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学会尊重父母,他们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群。出身根本不是鸿沟,中国有70%的人是农民,还有许多的人上一辈也是农民,追溯上去都是农民,农民是共和国的脊梁,父母是家庭的脊梁。尊重父母,人生就有了道德的第一道防线。 2、要相信老师所说的话,顶撞不是自立,更不是显摆的依据。学习上可以质疑,教育上要相信老师。不是冲动,尊重才是礼貌。 3、要相信学习,热爱学习。目前为止,它依然是你们追求进步、改变处境的最好出路,不要拿比尔·盖茨做依据逃课、打游戏,他只不过换了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学习更是一种品质,验证着人前进的能力。 4、要学会劳动,劳动也是人生。与其将来到社会上打拼才知人生甘苦,不如从今天开始坚持劳动,让劳动成为习惯,让劳动成为品质,人生就增添了最亮的底色。 5、要学会读书,读大本的而不是口袋书。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打开一扇窗,窗外阳光灿烂,丰富多彩。学会读书,一生受用。 6、要学会亲近生活,与亲人为伴,与同学为友,走进田野与花鸟虫草为邻。劳动、游戏都可以让远离父母的你分享人生的乐趣。当然也要学会思念,思念那遥远的家乡和亲切的关怀,感恩的种子就在你心中萌发。 7、要学会欣赏。要从村庄开始,从池塘开始,从身边的点滴入手,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美,品味美,尊重美。欣赏风景,本身也是风景。 8、要学会踏实做事。辍学打工虽然可以赚到第一桶金,但缺少了读书求学的历练和校园生活的熏陶,你的青春风景会大打折扣,人生又会回到老路。 9、要学会与他人相处。成功来源于知识,但更依赖人际协调能力。善待他人,尊重别人,把自己当成一棵小草,增添绿色;当成一棵树,遮风挡雨。让纯真的本色在环境中和谐,一定是最自然的风景。 10、幸运是一种开始,从挥洒汗水起步,让梦想自信飞翔,成功即将来临。相信自己,相信梦想像土地一样坚实肥沃而且没有尽头。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公共场合孩子不懂礼貌,是父母的错
当然,也有些孩子平时在家表现很好,到了公共场所就变成「人来疯」,乱跑乱跳像个没有教养的野孩子一样,或者无理取闹,大声哭喊,让父母很难堪。通常,人们会觉得这孩子太不懂礼貌了。但是,真的是孩子没有教养吗?我觉得是家庭教育模式出了问题,是家长没有建立好规则。 比如,带孩子出门前,可以先提前跟孩子讲好要去哪儿,去做什么,到了那儿不要乱跑乱叫,也不能乱发脾气,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不去了。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要是在公共场所吵闹,可以对孩子说:「你在这里影响到别人了,爸爸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要带你离开。」如此一来,孩子就知道不能再吵闹,吵闹了就要离开,不能影响到别人。 夏天如果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就会马上抱她出去,在外面哄她,不会让这件事在公共场合内发生。如果孩子在餐厅哭闹,有些大人会直接在餐厅里喝斥孩子来制止他们,但我们会跟同桌的人说声「不好意思」,然后马上抱着她到餐厅外面去哄她,再不行,就带她回家。 夏天小时候,我们真的把她从餐厅里面带出来过,那次她不想坐下吃饭,大喊大叫。我第一次跟她说:「妳再叫,我就把妳抓到外面去。」她还是继续吵闹,我在餐厅里面跟她讲123,她还是不听,我就把她带出去。有人还特地跑过来跟我讲:「你不要对小孩子这么凶。」 我说:「谢谢你跟我这样讲,没关系的,我在里面已经好好地跟她讲了,她不能影响其他用餐的人。」我不会打她,只是让她知道怕,让她罚站而已,她还不听的话,就带她回家。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有些家长虽然会制止,但是说的话不痛不痒:「哎呀,不许再乱跑了,再这么吵我就揍你!」「再这样,我们就叫警察了噢! 」(警察根本就不可能来嘛。)既不告诉孩子这么做错在哪,也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 有一次夏天在餐厅里面不小心把杯子打碎了,我就很生气,跟她讲:「妳知道为什么我那么在意这件事吗?不是因为妳不注意,不是因为妳粗心大意,而是如果这杯水很烫怎么办?烫到自己没有关系,如果伤到别人怎么办?妳知不知道那有多危险,我是怕烫到妳、怕妳受伤。」后来她就很注意了,再也没发生过同样的事情。