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集译文,赶紧收起来! (上)

01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0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0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0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0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Read more

掌握25个小技巧,在家也能把活干完

承认吧,办公室早就不是你唯一的工作地点了。除了咖啡厅和自己的卧室/书房,甚至奔波在路上的时间也不得不忙工作。 尽情投入工作需要某种仪式感,但这跟适应一个新鲜的工作地点显然是矛盾的。小南收集了25个来自业界大牛的亲身体验的小技巧,让你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拥有超高效率。 在家工作:实在太安逸了,如何集中精力? 在家工作有什么好处?不用浪费时间在上下班上,不怕跟同事聊起了八卦一下子耽误过去几个小时,最重要的是可以想什么时候工作就什么时候工作,让自己的精力调整到最佳状态。 然而,在家工作也可以是“困难重重”,自然有别的事情让你分心。相信不少人都看过BBC前几日在播放朴槿惠离开青瓦台的新闻时,记者在自家书房中直播连线,背景突然出现两个熊孩子…… 家里有小孩的人很难不被孩子打扰。没有孩子,也可能被各种琐事分心,毕竟家里实在是太安逸了!玩玩手机,到处收拾一下,时间就被拖延过去了。以下建议就是教你如何集中注意力,按照你的时间表工作。 25个来自业界大牛的亲身体验的小技巧,让你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拥有超高效率。 -1- 你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一般是书房,而且得有一道能上锁的门。如果身边有孩子尖叫,电视也在热闹的播放,想要工作效率,可能性不大。 – Rohan Hall,rSitez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2- 即使一个人在家,工作时也可以尝试戴上耳机听轻音乐。它将帮助你忘记周围环境,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 Emgas Widle,Pegasus Associates照明的电子商务营销专员 -3- 即使计划在家工作,早上起来以后也要好好梳妆打扮,穿上平时上班穿的衣服,就像9点打卡上班那样安排一天。 – BJ Cook,Digital Operative Inc.的首席执行官

