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涵涵突然来借钱,要的不多,但听上去很急迫,说月底就能还,我赶紧给她微信转了账。晚上的时候,她说,谢谢你啊,小轨,但是这笔钱月底暂时还不上了,因为我是帮叶子借的,她正在筹钱装修房子等着结婚用呢。 我一惊,问她,哪个叶子?她跟我有什么关系吗? 她说,你没见过,但是我跟你提过,就是那个半夜跟她老公吵架跑到我家睡的那个女孩,我俩关系还不错。这个叶子,我确实听涵涵讲过几次。叶子建了个玩乐微信群,经常叫着群里一帮男男女女轮流请客,一起吃饭,一起爬山,一起唱歌,涵涵每次都参加。她会去参加群里每个人的婚礼并随上份子钱,会随时同意别人需要她凑数的饭局,不用提前约,随叫随到。 涵涵工作五年,几乎没存下什么钱,没男朋友没房没车,在我们圈子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大家都说她很好相处,因为她极少拒绝别人,不管熟不熟。 涵涵的腿有点外八字,特害怕别人笑话她走路滑稽,但就是有贱胚子喜欢拿这个开她玩笑,尤其是关系稍显亲密的人,说她走路像一只上了煎锅的鸭子。别人指着她痛处哈哈大笑时,她也只是尴尬一笑。 我问她,不喜欢别人开的玩笑不直接告诉对方?她说,我怕别人说我开不起玩笑,说我不合群。 嗯,很多人都会这样,胸口即便雷霆万钧,唇齿间却依然云淡风轻。为了一个别人口中的合群,明明想拒绝却不敢说出口,宁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也要对他人友善。 那么,你见群就合就算是合群了吗? 有多少人,明明讨厌社交却不敢不去;有多少人,明明不想瞎聊却硬是张开嘴强颜欢笑;又有多少人,幻想试图通过帮助别人来维持泛泛之交? 那些明知你不乐意,还要拿着“合群”胁迫你、为难你的人,也压根不是什么好人。 ******** 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认识一个加拿大朋友达西,他聘请我给他做了一个项目的翻译。 项目结束后,达西在一个会所请项目组所有人欢聚庆功。十三个老外,来自五湖四海,就我一个中国人。那天刚好报社排表上分给了我两个版,而我手头上还有四篇稿子需要当天写完等着上版。所以去参加庆功Party的时候,我牵肠挂肚地对自己说,嗯,就玩1个小时,然后就滚回来干活。 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玩得兴致正浓。有人要玩射箭,让我帮忙跟工作人员沟通一下;有人想点首歌让台上那个身材火辣的歌手唱,要我帮忙问问需要多少钱…… 因为第一次合作,我希望给达西他们留下好印象,以便以后有这种钱多事儿少的活儿,还能愿意再次找我。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完全没有散的意思,而我,也不好意思先行告退,但是因为一堆稿子还在等着我,所以每过去一个小时,我就焦虑地看一下时间…… 四个小时之后,我开始心不在焉,焦虑爆棚,如果晚上十点前交不了版,我必挂无疑。于是,我决定酝酿理由,酝酿各种抱歉的情绪好让自己能妥善退场。这个时候达西注意到我的不对头了。 他问,是不是有事需要提前走? 我脸一红,支支吾吾地说出各种理由和原因来表达自己不得不提前退场的惭愧与抱歉,没等我说完,他马上打断我,一脸诧异地问我,小轨,你要是有事需要提前离开,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你随时可以走啊,这里没有任何人需要你迁就我们才能开心的,而且,也没有人有权利干涉你的自由啊。 之后,达西在中国的一年,我们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道中人,和而不群;非你所愿,群而不合。 ******** “合群”并不能成为一种可靠的价值判断,当你和一个群体交往感觉到累的时候,说明你们可能并不是同一类人。不是所有的群,你都要迎合,胁迫性融入群体很难给你带来任何舒适与价值。 更甚的是,当你削足适履地绑架自己强行融入一个自己压根不喜欢的群体,这往往意味着一种堕落的开始。 《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中,余华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Read more愿你加倍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此刻的你,身在何方,在做着什么,你好吗?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要独自度过些孤单的日子。 你一个人吃饭,每到饭点都去同一家餐厅,点一份同样的套餐;你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橱窗里好久都不更换的衣裳;你一个人守在空荡的房间里,点出一部老电影,什么时候天黑了都不知道;你一个人默默打拼,独自一个人在空荡的写字楼加班到深夜,肚子饿了,就吃一片早餐吃剩的面包,再一个人踩着路灯回家。 孤单好像是我们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也只有熬过了那些日子,我们才能活得更好。 