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让他学会如何爱你!

有个小男孩, 在妈妈过生日前夕,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 偷偷为妈妈画了一张生日卡, 并写上了很多甜蜜的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却让这个小男孩感到非常的失望! 生日当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了卡片,本以为妈妈会喜出望外。没料到,妈妈随手接了过来,扫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 他很失望,但还是提醒妈妈:“里面还有很多字呢。”妈妈敷衍他:“等一会我有时间再看。”他愤怒地抓起卡片,“我不给你了,再也不给你了。”气冲冲地跑开。 这件事被他妈妈当笑话出来讲:“你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真好玩。”听的人中也有人笑,“小孩就这样,任性。”我却笑不出来,眼前只闪动着那双失望的眼睛。 他得到爱,也想要回报给他所爱的人,却落了个一场空!而这样的相处方式,可能只是他和妈妈之间长久以来的一种固定模式。他一颗热烈的心,被冷着,淡着,直到熄灭。 有个男同学曾经和我们讲过自己耿耿于怀的一件事。情人节他给自己的老婆买鲜花,想要浪漫一下,谁知老婆毫不领情,拿起鲜花就扔到了垃圾桶里,并警告他,“以后少买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男同学咬牙切词的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犯贱了。 我很怀疑,那个失望的小孩,最后会变成这种不解风情的伴侣。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有因果关系的道路:曾经付出的爱没有人要,最后索性关闭了自己,不懂得怎么去珍惜和保存别人的爱。 当父母抱怨孩子成年了也不懂事,不体谅父母, 这真的只怪孩子吗?做父母的难道没有责任吗? 从小你有教会他们怎么去爱亲人吗? 你有告诉孩子他需要感恩吗? 爱不会自动从心里长出来, 就像种子很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发芽! 我在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每天都能看见有些已经人高马大的孩子,一出校门就把沉重的书包甩给爷爷奶奶,他们两手空空嬉笑着和身边的同学打闹,完全忽视了孱弱的老人家已经不堪重负。当然,老人们也从不拒绝,他们彼此都默认了这种方式:孩子只管享受,不需要承担和付出。 高中的时候我有个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好到换穿一件衣服,经常吃住在她家。她父母很慈祥,没什么文化,但特别尊重有知识的人,竭尽全力的支持孩子读书,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学生最重要。” 她每天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点家务也不做,有时候她看见父母忙碌不忍心,想要帮着干点啥,还要遭到父母的呵斥,“你只管学习,别的不要管。” 说实在话,那时候我挺羡慕她,因为在我自己的家里做小孩没有这样的待遇,初中的时候放寒暑假我就要给父母做饭了,收拾屋子织毛衣踩缝纫机都是我妈开给我的业余科目。看人家的小孩这么金贵,再看看自己,实在是心理不平衡。 后来我们都大了,我才发现,因为一直被父母偏移在自己的轨道上,从来没有也不需要付出,她最大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不知道怎么对人好,也不会对人好,就连她最爱的妈妈,也是一不高兴就吼一顿,然后再后悔。 她不会说很温情的话,也不会很温情的对待喜欢的人,有时候我明明都能看见她内心温情的闪动,她却偏要压抑着自己,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她姐说她不懂人情世故,可这也怪不了她,是父母一直让她只想着自己,不必对别人有任何回报,这种经年累月的暗示让她心里的一部分都蒙了尘,落了灰,对别人好的那种技能好像许久不上发条的玩具,彻底失去了动力。 有人总相信,孩子小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以后他们就懂了。这是错误的想法,知道付出,是被训练的结果,而感受到付出的快乐,是比被爱还要大和广博的情怀。

