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必须教会孩子的是 “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他对于挫折的态度。〞 要知道,哪个父母都不可能终生跟随孩子,更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今天你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少,将来吃苦的可能性的越大。 曾有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 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 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镶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张铁铸的弓箭。 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每天从金马车上剥点金子,换回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吃有穿。 看了这个故事,对你是否也有所启悟呢?记住: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满腹经纶,不如一善在心。 所以,奉劝所有家长,别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你真正必须教会孩子的是: “学会吃点苦,并懂得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这道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孩子闹情绪时,父母这样做最有效!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孩子也同样。孩子因为缺乏自制力,所以他们闹情绪的时刻非常多,也让父母感觉非常劳累。 当孩子在闹情绪的时候,很多父母容易踩中这六大雷区,伤害孩子也伤害自己。看看以下解决方法,学会处理孩子的情绪,做积极智慧的父母! 1。八大常见反应 一、以暴制暴 “再闹,就给我试试看!”“不乖就把你赶出门”之类的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二、当孩子情绪的奴隶 “不要哭,就带你去吃麦当劳!”“我买玩具给你就是了,别难过了!”用贿赂、哄劝的方式息事宁人,避免孩子体会不好的情绪,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情绪勒索”。 三、男孩别哭 “男子汉不要哭,勇敢一点!”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征,男孩也有各种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权利被剥夺,男孩的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 四、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你这个坏孩子,为什么这么粗暴?”“真是爱哭鬼!惹人厌!”你贴在孩子身上的“负面标签”,会轻而易举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于说教 “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了……”当孩子伤心、难过、生气的时候,情绪已经主导了全部意识,根本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六、回力球效应 “你再闹啊!干脆把我气死好了!”在孩子闹脾气时,无法保持冷静,反而回以愤怒,形成“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最后“发脾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也将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断话语 ”怎么垂头丧气的?振作一点!”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不但阻断了亲子沟通,也让孩子相信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进而筑起一道心墙,变成一个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显得麻木的人。 八、归咎他人 ”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为了安抚孩子情绪而归咎外界环境的做法,会让孩子无法对自己负责,失去从错误中反省学习的机会,容易养成遇到挫折“只会怪别人”的恶习。 爸妈究竟如何能当好情绪教练? 孩子情绪学习经验深受父母的影响,父母同时也是稳定孩子情绪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杰出。 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已成了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2。三个步骤破解孩子情绪密码 培养情绪能力,愈早开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时,父母可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Read more

穷养富养 都不如慢养

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让孩子提前学习,避免‌‌“输在起跑线上‌‌”,这曾是许多家长的观念。但是违背规律的学习,最后带来的不仅仅竞争中快和慢的问题,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问题。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让充满想象力,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再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且不说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至少是一种浪费时间。‌‌“美术教育中深受其害的就是社会上的这些考前教育。8笔画苹果,几笔调色彩,目的是为了应试,‌‌”清华美院教授方晓风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说,直接的后果是学生临募能力强,表达能力弱,当然产生不了大师。幼教专家说,现在很多孩子三岁开始学轮滑,其实孩子的骨骼并没有发育好,轮滑会伤害到身体。太早学芭蕾也是一样,对孩子的骨膜等等都是挑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鲁林岳说,‌‌“家长被高考绑架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兴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进名校。孩子们多才多艺,但却并不享受自己的爱好。‌‌“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乐的时间。‌‌”一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 ‌‌“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太早、太急,家长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讲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 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教育界已经认识超前教育和强化教育的严重后果。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指南》很具体地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5~6岁学龄前儿童,只需‌‌“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没有标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须认字,只说明‌‌“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对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专家认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长‌‌”。 事实上,在许多国家,超前教育都是被禁止的。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立法,德国甚至把这一条写进基本法里,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 ‌‌“让孩子一开始就进入快跑通道,非常不人道。‌‌”这位8岁孩子的父亲介绍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小学而言),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由于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所以学生压力并不太大。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一名日本留学生告诉记者,日本在接受外国留学生时,对学生的学习总年限有严格规定,‌‌“少一年都要补齐,否则大学不能接收,‌‌”目的是不希望学生违背生理规律超前教育,循序渐进地来。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里,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东西,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冯钢说,‌‌“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些应试教育出来的高分孩子,‌‌“到了大学,突然间不用考试,就毫无方向感了,‌‌”时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倪明江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太空人‌‌”。他说,这些‌‌“天之骄子‌‌”有两个问题,一是习惯了跟着考试走,离开了试卷,似乎就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学习新知识,二是思维的依赖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 ‌‌“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快跑,需要跑几年的幼儿园、12年的中小学,那么到大学就精疲力竭了,大家都想休息喘一口气。所以,你看看中国大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就在此。‌‌”杨佩昌对记者说。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 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你慢慢来。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章苒 | 来源:李月亮 |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七建议 教出礼貌小孩