总有那么一段日子是需要我们独自忍受和经历的: 冷小姐今天跟我说,你有没有觉得我们越来越好了,我说怎么突然这么说,她说你看,我们刚毕业的时候,挤在一个只有10平米的房间里,四个人共用一个卫生间。每天早出晚归,拿着微薄的工资。后来,我们都换了大点儿的房间,也有了一份工资高些的工作。再后来,我们住上了小区房,在公司当上了小领导,工资比起从前翻了两倍多。 我一听,真的是啊,但我们好像常常都只顾着往前赶,不记得回头看,我们都越来越好了,但我们的烦恼还是没有减少,我们还是会难过会孤单。冷小姐这么一说,我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事。 她刚进公司的时候是一个小文员,那时候什么跑腿的活都是她干,有段时间我没什么事儿,就陪着她一起。中午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经常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吃着烤红薯就着矿泉水。 有段时间,她分手了,白天去上班,一个人加班到很晚,晚上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着以前和男朋友的照片哭得不行。我还记得我去看她的那天,她好像被抽空了一样的坐在床边的地板上,我对她说会有更爱她的人出现,我永远也忘不掉她绝望的看着我说,不会了,再也不会有了。 现在呢,如她自己所说的那般,越来越好了。有了一个很爱她的男朋友,两个人就要结婚了。 生活就像是一杯咖啡,只有细品才能感觉到其中的甘甜 你是不是也和她一样,经历过一些难捱的时光。或许你正在走在一条难走的路上,你没房子、没车子,上班要挤地铁要赶公交,工作要看脸色经常会受委屈。你喜欢了很久的人突然对你说ta要结婚了;和你在一起好久的恋人突然告诉你ta爱上了别人;或者是从小疼你的亲人离开了人世,你因为工作,没能赶回家见ta最后一面;又或者是你在商场看上了一双鞋子,但你翻翻钱包,却空空如也。 我都懂,我都明白。可是我想让你知道,不管你正在经历着什么,也不管你即将要面对什么,你都要相信,只要你一直努力的往前走,那么一切就都会越来越好的,什么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如你所愿,你也永远比你想象中坚强。 会有更爱你的人,会有更好的工作,也会有更幸福的生活。只愿你加倍努力,愿你想要的都能实现,愿你失去的都能释然。加油,祝你一切都好。 图/weheartit
Read more我最重要的事是取悦自己
我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很爱自己。爱自己一爱三十多年,中间经历了无数的同辈暗示、长辈训斥、友人规劝,还一意孤行,越爱越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如我这般。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得到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非五星级酒店不出入,成天打着飞的满天飞,开个会要特地包下一个近海的小岛,英俊的老外同事小跑着为我挡住电梯门…… 唯一的问题是,没有周末。作为一个新人,我没办法控制任何事的流程和节奏,以至于每个在我上一个节点的人都在周五下班前将任务移交给我;而每个在我下一个节点的人都期待在周一上班时看到我已经完成的工作。这样过了一年半,情况没有改善,我向上司提出辞职。上司是一个在英国长大的香港人,非常英俊。他们普遍英俊,因为一丝不苟的健身及衣饰。 他站起来,扭了扭脖子,不经意露出三件套西装的背带,然后又坐下来,从办公桌对面盯牢我,双手捂住嘴巴,只露出毫无表情的眼睛,让我想起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描述:“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他说:“你要想清楚。你有更好的机会?” 我回答:“没有。” 他挑了挑眉毛,重复了一遍:“你要想清楚。” 我很感激我的前上司,这已经是他所能做出的最真诚的挽留。于是我也真诚地说了一句事先没准备说的话:“我需要一份有周末的工作。” 不管他理解还是不理解,我离开了。为了可以睡懒觉、发呆的周末,离开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我不光是爱自己,简直是纵容自己。当然后来我找到了新的工作,不过宠溺自己始终没变,包括在熬夜攻案子之前,半躺在办公椅上敷面膜;包括在周一早上的例会上,边听下属汇报边盯着我的滴漏咖啡注满杯底。 但我有一个优点,我很公平。我不仅爱自己,而且怂恿周围的人多爱自己一些。于是在我的团队里,你会看到穿着绣花鞋和睡裤来上班的人,我给他们的口号是:“工作上,能做到一百分,决不允许苟且在九十九分。但是在能偷懒的时候,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宠爱自己的机会。” 我还鼓励多年性格不合的父母离了婚,让他们去寻找各自的幸福。当老公在工作上难以取舍,征求我的意见的时候,我的答案永远是:“怎么选你会更开心,就怎么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忧国忧民是值得赞赏的,皇帝不急太监急是可以理解的,而爱自己、取悦自己仿佛成了一件需要解释的事情。