所以只跟孩子讲不能怎么做是没有效的,要告诉他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孩子到了公共场所很兴奋,所以才会大声尖叫、奔跑嬉闹,一次OK,可是三番两次都是如此,就是父母的问题了。而很多时候,孩子的父母竟然可以淡定地继续吃饭,也不管一下。这样一来会影响到其他用餐的客人,二来服务生上菜时,万一撞上四处奔跑的孩子,把孩子烫伤了,怎么办呢? 父母不管孩子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他的孩子;第二,他觉得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孩子,孩子一哭,自己的面子保不住。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常听到有些父母说:「回家再说,我回家再收拾你!」可是回到家,这种情绪过去了,也不会再说什么。 发生问题应该在当下就解决,如果怕把孩子骂哭了父母会丢脸,可以把小孩带到外面去,而不是让所有人看到你和孩子在对峙,这样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会让孩子更加任性。离开之后,父母再进行管教就好。 当孩子犯错时,问题必须当下解决,并请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做,用「为什么」来取代「不行」。 作者:夏克立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你越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有出息!
前言:优妈小时候,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候在一群小伙伴中,有两个10来岁的小男孩,被大家公认为“贱命”,因为他俩一个喜欢蒸菜卷子,一个喜欢开手扶拖拉机。 小伙伴们,包括很多家长们,一致认为:这俩货长大了也是下苦力的料,成不了出息! 01 那个喜欢蒸菜卷子的小男孩,小名起的很有那个年代的特色,叫“营长”。他是家里的老小,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 每当“营长”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里其他人都下地干活尚未回来,于是“营长”就张罗着做饭,做的最多的就是蒸菜卷子。 他先把马齿苋之类的野菜洗净,切好,拌成馅,然后就开始在一个大瓷盆里和面。 揉好面团,揪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剂子,再把剂子擀成薄薄的面饼。 之后把馅均匀地摊在面饼上,卷起来,稍微压扁。 最后就是上锅蒸熟…… 每次我们去找“营长”玩时,他几乎都在家里干这个。看着他熟练地和面,撅着屁股擀饼,抱着玉米秸秆烧大锅,我们都说他简直是个“老娘们儿”,净干些“老娘们儿”才会干的活儿。 02 另一个喜欢开手扶拖拉机的男孩,小名叫“猴儿”,不知道他爹妈为啥给起这么个名字。不过真是人如其名,他非常好动,什么都要动动瞧瞧,总喜欢招惹别人,小伙伴都说他“贱手贱爪”。 “猴儿”对各种农活儿有很高的兴致,简直就是为干农活而生的。当小伙伴们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猴儿”已经能开家里那台破手扶拖拉机了。先让他爹用摇把给发动起来,然后他就能跳上去,熟练地使用离合、换挡、转弯…… 谁家有个耕地、推大粪的活儿,“猴儿”都愿意参与,甚至不请自来,只要给零嘴吃就行。那时候我家有个果园,于是“猴儿”往我家跑的次数最多,因为每次帮干完活儿,我母亲都会管“猴儿”一顿饭,再让他带一大兜苹果回家。 每个见过“猴儿”的人,都会胸有成竹地预言一下“猴儿”的未来:这孩子,学习不中用,干活倒是挺利索,将来肯定是个好劳力! 03 小伙伴们长大后,都各奔东西,我外出上大学去了,其他小伙伴也都努力经营者自己的生活。大家都很忙,很少联系。再次得到“营长”和“猴儿”的消息,还是前段时间从我母亲那里听到的。 “营长”后来报考了军校,当兵去了,据说因为能吃苦,勤快,很受领导赏识。现在安排到武汉那边了,在机场上班,负责后勤工作,属于副营级干部,待遇相当不错。 而“猴儿”,在上海那边做豪华汽车销售,也是经理级别的人了。每年都开着大奔驰、带着老婆孩子回村。 而当初经常嘲笑他俩的小伙伴们,勉强算是好点的,就像我这样考个大学,找份相对安稳的工作,还常常因为工资、职称之类的事情焦头烂额;更多的人,早早结了婚,成了一个“好劳力”。 “营长”和“猴儿”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绝对不是单凭运气,肯定跟他们童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们童年时候的忙碌、辛苦,培养了性格中勤劳、踏实的特点;他们童年时便替家人分担家务,使得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懂得体谅他人。 勤劳、包容、体谅,是现在社会中非常重要的品质,也是很多孩子欠缺的品质。 04 现在很多大学生,刚入学的时候特别苦恼,因为远离父母,他们必须自己去整理床破、洗衣服、刷鞋。而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里,这些事都是父母一手打理的,孩子只需“好好学习,别的事不用管”。 很多大学生的被罩、枕巾,半年不洗,一揪出来油腻腻、黑乎乎的;袜子从来懒得洗,买上10几双换着穿……不但男生这样,女生也这样。