Read more

你的脸就是你的性格与福报

我一直喜欢看某卫视的相亲节目,关注的却并非谁牵手了谁有没有修成正果,而且那一张张来来去去的脸,女人的和男人的。这是我了解现在社会人心的一个途径,而人性也会在这样看似喜庆的场合里暴露出最细微的变化,美好的和丑陋的。节目收视率很好,嘉宾们“演”的成分也就少不了,但再怎么掩饰或是表现,脸部的外观状态和眼神的沧桑还是清澈,妥妥的代表着各自真实生活中的一切。 有位女嘉宾自我介绍时,说一堆个人喜好又强调这就是最真实的自己,愿意接受这些的男人才有真爱,不接受的她也不愿搭理,看似颇具性格。她穿了件无袖黑色上衣,露出与年龄不相符的麒麟臂,即便浓妆也掩盖不住两颊的横肉和深深的法令纹,无一不显现出性格里的自以为是和矫情做作,内在修养更是完全看不到。台下某个男人接了一句:“你若是美若天仙,就不必说那么多要求了”。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你若漂亮就会有男人上赶着犯贱,你若不是那就悬崖上独自展览千年贻笑大方。我不是在说只要长得漂亮了就可以随便作,而是在说如果长得不漂亮越是作就越是丑。 你五官不漂亮、头发油、脸色差、长痘痘、不化妆还觉得自己素面朝天就是美,你腿粗 、邋遢、每天疯疯癫癫爆粗口有脾气还胡吃海喝又没吃相,喜欢拿真爱说事希望有男人爱上真实如这般的你?他要么是和你一样的人,要么就是个傻瓜了。你实在没有资本让别人钟爱你一生。你不是矮就是胖、和帅不沾边、没学历没好工作、没出身又没钱,你不尊重女人又离不开女色,用表面的努力遮掩背后的自卑,猥琐是你的个性自私是你的墓志铭,你还要求女人视你的金钱如粪土,死心塌地目无旁人地崇拜迷恋你一辈子,那你就真是个人渣了。你实在不配拥有女人的一生相陪。 很多人自己嘴上的优点和优势,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缺点和毛病,不愿意改也就罢了,生活中把性格缺陷当个性的人不在少数,但要是以此来衡量人的真诚度和爱的持久度就有点过了。爹妈给了花容月貌当然是最好的条件之一,家庭出身和教养也是重要因素,可这些如果你都没有,那你总要有些后天成长出的可爱之处吧。情感生活更是需要相互妥协,所谓的利益因素,我的理解也是共同努力共同进退所换得的彼此需要,我们只有越变越好才不会彼此厌倦和嫌弃。不要一听“更好”二字就觉得自己做不到,或是固执认为这纯粹是在投男人所好,自卑和浅薄向来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拦路虎,不漂亮的自己首先就会阻挡你发现快乐和认识世界。别再跟我说你忙了,好像我就不忙似的,忙到丑忙什么都事倍功半,忙到美忙什么都事半功倍。别再跟我说你有内在了,我什么都没看出来不是我眼瞎,而是你的脸让我实在没兴趣看下去。 一个长期生活在抱怨和不满,缺陷和狂傲,阴谋和心机中的人,容颜首先会日渐丑陋,内在更是好不到哪里去,和这样的人交往、合作、生活结果可想而知。十年前我觉得新婚时的邓文迪很美,不论她那时候有没有爱情,现在再看她离婚后的照片,发现那张脸已经赘肉横飞狰狞可憎了。十年前我觉得周杰伦一点都不帅,唱歌时歌词都咬不清,现在我每个周末都追有他在的好声音,因为我发现他多了俊朗和味道,幽默又真诚,体贴又温暖。这么多年里他除了爱妈妈,还去爱了漂亮的女人,给了教堂里的婚姻,有了可爱的宝宝,爱的广了心就宽了人也帅了。青春散尽后的女人和男人大抵都是如此,不是变美了就是变丑了,没有中间。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而你现在的付出都将是一种沉淀,它们会默默铺路只为让你成为更好一点的人。“相由心生”,人的性情品格和思想感情必然会表现在外在仪表上,精神世界虽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实际也能给人外在的直观感受,我们的脸才是修炼的重中之重。一个外观漂亮干净有细节的人,无论职场还是情场都能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和信任,这一条根本就是真理。“境随心转”,当我们的心不再为外界纷扰,就会日渐强大到气场都美不胜收,你的认知变了,眼前的世界就会不同,你的境遇也会因为你的力量而斗转星移。 胡适之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要怎么栽”。当我们种下了纯真、独立、坚强、悲悯的种子,自然能收到福报的果实。女人漂亮的秘诀在于眼神的清澈,那是心灵的上善若水,男人俊朗的秘密在于心胸的广袤,那是灵魂的厚德载物。 唯有那些美好的性情与品格,能给我们一张抵得过岁月漂亮的脸,而美貌也是一种福报。 我相信,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些。 作者/王珣 图/pixabay.com

Read more

成功的团队里,不能有太多“聪明人”!

