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很不解:孩子玩的时候精力十分充沛,可是一到学习就没了精神,直喊累,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劳”症状。孩子运动或玩耍后的疲劳,家长可以一下发觉,但是孩子心理上的疲劳往往被忽视了。其实,心理上的疲劳比生理上的疲劳更可怕。生理上的疲劳在短暂的较充分的休息之后,很快会消除,而心理上的疲劳如果不能及时被发现,进行正确的引导,则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病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心理疲劳的五个迹象 1、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 2、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 3、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 4、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 5、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如何消除孩子的心理疲劳 1、减轻精神压力,全面评价孩子。做父母的首先要减轻精神压力,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2、帮助孩子明确奋斗目标,激发自信心。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明确和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孩子,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引导孩子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培养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的成败、荣辱,从而提高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 4、改善营养,保证孩子睡眠。家庭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5、提请教师减少作业量,避免题海战术,运用科学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鼓励孩子敢于挑战。经常告诫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好方法,并善于克服困难。 爸爸妈妈们,请对照一下,看看你家孩子是否出现心理疲劳现象,如果已经有了迹象,要尽早帮助孩子消除哦~ 图/wallcoo.com
Read more长大后情路坎坷,都是爸妈的错?
长大后很多心理上的问题,没安全感、过度依赖、焦虑… 等等,都能够追溯到小时候与父母亲的关系。还在襁褓中的我们透过父母来了解这个世界,借此判断这个世界是否安全?会不会受到伤害?而在一岁的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就会根深蒂固影响此后一生的行为。本篇文章强调父母应该满足和回应孩子需求,让他们感觉被爱和理解。 孩子在婴儿时期与父母亲所形成的「依附类型」,将会决定他们有没有安全感,进而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 的确,许多研究显示,孩子的依附类型会影响到他的同侪关系、影响他愿不愿意去探索和尝试、影响他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这样听起来,依附关系真的很重要,但是很多父母都不太理解:到底什么是依附关系?什么样才算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要介绍依附关系,就要提到两位心理学家──玛丽‧安沃斯和约翰‧鲍比。他们在1950 年代相遇,当时,美国社会崇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学家约翰‧华生不断告诫父母:「不要拥抱、亲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时候抱孩子,不然就会宠坏孩子。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这样的主张你应该并不陌生,在台湾,认同「百岁医师」(美国小儿科丹玛医师) 育儿方法的家长也是这样觉得──小孩哭时不能抱,不然孩子就会用哭声控制你。 但是,安沃斯和鲍比却不这么觉得。他们认为, 父母亲要回应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而当孩子感到安全时,才会更独立、更愿意尝试与探索这个世界。安沃斯在当时观察了一些母亲与孩子,她也发现,那些最不黏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反而是有位常常回应孩子的母亲。为了要验证理论与观察,安沃斯决定做一个实验。 母亲离开又回来,孩子会怎么反应? 这个实验称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双面镜观察妈妈和约一岁大的小孩的互动,在实验过程中,母亲被告知要短暂的离开房间,然后再回来。安沃斯认为,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应该是会充满焦虑的 (事实上也证明,就算外表看起来很冷静的小孩,他们的心跳和压力贺尔蒙也显示他们是感受压力的)。研究人员想要知道,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怎么反应,还有更重要的,当妈妈再度回到房间时,小孩会怎么样与妈妈互动呢? 安沃斯在观察过许多妈妈与孩子的「陌生情境」后,依照孩子的反应分成三类型。第一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哭得很难过,但是在妈妈一回来后,孩子立刻去靠近母亲,并且很快的被安抚,停止哭泣,然后能够继续玩玩具,这一类型的孩子被称作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 第二型的孩子在进到新房间时非常焦虑和黏人,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环境,在妈妈离开时他们很难过,妈妈回来后他们可能会去找母亲,但是无法被安抚,还是继续哭泣──这些孩子想要亲近妈妈,但又很害怕焦虑,被称为「焦虑矛盾型」。 第三型的孩子在妈妈离开房间时表现出一点都不在意的样子,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也不会去靠近母亲,这类型的孩子称为 「逃避型」。不管是焦虑矛盾型或是逃避型,这些孩子都有着「不安全型」依附关系。 父母的对待方式,决定孩子的依附类型 陌生情境实验中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依附关系类型,是因为孩子天生气质不同所造成的吗?或许基因会有一些影响,不过,早在这些妈妈和孩子进到实验室之前,安沃斯已经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些孩子的家中观察亲子互动,所以,她能够归纳出,到底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待方式,让孩子在妈妈离开又回来后,会有这样不同的反应? 婴儿出生后,藉由与身边的人的互动来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主要照顾孩子的人,像是父母亲。当婴儿不舒服或是饿了哭泣时,如果爸爸妈妈回应孩子的需求,像是将孩子抱起来安抚、喂孩子喝奶,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以预测的─ ─ 他们了解,当我有需求时,会有人来回应我、帮助我,这就是形成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所以,在实验中,当妈妈回到房间后,本来痛苦哭泣的孩子能够立刻亲近母亲并且被安抚,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他:「妈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能够让我快乐。」 而根据安沃斯的家庭观察,这些有着安全型依附关系的孩子,果然有一位平常会回应孩子的妈妈。当孩子能够有一位让他安全依附的大人,这位大人就像是孩子的安全堡垒,让孩子更愿意往外踏出去探索这个世界,也能够从父母的安抚中学习如何调节情绪。 那么,是什么样的教养模式让孩子形成不安全型呢?