Read more这样的父母,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睿妈导读:暴力语言会成为伤人的凶器。语言暴力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阴影,最终导致孩子从自卑的极端走向另一个爆发的极端——自残或犯罪。 【1】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睿妈的老家。 强子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望子成龙。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够争气,考上名牌大学,走出农村。为此,他们对强子的要求一直非常严厉,孩子有丁点儿行差踏错,他们便觉得无法饶恕,对孩子各种指责。 从小,强子听过最多的话,不是父母的温言软语,而是数之不尽的谩骂和讽刺。 【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是不是猪脑子?】 【这次考试比上次下降了三个名次,你不觉得丢人吗?】 【我们砸锅卖铁,拼死拼活地供你读书,你还想着穿想着玩,你怎么不去死?】 终于,念高三的强子,承受不住学业和父母的双重压力,在一个寒冬的夜里,跳井自杀。村里人找到他时,人已经没有了呼吸,水井旁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的衣服,还有一封用石头压住的遗书。 他在遗书里写道,因为父母经常性的语言暴力,感觉自己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一个不值得活着的人。对父母的谩骂,他已经无力忍受。如果死是唯一让自己解脱的办法,那就一死了之吧。 强子走了以后,他母亲受了刺激,疯了,逢人就说:“我们家强子可聪明了,每次考试都考第一”“我们家强子上了一个好大学,在城里安了家,很快就接我去城里了……”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男孩的妈妈生病卧床不起,爸爸酗酒严重,总是骂男孩是废物。男孩初中辍学去了一家工厂打工,车间主任和男孩爸爸一个脾气,稍有不顺心便骂他是废物。 主任的责骂,勾起了男孩关于父亲的痛苦回忆。内心的导火索被点燃,男孩忍无可忍。他自己做了一把弩,想也不想地射了主任一箭,导致主任瘫痪。男孩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进了监狱。在监狱里,他说:“‘废物’这俩字,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拘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发现他们六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家庭里都遭受过密集而惨烈的语言暴力攻击,他们的父母经常谩骂他们。这辈子,他们都不想原谅自己的父母。 【2】相信很多家长都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下面的话: 【“你怎么那么笨?你是猪脑子吗?”】 【“真是废物,是个人都比你强!”】 【“就知道吃!”】 【“就你这个德行,老了也指望不上你!”】 【“你有什么用!找个东西都找不到!是不是眼瞎!”】 这些充满了负能量和人身攻击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语言暴力”。也许一部分父父母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伤害,在他们看来,这么骂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他们好,别人家的孩子还懒得骂呢!况且,谁家孩子没有被骂过,都是这么长大的,没啥。 强子的父母一开始也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他们说对孩子的指责都是为了他好,为了刺激他,激起他的斗志,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想不开? 