导读:很多管理者认为,优秀的团队必然全部要由顶尖的人才组成。而用好那些顶尖的精英们,只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资源然后放心大胆让他们去做事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由拔尖者组成的团队太容易失控,反倒是那些员工整体智商水平并不是那么高的团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从“鸡群效应”说起。 鸡是群居动物,而且计算鸡的生产率很简单,只需要数数鸡蛋就行了。威廉首先选择了产量一般的普通鸡,然后让这一群鸡独自生存繁衍直到第六代。随后,他将生产力最强的鸡挑选出来,创建了第二个鸡群,称之为超级鸡。在超级鸡群中,只选择每一代最高产的鸡来生息繁衍,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想保证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强。 超级鸡群同样生息繁衍了六代。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第一群普通鸡表现都还不错,它们身形结实、羽翼丰满,鸡蛋产量持续增加。但在第二个超级鸡群里,除了三只鸡外,全死了。那三只鸡把其他的鸡都啄死了。高产的鸡通过挤兑同伴才获得了成功。超级鸡实验的结果,被威廉·谬尔命名为“鸡群效应”。 一位成功的女企业家Margaret Heffernan 发现现代职场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效应,她还发现将此效应运用好的人,都是那些卓越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而将此效应运用好的企业,也往往都是那些高效和成功的企业。 1、成功的团队有三个特点 许多人觉得,成功靠的是挑选顶尖人才,只需要把那些最聪明的人放在一起,然后给他们所有的资源和权利就够了。结果也和威廉的试验如出一辙:那些拔尖者野心勃勃的,造成了组织功能失调,还出现了各种资源浪费。如果成功实现高生产率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抑制对手的生产率的话,那就更迫切的需要另外一条路和更多样的生存方式。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一些团队,比其他团队更加成功,更加高效?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个研究组曾邀请了几百名志愿者,并将他们分成了几组来解决非常困难的问题。结果显示,那些表现优异的团队,并不只是拥有一两个超高智商的人的团队,也不是那些整体智商水平最高的团队。反之成功的团队有三个特点: (1)他们都有较高的社交敏感度,同理心测试得分最高的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2)成功的团队给了每个人相同的时间,这样没有人成为主导,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搭便车。 (3)成功的团队有更多的女性成员。 社交灵敏度和女性员工,这两项原因其实体现了团队中的人是都有更多的同理心,能够控制情绪、理解他人,拥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在一个群体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 那些团队表现优异的关键,在于每个人和队友的关系。在成员之间高度默契和反应灵敏的团队里,创意才会涌动并且发展壮大。人们不会被某个想法困扰住,不会浪费精力钻牛角尖。互帮互助其作用往往胜过个体的智慧。真正激励人的是彼此建立的联系、忠诚和信任。重要的是砂浆,而不是砖头。 当你把两者放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社会资本。它是一种信赖和依存,能够建立信任。研究证明,社会资本可以让公司稳固,它可以使公司更有活力。团队磨合越久就工作的越好。如今社会资本已经替代了竟争。 2、重新定义领导力 多年来,我们认为领导者应该像救世主那样,独自解决复杂的难题。如今,我们应该重新定义领导力。 领导力就是有能力去创造一种环境,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集思广益。 当蒙特利尔议定书提出逐步禁用氟氯碳化物的时候,这样的风险很大。氟氯碳化物破坏臭氧层,它无处不在,而且没有人清楚是否能找到替代品。但是有个团队迎接了挑战并采用了三个关键原则。 工程学院的院长Frank Maslen这么说: 第一,团队里不应该有明星队员,我们需要每个人。第二,我们做事只遵循一个标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三,他告诉他的老板,不应该进行干涉。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老板只能毫无作为。他要保证团队的正常运作,也会倾听团队的意见并确保他们遵守原则。 这几招凑效了:这个公司在处理这个棘手问题时的表现,远远超越了其他公司。他们首先获得了成功。到目前为止,蒙特利尔议定书是执行的最成功的国际环境条约。 工作中我们需要每一个人,因为只有承认每个人都有价值,才会充分释放我们需要的能量、想象力和动力,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Read more