因为这代表着自私、不忘我。但是我为什么要忘我?连自己都忘记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上帝保佑,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不再将之称为“自私”,而开始称之为“自我”。当我的女儿长大时,如果她还能听到“雷锋”这个名字,如果她问我雷锋为什么要去帮助那么多的人,我想我不会回答她“为人民服务”,我的答案将会是“因为这样做能让他自己开心”。 哦,亲爱的宝贝,你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开心。这才是你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使命。譬如在工作中,你会发现乔布斯的那句话是真理:“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这样的选择才能真正地让你身心合一,让你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成为一份事业。任何扭曲自己的工作选择,最后不是以庸碌无为收场,就是在走了一大半之后还要付出从头开始的代价。 在爱情中更是如此。他不会真的爱上你,如果你没有先行爱上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他爱的,正是你眼中的你自己。爱情,应该是一种邀请,而不是索取。你在遇见他之前已经足够圆满,才有能力在遇见他之后发现世界上还有更为圆满的圆满。 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也永远别忘了取悦自己。没有人值得你放弃快乐,没有任何快乐比你自己能感觉到的快乐更正大光明。 如果有人批评你这样做是无组织无纪律无集体主义,你就告诉他,如果集体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每一个不伤害别人的个人都活得更快乐的话,那个集体就是个伪命题。 这个世界能有多美好,取决于我们有多爱自己。我们所占有的微小一隅,如果能够开满不吝不嫉、清澈晶莹的花朵,如果这个星球上满是这样的微小一隅,那么它在外星人的眼睛里,一定会美丽到不可思议。 当然,在我取悦自己的闲暇时光里,我愿尽量配合你取悦自己。 我真诚地希望你在这个孤独星球上住得开心。 图/pixabay.com
Read more豁出去!真正的世界在舒适圈外面
很多时候,人是很固执的,不管是在维护公平正义还是在耍耍小任性的时候,我们都很难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就算人家的观点比较站得住脚,我们还是常常会骄傲地坚持下去。不管别人给你的建议再多再有建设性,若不是自发性地下定决心,我们也不会选择去改变。 今天早晨的纽约地铁,让人鼻酸;拥挤的车厢内,停着一台轮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站在轮椅的后方,轮椅上坐着一位失去双腿的年轻小伙子。 他正在地铁里头认真地看着手上的书籍。 我不知道他失去双腿的原因,我也不晓得任何曾经在这位小伙子身上发生过的辛酸故事;但我看着他推着鼻梁上的眼镜用力念书的模样,我才开始惊觉自己有多么地可笑。 也许有时你跟我一样,习惯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任何破坏自己生活规律的事情都让你感到厌恶; 也许有时你跟我一样,脸皮很薄,薄到不敢去跟别人说话,薄到无时无刻觉得自己无法融入这个世界; 也许有时你跟我一样,无法找到生活的重心,沉重的课业或工作让我们没有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也许,我们一样有着各种不同的烦恼;也许,我们依然对很多事情产生各种不同的好恶; 也许,没错,就是这些“也许”让我们学会无病呻吟。 我在地铁上,看着失去双腿的他,然后开始想像,想像如果有一天,我也失去了双腿,我的人生会变成什么样子? 也许,那些“也许”将不再控制着我的思想,因为我已一无所有,我将不再惧怕。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包括我,做任何事情前总是想太多,但真正做到的事情,却是少之又少。我们都缺乏了“豁出去”的勇气,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总是选择最安全的路,却也从此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直到最后,才发现我们完成了太少。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每个人,甚至每一个地方,都要求你自动自发地与陌生人交谈;在课堂上要问问题,在派对上要与人打招呼;在工作场合上要学会如何社交。很多国际学生刚到美国的时候会很不习惯,因为他们害怕,害怕自己的问题别人会觉得很蠢,害怕别人会觉得自己的英文不好,甚至,害怕自己无法融入他人的对话。所以他们开始“独行侠”的生活,所以他们开始与说同语言的人的群居生活。