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一个农场主在他的粮仓里放了老鼠夹子, 老鼠发现了去告诉母鸡。 母鸡看了看老鼠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你的事,自己小心吧”。 母鸡说完走了。 老鼠又跑去告诉肥猪。 肥猪淡淡的说:“这是你的事,还是自己小心为好”。 说完慢悠悠的走了。 老鼠又跑去告诉大黄牛。 大黄牛表情冷漠的说:“你见过老鼠夹子能夹死一头牛的吗?祝你好运”。 说完也骄傲的走了。 后来老鼠夹子夹到了一条毒蛇。 晚上女主人到粮仓里取粮食时被这条毒蛇咬了一口并住进了医院。 男主人为了给女主人补身体把母鸡杀了。 女主人出院后亲戚都来看望,男主人把肥猪宰了招待客人。 为了给女主人看病欠了很多钱,没办法男主人把大黄牛卖给了屠宰场宰了。 一个人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企业里,还是在团队中,都不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要懂得担当。维护别人、维护团队,就是维护自己。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妈妈会打扮,对一个家庭有多重要

讲真,我真的很羡慕我表妹。 不单单因为她从小就是一个美人胚子,还因为她有一个特别会打扮和保养的妈妈。 姨妈今年已经四十九了,但身段挺拔苗条,皮肤红润白皙,人显得格外的年轻精神。她还有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比起周围同龄的妇女,简直年轻了十岁不止。 别人一看姨妈,就觉得她肯定是个养尊处优、不需要为了生活发愁的有福女人;旁人看她的衣服,也以为一定很贵,觉得她很有钱。 可事实并非如此,姨妈没有工作,姨丈是一个公交车司机,月入还不到四千,一家三口,全凭着姨妈一双巧手去安排,一日三餐,衣着用度,供书教学,各种人情往来等等,不可谓不紧张。饶是如此,姨妈还是没有把自己活成黄脸婆,打扮得比周围的女人光鲜多了。 表妹跟我说,她读中学时,最喜欢姨妈去学校看她,因为每个同学都会赞姨妈年轻漂亮,其他同学的妈妈也会赞姨妈会打扮。 妈妈会打扮,自然也喜欢帮自己的小孩打扮。 姨丈和姨妈年轻时都长得好看,是帅哥和美女的组合。所以表妹也遗传了他们良好的基因,皮肤白嫩如牛奶,头发也比周围的女孩要乌黑浓密,看起来特别像白富美,气质特别好。因为仪表出众,受人欢迎,表妹从高中到大学都是学校各种晚会的节目主持人,毕业后出来工作,因为乖巧伶俐,手脚麻利,颇受领导的喜爱和重用。可以说,她就是“人尖”一个。 但表妹说,她的美全是姨妈“养”出来的。 表妹从小喝牛奶,一直喝到读大学;别人的零食是薯片饼干辣条,她的零食是红枣核桃黑芝麻,别人的妈妈都觉得孩子小不需要打扮,都给他们穿地摊货,可姨妈会给她穿专卖店的衣服,因为都是趁打折时买的,所以也贵不了多少。 也难怪表妹一提起姨妈,就满脸的自豪,被父母用心养大的孩子,精气神自然也格外的好。长得好看的女孩子多去了,可并不是每一个都会穿衣服和打扮;对自己孩子用心的父母也比比皆是,但知道到用红枣核桃黑芝麻去代替薯片汽水的父母未必就很多了。有一个会打扮的妈妈,真是儿女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 不会打扮的妈妈实在是太多了。我妈也算一个。 我妈妈太操劳,不会打扮也没时间打扮,平日穿得最多的是那种十几块钱的T-SHIRT衫和牛仔裤,为的就是为了干活方便。 妈妈本身都自顾不暇,自然是没有多少精力管我穿着打扮。读小学的时候,我穿的都是堂姐帮我缝的衣服,料子不好不说,款式还特别的老土,松松垮垮的。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听到有人在背后叫我“大姐”,我回头一看,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想向我问路。男子看到我也是楞了,赶紧改口叫我“小妹妹”。后来在珠海读书的堂姐寄了一大包她不穿的衣服给我,其中有一条天蓝色的连衣裙,人人都说我穿了好看,于是我便隔天穿着,虚荣得就像开屏孔雀一般,走在路上,别提多神气了。 上了初中更惨,只有过年时我才有新衣服穿,平日都穿校服。有一次,我妈居然惊奇地问我:“你为什么每天都穿校服?你就这么喜欢校服吗?” 不用怀疑,我确实是我妈亲生的,只是她缺少审美,也觉得学生应以学业为重,打扮的事情,最好等毕业以后再说吧。可惜,已经晚了。 由于从小就不会打扮,天生缺乏审美的眼光,所以长大后根本不懂得什么样的衣服才适合自己,就算衣服不便宜,穿在自己身上就是没别人穿的好看。和表妹一比,我就觉得自己是被穷养大的。 其实我家小时候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我刚出生那年,家里就买了的彩电,附近的人家,连黑白的还没看上呢。 可能我爸妈思想保守,总是以为女孩子爱上打扮就容易变坏,才养成了一个同样没有什么审美的女儿吧。 所以,我现在特别喜欢看身边的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她们的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如同公主一般,也免不了畅想,自己将来要是生了女儿,无论如何也要用心地帮她打扮,把她培养成一个淑女,有好的气质,说不定也有更好的前途。 ******** 妈妈会打扮,真的太重要了。一个会打扮,有审美眼光的妈妈,就算变老,也会成为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老太太,自己也活得特别的轻松自在,甚至在年轻人的眼里,也是极为励志的榜样,而她的子女,必然也能得到正面的熏陶。 我的旧同事,已经五十七岁了。到了这个年纪,很多女人早已经皱纹满脸,也放弃了打扮自己,每天就知道灰头灰脸的呆在家里等带孙子。可是同事不是,她选择了继续工作,平日有空了便开车自驾游。保养得非常好,穿着非常也很有品位,今天穿真丝制的旗袍,把身材衬托得玲珑有致;明天穿牛仔T-SHIRT,看起来就像三十出头那样有活力,常常有老外追着她跑。