《弟子规》里八句精髓, 道破大智慧

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都在学习《弟子规》,甚至一些企业单位和成功人士就读的商学院也都在学《弟子规》。可是,有的家长非常抵触,认为这是让孩子学着顺从,学着守规矩,是培养奴性,是封建余毒。他们不但自己不学习,更拒绝让孩子学习。我想说的是,不学《弟子规》,你一定会后悔。 一、不会与别人积极互动,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弟子规· 入则孝》第一句话就是 :“父母呼,应勿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的家长立刻提出,这种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会不会让孩子丧失自我,会不会太严厉了?其实这是要我们必须和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当你向别人发出请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后,别人会前来配合吗?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别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时候,你的反应。 如果平时与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动,大家感觉彼此和谐顺畅,很开心,那么,你发出请求信息的时候,别人当然也会欣然而至。很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孩子没有培养出“分享、互助”的思维习惯,而是觉得世界都是该来帮助我的。这样,他的良好互动越来越少,何谈职场生涯的幸福与成功? 二、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父母责,须顺承。” 有人会说,现在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吗?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弟子规》让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要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呢?其实这是在培养我们顺势而为的好习惯。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与人沟通是很有讲究的,说话的方式等都很重要。 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可是,当你说件事情,对方毫不客气跟你大唱反调的时候,往往同样的事情,沟通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就是逆势说话的结果。有的时候,同样的话,如果能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反驳他,先承认对方的道理,然后再陈述自己的观点,则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对父母的批评,就是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如果你在家里学会了保护别人的情绪,学会了顺势而为,将来在社会上,也会更加从容。 三、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至关重要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冬则温,夏则凊。” 古人提出“冬则温,夏则凊。”,难道是让小孩子去暖被窝吗?当然不是。这是古人培养孩子“体察温暖”的一种方式。是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付出,然后用自己的温暖去与父母互动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能体察到世界的各种温暖,然后与周围的人互动,使自己与周围的关系逐渐变得和善。这样的人,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当孩子觉得这世界的一切就该是为自己准备的,一切都该顺着自己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将来长大了,受苦的却只能是他自己。 四、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晨则省,昏则定。” 原意是子女要早晚问候父母,侍奉父母起居。现在,甭说侍奉起居了,单单是早晚问候,可能很多孩子都做不到。所以《弟子规》的这种要求基本是现代人难以做到的。那么,古人这么做,到底有什么道理呢?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互相协调;如果缺乏沟通,则会有无限的不快。 修行不在高山之巅,它就在你生活和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与人为善中。在生活中随时发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这样,则生活会幸福很多。对于成年人,我们今天能否做到每天问候年迈的父母?我看未必。 很多人常年在外工作,很久都不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要知道,父母电话里说自己不想念孩子,其实心里无比思念。那么,我们能否及时打个电话给予父母关爱呢?你怎么做,你的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五、事业,是需要坚持的 《弟子规》里有一句话:“ 居有常,业无变。” 当下,社会节奏如此之快,怎么可能不换工作或者学业呢?怎么可能在一个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要求做儿女的呢? 首先,这是要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可以找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这样父母才会安心。这是孝顺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居有常”培养的是孩子获取空间稳定感的能力。

Read more

婚姻里,男人为什么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真是自我感觉太良好了!” 有些时候,我们会这么形容别人,或是被别人这么形容,并且视这种“自我感觉良好”为自恋,或者是一种完美主义. 在心里嘲笑别人,等着看他们出糗,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自我感觉良好”感到烦恼。 可以想见,如果在婚姻里,遇见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也会是件很糟心的事。 01 在婚姻咨询中,一位妻子抱怨她刚步入中年的丈夫有“自我感觉良好”的症状: 他总是被自大的想法占据着; 渴望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 一遍又一遍地宣扬自己的完美; 只要与人争吵,一定都是别人的错,绝不是自己的错; 妻子说:“在他身边,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笨蛋。他让我觉得自己穿衣服没品位、脑袋里没知识、做人处事也不够机灵。我好像一无是处。” 听妻子这么说,丈夫很快响应:“那你就应该想办法改进啊!不要老是这样抱怨。我是为你好。” 面对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我们常常很难同理他们的想法,但又感觉自己愚蠢地被他们操纵。 “所以,我也觉得很困扰啊!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跟我妻子沟通。”听到妻子的抱怨,丈夫也很无奈。 当我们被人批评为自恋时,感觉也不太好受,因为打从心底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如此完美,怎么能叫作“自我感觉良好”呢? 这种“良好”原本就是事实啊!是别人出于嫉妒,才无法理解吧? 不忍这对夫妻再在这种罗生门的思维中打转、拉锯,我邀请丈夫说说他童年时期的回忆——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从这里一定找得到性格的源头。 02 丈夫的父亲是一名飞行指挥官,相当忙碌,长时间在营,很少有时间回家。 母亲嫁给父亲后就辞去工作,成为“进得了厨房,但出不了厅堂”的家庭主妇。 唯有父亲休假回来时,才能看到母亲脸上涂抹着白皙的粉底与鲜艳的口红,为的是遮去平日在厨房油烟中逐渐老去的脸庞。 但帅气的父亲早就被外面年轻貌美的女军官给拐走了。 父母离婚后,孩子跟随着母亲。 他的世界变成一个只能和无力挽回婚姻的弃妇相依为命。 他永远记得五岁那年,父亲离开家后,留下一顶飞行用的帽子。

Read more

一个故事,认清谁才是你的朋友?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了; 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 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 兔子一听,更是一箭般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来了。 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 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 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 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 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 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 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 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付出、关心你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朋友!! 图/stocksnap.io

