质等发挥作用,而孩子因为缺乏辨别能力,总是会让家长因为他对同龄人的模仿与跟随,而产生潜在的担忧。 在孩子的交友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大类:孩子该怎么交朋友?孩子交了不好的朋友怎么办?青春期的孩子交了异性朋友怎么办? 01、孩子交了“损友”怎么办? 在孩子交友过程中,家长最担心的不是孩子能不能与优秀的同伴结识交往,而是害怕孩子交友不慎,遇到了品行不正的损友。 孩子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尚未成熟,再加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融入同龄人共同话题的渴望,确实容易“近墨者黑”而不自知,家长正确引导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但首先,到底什么是“损友”、什么是“坏孩子”、什么样的人“不宜交往”? 这其中有一个让人觉得可笑又无奈的标准,叫做“成绩”。即使有些家长不直接告诉孩子要少和差生来往,但从内心里也是更希望孩子能和好学生成为朋友,向比自己优秀的人看齐。 不可否认,普遍来看成绩好的人确实更加努力和用功,更能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但成绩平平或是落后也不能和不思进取、懒惰消极画上等号。家长不仅自己要端正心态,更要告诉孩子交朋友不是功利的“唯分数论”。 而要避免孩子被品行不端的孩子带入歧途,狂暴的镇压和过度的干涉是绝对不可取的,这样只会招来孩子的反抗,甚至是赌气的作对。 家长可以在吃饭时或者其他氛围轻松的场合,引导孩子主动分享自己和朋友的日常,并在聊天过程中自然地表明自己的意见倾向。比如青春期的男孩很容易对抽烟这件事产生好奇,家长(尤其是父亲)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抽烟这件事也许看起来很酷,能让你更容易和朋友打成一片,但对自己身体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 不要总是试图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干预孩子的人际关系和所处环境,换个思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从而逐渐形成内在的道德判断与约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免疫力”,还可以成为一个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人。 02、内向的孩子要如何交友?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太过热情,交朋友时全凭感性冲动,没有理性分辨,但另一些家长则为孩子的内向、不善言谈交际而发愁。 对于性格内敛的孩子来说,家长更是不能操之过急,一味地逼着孩子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希望可以让孩子有机会认识更多朋友。 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在这种群体活动中,他的害羞和胆怯只会被放大,会被他人的欢乐衬托的更加胆小孤僻,反而增加了他的挫败感。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从尝试帮孩子建立身边的“小圈子”做起。比如约上几个朋友、邻居,或者是认识的熟人,带上孩子们一起聚会,这种小范围、较为亲密的社交,会让孩子更加放松,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关注,从而逐渐建立起与同龄人交往的自信心。 帮孩子制造和同伴的“约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多邀请孩子的同学、伙伴来家里做客,给他们自由和私密的空间;在路上遇到孩子的同学时,鼓励他主动打招呼,为孩子和同学的聊天留出足够的时间。 此外,家长还可以借外部条件来助孩子一臂之力。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需要“分享”的玩具和零食,比如积木、棋类游戏、纸牌、桶装的饮料、零食大礼包等等,间接推动孩子寻找伙伴、一同玩耍。 03、孩子的异性朋友,怎么看? 孩子对于异性的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性别意识尚未明确,这一阶段里男孩女孩一同玩耍既不会引起家长的过分关注,也不会引发孩子自身的区别对待。 上了小学后,当孩子有了模糊的性别概念时,他们会开始产生对异性伙伴的排斥,和对同性伙伴的依赖。这时,男生和女生的兴趣爱好变得截然不同,他们分别扎堆,甚至会刻意与对方划清界限。