大人常对孩子说:小孩子要有礼貌。但对许多孩子来说,礼貌很抽象,家长需要给予更具体的例子和示范。 礼貌是可以教导、也应该教导的亲子课题。礼貌让大人与孩子学习以友善的态度面对生活周遭的人,无论熟悉或陌生。礼貌是一种生活态度,让彼此觉得被尊重,也让人心里舒服。礼貌甚至是一种生活习惯,有了礼貌,一切将如雪球般,为孩子成长的路上滚出正向的能量。如何教出有礼貌的孩子?以下提供七点建议,而成功的金钥密码,就在于父母的优先示范。 教孩子认识礼貌的七个好点子 1. 礼貌爱微笑。微笑是展现礼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微笑,是可以耳濡目染的,特别是来自父母自发性的微笑,总能原汁原味的传递给孩子。常常保持微笑,常常提醒微笑,常常看见微笑,是拉近彼此情感距离与化解冲突的魔力。教导礼貌,微笑,是最容易进行的事。 当孩子少了微笑,摆臭脸,大人直觉上容易认定孩子一定是不高兴或生闷气。有时孩子摆臭脸是情非得已,当孩子太过于专注,太过于紧张、焦虑或不知所措时,脸部表情很容易僵硬、平板、少变化。 试着同理孩子的情绪,父母需要练习静下心来帮孩子说话,如「妈妈猜,你是不是因为我不让你出去,在生闷气?」、「爸爸猜,你是不是和电梯里的叔叔不熟,所以他和你打招呼,你会有些紧张?」 2. 礼貌靠魔镜。 「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有礼貌的小朋友?」如果孩子无法觉察自己摆臭脸而有所调整,往往容易被误解为没礼貌。运用魔镜来练习脸部表情的微调,让孩子站在镜子前,注视着镜子里的自己一分钟。让孩子从镜中观察自己的脸部表情,如是否常眉头深锁、皱眉、眯眼、嘟嘴或嘴角微张。 让孩子透过镜子练习说话,并观察自己脸部表情的细节,是否随着说话内容有所改变。接着让孩子练习慢慢微调自己的眉毛、眼神、嘴型、脸颊等肌肉或动作变化。当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脸部肌肉时,他就有机会放松自己的脸部表情,不会因为过度僵硬,而让人误解他要传达的讯息。 3. 礼貌招呼赞。说有礼貌的话,无论是请、谢谢、对不起,或是早安、您好、再见,总能为孩子带来好回应。当大人习惯主动向人打招呼,常常看见对方的好表现,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大人都爱「赞」,孩子也不例外。看光点,见暗点,这当中取决于大人与孩子的一念之间,以及平时看待事物的方式。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聚焦在对方的好表现,并主动反应出对方的优势。 父母可以运用便利贴,随手写下任何想跟孩子分享的好话。让这些写有正向话语的便利贴,随时出现在孩子的电脑萤幕上、书桌前、饮料杯、书本封面上等任何孩子视线能及的地方。让这些充满正向力量的话语,不着痕迹的在自己与孩子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人说好话,孩子学礼貌。 4. 礼貌广告词。礼貌有时反映着孩子做出符合当下情境的表现。让「做该做的事」像广告词一样,透过父母不时耳提面命,在孩子脑海中深刻烙印、内化。例如:「做该做的事,结帐要排队」、「做该做的事,在图书馆请保持安静」、「做该做的事,将玩具放回原来的架上」、「做该做的事,遇见老师说声好」等。让孩子了解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与符合该情境的表现,同时让孩子懂得应有的责任。做该做的事,礼貌跟着来。 5. 礼貌在哪里? 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谈礼貌太抽象、太遥远,利用影像媒介则呼之欲出。选择适合孩子年龄观赏的影片及动画,让孩子在观影的过程中,与父母一起寻找影片当中的礼貌片段。 有画面,礼貌在心里就比较容易看得见。孩子或许会问:「礼貌是什么?」这时引导孩子去感受影片中的角色,哪些眼神、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说话方式、语调及字眼,能够让自己看了、听了都觉得舒服,离礼貌就不远。 6. 礼貌说故事。当孩子耳濡目染大人常强调的「小朋友要有礼貌」,父母可透过让孩子说礼貌的故事(让孩子自编或讲出所听过的故事皆可),进一步确认孩子是否理解礼貌的概念。有故事,有情节,透过孩子的口述,礼貌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如果再加上角色扮演,在对话及行动中揣摩,孩子的礼貌就更有味。 7. 礼貌秘笈袋。礼貌,有时反映着孩子如何有效因应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准备纸笔,与孩子一起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境和问题,并一起脑力激荡问题的解决方式。例如:分组时被拒绝怎么办?刚剪的发型被嘲笑怎么办?不小心认错人怎么办?