Read more

30个没人会告诉你的生活经验

01、不要强迫你的朋友爱你所爱,除非他们自己愿意。 02、不要吹嘘你只是“路过”的地方,没人在意你的那些所谓经验之谈。 03、除非你是个十足的混蛋,要不然的话,最大程度地坚持做自己。 04、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什么是成功,不要让别人帮你下成功的定义。 05、实在受不了了的时候,那就去他妈的。 06、不要局限于经验,不要害怕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人和事。 07、不要做网络喷子,在别人眼里你和僵尸没有区别。 08、内衣买好点的,你早晚会知道它的意义。 09、不要因为没车没房抱怨生活,多得是比你不幸的人。 10、很多在我看来非常有趣的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有趣。 11、有野心和梦想总没错,但也要懂得脚踏实地。 12、多虑容易失去很多乐趣,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 13、你可能无法战胜恐惧,但你可以试着和他们和平共处。 14、你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特别,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15、这个世界上,多得是比你丑和比你美的人。 16、找一个有共同笑点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17、选择那些可以给你带来正能量的人和事。 18、不要花费太多感情在一些虚无的东西上,比如社交软件。 19、当你孤独的时候,试着主动跟人打招呼。 20、没有什么事情比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更糟的了。 21、时尚流行都是狗屎,不要让它们左右你的审美。 22、偶尔做个废人没什么不好。 23、不要成为牌奴。 24、家庭的错不是你的问题,但也不要把一切不如意都怪罪于原生家庭。 25、只在需要的时候找你的人,需要的时候请第一时间麻烦他。

Read more

真正让你更值钱的,是你20%的时间

想让自己有更长远的发展,尤其是在职场中,那就必须让自己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是你的核心价值,是你区别于其他人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并不是从日常工作中得来的,而是在工作之余获得的。 经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大多数人都是职场螺丝钉,在公司这个庞大系统里做着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于是总收到这样的提问:“如何摆脱这个困境?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才?” 我的回答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要努力让自己有一些特别的经历。 就像前段时间我发过一个朋友圈,大意是说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件事情,你觉得做了很有价值,但因为公司的业务结构,老板的喜好或客户的关系导致你不能继续做这件事,那我的建议是尽量挤出时间来把这事独立完成。 哪怕这件事只是一个理论框架,或者一个简单的猜想,甚至完成度只有50%,只要你坚信有意义,那就做出来。 因为这才是让你和别人形成差异的地方,也是让你能够脱颖而出的最快方法。 为什么这么说?先讲个故事。 一直以来,Google公司内部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叫20%原则。 公司鼓励员工每天拿出20%的时间来,去钻研那些自己喜欢的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和手头的工作有关,也可以毫无关系。 一开始这只是小团队里几个工程师的主意,后来发现,这20%的时间居然创造了一大批后来颇为流行的产品。 例如语音服务Google Now, Google新闻,Google地图上的交通信息等,它们都是20%时间的产物。 于是就有人去研究,为什么20%的时间里可以创造出这么多小而美的好产品,而剩下的80%时间却很难。 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因为80%的时间是属于公司的系统。大家都是一个链条上的零件,为了少数几个大项目在运转。每个人都要遵循老板的意见,多数服从少数。 看似团队庞大完整,但其实都是跟着上面的指挥在走,并没有多少个人发挥的空间,自然你的独特性就无从体现。 而剩下的20%时间则完全把思考和创意的权力交给员工,员工有任何机灵古怪的点子都可以提出来。 但如果你要把它们实现,首先你得先自己做出产品原型,然后想办法说服其他同事对你的项目感兴趣,最后邀请他们加入。 想谁都能想,真正做出来才算本事。 好在公司也会提供条件帮到你,剩下的事情就要靠你利用业余时间去钻研完成。 这个制度其实很棒,它给到我们一个启示: 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你也要找到自己的“20%时间”。 虽然不是每家公司都像Google那样,拥有庞大的内部资源和体系,能够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情。但你可以在日常繁复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兴奋的闪光点。