Read more

这4个春节礼仪,父母要教给孩子 过年之前看看很有用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走亲访友的时候了。让孩子通晓人情世故,没有比春节是更好的时机了。而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出孩子是不是懂礼貌和有教养。 这4个春节礼仪,父母要教给孩子. 过年之前看看很有用: 1.做客礼仪 告诉孩子,到了亲戚家后,一定要微笑着和各位亲朋好友打招呼。如果不是很熟悉,叫不上称呼,微笑着挥挥手说句“您好”也是可以的。 主人没有说请坐,就不要坐下。如果房间里有长辈,要先等长辈落座再坐下。 在别人家非常忌讳左看右看,东张西望,更忌讳随意走动,进出别人的卧室等私人领域。 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乱动东西,即使是沙发上的靠枕,也不要乱开电视机,乱调遥控器。 孩子受到招待后一定要微笑着说“谢谢”。 离开的时候,要语气温和向主人家中人告别,并请主人留步,不要远送。 记住,别人家不是自己家,基本的尊重和礼貌是必须的。 2.待客礼仪 家长要鼓励、引导孩子和客人亲切相处,不要让孩子以为招待客人只是爸爸妈妈的任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听到客人的敲门声,应热情地迎接。接受客人赠送的礼物或是红包时,要双手接过,并表示感谢。接过之后,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或红包拆开。 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招待工作,比如端茶倒水,备些点心果品。如果有小朋友一起来,孩子要学着大方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 客人与父母交谈时,孩子不要随便插嘴。当客人与自己交谈时,则要落落大方,诚恳礼貌,不要敷衍。 客人起身告辞时,应该起立,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客,不要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 3.餐桌礼仪 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亲戚家,用餐时都要按照长者先,幼者后的顺序入座。让长辈先动筷,家长要鼓励孩子给长辈盛饭。 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或者把自己喜欢的菜摆在自己面前,这会显得很自私。 用餐时,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含着饭讲话。 提醒孩子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做别的事情,比如玩玩具、玩手机等,会不利于消化。 用完餐后,将残渣收拾到垃圾箱,并将椅子摆正,礼貌地对桌上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在别人家做客时,无论主人准备的饭菜是否合口味,都要感谢他们的款待。 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不要只重视餐桌上的营养,却忘了餐桌上的教养。

Read more

过年期间,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规矩!

春节期间家长们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跟别人的接触也会比平时更多,这时往往能体现出孩子是不是懂礼貌有规矩。过年期间,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规矩! 当然,每个孩子可能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是一个人的品行,都是在一点一滴中慢慢形成的,教给孩子们应该遵守的规矩,不仅不是对他们的束缚,反而是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世界相处的好时机。 说话的规矩 很多人都觉得“童言无忌”,孩子是最纯真最可爱的,无论说什么都不必太介怀。 这话其实不全对,有些话,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得体的说,有些话,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能说。 见人要问好,回话要大方 很多人都觉得过年见到长辈亲友,孩子开口叫人,道一声“新年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如果家里有个内向敏感的宝宝,就知道什么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了。需要父母多费不少心思去引导。 孩子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人有警惕心理是很正常的,父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一会儿谁要来或者我们要到谁家去,进门要怎么称呼对方。让孩子心里有个准备,也就不会那么戒备了。 赞美可以当面说,负面评判要忍住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总免不了要评论和表达感受。特别是过年期间,孩子去了亲友家里,往往就容易说出:“你家里真小”、“你成绩好差”、“你这个没有我家的好”之类的话。 也许孩子本身没有恶意,但父母需要平时就跟孩子强调,当面去笑话别人的短处,去说别人的不好,是很不礼貌的,会让别人感到尴尬和难过,不可以口无遮拦。 求人帮忙要说“请”,受人恩惠说“谢谢” 有位妈妈抱怨,说她热情的招待了儿子的同学们来家里吃饭,之后又开车把孩子们一一送回家。可是这群孩子里有人下车直接就跑远了,连句“谢谢阿姨”都没说,她感觉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还见过有不少孩子,渴了就晃晃杯子,示意大人帮他倒水。收了礼物直接就拆,也不表达感谢,给人感觉十分不舒服。 这未必是孩子真的不懂事,很可能是平时父母没有及时去提醒孩子应该注意,应该去说礼貌用语。什么事都是习惯成自然,身为父母,我们还是要从小事抓起,及时进行督促。 说吉祥话可以,但不要索要红包 有个朋友说,去年回老家,一群孩子一边喊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一边往他身上扑,口袋里的东西都被翻出来了,最后每人发了100才被放过。 朋友自己家孩子分寸感就很好,从来不会主动索要红包,要给孩子红包,孩子总会先看看父母,待父母同意,孩子才会双手接过红包然后道谢。 过年了,孩子们想要一点红包很正常,可是父母还是应该告诉孩子,主动向对方索要红包是不礼貌的。 不要插话,不要打断别人谈话 小孩子也是有知识面和表达的欲望的,有时候我们大人聊天,可能某个话题他正好知道一点,就会急切的想参与进来。也有时候他有什么需求和想法了,就会在大人聊天的时候打断直接说。 我们要告诉孩子,需要学会等待他人把话说完。不要打断别人,长辈聊天的时候不要插话,否则会显得很不尊重人。有需求可以跟爸爸妈妈小声说,爸爸妈妈会给你提供帮助的。 朋友中有位妈妈是跟孩子定了个暗号,如果孩子伸出两根手指摸头发,就代表需要妈妈了。新年人多期间,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做客的规矩