Read more怎样察觉儿童有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表现 家长不知道儿童自闭症的症状表现,就无法及时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也会因此耽误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因此,了解儿童自闭症的症状表现是治疗的基础。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自闭症的表现。 自闭症儿童的具体表现: 自闭症表现之一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自闭症儿童从婴儿时期就不太喜欢和人亲近,即使面对父母也会有疏离感,对父母的呼唤及亲近没有什么反应。当家人要抱起他时,不会伸手表现出期待被抱着的姿势,面对下班的父母也没有分离的不适。 自闭症表现之二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自闭症儿童不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找小朋友玩的时候常常突然拍人以下或者拽下衣服,然后自己转身就走了。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那里玩,或者一个人看着外面发呆。 自闭症表现之三对周围漠不关心 自闭症儿童常常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似乎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自闭症表现之四语言障碍突出。 大多数自闭症患儿的语言都很少,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有的即使会说话,也不愿开口,只是用手势来代替,或者小声、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自闭症表现之五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自闭症表现之六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温馨提示: 以上就是自闭症儿童的常见表现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可以补足自闭症患者先天学习能力缺陷,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自闭症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矫治,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9岁女孩竟然来了月经!医生说,千万别让孩子养成这些
是“什么”让9岁女孩来月经? 儿科门诊,一位妈妈焦虑的领着女孩来看病。 “医生,我女儿才满9岁,怎么下面就流血了?” 内分泌科唐家彦副主任医师给孩子做了详细检查,发现孩子9岁,身高140cm,体重40kg,双侧乳房已有孩子拳头大小,腋毛、阴毛已有少量生长,左手腕骨龄(骨头年龄)已达12岁,性激素及子宫卵巢大小已接近成人水平。 毫无疑问,孩子患了“性早熟”。 孩子妈妈回想:孩子自小胃口好,爱吃甜食、饮料、炸鸡翅等,身高较高,体型偏胖,家长看孩子比其他小朋友高,还挺高兴的。 早在孩子7岁时就发现她两边乳房增大,开始以为是孩子胖,没有注意,到现在孩子9岁就来月经,家长后悔不已。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和内分泌科医生的饮食、生活指导,孩子阴道流血停止,增大的乳房有所回缩。 关于性早熟! 一、什么是性早熟? 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指女孩乳房发育,男孩睾丸增大和阴茎增长,身高增长加速,阴毛、腋毛生长。女孩一般在乳房开始发育2年后初潮呈现;男孩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 二、性早熟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会影响孩子的最终身高,这些孩子会提前长个,但到别人在长时,他们已经没得长了,很多性早熟男孩身高停留在1.60米以下;性早熟会引起女孩月经早来,部分孩子会出现自卑等心理障碍或早恋等社会问题。 三、宝宝“性早熟”诱因黑名单! 1)“儿童不宜”的文化产品 2)人参、蜂王浆、燕窝、花粉、冬虫夏草、阿胶、鹿茸、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补益之品。 3)反季节蔬菜和颜色特别鲜艳、形体超过常规的水果,冬季的草莓、西瓜、葡萄、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桃和橙等。 4)鸡鸭鹅的颈部及皮、鸡胚胎类、黄鳝、甲鱼、蚕蛹、牛初乳及人胎盘保健品。 5)孕妇和乳母不使用含性激素的补品及护肤品,小儿避免使用含有性激素的护肤品。 6)避孕药,年轻家长应将避孕药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7)长期光源 8)长期和爸妈一起睡或嘴对嘴亲吻。有的性早熟孩子,直到十三四岁还和爸妈一起睡。 9)不是专科医生开出的“长高长壮”的补剂和口服液。 10)油炸类食品,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体脂过多易促进性早熟。 11)大豆和木瓜(含植物雌激素),塑料瓶装饮料(部分塑料瓶含化学雌激素)。
Read more妈妈 “大补” 的孩子不耐考