Read more

【家长成长】孩子成绩总上不去,与这5件事脱不了关系!赶紧改!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成绩差,是因为孩子太贪玩,或者不认真。其实,父母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方法不恰当,也是造成孩子成绩差的一部分原因。 因此提醒大家,有以下5种错误教育方法的家长,一定要及时改正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01。唠叨没完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上心、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 在孩子看来,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02。不停训斥孩子 太多的家长,企图通过训斥来教育孩子。但仔细想一下,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不但家长情绪低落,孩子也十分不开心。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失去了自信。于是,渐渐地,孩子们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这种教育方法的坏处是慢慢显露出来的。孩子们即使知道家长的训斥并没有恶意,但会在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感情。不管父母之前多么在意日常感情的培养,每天的训斥足以把这一切抵消。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急着批评,静下心来和孩子面对面谈一谈,弄清楚前因后果,耐心地引导孩子。 03。对孩子要求过高 很多父母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期望和要求过高,都是对孩子非理性的爱。这种失去理智的爱会与孩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成长的力量为敌,绊住孩子的脚步,束缚孩子的心灵。 父母的过高要求,会使孩子经常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以至于无法形成客观的、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也就无法建立起必要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内心的快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所以,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长就要接受孩子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身体、情感、行为、智力、创造力等等,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甚至是缺陷,以及孩子犯下的错误。尊重孩子的特点和需要,不以自己的期望来要求孩子。 04。家长包办一切 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多、父母包办一切或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 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动脑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过于简单或粗暴:要么不停地唠叨,实在不见效便来“棍棒教育”;要么就束缚孩子的双手,不给孩子任何自己动手的机会。 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亦得不到完善,这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独立意识也得不到增强。 家长要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是培养和训练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做的那一半,是家长给孩子树榜样、指明的方向,是引导性的示范;留下的那一半,是培养孩子自立、勤劳的机会,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过程。 05。总对孩子愁眉苦脸 父母的脸色可以令孩子在瞬间从天堂落入地狱。刚才还阳光灿烂,转眼就暴风骤雨。有些时候孩子并未做错什么,但那一副“不见天日”的表情,却使孩子终日不得舒畅。

Read more

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怎么办?