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 也许你会说,我们与西方的文化不同,但我却认为,这与文化无关,这纯粹是我们预设了太多的障碍在我们的前方。 假如今天有一套全新的科技,能够让那位失去双腿的小伙子重新站起来,但要让他得到那些科技,他必须要去做一百件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你觉得他会愿意去做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双腿,还有哪些事情会让他失去更多? 从今以后,我会不断地告诉自己,丢脸并不可怕,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同你只要能够重新地站起来,你就根本不会去在意别人的想法。 所以,踏出你的舒适圈,每天设定一个目标让自己去达成。这些目标不用很难,包括跟一个陌生人说话,逗一个人笑,甚至是在公共场合发表一个言论。你会发现你根本不用去在意别人的想法,人家反而要羡慕你有学习的勇气。 生活的刺激与生命的丰富一定要靠自己去找寻,任何学习的机会都会让你更加满足。 加油。 让我们一起分享出去吧! 图:pexels.com
Read more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工作?
想想看一天24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8小时,生活8小时,工作占了生命的1/3!我们用这醒着的1/2时间来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为了赚钱!也有人说,为了过好剩下的1/2时间!但是如果工作让你感觉非常不适甚至痛苦,那么相当于你浪费了这部分生命,而剩下的时间也不见得能够过好!其实,当你把工作的那1/2过好了,钱和剩下的时间是自然而然的附属品,至少你不会亏! 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你收获的不止是钱! 体现个人价值 在一个和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相似的、有认同感的公司工作,这样才能体现你的个人的人生价值,让你的人生因此而更有意义,经历更加丰富,收获更多美好!和公司一同成长,会觉得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兴趣得到发展 如果可以在工作中融入自己的兴趣是最好的!如果不去做你喜欢的工作,就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吧!跳出来看看你的工作,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如果实在太糟,建议跳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忠实的朋友,能够让你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让人生更加有滋有味! 结交更多的朋友 通过你的工作,可以接触到自己的同事、下属、领导还有你的客户!在工作交流的过程中,你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客户,如果能维持,也许会是长久的友谊!大家可以聊聊人生,谈谈理想,一起出游、运动等等,顺便把生意就给谈了! 学习,自我提升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你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某些方面比你优秀的人,在接触交往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也存在不少反面例子,告诫自己不要像他那样去做!建议大家在自己的领导中,找一个榜样,辩证地学习、模仿他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 增加自信 通过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让自己变的更有自信,同时可以胜任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当然,如果一不小心进入恶性循环,要及时跳出来哦!不骄不躁,稳步进取! 为之后的人生道路铺垫 人生是漫长的,眼光要看的长远,不要只盯着眼前!放眼未来,以后的道路还很长很长,学会思考,制定目标!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为了以后的路,现在要铺什么样的沙子,什么时候要铺到哪里? #工作不是生活,但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工作,就是享受生命~如果你真的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要么改变自己的心理,要么换一份工作吧!不要白白浪费这大好年华~ 图/google
Read more懂得富养自己,到底有多重要?
