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最廉价的;人,才是最贵的

人才也是遵循20/80法则的,不,应该是10/90法则——优质人才永远是市场上的最稀缺品。招到优秀的人才,比自己当老板赚钱难多了。 最近我在招人,也看到朋友的互联网公司的招聘贴,月薪三万招人,我问他招到满意的人了么。 他苦笑说:招到优秀的人才,比自己赚钱难多了,真的。 我感同身受,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真不怕花钱,但是优秀的人在哪里? 真的,当了老板后才深刻体会,钱是廉价的;人才,才是最贵的。 前些天我们也在公众号抛出新媒体人才招聘的帖子。并直接说我们给的薪水是高于行业平均标准的,招聘的邮箱里收到了几百份简历。 我看到了好些应聘者,除了在邮件的附件里贴上简历外,正文通常会写上一段表示非常热切想加入我们团队的文字,大多数的内容是觉得在我们这里工作和受虐,可以让他获得更好的平台,实现自己更大的抱负——而不怎么讲他的能力对我们有什么价值。 我看着又感动,又哭笑不得,在职场上,我不是说煽情不值钱,但是情怀真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我们招你进来是先来实现我们的价值的,你一大段鸡汤感言,除了感动自己,于我们是无感的,倒不如你直接告诉我们,你觉得我们的工作和项目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而你可以在哪些方面弥补我们的不足,给出一套你所假设的解决方案。如果是这样,恭喜你,你很有可能进入到下一轮面试。 我们也提供实习岗位,于是会收到很多真切的留言说: “我没有太多新媒体领域的经验,但是我有一颗好学的心,我愿意免费来实习。” 当我们拒绝了他提出的实习请求后,他不理解地表示,我都给你们免费当劳动力了,是我吃亏,你们占便宜了呀,为什么还要拒绝我。 其实他不明白,我们在乎花出去的钱,但我们更在乎花出去的时间。老板一定更愿意出更高的工资请一个有能力的员工,而不愿意花时间调教一个没有潜力的实习生,因为培养的时间成本,才是最大的。 我招过一进来就特别厉害的员工,根本用不着培训,你刚想到的事情他早就帮你办好了,你没想到的事他也帮你办得妥妥的;我也招过资质一般般的员工,付出了很大的隐形成本来培养,隔三差五被我数落,说你要学会向上管理,管理好老板;说你不要给老板问答题,而是要给选择题;说凡事要多想几步。 我前些天和我一个员工说:要不是你有一项不可替代的技能,和前段时间及时证明了你的能力,现在的你,真不好说是在哪里了。 其实,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是好员工,就像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是好老板。我自己也经常反思自己,自己在管理方面经常想法做法很幼稚。知道么,会给员工发工资,只是当一个好老板的第一步,后面有太长的路要走。 但是,老板是可以犯错的,因为毕竟主动权和控制权在自己手里;但员工是处于劳资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其实是并没有太多犯错的机会的。 后来我发现,人才也是遵循20/80法则的,不,应该是10/90法则——优质人才永远是市场上的最稀缺品。就好比投资人在选择要不要投资的时候,商业模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看团队,更准确地说,看核心团队是一帮什么样的人。很多求职者的苦恼是就业形势难,薪资待遇低;而老板苦恼的是,怎么就招不到特别满意的人才。 你都说有做PPT的能力,但是真正给我看他们做的PPT的作品,发现极少人达到我的审美要求。 你说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拜托,说话好听和沟通能力是两回事,连个正常缜密的工作逻辑都没有,也许你会沟通,但你没有能力。 你说之前有做课程的经验,我说好你给我复盘下我们上期写作课的优势和败笔,结果他懵逼了,说上次写作课忘记报名参加了。 我头顶上划下三条黑线,拜托,上阵前能先做个功课么? 广告圈里大神级的人物小马宋,开自己的广告公司,后来听说一年后把好些员工裁了。因为他觉得好多人本来就是扶不起来的,他觉得太累了,就干脆不扶了。 这次通过面试,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目前的职场竞争里,传统的短板理论已经落伍,长板理论才是当下的主流。 我们在看简历和面试的时候,经常苦恼,这个人整体素质都还过得去,但是具体到项目上呢,又还差一些;真的,每一项都一般般好,真的还不如有一项特别好。