心理学家库利说:“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没有成熟的三观,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大人的责骂,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的世界是很纯粹的,心灵是很敏感的。你骂他们是废物,他们可能真的以为自己是废物,而且一辈子都会这么暗示自己;你骂他怎么不去死,他们就真的认为爸爸妈妈痛恨自己,厌恶自己,然后真的去死。 强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辱骂中,以为自己毫无是处,以为自己在父母眼中犹如垃圾。最终,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在最该生如夏花的年龄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也给了父母最残忍的惩罚——无尽的思念和悔恨。 睿妈的童年也有过被父母指着鼻子责骂的经历,因为摔碎了刚洗好的西瓜被母亲吼“你还能干点什么?”,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被父亲骂“没出息”。所幸的是,父母很爱我,这些责骂,在他们深厚的爱面前,不值得一提。
Read more家有四个小老师
人们都说教好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身为四个孩子的母亲,我却深深地体会,孩子才是世界上最可爱的老师,因为他们一切良好品格都来自于本性的纯真、坦诚、善良和宽容,是真、善、忍的自然展现,但我们做父母的有谁舍得放下自己积累的经验、观念和权威,用心体会孩子们无所不在的「教诲」呢? 最小的3岁宝宝出生后第二天我抱他回家,换尿片前我决定让他上洗手间,他爸爸笑我,才出生一天的孩子怎么会知道上洗手间呢?宝宝证实了他完全懂得怎么配合妈妈,从那天开始,除了尿湿,他从来没有弄脏过自己的身体,一定要等人带他上洗手间。他并不是特例,他的两个哥哥都有这么「优异」的表现。宝宝的行为让我学会为人要懂得谦卑。 5岁儿子听说有人口渴了,在一旁玩耍的他,以非常快的速度打开冰箱拿饮料,结果饮料洒在地上,正手忙脚乱做家事的我不加思索地开口教训他的莽撞,他用一双清澈见底的眼睛,无辜又紧张地盯着我,探究的眼神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粗暴。 小三是家里的热心人,什么事情都要操心和帮忙,他的无私和热情让我自惭形秽。而作为大人,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的好,忙于各种事务时,只知道把他们的热心当作是添乱,却不能真心体会孩子的无私与热情所带来的感动和快乐。 有一次,我正赶着要出门,二儿子却慢吞吞地帮小三收拾玩具,我嫌他动作太慢耽误了我的「大事情」,于是口不择言地数落他的种种不是。他仍然不慌不忙地按自己的速度完成事情。生活中这一幕总在重演,我一次又一次急得跳脚,二儿子却好像从来不记得我的恶语伤人,总是笑咪咪地说:「我最喜欢妈妈。」 我本来把这件事归为性格使然,在四个孩子中,他显得不够聪明,最为和顺沉静又老实平凡,在孩子们发生矛盾时,他总是最能忍受不公平和委屈自己的人,而且从不记仇。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正是他柔和能忍的个性,润滑调节家里孩子们的关系,默默地「帮」了我很多忙,我却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评价他,着急他不够聪明、敏捷,会吃亏,我为自己的言行感到万分的羞愧。 而进入青春期的大儿子,开始出现了种种叛逆言行,让我大感紧张。整天盯着他,心想他怎么不像小时候那么懂事、那么听话和那么爱帮助妈妈了,结果矛盾越来越多,真是让我焦头烂额。 后来我从矛盾和困难中查找自己有什么问题。发觉原来我整天数落他的毛病全是我自己的大问题呢!他曾经付出那么多的心力帮我带弟弟们,可我却从没觉得自己应该真诚地感谢他,对他的纯真、热心、体谅他人也不懂得赞美和学习,现在孩子不就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教育我,帮我回归孩子般的纯真本性吗?当我真诚地向大儿子道歉,并开始改正自己时,孩子也就不再搞叛逆了。 因为有四位小「老师」整天围绕在身边,从他们身上,我真正懂得了纯真的无价,也开始理解为什么成长的过程往往就是失去纯真的过程。如果大人都能从孩子身上学到无私、热情、助人、宽容、忍让,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会不会拥有新生宝宝神奇的领悟能力和神灵无所不在的呵护呀! 文/坷贝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怎样教育好孩子,让孩子赢在起点!