我妈一直说我是个折腾的主,除了上班、还要挤出时间旅游、健身、各种学习把自己搞得像个陀螺。在我妈眼中,我也不是个过日子的主,平时各种买买买,借我亲妈的话说,我就一败家娘们。 她经常会跟我说你看谁家孩子多会持家,连衣服都舍不得买,你看你……听得我咂着舌头就跑。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不是被一条新闻刷频了吗?《妻子太节约,他想离婚》,原因是老婆太节约,不买新衣、新鞋、化妆品,男子觉得太痛苦要离婚…… 中国传统文化是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可我发现,各大知名网站那么多离婚贴,大多是有着传统思想的女子在控诉自己的老公。 这些女人无一不是又上班、又包揽家务,细心带孩子、甚至有些收入比男方还高。她们离婚的原因都是不懂得富养自己,成了黄脸婆后,老公开始嫌弃。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 我认识的一位姐姐,年轻时是学校一枝花,我看过她年轻时的照片很是美丽。她老公当年也是挖空心思才抱得美人归,一开始各种怜爱,恨不得捧在手掌心。 婚后,柴米油盐的琐碎,她连在商场买一件衣服也要左右权衡、特别是有了孩子后,省吃俭用为了家庭,可以说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更谈不上投资自己。 我曾经碰到过她菜市场归来,一身睡衣、身材臃肿顶着个鸡窝头,整个形象就是一个阿姨。 前一段时间听说她老公有了外遇,两人正在闹离婚。 对着镜子,自己都看不下去了,男人说不嫌弃你,你真的信吗? 保姆式的家庭主妇每天面对柴米油盐,失去了对审美和富养自己的意识是得不到老公真正尊重的。 我一直非常认同《辣妈正传》中夏冰所说,女人最美的年纪就应该留下最美的回忆。 黄磊曾说“比富养女儿更重要的,是富养妻子”,可又有几个黄磊这样的老公? 所以,亲爱的,作为女人,你应该学会富养自己。 富养自己跟经济能力关系其实并不大,富养并不是说要你毫无节制的追求贵的奢侈品,至少你要学会在自己能力基础上善待自己。 有时你身上所有的焦虑和戾气,都是亏待出来的。不想被世俗浸透,那从现在开始,先爱上自己。我们要对自己足够好,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 女人懂得富养自己,到底有多重要? 朋友圈有一部分待嫁女青年,她们工作都很拼,户头上不缺钱。她们在对待个人投资上有两种极端。 一种是懂得富养自己的,这里讲的可不是单纯的投资容貌,还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与品味富养自己的“思想”。 叶子已经年近三十,按理说,已经到了恨嫁的年龄,可人家压根儿不急。 为什么?她过得非常充实,每天健身、跑步,空闲时间也不松懈学习,典型的有颜有品。她追求者众多,有底气选择。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要慢慢等待我今生挚爱。 在一次英语沙龙上,她用流利的英语征服了某大学的一名外教,据说该男生家里在美国有自己的农庄,比叶子还要小两岁。典型的高富帅。 另一种是只知道存钱,完全不懂投资、富养自己。
Read more人,为什么一定要工作?