Read more

当朋友难过时,请不要随便对他说这十句话

我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做什么,所以这些话是我需要不断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地将这些话说给我的朋友,这不能能安慰他们,反而是令人感觉到隔膜。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观点——凡事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用烂了的十句话抛出去,不懂得如何安慰的话,宁可沉默就好了。 1、你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 在我们的语境中,“改变自己”的潜台词,往往是劝说别人变得忍让屈服。请不要劝说你的朋友忍让屈服,你要支持他变得强大起来,需要改变的不是自己的原则,仅仅是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而已,他仍然可以做原来的自己,不需要去改变别人,只是改变对待别人的态度而已。 2、社会就是这样,你又不能改变社会,只能适应 对别人说这句话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个社会哪样?你认识中的社会和别人认识中的社会一样吗? 3、不要抱怨,抱怨又解决不了问题 与这句话类似的还有“有抱怨的时间不如去做blabla……”“有抱怨的时间你早就巴拉巴拉……”“有本事不要在这里抱怨,去巴拉巴拉……”。 抱怨其实是一种不太受周围人欢迎的行为,特别是不能感同身受的人,他们会本能地逃避负面情绪,并且阻止他人情绪的表达。 然而,在你的朋友向你诉说自己的痛苦或者悲伤时,请不要对他们说“不要抱怨”,他们只是想要有个人倾诉而已,他们需要的不是提出建议,而是有人能包容他们的负面情绪而已。 4、少抱怨,多感恩 抱怨该抱怨的、感恩该感恩的就可以了,尊重自己的情绪表达,对不值得感恩的人感恩,是种什么心态? 5、比起谁谁谁,你已经很幸福了 我从不认为幸福不幸福是比出来的。 他们总会找到比你更惨的人。来证明你“其实已经很幸福了”。 有比你惨的人,你就觉得自己幸福了,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好的心态。 你嚼着窝头,回头一看还有吃不上饭的,你就觉得窝头啃着挺香,你不去想想怎么能让自己吃上白面? 你买不起鞋,回头一看还有人没有脚,你就满足了?你不去努力挣钱给自己买鞋? 这几年,劝人要知足的越来越多,鼓励人有追求的却越来越少。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幸福还是痛苦只有自己知道,不能因为世上断腿的人多,就不允许崴了脚的人哼哼。谢绝比较谁更惨,谢绝“你这样已经算是很幸福”。人幸福不幸福的标准是自己的,不是比较出来的。 尤其是不要在朋友郁闷的时候,再跑过来说我当年多惨多惨你现在这个算什么。 6、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用“凡事”取代就事论事,以偏概全,用一个“多”“少”的界定,直接混淆了黑白。要求你凡事对内归因,就像是这十句话的共同特点那样,是对对方错误的有意迁就和回避。矛盾的起因,该谁的就是谁的,如果要“多”找自己的,“少”找别人的,方式就只能是把别人的错误压在自己头上。 这一点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很多父母尤其喜欢把矛盾的责任全部推给孩子,把自己情绪的起因全部推给孩子。 凡事向内归因,对心理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承担太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过错。如果形成了对内归因的习惯,外界的伤害会有翻倍加在你身上的后果。 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但“原因”该谁的就是谁的,我们没有“多”找自己原因的义务。