人的习惯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呢?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赢在起点! 一、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1。端正教育观念 2。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3。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4。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6。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 7。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8。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 9。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 10。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由于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 11。注意环境的作用 12。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阶段,固有认识和行为习惯比较少,因此要培养孩子建立新的、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就比较容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资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历代被传为教子佳话。 13。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注意事项 素质教育实施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兴旺,孩子的未来。学校家庭加强合作,统一步调,家庭不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就撒手不问,要齐抓共管。 图片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我的亲子教育
上天很公平,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如果错过了,便没有回头重来的机会了。 身为英文家教,同时也是两个孩子妈妈的我,昨晚与一位不曾谋面的家长聊天,她想送她的孩子上英文课,但孩子不愿意。我建议她不要急着上课,应该要找出孩子不想上课的原因,并告诉她,我所得知的校园生态。我们聊了1小时左右,那位妈妈很惊讶,也对她的孩子深感抱歉,因为她从未仔细聆听孩子说话,只是告诉孩子:要和同学相亲相爱、要听老师的话……最后,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愿意对她说,因为说了等于没说。 我有感而发地想与大家分享我家的亲子教育。 从前的教育,认为打骂就是关心孩子的表现,其实,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在被打骂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罪有应得,下次一定会改过。而我们却在耳濡目染下,重复着父母给我们的教育方式,同样地对待我们的孩子,当然也包括我。 虽然我从小很叛逆,喜欢看我妈被我气得七窍生烟,后来想想,我只不过是想测试我妈的底限在哪?想找出和她和睦相处的方法。只是当时她不知道,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只记得我高二时的某一天,将我妈的缺点,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并时常拿出来看,期许自己有一天当了妈,绝对不要重蹈覆辙。结果……自己有了孩子后,刚开始,我也是抓狂的打孩子,还自以为我比我妈高明。 直到许多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心事,我才渐渐了解孩子的想法,真的与大人是有差距的,也才慢慢能揣摩他们的心态,用他们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慢慢地,我家不只不打骂小孩,大家还常常希望能找时间聚会聊天,只是我们都忙,所以大部分是利用夜晚才开始交心,我们彼此非常珍惜这段缘分。 相处的艺术 上天很公平,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只有一次的机会,度过了就不能回头重来。我们真要努力思考许多事情。 还记得孩子小时候,身为新手妈妈,我依照自己母亲的教育经验——孩子不听话,就打他。但慢慢地,在学校听了我的学生叙述他们的妈妈如何残忍、如何不能沟通、如何不听他们倾诉等诉苦,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我的孩子也这样向别人描述我,我该怎么办? 于是我慢慢知道,孩子做许多事,是有原因的。或许父母的要求,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只好蒙骗过关,过一天算一天,也不想知道父母真的想要的是什么;而做父母的,只要孩子有做就好,也不在意结果如何。就这样,造成了父母和子女间渐行渐远。台湾的孩子,大多在国中时期,就不爱和父母一同出游了。 学习与孩子相处的过程,慢慢找到双方的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便是: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错误,父母冷静判断后,确定自己有错,千万要勇于认错,不要「死鸭子嘴硬」哟!我想,亲子的心灵都需要成长,相处才能愉快,孩子有一天终将离开父母的身边,更应彼此珍惜相聚的时光。 让小孩与自己多沟通 还记得女儿一岁多时,到儿子房间,将哥哥书包里的书本,一本本拿出来,再一张张地撕破。当时儿子气得半死,向我告状,我接到讯息后,方才纠正妹妹的行为,女儿这么小,当然听不懂,自顾自地继续撕书。 我告诉儿子:「可能妈妈是大人,大人讲的话,小孩听不懂。你是小孩,换你自己和妹妹说,她可能会比较听得懂。」