Read more

这样批评下属,他们心服口服

导读:“爱骂人”的领导是坏领导,“老好人”的领导就是好领导吗?在下属看来,摊上个好好先生似的领导可能是最满意不过的。但是,作为领导,不“骂人”难以立足!当然,如何骂人能既不失威望又俘获人心,才是领导者应该提升的内功。不分场合发臭脾气,就别怪下属说你是傻X。 领导为什么要批评下属 人其实是一种很迟钝的动物。他能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你对他有多好,而是“你这一次对他”比起“你平时对他”,好了多少。 在职场上,尽管大多数时候都在提倡赏识和鼓励。但一味赏识、鼓励,只会把这个阈值越拉越高,久而久之,领导的正面激励,就很难再让下属感受到落差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好人式的领导,领导的下属并不怎么买账;反而那些素来严厉的领导,关键时只需要一个微笑、一句肯定,就能让下属感激不已,奋力向前。 相比一个从不批评人的领导,一个会批评人的领导在给员工称赞、鼓励时,往往更能给员工更大的激励感。他们的称赞,在员工心中反而会更珍贵、效果更大。这就是所谓的“落差善意”。提供“落差善意”,让你的激励更有效果,这就是领导会批评人的第一重好处。 其二,批评能让部下对这份工作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领导对下属从来只有嘉奖,那么,他就很容易将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在你对于他的激励这个外部条件之上。换言之,你鼓励,他积极;你不鼓励,他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积极。 难道骂他一顿就能提升他的积极性了吗?没错! 当下属被批评之后,短期来看,他的工作积极性因为外部激励的消失而降低,他可能会很郁闷。可是,很少有人因为挨了老板一顿骂就要辞职。在他心里,他会开始为自己继续在这干下去找一个理由。比如,需要养家糊口啊,这里有更好的发展啊,等等。这个时候,来自外部的激励消失了,他找到的理由一定是自己内在的诉求。这样一来,他就将工作积极性的基础,由外在的驱动力转化为了更稳定的内在的驱动力。 这种机制在心理学中被叫做“自我一致性”理论,指的是人总是倾向于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人总是想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来自上级的批评责备,则会让员工开始从内部去寻找和确认自己待在这个工作中的理由。 那些夸出来的好员工,你不夸,也许他就歇着了。有着内在驱动力的下属,即使没有外部的激励,也会主动地工作,也更能够承担压力和挑战。 这就是会批评人的主管,比起从不批评人的主管,所得到的第二重好处。所以,批评下属是必要的。但是,批评人的重度和频次,千万要拿捏好分寸。 千万不要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由着性子来,觉得自己是领导,想着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下属都得听着。 事实会是什么样呢?被批评的下属有时候会嬉皮笑脸,有时候会怀恨在心,有时候觉得“领导就是在发脾气,这阵过去了就好。”总之,并没有达到批评人想要达到的效果。 这也是不少领导在面对批评下属的痛点:说轻了不能触及灵魂,说重了容易有抵触情绪;不发脾气下属记不住,发脾气下属又以为领导只是在发泄。 领导应该怎样批评下属 批评人也是要有策略的,你是领导也不能太任性,不然真的没效果。 领导批评人,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责人先责己 批评之所以起不到效果,很多时候是因为批评者启动了被批评者的心理防御机制。你说他这里不好,他心里嘀咕“那你那里也不对呀”,表面上你把他训得跟孙子似的,其实这孙子心里一直在数落你的不是。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一个道理,就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自己教,一定得找外面的先生来教。为什么?因为你在家的样子,你儿子清清楚楚,你板起脸,拿圣贤之道训他,他嘴上不说,心里琢磨会“那你也不怎么圣贤嘛”。 领导训下属也是一样。说真的,事情办砸了,上级也有脱不开的责任。如果不先澄清自己的责任,怎么让下属心服口服? 举个例子。战国时期,孙武帮吴王练兵,先拿宫女做实验。让宫女排兵布阵这不是笑话吗?果然,孙武讲了半天,没人听他的。这时候他作为领导是怎么做的呢?他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就是说“大家这样嘻嘻哈哈,想必是我没有说清楚,这是我作为将官的错”。那好,我再仔细给你们讲一遍。 这就叫做责人先责己。 重申规则后,再操练,宫女还是不认真,孙武就讲了第二句话:“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翻译成白话就是“我刚才已经跟你们讲清楚了,现在还不听话,那就是你们的问题了”。队长带头不听话,孙武责令把两个队长拖出去砍了,吴王亲自来求情也没用。

Read more