Read more

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了你的高度

生活中,有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有人生怕别人舒服,尽量让别人不舒服,而只要自己舒服就行。 还有一类人生怕别人不舒服,尽量让别人舒服,哪怕委屈自己。 因为我做猎头职业的原因,我们猎聘的老总有几十万年薪的,也有几百万的,甚至有过千万级年薪的老总。 要问我对这些老总有什么本质感觉上的不同,我的回答是,越是高薪的老总在与其交往中他会越让你感觉到舒服。 跟千万年薪的老总谈,谈上两到三个小时,无论我说的话是酸甜苦辣等味道,他们都能把每一句话平缓接起来回答,而从不让一句话落地或磕碰,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就像打太极,无论什么招式,全部是以柔克刚。 这就是高手过招,化解问题于无形之处,于无声之中。 他们之所以挣千万年薪,自有千万年薪的价值,让人舒服程度也许就是一个衡量指标。 常常发现越是与年薪水平低的人交流越容易让人不舒服。 回想平时大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磕磕绊绊,到处充满着不舒服的感觉。 你不让别人舒服,别人就会让你不舒服。 我曾与一位级别很高的70多岁的老人交谈,他的每一句话都不会伤及到任何一个人,不会让周围的任何一个人感觉不舒服。 在一起聚餐十多人,每一句话都能照顾到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感觉舒服,这是何等的修养。 战争年代就是千方百计把敌人消灭掉,想法让敌人不舒服。而在和平建设年代,你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成功的程度。 李嘉诚请马云吃饭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长江CEO班有30几个同学,包括马云、郭广昌、牛根生等国内大家认为很了不起的人。有一次,班上组织我们去香港见一次李嘉诚,他可谓华人世界的超级大哥了。没见面之前,心里有个情景假定,比如约会衣服要穿整齐等。 当时我就想:见老大哥相当于见领导,一般我们见这种人,可能第一见不到大哥先见到椅子、沙发;第二伟大的人来了,我们发名片人家不会发名片;第三人家跟你握手然后你站着听讲话,就像我们被接见,在人民大会堂听讲话我们鼓掌就完了;最后吃饭肯定有主桌,大哥在那坐一下,吃两筷子说忙先走了;然后我们很激动回来写感想…… 结果这次见面完全颠覆了之前的想法。 首先电梯一开,长江顶楼,70多岁的大哥站着跟我们握手,这样的开场很不一样,我有点愣。 其次,一见面大哥先发名片,这个也很诧异,而且发名片还给你递过来一个盘子,递盘子干吗?抓阄,盘子里有号,拿名片顺便抓个号,这个号决定你吃饭的时候坐哪桌,避免到时候我们这些同学为谁坐1号桌,谁坐2号桌心里有想法。后来才知道,照相也根据这个号,站哪就是哪。我觉得挺好,大家避免尴尬。 站好之后我们小人物的能力出现了,我们就鼓掌希望大哥讲话,大哥说没准备讲话,但这时候大哥不讲我们小人物角色演不下去,所以必须让他讲,这个经历经常有,最后大哥说,我没有准备,我只讲八个字叫做“创造自我,追求无我”。 这一听大哥读书很多,学历不高读书很多,讲的都是哲学,“创造自我,追求无我”,讲完了普通话又用广东话讲一遍,之后发现还有老外用英文再讲一遍,就讲这八个字讲完了我们体会这话里的深意。 什么叫追求自我?你在芸芸众生中,把自己越做越强大,自我膨胀,超越别人,这个过程就容易给别人以压力。 因为你强大了以后很强势,就像你老站着,别人蹲着,别人就不舒服。所以你要追求无我,让自己化解在芸芸众生中,不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压力。

Read more

人生最深刻的领悟~生命列车

不久以前,我读了一本书,书中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事故发生;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降生人世 我们就坐上了生命列车 我们以为 我们最先见到的那两个人— 我们的父母 会在人生旅途中 一直陪伴着我们 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会在某个车站下车,留下我们孤独无助。 他们的爱,他们的情,他们不可替代的陪伴,再也无从寻找…… 尽管如此,还会有其他人上车,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 他们之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有我们的亲朋好友。 我们还将会体验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 坐同一班车的人当中,有的轻松旅行。 有的却带着深深的悲哀…… 还有的,在列车上四处奔忙,随时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 很多人下车后,其他旅客对他们的回忆历久弥新…… 但是,也有一些人,当他们离开座位时,却没有人察觉…… 有时候,对你来说,情深义重的旅伴却坐到了另一节车厢。你只得远离他,继续你的旅程…… 当然,在旅途中,你也可以摇摇晃晃穿过自己的车厢,去别的车厢找他。 可惜,你再也无法坐在他身旁,因为这个位置已经让别人给占了。 没关系,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就是不能回头。 因此,尽量使旅途愉快吧!

Read more

你知道什么叫“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吗?

老话说“七不出,八不归”,大家都以为说的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更有人连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也有人批评说这是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下的害人的糟粕。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七不出,八不归“,这确实是老祖宗传下的教育人的话,但是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 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 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 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含义,切不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训! 图 | wallcoo.net

Read more

为什么对最亲的人反而没教养?