Read more

请记住:妈妈被疼爱,爸爸被尊重,便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你在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Read more

公司来了个傻员工,改变了所有聪明的员工!

公司来了个新员工,有点土,但很听话。其它员工都把所有得工作堆给他做,新员工不介意……默默地帮他们都完成。主管看到他勤快,叫他帮忙跟着做很多事情,可他一点都不介意,可他帮主管做事都是义务的…… 终于有一天,领导要开分公司、主管要去新公司管理。主管居然跟领导提升了那位新员工,其它老员工都在议论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员工都比她做得久…为什么就要那位新员工去管理呢? 主管给他们答案是——因为他不怕吃亏,却默默地把主管所做的事情都学到了。而老员工却怕吃亏,每天还是做着自己的事情,能偷懒就偷懒……最后……老员工们都没话可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要斤斤计较,你任何事情都去计较,你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服务员, 没有任何人会给你钱去让你学习的。只要心态好、能吃亏、就一定会发光。 而有些稍微苦点就觉得不值得,就不想做、这样的人永远成不了人上人,要知道你现在所做得一切都是在为你的将来铺路、也许短期内你是比别人辛苦。可将来你一定比那些怕多做事的人、比那些拿一份工资做一份事情的人容易成功。终有一天你会觉得你所做得都是值得的。 无论你到哪里,怕吃亏,怕吃苦,你一辈子都只能拿普通店员的工资,看着其它同事升为主管,羡慕别人比自己工资高。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努力的成果。 没有谁一来就是成功人士的,你现在的心态决定你的未来! 人生路上,并不拥挤!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诸葛亮“观人七法”,教你看穿一个人

一代谋圣诸葛亮,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是智慧的神话。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处理国政时,他都要起用大量人才,因此,在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早已发展处一套自己的识人之法。 他在《知人》一文中,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简而言之,是从对方的“志、变、识、勇、性、廉、信”七大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谓面面俱到。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庄子•齐物论》中有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我彼此,各有是非,对世界的看法总是不一样的。 一个无志之人,要么是一个庸碌的人,要么是一个骑墙的小人。这样的人对世界形不成自己的看法,只能人云亦云,甚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此,探问一个人的是非观,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志向。对是非的态度越强烈,越能看出一个人志向之坚强。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变”指的是应变能力。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与他多说话。将他逼到词穷的地步,看他如何应对。诸葛亮认为能言善辩者一定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内心有坚持的人,辞辩虽繁,但万变不离其宗。而没有底线的小人,虽然说话五花八门,但是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识”指的是见识。临事对策,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见识水平。一个人即使心地再好,品格再高,如果不会做事,终究不过是个对社会无害的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一定是能够为改善社会、改善身边环境出谋划策的人。 但我们又应该仔细鉴别哪些人真正是见识不凡,哪些人却只是纸上谈兵。一个人实际历练多了,提出的意见容易切中要害,就叫见识不凡;如果只是书呆子,他们的想法虽然天马行空,但百无一用,那是纸上谈兵。 四、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遇到困难的事,这正是考验对方的勇气的时候。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人的本性往往藏得很深,这时可以用酒打开对方心扉,使他倾吐内心最真实的自我。 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乱语,甚至耍酒疯,闹得场面尴尬。而能够自我克制的人,有时会在此时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谈理想,或谈挫折。因此识人的伯乐,最应该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节操。节操高洁之人,对不义之财绝不享用。《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之财,数额再大,终究逃不过清空的一天。 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节操辛苦获利,则利虽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在拜托对方办事时,还可以由此观察对方是否能如约办到。 晁说之有名言:“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一个人能否在社会立稳脚跟,就看他能否信守诺言。 如果一个人答应对方的事办不到,他会诚意向人道歉,有时甚至会推荐能办好事的人。虽然此时他失信了,但反而彰显出他的品质。