Read more

如何帮孩子爱上阅读 ?试试这些方法吧!

不少父母遇到这样的烦恼:孩子拿着手机玩游戏、看动漫的时间,要比捧着书阅读的时间多得多。那么,孩子为什么不爱读书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错过了孩子的两个阅读敏感期。 • 儿童阅读黄金阶段 在孩子4岁半到5岁半的时候,第一个阅读敏感期来临。这时候,孩子会对书和故事特别热爱,即使看不懂,都会一本正经地看。有些孩子的阅读敏感期会提前,有些则延后,但一般不会超过6岁。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养成阅读兴趣习惯,就应该抓住6岁前这个黄金阅读期。 • 儿童阅读白银阶段 另一个阅读敏感期是在孩子14岁之前。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阅读意识就会减弱很多。 据科学研究,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一起运行的,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由此可见,抓住阅读敏感期对于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的角色很重要,父母可以做哪些事呢? 「营造阅读的气氛」 家长需要注意提供给孩子阅读的环境,亮度适宜,不能刺眼也不能太暗,不然影响孩子视力。阅读环境需要保持安静,孩子才能完全投入到书本里,在字里行间遨游。如果家长隔三差五地与孩子说话,即使是问一句孩子晚餐吃什么,也会打扰到孩子。 陪孩子多去图书馆、书店,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孩子多用文字表达,爸爸妈妈帮助孩子完善表达能力,把看和说结合起来的孩子,综合能力就更强。 「做个好榜样」 常言道,言传身教。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自己喜爱阅读做起。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大人,在学习中形成自我。孩子天生认为父母做的事和说的话都是对的。因此孩子看到父母喜欢看书,认为看书是对的事,也会模仿父母,自觉拿起书本看,这个比父母整天唠叨孩子要多看书的效果强多了。 「让孩子看喜欢的书」 有些家长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认为某些书买了也浪费钱,即使孩子喜欢,也不让孩子买。这样做会导致不良的后果,孩子的阅读兴趣被扼杀了;家长的阻止行为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犯错了,变得不自信;家长不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会让孩子丧失自主选择的能力,形成依赖心理。 「让孩子分享读后感」 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分享能锻炼孩子记忆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同讨论书中有趣或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孩子思考,初步建立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想让孩子多阅读、多观察、多学习,家长也要和孩子一同成长、一同体验、一同分享。 「不要盲目追求结果」 很多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过度追求结果,比如:要求孩子要认识多少多少字,必须看完几遍要能复述下来,好的句子要背诵下来……目的性太强,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很可能事与愿违。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迫于压力,也许孩子会按照爸爸妈妈的想法去做,但未必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才能让孩子从容自在地吸收、沉淀、积累。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爱孩子的三个阶段:陪伴、教练、尊重,值得父母一看!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培育他的温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做错了,错在哪里?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

0-6岁宝宝每一年不能错过的成长关键点!