那些对外人还有所顾忌的话,会肆无忌惮的跟家人说,这不是坦诚,而是不管不顾的伤害;那些不敢在外面发的脾气,可以肆意撒在家人身上,这不是真性情,而是真自私;那些对别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到家人这都省了,这不是舍弃了繁文缛节,而是真的缺了爱。 包括教养,我们谈的也是在公众场合怎么有教养,对别人怎么有善意,出国怎么有礼貌,我们是不是应该花时间想想,我们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对这辈子最牵挂我们的人,对这辈子我们最在意的人,如何表达出教养? 按说既然是最亲近的人,应该最有教养才对,可恰恰相反,很多人不会表达跟亲人的教养,或者不屑于表达,觉得这样就“生分了”,就有距离感了。所以,你看那些平时把“请”,“谢谢”,“麻烦你”挂嘴边的人,不见得跟亲人说这些。 这种客套没有倒也罢了,可很多时候,如果不注意教养问题,我们不经意间就会带给亲人伤害。一个女孩跟我抱怨过,说他的男朋友从来不重视她,一堆人在,他从来都是照顾别人。比如有一次约人谈事,对方也是个女孩,他男朋友就能想起来问问人家渴不渴,就想不起来问问她。 于是他们大吵了一架,女孩觉得自己被冷落,可能也有点吃醋的意思。男孩也很生气,觉得女孩不识大体。他男朋友的话堵得她特别生气,“既然是一家人,咱们要一起照顾别人才对,为什么我还要花时间照顾你呢?” 不管谁“有理”,这种看似理直气壮的辩解的确伤害了别人。人都是感情的动物,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男孩这样理性“识大体”。 我另外见过一对最后分手的情侣,两个人分手也是因为不小心的伤害。比如,女孩跟男孩讲今天遇到了一个多么差劲的人,男孩的反应永远都是,那你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件事里的责任,不应该一味的怪别人。男孩说的没错啊,从这些事里吸取教训,下次就可以避免同类事的发生,可对女孩来说,她本身受了委屈,根本不需要什么讲道理,最需要被安慰的时候又被劈头盖脸教育一番,感觉是很差的。 我问这个女孩,这个男孩平时对别人呢?她说他特别会安慰人,唯独不会安慰最亲的人。觉得跟别人讲的都是客套,跟最亲的人才是讲真话。 这些所谓的“善意”,“无隔阂”,“真话”原来是这么锋利的刀子,虽然有“不见外”,“自己人”护体,但杀伤力好像大了十倍。 我自己也不是一个善于处理跟亲人关系的人,尤其是对父母,好像总是缺乏耐心。每次跟父母打电话,当他们又重复那些“要注意身体”,“别心疼钱”之类的话时,我要么是应付答两句,要么是直接打断。也许这些话我真的耳朵听出来茧子了,可我也明白,敷衍或者打断他们会让他们很不好受。 老人越老越变得像个孩子,但他们又不是孩子,他们的行为定型了,他们的习惯也养成了。你很难像教孩子一样,教他们这样那样,所以当他们做的不合你意的时候,你难免没有那么多的耐心,而又因为你跟他们太熟悉了,任何的批评不满都可以随口而出。反思起来,这真的是很可怕的。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看到一个中年人带着年迈的父母,可能还有另外一些是邻居家老人。中年人对其他的老人都还挺客气的,有问必答,对自己家的父母,满是不耐烦,“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别再跟我提看孙子的事了。”我正好坐在旁边,看到老人像犯了错一样,转头看向车窗外,不敢再吭声。 我看到这一幕,心里都难受,可也许那个中年人每天这样教训习惯了,便不知了。可能他也没有想到,在这些老伙伴面前,这两个老人一定也觉得特别没面子。 我们打着“爱之深,恨之切”的幌子,其实变成了“爱之深,伤之切”。如果这样,真的这就大大偏离了教养的本意了。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每一对夫妻都是生死之交