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无法达到同龄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比如到了2、3岁还不会说话,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被怀疑存在语言发展迟缓。 什么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在界定的年龄段里面,小孩该会说的话或者该有的沟通能力落差在标准的两个标准差以外。比如说一岁半的小孩至少要会叫爸爸妈妈,如果到了一岁八个月,甚至到接近2岁,在家里连叫人都不太会,或者是叫的频率不符合,该叫的时候不叫、偶尔叫,那就属于语言发育迟缓。 通常语言问题我们会分两个部分来看:第一个是语言理解,第二个层面是语言表达,这两种一个是输入的过程、一个是输出的过程。 在输入的过程里面,3岁的小孩至少可以听得懂一般生活常用的指令,或者说出他认识的东西叫什么名字,苹果还是香蕉?公交车还是飞机? 关于表达的部分,即语言的输出部分,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是否可以用适合的词汇、句子表达出来?比如说“妈妈我要吃饼干”,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结构,孩子是不是可以这样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果到了3岁他还没有讲句子,每次都示意“嗯嗯”,或者说“妈妈,饼干”,不是一个完整句的话,他可能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面会有落差的现象,我们就会评估他的语言能力到底到什么状态?需不需要做治疗?还是说需要加强训练,探究是什么原因让他只停留在这样的能力。 儿童语言发育延迟的原因是什么?跟遗传有关系吗?什么因素可以影响到他呢? 在临床上分几个原因,有一些是生理上的,比如家族性遗传的,有一些可能孕程或是产程中出现过一些异常状况,比如说难产的时候胎儿脑缺氧、神经有一些损伤,或是妈妈本身有比较高血糖妊娠问题,都可能会影响小朋友。 还有一种后天环境上的问题,提供给孩子的语言刺激跟练习机会不够多。有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有的时候家里面太多大人顾一个小孩,孩子就不用开口,想要东西马上就能拿来;或者是家里人帮他讲话,比如说妈妈问:“你要不要吃苹果?”可能小孩还没应声,旁边的奶奶就讲说:“不要,他喜欢吃桔子”。这样就替代掉了小朋友的练习机会,使他的练习机会不足。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比如家里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陪小孩,小孩可能看电视很久,缺少一个互动。语言其实大部分是用互动来学习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很少有学习的机会,当然语言能力发展就会受影响。这些生理的、环境的,或者是先天的、后天的因素有的时候是交叉影响,不会只有一个。 临床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比如一个小孩脑瘫,家长很关注并积极的带他做治疗,协助给他很多的练习机会,小孩的语言能力就会拉上来了。有一些小孩甚至可以拉到跟一般小孩的正常状况,他接下来的路就很顺;有一些小孩他是本身天生没有什么问题,可能家里面一些功能性替代掉了,有些该练的没练,所以他就变成有一点落后。 一、二岁宝宝经常玩手机、iPad、看电视,会影响语言发育吗? 是会造成影响的。影响在于孩子跟人的互动的熟悉度没有那么高。虽然小孩会从电视、iPad上面看到影片里面的人物在讲话,可能学到一些内容,可是关于跟人互动的这个部分,他的经验相对来讲就少。会产生的问题不太一样,在这种对答的能力方面,影响就会比较多,知识的部分有可能是正常的。 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每一个年龄段,沟通能力有衡量标准吗? 讲几个简单指标。0—3个月的时候,先看他的互动能力。通常来讲,3—4个月的小孩开始会听、辨认,开始有输入系统、做整合,大脑神经也开始发展。哪一个是妈妈的声音?妈妈抱着的时候,他可能就比较安稳;不熟悉的人抱着他就好象睡得不稳之类,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6个月的时候,小孩开始用一些声音跟大人互动,想要找人,想要跟妈妈玩,他会出声,甚至有的时候是用哭声来叫你,这些都是该有的一些表现。 1岁他开始“玩声音”,有的时候很像在讲外星人的话dadada……之类的,可是我们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这是一个语言前期的现象。这个时期还应该能听懂一些简单指令,比如跟他说丢掉垃圾,他会知道东西要拿过来,然后到那边去丢。开始做这些简单的,有单步骤的指令的理解。或者说拍拍手,他会有拍的动作出来。 到了1岁半,孩子“玩声音”的品质会越来越精细,通常这时已经会叫人。所以在一岁半之前,他开始要模仿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说小狗的叫声是“汪汪”,小猫的叫声是“喵喵”,会学这些简单声音。然后懂得“找妈妈”,他要知道“妈妈”这个音跟你是一致的。一岁半的时候,他要叫妈妈爸爸,或者家里面一些照顾他的人、重要的人,奶奶爷爷姑姑叔叔之类的。还有很重要一点,他开始懂每个东西都有名字,建立名词的概念,比如这个东西叫“杯子”,他要听得懂“杯子”,而且模仿说“杯”。 到了2岁,能把两个词儿拼在一起,比如他知道妈妈要出门的时候说“妈妈拜拜”,或者说“爸爸抱抱”。 3岁他能讲基本的简单句,“我要吃饼干”、“我想尿尿”类似一些生活常用的规则,开始自己表达。开口一定要有一个人物,中间要有一个简单的动词,后面有一个简单的说明,一个很简单的结构。另外孩子开始会简单的对答,听懂很多不同的问句:“你几岁了?”“三岁。”“你要去哪里?”“我要找妈妈。” 4岁,他开始用一些简单的句子去描述一个情境。比如说“杯子打翻了,妈妈来帮忙”。前面有一个事件,然后简单的描述,他会有一些自己的意思表达。 5岁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讲得完整了:“妈妈我刚刚没有拿好,杯子打翻了,能帮忙吗?”“地上湿了,要帮忙擦一下。” 6岁的时候,他一定要可以把一个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他要开始使用连接词,比如说“因为我没有拿好,所以我打翻了。”开始会使用这些因果关系的连接词。 对于1、2岁的宝宝,有什么玩具可以促进脑部或语言发育? 可以选一些操作类的,比如说积木,不要乐高那种太精细的,1岁的宝宝会习惯什么都放嘴巴里;而且玩具有小零件很容易解体。我们要选那种简单结构的,不会被破坏的,比如颜色鲜艳的大块积木,宝宝会好奇地看到不同的形状、圆圆的、又有尖角的,触感都不同。他会透过这些感觉去认识。玩的时候,你可以跟宝宝讲“这个软软的”、“那个轻轻摸”,边跟他玩边讲这些说明跟词汇,他的理解力就会搭配着练习。