一岁:建立安全感 当孩子处在婴幼儿时期时,特别喜欢有人在他身边,注意他的举动,逗他开心,和他说话,以及用一切最自然的方式跟他玩闹,这样他才会有安全感和亲熟感,成长起来才会更顺利。这一年里,爸妈们要耐心地给予他们关爱,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人爱。很多爸妈在孩子一岁时就抱着很高的期望,甚至开始对他进各种技能和思维的训练,但科学实验证明,孩子在一岁半时,行为和智力水平基本上和猩猩一样,太早训练并没有益处。 两岁:培养幽默感 两岁到了又好气又好笑的年龄阶段。他们不再像之前那么盲目、莽撞、冲动,一刻坐不住,但是他们也开始变得固执、不听话,因为他们想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我家儿子现在处在快两岁的阶段,这个阶段他有他的主见和思想,而且我总觉得我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家里的垃圾桶必须是他自己装好袋子,家庭成员不能穿错彼此的鞋子,不然他会闹,自己的小马桶自己要放好,冲马桶必须是他自己做,而且冲完一定要洗手,洗手的时候要自己倒洗手液,等等等等 人的幽默感起步是比较晚的,要到两岁时,孩子的幽默能力才有初步的表现。而两岁半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很多大人眼中的“好玩”,正是小孩幽默感的源泉。大人们要了解他们表达幽默的方式,要好好维护并且努力营造幽默的环境。 三岁: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这一年 在三岁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稳定和不稳定两个螺旋上升的时期:三岁到三岁半的孩子是快乐而友善的,到了三岁半以后,孩子将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时候,爸妈的表现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个性与创造有很大的影响。 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发生在他的三岁时。让孩子去编故事、画彩笔图、揉泥巴,并给予鼓励,是培养他创造力的好方法。除了让他用眼睛来观察世界外,还让他用嗅觉、味觉或触觉来感知。 四岁:语言表达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四岁孩子心理的关键,在于他们更高的身体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到了一起。他们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有着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张狂而可爱,做什么都“过度”。这个阶段,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家长们的首要选择。 语言是四岁孩子的最爱之一。他爱说话、爱韵文,喜欢说悄悄话,也喜欢唱歌,甚至喜欢吼叫。他是他自封的讲解员,也是他自己的听众。四岁也是一个爱问问题的年龄,所以请你们尽量去回答他们“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会通过语言充分表现出来。 五岁: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 五岁孩子在饮食、睡眠、排泄、穿衣、洗漱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能力,知道自己如何吃饭了,夜间睡眠大多是愉快而顺畅的,大小便也基本可以完全自理了,情绪和身体状况都朝着正方向发展。但是在五岁半到六岁之间,孩子的紧张情绪较之前有所增加,宣泄的力度也有所增强。 五岁孩子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就是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让妈妈开心。尽管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显得相当自信,但他仍然需要妈妈的肯定。妈妈的话对他来说就是金科玉律。 另一方面,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妈妈肯定和自己心连心,所以当他跟妈妈说话时,常常没有足够的耐心把该说的说完,就急着生妈妈的气,因为妈妈居然没有一下子听明白他要说什么。所以妈妈的脑筋要转得够快。虽然偏爱妈妈,但他们也会以爸爸为荣,喜欢有爸爸陪伴在身边。 六岁: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到了六岁,孩子是一个小小矛盾体,集两个极端于一身。他最大的苦恼是既依赖妈妈,又想要离开妈妈,期盼走向独立,所以六岁是孩子与母亲真正开始分离的起点。孩子和妈妈在这个阶段都会觉得纠结和难受。 这个阶段,他们对爸爸的需求开始增大,他们更钦佩的人是爸爸,而不是妈妈。因此爸爸偶尔出面接手负责照顾孩子晚上的洗漱与上床,往往能让事情顺利得令人匪夷所思。当孩子大发脾气或者母子间将要出现大麻烦的时候,爸爸登场亮相,往往能解救全家于水火之中。 大约从五岁半到六岁半之间,孩子的许多行为似乎从各个方面一起忽然转身,都朝向明显对立的方向发展。但是,从六岁的太过精力旺盛而且强横刁蛮,转向七岁的太过忧郁而沉寂的过程中,期间却会有一段日子是孩子的美好最为绽放的时刻,也是让爸妈最为享受的一段亲子时光。 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发展过程有提前有延后,所以请爸妈们一定要记住:要理解并且欣赏他的行为。 图来自:stocksnap.io