上了年纪的人,是没有朋友的。老夫妻能依靠的就是彼此。 外公在世的最后十几年,中了两次风,腿脚不便利了,神志也开始混沌不清。 他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外婆一手料理。上不了厕所,外婆就掺着他去。拿不稳筷子,外婆就喂他吃饭。说错话得罪了人,外婆就跟在后面道歉。 外公又有糖尿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外婆怕外公馋,就每日陪他一起吃粗粮,就这样,没有生病的外婆,忌口了十几年。 都说人老了会变成小孩,外公的晚年,也跟小孩子无异。 一到过年过节,他就主动向后辈伸手要红包,当着大家的面拆开来,谁给少了他还不高兴。 要来了钱,他就开开心心地踱回房间,一股脑儿全塞给外婆。 “我走了,你就全靠这些钱过日子了呀!” 他怕自己走后外婆会受委屈,就拼命地给外婆攒钱。 他说:“等我走后,就把我火化啰!” 这在讲究“入土为安”的乡下,简直不敢想象。因为当地政府推行火葬,但凡火葬都能拿到一笔不菲的补贴,外公想多给外婆攒一点养老钱。 后来,外公的病越来越严重,再也走不了路,说不了话了。偏偏外婆又摔断了腿,进了城里的医院。 外公闹着要去看外婆,大家都劝他:“您老的血压不稳定,坐不了长途车的。” 他就是不听,坐在轮椅上干着急,说不出话,就用两只手不停比划,一张脸憋得通红。 没办法,大家只好带他去,他什么都说不出,就只能两只眼一动不动地盯着外婆,像是要把那张脸生生世世地记住。 如果你看过那个眼神,就会知道什么是生离死别。对于老年夫妻而言,每一次注视,都可能是永别。 那段时间,外婆一边打点滴,一边担心外公吃不好,睡不好。而外公呢,天天在家不说话,眼巴巴地坐着,生怕外婆的腿好不了。 后来,外婆好了,外公却去了。终究还是“入土为安”了,因为外婆不同意火葬,她不要那笔钱。 直到如今,外公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外婆还一直住在那间房子里,子女们接她出去住,她不愿意,她就要在那里,陪着外公。 ******** 年轻的夫妻,可以吵闹,可以分离,可以各奔东西,但老年的夫妻,生命枯竭得只剩彼此可以依靠。 朋友告诉我,她的父母一生相爱,母亲四十多岁了,还被父亲宠得像个少女,既不知道怎么交煤气水电费,也不会洗衣做饭。直到有一天,她爸在浴室洗澡时突然滑倒。 朋友说,她至今都不知道一生没干过重活,体重不过九十斤的母亲,是怎么把父亲从洗手间里背出来的。 那件事以后,母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开始自己去交物业费,学习买菜做饭,甚至淘了一大堆医用保健书籍,认真学习急救方法。 而一向不准她劳心劳力的父亲,也不再干预她做这些,两个人都默契地心照不宣,换了一种生活方式。

Read more

这才叫经典语句

你以为最酸的感觉是吃醋吗?不是,最酸的感觉是没权吃醋。 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 上天决定了谁是你的亲戚,幸运的是在选择朋友方面它给你留了余地。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傻与不傻,要看你会不会装傻。 女人用友情来拒绝爱情,男人用友情来换取爱情。 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尽管它不是我们的母语。 不要见一个爱一个,爱的太多,你的爱就要贬值。 想完全了解一个男人,最好别做他的恋人,而做他的朋友。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当我们搬开别人架下的绊脚石时,也许恰恰是在为自己铺路。 痛苦来临时不要总问:“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快乐降临时你可没有问过这个问题。 如果说我懂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那是因为我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 不是每句“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 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走的最急的是最美的景色,伤的最深的是最真的感情。 在事实面前,我们的想象力越发达,后果就越不堪设想。 当别人开始说你是疯子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你永远看不见我眼里的泪,因为你不在时我才会哭泣。 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如果我能够看到自己的背影,我想它一定很忧伤,因为我把快乐都留在了前面。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幸好还有差距,不然,谁还稀罕理想? 说有上辈子的人是在骗自己;说有下辈子的人是在骗别人。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嫉妒。

Read more

有时沉默也是一种慈悲

对一个只能维持最基本生活条件的人说:“你要吃点好的,身体很重要!”这很残忍! 对一个生病却没有多余的钱去医治的人说:“有病要早些治,拖着对身体不好!”这很残忍! 对一个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挑起养育儿女重担而不能歇息的人说:“你要好好休息, 别想那么多了!”这很残忍! 对一位行动不便甚至不能自理又缺人照顾的老人说:“你要多增加些营养,你要多活动锻炼!”这很残忍! 这些话就算不对他们说,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吗? 他们是无法做到,才不得不如此! 既然我不肯帮一把,或者是没能力帮不上忙,那我就不如闭上嘴巴───这也是一种仁慈,至少没有去揭人家的伤疤。 关心不是用嘴说的。 如果真的关心一个人,你只要行动上做到了,口上不说也会心安。 所以,很多时候保持沉默也是一种仁慈,尤其在你不想伸出帮助之手,或者是你伸出帮助之手人家已经不需要的时候。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为了合群,我们究竟浪费了多少时间?