Read more

孩子越来越胆小,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原因!

孩子越来越胆小,因为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原因! 朋友的孩子哲哲是一个很懂事很乖的男孩子,可是有点胆小。以前她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最近她发现孩子越来越胆小,他们出去和朋友吃饭,哲哲从不说多话,甚至连叫人都显得很害羞。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丈夫工作太忙,他们怕忽于对孩子的照顾,自从有了哲哲以后,朋友就一直安心地做着家庭主妇,对哲哲也是事事关心,朋友实在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 过于胆小的危害 1、过于胆小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甚至自闭。 2、过于胆小的孩子,由于不敢主动去和他人交流,往往缺少朋友。 3、过于胆小的孩子,不敢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以后的职场也有很大的影响。 4、过于胆小的孩子,比较容易追随大流而没有主见。 过于胆小的原因 1、常见的原因:孩子的胆小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如:家庭教育过于严厉,让孩子不敢勇于表达自己;与外界接触太少,到不熟悉的地方会缺乏安全感;当孩子胆小时过度斥责让孩子产生抵触等等。 2、容易忽视的原因:父亲是否花了足够的时间陪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母亲的角色不重要,母亲是海,父亲是山,母亲和父亲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经过交谈,案例中的哲哲其实就是因为和父亲相处太少,而朋友也是一个十分安静胆小的人,所以哲哲也就越来胆小。而如今,父亲工作太忙而缺乏时间陪孩子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胆小的问题 1、对于孩子不要过多苛求并给予更多的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家常便饭,如果对于孩子的错误指责过于严厉,孩子便会开始怀疑自己,害怕自己犯错误。为了避免犯错,就尽可能做得越少越好,说得越少越好,于是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 2、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外出机会,更多和别人交流的机会。很多胆小的孩子都是由老人带,或者父母工作太忙,经常让孩子待在家里而很少出去。只有多和他们交流,才能慢慢克服自身的害羞和胆小。 3、当孩子表现过于胆小时,家长不要过于着急,过于斥责。要慢慢引导,告诉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他们都是很乐意和他交朋友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你怎么这么胆小,这么没出息呀!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抵触。 4、多陪孩子,尤其是父亲。母亲在教育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则标准,要求孩子顺从听话。相对母亲来说,父亲更加外向、勇敢、果断。爸爸带着孩子玩耍的内容一般也更加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如果说妈妈像月亮,那么爸爸就像太阳。一个孩子很难沐浴着月光长成一个阳光少年,他必须吸收来自爸爸的太阳光辉,才能形成开朗的心态。 结束语: 再次说明,这里强调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母亲的不重要。而是希望那些习惯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唱“独角戏”的人们,重视起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更均衡的爱!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pixabay.com )