Read more

父母,怎么能要求孩子是完美的

我们常常希望周围的人个个喜欢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样样顺自己的心意。因此,在无意中便会提高对他人的期待,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对待孩子也是如此,总希望他能够按照我们的方式成长,少一些教育的挑战,多一些成功的荣耀。我们总想要一个完美的孩子,却未曾想过自己的不完美。我们也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做事拖拉,不会自我管理,在很多事情上能力有限,有时会有不劳而获的心理…… 我们自己都没法成为完美的父母,怎么能要求孩子是完美的?当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这一点后,我在孩子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总是跟他说:“没事,人不是完美的。”我相信孩子们想听到的是父母鼓励的话,而不是责备或讽刺的话。 人不是完美的,并不是告诉孩子我们可以随意犯错,可以不思进取,不求改变。而是让孩子肯去原谅自己,也肯去原谅他人,让孩子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这样,孩子也会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分享者:爱心树 (一起微课堂微信群) 图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一位从教40年的老教师给家长的忠告

1. 关于品德 对于人格的完善和道德品质的优良,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首先关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爱国情怀和集体意识,社会公德和责任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创新精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尊、自信、自律、自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甘于付出——这些,都比分数要重要得多。 如果孩子在以上任何一个方面有问题,那怕是有一点问题,即使他分数再高,那也不值得骄傲。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原则。 2. 关于分数 越想让孩子获得理想的分数,就越别死抓住具体的分数不放。对于孩子来说,经历一次复习考试,俨然战士在硝烟弥漫的现场上打了一次冲锋,已是身心俱疲,此时,他们需要的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而决不是简单的居高临下的训斥。 我的建议是,在孩子们结束考试的那一天的晚上或者中午,一进门你们就对他说:走,我们去下馆子,想吃什么,说,你辛苦了,我们也跟着你沾沾光。卷子拿回来,饭后,父母都坐下来,铺开,一一分析,让孩子说错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要说的话,只有一句即可——比我强多了,我相信,你下次定会有进步,同时,用手摸摸孩子的头,或者他的肩膀。 3. 关于专注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孩子的考试分数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家庭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岂不知,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力和强烈的求知欲。 那些“学霸”们,上课,作业,自习时全神贯注,他们也从不在学习以外的事情分心,比如玩手机。相反,那些手机不离手、听到窗外有一点异动就东张西望、蝴蝶来了捉蝴蝶,蜻蜓来了捉蜻蜓的同学,他们的考试分数绝不会排到前面。 家长应该自己观察,再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学习不够专注,如果不幸,是,那可别指着老师,你们自己得先下些功夫了。 4. 上课发言 上课是否积极举手发言,对于成绩的影响很大。一般说来,每个举手的同学,在举手之前,都是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且有了答案(尽管这个答案不一定完全正确),在举手等待老师提问的时间,他仍然在思考,如果老师问到自己,应该如何回答,而一旦发言,就又得到了一次表达训练的机会。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准备发言的同学,从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的机会。 至于没有进行认真而缜密的思考就举手争取发言的同学,那是“闹腾”,不在此例。 5. 关于困难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不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精神基础,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学习犹如爬山,既很辛苦,还不定遇到什么沟坎,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观赏到顶峰的无限风光的。一节课下来,往往有似是而非的问题困扰着孩子们,好像有些懂了,其实并不尽然。对此,那些意志坚强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弄懂决不罢休的尽头。 有一个女生,数学没有考好,她拿了一盒粉笔上房,在用砖铺顶的四间屋顶上,写了整整一房顶。我们可以从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来判断,考出理想的分数,当然是指日可待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一遇有难题就放过,那你们可要动动脑筋,看看怎么让孩子也坚强起来,否则,跟他要分数,就是一句空话。 6. 关于与老师的沟通 每个包括成绩优秀在内,各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学生,他们的家长都与老师保持着健康而良好的沟通。他们从内心里尊重老师,当然也尊重老师的劳动,但不用物质去玷污教育的神圣。