语毕,儿子一本正经地将妹妹念了一遍,但妹妹依然我行我素,让哥哥快气疯了。 此时,我起身将妹妹抱走,并请哥哥处理善后。哥哥很不服气,认为书本又不是他撕的,为什么要他收拾?我说,书本也不是我撕的,为什么是我该收拾呢?我们讨论的结果,谁撕的就该谁收拾。所以应该是妹妹收拾。但,哥哥怎么也叫不动妹妹收拾,因为妹妹年纪小,语言能力不够,哥哥无法与她沟通。 我对哥哥说:「现在妹妹年纪小,不小心撕了你的书,你帮她收拾。以后等她长大,你再告诉她,以前曾经帮她收拾过善后,所以请妹妹帮你一次。」哥哥听完,觉得很公平,高兴地收拾善后,并没有觉得自己吃亏。 其实几年后,大家都忘了此事,兄妹俩相处十分融洽。其实,父母在处理兄弟姊妹间的纷争时,不要过度插手,除非父母处理不公平,让孩子耿耿于怀,孩子才会记恨一辈子。有时处理事情,不要用大人的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将有不同的结果。 作者:Isa(一莎)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孩子讲不听的真正原因
有很多妈妈常常来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么讲都讲不听」,不像我的孩子这么听话;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讲不听,还是听不懂? 儿子才刚刚会走的时候,我担心他以后到马路上,遇到危险不懂得反应,于是带着他们在公园里玩「走走走、停!」的游戏,一边走一边说「走走走!」在喊停的时候,做出夸张的静止动作。儿子一开始根本不知道我在做什么,七岁的女儿却玩得非常开心,儿子也慢慢地学着姊姊一起玩。 接着,我们改玩「快快的!」跟「慢慢的∼」我们边跑边说:「快快的!快快的!」然后一喊「慢慢的∼慢慢的∼」脚步就要变慢。后来又衍生到「蹲下去」、「站起来」、「跑跑跑」、「走走走」,当孩子的大脑跟身体动作,能够确实与指令连结起来,就代表孩子真的懂了这些语言代表的意思。 因此,儿子从会跑开始,只要他一开心往前跑,我们在后面喊「慢慢的」,甚至喊「停!」他都懂得我们在说什么,自然就不会在马路上横冲直撞。 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小小孩往前乱跑的时候,大声地在后面喊:「你这样会被车撞到,很危险!」「要我讲几次你才懂呀!不准跑。」我便会想,在三岁孩子的脑袋中,他真的理解「被车撞到」、「危险」、「懂」这些语汇所代表的概念吗?等到大人上前一手抓住孩子,另一手打下去的时候,孩子懂不懂他为什么被打? 从游戏中学习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我观察到亲子馆中有人意图抢他的玩具时,他会做出推的动作,回到家,我便跟他坐在床上,我喊「我推你!」然后轻推,让他倒在床上。 我又喊「我挤你。」就用身体去挤他;我喊「拉你!」时,就把他拉起来,儿子反覆玩着这些游戏,玩得非常开心。那阵子我们常常玩这类游戏,因此,当他来挤我的时候,我说「不要挤我,我不喜欢。」孩子就听得懂我的话,也理解原来他正在挤我。 我利用跟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用游玩的气氛,结合动作跟语言,事先让孩子理解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了,才用「孩子听不懂的话」制止他。 当孩子正在保护自己的玩具时,眼睛只有玩具,不见得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妈妈喊「不要推人!」时,如果孩子还无法理解「推人」的意思,当然无法制止他的动作。 父母以为在孩子打人的当下开口制止,孩子就会懂得「不可以打人」,事实上孩子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打人」,只会记得「那个人抢我玩具,妈妈竟然还骂我」的委屈。 两个孩子打架的时候,即使父母强力拉开彼此,孩子眼睛还是恶狠狠的盯着对方,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就好像杀人犯总会在落网后自白:「我发现那个男人伸手去摸我女友时,我就扑过去了,一直到他没反应了,我才知道我正在打人,过一段时间才知道,我把人打死了。」 孩子也是這樣,情緒來的時候,眼中只有他在意的目標,完全沒有攻擊的意識。我會在孩子開始與朋友大量互動之前,結合孩子需要的語彙與動作,想盡辦法事先讓孩子理解這些意思,我不會在孩子腦中沒有畫面、心中沒有感覺的時候,硬講一堆道理,硬扯一堆「同理」。 作者: 王丽芳 图来自:google.com
Read more世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人帮妈妈洗碗
1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男孩儿时的愿望。 在一次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测试中,科学家、歌唱家、作家……各种“家”字辈的理想赚足了版面和期许,赢得了很多“有志向”、“少年有志”、“世界未来主人”的赞叹和鼓励,而一个小男孩的理想却是:变成一条狗。 很多人为他的理想而哗然、而哂笑、而看不起,但他选择此理想的原因却令人潸然。因为他变成一条狗之后,便能保护妈妈了。 我们常说,“小时候以为自己能拯救世界,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也拯救不了我。”其实拯救世界固然是宏伟远大的理想,但珍惜眼前人的道理也值得被世人铭记。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我们努力地追求幸福、努力变得更强大爬得更高,却往往忽视了微小却珍贵的温暖和感动。有着丰满炫目的理想固然让人欣喜,可连身边细小的事情都做不好,还谈什么远大抱负?连自己身边的人都照顾不好,还谈什么改变世界? 有句话说得好,世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人帮妈妈洗碗。 2 萧雅是个从农村来到大城市的女孩儿,父母本不同意她远离家乡读书。但是,虽然她是个女孩子,却有着男孩子的傲气,倔强地要去远方,还说不然就不读书了。家人磨不过她,便只好遂了她的愿。 她学习很努力,大学时候的表现也很出色,毕业后便留在了那个大城市工作。因为离家太远,萧雅一年之中也就回家一次,每次待十天左右。回到家,父亲母亲就会像招待远方的贵客一样对待萧雅。等女儿走的时候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要说萧雅不想回家谁都不相信,她努力工作努力赚钱,每个月都往家里打钱,从物质上无忧地满足了父母的衣食住行。 街坊邻里都说,“老萧,你们家祖上冒青烟儿了,生了个这么有出息的女儿。”