又是一年高考招生结束,当尘埃落定,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分析一些考生的高考成绩,一个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倾向的观点再一次得到验证:“大补”的孩子不耐考。高考前夕,一位家长曾向我哭诉,孩子补哪科哪科成绩就见长,但最后一直没用辅导的强项科目却丧失了优势,面临急需补习的局面。可孩子已经高考在即,顾此失彼的局面难以收场,家长是如何的惋惜和心急如焚可想而知。结果自然是预料之中的事,孩子只在本科线上打了个擦边球。 这个孩子只是我接触到的补课大军的其中一员。在这个群体中,孩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间断过出入辅导班。他们的成绩还算凑合,不上不下的位置上,所以家长的忧患意识尤其严重,唯恐别的孩子在补,自家的孩子不补会被落下。到了高中,功课更紧张,时间更宝贵,家长也加大了补习的力度,几乎每门功课都补,轮流作战。“大补”最终酿成“恶补”的后患。 据老师和家长反映,这些孩子普遍存在“接受知识慢”的特点,其实这与家长过度的“大补”不无关系。诚然,孩子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但这种“慢三拍”的情形是可以通过后天逐渐弥补的,正是过度的补习,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激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使大脑的灵活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因为,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在辅导老师那里就可以得到详细的解答,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尤其是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的课业负担大大加重,需要有更好的自学能力,才能应对新的学习环境。可那些一路“补”过来的孩子,这方面的缺陷会逐渐凸显出来,因为课外辅导已经成了扔不掉的“拐杖”,他们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鱼”,而不是逐渐掌握“渔”的技能,所以学习成绩便开始下滑,甚至吃力。家长慌不择路的情况下,越发寄希望于课外辅导,恶性循环自此开始。 我们常说“过犹不及”,过度的“大补”不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自我调节能力及自学能力,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辅导都该一棍子打死,对有些孩子来说适当的辅导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偏科或学习时出现盲区、死角的,都可以通过补习来弥补不足。 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家长送孩子上预科班是想在新学期让孩子捷足先登,可结果常常是收获了“龟兔赛跑”中兔子的悲惨结局。等到开学,孩子坐在教室里,听着重复的内容,感受着此时讲台上和辅导老师的授课差异,没有了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甚至养成了听课精力不集中、爱搞小动作或懒散浮躁、自以为是的毛病,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总之,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报辅导班,孩子是否需要在功课上“加餐”,家长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才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即使确实有必要,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开发将会形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图来自:Pixabay.com
Read more妈妈,别再发我的裸照了..
今天想吐槽一个经常看到的现象,真的是让我尴尬症犯了。 许多孩子的家长,公然把自家孩子的裸照发到朋友圈,发到网上供大家欣赏评价。 对,是裸照,孩子的性器官赤裸裸的露在外面。 这样的照片随便一翻就是一大把,孩子的家长大部分都没有意识,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性感,很可爱,于是就把它发到网上。 这里面男孩有,女孩也有,但是更多的是男孩,女孩极少。 这和千年来的男尊女卑传统文化有关,影视剧里的长辈们抱过刚出生的男孩儿总要先扒开襁褓瞅一瞅男孩的性器官,更有甚者把脸贴上去,像似宝贝似的。 说实话,这真的没啥值得炫耀的,也别发出来供大家欣赏了,真的不好看! 许多家长,他们即便是把孩子的裸照发出来,也觉得:我家是男孩,不吃亏! 这和徐帆老师的腔调一致,冯小刚导演被出轨绯闻缠身的时候,徐帆老师淡淡一句:我家是男的,不吃亏! 这是什么流氓逻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给孩子拍裸照? 1、因为这是一种传统,他们小时候被爸妈拍过,所以自己沿袭这个传统。 2、楼上老李给他儿子照了,楼下王尼玛也给他女儿拍了,咱家的娃怎能输在起跑线上? 3、因为长大以后就没机会了。 我是坚决反对这种行为的,无论孩子多小,都不要发他的裸照。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没有隐私权,虽然他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也没有能力反抗你,但他仍然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有思想,有羞耻心的。 孩子虽然年龄小,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但是看这些照片的人难道没有意识吗?他们如果仅仅只是看看就算了,要是别有用心呢? 而且你们想过没有,孩子始终会长大的,他长大后,自己的裸照被所有人都看到了,不会觉得丢人吗? 自己没有隐私了,都被别人看光了,自卑感,堕落感就会随之而来。 还有的家长,简直是无知,把孩子的裸照发到孩子的同学群里面,更有甚者,相亲的时候,把孩子小时候的裸照拿给相亲对象看,这简直是让你的孩子无地自容啊。 我说的过分点,这些家长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尊重一个孩子。 自己想秀孩子,也要顾虑孩子的感受是不是,穿个裤子,找个角度遮一下,或者打马赛克,不可以吗? 要知道,你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保护孩子,而是在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火坑。 一、你发的每一张照片,都有可能成为儿童色情影像的资源 不久前,警方破获了一起贩卖儿童色情影像资源的网站,其中最大的孩子十几岁,最小的才几个月,里面有海量的视频和图片,那些儿童都是裸露着性器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