Read more

1岁内宝宝打人,父母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经常有父母询问孩子打人的问题,特别是一岁内宝宝,打人毫无理由,高兴了也可能打,生气了打,困了打……最让人头疼的是,小家伙跟他好好沟通他不明白,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根本无济于事,父母无端生出深深的挫败感。怎么办?下面我们整理了3个真实的个案,来解析一下孩子为何打人以及如何处理。 案例1: 我娃儿8个月,老喜欢打人,谁抱着她就打谁,而且打完还笑,还会打比她大的宝宝,抢人家的东西,想着就头疼,不知是不是因为大人老逗她导致的,怎么改掉她的这个毛病呢? 小编说: 这个阶段孩子对手的控制能力变强了,运用更加自如,加上有了更多自主表达的欲望,故而很喜欢用“打”来表达自己、吸引大人的注意。这个时候,父母可以握住孩子打过来的手,引导说,“你是不是想……你可以这样……”并演示给孩子看,正确的表达愉快和亲密的方法。 也有的老人很宠爱孩子,孩子偶尔伸手打了一下他,他反而高兴地大喊:“哎呦我的乖孙子,可真虎实。来,再打我一下。”大人的反应等于给了孩子一个强化,导致孩子会以为大人是在跟他玩呢。故而,大人不要故意逗弄孩子。 案例2: [您.好]!我家是男宝,现在快1岁了,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很喜欢抓东西,扔东西,见到人,手也很快,经常一不小,就被他抓伤脸拽掉一大把头发,怎么办才好? 小编说: 对手部的控制和运用,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进步。可惜很多父母反应错了。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以前孩子抓大人头发时,大人反应太激烈,如大喊大叫疼,大声训斥让孩子放手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强化孩子行为的信号。 所以,下次请试着不要太过激反应。你完全可以轻轻握着孩子的手,告诉他不要抓头发,并让他松手,再转移孩子注意就好。或者,在发现孩子有要抓大人脸或头发的企图时,假装将孩子搂起来,与孩子玩别的游戏就好。 案例3: 你好,宝宝九个月了,老是自己打自己的头,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有什么隐患? 小编说: 可留意一下,孩子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打自己头。他这么做,可能是在通过自己的动作吸引大人的注意。不妨多抽一些时间陪伴孩子,跟孩子说说话,玩玩游戏。 专家建议:多给孩子关注,可通过游戏转移孩子注意 孩子在没有发展语言之前的打人(尤其集中在孩子一岁左右的时候), 是他们在用“打人”引起你的关注。 因为他不会说话,他特别想希望你关注他的时候, 刚好他的手部动作已经可以支配得很好了, 所以这个时候,他就可以用手的语言告诉你——妈妈我需要你关注一下我。 如果你发现自己家里不到1岁的小宝贝,总爱用手抓、掐人,要怎么做? 第一,不要故意逗弄孩子; 第二,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

Read more

孩子特别爱撒娇,怎么办好!

妈咪们是否遇过孩子特别爱撒娇呢?有时一回到家看见了妈咪就会抱着不放,爱哭闹。特别做了哥哥姐姐孩子更会娇!其实孩子爱撒娇是有原因的。 孩子爱撒娇和大人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2~4岁的孩子爱撒娇,女孩较明显。其表现是哼哼叽叽、哭哭啼啼、抱手缠腿、说话故意吐词不清,提出要求家长答应慢一点则大哭大闹,有时还得让家长抱着。造成孩子自娇撒娇的原因是家长和周围的人比较宠爱,父母夸奖、疼爱、娇惯过多,孩子为了获得更多的爱抚,有事没事都爱哭,久而久之形成了爱撒娇哭闹的习惯。 其实撒娇对小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营养。小宝宝喜欢对妈妈撒娇,在心理上产生依赖,这是种依恋。 1、父母对“我”的纵容。 有的小孩太爱撒娇,一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情不管是好言央求还是哭闹“示威”,总是觉得可以在和父母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为什么孩子会有那样强烈的信心呢?其实根源在父母。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身子女,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受到长辈家人的疼爱。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没有及时劝阻和制止,也就养成了孩子不良的性格习惯。当孩子发现每次和家长的谈判中总能得到父母的让步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也并非“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才会变得习惯性地索取和要求。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更加不可理喻,总是试图和父母较劲,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2、祖辈对“我”的疼爱。 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老人对孩子比较疼爱,即使父母对其严格要求,但是孩子觉得有“靠山”,容易“仗势”撒娇、哭闹。 3、“我”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有些父母因为工作原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太少,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是试图满足孩子的要求以达到补偿,孩子因此变得爱撒娇。 4、“我”不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有一些孩子没有养成直接提出自己请求的习惯,在不满意时就会哭。有的父母只注意就事论事,问清哭的原因加以解决就完了。他们常常忽略了教育孩子应该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由于父母一次次地忽略,一次次地在孩子撒娇哭闹之后满足他的愿望,孩子就渐渐形成了这一不良习惯。 5、“我”情感脆弱。 由于幼儿认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情绪上往往易表现为爱冲动和不稳定性。因为一点委屈或不满就撒娇或大哭大闹。 6、父母过早地让“我”独立。 父母急切地想要孩子独立,急于加以禁止、干涉、叱责。为了使父母的关爱恢复如往昔一般,孩子则采取撒娇的手段。 方法: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孩子对父母撒娇是难免的,这也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做父母的不能百般迁就,百依百顺,否则就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关键是父母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让孩子过分撒娇。 1、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哪些是不合乎情理的。 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就比较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的午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另外,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就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专家们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易撒娇……这些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原谅。但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父母要对其进行教育,不能听之任之,任其发展,至少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应该如何改正。 2、父母情绪要前后一致,不要太宠爱孩子。 有的父母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孩子“撒娇”;心情不好时就把孩子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容易使孩子无所适从,反而会增强孩子的“撒娇”。 3、接受孩子适当的撒娇行为。 撒娇是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在以下情境中常常撒娇:当他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当他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的时候,当他感觉委屈的时候,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当他每天午后和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当他来到一个陌生环境的时候,一段时间没见妈妈爸爸的时候,当他思维活跃、比较开心,想跟大人开玩笑的时候……撒娇的孩子是在跟大人做一种情感交流,或求助、或依恋、或分享,他的态度比较温和,行为也比较适宜,这样的撒娇就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有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和亲子感情的升温。 4、不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 家长要注意,不能让孩子拿撒娇与行为习惯做交换,这样会影响行为习惯的稳固性,要尝试其他更好的方式来满足孩子撒娇的愿望,这样对孩子来说就不会顾此失彼了。