Read more

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我友,一日饮醉,对我说:“你信不信?我的存款,到我孙子那辈都花不完。” 我答:“我信。不过,老辈子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真的没必要给儿孙留那么多。” 他笑了,说:“什么是福?我上半辈子穷怕了,不能再让我的儿子、孙子重复我的穷。我就是要让他们守着金山,过像样的日子。” 他说的是真心话。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但有一分钱,留与子孙花。仿佛我们今天多留一些钱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与色彩。 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 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 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今天,能真正读懂并践行林则徐这段话的,又有多少人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想想看,拥有了一座金山的人,又怎会甘心每天汗流浃背地去沙中淘金呢?而带着“不值得”的心理去学习、工作的人,所收获的,也必将是一个“不值得”的人生。 有太多的同胞看不懂那些捐款捐到令人发晕的外国富豪们。 当听说股神巴菲特要捐出99%的个人财富时,我的一个同事说:“那他的后代还不得气疯了?” 我想,她一定没听说过那个发生在巴菲特和他小儿子身上的故事: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酷爱音乐,在他搬到密尔沃基市前,开口向父亲借钱(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亲借钱),却被拒绝了。 彼得气愤地去银行贷了款。 他说:“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东西,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 你若真爱自己的孩子,就不妨在金钱上对他吝啬一些,别用一把“金匕首”伤害了他。 既然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就该看重他生命的尊严,把创造的权力还给他。 让他流汗、流泪、流血,让他在无人撑伞的雨中奋力奔跑,让他拼死追求那个“最好的自己”,让他用自己亲手打造的“金汤匙”喝到人间至美的羹汤。 说的太好了!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张丽钧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不懂拒绝的人,迟早要学会狠下心肠

不懂拒绝,其实是得了一种叫“不好意思”的病。过度友善的人,不忍或害怕拒绝别人,他们总是怀抱善意,宁可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也不想让别人失望,然而,害怕拒绝,害怕让别人失望,也是一种自卑。 刚从复旦大学毕业一年的赵先生目前在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他用了足足半小时倾诉自己的委屈:“我知道新人都要付出代价,比如对上司不能违抗,对同事有求必应,多做分外工作赢取人们好感,为今后立足打下基础。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我每天的事情都多到做不完,经常加班到凌晨,而别人却轻松得像个大闲人,这令我颇为费解。”“何时能够改变这种状况?”这是赵先生最大的疑问。 赵先生和其他的职场新人一样,想当一名取悦者。他觉得只要学会取悦——在上司和同事面前表现得十分勤劳,为他们分担工作压力——就能够迅速争取到支持,获得一个立足之地。但问题在于,人们忽视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别人会习惯于你的付出,也习惯了“你从不拒绝他们的要求”这一事实。当你某一天不想这样做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立刻不被欢迎了。 最可怕的是,你没那么不在乎,还你非要表演出另一副模样,而隐藏住内心的小心思,把他自己抬的高高的,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原本是别人的事,折磨的却是你自己。 本篇文章取于《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共读第 03天 图 | pixabay.com

Read more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

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 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了更好的职位。 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 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学一点糊涂,揣一份清醒!