Read more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极限教育,给儿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每天看新闻,总会瞧见很多不幸的事情发生在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身上。最近就有一件事情轰动南方媒体圈,一个涉世未深的大二女生在实习时遭受一名记者的侵害。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止重演一次,父母们在满满的愤怒之外,更应该思考,对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问题上,该怎么教育。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极限教育。 一位17岁的女孩曾经在夏天的凌晨半夜才回家。过了几天,她的父亲约她外出喝酒,还对她说:“尽量喝,爸爸会负起责任带你回家的,放心喝吧!” 那天他们一共跑了5家店吃吃喝喝,但到了最后一家时已经毫无印象,她醉倒在了吧台上。 事后,父亲叫了计程车带她回家。 隔天,女孩醒来,发现父亲一早就出门了,但给她留了一封信。 信里这样写道: 昨晚你记得喝了多少酒而醉倒了吗?一共是两杯啤酒跟五杯角HIGH,这就是你的极限。世界上有很多坏人,我没办法永远在身边保护你,所以才让你知道你的极限,学会自己保护自己,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这位父亲没有用强硬的方式教育女儿,而是用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给女儿好好上了一课。 的确,对于女孩子的自我安全保护教育,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极限教育。父母拼尽所有富养女儿,保护她十年、二十年,但孩子不可能始终待在自己的视野里,而且终归要长大。 长大以后,社会不会给女孩子太多试错的机会,一旦有都会是致命的,所以女孩子需要有一个底线,了解自己所能承受的极限,保护自己先从了解自己的极限开始。 给儿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 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父母更需要的是有逻辑的正面管教,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也要指出孩子的某些可取之处。让孩子学会赏识自己,做品行更优秀的自己,这是教会男孩自我保护的一种升华。   作者/罗松

Read more

没有非挣不可的钱,只有眨眼长大的孩子!

朋友王某在外地打拼已近20年了。夫妻俩勤劳能干,开了一家小吃店,生意红火,收入很可观。为了挣钱,他们把唯一的儿子放在老家跟爷奶一块儿生活,每到过年才回家和亲人团聚一次。偶然碰到了王某,问及他那已上高中的儿子,王某不停地摇头叹气,说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爷爷奶奶也管不住,成绩一塌糊涂。 其实,像王某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父母为了挣钱,把孩子扔在家里,等挣了钱后却发现,孩子的表现让自己失望透顶,然后家长就抱怨孩子不争气,羡慕别人家有个好孩子。 可家长有没有想过:是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养的放荡不羁、不求上进呢? 扪心自问:在孩子成长的几千个日日夜夜里,作为家长,在他们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 在他们最需要你引导的时候,你做了什么? 在孩子懵懂无知时,你可曾经常和他进行游戏阅读,陪孩子一起开启探索世界奥秘的大门? 在孩子背着书包开始上学的时候,你可曾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让他的求学之路更平坦? 当孩子学习上遭遇困难挫折时,你可曾抚慰过他受伤的心灵,助他越过障碍,坚定前行? 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你可曾给他一个鼓励的拥抱,使他更加信心满满地浇灌梦想之花? 很遗憾,你没有 ! 可能你会说,我在忙着给孩子挣钱哪! 可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爱和陪伴。 还记得去年5月26日,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讲台上,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的何江吗? 何江,来自湖南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当时家乡很多人都把孩子放在家里,自己外出打工挣钱,但何江的父母却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几年后,外出打工挣钱的人家都纷纷住进了新房,何江的父母一点儿也不为所动,他们把一门心思放在两个孩子身上。 无论白天干活儿多累多苦,睡前一定给孩子讲故事。农闲时节,很多农村妇女都喜欢聚在一起拉家常,但何江的妈妈最喜欢的是陪孩子写作业,因为不识字,她让孩子把书里的故事讲给他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和孩子一起讨论。 后来,何江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又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而他的弟弟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现在上海工作。 如果何江的父母也像其他人那样选择外出务工挣钱,把两个儿子丢在家里,不知道孩子又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还有一个家庭教育的真实故事。 2012年被评为中国家庭教育十佳公益人物之一的贾容韬,原本是个企业家。 正在他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蒸蒸日上时,已上高中的儿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上网成瘾,打群架给别人造成伤害,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学校两次提出劝退。 出现的这样的问题后,他深入地反思了自己,认为是自己没有用心陪伴和教育孩子所致,于是毅然关停了辛苦打拼建立起来的企业,在儿子的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成为一名专职陪读父亲。 这在当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都对此不理解,但贾容韬心里清楚知道,挣钱和养孩子相比,后者要重要得多。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会等我们。 于是,贾容韬一边陪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一边用心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他看了上千部书,做了80多万字的教育笔记,同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方法改变了,孩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好学、上进,最后还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