可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父母希望你能出人头地,能有一番大作为,其实说到底,是希望你能幸福。如果他们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那么他们会放你走。与此同时,父母的幸福不过是儿女相伴,子孙绕膝,你的离开也就剥夺了他们幸福的权利。 没有什么能够抵得上“陪伴”二字在人一生中的重量,如果父母永远身康体健,可能萧雅永远都不会懂得“为妈妈洗碗”的意义。 3 萧雅一直认为她的成功,就是给爸妈最好的回报。的确如此,可是也不仅仅如此。 那年冬天格外冷,萧雅不太想回到寒冷的北方,所以打算直到除夕前一天再回家。父母没有多说什么,即使他们非常渴望女儿能够趁着春节长假多陪陪自己。 还没到归期,萧雅就收到了家里的噩耗:父母亲煤气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这样的消息让萧雅沉湎于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或许她早一点回家,父母就不会烧那种廉价的煤炭,不会那么大意,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如今这样,即使自己再成功,好像也失去了意义。她后悔自己只顾拼事业,只顾自己的宏图大志而对老人不够关心。她后悔没有及时回家帮妈妈置办年货,没有帮妈妈洗一次碗,没有多陪爸爸喝一壶酒。 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的吧。 年轻的时候老想往外走,把陪伴抛之脑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只在某些时候才让人彻悟,而彻悟的时候往往早就为时已晚。 4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读书的时候也是年级里的佼佼者,成绩能力各方面都非常出众,那时候他的理想也是划不着边际的崇高和伟大。 他的大学,也是在很远的地方。大学期间,趁着周末、节假日,他拿着一张学生证去了很多的地方,旅游相册越来越厚。很多人对他的父母说:“你家小李那么四处闯荡,以后估计也不会留在身边。” 可是恰恰相反,他大学毕业之后就回到家乡的高中,做了教书匠。现在每天都能见到父母,虽然不住在一起,却离得非常近,来往方便。 他说:“谁不想在青春正盛的时候掀一掀风浪,做点儿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呢?可是我父母只有我一个儿子,而且他们两个身体都有一些老毛病,我走了他们怎么办?我可不放心让他们两人相依为命。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几乎把所有的城市都走了一遍,见惯了所有的风光,提前爱上了平淡,毕业之后就老老实实待在父母身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和美的家庭,也就够了。”
Read more家庭教育知识必知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家庭教育的方法,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户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被教育长大的。我们发现很多个体的方法和经验不能普遍适用,我们必须找到家庭教育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为大众所遵循 家长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么任务? 有太多的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其实那主要是学校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对于学校应做的事,瞎忙个不停,比如帮孩子做作业,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等。而到头来劳而无功,事倍功半。 我认为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不务正业者,我们是“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没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作为家长,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这是孩子成长的六大核心精神软件,如果这些没处理好,孩子是注定要出问题的。 孩子成长的六个核心精神 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 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 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 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 第六个精神软件是“良好习惯” 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八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第二个工具是“鼓励” 第三个工具是“表扬” 第四个工具是“确认” 第五个工具是“理解” 第六个工具是“陪伴” 第七个工具是“批评” 第八个工具是“制定规则”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为人父母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父母这个学堂里也在不停地学习和进步,真不知道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还是孩子教会了我们? 孩子一出生就意味着教育的开始,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家庭教育成功的总思路——引发孩子成长的动力 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优秀的家庭教育方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