亲爱的,你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一定要工作?你现在的工作对你的人生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工作是为了什么?我的工作对我来说,有何意义? 到了四十岁,许多人开始对自己从事了几乎20年的工作,开始反思。 上半年有一次在读涂涂老师的研究所论文时,看到一段话我很有感觉。涂涂老师说,她以前在公司做行销,每一年帮公司卖出非常多的产品,因为业绩好,所以职位蒸蒸日上。 可是,有一天,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很茫然:我帮公司卖了这许多产品,除了赚取所需的金钱之外,到底意义何在?就算卖出更多的产品,这跟我自己的人生有何关系?难道我的一生,就是为了卖这样产品而活吗?于是,她决定辞职,重新为自己的生命找定位,开始往“探索自然”这个方向走,人生有了180度的大转变。 我其实也差不多。我以前很喜欢电视、媒体,对于做节目兴趣盎然,转入报社后,对于采访、接触不同的人物也有高昂的好奇心,将跑新闻、拿到独家视为挑战。每次跑到别人跑不到的新闻,就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可是,慢慢的,年岁渐长、生了孩子之后,我发现,我关注的事情不一样了。我越来越不爱看电视、不关心新出来的偶像、也对八卦消息渐失兴趣。我开始觉得,谁跟谁交往、或是谁有了什么丑闻,与我何干?难道我的下半辈子,都要浪费在这些我没兴趣的人身上吗? 再加上,孩子需要我回家。于是,在考虑过现实层面的许可后,我辞掉了影剧记者的工作,尝试看看人生有没有别的可能。 最近,我和阿宏因为工作问题而有所争执,于是,我再度反思“工作”的问题。我想,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都很容易回答: 人为什么要工作? 答案不外乎三种。 一、赚钱维持基本生活(或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二、制造人生的成就感。 三、与兴趣结合。 人为了什么而工作? 答案也不外乎下列几项: 一、为了自己与家人。 二、为了钱。 三、为了社会眼光。 四、为了得到成就感。 五、为了兴趣与理想抱负。 不过,最后一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 我的工作对我这一生有何意义? 对于帮公司卖产品的员工来说,除了赚钱,卖这个产品的意义就是“帮老板赚钱”。如果,这个产品是大众所需的话,那么意义可以说是“帮助大家容易取得产品”,有“服务”的价值。但是,如果这个产品并不是大家所需的话,那么努力推销产品的意义为何呢?就有点难解释了。 而我以前当影剧记者的价值,仔细思考一下,唯一的解释,应该就是“可以为某些观众带来些许娱乐效果”吧! 在认真检视工作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之后,我想应该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过去的工作都在浪费生命吧?就像我一样。
Read more为什么法国人只需十件衣?
有一位留学法国巴黎的女孩写了一本书,瞬间红遍了国外的各大畅销榜。这本书叫做《法国人只需十件衣》。 在时尚之都巴黎,每天都有各种新款设计层出不穷。生活在时尚中心的人们,怎么会只需十件衣呢? 正想着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卢小乐从巴黎留学回来。一身简单大方的衣服,衬托出干净的气质。随身携带的白色手提包,上面没有任何logo。 这和出国前的她判若两人。 出国前,作为一名奢侈品爱好者,极尽了铺张浪费之能事。出门在外,身上总少不了一些可圈可点的亮点。香奈儿包包,卡地亚手表,还有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服装品牌,身上到处贴满了标签。 仿佛只有那些标签,才可以显示她与众不同的品位;仿佛只有那些标签,才对得起她锋芒毕露的存在。 而她的家中,早就变成了当代博物馆。梳妆台上排列着的一百多支口红,全部是一线品牌的最新款。打开顶天立地的衣柜,各种名牌包包哗啦啦地倒下来。而卧室里的冰箱,居然存放了一百多瓶法国香水。 那时的她,浑身占满了物的气息。连一举一动,都扬起珠光无数。 然而留学回来,她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将珍藏了多年的法国香水全部送人,一柜子名牌包包,统统处理掉。 前几天去她家,卧室里那个存放香水的冰箱已经不见,梳妆台上干干净净,只有少量的几支化妆品。 我一脸惊疑,不知道是怎样的经历才带来如此大的改变。而她只是淡淡地对我说:“在法国三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物质。” 于是在暖暖的阳光中,她给我讲了一些事。 在法国,没有人会因为你拥有昂贵的物品而更看得起你,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淡泊物质而另眼看你。你是世世代代的贵族,还是斤斤计较的市井百姓,这一切都写在你的脸上,融化在你的一举一动间,并不需要太多的物品来伪饰。 所以他们对待物品的态度更为客观。脱离了炫耀和攀比,物品就回到了物品本身。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并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在有些法国人家中,可能有一套昂贵的餐具。