朋友涵涵突然来借钱,要的不多,但听上去很急迫,说月底就能还,我赶紧给她微信转了账。晚上的时候,她说,谢谢你啊,小轨,但是这笔钱月底暂时还不上了,因为我是帮叶子借的,她正在筹钱装修房子等着结婚用呢。 我一惊,问她,哪个叶子?她跟我有什么关系吗? 她说,你没见过,但是我跟你提过,就是那个半夜跟她老公吵架跑到我家睡的那个女孩,我俩关系还不错。这个叶子,我确实听涵涵讲过几次。叶子建了个玩乐微信群,经常叫着群里一帮男男女女轮流请客,一起吃饭,一起爬山,一起唱歌,涵涵每次都参加。她会去参加群里每个人的婚礼并随上份子钱,会随时同意别人需要她凑数的饭局,不用提前约,随叫随到。 涵涵工作五年,几乎没存下什么钱,没男朋友没房没车,在我们圈子里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大家都说她很好相处,因为她极少拒绝别人,不管熟不熟。 涵涵的腿有点外八字,特害怕别人笑话她走路滑稽,但就是有贱胚子喜欢拿这个开她玩笑,尤其是关系稍显亲密的人,说她走路像一只上了煎锅的鸭子。别人指着她痛处哈哈大笑时,她也只是尴尬一笑。 我问她,不喜欢别人开的玩笑不直接告诉对方?她说,我怕别人说我开不起玩笑,说我不合群。 嗯,很多人都会这样,胸口即便雷霆万钧,唇齿间却依然云淡风轻。为了一个别人口中的合群,明明想拒绝却不敢说出口,宁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也要对他人友善。 那么,你见群就合就算是合群了吗? 有多少人,明明讨厌社交却不敢不去;有多少人,明明不想瞎聊却硬是张开嘴强颜欢笑;又有多少人,幻想试图通过帮助别人来维持泛泛之交? 那些明知你不乐意,还要拿着“合群”胁迫你、为难你的人,也压根不是什么好人。 ******** 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认识一个加拿大朋友达西,他聘请我给他做了一个项目的翻译。 项目结束后,达西在一个会所请项目组所有人欢聚庆功。十三个老外,来自五湖四海,就我一个中国人。那天刚好报社排表上分给了我两个版,而我手头上还有四篇稿子需要当天写完等着上版。所以去参加庆功Party的时候,我牵肠挂肚地对自己说,嗯,就玩1个小时,然后就滚回来干活。 一个小时过去了,大家都玩得兴致正浓。有人要玩射箭,让我帮忙跟工作人员沟通一下;有人想点首歌让台上那个身材火辣的歌手唱,要我帮忙问问需要多少钱…… 因为第一次合作,我希望给达西他们留下好印象,以便以后有这种钱多事儿少的活儿,还能愿意再次找我。两个小时过去了,他们完全没有散的意思,而我,也不好意思先行告退,但是因为一堆稿子还在等着我,所以每过去一个小时,我就焦虑地看一下时间…… 四个小时之后,我开始心不在焉,焦虑爆棚,如果晚上十点前交不了版,我必挂无疑。于是,我决定酝酿理由,酝酿各种抱歉的情绪好让自己能妥善退场。这个时候达西注意到我的不对头了。 他问,是不是有事需要提前走? 我脸一红,支支吾吾地说出各种理由和原因来表达自己不得不提前退场的惭愧与抱歉,没等我说完,他马上打断我,一脸诧异地问我,小轨,你要是有事需要提前离开,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你随时可以走啊,这里没有任何人需要你迁就我们才能开心的,而且,也没有人有权利干涉你的自由啊。 之后,达西在中国的一年,我们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 同道中人,和而不群;非你所愿,群而不合。 ******** “合群”并不能成为一种可靠的价值判断,当你和一个群体交往感觉到累的时候,说明你们可能并不是同一类人。不是所有的群,你都要迎合,胁迫性融入群体很难给你带来任何舒适与价值。 更甚的是,当你削足适履地绑架自己强行融入一个自己压根不喜欢的群体,这往往意味着一种堕落的开始。 《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中,余华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