再多的言语也无法企及自己思绪里的荒芜,再多的表情也见证不了自己内心的苍凉。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迷茫忧愁的时候,想要解决问题,不如向古人圣贤“借点”智慧。 向孔子学习谦虚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过于自信是危险的,离成功近,离失败也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自然界展现给我们的谦虚。谦虚就像人生田地里一株低头的稻穗,剥开才能看到它充盈着丰收的喜阅。放低姿态,学会谦虚,才有益于个人发展。 但是也要注意,凡事都有个度,过分谦虚会给人虚伪的感觉。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 向庄子学习换位思考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不会换位思考的人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与不对,自然会把别人看成肉中刺。当我们进行换位思考时,当我们真诚的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多一份理解与宽容时,意想不到的回报便悄然而至。 向诸葛亮学习修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现代人总抱怨社会没有给自己机会,觉得怀才不遇;还有人遇到错折就一蹶不振,觉得身边人和社会都欠自己什么似的。可诸葛亮的前半生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精神境界中,躬耕苦读于隆中;后半生身体力行,完善自我,尽忠蜀汉,奉献一生。 “ 淡泊”与“宁静”就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志向,在时机成熟时”至远“,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有时候放空心灵,才能容纳更多知识,获得更多智慧。 向阮籍学习慎言 “籍虽不拘礼节,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张仪说:“众口礫金,积毁锁骨”。可见,想管好自己的嘴,做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人“很难。当然,慎言并不等于明哲保身,也不意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向郑板桥学习糊涂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 一纸“难得糊涂”写出了郑板桥一生为人处世的宗旨。人不妨活的洒脱些,逍遥,自在;不必对所有事情斤斤计较。凡事知上下,知轻重,知缓急,而不要自寻烦恼。 所以,在生活中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们大可不必非黑即白地苛求他人。许多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不妨在”糊涂“的视角里让别人轻松,也给自己的心轻松。 图/wallcoo.net

Read more

“为我好”,并不是对我好

上个月表嫂刚生完二胎,因为是生了个男孩,把全家人都高兴坏了。三姑每天都要去医院守着自己的小孙子,总是看不够。 表嫂是个非常在意身材的女性,刚生完孩子就想着怎么恢复身材,而三姑又很传统,在这个方面她们两个常常产生一些分歧。 三姑每天都会给表嫂炖很多补品,表嫂常常吃两口就放在一边,三姑见状就有点不高兴了,“你得多吃点,刚生完孩子,身体虚。” 表嫂说,“现在如果吃多了,很容易长胖,到时候身材更难恢复了。” 听到这里,三姑脸色立马就变了,“身材重要还是身体重要?你那么瘦,到时候身体会出问题的。再说了,你吃那么少,到时候孩子都没奶水吃” 说完,表嫂感觉自己受了委屈,心情低落。三姑见到这样,又补充道,“我这不都是为你好嘛,我也没什么恶意。”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很多这样的人,总是对我们说,我是为你好,所以才这样那样。 其实,很多人只是习惯把“为你好”挂在嘴边,希望别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为我好”,并不是真正的对我好。 ******** 我记得十年前,那个时候大学刚毕业,父母一心要我回到家乡的小县城去,并且已经托人给我找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那时我怎么都不愿意回去,告诉父母,希望自己能在外面闯闯。 那段时间,我经常给我爸打电话,我说,“爸爸,谢谢你的好意,我还是决定要自食其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我爸很开明,并没有对我过多的干预 并且还挺支持我的决定。后来,我在大城市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结婚生子。有一次,我回家问我爸,“当初你们两个为什么没有坚决要我回去呢?” 我爸说,“我们知道,之前托人给你找工作也是为你好,但是,你如果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打算,我们还是觉得不应该过多的强迫你,因为我们相信你一定能闯出来的。” 所谓真正为你好的人,应该是从你的角度出发,明白你的选择,理解你的决定,然后在背后默默支持你,鼓励你。当你失败时,为你张开怀抱,当你成功时,为你骄傲。 ******** “为我好”的人,是真心为我付出的人,而不是靠嘴巴在说教的人。 真正的爱,应该可以自由的选择,“为我好”也不是强加的爱,如果真正对我好,应该能让我自由的选择要或者不要这种爱,过度的关爱,没有后退的关心,并不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反而更是一种负担。 有的人,总喜欢打着“为我好”的名义,侵犯着我们人生,用“善良”的幌子去强迫别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为我好”不是干涉别人的借口,如果真正对我好,应该是尊重我的决定,给予我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做我最坚强的后盾,给我永不放弃的勇气。 “为我好”,有时候并不是对我好。 对我好的人,也不会每天把“为我好”挂在嘴边,而是一直在默默的为我好。 文/漫姐 图/Pixabay.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