用精致的方式吃饭,是对生活的尊重。但他们很可能没有车。因为巴黎四通八达的地下铁,足以满足任何的出行需求。 而在中国,我们早就习惯了为拥有一些东西而沾沾自喜:我拥有欧米茄手表,我拥有三克拉的钻石,我拥有苹果电脑,我拥有谷歌眼镜,我拥有两辆车,我拥有三套房……一切就像是永无止尽的追逐,物品成为唯一的尺度,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并为此奔命。 法国人也拥有。但是他们拥有的和我们如此不同。他们拥有阳光午后的小憩,一杯咖啡,一把座椅。他们拥有质地优良的服装,不用太多,只要够穿。他们拥有经久不衰的莎士比亚书店,把文化变成一种乐趣。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吃一点点甜食,品一点点红酒。 把日子过成诗,和贫富无关,只和修养有关。 同样和修养有关的,还有自由生活的能力。在法国,每个人都可以循着内心的方向,去过想要的生活。无论是想成为资产万贯的商人,还是想成为岁月静好的农夫,都是一种追求。 我见过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独自来中国旅游,因为她喜欢中国的文化。21岁的她,利用课余打工挣来的钱,已经游历了十几个国家。未来,她的梦想是来中国工作,做一个文化交流者。 放弃法国的生活,来到这个发展中国家从零开始。从世俗意义上看,绝对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在国外,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对于人生方式的追求,远比物质来的重要。 所以法国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追求,无关你拥有多少套房子,也无关你拥有多少件衣服,只关乎你是否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而在中国,大部分21岁的女孩都在用父母的钱去买很多很多衣服,然后争相嫁给富二代。或是不约而同地埋头于各种面试攻略,挣很多很多钱,买很多很多衣服,用源源不断的物品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价值感缺失,物品就成为唯一的尺度。 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才发现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物质。
Read more流浪是一种生活态度
流浪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选择了远方,抛开一切杂念,独自一人流浪,陌生的街巷,是他追寻的身影。 不知听谁说过“没有伤痕的人是不会爱上伤口的”。我想,一个没有经历人生浮沉的人也是不会选择流浪的。流浪是对生活的一种释然,选择了流浪,把梦交给远方,也就选择了一种绝美。此时的他,心中再也不会大喜大悲。换来的是一颗平常心,一种豁达淡然的生活态度吧。 也许迫於生计,无论怎样,是被动还是主动的接受流浪,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坚持。其实,每个流浪著的,或持这种态度奔波著的人,都存在著各不相同的难处。谁不希望在天伦之乐里徜漾?谁不喜欢家的感觉?只是由於这样那样的原因,无从选择,或是毅然抛开了世俗的繁杂。他们在外面流浪著,是因为生活,因为追求,因为内心对梦想的渴望。我们可以理解那些在外面劳碌的人们,他们的态度。也许他们没有钱,没有房,没有学历文凭,可是他们依然顽强地生存著。纵然,漂泊的生活是苦的。但是选择了流浪,就选择了一种坚韧,他们依然有著与别人一样的歌声与欢笑。相比於本就站在高起点而不懂珍惜的人,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 今天下午,广州的天色始终阴沉沉的,还飘著细雨、冷风。对著这个难得平静的喧嚣尘世,一个人独坐,静静地听著《再回首》。这一首曲子里,淡淡的音乐。“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歌词里面仿佛就是自己的影子,从过去到现在,继而到未来。我想,漂泊者的心情也是这样的吧。但是,对於一个流浪的人,更多的是对梦的追求,对生活的执著。也许,他们在跋涉的道途里体会到别样的感觉:四海为家,无所羁绊的自由,回归大自然,回归生命的自在。於是,生计不再是流浪的目的,他们开始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路边的鲜花、小草。他们开始回眸那喧嚣城市高楼上如血的残阳,倾听著嘈杂的茫茫人海中如同天籁的风声…… 的确,人生就是如此。很多时候,生活就是在平平淡淡中流过,也是因为平淡,才会在感叹中释然:人生最美是淡然。 一个人,一行囊,独自走向远方,不是因为对生活的厌倦,而正是对生活有了另一种向往。很多时候,幸福不是因为温暖和浪漫,而是这种谁也无法诉说的完整的平淡。远方有著淡蓝的天空,飘渺的流云,那是流浪者内心追寻的梦。此刻,享受大自然给与的从容。云舒云卷,花开花落,顺其自然,也有著别样的风情和感动。这个世界,你哭你闹,你悲欢离合,最后都归於寂静大荒,倒不如洗尽铅华,抛弃市井的喧嚣和尘世的繁杂,静静的倾听大自然诉说的淡淡情怀。 