Read more

睡前为孩子做一件事,孩子的变化超乎你想象

1 小家伙有段时间特别淘气,不好好吃饭,对青菜完全不感兴趣;性子很急,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经常拉着大人跟他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输了就哭;玩具经常乱扔乱放,讲也讲不听……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和他爸爸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跟他慢慢讲道理,但是,我做了一件事情…… 那天晚上,帮他脱了衣服钻进被子里,忽然想起白天他幼儿园老师跟我说,小家伙现在每天午睡后都能自己把衣服穿得很好。 我很高兴,同时也很好奇,这个在幼儿园会穿脱衣服的小家伙,为什么在家里却非要我们帮忙?于是,我搂着小家伙心情大好地对他说:“小毛,我今天要表扬你哦。” “为什么要表扬我呀?”小家伙有点兴奋。 “因为老师跟我说,你现在会自己穿衣服了。是这样的吗?” “是的呀,我还会自己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呢。”被夸奖的小孩一脸自豪的样子。 “哇,是吗?那你可不可以叠给我看一下呀?” 话音未落,这个小孩便咕噜一下从热被窝里钻出来,撅着个小屁股把在幼儿园新学的技能展示给我看,一边展示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先关上两扇门,再抱抱娃娃,然后向我鞠个躬,这样就行啦。” 看着原先被揉做一团的毛衣在这个小孩略显笨拙的动作里慢慢地变成了一块整齐的“小豆腐”,我心里竟莫名感动起来,然后由衷地夸赞他:“儿子,你真的好棒呀!都不需要妈妈帮忙就能把毛衣叠得这么整齐,明天早上,你是不是不用妈妈帮忙也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呀?” “可以呀!”小家伙回答得很痛快。 2 第二天早上,经过我的稍微提醒,他果然自己开始穿起来了,穿完还特意跑到厨房跟我确认:“妈妈,你看我是不是自己就能把衣服穿好了呀?” 从那以后,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当天表现比较好的地方特别郑重地说出来——也就是“点名表扬”。 比如: 妈妈今天要表扬你哟。因为今天妈妈买菜回来的时候,你看妈妈提不动,就帮妈妈拿了苹果和肉,这样妈妈就轻松多了,胳膊也不酸了。谢谢你帮我做事。 不客气,妈妈,明天我还会帮你做事的。 你今天和爸爸比赛跑步,后来输了,我看你本来想发脾气的,但后来又没有,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男子汉了,所以就不能随便发脾气了呀? 是呀。 我看你今天吃了不少的青菜,是不是因为你想快点长高个,这样就可以打败怪兽,保护妈妈了呀? 对呀,还可以保护爸爸呢。 今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你把你的积木全部都收到玩具箱里了,小汽车也都放到你的车库里去了,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呀? 是呀,我还把所有的故事书全都放到书柜里了。这样书柜里也不会乱七八糟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