Read more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父母养育之恩深似海,一生劳碌为子女,子女莫忘父母心,照顾父母理应该。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做人处世比我们多,生活知识挖不完,无怨无悔只爱你。 千万别让家里的父母感到像“顺口溜”所说的……. 人到五十像蓝球,儿子姑娘抢着留,买米买面又买油,抱着孩子能上楼; 洗锅做饭不发愁,拖地买菜像灵猴,能养鸡来能喂牛,冬天还能脱煤球。 人上六十像排球,儿女不抢也还留,虽然不像以前牛,和面还能用手揉; 买葱买盐打酱油,帮助孙子能洗头,忠心耿耿当家奴,儿女轻闲街里游。 人过七十像足球,儿子姑娘都不留,人老话多不能由,洗鼻吐痰口水流; 女儿女婿看见愁,儿子媳妇皱眉头,儿要出差女旅游,不想收留找理由。 人进八十没活头,不如一头老黄牛,少气无力卧床头,吃喝拉撒把人求; 远亲近邻无人瞅,儿女因你结了仇,瞎子点灯白费油,不如早些跳了楼。 话虽说的有些丑,听的心里很别扭,不是智勇瞎胡诌,现实生活例子有; 谁也不要夸海口,谁也无需提前走,顺其自然心无忧,该走的路慢慢走。 图来源/pixabay.com

Read more

原来父母没有我们想像那么坚强

3岁,他去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兴得奔跑过来,扑在你的怀里。跟你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了整个世界。 6岁,他上小学了,孩子终于走进校门,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他已经对与你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他喜欢每天去学校,这是他更喜欢的生活。甚至,他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12岁,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回一次家,见上一次面。他们开始不再依赖你,甚至,他们喜欢和你对着干。你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18岁,他离开你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好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为他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他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大学毕业后,孩子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的回来一次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 几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你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你的亲家,孩子回来的更少了。你已经习惯就老两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听到孩子对你说:妈妈,今年过年我回家过啊! 当孩子又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你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了,他们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里,已经不包括你们了。而我们也慢慢的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只是习惯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无论孩子身在何方,他却永远是我们家庭中无可取代的一员。 是啊,其实当孩子在身边的日子,我们是多么幸福。可是有时我们却还会抱怨。抱怨因为他,你做了太多的牺牲。抱怨他晚上老醒来,让你睡不好,抱怨他无理取闹,抱怨他爱撒娇长不大,抱怨他生病,让你操碎了心,抱怨为了培养他,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金钱…… 可是,如果你想想,10多年后,就算你想要,也没有机会了。 孩子会不停的长大,过了这个时期他就再没有这个时期的习性。 你是不是常常在他断奶后怀念喂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时你却觉得好累好辛苦好厌倦。 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觉得好可爱,可是你曾经却为要不停的给他洗手而烦恼透了。是不是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想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可是他以前撒娇的时候你却很不受用。 是不是当孩子去上学后你特别怀念他黏在你身边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却总在想他要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啊。 时间无法倒流,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了。孩子能呆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与宝贵。 因为这一点,我更加的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也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存感恩。谢谢上天给我这么一个孩子,让我分享与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无论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 当他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让他觉得幸福,也是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不会给他太多压力,束缚,更不会给他牵绊,阻扰,但是我会适时管教,也会做量力而行的投资,因为我有责任与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好让他来日自由快乐的飞翔。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还有一条路你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都是那么深邃和包容,他们无私的把一切都给了我们,却从不在乎会得到什么回报。所以,请不要吝惜对他们爱的表达。有机会的时候,抱抱你的父母,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我爱你! 图:pexels.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