有这样的一句话“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的确,人生是在经历过伤痛之后,也在失去的同时,才得到一种来之不易的经验,那是成熟的经验。我想,一个人选择了流浪,不是消极避世,相反,却是对生活的一种执著。正是这种执著,才会不顾一切的向远方追寻自己的梦。因为,经历过人生的浮沉,真正被悲观洗礼过的人,才会拥有一种永不妥协的乐观精神。因为,这些人知道,太多的东西不在自己手中,所以,这样的心拥有的是在苍凉映衬下的希望,是在苍凉之美萦绕於心之后能够表现出来的一种达观、信念。悲观之后就要乐观,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陷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是我们可以用这不如意的缺陷创造另一种幸福。流浪是件辛苦而富有挑战的事,既是寻梦,也是自己对生活的执著。幸福的人生,就是对那一份平淡生活的坚守。最美的人生,就是那种蓦然回首一笑置之的淡然。 图/pixabay.com
Read more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01] 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 讲作者到一个朋友家里,看到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不仅喜欢童话与故事,连一本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 他很讶异,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怎么培养的呢?根本没有培养。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两人又相爱,家里藏书又多。 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厕所,随处可见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只要你想读,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读物。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 夜色温柔,灯光缱绻,大家都沉浸于各自的人文世界,读到欢喜处,就一起聊一聊。“哈哈哈,孙悟空好好笑啊……” “怎么好笑呢,说来听听吧!” 也玩角色扮演,结局改编,或者写三个人的故事,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做得开开心心。孩子从一出生,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自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02] 这件事让我很触动。 它使我想到: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 就像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没有声响,它只是让走在前面的人,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然后,任由改变自然发生。 前行者如何,跟从者也会如何。长者如何,晚辈也会如何。这就是拼爹了。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毛新宇有个爷爷叫毛泽东式的寄生,也不是王思聪有个老爹叫王健林式的遗传,不是葛优有个父亲叫葛存壮式的继承…… 这种拼,只是权力、金钱、资源的世袭,与我所说的拼,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拼爹,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03] 离开体制以前,我从事了多年教育工作。 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越多,就越发现:孩子就是家庭的缩影,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一个优秀的孩子,其背后的家庭,一定充满尊重、书香与爱,父母不说博古通今,但一定通情达理。 相反,一个问题学生,他所置身的原生家庭,则一定也充满问题,比如缺爱,不平等,不自由,父母普遍文化层次不高,观念落后,视野狭隘,并且多有暴力行为。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不良少女杨纸》。杨纸的原型,是我的一个学生,追求班主任、自杀、未满14岁与6个男人上过床…… 一了解,得知她幼时被父亲抛弃,母亲酗酒、抽烟、无业,靠做别人二奶生活,她一直与奶奶呆在一起,不被爱,最常听见的一句话是:“你怎么不去死呢?只要不死在家里我都无所谓……” 这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可想而知。 去年的时候,我回老家,再一次见到她,已经辍了学,小太妹打扮,出口成脏,见到过往的老男人,嘻皮笑脸说:“嗨,帅哥,一起玩玩啊!” 我请她吃饭,席间,她说自己怀了孕,是一个网友的,犹豫着要不要生下来。 “你今年几岁了?”我问她。“1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